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08638713
作者:叶兆言
页数:21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物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电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二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本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说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都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险。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打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大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长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前言

自序多少年来,习惯了被人称为小说家。什么是小说家呢,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同时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接二连三地杂志上发表,出版社出书,然后凭着这些成绩,便在小说家的椅子上坐实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小说,不温也不火,好歹都是坚持,转眼三十多年,蓦然回首,著作未曾等身,也已经有了几百万字。于是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说是散文也好,说是随笔也行,不紧不慢又出过几本书。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以人叙事,以事论人,不同的只是每篇篇幅略短,但范围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化人,政治和军事都有所涉及。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我得到很多鼓励和督促,写文章的都盼望有人阅读,当然更因为喜欢写,技痒难熬自以为是,结果就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后还要唠叨一句,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二○一三年三月

名人推荐

叶兆言的性格为人绝对是儒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苏童

内容概要

叶兆言
作家。原籍苏州,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影》《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我们的心多么顽固》、中篇小说《马文的战争》等。

书籍目录

自序
陈三立虎子无犬父
李瑞清一代非著名书法大师
蔡元培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蔡威廉艺术家活得长很重要
林文铮高开低走的悲剧人生
林风眠画者的浪漫与凄凉
曾昭燏曾国藩家族里的考古学姑娘
曾昭抡学成数理化,也只走好了半片天下
俞大絪你想象不到的显赫家世
俞大维天才横溢,触手成春
傅斯年学术界的曹操
罗家伦当官第三,学问第二,最好的大学校长材料
朱家骅国民党里的“又红又专”
陈立夫官场沉浮,不如去新泽西当陶渊明
陈果夫分到了蒋家王朝的原始股
陈布雷生为蒋之人,死为蒋之鬼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胡适别看学位,看学问
赵元任两颗假牙成就语言天才
竺可桢为何宋人不知梅
陈西滢鲁迅最痛恨的人
朱东润天下尽欺老实人
徐志摩毕生行径均是诗
杨宪益最令人称道的富二代
吴梅喧嚣乱世继清音
黄侃书生意气是狂狷
汪东革命、当官、学问、书画都不误
胡小石“不务正业”的国学大师
汪辟疆给别人排名,自己却被忘了
陈中凡文人的“三书”和“三不”
沈祖棻斜阳里的春愁
程千帆“捡到”的镇系之宝
王伯沆活在民国的六朝人物
柳诒徵旧式文人标本
张元济拒签孙中山,劝降蒋介石
陆费逵用教材押注革命
章锡琛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
王云五从商务印书馆管到国家财政部
林语堂原来写书可以这么赚钱
周越然最有钱的淫书收藏家
林汉达从教材抄袭者到“青年贩子”
桂永清黄埔一期也平庸
杜聿明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王叔铭是甲级战犯也是王光美的干爹
胡宗南老一点怎么了
附1 黄埔的底色
附2 黄埔学生的年龄问题
孙立人在缅甸活埋日本战俘?
林虎走对了前99步
陈绍宽在1928年提出航母计划的人

编辑推荐

《陈年旧事》编辑推荐:著名作家、《一号命令》作者叶兆言,趣谈数十位近现代名士的陈年旧事鲜为人知的老掌故、随手拈来,勾勒出一幅绝不苟且、坚守情怀的精英群像新集文字最大程度恢复曾被删减文字,此间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难言隐语?

作者简介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自序
多少年来,习惯了被人称为小说家。什么是小说家呢,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同时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接二连三地杂志上发表,出版社出书,然后凭着这些成绩,便在小说家的椅子上坐实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小说,不温也不火,好歹都是坚持,转眼三十多年,蓦然回首,著作未曾等身,也已经有了几百万字。
于是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说是散文也好,说是随笔也行,不紧不慢又出过几本书。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以人叙事,以事论人,不同的只是每篇篇幅略短,但范围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化人,政治和军事都有所涉及。
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我得到很多鼓励和督促,写文章的都盼望有人阅读,当然更因为喜欢写,技痒难熬自以为是,结果就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
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后还要唠叨一句,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
二○一三年三月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物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电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二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本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说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都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险。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打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大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长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一个乡下人,能去城里读书,去大城市上海,后来又去天津上大学,说明家里有点经济实力。他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头衔,等到学成归国,大清朝已不复存在,袁大总统刚一命呜呼。一百年前的出洋留学,绝对真金白银,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混了一年,然后便是北京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不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会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的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
平心而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真正有机会搞经济的好日子并不多。乱世英雄起四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太平的日子居多,很长一段岁月,不是战争,就是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好死不如赖活,话听起来有点糙,不过意思倒是不错。考察马寅初的一生,让人羡慕之事不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还是一个活得长。
马寅初活了整一百岁,经历得多,这政府那政府,都见过。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一代文化名人,大都是五四青年,可他却是不折不扣年近不惑的五四中年。他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吃香喝辣,新和旧的便宜都占。当北大教授不久,便公然娶妾,找了个刚满十三岁的幼齿。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始终一妻一妾,直到老死,害得胡适十分嫉妒,说他身体好性欲强。
马寅初在新中国政府中享受的是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级别相当高,高过省长省委书记。难怪有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不服气,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你一个臭老九何德何能,竟然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为人口论争,他开始遭到冷遇,被迫辞了北大校长,行政待遇却一直享受。
一般老百姓也搞不太明白这行政待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基本上是英国贵族的享受,有公家指定的很大的四合院,有专职司机,有秘书,还有服务员。


 陈年旧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乱世总是出英雄。喜爱政治的的,总恨不能生在战国,三国,一不留神,一个编草鞋的也可以当上君王。喜欢文化的,盛唐北宋也是让人想一头栽进去附庸一番风雅的朝代。而说起近代历史,人们总喜欢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文化人的黄金岁月。    虽然叶老说“阅读过去回忆当年,事实真假都在其次,关键是我们愿意相信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真相。”但近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人,因为距得近,更有真实感,而不是发黄的书页代代相传,无从考证的他人的杜撰史。  陈年旧事的历史堆里闪烁的人名对才疏学浅得我真是一番洗脑,就连仅仅是名字对我来说都是一种高深文化。比如曾国藩家族的后代曾昭“繘”,书上写的“繘”是火字旁,偏偏我打字时从头翻到尾,有足字旁,木字旁,丝字旁。。。。。。唯独没有火字旁的这个字。真不知道是我最终没发准确这个字的读音,还是搜狗文化包容度太小了一些。《许国璋英语》5.6册的编写者俞大烟,曾国藩的曾外孙女,烟也不是这个烟,是丝字旁的烟,我仍是在搜狗里一筹莫展。最近总是感慨,书越读得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每个问题如要刨根问底,那可真是千枝万叶。各种知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自己惶恐自己原来所知少得可怜。作者说“一个人的成功会有很多原因,有时候,反倒是一些不入眼的小八卦,更能说明问题。”于是,作者通过本书中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彼此间带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多层次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天才横溢,触手成春的大批文人,他们不仅有着各行业的深厚文化底蕴,各种人物性格也被渲染的有声有色。不过这些人物却让我屡屡联想起钱钟书围城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只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陈旧地被围在了历史的城里。文人巨匠如果始终一副正正经经,满腹经纶的样子,难免会觉得迂腐而不好接近。作者用不经意的口吻讲述了一些趣事。比如讲到陈中凡当老师,“有一次课堂上讲《西厢记》,他现身说法,唱“彩云开,月明如水浸楼'台”运腔吐字太过用力,结果一口假牙全喷了出去。学生看他从满是粉笔灰的讲台上拾起假牙,用手帕轻轻一擦,装进嘴里继续唱,忍不住哄堂大笑”。这样妙趣横生,有点搞笑的窘相,一下就把这位高高在上的老牌教授堕入凡尘,原来这些“大家”也跟我们一样要吃喝拉撒睡的嘛。书里谈到“黄侃做学问的绝技就在于,它使用了最古老的弓箭,却比那些戴着折光镜片,手握现代步枪的人打得更准,更靠谱。”“旧文化那些玩意儿,事实上在我们的上一辈,已痛痛快快地失传‘儿生逢盛世,岂复学章句,书足记姓名,理必辩是非’。”仰慕这些文人之际,不禁也深为现代中国文化的贫瘠与苍白一声叹息。因为鲁迅,以往的现代文学史,很多人都成了反面角色。类似陈西滢之流。只是有点奇怪这本书里并未提及鲁迅,周作人,钱钟书等人。“文章有人读,还能有回应,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件很高兴的事。因此首先要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又忍不住弱弱地回应一下,争辩一声。”作者的这个自我评价令我不禁莞尔,忍不住去百度了一下“叶兆言”,原来已是位近六十的老者,用出这样现代的90年后语言,让人联想若干年要有新一代青年写记录他的陈年旧事,也可把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写进去。
  •     多年前,作家王蒙曾提倡作家学者化。广义上讲,很多学者也是作家,尽管他们的学问做得也不咋的,但王蒙指的显然不是他们。我理解这话主要是说给写小说写诗的那些人听的。“文革”后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小说、诗歌作者,大环境的原因,确实读书太少了。也有例外,比如我认识的小说家中,有叶兆言。苏童说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我猜叶兆言看了这评价,除了会把“满腹经纶”理解成哥们儿之间溢美之辞以外,其它每个字都接受。实话说这也是我心目中的叶兆言。《陈年旧事》是叶兆言的新著,收录将近五十篇文章,写民国年间的老人老事。无论题材还是行文,在这类随笔合集当中,难得的整齐。几年前他还出版过一本《陈旧人物》,两本有点像姊妹篇。看这些文章,就明白苏童那句评语有多准确。我读此书,觉得有趣之处颇多。文笔、内容自不必说,各种掌故和段子活泼生动;值得赞叹的是,编排上也藏有玄机,前后篇文章所写的人,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有点像语法修辞里讲的“顶针”(又称顶真、蝉联或联珠)。比如开篇写陈三立,文中写到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里,将陈三立尊为“及时雨宋江”;第二篇写书法大师清道人李瑞清,而李瑞清在《光宣诗坛点将录》里,是“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不仅如此,陈三立曾挂名做过几天南京大学的校长;李瑞清则在南大当过六年的总监督,他与南大的关系,基本类似蔡元培之于北大。既说到了蔡元培,第三篇就写他。第四篇则写到了蔡元培的女公子蔡威廉,当年与潘玉良齐名的女画家。第五篇再写蔡威廉的丈夫林文诤,曾经的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院的前身)教务长。林文诤在杭州艺专做教务长时,校长是林凤眠,所以,第六篇写林凤眠……如此“顶针”下去,写到曾家后代,更是蔚为大观,牵出一系列民国时期的名人,考古专家曾昭燏是曾国荃的后代,现代化学界权威曾昭抡是曾昭燏的哥哥,《许国璋英语》第五、六册主编俞大絪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是俞大絪的嫡亲姑妈,俞大絪的哥哥俞大维又娶了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俞大维和俞大絪的妹妹俞大綵又嫁给了傅斯年。《陈年旧事》既写了蔡元培、胡适、林语堂这样妇孺皆知的名人,也写了王伯沆、陆费逵、柳诒徵这样现今一般读者不熟悉、但其实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家,这些材料背后,不难看到叶兆言“真正读书人”的身影。而题材的选择、行文的津津乐道,又足以看出叶兆言“旧文人”的趣味——旧文人读书的趣味,重在读床书,要读多少闲书,才能读出这么多的掌故。所以我说苏童的评语准确。我自己也认同这种“旧文人”气息,我知道有些人心里会觉得,掌故段子算不得真学问,对此我毫无异议,我也不觉得喜欢甚至钻研掌故算“有用”。可“有用”这件事儿,真的那么“有用”么?我想再给这么觉得的人讲一个掌故:版本学算真学问吧?可是康生在1958年中宣部一次会议上说,像北大的游国恩、王瑶那些人没什么实学,都是搞版本的,实际上不过是文字游戏。康生这个话,你同意么?我是部分同意的。广而言之,文学、哲学种种,在“有用”当道的时势下,都可划归游戏类。好了,有了上边的话打底,再玩个“倒戈”游戏吧。有一位专写掌故段子的郑逸梅,素来为诸多大学者赞赏,他曾总结有两种读书法:“里打进”式和“外打进”式。他说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以阅读经典为唯一重要,诵千古名篇,务使含英咀华。在这时期不许读所谓的“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通达,才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里打进”。而“外打进”式读书法,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直至《左传》、《离骚》、《诗经》、《尚书》也会钻研。郑逸梅比较了这两种读书法后说:“培根之深,植基之固,是前者胜于后者;至于领会之易,进步之速,是后者胜于前者。各有利弊,难下结论。”诚哉斯言,全看你何种性格,它不仅决定你的读书趣味,还决定你的命运呢。
  •     叶兆言先生的书这些年断断续续读过多少忘记了,也难以“屈指算来”,对我这样的“小说迷”来说,其实最容易被忘记的是小说们,而最容易记得清晰的是散文和杂文,比如:《南京人》,一来是朋友推荐的,二来,对这个“伤心城市”总怀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情节的人来说,这本书读来偶尔会勾起很多思绪。现在,手中的《陈年旧事》便是平素最愿意读的那种散文类的怀旧作品——短篇易读,简练生动,幽默有趣,余韵悠长。之前,也读过一本叶先生写的《陈旧人物》,仿佛是图书馆借阅的,因为里面所写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文化界人士,除了康梁等,便是张爱玲、苏,乃至张大千等炫亮名字赫然在列,当年就当做应景文字来读着消遣,因为那书里即便是康梁等人,也是叶兆言博览群书之后的侃侃而谈,可以了然叶先生的博闻强记,却远不及当时着迷的张中行之“负暄琐话”系列那般的精致、细腻、韵味悠长,翻过,也就翻过了,仿佛速写的人物,大致的看看也就罢了,现在,大多忘记了。 近日,手中这本《陈年旧事》原本也当做消遣读物,读过之后,却又觉得颇有些不同,特别是文中的人物选取更为宽泛,政教、文化、科技,甚至军事,各方面都有,而叙述的手法也更为自由,夹叙夹议,一叹一赞,亦讽亦嘲,颇为生动。 自目录纵下,依然与《陈旧人物》一般,皆为民国时代闪光的名字,要以寥寥三两千字写这些人生异常丰满的人物,其实不易,不过,以现在流行的“调侃”“八卦”方式倒也合适,毕竟旧时代已经过去,怀旧的心境虽然带着些许的伤感,但能幽上一默,冲淡其中岁月的沉郁,自然是可以“一窥”的。只不过,叶兆言先生的“八卦”和“调侃”功夫自然雅致高妙更多了。好在岁月流逝,文风略有变化的叶先生也不再以《陈旧人物》那样的几近速写的手法,而选用更有趣的白描手法勾勒他们了。 精致的白描是线稿,是可以加以丰润,《陈年旧事》就是一本线稿,仿佛民国大人物的绣像,各种人物都用简洁的勾勒一个轮廓,背衬着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牵引了不同的人生墨线,侃侃而谈,聊的是岁月,说的是人生,即便已经结集出版,改日也可以随意提出一个人物写出长篇纪念小说来。似有“白描国手”之称的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作文秘诀》里写了白描的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陈年旧事》虽然不能尽得其中大道,却也已经别有真意了——这些人物多少都有相片存世,于是,叶兆言先生沿袭《陈旧人物》的习惯,只需要一个名字,就足够给出了所需的外形特征、文化社会背景,这样,每一个篇章便就是一个人名即可让读者先来一个大致的范畴设定,接下来下面多了一条副题,那个副题便是这人在这一篇章中的“趣事”。而这次的“逸闻”“趣事”更多便是叶先生自己的描述和评论了,仿佛说书人那般开场,却比《陈旧人物》更为自由洒脱地开始点评。若说《陈旧人物》中的叶先生还有些“高山仰止”的推崇和敬畏,那么《陈年旧事》中的叶先生便有六朝比肩清谈的自在了。 通文都是幽默,抒写历史人物对于读书多的人其实甚为容易,叶先生被苏童盛赞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陈年旧事》中能将一个个具有“金字招牌”般大人物化作笔下清逸寥寥的浅影,平实自然,幽默调侃,直率直抒,自然是岁月的历练,比如《李瑞清》篇的开篇,先聊林散之、陈三立、齐白石等“自称第二,他第二,于是没人敢称第一”的轶事,叶先生写道:“这个就叫会玩,江湖上排座次,最牛的人往往故作谦虚,自称第二,他第二,于是没人敢称第一。还有一种玩法,压低自己强项,用哄抬物价的方式,变着法子做广告,将其他领域的水平顺带提高。好比打篮球的乔丹告诉别人,他最擅长的其实是高尔夫。……”读至此处,不觉大乐。再比如写马寅初篇,“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指马寅初)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的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不仅调侃了有些一根筋的马寅初还调侃了敦厚的朱自清,令人摇头叹息,旋即又莞尔不已。书中这类夹叙夹议随处可见,读来妙趣横生,叶先生甚至也会用“杯具”来代替“悲剧”,颇为时尚,甚为消夏,大概这也是叶先生自己所说“读者喜欢”的地方了。 无需掩卷回味,只需细读慢品,其中所涉及的各种史料、信息扑面而来,便生“家学渊源”四个字的感叹,特别是写在胡适篇的结语“自由和容忍让胡适变得博大,他投身政治,涉足官场,都成功。在过去,我一直觉得这是污点,现在终于明白,敢把自由和容忍带进政治和官场,虽败犹荣,是政治和官场对不起他。”不觉我心戚戚。常读叶氏祖孙三代文字的读者,自然心中有数了。 夏日炎炎,此书读来清凉,学学叶先生篇章定题,若给此要加个副题便是——《民国奇观》了。【原文地址】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36227044595/天涯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1926051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中信这一套 思享家 都挺好的 内容精良 整装也可圈可点
  •     没怎么做研究,泛泛而谈这些名人,太没有诚意。此书有拼凑之意,文字也相当粗糙。
  •     八卦有余而趣味又不足。
  •     好看
  •     喜欢作者的调调
  •     能把八卦用此等语气与笔调写出来,亦算是叶兆言先生的大本事。闲来无事时读之还算有趣,可恐怕,受题材所限,有趣也只是有趣而已。诚然,以叶兆言先生的显赫家世,知道这些掌故并不足为奇。难得的是,能在几千字篇幅内将一个人写的“血肉清晰”,这需要扎实的笔头功夫与很好的文学涵养;果不其然,观其学历与工作履历,先生能有如此”修为“,也确属正常。中规中矩之外,也偶见一些犀利言语,这些倒是毕露了锋芒,例如写傅斯年的那一篇中便有这么一句 —— “真羡慕当年的留学生,出去混几年,从此吃香喝辣。“ —— 辛辣且有趣的很,更是全书的亮点所在。
  •     里面的人和事晓说奇谈里也有,听晓松说说那些传奇觉得还好,可是把这些个故事落实到纸上,除了人物显赫地方带给人的窥探的欲望外,其实那些传奇还是单薄了点。觉得没有必要写成一本书,有时无聊听听晓松侃侃就好。
  •     选读。
  •     杂凑的文字,读来毫无趣味,文字驾驭能力太弱
  •     看着玩,文人八卦。
  •     喜欢看这种旧人故事,文化人的八卦。
  •     开始以为会是独特的个人见解之类,翻开看,尽是些八卦野史,三句不离“中央大学”即现在南京大学。
  •     作为八卦来读是极好的,大家的文字读起来就是熨帖。且篇幅控制的巧妙,引人入胜处戛然而止。不觉得啰嗦,偏偏意犹未尽。外子觉得夹杂了些政治云云,我倒都是爱看。最后,总结,看看就罢了,纸书不买也罢
  •     文化人大约都这样写文化人。
  •     羡慕读书多的人
  •     书很精美,内容更精彩。
  •     比起《陈旧人物》更八卦,略随便,有赶工的感觉。
  •     看看认识的历史人物蛮有意思,不认识的就看不进去,说到底还是自己浅显
  •     八卦
  •     要说意思 没什么意思
  •     叶先生闲闲地说几句民国时期的八卦,读起来可真是清新隽永。
  •     陈年旧事,引人回忆!
  •     或许是我属于古董行列。我很难接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半网络化风格的叙事,人物没头没尾,也不太容易找到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     没有营养的读物。
  •     一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写书时还能找得到可以称得上名士,大家的人么?
  •     叶兆言先生出身名门,又是书香世家。对民国时期的一些杂闻轶事娓娓叙来,既有怀旧气息,又有客观的评论,趣味性比较强。对那个文化发展蓬勃的年代,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看得轻松的随笔
  •     前半部分比较有趣,一气读完。
  •     书的包装挺好的,内容很朴实,有一种作者与读者通过朴素的文字轻声聊天的感觉
  •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作者以独特的视觉与笔触写了40多位近代各界的重要人物的故事,其中,不少有重新定义的价值,比如对陈演恪的父亲和散原老人,就把地位和成就按照应有的来拔高,也重新去降低国民党的一些将领,其他任务的描写亦是妙趣横生,机油学术考据味,又非常有趣,而且观点独特。是一本不错的书。
  •     我看到了 關係!關係!關係!
  •     名人小八卦,随便看看。
  •     前面还行 讲文化人 后面讲起军队我就想打瞌睡了
  •     收到此书,感觉还不错
  •     百年文化,百年大师
  •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除了李四光学这修成正果,其他人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      写了些与我而言平常不太关注的任务。前半部分看了各种学霸以及各种名门望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开阔开阔眼界看看还是不错的。 本人在南京读书,恰巧叶兆言先生曾就读于南大,里里外外写了不少南京的人南京的事儿,颇感亲切。
  •     某种程度上来说,民国是最好的时代,当然也是最坏的时代。文章都好看,满足人的八卦欲,就是太意犹未尽了。
  •     越看越好看,文人八卦,很多民国趣闻从未听过,比起小说,随笔更见真性情
  •     买给我公公的,他说还蛮好看
  •     比较喜欢月旦民国人物的文章,文字写的很平实,我也喜欢。文中老出现我祖父,我父亲,我母亲,也没个名讳。你叶兆言我也就觉得名字眼熟,干什么的,什么来历真不知道,只好查了一下,哦,你祖父原来是叶圣陶。
  •     书很不错很喜欢真棒~
  •     民国人物故事八卦,情节虽简单,娓娓道来还是不错的
  •     应该拿去派电影。写得很精彩啊。
  •     前面的人物比后面的写的精彩。觉得作者越往后越不想写了,敷衍了事写完。
  •     简单 直白 透露褒贬
  •     读过,忘了
  •     讲一个好故事,有趣,有料。
  •     所谓陈年旧事即作者了解到的各种大师的八卦段子合集 意外的还算有趣 只可惜多少风云人物最后都在文革中陨落
  •     这本散文集还算是用心做的。
  •     很不错的地铁读物
  •     收放自如的专栏文字,写的人物也不尽是老面孔
  •     主要以南京大学为中心勾陈旧时文人,确实讲了一些原来没有听过的故事。肯定属于八卦,但还有些趣味。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的家世(叶圣陶的孙子),同时也和作者本人的学问取向有关。
  •     也不晓得是不是岳南,江振勇的作品先入为主的关系,通篇复述陈旧段子夹杂“名门”祖父身份的强调Repeat....
  •     不好意思,我爱历史,更爱八卦。
  •     一本正经地谈八卦…
  •     历史人物的花边旧闻,读来亲切,自然。喜欢
  •     叶兆言写的许多名人事。
  •     为了沈祖棻看的,补了很多常识,第一次看到早早诗真是惊艳了,好想赶快看到沈的书啊。
  •     每篇读起来都挺有趣
  •     近来对民国时期的人物们比较感兴趣,刚好看《蒋工的面子》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每篇都太短了刚好挑起兴趣了又不够味...
  •     民国人物浅谈,人多篇幅小,八卦不尽兴。对中研院诸人有兴趣的可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