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何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16602539
作者:金鑫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李清照:寂寞如斯的庭院 一 元祐六年(1091)的这一天,秋风过耳。八岁的李清照坐在庭院一隅,看着父亲写写停停。笔过纸间,有如舟行水上。父亲长年累月地保持正襟危坐、悬腕而书的姿态,让她隐约觉得,一定有许多趣事藏于其中,否则,他不会如此一坐半日,乐此不疲。她独自奔跑嬉闹一会,静静地陪坐一旁,瞅着身边密密匝匝的竹林。父亲题写的“有竹堂”几个大字,倒是与这个庭院里的氛围稍相吻合——竹叶纷披,满眼青翠,鸟巢其上,还有,石桌石凳,以及父亲和他的书稿。只是,这个庭院显得有点冷清。 顿下笔来,李格非这才发现,女儿受到了冷落。他充满爱怜地将其唤到身边,抱在怀里。李清照知道,他们俩的游戏开始了。只要父亲有闲,她总是喜欢黏着父亲,撒娇使嗲,任性笑闹,尽情嬉戏玩耍,玩累了,躺在父亲怀里,听他说古讲今。李格非,这位宋神宗熙宁九年的进士,只到四十岁那年,才得了这么个宝贝女儿,一家人为之欢欣,他更是视为掌上明珠。然而时隔不久,在这个孩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之时,孩子的母亲,自己的爱妻,元丰时期宰相王珪的长女王氏,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此一株孤苗。转眼间,小清照已经八岁。失却母爱的滋润,她在活泼之余,多少有些孤独。 在李清照幼年的印象里,只有当父亲的朋友来家作客时,这方小小的院落才会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坐在竹堂内,饮酒论文,谈笑风生,间或即兴题写,唱和吟哦,将寂寞如斯的庭院,弄得蕙风和畅、生机勃发。从他们的谈话中,她知道了许多前朝往事,以及当下的文坛轶事。她还知道,父亲是大宋朝太学正官员,是许多未来状元和青年才俊们的授课老师,父亲的文章得到翰林学士苏东坡先生的首肯。而那位峨冠博带的苏老夫子,也曾携黄庭坚、秦少游等得意门生,不止一次地登门造访。不过,苏东坡似乎比他父亲更厉害,是当朝小皇帝的老师,就连父亲也要尊称他为先生。李清照觉得,竹林下的这帮大人,肚子里很有些学问。 童年时期的李清照,正是在这样清雅绝尘的环境里,开始了她的启蒙学习。这些父辈中间,随便挑出一个,都堪称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些客人在讨论之余,有时会唤她到近前,考问讲授一番。而她的早慧,强记博闻,过目不忘,脱口而出的背诵,清秀工整的临摩,小荷初举的习作,以及灵机一动的随意问答,也曾博得过他们的诸多嘉许。 她像佛座下的一朵莲花,听着菩萨语,生出玲珑心。李格非的再娶,让天资聪颖的李清照有了体验慈母情怀的可能。就在这一年,李格非再娶仁宗朝状元、前彰德军节度使王拱辰的长孙女王氏为继室,名门闺秀,落落大方,且又颇善言辞。这位后母的到来,慢慢填补了李清照母爱缺失的空白,她终于有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幸福家庭。再后来,弟弟李迒的出生,更是为这座寻常宅院增添了些许生气。 日子过得波澜不惊。青春,说来便来了。琴棋书画,女红歌舞,书香门第的累日熏陶,慢慢地使李清照出落成为一位冰雪聪明,呵气如兰的女子。她几乎读遍了家里所有的藏书,谈起诗词,更是眉飞色舞,而且捉笔习文,也是一派清新隽永之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一篇习作,在一次回山东老家省亲后所写。说起来,应该算是一次游玩历险记。开篇十二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可想象玩得不亦乐乎的情形。夏日午后,她与伙伴们(或有他的弟弟在内)在溪亭边玩耍,水清景丽,玩兴既浓,不知日之将落,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兴尽欲归之际,她们才发现,正置身于一片浩大的水域之中,满眼皆水,归途迷茫。暮色四起,她们驾驶着一叶轻舟,慌不择路,竟然闯入了荷塘深处。对于一群不谙水性的少女们来说,浆被绕,船被缠,人困其中,虽有怒放的荷花在侧,却已无心欣赏,并且成为令人惊恐的植物罗网。她们手忙脚乱,大呼小叫,争相竞渡,却不料又惊起一滩栖息的鸥鹭。正所谓,人怕鸟也惊,鸟惊人更怕,可怜她们左冲右突,好不容易回到岸上。如果不出意外,她们还应受到大人人的一顿责怪,甚至是一通训斥。 这次历险,于李清照而言,有如一帧底色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她在乡间游玩的剪影,后来成了她成长中一个美好影像,挥之不去。李清照无意间落笔成词,短短三十三字,却又佳作天成,妙手偶得,有如千万首宋词中一朵迎风绽放的栀子花,余香袭人,妙不可言。 而李清照,也以一副别样的姿态——纯真无邪,却又古怪精灵,正式踏入宋词的河流,开始了她的人生历险。 寂寞的庭院里,不光有竹,还有腊梅幽兰,海棠菊花等诸多花卉盆景。在李清照的世界里,她对色彩、天气、温度等,有着极其敏感的反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雨夜过后,李清照关切地询问,海棠花如何了?可是,那仆人的回答,显得有些敷衍,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呢。这让她很不满意,她摇头说道,一定不是。这个夜晚,她睡得迷糊,却依稀晓得风狂雨疏,风吹花落,雨滴茎叶,风雨过后的花园,应该是“绿肥红瘦”的样子才是哟!仆人不一定读得懂这四个字的含义,但到了识货的文人眼里,顿成点铁成金之语。因为这一首小词,李清照被从宋到今的历代文人,夸得一塌糊涂,“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明代的戏曲理论家沈际飞在读到这首小令后大发感慨,认为“绿肥红瘦”的奇语,竟由一位女子创获,感到大为惊奇。 感到惊奇的,还应该有她的父亲李格非。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四人,是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的东坡弟子,当时号为苏门“后四学士”,文章皆为天下之先,李格非写过长达数十万言的《礼记说》,并有《洛阳名园记》《破墨癖说》等名篇,名气不可谓不大,但在今天看来,他的大部头著作,还抵不上女儿的三言两语,论起知名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元符三年(1100),年仅十七岁的李清照与当时文坛高手相互切磋诗艺,毫无怯色。那天,李格非从庐山归来,带回好友张耒的一首七言古诗《读中兴颂碑》,写其游浯溪古崖观碑,反思唐代安史之乱,大唐中兴之事。不料,这首诗让李清照看得热血沸腾,她也从头到尾,步原脚原韵,一口气和了两首。张耒在诗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复国平乱的功绩,而李清照则通过和诗,一写唐玄宗玩物丧志,宠幸贵妃,一写奸臣误国,宦官乱政,诗中既有“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讽喻之语,又有“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的劝诫之意。李格非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年有竹堂里的那个小丫头,如今竟出语惊人,令人刮目相看了。他命女儿将所作诗词誊写,送与好友观睹评判,居然大获称赞。才女李清照的名气,也很快传遍京师。 新世纪的曙光,穿过李清照的书斋,洒在寂寞庭院。她像一颗耀眼的新星,以看不见的速度,迅捷升腾;又像一股扑面而来的清风,以曼妙的姿态,自由舞蹈。青春正热烈,她坐在花下,人观花,花映人,若有所思。她在期待着什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情事么?

前言

我相信,宋词是可以生长的。千百年来,宋词已自成林。其间,有松也有竹,有兰亦有梅,真个是郁郁葱葱,葱葱郁郁。宋词高贵而又坦然,就这么不疾不慢地生长着,仿佛在等待,仿佛在回首。今年三月,新华出版社的蒋小云编辑告诉我,去年年底发行的《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半生》一书再版了。时隔不到半年,即行再版,这真是个好消息,我感到高兴,也为宋词感到高兴。    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驿站。当我从北宋的汴京,移身到南宋的临安,一下子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李清照、张元干、岳飞、朱熹、陆游。还有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天文祥、张炎……他们当中,不乏宰相、元帅、儒师、才女和清客。身份的多元化,似乎并未影响他们各自泼墨挥毫,品尝词家三味。一曲曲浅吟低唱,一次次踯躅徘徊,将宋词这样的文艺形式,推至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厚厚一摞宋词,俨然中国的青花瓷、中国的春联、中国的四合院,置身于中国化的宋词文学盛宴中,你能品尝到的,是酸甜苦辣咸,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宋词里,有的是四时五味、七情六欲。    宋词的后半生在杭州,同样遭遇无数。我选择了十位词人,试图剖析他们的身世与心路历程,解读经典的词章与人文掌故,不知为什么,我在写作中时时生发怒意,拍案而起,这一点,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诧。或许,与汴京时代相比,宋词的后半生,身世有些凄苦。分裂的地理疆域、畸形的政治生态、功利的社会人情,以及纠结的战和心理,使整个南宋王朝始终处于矛盾、尴尬与伤病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宋词有如失恋的情人、落魄的子弟、流浪的穷士,词人们游走江湖,登山远眺,引吭狂歌,呼号声声。他们一遍遍地发问:“万里江山知何处”!醉里梦里,都是金瓯一统,都是重整乾坤,都是梦回故国。    行走在宋词的腹地深处,我看到了软弱、失落和苦难,看到了奢华、污浊和卑鄙。不过,我在南宋词里,也体味到了善良、真诚与美好,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抗争、悲壮与崇高。从南渡到北伐,南宋词一直在激烈地挣扎,围绕着雪耻的主题,许多人都在做这道同题作文。宋词是有担当的,是血肉文字,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代言。宋词有一个特点,虽柔却韧,慢条斯理却激情燃烧,四平八稳却跌宕起伏,文质彬彬而厚重如山。大约,这便是中国文化的软猬甲吧。    古代农耕社会,素来讲求家国同构,词人们固守于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平面化的深宅大院内,奔波于风云变幻、朝霞暮雨的坎坷仕途中,抑或流连于三五知己围炉小酌的花前月下,这些词人最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笔底烟花、风流惬意,更多的,是他们面临窘境逆境时的人生思考,以及毅然决然的选择。在娱乐化、游戏化的当下,翻开厚厚的《全宋词》,我仍能听到那些宽衣阔袖、峨冠博带的古人们的声声叹息。是的,他们没有学过外语,不会微博,更遑论捣鼓花红柳绿的股票,他们只是守着传统的自然、传统的经典,进行着导德齐礼、着手成春的美学创作。我一点也不瞎说,这十位可爱的词人,他们捍卫自由的呐喊分贝,抒发情感的向度和力度,堪为今人之镜。当写到文天祥在狱中面对女儿的劝降信一节时,我写得泪流满面,向壁而泣。

内容概要

金鑫,男,1974年生,江苏建湖人,系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历史文化散文集《长安大道连狭斜——大唐诗人的飞扬与落寞》、《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半生》等。作品曾获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书市征文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序 李清照:寂寞如斯的庭院 张元干:万里江山知何处 岳飞:怒发冲冠的元帅 陆游:老却英雄似等闲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 姜夔:平生最识江湖味 吴文英:春宽梦窄七宝台 文天祥:从今别却江南路 张炎:无心再续笙歌梦

编辑推荐

《万里江山何处:宋词的后半生》全书角度新颖,文笔优美清新,是一首有关南宋的慷慨悲凉的挽歌!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万里江山何处:宋词的后半生》全书以李清照、岳飞、辛弃疾、陆游、姜夔等南宋时期10位著名词人为线索,试图通过勾勒词人行状,塑造风采各异的文人群像;探寻词人内心,展示其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剖析经典词章,解析宋词背后的文艺密码;寄寓人文关注,为渐行渐远、业已圆寂的宋词擦洗碑身,再着新装。


 万里江山何处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不错,看上去很吸引人
  •     与《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半生》相比,作家金鑫的新作《万里江山何处——宋词的后半生》更像是一部泣泪的史传。金鑫准确地抓住了宋词在历史大断层中的变数,并以之为切入口,写下了一片南宋时代的哀歌与心曲。他精心挑选了李清照、张元干、岳飞、陆游、朱熹、辛弃疾、姜夔、吴文英、文天祥、张炎这十位词人加以评述。这十位词人,身份各不相同,执笔作词,风情万端,但却总有共同的国仇家恨愁苦。他们所组成的词人文化群落,是南宋文化情感最为核心的部位。作为一种祸患时代真实的见证,也最值得如今承平之世的人们去品味与沉思:
  •     很好看的一本书,已推荐给自己的好友
  •     这本书有上下,喜欢下半部。读到辛弃疾的一生,几次起落,64岁高龄仍接受朝廷征召出仕,不知者谓名利心重,知者又何尝体会得一二这位少年将军,中年文臣,老来隐士心怀天下之情。虽然他和朱熹交好,却行的是心学之事。
  •     用生平引诗词之二
  •     上课参考
  •     是词史,也是人史,是中国人的心灵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