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胡同留真

出版社:沈延太、 王常青 外文出版社 (1997-01出版)
出版日期:1997-1
ISBN:9787119019574
页数:190页

章节摘录

插图:半个世纪以前,紫禁城和胡同是北京城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前者是旧时帝王居住的宫城;后者是平民百姓住宅的集中地,间或也有昔日王侯贵胄的府第。紫禁城位居北京城中央,是一座城中之城。它自公元1420年建成,至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逊位,一直是皇宫禁地,今称故宫。它的四周建有高而坚固的城垣,外环深而阔的护城河,构成所谓的“金城汤池”,用以防卫。除此之外,还在它的外围自内至外环筑皇城、内城,内城南垣之外又加筑外城,层层防守。明代(公元1368——1644年),非但紫禁城周围严禁民众靠近,就连紫禁城外,皇城之内,也不能擅入。那时的皇城内建有供帝后游乐的御苑、祭祖的太庙、祭社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及宫前广场,掌管全国政治、军事、刑律、财政的府、部衙门,以及为皇室服务的作坊,库局也设于其内。民居只能建在内城和外城,也只有那里才有胡同。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期,朝廷允准满族居民在皇城的东安门、地安门、西安门内居住,这些地带才出现胡同。1911年中国废除了帝制,禁锢近五个世纪的重重城门终于向寻常百姓敞开。为了便利交通,皇城东、西、北三面城墙陆续被拆除,打通了纵横交贯的干道。街道通达了,与之相连通的胡同也随之不断扩展、伸延,以至直趋紫禁城下。紫禁城下的胡同或隔护城河与宫城相望,或紧傍宫墙。阡陌街巷环拥着崔巍宏丽的宫城,四合院灰色的墙垣、黑色的屋顶映衬着红的宫墙、黄的殿顶,构成了最富有古都特色的景观。1995年,北京市政府已制定规划,要在近几年内整治护城河两岸的环境,搬迁宫城与护城河之间的住户,使这里恢复十七世纪时的历史风貌。到时这一带的胡同势必要经历一次变迁。

前言

笔者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约算得上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北京城里最使人难以忘怀是什么呢?就是那大大小小的、在南方被叫做街巷的胡同。每当我从外地特别是从外国出差归来的时候,最急于想见到的便是那一条条古朴的、幽雅的、熟悉的、亲切的胡同。或者说,只有见到了这些胡同才能算是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家。胡同与家分不开,北京与胡同分不开。一定意义上说,胡同就是北京的魂。据说,“胡同”一词出现在金、元时代,来源于蒙古语系,是女真人和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城市的街巷称为“胡同”的。那么,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呢?听老人们说:“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意思是,多得数也数不清。为此,文人们也有“庶五城胡同,浩繁几千条之间”一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北京全城到1949年为止,已经有胡同6000多条,城区里的胡同有4550多条。自然,现在又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了。到底有多少,似乎谁也说不清。我以为,所谓“文化”,大约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时代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人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胡同文化”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城的胡同越来越少,代之为一栋栋高楼大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沈延太、王长青两位摄影家把这本《京城胡同留真》画册奉献给广大读者。正如他们在“后记”中所言:“我们深为胡同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的不辞而别而感到措手不及,胡同文化的面貌急待用摄影纪实的手法‘留真’下来。尽我们微薄的力量留下一些古都胡同文化的历史陈迹,胡同天地里的百姓世相,京味京韵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氛围,虽算不上惊人的创作,却干了一点抢救遗产的活儿,为后来者追寻、研究即将逝去的胡同文化,留一点形象的资料。这是摄影力所能及的一种功能,作为从事摄影的苦力,流点汗也是值得的,不求报酬,不图奖赏,责任感的驱使,仅此而已。”读到这里,难道我们还不应该为他们的“抢救”,为他们的“留真”拍手叫好,倍加称赞吗?我看过画册以后,深深地被一个像火一样燃烧着的“情”字所吸弓I,所打动,所感染。首先说作者的情。说来也巧,两位摄影家都不是土著的北京人,一位生于江南的上海,一位生于山西的太原。然而,他们都久居北京,更重要的是热爱北京,他们对北京城的胡同情有独钟,息息相关,一定意义上说,胡同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在用手中照相机进行纪实留真的时候,就不能不融进了自己沉甸甸的情感,从而使读者也得到强烈的共鸣。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我就想,与其说是看到了照片上的具体形象,不如说是看到了作者那抽象的又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以为,这些也许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最可宝贵的东西,不可代替的东西,使作品能够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其次说作品的情。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幅作品,不管是有人物出现的,没人物出现的,也不管是在春光里,夏雨里,秋风里,冬雪里,作者始终把镜头对准了胡同里的人。因而,也就把镜头对准了情。我想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对于京城胡同的无限眷恋之情。作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们走进了一片正在拆迁的四合院老房子之间,看见在已经拆毁的断墙残壁前站着一位老人,他的全家已经搬进新建的公寓楼房,可他还是恋恋不舍地来看看这些行将消失的老房子,也许他就是在这座老房子里生老房子里长的,老房子里留下了他的童年,他的青年,他的中年,和他的一部分老年,他欲言又止,欲哭无泪,最后摘走了老院子里最后一束红透的枸杞子。大约正是这个具有震撼力的形象发现,使得他们创作了《故宅难舍》那幅照片。那里也有一位老人,也是站在已经拆毁的断墙残壁跟前,周围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他双目凝视着眼前的一切,脸上呈现出有些茫然的表情,蠕动的嘴里仿佛有着说不出又说不尽的话……这些使读者真切地感觉到,老人似乎是刚刚和作者进行过一次推心置腹地,又激动万分的谈话。记得,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感染力大小、深浅,取决于作品表现出的三个要素,其中的两个便是“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么大的独特性”和“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应当说,这幅照片的艺术感染力是大的,是深的,是使读者容易记住又不忍心忘掉的。最后,我要衷心地祝贺《京城胡同留真》的出版,并企盼将来能够看到两位作者更新、更好、更多的作品问世。对于摄影艺术我是个外行,说不出什么精彩的意见来,写在这里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观后感而已。谢谢作者,也谢谢读者。

后记

我是江南人,并非京城胡同里的土著。但前前后后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与胡同和四合院结下了难解之缘。说来话长,记得1957年的夏天,我在东城盔甲厂胡同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当统计员,业余迷恋绘画,每日午间休息时间差不多都要到临近的东受禄街16号的徐悲鸿纪念馆去看画。绘画大师的作品,尽管反复欣赏兴致亦未见稍减。纪念馆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典雅宁静,院落里植着紫藤、柿树、蜀葵和玉兰,欣赏了作品再在院中走走,静坐在大椿树的绿荫里真是难得的从容、安详和惬意。以后的日子我又去过京城的鲁迅、梅兰芳、齐白石、老舍、茅盾故居,都是一座座四合院,文化巨匠和泰斗们喜爱居住在胡同四合院的空间环境里,由此留下了京城名人故居的宅邸文化。有位作家说:“没有胡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塌了半边天。”此话不算过分。1959年以后,我连续五年在东城校尉营胡同的中央美术学院求学。走熟了附近的大大小小胡同。老师们大部分居住在帅府胡同、煤渣胡同、大雅宝胡同的四合院里,所以拜访老师出入四合院更是常事。七十年代不寻常,两地分居了十二年的内人王长青与两个孩子迁来京城,宿舍在西城百万庄,工作单位在东城灯市口,我俩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十有八九喜欢躲开大街正道,从胡同里曲曲弯弯地赶路,一天工作的忙碌疲惫在穿行胡同中彷梆消融了许多。后来家又搬到了灯市东口的柏树胡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阳台下就是一条规规矩矩的胡同和一片四合院,对胡同里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景观和周围百姓的平凡生活,常有“相看两不厌”的感觉,兴致一来就拍摄一些照片。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京城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昨天存在的胡同四合院,今天突然消失了;今天熟悉的大街小巷,不久就是面目一新。记得有一次我俩到阜成门附近居民区采访,走进一片正在拆迁的四合院老房子之间,在已经拆毁的断墙残壁前站着一位老人。他的全家已经搬进了新建的公寓楼房,可他还是留恋不舍地来看看这些行将消失的老房子,摘走了老院子里最后一束红熟了的枸杞子。京城胡同文化有过辉煌的过去,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我们深为胡同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的不辞而别而感到措手不及,胡同文化的面貌急待用摄影纪实的手法“留真”下来。尽我们微薄的力量留下一些古都胡同文化的历史陈迹,胡同天地里的百姓世相,京味京韵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氛围,虽算不上惊人的创作,却干了一点抢救遗产的活儿,为后来者追寻、研究E9将逝去的胡同文化,留一点形象的资料。这是摄影力所能及的一种功能,作为从事摄影的苦力,流点汗水也是值得的,不求报酬,不图奖赏,责任感的驱使,仅此而已。拍摄胡同和胡同里普通百姓的生活,多年来几乎占用了我俩所有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我们靠骑自行车走遍了古城的处处胡同旮旯,大部分胡同去了许多次,但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拍摄,总有一些新的感受与发现,有时对象平淡无奇,还须鼓足勇气去发掘那弓1人入胜的某些侧面。胡同四合院曾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它是北京百姓生活的舞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融汇与撞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闯进那些人口拥挤、居住条件简陋的大杂院时,居民们会滔滔不绝地诉说居住在大杂院里的种种不便,盼望早早搬迁,住进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公寓之中,所以旧胡同四合院的变迁是势不可挡的了。我们虽是凭手中的照相机进行纪实留真,也少不了融进自己的感情。希望熟悉或曾在胡同四合院里生活过的人们,在阅读这本画册时,可以从中观照自己,追寻遗梦,产生共鸣。

内容概要

沈延太,1939年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同年任《人民中国》杂志社美术编辑、摄影记者。现任英文《中国妇女》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会员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1976年曾参加长江源头首次探险考察,只身完成了长江全程摄影报道,成为“长江全程摄影第一人”。1980年以来多次担任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类全国性摄影比赛评委。其摄影作品在国家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和名家联展中,多次荣获国内、国际大奖。作品题材广泛,尤以风光、风情、人物见长。 曾往英、美、日、原苏联等国及香港、澳门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其摄影理论著述时见于报刊,曾出版专集《大江影踪》等。王长青,女,1945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现任《中国妇女》杂志社记者、编辑,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北京市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1987年被载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擅长拍摄妇女儿童生活题材,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专题报导。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展出,曾在全国性影展、影赛中获奖。

书籍目录

序言紫禁城下的胡同胡同景观胡同里的四合院胡同风情胡同的变迁后记

编辑推荐

《京城胡同留真(德汉对照)(精装)》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京城胡同留真(德汉对照)(精装)》内容简介: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从十三世纪至本世纪初,胡同曾是除帝王之家以外各阶层的居住地;时至今日,北京的大部分市民仍居于其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繁衍,劳作,抗争,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也以此为依托而发展,演化。
通过对胡同的了解不仅可以追寻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体味北京特有的民俗民情,还可以感触到民众的脉息。


 京城胡同留真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