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访谈录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101085273
作者:陈致
页数:224页

书籍目录

001 我走过的路 余英时
直入塔中,上寻相轮
015 克鲁格奖
016 政治、党争与宋明理学
026 清代考据学:内在理路与外部历史条件
038 最后一位风雅之士:钱锺书先生
040 以通驭专,由博返约:钱宾四先生
042 国学与现代学术
051 学问与性情,考据与义理
054 “直入塔中”与“史无定法”
058 “哲学的突破”与巫的传统
063 “内向超越”
069 胡适的学位与自由之精神
077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079 人文边缘化与社会担当
083 西方汉学与中国学
宗教、哲学、国学与东西方知识系统
091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与东西方学术分类
096 国学、“国学者”与《国学季刊》
100 哲学与思想:东西方知识系统
107 哲学与抽象的问题
111 文化热与政治运动
116 知识人:专业与业余
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
123 哈佛读书经验
126 早岁启蒙与文史基础
132 先立其大,则小者不能夺
142 洪煨莲(业)与杨联陞
150 俞平伯与钱锺书
163 学术与爱国主义
169 取法乎上
173 西方汉学与疑古问题
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刘梦溪访谈)
187 关于钱穆与新儒家
191 学术不允许有特权
194 学术纪律不能违反
197 “天人合一”的局限
199 怎样看“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200 学术立足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
202 “经世致用”的负面影响
203 中国学术的道德传统和知性传统
205 中国传统社会的“公领域”和“私领域”
207 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地位和商人精神
210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清朝
211 东西方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异同
214 最要不得的是影射史学
215 文化的问题在社会
216 社会的问题在民间
219 后记

作者简介

余英时先生于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此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先生,请余先生畅谈学术与人生,内容颇丰。前面两篇曾先后在《明报》发表,第三篇是应中华书局要求,为本书做的专访。附录两篇,之一是刘梦溪先生访问余先生的《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之二是余先生自撰《我走过的路》。这两篇对深入了解余先生生平与学术都非常有益。


 余英时访谈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我将会截取几个关键字,“中西文化、传统、历史、儒家”围绕这些词语的讨论可以说是此书的部分核心。它集结了陈致对余英时先生的两次访谈,从历史到哲学乃至现实世界的关怀,当然了一些学人的八卦也必不可少。
  •     读《余英时访谈录》 这本访谈,平实恳切,尤其余英时先生谈治学门径,颇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是给并无特殊天才而有志学术的现代文史研究者的建议,颇益人思:“先选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再就研究题目相关范围选出一两部最主要的经典,下切实功夫,以之为基地,以后再随新研究题目扩大到其他经典。久而久之,重要经典便都接触了,弄熟了。至于经、史、子、集中最中心的作品,则在暇时阅览,一步步扩展对于经典的了解。今天已不可能先找出几年时间遍读经典了。王国维可以师法,他就是结合着研究而读经典的。”这就不是摆出绣品,而是展示针法了。访谈中有对一些现代学者的评骘,一出之于平恕,寻绎因果而不强定是非,这很难得。如论钱钟书,钱先生记性悟性超乎常人,更运用先天禀赋以追求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知识,以读书为宗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读书”方式与他的天才配合,别人没法学。可这也有个后果:“钱先生记诵的信息或知识太多,遇到机会便不自觉地涌溢出来;他并不是故意要把同座的人比下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露才扬己’,有心压倒别人。”才华一不小心就横溢,就泛滥,就淹没了别人,这不免成为钱先生精神上的负担。他看人家的毛病,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许多人对他不免忌惮三分。可钱先生自负则有之,但很有分寸,后来经过“钱学专家”火上加油,不免完全走样,余先生说,这对钱不很公平。有些老先生(可能并不多),并不以为自己的成就有多了不起,很多时候,这并非假谦虚,而是真明白。陈致在访谈中告诉余先生:“钱(钟书)先生对您也是非常欣赏。”余先生就说:“没有没有,那是他的客气话。你知道钱先生也有他世故的一面,他很客气,不能把他的客气话当真,我从来没有当真过。当然这不是说他说的是假话,但也不能在这上面真的认真。我们一共才见过两次。”保持头脑清醒,知己知彼很重要。关于胡适,余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80年代胡绳先生访问耶鲁,余先生招待吃饭,席间谈到胡适,胡绳笑道:“我们对胡适,政治上是反对他的,学术上是尊敬他的。”余先生跟他开玩笑:“我的看法跟你正好相反。我认为胡适在学问上早就被人超过了,但政治上还没有被人超过。”如余先生所说,胡适学术思想有开风气之功,学术研究成绩有限,但他提倡自由、民主、容忍等现代价值的贡献至今还没有完全失效,可这又是非常可悲的。中国传统中有“以道抗势”,胡适可为代表,这方面郭沫若就差一点,胡适敢跟蒋公说的话,郭沫若是不敢跟毛公说的。还有冯友兰先生,他提出四境界说,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谓已经达四,不过余先生看,只不过是徘徊于一、二之间。人们对比冯先生的言行,不免苛责,他钟意的传统恐怕还包括“为王者师”,结果自然令他失望(我想,冯先生后来侧身梁效,聊称“为王后师”,庶几可以慰其寂寞)。天地境界,本源便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这是目下很发烧的一个词儿。余先生这么说:“冯友兰的天地境界纯粹是幻觉。希望回到母体、寻根、这是一种文化要求,合乎学理,顺乎人情,没有什么不好。何况有往必有复,有进必有退,天理昭彰,原该如此。问题是,中国有时还未及往,就想复。讲‘天人合一’可以,但不要无往而复,不要走向极端,走到不要科技,不要现代文明。”往而不返,无往而复,都是落了两边。(陈致访谈:《余英时访谈录》,中华书局2012年版。)
  •     由于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地位和“敏感身份”(钱穆的新亚书院早期弟子,台湾研究院院士),大陆著名出版社与余先生的关系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本书好像是中华书局为余先生出的第一本书,自然是不敢怠慢,这本书的印装是相当精美的。曾几何时,在大陆“万马齐喑”的时代和开放之初,余先生可是华人世界能在国际学术平台上露脸的为数不多的学界精英之一。因此曾经引起国内某位大学者的妒意,称:“如果我们没有30年的什么什么,哪有他们的大出风头?”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俱往矣,今天的大陆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大陆的学者也可以尽情地到国际舞台上去表演,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了。而余英时辈也已逐渐退居后台,尽情享受自己的声望所带来的荣光了。本书的两位对话者都是负笈美国的学子,只不过一个在上世纪50年代,一个在80年代,二人似乎还有学脉关系。访谈的话题是精心设计的,内容包罗很广,举凡古今中西,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等等无所不涉。特别是梳理20世纪国内的学脉,为已故的著名学者定位,出语较之余先生早年,多了几分“同情的了解”,但也没能掩饰“为尊者讳”的局限,如对其师钱穆。钱穆一生坚持《老子》晚于《庄子》,但郭店《老子》出土已经否定了上述论断,可余先生还坚持认为不能完全确定,这就有违科学精神了。看来大学者在情、理两难时,也会作出唯心选择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好看。
  •     老早就列入读书计划单里了,终于得于实现。两天的周末断断续续就读完了,读起来很轻松,但是带给信息量和学习之法却是很充实的。
  •     余先生对于他的前辈们的评价还是中肯和准确的,余先生的胸怀和眼界是非常大气开阔的。
  •     对中国文化思考比较深的一个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士的描述。才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为知己者死”等词语的意义。
  •     4.5
  •     额,厕所翻翻,感觉不错,语录体可是几次振奋了中国社会,但要先了解他的其它作品
  •     1“旧汉学典范训练出来的学人在中国文本上的把握比较可靠,但在论点的发挥方面略有限制,往往不大放得开,也不易动人。受现代理论启发的新一代学人比较能提出有刺激性的问题,可能引人入胜,但如果文本的基础不稳固,或理论与原始资料之间的距离太远,则不免流于奇谈怪论一途了。其实我爱看后者,需要想象力!!!”2“我记得分析哲学家怀特推重美国思想史名家密勒,说他能从大量的诗歌、小说、神学作品中,辨识出“微妙的感觉线索”(subtle threads of feeling),然后贯串成为系统的叙述。”这就是我致力所在!!!3“不同的知识系统在发生接触以后,长远来看是不是也有可能会融合呢?”上升的一切必将融合,也是符合基因发展的。但我觉得人的本质正是人的局限所在!4胡适的大作用。
  •     见真知,见良心。
  •     65
  •     余英时评胡适:整体上看,胡适在学术思想上有“开风气”的大功,对中国学术研究,他个人的成绩有限。但在提倡现代价值方面,如自由、民主、容忍等等,他的贡献到今天还未完全失效。
  •     如见其人。不仅有治学方法,还有个人价值观念和思想的阐释以及一堆有趣的学人八卦。
  •     鸿羽一瞥
  •     在我困惑和迷茫的时候,正好读到余先生关于治学门径和读书之法的论述,让我颇有拨云见日之感,对现在的我帮助真是极大的!更何况还有对史学、文化和各种文化名人的论述,深入浅出,读书过程很是开心。
  •     喜欢读大学者的演讲和访谈
  •     居然搞丢了…
  •     知识分子的八卦访谈。
  •     几日读完?忘了,反正读来很轻松就是了,算是余英时先生对自己各种研究的一个汇总讲解,里面还是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的,尤其谈到现如今学界...这本访谈录提问者的水平也很高,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     需要借助他者的眼光,更为冷静地看待中国的现实和文化。余老先生,就是这样的存在。
  •     处处透露出对你党的偏见 史料丰富 说来说去就是知识分子要有担当 推崇古代士大夫那一套
  •     【旧学问、中国史、民国学术。】
  •     我室友是他一大家族的。。说余的弟弟还在村里现在,每年还接济他一些钱。balabala..
  •     所谓学问,学和问,大概就是这样吧
  •     这个老头,潜山官庄人。
  •     虽然不是学人文学科的,但是里面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科学问题同样适用
  •     做到了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评价:每一页有有意思。
  •     以通驭专
  •     治学的方法
  •     很喜欢。
  •     金针度人之作。其中对于国学、汉学等等问题皆有洞见,“取法乎上”的读书法以及治学门径很值得后学效仿。此外关于学界掌故也偶有涉及点到为止。
  •     昨天借的一本书,翻看完了,其中对于治学方法的论述值得一读。
  •     大二时看过,印象不深了。只是觉得读起来很轻松愉快。以后再看,可能能看出更多味道来吧。
  •     法身功德不可思議。
  •     所谓深刻是能够发现更深在的根源。但光看到坏处,那是尖刻。纯负面的不可能是深刻的。只告知社会是恶,并不能解决问题。
  •     毕竟是大家,可以一探余英时先生的思想史研究。
  •     哎,受了太多年的愚民教育
  •     从余先生这里学到了不少,比如对国学热——新儒家的判定( 把民族主义和基本教义联系在一起的,思路就是说我们民族原来是在很纯洁的状态,至善至美,没有被外面的东西污染的,后来坏掉了),比如读书法。但是余先生的傲慢也让人不快。读了陈致的部分,白璧微瑕。
  •     该书语言虽然平实,但读完余先生的这本书能更好的理解他的其他论述。
  •     12年买的书,一直没读,可能当时这书热门,买回来发现都讲治学、历史之类,便束之高阁。这两天一直看,很多还是不懂,但喜欢那些朴素的治学之道:先选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再就研究题目相关范围选出一两部最主要的经典,下切实功夫,以之为基地,以后再随新研究题目扩大到其他经典。嗯嗯,切实的功夫~
  •     20150811-20160413,呃,拉拉杂杂、深深浅浅,因为不作学问,估计对其中的一些真知珠宝也视而不见了
  •     余先生学思杂谈,对中西文化异同又有了一层了解。人的宽容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的。
  •     余先生可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所以谈笑风生。 余所读第一本海外中国研究著作。
  •     余英时广博虽不及钱穆,但自成一体可圈可点,精深部分是名副其实;他的学生都不及他,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也没办法的事!
  •     补标。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最高境界。
  •     内容多是些中国历史学术讨论,现实意义不大。完全可以不读。
  •     发现余英时。
  •     氣象不凡,頗受啓發。可見西學對余英時先生之影響,西學作為參照可以啓發深刻漢學。余先生做漢學也講究貫通,既貫通古今,又貫通學科界線。
  •     近距离接触鸿儒大师的读物,论学论人,诚恳公道,学术上科学严谨,结合自身求学为学之路展现中西方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学术态度;生平经历颇多,阅人无数,特别是有与胡适、钱穆、钱钟书等人的交往交流,博约兼有,思维也很开放,论人方面能有相对客观与温情的结论。至于知识分子在道德担当,则能有历史眼光审视检讨,曲学阿世或者正学矫世,类似的历史性命题有了现代解读的意味。对于民族主义等等观念,有着学者的冷静与客观,而对所谓的“国学”的功用,也给出了诸如寻找自身价值的审慎研判。在对学术训练的严格性、学术纪律的规范性以及学者自身的自律与警醒方面则有超过一般人的重视与自觉,学术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成就或有大小,但是讨论应该公平,不 站在巨人肩上可以有长远眼光宏大视野,对于门外汉而言其实是省心省力地了解一门学科的途径
  •     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     陈致采访余英时的记录,这本书共有四个访谈,前三个是陈致的采访,第四个采访是刘梦溪九十年代采访余英时的记录。第一个采访,可以说是余英时公开谈论自己的新作《朱熹的历史世界》,有很多说法是对于该书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个采访是对于民国学术界的评论,可以与他对于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的研究相互参考。第三个采访是余英时治学自述,可以与邵东方的治学采访相互比较。第四个刘梦溪的采访,则是余英时九十年代参与国内舆论竞争的实录,许多话题就是对于大陆的回应。无论是新儒家、学术纪律、还是天人合一等问题,都是余英时对大陆的回应。这部书,有很多八卦,这是余英时思想史的特色,即学者八卦与思想评论结合的写作方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