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笔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208053762
作者:汪丁丁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汪丁丁,1953年5月出生在沈阳,成长在北京,祖籍浙江淳安。
汪丁丁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1年夏天回到北京。1974年,汪丁丁在北京一家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当工人。1977年汪丁丁进入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1981年,汪丁丁进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攻读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3月,汪丁丁进入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并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东西方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员。
从1991年到1995年,汪丁丁任教于香港大学。1996年,汪丁丁赴德国杜依斯堡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97年3月汪丁丁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至今,始于2000年汪丁丁任教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书籍目录

情境一:街头
情境二:阁楼
情境三:学园
情境四:诊所
情境五:墓地

作者简介

有一种无奈,每当我面对满架书籍意识到它们都是垃圾的时候,它便涌出来。自从背弃启蒙心态以来,渐渐地我屈从了这种无奈。文字,不是要告诉别人真理是怎样的,它只是我在各种特定情境里私人感受的记录,是“备忘”,是“笔记”,甚至是“隐私”。然而,它们却是不得不有的。


 情境笔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是我很早之前写的一个书评了——评汪丁丁《情景笔记》   李华芳     丁丁的文字每一次读都觉得是有启发的,尽管这种阅读并不一定要正襟危坐。阅读的方式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个性化的行为,正如每一段述说是特定的场景下涌出的个人的感受一样。生活把我们带到各种各样的场合里,有心人就会用笔记下这些场合带给他们的体验和意义,这仍然是个性化的。笔记是一种练习,所要记录的实在不是场合本身,丁丁也是在用笔记做练习,练习的不是文笔,而是情感和意义。      一如既往的,丁丁的《情境笔记》同以往出的书一样,是一个文集。这个文集题材驳杂,仿佛漫不经心的安排,加上一条隐隐的线索就把这些文字串连起来,你不得不佩服作者是有匠心的。人的一生由诸多场景连缀而成,但是人生的丰富内涵却不仅仅在于单薄的像纸片一样画面的简单连接,重要的是那些细节。无数细节哪怕只在一瞬间打动了一个人的心,那么这样的细节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和意义,当然,这还是对个体而言的。      以前听丁丁讲课,常常会说到叙事的三个维度“物秩序、主体间性和意义”,在这本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信手翻开这本“笔记”,总能看到对于物规则的描述之后,作者所关注的制度——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对于主体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丁丁并没有满足与这样的刻画,而是将所有的文字指向在“物秩序、主体间性和意义”三者之间互动性的过程,这类描述通常是我们所谓的“场景记忆”,在笔端描绘我们曾经经历的情境之时,一切已成记忆了。而这些论域宽广的文字构筑起丁丁一贯坚持探究的“情境理性”。丁丁认为在“情境理性”与“场景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众多的论题就指向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上述三个维度之间的动态互动究竟是如何展开的。      在丁丁的文本里,动态的互动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场景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能复制的。这就直接指向了“场景记忆”和“情境理性”的关系。在此,“自由”是被频频提及的一个词语,“理性”也是。丁丁本质上还是脱不了经济学家的底,接着哈耶克和布坎南的思路,循着自发秩序的扩展途径,试图对各种情境的意义作出解读,但这种解读也只能是个人的,是“在各种特定情境里私人感受的记录”。     但是私人言说一旦走向被读者阅读的“情境”,它就拥有了另外一重意义。让我们一起进入那些“情境”来看看吧:     情境之一是“街头”,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冷嘲热讽之类,这一部分关于汽车的几篇讨论,丁丁坚持不对工业化轻易妥协,返归到了人文背景的讨论,深刻的指出“汽车也是一种修养”。      情境之二是“阁楼”,去色情而去秘密之含义,只不过议论者不信其议论有用,因此束之高阁,这也是丁丁一如既往的怀疑精神所致,在文本达到其目的之前,先从怀疑自身开始。这另外一层含义是究竟怎样的述说才是对所有人包括作者在内的公正的言说,一种内含包容性的言说,这也是一种批评指向自身的言说。也正印证了丁丁关于“究竟怎样选择才能实现自由意志的等度自由”的论述。      情境之三是“学园”,对教育现象与教育政策的批评,与丁丁的交往告诉我他是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学者,在这个情境里,大学始终是话题的中心,从学术自主到并不完整的读书笔记,我们都能循着作者的思考路径,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学园”的情境,并不在空间的限制上,而是指向所有的思想领域。    情境之四是“诊所”,取身体诊断、社会诊断和精神诊断的意思。这无疑是对复杂现实的内心追问,然而内心平静作为“幸福的脚注”并不能阻挡思考的脚步,不可避免的知识分子情怀将丁丁拖入了“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尽管这是私人性的思考,但是它的外部性正在渗透到公共空间里。但这种关于拯救和治疗的思考却是囊括自身的,这里看得到作为一个学者的宽容。      情境之五是“墓地”,谈论的也是直面生死的情境,很少见到丁丁写父亲的文字,但是这一篇亲情漫溢,铺就了一个温暖的背景。在此,还是熟悉的那句话“你怎样信仰,你就这样生活”。     这些情境就如一副副画,我总是想揭开挂在墙上的这些画,仿佛想弄明白背后到底还有什么的东西,而作者的眼神却正从画面背后打量着我,我想这也算是个情境笔记了。
  •     每次读汪丁丁的文章,都感觉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我想汪老师可能会将这解释为至善、真理和幸福之间的联系吧。在今天这个物质泛滥的年代,读汪丁丁的作品是一种对心灵回归和慰藉。每一本文集中都有几篇更像是散文或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感觉。
  •     由于在ccer修双学位,总能听到同学评价汪老师。大多数同学都说汪老师的课比较难,涉猎内容广泛,决不只限于经济学,而汪老师的思想则十分深刻难懂。所以我想,在选汪老师的课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之前在图书馆里借过一本叫《在市场里交谈》的书,无奈其中学术观点太多,看不太懂。这次选择的《情景笔记》是本随笔,内容比较丰富,但观点相对简单,还是比较适合我这种苯人加懒人的。书中设置了五个情境,第一个情境为街头。站在街头,关注的便是吃住行的日常琐事。不过这琐事中汪老师还是看出了很多问题,所发之论也决非街头巷议那么简单。开篇《唐人街的寓言》是篇十分可爱而又不乏犀利的杂文,从一只狗的视角论述了道德、利益与政治的关系,警告我们当利益与权力相勾结的时候,群众或许就会连愤怒和悲伤都放弃了,转为“敌意分子”,“从事相互劫掠和厮杀的工作”。汪老师的言外之意可以说是很明确了。在“街头”,汪老师强调最多的是三方监督问题。所谓三方监督,第一方是指基于道德的自我监督,第二方是指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各利益主体的相互监督,第三方是指与所涉利益无关的局外者的监督,如政府与法制。按照汪老师在《商品质量与监测费用》、《现代性与食品安全》、《车,也是一种教养》等文章中的论述,“法律与自由竞争的市场不是万灵的制度”,寻租和腐败无法避免,交易费用也会随之上升。只有建立起相配套的道德体系,靠精神的力量支持和约束物质现象,才能使制度行之有效,解决书中谈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依照这个逻辑,汪老师特别强调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的重要性,似乎只有道德约束才是解决我们这个总是“误入歧途”的民族的根本。出去采访,回来再写。。。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纯浏览的看完了,汪老师知识面广泛,以我这种无知小辈总觉得自己肚子里没货,跟不上他的思维......
  •       由于在ccer修双学位,总能听到同学评价汪老师。大多数同学都说汪老师的课比较难,涉猎内容广泛,决不只限于经济学,而汪老师的思想则十分深刻难懂。所以我想,在选汪老师的课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之前在图书馆里借过一本叫《在市场里交谈》的书,无奈其中学术观点太多,看不太懂。这次选择的《情景笔记》是本随笔,内容比较丰富,但观点相对简单,还是比较适合我这种苯人加懒人的。
      书中设置了五个情境,第一个情境为街头。站在街头,关注的便是吃住行的日常琐事。不过这琐事中汪老师还是看出了很多问题,所发之论也决非街头巷议那么简单。开篇《唐人街的寓言》是篇十分可爱而又不乏犀利的杂文,从一只狗的视角论述了道德、利益与政治的关系,警告我们当利益与权力相勾结的时候,群众或许就会连愤怒和悲伤都放弃了,转为“敌意分子”,“从事相互劫掠和厮杀的工作”。汪老师的言外之意可以说是很明确了。在“街头”,汪老师强调最多的是三方监督问题。所谓三方监督,第一方是指基于道德的自我监督,第二方是指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各利益主体的相互监督,第三方是指与所涉利益无关的局外者的监督,如政府与法制。按照汪老师在《商品质量与监测费用》、《现代性与食品安全》、《车,也是一种教养》等文章中的论述,“法律与自由竞争的市场不是万灵的制度”,寻租和腐败无法避免,交易费用也会随之上升。只有建立起相配套的道德体系,靠精神的力量支持和约束物质现象,才能使制度行之有效,解决书中谈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依照这个逻辑,汪老师特别强调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的重要性,似乎只有道德约束才是解决我们这个总是“误入歧途”的民族的根本。
      出去采访,回来再写。。。
  •     讲课比写的文章好懂多了
  •       每次读汪丁丁的文章,都感觉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我想汪老师可能会将这解释为至善、真理和幸福之间的联系吧。
      在今天这个物质泛滥的年代,读汪丁丁的作品是一种对心灵回归和慰藉。每一本文集中都有几篇更像是散文或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感觉。
  •     不感冒。
  •     经济。
  •     好书
  •     【已送】
  •       这是我很早之前写的一个书评了——评汪丁丁《情景笔记》
      
        李华芳  
      
        丁丁的文字每一次读都觉得是有启发的,尽管这种阅读并不一定要正襟危坐。阅读的方式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个性化的行为,正如每一段述说是特定的场景下涌出的个人的感受一样。生活把我们带到各种各样的场合里,有心人就会用笔记下这些场合带给他们的体验和意义,这仍然是个性化的。笔记是一种练习,所要记录的实在不是场合本身,丁丁也是在用笔记做练习,练习的不是文笔,而是情感和意义。   
      
        一如既往的,丁丁的《情境笔记》同以往出的书一样,是一个文集。这个文集题材驳杂,仿佛漫不经心的安排,加上一条隐隐的线索就把这些文字串连起来,你不得不佩服作者是有匠心的。人的一生由诸多场景连缀而成,但是人生的丰富内涵却不仅仅在于单薄的像纸片一样画面的简单连接,重要的是那些细节。无数细节哪怕只在一瞬间打动了一个人的心,那么这样的细节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和意义,当然,这还是对个体而言的。   
      
        以前听丁丁讲课,常常会说到叙事的三个维度“物秩序、主体间性和意义”,在这本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信手翻开这本“笔记”,总能看到对于物规则的描述之后,作者所关注的制度——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对于主体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丁丁并没有满足与这样的刻画,而是将所有的文字指向在“物秩序、主体间性和意义”三者之间互动性的过程,这类描述通常是我们所谓的“场景记忆”,在笔端描绘我们曾经经历的情境之时,一切已成记忆了。而这些论域宽广的文字构筑起丁丁一贯坚持探究的“情境理性”。丁丁认为在“情境理性”与“场景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众多的论题就指向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上述三个维度之间的动态互动究竟是如何展开的。   
      
        在丁丁的文本里,动态的互动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场景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能复制的。这就直接指向了“场景记忆”和“情境理性”的关系。在此,“自由”是被频频提及的一个词语,“理性”也是。丁丁本质上还是脱不了经济学家的底,接着哈耶克和布坎南的思路,循着自发秩序的扩展途径,试图对各种情境的意义作出解读,但这种解读也只能是个人的,是“在各种特定情境里私人感受的记录”。  
      
        但是私人言说一旦走向被读者阅读的“情境”,它就拥有了另外一重意义。让我们一起进入那些“情境”来看看吧:  
      
        情境之一是“街头”,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冷嘲热讽之类,这一部分关于汽车的几篇讨论,丁丁坚持不对工业化轻易妥协,返归到了人文背景的讨论,深刻的指出“汽车也是一种修养”。   
      
        情境之二是“阁楼”,去色情而去秘密之含义,只不过议论者不信其议论有用,因此束之高阁,这也是丁丁一如既往的怀疑精神所致,在文本达到其目的之前,先从怀疑自身开始。这另外一层含义是究竟怎样的述说才是对所有人包括作者在内的公正的言说,一种内含包容性的言说,这也是一种批评指向自身的言说。也正印证了丁丁关于“究竟怎样选择才能实现自由意志的等度自由”的论述。   
      
        情境之三是“学园”,对教育现象与教育政策的批评,与丁丁的交往告诉我他是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学者,在这个情境里,大学始终是话题的中心,从学术自主到并不完整的读书笔记,我们都能循着作者的思考路径,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学园”的情境,并不在空间的限制上,而是指向所有的思想领域。 
      
        情境之四是“诊所”,取身体诊断、社会诊断和精神诊断的意思。这无疑是对复杂现实的内心追问,然而内心平静作为“幸福的脚注”并不能阻挡思考的脚步,不可避免的知识分子情怀将丁丁拖入了“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尽管这是私人性的思考,但是它的外部性正在渗透到公共空间里。但这种关于拯救和治疗的思考却是囊括自身的,这里看得到作为一个学者的宽容。   
      
        情境之五是“墓地”,谈论的也是直面生死的情境,很少见到丁丁写父亲的文字,但是这一篇亲情漫溢,铺就了一个温暖的背景。在此,还是熟悉的那句话“你怎样信仰,你就这样生活”。  
      
        这些情境就如一副副画,我总是想揭开挂在墙上的这些画,仿佛想弄明白背后到底还有什么的东西,而作者的眼神却正从画面背后打量着我,我想这也算是个情境笔记了。
      
      
  •     发人深省
  •     杂志里的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吊你的胃口,前戏很足,深入一点点,然后嘎然而止,让你有足够的精力和劲头读下一篇文章
  •     这是被错过的好书。
  •     : I267.1/3111-2
  •     汪老师是真正的大师。而行为学是如此有趣。
  •     丁丁说不要读“墓地”但我觉得写得最好的还是这部分,特别是写父亲时非常感人。
    可能是经济学总是说理性的人,但世界中研究再多,又哪有世间这么多不理性的人和发生的故事精彩,预期是说经济,不如还是人和社会,还是回到了不理性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