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並不如煙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10-25
ISBN:9789571342108
作者:章詒和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章詒和,章伯鈞的女兒。1942年生於重慶,中國戲曲學院畢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书籍目录

導讀 煙霧繚繞中的真人實事 文/林博文
自序
正在有情無思間──史良側影
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 ──儲安平與父親的合影
君子之交 ──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
最後的貴族 ──康同璧母女之印象
斯人寂寞 ──聶紺弩晚年片斷
一片青山了此身 ──羅隆基素描
附錄 越是崎嶇越坦平

作者简介

這本書描述大時代一群知識分子的命與運,道盡了人性的複雜…有亮點、也有幽暗。作者由諸多歷史片段著手,組成一個個悲壯的場景。濃彩重墨間,呈現出歷史的真、人生的幻。
「書是獻給我父母的。他們在天國遠遠望著我,目光憐憫又慈祥。」。
章詒和以晚輩的眼光側寫父母的友人──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康同璧、聶紺弩、羅隆基等人,他在中國大陸「反右」及「文革」的血雨腥風中,整肅、清算、鬥爭的紅潮席捲下,受迫害的、參與迫害的,這些人之間的恩怨情仇與人性的幽微曲折,在她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與溫厚的學養,將其風骨刻畫出來,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風光雲影。


 往事並不如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勾陈往事,章诒和不避讳,不隐藏,看不见的人是他们的遗憾!
  •     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比人,气死人。即在那么落魄的时候,还有牛奶喝,有车乘,这可是半个世纪前啊,我现在的生活都较之不如。
  •     豆瓣条目又可以搜到,不止很多年后的现在是否大陆版也已解禁,说实话当年读的时候怎样都读不快,其实也更读不懂,快不了的是速度,懂不了的是感情,最后只能用这一句来综述,滚滚长江东逝水
  •     虽然这里面真真假假,有多少是一面之词并不好判断,但是除开史良以外,至少能把每个人都讲的跃然纸上,也提供了平民百姓偷窥近代思想文化几位大咖的一个渠道。当然,最大的感想还是:反D很惨,贵圈真乱。
  •     人物很真实,被遗忘的年代应该重新被记起。另外当时的人真的很有才呀。
  •     个人的评价体系里,读完后出现暂时性无言的,基本都是本好书。
  •     写的很好。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受了很大委屈,坏事到底是谁做的?
  •     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有一种记忆,从来不应该远去。致敬。
  •     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是有好处的;有些时候我迷信非主流的可能更接近真相,其实不然,大家都在说对自己有利的话而已。
  •     张伯驹夫妇和康同璧母女是可敬可爱的;史良和罗隆基也是被黑的够惨。在这个国家,想人格独立,太难了。
  •     2016.8.15购于香港海港城诚品书店
  •     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储安平和他的那首小诗
  •     平心而论,其实想打3.8星来着。
  •     读过心情很沉重,虽说历史不能听一家之言,但是个中历史细节也只有当事人才能讲得清楚吧。往事并不如烟,历史也无法重演。还蛮惊讶这本书在大陆也出版了,十年前也曾经是热销书籍的
  •     n年前,一位阿姐借的台版,匀給母上大人也看了,不知对於毛列主义老太是否算有觸勳。堅持讀完竪版出於對那個年代的好奇,一併對人生際遇の唏噓吧⋯⋯如果能重來,誰願活在那個年代呢?
  •     2015年读的
  •     看张伯驹先生的这段时感动哭了
  •     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风骨令人敬佩
  •     至此终于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版本都看过一遍了,还是更喜欢“往事并不如烟”这个题目,没想到台湾版才是完全无删节的。
  •     哎
  •     《往事并不如烟》未载的故事 提交 我的留言 巡戈 大一入学时老师推荐的,因为在大陆是禁书,在网上读了电子版。开始确实会感觉说会不会太反动了一点,但后来以及现在再读,便如章老师所言,这是她的记忆,而且是沉痛的记忆,你如何让她云淡风轻地去诉说,这样未免太残忍。
  •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史尽成灰。 低回海上成功宴 ,万里江山酒一杯。——于右任《壬子元日》\\看的是时报文化2015年3月的修订版,封面余英时题字,艾未未作图。购于西西弗广州万菱汇店,进口时的漏网之鱼,经人介绍不至于错过,现在可能已经下架了吧。读过,也算一种在场,也算一种见证。岂容青史尽成灰。
  •     哎~
  •     这本书标了想看 好几年了,今年终于找到了完整的,对比之下才知道大陆版确实删改了不少。其实我也挺明白那些打一星的什么心态,妄自揣测了一下,大概一半是因为作者的感情倾向太明显了,但是一本回忆录,尤其是内容多是与自己父母相关的,再加上涉及的时代背景,我们怎么能苛求它如史实般客观详细呢,更何况历史记录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原始的;另一半也许是各自的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就一个劲贬低的话就太无趣了,和那些年里忙着站队自保互相攻击的人又有何区别呢?可惜现在即使是网络世界里,也还是有那么一堆人永远只学会站队和攻击。
  •     大部分文章都好,只是曾经阔过的想要再阔。
  •     历史是模糊的,特别是那一段历史。人到了被逼无奈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能做出来。
  •     。
  •     想看了好几年,终于在网上找到看完,后托人去台湾买来。里面的人性格丰满,故事也都很有趣。但比起我的期待,还是差一些
  •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春晖霜露,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季节,仅仅一本书是不够的。
  •     套用马老师的一句话"历史都是昨天的事,但我们讲历史不是为了讲昨天而讲昨天,而是为了讲今天,更重要的是为了讲明天"!
  •     从个体的角度来叙述这段历史真的很有代入感,也很容易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但不过怎么说,作为阅读者而言,还是要与回忆录叙事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行。
  •     休憩47th,年初书缘巧合购入台版,先前有读过大陆版,无暇对照两版本之差别,重读一巡深感满足,章略带的优越感以及可以理解的对章伯钧的拔高导致此书只值四星,极漂亮的装帧及用纸加一星。聂绀弩一篇触犯忌讳处最多,罗隆基一篇最浮皮潦草,张伯驹一篇太好看,不想找事,免得又被删短评,不评论内容,此书么,可与知者信者关起门来聊一晚,此书也算是章诒和大量作品中最佳一本了,值得每个人一读
  •     中国头号右派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写的回忆录,围绕和其家庭有关的六个人(家庭),叙说往事。分别是: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夫妇,康同壁母女,聂绀弩,罗隆基。一头一尾两个人很有意思,一个从熟悉到陌生,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中间四个人基本按年代推进,大多和作者有直接关系。
  •     看知识分子眼中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探究的眼光,终怀着怅惋的心情。
  •     读完这本书,又看了剑桥中国史关于反右的那段评述,不甚唏嘘,崇尚民主自由的知识份子家破人亡,章诒和甚至没机会见上父亲最后一面,而国家发动反右的初衷之一仅仅是转移民众对国家经济塌陷的注意力
  •     高中老师提到过这本书,拖到今天才读完。这是一本让人有时光之倒流、重回现场的书,这些高级知识份子,真是浪漫~
  •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史尽成灰 低回海上成功宴 万里江山酒一杯
  •     我读的版本不是这个版面,可是豆瓣没有更新时报新出的版本,所以只能在这里来发书评。时报的排版很好看,因为是台湾出版,字是很有感觉的繁体字,又是竖排,看的时候很有民国的意境,读着很舒服。如果没有看内容,仅凭着开始的几张冰冷的照片,很难想象书中的那些曾经在历史里乘风破浪、跌宕多姿的人们,一生是多么丰富精彩。章怡和以一个我之前没有接触的角度写了文革前后的中国,我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很多人现在对政策嗤之以鼻,只是我们这代人了解的太少了,本就被媒体报纸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而且对历史又知之甚少。印象最深的就是储安平的发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与其说文革是某主席对中国的残害,还不如说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腐败。
  •     精神和文化上的贵族,时代的悲剧与个人的命运。作者的怨气也完全可以理解。然后发现很多人往往更多在关注作者物质生活的描写,作者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读者何尝不是一样?
  •     国内不发行,我看了两遍。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细腻的了解。80后对六七十年代的大事并无痛感,但是生活中处处可见遗风痕迹。多反省吧!
  •     用另一个角度去看那个时代,事实并不总是历史书上的那样
  •     不容青史尽成灰 乱世中保持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     无言...好书!
  •     三星半。个人情感色彩太浓,倾向过于明显,一股知识分子的酸腐气。
  •     老人家喜欢稼轩和长吉,三者都是意不平的战士。意不平如何平民意?苟富贵,勿忘本。
  •     近水楼台好写书。最喜欢张伯驹和康同璧母女二篇,罗隆基篇对批斗会的详述倒是让我大开眼界,但通读全书未免戾气过重却也是没办法的事,所以更格外佩服张康二人。#没有最新版条目就只能标这个了#
  •     文学肯定存在着加工,作者的身份也决定了书的情感基调,但书中人物面对外部变故,始终坚持着做人的底线,还是使我深受感动。
  •     以前一直觉得政治和我们小老百姓无关,慢慢地发现民主的制度和每个人休戚相关。在黑色恐怖的政治斗争中,谁都别心存侥幸,每个人都可能变成受害者。但是在我们国家,民众的政治参与度是十分低的,大部分人都不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权利。
  •     哪位大神有台版的电子书
  •     那个粘稠慌乱又热气腾腾的年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