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读(第2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108044327
作者:林达
页数:482页

内容概要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书籍目录

走路
上帝安排的通信
国家重新联合之地
将军归葬之地
最后一次内阁会议的缺席者
战争不知道浪漫
南北战争的最后一个受难者
一个医生的故事
眼泪之路的起点
“石头城”的故事
洗不掉的血迹
美国的摇篮
寻访高迪
斯密森的神秘礼物
当沃尔玛来到小镇
费镇的重生
老家的歌
栗子树的故事
居所
重新审视猴子审判案
弗利梅森:自由的石匠
读书
走向世界的起点
翻译家的故事
瞬间华彩
国王,请恪守你的诺言
读三十年前《新闻周刊》的封面文章
一个国王的命运和理想
国王和共产党
一个首相的故事
面对历史的难题
西班牙怎样处理两个区域自治问题
英国下议院议会厅随想
美国的镇国之柱:联邦最高法院
司法要有一种独立人格
劳动节春秋
一百年前的一天
会少规矩多
对罪恶的集体记忆力
面对生命和信仰的两难处境
美国政府与大卫教派的较量
为敌人争取应有的权利
大法官的思路
“猪肉桶”的来龙去脉
读一本禁书
真理和事实
历史无禁区
特蕾莎修女的信仰危机
基督徒读《古兰经》
“在上帝之下”还是“与上帝无关”
续《“在上帝之下”还是“与上帝无关”》
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
极右派:民主体制下必要的邪恶
坦白从宽也要言而有信
佐治亚州的希望工程
后记

作者简介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一路走来一路读(第2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不知道有没有人贴出来,林达:社会最重要的是正义发布时间:2012-11-12 16:50 作者:丁鸿富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6381次  采访:常识报刊亭  林达,是美籍华人作家丁鸿富与李晓林共用的笔名。他们出版的作品包括“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汉娜的手提箱》等,被誉为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  然而林达一贯行事低调,读者对他们所之甚少。6月中旬,《常识》得到机会采访丁鸿富先生。丁先生告诉《常识》记者:“以前所有的媒体采访我们都谢绝了,但接受学生采访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多接触学生,从学生那里感觉到我们的未来在什么地方,使内心增加一点光明”。  (因丁鸿富先生和李晓林女士的家规便是不在公众场合曝光,《常识》尊重其意愿,故不载出丁先生的图像资料。)  “文革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结,对于我们这代人,自从经历了文革,就摆脱不了它。在我们的内心,文革的阴影永远存在,我们对于文革的批判和愤怒,对文革的耿耿于怀,会一直伴随我们,直到我们走向坟墓。我们这一代人在80年代有一种苦闷,盼着国家变化,但总觉得变化迟迟不来。”  常识:您是1991年出国的,出国前在国内有些怎样的经历呢?  丁鸿富:我和妻子这一代,俗称“老三届”,就是文革时正好在读中学。我们都是老三届中的最后一届,读的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中学——复兴中学。妻子是引人注目的优秀学生,什么功课都好,连体育都好。  她的父亲是一位教授,文革开始后被叫做“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于是妻子首当其冲受到迫害,连她的老师也受到当时政治观念的影响,认为阶级感情是最要紧的,对待敌人就应该冷酷,对敌人的冷酷才是对人民的温暖。  多年后,这位老师拜访妻子家,表示很后悔,每年圣诞给我们寄卡片。后来我相信人是有天生良知的,人可能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天生良知被遮盖、被扭曲了,但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是有天生良知的。  我家在爷爷这代非常穷,父亲带着叔叔到上海学徒,干最苦的活——打铁。后来父亲开了一个打铁作坊,然后变成小工厂,成了“资本家”。叔叔一直在工厂做工,最后做了车间党支部书记,党组织就要求他和父亲划清界限。这是当时我父亲最难以接受的事。  文革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结,对于我们这代人,自从经历了文革,就摆脱不了它。在我们的内心,文革的阴影永远存在,我们对于文革的批判和愤怒,对文革的耿耿于怀,会一直伴随我们,直到我们走向坟墓。我们不会摆脱文革这个词,因为它是我们青少年时期如此惨痛的经历。  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走出文革,可是文革对你们来说也许是古代史。所以我希望年轻一代,读一点有关文革的历史,不要对这一段历史茫然无知,因为实际上文革还在延续,还在继续。  常识:文革以后呢?  丁鸿富:文革时我们去黑龙江插队,文革后进大学,毕业以后我们才结婚,恋爱十年。妻子在同济大学留校任教,我在上海铁道学院。读大学以前,我和20几个里弄里的中老年妇女组装小日光灯,每天在那里拎螺丝,一天挣7毛钱。  常识:88年你们从大学辞职,为什么辞职呢?当时在大学里做老师不是一份很让人羡慕的工作吗?  丁鸿富:我们这一代人在80年代有一种苦闷,盼着国家变化,但总觉得变化迟迟不来。80年代我们盼着政治体制改革、新闻更自由、出版更自由、说话更自由。在85、86年有过一些希望,但87年开始,出现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很尊敬的方教授被开除出党,气氛一下子很肃杀。  到了88年,妻子的系主任找到她,让她“不要乱想,不要做不该做的事。以你的才华,我退了休,系主任就是你了”。妻子站在窗口,说:“我在这里混几十年就是变成你啊”。于是,当天下午她就辞职了。  我也受不了当时大学的那种氛围,价值观开始扭曲。大学的党的系统对我也不好,认为我反动。其实,我只是在错误的时间说了一句正确的话。接着我也辞职了。  辞职后,我们到建筑工地给人家管工地,挺有意思。和工人们住工棚,晚上在草地上喝喝酒,也蛮好的。  “真正导致我们写书是因为妻子写过一封很长的信给她的一个大学同学。结果,大学同学回信说你的信好看,大家都说好看。我觉得这个办法好,我们用书信的方式避免了系统地写一本东西,这样可以掩盖我们训练不够的缺点,我们用写信的办法讲故事,讲故事是我的强项。”  常识:那后来是因为怎样的机缘的美国呢?  丁鸿富:辞职后,我们要养活自己,妻子就办了一个设计事务所,做园林设计,赚钱赚得不错。但是,89年整顿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是动乱的社会基础。我们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了,罚款后只剩下700块。  于是我们就去了广东,帮一位港商盖海边别墅,他喜欢和我们聊天,说你们这样的人应该出去看看,看看西方社会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就没有我们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就有各式各样的人帮助我们,91年,我们很顺利就去美国了。  常识:您到美国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呢?  丁鸿富:刚去的前几年做搬运工人、开卡车,也和妻子一起摆小摊,现在在佐治亚大学工作。我们没想做更大的事业,因为一开始想的就是观察美国。  常识:你们一开始就是报着观察美国社会的目的去的,但是为什么直到6年以后97年你们才出版了第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  丁鸿富:写书是有很多偶然原因的。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妻子摆小摊,有时间。我有一段时间失业,就有时间看书。失业半年,很开心,有钱拿,还可以坐在图书馆看书。  当然,真正导致我们写书是因为妻子写过一封很长的信给她的一个大学同学。结果,大学同学回信说你的信好看,大家都说好看。我觉得这个办法好,我们用书信的方式避免了系统地写一本东西,这样可以掩盖我们训练不够的缺点,我们用写信的办法讲故事,讲故事是我的强项。这样对我们也有好处,因为开始动笔了,就会观察得更仔细,会有意识地去读书。  常识:谈谈您的一些观察吧。  丁鸿富: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最愉快的经历就是图书馆。去任何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都一个劲的谢你:Thank you for coming。  为什么呢?它是有道理的,图书馆建设的钱是哪里来的?图书馆是不挣钱的,图书馆是一个花钱的地方。钱从哪里来?公共图书馆的钱来自于税收,税收是通过政府拨款给它的,那么在制度上必须有一个安排,就是它必须是值得给的。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值得给钱的?它提供好的服务,好的服务里头包括:Thank you for coming。  在美国的图书馆,读者不叫“reader”,而是“patron”,翻译成中文就是“事主”、“恩主”。因为你借书,帮了图书馆一个大忙。公共图书馆的的钱来源于税收,图书馆的出借率、收藏率、馆际互借率都是自动统计的,比较这些统计数据,政府和基金会根据这些数据给图书馆钱。如果一个图书馆得到的资金多了,就可以雇更多的员工,或者已经雇佣的人的job security 就会更好,不会被fire掉,这一切都来自于读者来读你的书,所以读者去他们就一个劲感谢。  常识:刚刚提到税收,中国人和美国人纳税人的观念差别很大?  丁鸿富:对老百姓来说,纳税人的观念要深入人心。美国为什么连不怎么有文化的乡下人也有这个观念呢?因为他们对政治的直接接触都是local的。每一个小镇,每年都要开会讨论这个镇的钱怎么用,讨论小镇是需要改善图书馆还是改善老年活动中心。有时候太需要钱了,老百姓讨论结果“咱们加点local的税吧”。  在美国,税收是这样分流的。比如说income tax 是federal government 拿去的,州政府就有一个州收入税,叫做state income tax ,还有各个州的消费税,买东西的时候标价9.99元实际上要你付10.05元。多出来的那几分钱就是给州政府的消费税。这样老百姓的概念机清楚了,原来税收点点滴滴是我们给的。  中国是中央政府把大部分税收收起来以后再用下去,老百姓觉得这是个恩赐,体会不到自己实际创造了财富。  常识: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会使人产生不一样的观念?  丁鸿富:我在中国的时候就觉得中国人立法的时候往往比较粗糙,结果这些发立了以后不是让人们遵守的,而是让人们破坏的,因为这法把人们的生路堵上了,不违法也得违法。  所以我们从法制建设这个角度来讲的话,立法本身必须经过相关利益者的充分讨论、权衡。  常识:而在中国很多时候条例、行政法规比法律管用。  丁鸿富:对,中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宪法成了最摆设最没有人信的东西,更有效力的是国务院自己立的条例。  这和我们的三权分立原则没有确立起来是有关系的。其实,在美国也有这种现象,美国人通常认为三权分立的立法权属于议会,而政府不是。所谓的行政分支,只不过是执行这些法令的。但是政府也有自己的执行细则,所以就会有“总统行政命令”这样的概念,为了执行某一个法律,总统作出一个命令,而其实这个命令带有很大范围的立法的概念,这种命令全国是要执行、要服从的。  这个问题在美国法律上也是一直有争议的。如果说总统行政命令一概而论全部都属于法律的话,它实际上破坏三权分立原则,因为它让行政分支也有了立法权,所以答案肯定是no;但是如果说总统一点没有下达行政命令的权力,那么有些时候有些法例,总统就很难实行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总统继续发布他的命令,但是这个命令是可以被挑战的,如果你发现有地方不对,那么就去挑战吧,告他的行政命令违法,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总统是可以告的。  常识:您的书里有很多司法故事,您对美国的司法特别感兴趣,是因为我们特别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吗?  丁鸿富:对司法感兴趣,大概就像年轻人对武侠感兴趣一样,首先因为它好看、好玩。  一开始,我们想介绍一点美国的制度的时候,想介绍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政府权力是需要限制、需要防范的。这几句话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如果我要把它写成一本书,有两个选择,我可以写美国制度的特点,第一三权分立;第二制约平衡;第三司法独立的理论和来源。可是这样写,大家会看吗?另外一个方法:讲个故事。讲理论是我们的弱项,我们没有在大学课堂上学过这个,但讲故事就是我们的强项了。我和妻子经常互相讲故事,讲得都很有意思。  讲司法比较多,因为司法体系本身有意思,而且美国的司法在法庭上把美国政府、老百姓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社会对老百姓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老百姓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头?  常识:安全。  丁鸿富:正义的社会。一个社会至少应该正气,应该好人当道,好人可能受苦、可能吃亏、可能输了甚至蒙冤了,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整个社会应该是好人抬头的社会。在美国,这一点我们体会是很深的,尤其是这法庭上,法庭是维护社会正义最重要的地方。  我做过半天陪审员,对我教育很大。法庭这个地方是open to public,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但是他塑造了一种氛围,无论来的人有多少,法庭都不是开玩笑的地方,这里是要寻求正义的。  正义,是我们到美国以后很快感觉到的,因为我们是带着文革的伤痕去的。一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并不打算为你们这些年轻人写,而是为我们这个年龄,经历过文革的人写。事实上你们也可以感觉到我们的书里往往一个字也没有说中国,但每一句话都在说中国。  “中国人有谨慎、不为名利诱惑的传统,你们夫妇,大家也都知道你们是很克己的。但是,你们得知道,名不是世俗的一种东西,名是一种责任,你们应该完成自己的责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你们自己的来决定的,但你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  常识:您书中大部分的观点是在90年代形成的,那么现在有没有改变呢?  丁鸿富:如果有不一样的话,并不是因为时间或者认识的深化,而是因为发生了911。911使美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人出现了一个共识,就是要防范恐怖事件。所以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开始做了,比如摄像监控、允许司法部窃听。  有一个很有名的案子,美国禁止种大麻。但是在以前,种大麻是很普遍的事情,有些人把大麻种在家里,用灯光照射它,给它一些光线和热量,它就可以生长。在屋里种,警察是查不出来的,因为警察不能进入家里。后来,美国警察发现红外探测仪可以探测出墙壁温度,只要弄一辆车,装一个探测仪,一间间房子照射,哪间房子温度特别高,就说明这件房子可能是有问题的。  这个案子里警察开一辆装有探测设备的车在街上巡逻,检测每间房子的温度。后来引起了美国人权组织的抗议,状告警察违反了宪法第四条修正案:不得侵犯公民的家。警察辩解说他们没有侵犯,只是使用仪器,并没有触碰。案子后来一路告到最高法院,争执不下,一位女士在联邦最高法院上的一句话对案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说:一位美国女公民,如果她每天都要洗桑拿浴,她有权利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是什么时间洗的。  然而911以后,警察是有可能打赢这样的官司的,只要不妨碍生活,这种监视是被允许的。也就是说,911以后,为了安全,美国人牺牲了很大一部分自由。  常识: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安全其实仍然是首要的?  丁鸿富:现在应该说,安全是更基本的需要,而公正的需要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念的需要。可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正的话,是非常没有意思的。  我认为公正又是和个人责任有很大关系的。公正不是等来的,这个概念在美国很清晰: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公正的人,你才有资格去要求社会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如果你自己是一个苟且偷生、屈服于不公正的人,你就没有权利要求公正。  常识:这涉及到公民责任的问题,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仅有权利也有义务。那么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生活的程度怎么样呢?丁鸿富:华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骆家辉,他是美籍华人,不能把他算做中国人。中国移民在美国的政治参与度是很低的,文化因素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language skill和human skill。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差,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缺乏把政治作为使命来对待的那种志向。  常识:再回到您的书上来,林达的书如此受欢迎,和你们的语言风格关系很大,你们的语言风格都受过什么人的影响?  丁鸿富:我们小时候在江南农村,偶尔会有游走江湖的流浪艺人,他们是最贫穷最潦倒的但是却是很有艺术气质的人。通常夫妻二人,提一个三弦或者一个琵琶,走到各个村子里去,天黑以后,点一盏小灯,借一个条凳,两人往上一站,就开始说书。他们实际上是很会讲故事的,懂得如何起承转合,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在语言方式上,我坚决主张用常人的方式说话。写给大众读的东西,要用大家都能读懂的语言来写。最重要的道理往往是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道理往往都是用最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  常识:最近两年国内兴起很多讲座、沙龙,您有没有想过回国办一些沙龙或者讲座?  丁鸿富:没有,这是我们家的家规。我和王怡聊天,跟王牧师请教这个问题。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一般来说不受名利的诱惑了,但是,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应该怎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恰当的?王牧师说:中国人有谨慎、不为名利诱惑的传统,你们夫妇,大家也都知道你们是很克己的。但是,你们得知道,名不是世俗的一种东西,名是一种责任,你们应该完成自己的责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你们自己的来决定的,但你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  我们的选择是不自己办这样的活动,但是我们愿意参加别人的活动。
  •     我想很多人会有这种梦想:看不完的好书,和说走就走的旅行。前者让我们丰富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后者让我们开拓了眼界,充沛了阅历。两者都是对精神的升华,使生命的富足,从而,有了完满的人生。而如果结合起来,更是到了更高层次的完美。当有了一定的墨水的积累,再走出去时,便不再是走马观花,简单的和一个个或风景宜人之地或名胜古迹之所合影,而是带着一个想要更深一步了解的心,虔诚的心,敬仰的心,和所到之处达到高山流水般的契合。回来,用笔记录下点滴感受,有时是更深的思考,把所见所感所想传播出去,引起更多的共鸣,丰富更多人的心灵。这是林达夫妇所做的事情,让我羡慕不已。书中最后一页的后记,提到了他们这样做的一点点经历和感想,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话:阅读是一大乐事,旅程也还在继续之中。不管这个过程如何,他们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乐享其中。《一路走来一路读》写了很多美国的故事,但大都是一些在我们看来的“小事”。美国是个公认历史很短的国家,也就两百多年,其长度甚至不能和我国某些朝代相提并论。但是作者眼里,在这里却能时时刻刻感到历史的痕迹。有小镇中心广场立着的南军士兵雕像,有法院门口的纪念碑牌,有粉刷在谷仓上石头城的广告,有纪念发明乙醚麻醉术医生的小小博物馆,还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旧居,比如南北战争最后和解签字的民居,还有因为一名牧师而保存完整的威廉斯堡小镇,等等。也许正因为其短暂的历史,让美国的居民对每一个举重若轻的小事都分外珍惜,在他们眼里,这都是这个伟大国家成长的见证,完整的保存是每个美利坚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正因此我们看到了不止是现代化的美国,而是更生动、更接地气的美国。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美国自上至下对法律和规则的尊重和坚持。从三权分立开始,最高联邦法院只针对案件本身的传统,坚持了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至少从名义上看不是任何权力机构的附庸。美国法官对宪法的尊重,让无数看起来复杂难解的现代案件有据可循,最后作出公正的交代。另一方面,美国人民即使对判决或因故不判决再有不满,也会出于对宪法的信念而选择等待和坚持,而事实上,时间总会给他们一个交代,尽管有时来的迟了些。以上两种都让我看到了整个美国对法律的尊重,而我们知道,尊重是相互的。人民寄予政府尊重,相信正义,才愿意平静等待,不会选择极端的报复;法院恪守职业道德,以宪法为依据去判断,才会作出最无争议的裁决,更是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正是双方都首先在规则中行事,守住了底线,才能让道德往更正确的道路施展影响。从而,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美国。我很感谢有林达这样的作者,有带着笔去旅行的习惯,也正是因为他们阅读的累积,能够帮助他们对所闻所见有更深的体会和别具一格的观点。这些都帮助我们不曾去过的人有能在千里之外开阔眼界的机会,在他人铺就的道路上前进和思考。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沐浴他人恩惠的同时,也可以做同样的事回馈别人。把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养成在记录中思考的习惯,不以忙碌和年龄为借口,选择持之以恒。纵使没有像林达夫妇那样感染他人的机会,也不至于百无聊赖的生活着,相反,一定会有个体的多多少少正面的变化。读书,旅行,写作。我想,这是一个人可以进步的最简单的方法吧。
  •     这本应该是读林达系列以来内容最庞杂的一本,如从五毛角度看林达系列绝对是西方化的拥趸,但是它真心不是,能从如此客观的角度看待专制法制和自由,这二位看西方真的是从骨子里发现的,如传奇般的斯密宋宁,对西班牙民主化过程的解读,对下个月要读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充满期待,读这个系列拉的时间太久,感觉很多内容有重复嫌疑,但是具体哪里重复又记不清楚,当然这都是小事,此是好书当无疑问。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真的是平淡文字中蕴含力量
  •     更喜欢前半本走路部分,一个个小镇,不同的人物,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背后深深情怀。如果前半部分自成一书会更好,主题更一致。后半部分跟前面有些不搭。
  •     图书馆借的。几天看完。这本书要是几年前看恐怕我会给更高的评分。整本书充满了对美式民主的吹捧,以至于看不到表面之下的暗潮。最搞笑的两篇是关于切诺基人和法国极右勒庞的。作者很奇怪找不到美国人付给切诺基人500万美元的详细资料。能有什么资料。杀光了印第安人才建立美国啊。作者赞赏法国自由地选出了勒庞,却没有预知到特朗普的上台。还有基督教的美国。真是美好的镜花水月,可是现实在天天打脸。看这本书需要一点判断力。它是80、90年的大陆知识分子对天堂的设想。
  •     边走边读,阅读是一大乐事
  •     还可以吧
  •     拖得太长了。欧洲主要说了个西班牙,美国还是一贯的老科普。特蕾莎修女那本《来作我的光》非常想读,面对死亡需要信仰,太需要了,太害怕了
  •     很隽永的一本书
  •     五月花号轮船进入北美殖民区 北美独立战争 南北内战 政教分开 民主宪章 这些问题在阅读-旅行-写作的循环中不徐不疾地诉说开来#有声书#
  •     讲故事的能力,文字的凝练,真不错,是我等水平可以学习模仿的,蹦一蹦没准能够着的。
  •     慢慢看 希望十周前能看完 变成 8月15日前能看完 最终 8月20日看完 这是按照我的顺序林达系列的最后一本 希望之后的生活也跟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一样 “就这样 边走边读 阅读是一大乐事 旅程也还在继续之中”
  •     整体布局不太合理,更像是别的文集中的部分拼凑起来的
  •     读史明智,带领你了解美国历史及社会文化
  •     记住了汉密尔顿
  •     隔了好久又翻出來看完 和最開始讀的感覺差了好多,也許是年齡的增長,政治觀點也發生了變化,這時再讀就不免感覺淺顯,且作者多在讚揚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禁不起推敲,但讀讀當入門也蠻好的。
  •     前半部分叙述历史和生活,偏重于感性;后半部分讲现实政治和法律,完全是理性思维。很喜欢林达的游记系列,穿插着历史和典故,也不夹杂自己的主观倾向,文字像流水一样亲切自然。
  •     厚厚的一本书,值得以后再细读
  •     略显枯燥
  •     读完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西班牙内战那段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     喜欢这对夫妇的文笔
  •     很有营养的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走路这一章比较有新意,读书里的西班牙故事也比较新,其他的内容总感觉有林达别的书的影子。每一个故事都在寄希望于影射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找到落差,然后才能进步,希望天朝能够好好利用历史给予的后发优势。
  •     非常推荐给高中生读的美国历史文化科普,比课本有趣太多了。但是关注历史里的个人也势必会稍显矫情。总的来说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提供这学期美社论文的题目:)
  •     对别人文化的思考和借鉴是我们的文化最需要的
  •     【2016 50】书名改成一路走来一路看可能更贴切一些,后半部分没有几篇文章是和读书有关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晓松奇谈鱼羊野史之类,林达胜在语言流畅典雅,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一件事一个物传达出一种很浓烈的思考或情感~
  •     作者的关于美国,西班牙系列政治观察著作的文章补完
  •     有点枯燥,内容多有重复
  •     适合出门的时候读。随手翻一页开始。美国近代政治历史都在作者笔下浅显易懂。
  •     流畅,好读,涨姿势。
  •     前一章很有兴趣 作者来到美国不同的地方讲述不同的故事 后一章的读书对于美国历史文化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就略显枯燥
  •     走路比读书的部分好看
  •     极好的故事,娓娓道来。初读如宝,读多则会厌倦。
  •     林达的书,每本必读。本书前一部分是两人在美国旅途的见闻,后一部分是两人读书读报读新闻的时评,整本书见微知著的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重要人物,历史变迁,关键事件,治国根本,人权精神,程序公正与言论自由。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历史很短,冥冥之中的国运,让美国人得以那片广袤的土地,宽松的思维环境,尽情的辩论,重视人生之为人的权利,明晓国家的进步仰仗这个伟大国家的每一个公民,God bless America.这句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宣誓时所说的话,两百多年来一直在真实上演。
  •     走过看过的地方,就是对历史的回顾和重温,喜欢林达的这种基调
  •     旅行的意义并非是到达一个地方,拍照 匆匆浏览 大吃大喝,而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地方文化,了解背后的故事。
  •     很喜欢这对夫妇,真的是一路走来一路读,羡慕这样的生活。对于美国的民主制度,我是很敬佩的,制度建立了在于执行的一丝不苟。
  •     书分两部分,走和读,走的部分确实没什么意思,只有部分场景介绍、没有思考没有哲学,导致读书进度拖沓好久。 “读”的部分有很大篇幅介绍了西班牙胡安·卡洛斯政改,算是很好的科普文章。 记得读的上一本林达的书中有过一篇提到过龙应台,所以会不自觉想到二者进行对比,林达这些散文,尤其是第一部分的那种旅行、生活类文章确实较龙差很多啊! 但无可否认,“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四本书科普得我很是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大年初六终于读完了。
  •     这个有点杂,整体上没什么贯穿的线索。 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由小地方入手,从历史里抽丝剥茧,取出了不少人文政治思考的精华,慢慢地讲给你听。 碰巧内容和前两天读的宪政历程很多重复,影响了阅读的惊喜与愉悦。美国部分就因此显得平淡了。西班牙部分却更显得不错,是应该多了解了解。
  •     作者文笔很好,翻开书就停不下来,想一直看下去,前面一路走看得很顺,但到了一路读就太散,估计是平日的随笔结成册
  •     一本断断续续有读了5年的书,从上大学时在图书馆里找得,到工作后在某电商网上买齐精装本,也算是缘分,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面介绍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我真是读这个才记住亚当斯、李将军、格兰特将军的,后面一方面抨击极权制度、一方面又介绍了美国的司法体系,长见识,但是几年后再度读到,我已经不会为了纯粹的自由民生而热血沸腾了,因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无论是经历什么到今天的阶段,都有博弈的选择和不得已的苦衷,我承认,年轻的我已蜕变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好消息是,这样的我更能够做出理性趋利避害的选择~
  •     〖20161007〗她还是擅长案件分析,对司法民主很崇拜,至于其他的,写的一般,但还是很佩服她的,估计比很多美国人都更了解美国
  •     美国建国史的文章,以及西班牙政治改革的文章非常精彩。
  •     读前半部分惊叹历史多巧合,后半部分读得乏味。
  •     历史散文也可以这样美。同时感叹美国社会的进步来自于公民们对法治的孜孜追求。好书
  •     林达真的很会讲故事
  •     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我的神林达的书全五星,小500页的书看了快俩月,知识点太多以致于看完最后一页又不得不返回去重读了前边的二分之一。本书依然在讲美国民主和法制的故事,阅读是一种积石成山的乐事,读好书好读书
  •     客观的介绍和赞美,隐约能感受到作者的价值观,开篇写的华盛顿和李将军让人感触特别深,他们或许就是我们儒家文化里所说的圣人。
  •     突然发现去过西班牙的唯一两个城市,都不是说西班牙语的... 巴斯克的语言和Catalan语..
  •     很赞的旅游文学
  •     没有打五分的原因是 里面挺多内容在以前的书中已经讲过。重复的比较多。
  •     和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一样好读,尤其是前2/3。这本像游记一样主要介绍美国小镇的作品以小见大串联起了美国从诞生到现在的一些主要的小事件却都引起了整个美国的改变和发展。就如同作者说的,美国是小镇国家,典型的美国人是小镇居民,典型的美国文化是小镇文化。高度自治的小镇里每个居民都是推动美国发展的基石。这和中国的发展真的是南辕北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