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与教育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11726658
作者:徐贲
页数:638页

内容概要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书籍目录

序  言/ 001
前 言
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
一、从臣民到公民 / 002
二、“国民爱国”和“公民爱国” / 005
三、公民教育与社会制度的“再生”和“重建” / 009
四、政体与“好生活”“好社会” / 011
五、从治理与教育看政体与国民教育 / 016
第一章
斯达巴国家主义教育的教训
一、从“经验”到“教训” / 024
二、残酷的统治和保守的社会 / 032
三、国家制度与教育 / 037
四、儿童教育 / 040
五、对国家有用的技能教育 / 045
六、组织和恐惧的教育力量 / 050
七、兽化是人的教育失败 / 054
八、极度与极权 / 056
第二章
“善”和“法”的教育:古典共和的政治遗产
一、共和美德死了 / 062
二、共和的理念还在 / 065
三、美德与公民平等 / 067
四、民德与法治 / 071
五、公民荣誉与美德教育 / 074
六、品格教育与法的教育 / 077
七、法的教育:国法与神法 / 080
八、小写的“神” / 084
九、古典共和的“更高法”和“自然法” / 087
十、作为现代普遍更高法的“人权” / 092
第三章
从“高贵的罗马人”到帝国的官僚:无所作为的体制内教改
一、共和的品德和荣誉 / 099
二、谁是罗马的“贵族”? / 103
三、罗马人的“品格培养” / 107
四、希腊化教育的开始 / 109
五、西塞罗的“演说者”教育 / 113
六、罗马教育与希腊教育的不同 / 115
七、修辞造就“演说者”,文法培养“官吏” / 120
八、罗马国家机器需要的教育 / 125
九、昆体良和他的《演说术原理》 /127
十、教育匡正不了腐败 / 132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君主教育和人文教育
一、“君主”的必要与人文主义教育 / 139
二、伊拉斯谟的“君主教育” / 145
三、马基雅维里的“君主教育” / 150
四、人文主义教育的个体本位和自由精神 / 154
五、贵族教育与谁是贵族 / 159
六、作为“廷臣”的“高贵绅士” / 163
七、人文主义教育的新知识观 / 168
八、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 / 174
九、退隐的人文主义教育 / 178
十、选择怎样的“古典” / 184
十一、开明君主时代的终结 / 188
第五章
从古典共和到美国民主共和教育
一、制度与美德,孰为优先? / 195
二、“自然人”的教育 / 201
三、自然义务和自然法 / 204
四、个体本位的公民政治启蒙 / 208
五、公民教育必须去除恐惧 / 213
六、公民教养 / 219
七、没有民主的美德会被专制绑架 / 223
第六章
美国早期大众文化中的共和教育
一、现实经验和零打碎敲的共和教育 / 230
二、罗马共和的影响 / 234
三、共和教育与美国“民情” / 238
四、美国早期的两种民间共和观 / 241
五、美国共和的危机和君主制的诱惑 / 245
六、美国共和是启示,不是模式 / 252
第七章
美国建国初期公民社会和杰斐逊的“民主教育”理念
一、宪法与共和政体 / 256
二、18世纪90年代的民主 共和协会 / 260
三、民主公民教育的启蒙和自我启蒙 / 265
四、学校和社会同步进行的公民教育 / 271
五、民主公民教育:杰斐逊与民主 共和协会的共识 / 274
六、小学是公民的大学 / 280
七、精英教育与自然贵族 / 284
八、“政治是每个公民的副业” / 289
第八章
安分守己的国民与民主的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应该教些什么? / 294
二、品格教育未必培养积极参与的民主公民 / 297
三、安分守己的“好人” / 302
四、美国的保守主义与好国民教育 / 305
五、自然秩序中的人的教育 / 308
六、从个体本位到“群众人” / 313
七、公民教育不能代替民主的公民教育 / 317
八、教育者不是“知识保镖” / 321
第九章
“成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成人
一、成人秘密和羞耻 / 328
二、“成人化的儿童”是长不大的成人 / 332
三、“童年”的构建 / 337
四、什么是“好的童年” / 342
第十章
学校里的政治教育和宣传
一、美国的基础民主公民教育 / 349
二、美国教材中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 352
三、美国教材中的核心价值 / 356
四、学校关于如何抵御宣传的教育 / 359
五、宣传与党化教育 / 363
六、党化教育的“前宣传”和“宣传” / 366
七、党化教育的“国文”和“历史” / 370
八、高度组织化的党化教育宣传 / 374
九、民族主义包装党化教育 / 376
第十一章
20世纪的宣传
一、全方位宣传 / 383
二、正确思想和正确行为 / 386
三、呼吸肮脏空气的知识分子 / 390
四、宣传和民主 / 395
结语 / 401
第十二章
纳粹德国的党国主义教育
一、从国家主义到党国主义 / 405
二、党国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党民 / 410
三、生活在谎言中的教师们 / 413
四、党国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 417
五、日常行为配合党化教育 / 421
六、党化教育的“生物科学” / 424
七、党化教育中的“历史” / 429
八、党化教育中的“英雄故事” / 433
九、培养党国事业的接班人 / 437
十、党国主义的精英教育 / 443
第十三章
德国纳粹的宣传和国民再造
一、极权统治的三大要素 / 450
二、纳粹极权宣传与青年运动 / 454
三、纳粹的应用性宣传技艺 / 458
四、极权宣传的内在权力逻辑 / 462
五、领袖和后领袖时期的极权宣传 / 466
六、纳粹宣传和它的政治组织机器 / 471
七、党国的“宣传员” / 475
八、极权宣传塑造“新国民” / 479
九、极权的“新文化”和谎言秩序 / 484
第十四章
东德的“宣传教育”为何不能成功
一、庞大的宣传机器 / 490
二、缺乏特色是最大的特色 / 493
三、一个制造焦虑和谎言的体制 / 495
四、“党宣传”为何难以成功? / 498
第十五章
沉默和失忆的国民是怎样教育成的
一、里里外外的“一致”营造沉默的假面 / 508
二、层层叠叠的“组织”制造沉默的牢笼 / 512
三、互相监督维持“沉默”的必要 / 516
第十六章
罪、耻、惧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一个有关罪、耻、惧的故事 / 521
二、罪、耻、惧的道德选择 / 523
三、从传统“耻 惧”到红色“耻 惧” / 526
四、两条走不通的老路 / 532
五、一条需要下决心才能走的新路 / 538
第十七章
公民社会需要说理教育
一、引言 / 544
二、公共话语与宣传 / 546
三、诸多种类的非理性话语及其他 / 552
四、被洗脑是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 / 567
第十八章
“好生活”的教育
一、国家主义和威权的“好生活” / 573
二、人本主义和自由民主的好生活 / 576
三、当少数人的“好生活”与多数人抵触的时候 / 581
四、好生活的知识教育和公民教育 / 586
五、好生活是感觉,更是价值观 / 590
注 释 / 595
后 记 / 63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本书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专制或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徐贲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立足于文化批评,关照当下中国公共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教育、政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徐贲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分门别类呈现了从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开始的古今中外各种教育体制,堪称一本关于教育体制的微型简史,也是徐贲先生多年来唯一一本系统性的理论著述。
3、此书延续了作者以知识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说方式,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与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进行了通古贯今的审视和思考,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的关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严肃审视和思考了当下文化生态,为公共议题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答案。
【媒体及学者推荐】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统治与教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法治周末特约撰稿隐虹近日,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先生的文集(包括《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增订版)《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增订版)等著作)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徐贲的写作贯穿着健全的启蒙精神。他的作品素以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著称,他的可贵在于,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从思想和观念的传播,到思考方法和批判精神的养成,徐贲都有所涉猎。然而他的高产并不以“低质”为代价,以西方理论探讨中国问题,徐贲的中西结合近乎完美。现实关怀是不可缺少的法治周末:你用西方理论谈论现实问题,给人很通透的感觉。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徐贲:理论对于我们思考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观念和思维创新的重要机制。托克维尔说,“我很害怕有一天,人们在每一个新理论里看到的是危险,在每一个创新里看到的是讨厌的麻烦,在每一个社会进步里看到的是通往革命的第一步,因此也就一步也不肯往前挪动”。中国思想界一直在借鉴西方的各种理论创新,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借鉴理论需要有明确的运用目标,也需要根据变化的经验和现实来不断调整。生活经验永远比理论复杂而富有色彩。现在有的教授“做理论”,是为了发表学术论文,为学术业绩考量添分,并不是因为真的有什么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这样从理论到理论,确实像是贩卖理论的二道贩子。不要说是像后现代、后殖民、精神分析、释义学、解构这样的理论,就连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也都是从概念到概念,理论来、理论去,缺少自己经验层面的关注和思考,也缺乏自己的明确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法治周末:这些观念是否与孙传钊先生评论你在追求欧洲传统的“知识整体性的学术理念”相关?徐贲:欧洲传统的知识整体性其实就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学术活动离不开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认知、精神需要和思考乐趣。学术的完整性来自一个人本身的整体性。现在大学体制的学科划分太细,也太僵化。体制内人画地为牢,各守一隅,而体制则用刻板的量化标准来机械衡量他们的学术成就,这种情况下,确实很难实现人文主义的整体学术理想。法治周末:作为专注于启蒙写作的学者,你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1980年代的人文建设以及1990年代至今的人文建设?徐贲:比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先生、赛先生的那个启蒙,我觉得清末民初的思想解放更具有启蒙意义,也更为深刻。我特别能理解清末民初思想启蒙的艰辛。我所考虑的许多启蒙议题与那个时代的启蒙议题是非常相似的,连运用的策略和迂回手段都差不多。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呼百诺,则用不着顾虑这些。就拿梁启超来说吧,在启蒙的“觉世”与学术的“传世”之间,他选择的是前者。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通过大众媒体来把普通的、有教养的公众作为自己的听众,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个积极营造媒体的人。正是通过他自己创办的许多报刊,他成为他那个时代最积极和有创见的启蒙者。梁启超以言论起家,一生中所创办并亲自主持的报刊有十多种,运用的是一种他自己称为“新文体”的报刊议论写作方式。他找到一种适合大众媒体的文体,他的写作能适合一般受过教育的读者大众,但又不迁就他们。他在前面不远处领他们往前走,这就是启蒙。犬儒文化的逃避与于丹的视而不见法治周末:你在《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中论及了犬儒文化。你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的犬儒文化?徐贲:犬儒主义是一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国民负面心态。美国的犬儒主义是公开的,几乎一目了然;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压力下戴着面具的犬儒主义。公开的犬儒主义至少是诚实的,而戴面具的犬儒主义则是狡黠和诡诈的结合。戴面具的犬儒主义经常不公开表露怀疑,而且还会假装成特别相信和热烈拥护的样子。这样的犬儒主义者玩世不恭,随波逐流,最后连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法治周末:中国传统道家的消极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是否属于犬儒文化?徐贲:中国古代没有“犬儒”这个概念,即便孔子这位大儒曾因处处碰壁而自嘲说“如丧家之犬”。孔子是个严肃的人,他居然也开这种玩笑,想来玩笑在中国古代是普通常见的。我们可以从犬儒和玩笑的联系来观照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精神价值、处世方式和行为取向。玩笑——任诞、戏谑、调侃、狷狂、玩世不恭——经常是犬儒的特征,中西皆然。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形成三种与犬儒相近或有关的文化元素:看穿和识透、逃避和解脱、顺从和接受,这三种元素都可以兼容玩笑的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也可以方便地运用种种戏谑和搞笑的手段。可以说,庄子在中国隐逸文化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第欧根尼在古希腊犬儒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庄子本身就是一位大隐士,他全面总结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使隐逸成为一种哲学。一方面,庄子的隐逸包含了内心、责任和情绪,可以说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但是,另一方面,这也让他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但这不代表犬儒主义缺乏批判。以逃避的方式,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理想的平台上,向一切不顺眼的东西——人性、伦理、规范束缚、社会责任——投石块,这是犬儒主义批判的特征。面对雾霾,学者于丹在微博上说:“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用主观臆想逃避坏事或灾祸,是一种常见的白日梦心态,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问题不在于于丹有某种在一般人那里常见的心理逃避和自我保护需要,而在于,作为一位学者,她不该对此浑然不觉,更不该将此当作一种人生智慧来向世人炫耀。法治周末:知识分子和大众都可以批评缺乏公德的现象,知识分子在其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徐贲:例如,有人批评中国厕所里经常没有手纸,因为自私自利的人把手纸拿走了。如果把厕所经常没手纸看成是一个公共道德不良和人际间缺失合作的问题,那么,知识分子则应该把这种性质的问题说得更透彻一些,也有能力这么做。如果某人为了私利,把手纸拿走了,那么他得到了全部,别的人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合作有利于所有人,不合作只有利于不合作的个人,这就叫“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喻指合作规范遭到不合作者的私利破坏,严重违背一个正派社会应有的社会合作原则,如公共资源的共同利用、自然环境的集体爱护、整体社会福利的公正分配、公共道德大家遵守、公共权威一起维护。人类生活不能没有社会规范而存在。许多社会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社会规范描述,如祭祀、性交忌讳、分享食物、互利或互助的义务、对共同家园的守卫责任、对共同资源的爱惜使用、遵守公共规则等。在经济学领域里,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用“规范”这个概念来讨论合作互利、共赢而非零和的游戏、不允许搭便车等。规范与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是非和对错的观念,也是人们判断好社会和好社会原则是否被谁破坏的标准。知识分子的作用不在于批评“厕所没手纸”,而在于指出同类现象和行为后面的社会规范深层问题。人文教育、精英及文人气质指标法治周末:你在著作中对大学人文教育颇为看重。对于一名大学生,如何能通过自我训练和阅读,实现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徐贲:设置人文教育的课程并不难,但是,设置的课程是否能起到人文教育的效果,主要在于如何去教。一所美国大学为全体低年级大学生开设必修的人文教育课,每学期都需要好几十位教授同时上这门课。教授们都是来自各个系科,如果学校没有众多具有一定人文素质的教授,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上这门课的教授也都需要接受专门的有关教学法训练。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的人文教育需要有老师的指引,不要误导他们。例如,有的老师对学生说,阅读就是悦读,这就可能成为误导,因为人文教育的阅读是要认真严肃地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不是在手机游戏、电视、流行歌曲、网络交友之外寻找另一种娱乐方式。阅读是一种与这类消遣娱乐不同的智识活动。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的就是那种娱乐式的阅读消遣。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会把阅读经典当成一件难事和苦事。老师有责任告诉他们,虽然阅读很难、很苦,但值得去做,不可以让他们误以为“不悦读”就可以“不阅读”。法治周末:你反复提到,斯特劳斯的人文教育是精英式的。你觉得精英式的人文教育和平民式的人文教育哪一种更可取?徐贲:在美国,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的区别和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因为除了好的教育之外,几乎没有别的成为“精英”的途径。所以,教育成为实现“美国梦”的核心部分。你要在社会里出人头地,成为精英社会的一员,就得接受好的教育。即使是常春藤名校,或其他名校,还有学费昂贵的小型私立人文学院,普通大学生接受的不是贵族教育,而是平民式教育,他们并不是一进校门就自动成为精英的。就算他们当中有的人日后成为精英,那也是以后的事情。美国精英阶层大多数都受过非常良好的专门职业教育。这些专业包括公共管理、医学、法律、商贸、神学、科学等。但这些精英在斯特劳斯眼里算不得是真正的精英。斯特劳斯心目中的精英是哲人,至少是思想家,但这不是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实,也不是美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实际情况。法治周末:那么,怎么进一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本质?徐贲:当然,对什么是人文教育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不管怎么界定,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从人文教育不是什么,更能看清楚它是什么。人文教育不是“专门职业”,不是“技术专门”教育。技术学校培养的是普通技术人员或技工,他们不是精英阶层。美国社会中的精英是高级专业人才,不是政客。其实,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也特别强调专业人士对于改造国家政治的作用,称政客为“一群靠政治吃饭的无业游民”,是一群除了玩政治之外什么都不会的家伙。梁启超说他们“挂一个头衔,便腼然以全国主人翁自命,叫人怎么能对他生出信仰来?”相比之下,专业人士如果自己不担任公职或成为政治人物,也可向权威说明真相、为公共辩论澄清讨论范围、作出价值判断和指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非正义。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专业人才只是一些拥有某种“有用知识”而待价而沽的人。在许多专门行业,如教师、医生、法官、媒体人士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出现危机时,更是很少有人会把专业人员与公共负责精神或社会义务联系到一起。法治周末:据李劼先生的回忆,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他发起的。但是,后来的讨论偏离了他的主旨。而你当时对人文精神讨论有批评意见。我注意到,你在《阅读经典》中的部分观点,与李劼的颇为相符。那么,你现在怎样看待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徐贲:我与李劼先生的观点相符吗?他在2002年的《有关人文精神讨论及其它“合作”旧事》里说,他希望“将来的人们再谈论起人文精神时,联想到的应该是《红楼梦》、王国维,还有陈寅恪,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我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联想到的恰恰是他所没有联想的“其他人”,我在《阅读经典》里特别论述的斯特劳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我并不认为《红楼梦》、王国维、陈寅恪跟我谈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关联。20年前,我关注人文精神讨论,把它当一个公共问题,而不只是一个文人的某种“精神”问题来讨论。我写成一篇《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出,人文精神如果要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所帮助,就不应该把它只是当成文人气质的某种指标,而应该转变为大学知识分子可以共同参与的一个教育实践目标,落实为一种在学校和课堂里有操作性的具体课程。张闳在2014年的《就“人文精神讨论”答客问》有一个自我反思。他说,人文精神讨论“充斥着直陈式的表态和道德教谕,不乏对话语权力的迷恋和某种程度上的道德教师的姿态。这实际上是一场徒有‘对话’形式却无‘对话’功能的‘对话’。这一倾向实际上助长了人文知识分子道德上的自命不凡和面对现实时的精神狂躁”。我赞同这个看法。原载于《法治周末》2016-03-01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9682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原创性和系统性不佳,不过算是引介了不少思想资源。前八章五星,九到十四章三到四星,最后四章两星。
  •     最近看过的最“反动”的书,很容易对号入座。
  •     这书简直好看到哭!
  •     这本书能出版也是惊讶,不知道有没有删减。看的我很悲观。
  •     垃圾,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以培养人才为主,意识形态教育为辅,美国就没有意识形态教育?可笑
  •     果断点赞。2016-11-26
  •     人权呢?人民呢?被跪舔美国中心主义的美式土鳖推出历史舞台了。美国英语文学博士+复旦社科院+客居美国+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这履历?怪不得现在搞学术的都跟文学家似的。老话说安身立命,安美国身,操中国心,不怕烂肺子?公共知识分子的廉耻还不如公共厕所。
  •     徐贲行文太啰嗦了,长篇大论。精彩在这本书后半部分。
  •     这部书影响了我的价值观。
  •     可让人有大局观,站在历史洪流之上看现今问题,理解现象,选择行为。知识分子定当以己之力对人类社会些许有益的付出。书中每章可独立成篇。每章内部逻辑紧密。章章间些许重复有拼凑感。不过历史也是如此,总让人似曾相识,作者开始还含沙射影,令人会心一笑,后面直接点名,酣畅淋漓。有些章节标题看不出在讲什么,有些内容也需要前后对照进行再处理以增强理解。
  •     徐贲老师是写作者的良心!
  •     徐老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君子,是说理之典范。
  •     1到7章读的小心翼翼,8到18章读的酣畅淋漓。
  •     对政府推行的教育与宣传有着独到的分析,但是对美国式的教育的分析未免有些溢美,对于政府来说不论通过什么手段,教育的目的都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性和必要性。
  •     书的标题解释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徐贲老师用严谨的治学态度,详述了各个时期各个社会中的统治与教育。古希腊古罗马斯巴达,现代美国民主,德国纳粹的专制极权。一个国家的统治与教育之间永远是紧密相连的,而从大图景上看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你所现处的社会中的统治与教育之间的问题。你会发现,他写的并不只是遥远的历史或是别的国家的事情,而是中国的问题。这本书学术严谨,文字生动,发人深思。
  •     不同政体各有优劣,关键看人
  •     not bad
  •     教育是为了觉醒,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而不是从蒙昧到昏沉,沦为统治工具。
  •     这本书虽然大块头,但是很好读,2017年能看到这本书我很满足。
  •     值得好好读的书,就是我学识太浅,读的又慢又烧脑。
  •     “ 苏格拉底说,不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去过的,对任何一个有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智的人来说,真正的好生活应该是他自己选择、自己想过的好生活,照亮他内心洞穴,让他知道什么是好生活的光亮,无论这光亮多么微弱,都应当是他自己见到的光亮。”——徐贲《统治与教育》
  •     定价很贵。。。仅此而已。
  •     作者对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显然有着刻骨的仇恨,但畏惧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总是不敢撕破那一层遮羞外衣,只好进行指桑骂槐、欲拒还迎式的政治挑逗,令人焦躁不已。对斯巴达式国家教育的批判固然是后见之明,然而面对横亘整个二十世纪的极权政体下教育与宣传制度对人性的强暴,批判又是如此的彻底。
  •     通俗读物 指桑骂槐
  •     太稀缺的一本好书!尤其应该在大陆力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