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里的大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0095365
作者:王宝玉,王毅
页数:309页

章节摘录

最近北京天气突然变暖,真是出乎意料,加上没有风,简直像早春一样。我的生活也和明媚的阳光一样,一片光明。    寝室已经来暖气,温度还挺高呢,不用担心。    我在几天前递交入党申请书,我认为人党对我将来的工作和人生会有更大的激励作用。目前,我把成为教授当做我的目标。    我终于从解剖老师的教导中找到最好的语言来描述我的性格特点:爆发力强,耐力差。比如像早起这种事,虽然看上去需要很大意志,但对我来说真的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在那一瞬间,我的“爆发力”能使我暂时地忽略懒惰,一跃而起。但这并不代表我的意志力强,因为它不需要耐力。像高中学习,之所以我成绩不稳定,就是因为我时而用“爆发力”好好学习一阵子,但因为没有“耐力”,总是有一部分知识我掌握得不好。每次考试,如果所考的知识点是我在用“爆发力”时学的,我就能答好;如果不是,成绩就不理想。    我的灵感特别多,但是深究的话就会出现没有什么可说的情况。这和我的性格缺陷也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弱点,我想光说要有耐力是不够的,应该更实际一点。我想我应该多寻找起点,这样可以多引发我的“爆发力”,虽然这样会造成以前那种“光说不练”,只想方法而忽略实干的情况。实际上,我在高中研究的学习方法很多都暗中指向我的性格缺点。比如“每天都是一个起点”、“要有耐性”等,只是没有自觉地、明确地指出自己的缺点。现在我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既是缺点也是优点,而且已经成为我性格的一种特点)并且相当难改的缺点,但是我会继续摸索改正的途径①。    因为病已经大为改观,我已经开始恢复晨练。为加强我的篮球能力,我在锻炼中以短跑为主,为保持良好心态,我还坚持打太极拳。我会努力坚持的。    前面说的和解剖老师的对话真是很有意思。老师上课点名说我“有一些好学生的通病:浮。应该脚踏实地,把知识弄准确,不能‘不求甚解”’。因为他从其他老师听说我一些事情(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特地“点点”我。我下课后找老师交谈一下,想知道老师对我有什么教导,还顺便问一下如果我的志向是当教授,应该怎样对待解剖课。    我的解剖老师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他指明两点:第一,无论将来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严谨的态度都很重要。好学生总是反应很快,但“不求甚解”,工作上肯定不行。第二,第一遍的学习是相当特殊的。无论学习什么,在第一遍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就会一通百通,学习其他学科时就能更高效地自习,这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他的话有一定局限性,但我还是相当受启发②。    第一,他的话把我从“梦”中唤醒。我潜在地认为哲学教授是一个懒惰职业,对学习都是强调理解,我应该多涉猎,单纯地扩大知识面。现在我明白,哲学家的严谨态度某种程度上比自然科学家还强。他们也是通过种种学习锻炼出掌握准确知识的能力后,才能发挥各自天才的设想,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第二,我确实应该从现在开始锻炼读书能力。以后的路绝大部分都要在读书中度过,那么是否能够高效、准确地掌握一本书实在太重要了。以后我要有意识地锻炼理解文章含义的能力。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能力。和老师的对话真的是受益匪浅。    既然爸爸已经同意我的购书计划,我会尽快开始购买,我也会安排相应的计划来阅读书籍。    现在我规范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决定将解剖、生理课的预习和复习全部划到星期天完成,平日做英语、锻炼、读书等更重要、更需要积累的学习。放心,我不会因此而使成绩受到影响,并且我将再缩短和寝友聊天的时间并减少因为出入宿舍和自习室所浪费的时间。一切有待实践检验。    我生日和五个寝友在食堂聚餐,花费90多元钱。泽宇哥哥送给我一个很好的蛋糕(有点奢侈的那种),替我谢谢大姨妈和哥哥。    今天,我在北大和高中女同学G一起听一堂社会学课,还一块吃晚饭,谈得挺投机。我顺便将所有哲学课和历史课课程表抄下来,以后就去听课。我之所以这么急,是因为生理老师说,大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大二就要努力。我现在一定要多接触,大概地了解我的兴奋点所在,为将来做好准备。另外,在社会学课堂上,我问老师几个关于农村民主制度改革和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觉得社会学在社区政治(区别于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挺有意思,我觉得我对政治挺有兴趣。我还发现北大学生问的问题还是比较教条,问的都是像高中那样抠字眼的细节。他们的意识水平没有我高。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能够坚持每周都写论文的话(北大大一的学生就开始以论文和实践作为作业,真羡慕),我想买一台电脑是有必要的。    附:以后这些话还是用电话沟通吧,要不然打字真是太累了。    祝妈妈永远年轻!    爱你的儿子    2004.11.18日   P9-11

前言

我没见过王宝玉,但多年前就看过他写的家信。那是我的一位笔友、他的母亲王毅在网上转给我看的。还记得我回复中有过“这孩子有哲学家潜质”的赞誉之词,但绝非客套。这样的网上来往是我和王毅始于2002年一次笔会上,关于家庭教育问题交流的继续。那次笔会是一家杂志社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万世师表的故里,与会者都受过大学师范教育,都有正在求学的孩子,使我们在会议的文学正题外有了聊不完的家教方面的话题。得知王毅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了,16年来记录儿子的随笔集,当时有个感觉,“文革”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确实有了既传统又现代的教育理念。那本名为《好妈妈,坏妈妈》的集子至今仍在我的书柜里。当我读到这本书信集后,深感这是儿子开唱主角的精彩续集。或许出自我当教师的职业本能吧,认为自己有义务把他们母子在儿子大学4年里的家信交流,介绍到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那里去。    关于家信,我国读者们一定马上会想到纪晓岚家书、曾国藩家书、陶行知家书、傅雷家书,甚至还有蒋介石家书,都曾被官方或学者大力推荐,而且也确实影响甚广。家书教子是中国古典教育所奉行的重要方式,在前信息化时代,以上列名的那些名人家长和有文化的百姓家长们一样,都在通过家信对子女进行做人和治学的教导,国人对其人其言其形式或多或少都已知晓,可以说并不会有再增加一本的渴望了。但这本家信集之值得一看,恰恰在于与那些家书有太多的不同了。翻看一下就感觉到这是百姓的家书,说的都是通俗实话。那些帝王将相和鸿儒名流的家书,有意无意也是父子纲常居高临下的训话。而这本家信集是百姓母子的书信对话,讲的都是面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想法及解决办法,不是板着面孔的家长训子,有时甚至是反过来儿子要家长接受他的想法和做法。从书中母子信件看也是儿多母少。这是本家庭教育的书吗?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说不是,因为这里不是传统的家长真理在握的家书教子;说是,因为它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儿子在迷茫、急躁、恐惧等等状态下,需要的不是说教式的训导,而是需要把不能全对老师同学说的烦恼和喜悦向妈妈倾诉,进而得以释放和排解。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更高层次的、互动式的家庭教育。    说到家庭教育,似乎就是孩子上大学前家长对孩子面对面的教育。看过这本家信集倒是启发了我,家庭教育不应因孩子上大学而中断,而需要以家信这种形式过渡一下,家长训子让位于对话互动,孩子大学毕业就业后,家庭教育才可以完成使命。不然,孩子的家庭教育“断奶”真是有点突然。教育和亲情的联系都需要家信这种过渡方式的家庭教育。这一点社会早已经注意到了。王宝玉是2004~2008年读大学的,其间媒体不乏大学生不屑家信的报道。2006年11月29日“四川在线”一《华西都市报》:“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学工团委办公室上月给全校4 700多名新生布置了一道‘亲情作业’:每月给家里写一封家书。没想到,一封家书竞‘难倒’了不少大学生”。2007年11月27日《鸭绿江晚报》(记者李志成):“一次偶然的课间交流,让本市某高校语文教师孙教授感叹不已:全班的大学生竟无一人有写家信的习惯。”《人民日报》(2005年5月9日第十一版)(记者鲍洪俊、陈胜伟):“对浙江林学院学生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大学生每个月给家里写一封信的同学不到1%。”大学生写家信的必要和好处各层次议论都有,我想补充的是,家信还有延续家庭教育的功能。    我本人是职业地要读文字作品的,但文字表现生活能真实到非发表动机产生的家信程度的我很少读到。这本家信集记录了一个大学生在与其家庭交流过程中所展现的心路历程,难得之处在于真实。作为一个大学生,成长、成功的根本动力还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在家长的帮助下,一个大学生是如何成长、成功的,因为要给母亲写信,不经意间王宝玉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这本来是一种私情,完全个人的感觉,但这种种的迷茫、彷徨、执着、坚持几乎可以说是今天大多数大学生、年轻人的共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个知己、一个朋友、一份人生路上的心灵伙伴。    唐晓敏    国际传播学院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前院长

后记

在这本书信集即将付梓之际,内心感慨颇多。    曾有朋友问我,你和你儿子通信,说些什么呀!有什么可说的呀!有女友试图与儿子通信,写了两封就写不下去了。是啊,人与人沟通,必须有彼此之间的认可、欣赏、引为同道,否则当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个网站“父母皆祸害”,就是因八零后的孩子与五零后父母之间深深的隔阂的产物。    我和儿子之间没有隔阂。记得他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道两边,一边是一所中学,一边是一所小学。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接他放学一起往家走。那天正好是小学开家长会的日子。大概是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被老师批评,一位中年男人在大道上打孩子,那个小男孩比我儿子只大一点点。我什么没想,几步冲上去,将孩子拉到一边,对着那个男人吼,“打孩子干什么!”指着一旁吓得缩成一团的孩子,我批评他:“多好的孩子,打坏了怎办!”那个男人愣了,他大概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人来不让他管孩子。没等他缓过劲来,儿子冲上来,一把拽住我,拖着我就走。“妈妈,你疯了,他打你怎办?你看那个爸爸多凶!”    我这才发觉自己的冒失,但我真的看不得父母打孩子。“不打孩子”是我的一个重要人生原则。所以,儿子知道我们是爱他的,他享受并喜欢这种爱。所以,他的内心愿意向我敞开。    王宝玉是幸运的,北京体育大学硬件学习环境国内一流,而比校园环境更优越的是软件环境,是心理学教研室老师们对学生们父母般的关爱,使他享有了美好的大学时代。    感谢花费一定时间分享这部家信集的读者们。这是儿子和我唯一一本没有出版动机的作品,作为第二作者的我的欣慰和抱歉都在于这些文字的无出版意识写作。我欣慰的是,与儿子和我以前发表的作品相比,这些文字真实得就是那段生活的记录而绝无其他功利之心的造作;遗憾的是家人间非文字沟通的信息无法在此再现,会使读者对一些信中提到的人和事的全貌不甚清晰,特别是教导儿子的那些可敬可亲的大学老师们,他们传递给儿子的信息会对大学生读者更为有益,这里更不可能复制。    得知王宝玉将去美国读博的时候,北体大心理学老师毛志雄发来了热情洋溢的信。    宝玉:    你好!祝贺!    多年以来,我和教研室的老师们一直以你为自豪,并且一直要求师弟师妹们以你为榜样热爱心理学,尽力做到最好。    我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拓宽国际视野,站在心理学学术顶峰上“一览众山”。当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将使你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更新更高层次的挑战,相信以你对事业的大爱为基础,完全胜任这些挑战,有能力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达到一个新高度。    北体和北大的文化差异,相信你已有多年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你丰富的求学经历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你不同于纯北大本科出身的孩子们的重要优势。希望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铭刻在你的心中。也许,将北大老师的学术思想、北体老师的为人之道完美结合,是你未来从业的宝贵精神财富。籍此两项“法宝”,相信你能尽快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尽快适应美国的生活。    有困难尽管与我们联系。希望在未来的国际心理学学术期刊上更多地出现“王宝玉”三个字!    祝你一切顺利!    毛志雄    17.Jun.20ll    张力为、迟立忠、梁承谋老师都在王宝玉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论是在信里,还是在回家的谈话中,王宝玉常常谈起这些老师,带着崇拜,带着感激,还带着庆幸……还有褚跃德、郭璐等等北体大心理学专业的老师都给了王宝玉受用一生的知识和教诲,作为母亲,这份谢意收藏在我人生永恒的记忆里。    王宝玉的北大三年研究生,在深圳一年半、北京一年半,两地老师的学术气息和人文情怀都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在深研院,北大副校长海闻教授业务繁忙,却总是挤出时间与学生讨论问题。王宝玉说,在他眼里,海校长就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化身。    深研院的李晓煦、北大教授沈德灿的学术气质、做人品格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导师侯玉波唯才是用。在王宝玉还只是个学生时,就让他给低年级的研究生做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讲座,还推荐他去清华大学心理学专业做文化心理学方面的讲座。韩世辉、张智勇等心理学系老师都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还要感谢王宝玉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们,他们和王宝玉共同创造了大家珍贵终生的集体青春记忆。    最后,我还要非常感谢张明帅先生。这部书稿,先后经过几个出版商和出版社,尽管他们都非常喜欢,其中还有国内颇有名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却都因对出版这本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谨慎的原因而未能出版。张明帅先生不但决意出版这些家信,而且倾情投入编辑、校对等繁复的具体工作,是我接触过的出版业人士中最具敬业精神的,令我十分钦佩和感谢。    生活的信息是多维的,言不尽意在所难免。那段时光渐行渐远,王宝玉的求学之路仍在继续,以后是更多的未知,出版这些家信没有炫耀成功之意,只想超越地与奋斗之中的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对话,求得对孩子教育的共识。    谢谢!    王毅    2012.5.26

内容概要

王宝玉,辽宁大连人,曾先后就读于大连市东北路小学、大连第四十七中学、大连第二十四中学。2004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系,因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于2008年被保送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攻读文化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王毅,王宝玉母亲,辽宁大连人。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学院,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担保人。上世纪末辞职,从事专业创作,现为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家庭》、《知音》等杂志撰稿。2002年出版随笔集《好妈妈坏妈妈》,并于当年在台湾出版发行;2012年9月出版《我家儿子很叛逆》。近年转入长篇小说创作,所著《情封旅顺口》从2011年第ll期开始在《今日财富(大连版)》杂志上连载。

书籍目录

家教不因上大学而中断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还要跟上前言第一部分 (大学一年级)拒绝懵懂,确定目标最重要第一封信(2004.10.11)每天早上有一个小时早自习第二封信(2004.10.28)不躲避麻烦,实现计划第三封信(2004.11.18)把当教授作为目标第四封信(2004.11.28)文科的基础是修养和阅读第五封信(2004.12.9)给自己施压,才能保证自信第六封信(2004.12.17)学习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第七封信(2004.12.29)认真完成学习计划第八封信(2005.1.9)我处在相当大的不适应当中第九封信(2005.2.26)学习肯定有科学的方法第十封信(2005.2.27)态度决定你的享受方向第十一封信(2005.3.11)自己组织一个英语角第十二封信(2005.3.26)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好第十三封信(2005.4.8)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第十四封信(2005.4.11)尽全力把时间放在学习上第十五封信(2005.4.23)整合知识,才能有效记忆第十六封信(2005.5.20)注重更加实际有效的知识第十七封信(2005.6.4)逆境是试金石第十八封信(2005.6.20)不能随波逐流第十九封信(2005.6.26)父母的支持是雪中送炭第二十封信(2005.6.27)提高效率要抓住概念和主干第二十一封信(2005.7.28)没有死记硬背就没有灵活运用第二十二封信(2005.8.6)假期进行专门考研训练第二十三封信(2005.8.20)效率从铂金情绪而来第二部分 (大学二年级)拒绝沉沦,用意志战胜欲望第二十四封信(2005.9.3)开学之前要做出计划第二十五封信(200fi.9.20)养成学习生活规律来提高效率第二十六封信(2005.10.20)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第二十七封信(2005.11.6)青春不应挥霍第二十八封信(2005.11.18)向下一个目标努力第二十九封信(2005.12.2)读英文原版教材第三十封信(2005.12.17)不给女同学发“错误信号”第三十一封信(2005.12.20)从电影中体验细腻感情第三十二封信(2006.1.1)制定目标重要在做第三十三封信(2006.2.18)制定考研学习计划第三十四封信(2006.3.5)到处都能遇到恋爱这个主题第三十五封信(2006.3.19)给自己一个理由第三十六封信(2006.4.3)把不同的理论变成自己的话第三十七封信(2006.4.15)正常地经历青春时光第三十八封信(2006.4.29)理财也是人生重要内容第三十九封信(2006.5.12)整顿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第四十封信(2006.5.28)在强大毅力下,与游戏隔离第四十一封信(2006.6.23)有了记录的生命更真实第四十二封信(2006.8.4)对社会承认和个人修养有偏执的追求第四十三封信(2006.8.20)应试抓基础、学习抓根本第三部分 (大学三年级)拒绝彷徨,朝着目标奋进第四十四封信(2006.8.27)钱是敏感的东西第四十五封信(2006.9.16)一定要考上北大第四十六封信(2006.9.22)青春变奏曲第四十七封信(2006.10.8)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第四十八封信(2006.10.20)中西教授的不同风采第四十九封信(2006.11.4)详细阅读与参考阅读相结合第五十封信(2006.11.18)感恩父母,努力向前第五十一封信(2006.12.2)给自己暗示:无所谓第五十二封信(2006.12.30)情感事要快刀斩乱麻第五十三封信(2007.2.27)该是战斗的时候第五十四封信(2007.3.11)文献搜索是一门学问第五十五封信(2007.3.23)只有在压力下才能成长第五十六封信(2007.4.6)加强彼此之间有用的人际关系第五十七封信(2007.4.30)控制好身体这部机器第五十八封信(2007.5.11)三遍考试复习法第五十九封信(2007.5.25)生活就要“深水静流”第六十封信(2 007.6.8)完美主义的缺陷第六十一封信(21007.6.23)依靠方法研究社会第六十二封信(2007.7.14)精神病人与我们的不同之处第六十三封信(2007.7.28)耐不住寂寞的孤独者第六十四封信(2007.8.25)社会很少给人第二次机会第四部分 (大学四年级)拒绝空虚,让生命充实、忙碌第六十五封信(2007.9.7)顺利保送北大第六十六封信(2007.10.12)贪婪是理想的源泉第六十七封信(2007.10.26)成功后的思考第六十八封信(2007.11.9)放松地学习、生活第六十九封信(2007.11.23)犯一次没有严重后果的错误第七十封信(2007.12.8)第一次讲座第七十一封信(2007.12.19)爱的反思第七十二封信(2007.12.21)心理学之我见第七十三封信(2008.1.5)第一次为老师代课第七十四封信(2008.1.19)认识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第七十五封信(2008.2.1)人们都想影响社会第七十六封信(2008.2.29)学习需要一种持续的状态第七十七封信(2008.3.14)通过背课文和难句来提高英语水平第七十八封信(2008.3.28)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七十九封信(2008.4.12)希望被别人尊重第八十封信(2008.4.14)回信:惭愧、谨记,谢谢妈妈!第八十一封信(2008.4.25)回归自我、关注内心第八十二封信(2008.5.9)为别人做心理咨询第八十三封信(2008.5.24)论文代表了我的一切第八十四封信(2008.6.7)完美中的遗憾后记

编辑推荐

《家书里的大学(一位保送北大读研生的成长历程)》汇集了84通情感真挚的信件,信的两端是:保送读北京大学研究生的儿子,时刻关心儿子学习和生活的妈妈。作者王宝玉、王毅认为孩子读大学时,父母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做不在身边的精神参与者。本书可以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知己、一个朋友、一个求学路上的心灵伙伴。怎样在普通的大学生活中走出不普通的人生?怎样在平凡的舞台上演绎出不平凡的人生?希望您在《家书里的大学》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家书里的大学》汇集了84通情感真挚的信件,信的两端是:保送读北京大学研究生的儿子,时刻关心儿子学习和生活的妈妈。作者认为孩子读大学时,父母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做不在身边的精神参与者。本书可以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知己、一个朋友、一个求学路上的心灵伙伴。怎样在普通的大学生活中走出不普通的人生?怎样在平凡的舞台上演绎出不平凡的人生?希望您在《家书里的大学》找到答案。


 家书里的大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只是想看八卦,乐趣多。祝宝玉一帆风顺,老同学Lp.s.你的书怎么这么贵啊
  •     简直就像看到另外的自己在说话,主人公想法和我太像了。内容本身对我来说就很有意义。
  •     自卖自夸
  •     是妈妈买给我的,很感动。因此我也在20岁生日的时候给爸爸妈妈写了家书,亲情需要交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