《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章节试读

出版社:明文書局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9577030429
作者:王志弘,夏鑄九
页数:623页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的笔记-第399页 -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夏老自己改为“论异类空间”)

对于西方来说,19世纪是历史的世纪,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正是时间支配了空间,如马克思韦伯。时间带来空间的神圣化,这正是古迹保存的理论依据,其成为了权力的空间。然而福柯指出,当代是空间的纪元,是同时性的时代,并列的年代,这里也体现了法国人骨子流淌着的结构主义血统,即惯于将事物并置于眼前,而能清晰的看见其结构。
在网络社会中,空间组织了时间。我们身处一刻,穷尽一生所发展出来的经验,抵不过资讯时代下迅速传播的世界经验,这是网络社会的空间特征,是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力量所造就。就如艾菲尔铁塔能同时出现在巴黎、东京、杭州、深圳,空间不再靠时间定位,这是同时性的时代。这个时代里,地球是平的,同时资本穿透了所有国家的边界,资本的全球化,让国界模糊。比尔盖茨很早便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而21世纪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高铁,也意味着实体要素也正趋近于同时性。空间在当代的重要性,渐欲超过时间。
西方经验中的空间历史分为三个队段,最早,定位空间。中世纪存在着层级性的地方整体,事物有它的自然基础和稳定性。譬如说,神圣地方/凡俗寺方、围护地方/开放地方,城市地方/乡村地方的两元关系。中世纪空间的定位空间为完整的层级、对立与地方的交错所构成。然后,到了17世纪,伽利略无限开放空间打破了中世纪的定位空间,地方(地点)除了只是移动中的一点之外,再没有任何意义。延伸取代了地方化。巴洛克时代的空间组织着地景。今天,基地(SITE)又取代了延伸空间。基地被两地点间的挖关系所界定,基地间的不同关系形成了我们当前的世代。
与西方经验的空间史相对照,中国的空间历史自汉以前天圆地方的神话空间,在佛教东传后消化为时间轮回的圆满空间。最后,明清之后成就为世俗逸乐的城市空间。
近年,福柯的三元空间观受到注意,其中分别是:
第一,真实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关系。巴什拉以现象学的方式教导我们,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均质的和空洞的空间中,相反的,却生活在全然的浸淫着品质奇特的空间之中,包括知觉空间、梦想空间和激情空间。但这些主要涉及内部空间,福柯试图讨论外部空间。
第二,乌托邦。虚构空间,没有真实地方的基地。这与社会的真实空间有一个直接或倒转类比完美形式呈现社会本身,或将社会倒转。
第三,异质空间。在所有地方之外,却仍然可指出它们在真实中的位置。这是那些对抗基地,是另一种真实空间,确实存在,形成社会的基础,却与虚构空间有差别。异质空间关系着一种特殊的镜象作用——在虚象空间中看见自己的能力,即,在自己缺席之处,看见自身。(在人这种动物身上,眼睛永远长在前面,人无法看见自己,一定要通过镜子能看见自己。)这是镜子的虚构空间与异质地方之间微妙的互动。我凝视自己,在我所在之处重构自我。这也就是反身性。
所谓反身性,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决定性。在数学上,一个元素等价于自己,称为它具有反身性。因为这个元素是怎样的,就决定了它的等价元素是怎样的。在语言学上的反身代词是指:两个指代同一事物的词,因为它们具有相互决定性。
反身性是人看到自身,看到自性,反观自我的必须。人是一种无法看到背面的动物,若人无反身性,人就永远无法看到眼睛所无法看到的地方,而人通过“镜子”,可以看见。譬如现代社会是一个虚拟世界,人置身于自身实际缺席的网络世界中,通过虚拟完成交流、交易、生活的大部分,当人沉浸于其中,人将失去反身性,本可作为最大反身之镜的虚拟网络,成了阻碍人反观自身的屏障,因为人的视野在网络中反被更局限了,所以对于当代人来说,如何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无疑是一门课题。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