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气象学家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542655922
作者:[法] 奥利维埃·罗兰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奥利维埃·罗兰,法国作家,1947年生于巴黎郊区,曾当过记者和自由撰稿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期担任过左翼组织的军事领袖。重要作品有《苏丹港》、《纸老虎》和《猎狮人》。曾获法兰西文化奖、费米娜文学奖。2011年,法兰西学院授予罗兰保罗·莫朗大奖,奖励其全部作品。

作者简介

在古拉格的劳改营里,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坚持给年幼的女儿艾莱奥诺拉寄去小画、标本、谜语,直到被处死的前夜。范根格安姆不是这么刚烈的人。他爱家庭,尤其怜爱他的女儿,他的“小星星”。他热爱他的工作,大概也热爱他生活的时代,这个人,也许不够有怀疑精神,和所有人一样,有他的正直和忠 诚,也有他的盲从和轻信。气象学家的故事,以及其他所有在壕沟深处被枪决的无辜者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共享的希望,是我们曾经至少在某一刻相信即将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古拉格气象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1934年的苏联肃反运动,让无数生命莫名其妙的消失。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入狱,甚至还抱着相信政府的态度,结果却是他们无声无息的离开。《古拉格气象学家》中的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海姆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只是气象学家,却不可思议地陷入了一场“屠杀”中。作者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曾获法兰西文化奖、费米娜文学奖,代表作《世界的创造》、《苏丹港》等。本书属于纪实文学,真实地回溯了一位气象学家被当成“反革命”的命运,同时通过他的故事看到了苏联肃反运动的惨烈,就算这样有些人包括阿列克谢也依然相信他们的政府,维护苏维埃政权。从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讲述阿列克谢的背景以及他被诬陷被抓,生活在索洛韦茨基监狱;二是描述索洛韦茨基集中营1116人前往凯姆,登上了不归路。另外,书中最后十几页附写了阿列克谢在狱中给女儿的信,用植物图集教女儿数学,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多么爱家的气象学家,我为他伤感,也为莫名其妙消失的生命难过。阿列克谢,只是一位普通的气象学家,却卷入了一场腥风血雨之中,他的入狱与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相似,都是无辜的,阿列克谢顺从政府,依然相信会有希望,无数次申诉,执着地写给斯大林信件,可是却没有一丝改变;约瑟夫•K也不断地抗辩,找人帮忙,寻找真相,证明自己的无辜,结果他还是被带走了。他们相似的结局更加反映着社会的黑暗,极端权势的掌控、法律的忽视。阿列克谢的冤死只是苏联肃反运动残暴的一个缩影。书中最后部分描述着1116人的“消失”。NKVD的行刑者马特维耶夫几乎亲自将他们枪决,那种场面无法让人理解,可是当肃反的人们被平反时,当初行刑、组织的领导们却并没有处以刑罚,马特维耶夫依然活着。阿列克谢被禁止十年的通信,造成了他活着的假象,直到最后他的妻子也不知他是生是死。苏联肃反运动让我更加看透了斯大林的“本色”。曾经在读《生存与命运》时了解过他有着希特勒一样的极权主义,苏联红军进入欧洲地区时对无辜的人民进行大量的屠杀,而本书正是二战之前的一次大清洗,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滥杀无辜。作者用阿列克谢的故事反映着斯大林的残暴。《古拉格气象学家》不只是在写一位气象学家的故事,而是诉说着苏联肃反运动的真相。
  •     《古拉格气象学家》:大悲剧中的人性忧伤“古拉格群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在于,对于那些被强行发配到这个群岛上的个体来说,他们的一生被摧毁,幸福被清除,存在被抹去。这种悲剧的一面,被索尔仁尼琴用他的鸿篇巨制《古拉格群岛》固化下来,成为这个悲剧最震撼人心的文字纪录。而继续发展下去的悲剧却是,“古拉格群岛”又反过来成为巨大的引爆的炸药,摧毁了前苏联这座庞大有帝国,而这个悲剧,却往往是当初制作这份炸药的制造者所始料不及的。《古拉格群岛》作者在晚年的时候,却对他当年发起的向苏联爆破的壮举进行了匪夷所思的忏悔,他甚至说:斯大林曾经赋予这个国家以冲劲与斗志。而索尔仁尼琴当初在他的书中,却突出强调的是斯大林赋予这个国家的是残暴与凶狠。这是“古拉格群岛”的双重悲剧。索尔仁尼琴的身上体现了这种悲剧的所有层面。相比于索尔仁尼琴巨著的事无世细、全景鸟瞰,由法国作家所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古拉格气象学家》则视域收缩了许多,仅仅局限于“古拉格群岛”中的一个代表性岛屿——白海中央的索洛韦茨基群岛,重点聚焦的仅仅是一个从官职来看并不普通的所谓前苏联囚犯,捕捉到的最富有人性的闪光点,则是这位官员对他的年轻的女儿所绘的渗透着浓烈亲情的“看图说话”类的博物手绘图片。那么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书中一一作出解释。那么就让我们以问题的形式,来看看本书作者的写作原因及他的写作方式。一是为什么一名法国的左翼作家,要写一则关于前苏联的悲剧故事呢?从书中的介绍来看,作者奥利维埃•罗兰曾经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期担任过左翼组织的军事领袖。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是欧洲左翼运动达到高潮并在之后持续下行的顶峰时期,在美国思想家托尼•品特的思想自传《思虑20世纪》中,述及他曾经专门来到法国巴黎,研究当时的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潮。品特称: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整体左倾。为什么法国知识分子在左翼运动中冲动地站在前列?在《古拉格气象学家》一书中,作者在最后的部分作了解释,借此作者采取倒装结构,交待了他写作这本书的缘由。作者认为:近代的世界性革命只有两次,一次是法国大革命,另一次是20世纪的俄国革命(P166)。可以看出,法国人的骨子里对革命有着近乎是一脉相承的迷恋情结,我们可以从法国作家萨特对苏联的思想上的倾力支持,可以看到法国人内在血脉里极其容易焕发起的与革命发生同频共振的那份激情。前苏联在制造了革命神话的同时,也毁灭了革命的应有品格与意义。正如作者所说,前苏联曾经是全世界希望的摇篮,但更是埋葬这一个希望的巨大坟墓。法国左翼也因为苏联日益挥发出的坟墓的阴霾与阴森而严重分化,最典型的是曾经加入过法国共产党的加缪最终脱离了左翼组织,标志是他与萨特分道扬镳。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革命’还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虽然作者说这个“记忆已越来越混乱”,但关于前苏联的记忆,仍然在困挠着每一个走出那个时代的人。这就是前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的现在的时光是“红色人类”的“二手时间”。在这个“二手时间”里,进一步完成对前苏联的真正的“一手时间”的真相的挖掘,已成了曾经的“红色人类”欲罢不能的内心选择,而这,正是本书作者在2014年出版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作者在苏联消失之后,还将“前苏联时代的非人道”余波,延伸到了今日的俄罗斯。作者显然意图使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事关着苏联的“一手时间”,同时,他也拉扯上了继承了前苏联主要衣钵的俄罗斯的“一手时间”,在书的结尾,作者发出呼吁,“我们理直气壮地敲响提防非人道在俄罗斯重新抬头的警钟”,这里,反而折射出作者内心里写这本书,还可能有着更为明显的现代指向意义。作者这样的引申,说明了非人道主义不仅仅是斯大林主义的产物,而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共有的属性。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最终潜意识,反映了欧洲对俄罗斯的厌恶与警惕,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俄罗斯日益引发的在欧洲国家那里递增的反感情绪,而一个记录前苏联悲惨的“一手时间”真相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恰到好处地具备了能够给今日的俄罗斯一点难堪的警醒作用。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对“古拉格群岛”遗迹与遗事的发掘,与索尔仁尼琴的揭橥已经南辕北辙了。任何历史都是服务于当下的,在本书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个规律再显神威。二是作者找到了什么激活历史旧痕的由头?作者写作的时间大致在2012—2013年左右,书中提到的最近时间在2012年。这一年,作者走访前苏的索洛韦茨基岛,从接待他的老太太那里意外地得到了一本画册,这正是本书主人公的女儿编撰的画册,里面一半是父亲给女儿的信,另一半则是这名父亲绘制的动植物图。这无疑激活了作者意图探访这本画册主人的欲望。很显然,这本画册绘制的相当精制,“线条干净、天真、沉重”,用铅笔或水彩着色,画幅边缘写有详尽的说明。这名传主生于1881年,1934年被捕,当时女儿四岁,因此女儿应该是在他将近五十岁才生下来的宝贝疙瘩,晚年得子,很容易理解,他会把满腔的父爱倾注在尚年幼的儿女身上。从书中的交待来看,他在劳改营里,并没有遭受过分繁重的体力劳动迫害,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岛上的图书馆,但是索洛韦茨基岛位置偏北,虽然处于欧洲板块,但与西伯利亚却处于相似的纬度,极其寒冷的天气,令这位父亲体力不支,尽管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对女儿的那份爱,支撑着他努力活下去,此刻,他已经没有能力再给女儿任何贴身的关爱了,但是,就在这艰难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绘画特长,记录下身边五彩缤纷的绚烂风景与风物,绘成孩童喜闻乐见的图片,寄给女儿。相比于古拉格群岛里那些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这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献给女儿炽热关爱的父亲,更能在情感的底线上打动我们内心深处都易感的那部分柔软,而本书作者显然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份情感的力量,迅即地介入了自己的开掘方向,把这位父亲从古拉格群岛里那些只留下背影的劳改犯们群落中特别地提取出来,去想象他的内心世界。因为有了这一份人性视角的切入,我们能够更深切地关注起人物的命运,以一当十地看清作者所需要表述的拮问历史、反思“一手时间”的严峻主题。从最平凡的人性入手,激活了所有的素材与尘封的历史。三是作者在历史深处找到了什么?书中的传主其实算起来,也算是一个苏联高官,他担任着苏联统一水文气象局局长一职,参与了苏联极地远征、同温层气球升空、建立气象网络等一系列重大事项,那么,他究竟是什么原因被逮捕的呢?从作者的采访起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传主的了解是相当稀缺的,主要素材就是气象学家在劳改营中给女儿的信件及绘画,而历史的迷津就必须综合其它的资料来一探究竟了。作者得出的答案只能是一种猜测,他认为是传主的下属“也许他是出于坚定的列宁—斯大林信念才冒险攻击他的上司,但最可能的还是出于妒忌和野心。”(P160)一场出于个人私怨的动机,竟然决定了一名忠诚于前苏联事业的一个人的后半生命运,从1934年被捕,到1937年被枪毙,传主阿列克谢就在短短的四年中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逆转,这种荒诞的不可思议性,在作者的笔下意图能够解读出逻辑性的让人理解的真相。作者在书中大量填补了当时前苏联国家的社会动向,意图在大背景下勾勒出个人的悲剧所在,但是我们依然不得要领,这种解读也正是前苏联留下的惊人迷津并且今天依然吸引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等一大群人去反思、去诘问富有价值意义的原因。而从传主留下的信件里看到传主的心理流程却是,他不相信自己有着莫须有的政治罪,一次次地上诉申冤,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劳改营中还用碎石子搭成斯大林肖像,而奇怪的是,每一次完成一幅斯大林肖像之后,他又另外制作一幅动物的石子像。当然我们不能说他别有用心,因为动物在他的画笔下,并不含有贬意,他给女儿绘制那些画片中,动物都显示出它们的应有的尊严的一面。可以看出,他对国家是无条件信任的,对斯大林也毫无怨言,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最终被枪决的命运。他才是作者力图发掘出的整个古拉格群岛中的悲剧之悲所在。“寄寓寒星荃不察”,一片忠心,付之流水,这正是作者意图对历史发出深深的诘问的原因。《古拉格气象学家》只能算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但书中那些鲜艳的散发着温情的图画,却远比纯粹的悲剧展览来得更有力量,它借助人性的细软的视角,把悲剧的每一个棱角都凸现得砥廉峻隅,触目惊心,当我们借此观望前苏联的“一手时间”的时候,这本书也许能够告诉我们在“一手”过渡到“二手”时的真正原因所在。
  •     ◎康华“我给她寄一幅浆果小画,这种浆果是这里独有的,我想给她画一个花和浆果的图集。”这封信写于1935年7月20日。这些温柔美好的浆果小画出自一位苏联时代的父亲之手。猜一猜这些可爱的浆果生长在哪里?是在俄罗斯东北部、芬兰以东很小的一块地方,古拉格第一所劳改营:索洛韦茨基劳改营。这位父亲,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格安姆,一位气象学家,一位给家人写温情信件的普通人,被判处十年劳改,流放到古拉格。那里夏季酷热,野鸟往北飞;冬季冰冷,到处一片白茫茫,从11月直到5月都与世隔绝。范根格安姆在孤独和不甘中熬完了余生。他被捕的时候,他亲爱的女儿,他眼里的“小星星”还不满4岁。母亲哄骗女儿说,爸爸到北极远征探险了,要去很久很久。他和妻子终生无法忘记一个时间,一个地方。时间是1934年1月8日。那晚雪落无声;地点是莫斯科大剧院,一场叫做《萨特阔》的歌剧即将上演。他们的约会成为两人的永别。他被同事出卖,再也回不到妻子瓦尔瓦拉的身边。事实证明,她经年的等待只不过是徒劳。在她流离失所之际,仍然携带着他的衣物,但那些衣物终成道具,找不到主人。从此天涯隔绝。此后的漫漫岁月,他靠给家人写信取暖。他一共写了168封信。他的小女儿从那些夹在信中的小画里嗅着属于父亲的气息。为了教女儿算术,他制作了算术植物图集,一片、两片、三片、四片叶子……还有几何植物图集,五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螺线,三角形,对称,不对称。“我抽时间给艾丽娅画了只驯鹿。”在1936年12月17日的信件里,范根格安姆平静地写道。此时,距离他抵达劳改营两年有余,他已经从没完没了种树与擦地板的劳役中解脱,有幸得到一个图书馆里的职位,每天的工作从8点到16点,然后,17点到22点或23点。就是在这种“忙得连下一盘象棋的时间都没有”的状况下,他用法语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并且,给小女儿画画。多亏图书馆,它如同暗黑丛林中的空地,使精神得以躲藏。范根格安姆在工作间隙,给女儿画花和浆果的图集。“数月里,他画了杏、越橘、葡萄、樱桃、树莓、酸果莓、鹅莓、覆盆子、李子、蓝莓、黑加仑、醋栗、西莓,一全套水果沙拉,还有两种我既不识其形也不知其名。他还画了一个蘑菇系列。”作者奥利维埃·罗兰不惜笔墨,不动声色细数范根格安姆的作画对象。在终日绝望缠身的地方,画画这一行动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那是我给你们的礼物,我亲爱的人儿。”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道。这真的是一份特殊的厚礼。他画了一只古拉格驯鹿。这只驯鹿在肮脏污浊中遗世独立。除了驯鹿,还有别的动物。“你收到第二只蓝狐狸了吗?”“你收到灰雀和瓦拉库茶的窝了吗?”“我的小猫一直很乖,我们是好朋友。”1937年9月19日,在他写的最后一封信中,他简直有点碎碎念了,不舍,惦念,无望,尽在其中。他是否已经预感到不久之后的命运?10月底,索洛韦茨基堡垒张贴了一张长长的名单,将近1200个名字,两个小时的时间收拾微薄的行李,然后被送往丛林深处,送往人生的归途。“灰色的天空压得很低。从此不再有消息。”确切地说,从那一刻起60年,无人知晓这群人的下落。轻逸和沉重并行。范根格安姆寄的最后一个包裹里,和蓝狐狸、灰雀以及小猫一起的,还有一幅他亲手制作的斯大林碎石肖像。他为什么要寄这样一个别有深意的包裹?与那些花草动物的信件平行的,是他怀着不死的心给当局写信。一封一封又一封,全都石沉大海。他憧憬着62岁出狱,畅想这历史会还他清白。奥利维埃·罗兰替他感到难为情。“我们希望他能更清醒一点、反叛一点,但他没有”,“反抗不在他的性情之中,也没在他受过的教育之内。就连云,他喜欢的也不是带来风暴的那种。”云,才是他的专长。他研究云朵的脑袋瓜拒绝理解面临的复杂现状。他说:“不要试图分析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事。”他不停地给斯大林寄去他的申诉,但这些信,如同一段月球或火星之旅。他给叶若夫发去诉状,“但也不抱任何希望”。在那孤独岛上,他甚至必须按时服用抗抑郁类的药物才不致崩溃。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之际,生活弃他而去。好在,他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小造物:一只猫。它温柔又淘气,它在他肩头安静地睡觉,到吃饭时间知道挠他的绑腿,玩耍时会弄乱他的纸,脏爪子会弄脏他的桌子……一人一猫相互依恋。他在信中写道:“我的猫,用它的小脏爪,抚慰着我的悲伤。”父亲离开时那个不到4岁的女儿,后来成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对天人相隔的父亲怀着永不停息的爱。她为了纪念父亲,为他出了一本封面是云的画册。画册中有一半就是父亲给女儿的信件和复制品,信中有植物图集,有线条干净、天真、沉着的图画,用铅笔或水彩着色。里面有北极光,有海冰、黑狐狸、母鸡、西瓜、茶炊、飞机、船、猫、苍蝇、蜡烛、鸟……很美很温柔,“它们并非只为取悦眼睛而存在,而是肩负着教育的目的。”刊于 2016年09月27日 北京青年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爸爸的插画真精致美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有个大气科学家叫赵九章。生命之轻,历史之重。
  •     写得太破碎了,以至于像是亲自在铺满资料的地上寻找真相。 在正文中,孤独感体会到了,父爱倒是不多。反而是在最后的图册里,这种相隔千万里的爱的教育才生动起来。
  •     周日下午,下着雨,在星巴克读完了这本小书,古拉格代表一个巨大的梦魇,范根海姆只是在那些惨无人道的漫长年月中被迫害致死的众多无辜者中一个较为形象的剪影。人们从来不应疏远历史,对历史真相的揭露和反思是身在当下的某种自觉。
  •     题材很好,文笔也不错。但可能是材料太少的关系,线索特别凌乱。
  •     画的不错……
  •     写法糟糕
  •     巧合,和汉德克的《守门员面对点球时的焦虑》一起下单。看到短评里有人说文风相似,大概有种同样的“顾左右而言他”。
  •     书信集+传记,给人一种在看历史栏目的感觉。主人公知识大恐怖时代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从痛苦中得到稍许慰藉的是对家的信仰和一只灰猫。
  •     文风碎裂,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那段历史值得更多的人熟知。
  •     过去的生活,大概并非多么光鲜的生活,但舒适,承载着希望、爱、家庭、前进、正义,是还没遭受不可理喻的国家暴力蹂躏的生活。
  •     文字很美,西方的作者把一个沉痛的题材用相对唯美的笔法告诉我们,值得读
  •     “在斯大林的统治下,每个苏联公民都是潜在的罪人,需要的只是去发掘罪行。”这句话最好的概括了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的经历,极权主义最终还是把他推到了死亡的尽头。无法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除了出卖、背叛、揭发,还能有什么?感动于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为女儿画的那些画,精致且有内涵,本该享受这世间父女之乐的两人,只能从画画与看画的过程中来表达彼此间浓浓的爱。ps.换作现在,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的那些画真的可以出一本精致的小册子了。
  •     这文字,实在不合我胃口。
  •     像看纪录片一样,不难读下去。结尾的议论是精华,前面的讲述还行。对这段历史的搜集很认真,加一星给作者的认真。
  •     书能给四星,扣一分给翻译……
  •     浅尝辄止的叙述,作者的气味太浓,不太喜欢,不过故事是让人动容的。古拉格里有一个被流放的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图书馆,里面存放了他们从家里带过来的三千多万册书籍,人们在劳动过后短暂的闲余时刻会在此相互学习;气象学家给年幼的女儿写信,很用心地画了许多教女儿认识世界的小画还有自己编的谜语。大难里纤弱的浪漫,最是乌托邦。
  •     行文好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关系,有些地方读起来很拗口。书末附上的气象学家给女儿画的画好美。。
  •     选题让人想起《像自由一样美丽》,点很好,不过感觉写得太飘忽了,也许资料也的确有限。“艾哈迈托娃”这种翻译是怎么回事儿,跳戏啊……
  •     把阿赫玛托娃翻成艾哈迈托娃也是醉了
  •     一边看着谷歌地图一边读的 很冷
  •     “人们,你们不要互相残杀” ——拗口的俄式人名和地名带我认识了一段历史。作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情怀满分。
  •     想起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之间看到“做梦!”,一下子就惊醒了(
  •     跟我想象中差蛮远的,而且和简介也稍微有点货不对板。本来以为会把重点放在信件和气象学家本人的故事上的。不太喜欢作者的文风。最后几页的信件影像真的美到不行了!
  •     人们,你们不要相互残杀
  •     文中引用的信件内容和作者正文应该用不同字体和字号的文字区分开来
  •     想讲的东西没讲明白。
  •     文献价值大于文学价值,一个自然段内夹叙夹议还不带引号也不用特殊字体标明主人公的原话真是够了。全书印象最深的是对俄罗斯风光的描写。然而本书已和作者在后记里鸣谢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一道被禁,或许是对这本存在意义的一种肯定吧?
  •     【2017.1.17~1.19】(196页,10万字)一个因斯大林政策失误而扛锅顶雷、劳改最终被枪毙的气象学家的生活与遭遇。这本书是发散式的,写主角经历的部分与对斯大林独裁的暴露交叉进行。虽然翻译很差劲导致读起来略感拗口,但仍然是众多古拉格著作中值得阅读的一本。一个人可以凭空消失,死刑判决者可能会被枪毙于罪犯之前,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死亡的阴影会遮蔽此后的几十年。
  •     追求客观的真实叙事,将集体概念聚焦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使痛更为切肤。一部血泪史,悲惨史。
  •     生活在远去,而他不得不虚度时光
  •     像纪录片的解说词。多加一星给里面可以凭吊的那些情节和感情,这本书网上也没得卖了。本来想看完转手,现在还是留着吧。
  •     #6-2017。1930-40 千万人梦想中的那一个,是改头换面地世界,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是就要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书本身很薄,不像《古拉格:一部历史》等大部头巨著,让你忍不住有想快进的冲动。这本小书的切入点也很小,一个“改头换面”的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浅薄命运,没有激烈的反抗,没有刻骨的反思,只是作为一个“平庸”人对所谓革命信仰的阶段性变化。大概在那样一个时代下,每个个体都被裹挟其中,无暇顾他,只求喊着宏伟的口号,确似蝼蚁般求生存吧。谁能说明白苏联于我们之意味。那个疯狂的,并未走远的时代。。。
  •     趁着一股下架风读完,被当局关注的书果然有其可取之处。
  •     他并不是反抗者,甚至还是顺从者和拥护者,但在一个恶制度下,谁都逃不过。可能是关于这个气象学家的资料实在也有限,整体还是不够饱满。
  •     作者把斯大林和共产主义区分了开来,所以只能说这本书对大肃反、大屠杀的反思还没有完全到位,还远逊于过去的一些作品。尽管如此我还是给了这本书以高分,因为即使是斯大林的恶,又有多少人已经忘却了,那个年代的恐怖,又有多少人淡忘了,而在专制的棍棒和枪弹下,间接经验总是难以坚守的。
  •     P77.甚至在1937年7月读过追忆前两部,一位年轻的男子在苏维埃的劳改营中品读马塞尔、阿尔贝蒂娜和安德烈的心路情思!P96.在历史面前,你们的痛苦连理由都找不到。读之前以为这本书应该就是父亲写给女儿的所有信件、图画,而在法国人稍嫌浪漫的笔触下,则仿佛成了梦幻故事。“你收到第二只蓝狐狸了吗?”信件的字体非常工整,能够画彩色的画,似乎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对法国作者和气象学家爸爸各种经典剧作、诗集、小说等的引用印象深刻。
  •     认真仔细读完这本书的人,获得了我的敬佩。
  •     像在看一篇平实的论文,尽量平缓的叙述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惨案。文末,女儿的自尽和彩页的树叶画离得那么近,唏嘘。何其荒谬。
  •     就。。。特无聊,
  •     我不太喜欢。
  •     “我做了十几场关于极光的讲座。我见过许多次极光,通常是拱形的,但有一次我看到一张绿色的线编成的毯子在空中闪烁,轻轻飘动,仿佛有风吹拂。”——阿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哥安姆
  •     令人痛苦的是,曾经的美好在你面前幻灭,你无能为力,却依然对它抱有希望...
  •     书后的信件很感人 这技艺完全可以做儿童图书作家的 QAQ
  •     斯大林所制造的恐怖本质是,没有人能够幸免,不管是地处高位的人,还是卑微工作的忠诚执行者。
  •     读之前原以为是一本像丁午画给自己女儿一样的书信集,但读完就知道这明显不是。书是借一位气象学家的悲惨人生为题,描写了前苏联斯大林大清洗时代的社会悲剧,兼顾为无辜的受害者发声。看完之后,掩卷长思,联想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历史种种,最终只能在心里骂一声:我操。
  •     “这个岛,是死之岛。他要留给妻女的,是一封遗书,要她们至少不要忘了他并非内务人民委员会档案中的一样东西,一个编号。”译名混乱,酌减一星。
  •     感觉更像散文,题材很好,挖掘得却不够深,作者想要克制地记录历史,到显然内容上克制过头了,比《古拉格之恋》差了两个档次
  •     可惜没有读不下去这个选项……
  •     古拉格,很快会成为下一个被禁掉的词,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书已经被下架了,我选择从这本相对温情的书开始了解,气象学家的命运究竟是为什么变成这样,说到底与他自己的盲目乐观也脱不了干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