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历史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646002
作者:(美) 斯坦迪奇
页数:228页

内容概要

汤姆·斯坦迪奇(Tom Standage)
拥有牛津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位,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数字编辑,负责网站、手机、平版计算机和电子书页面。 他也为多家知名报纸章杂志撰写文章,包括《连线》杂志(Wired)、《卫报》(Guardian)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 著有《六个瓶子里的历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维多利亚时代的网络》(The Victorian Internet)、《土耳其人》(The Turk)和《海王星档案》(The Neptune File)。目前与妻女住在伦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农牧的发明
第二章 现代性的根基
第三章 食物、财富与权力
第四章 跟随食物的轨迹
第五章 天堂的碎片
第六章 帝国的种子
第七章 新世界,新食物
第八章 蒸汽机与马铃薯
第九章 战争的燃料
第十章 食物战争
第十一章 喂养世界
第十二章 富足的悖论

作者简介

在人类历史中,食物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社会改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舌尖上的历史》这本生动的作品,就是在告诉大家,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何改变和塑造我们今日的社会和其游戏规则。无论古代或现代,食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一样强大。本书结合各种领域的观念,从基因到考古、从人类学到经济学,并且把食物看成科技产物的成果,成为一本从食物写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作品。


 舌尖上的历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前几章可以看作给贾雷德·戴蒙德先生人类学四部曲很好的补充和复习。从渔猎采集到农牧文明,同样的土地养活了更多人口,剩余的食物则是社会分工和文明发展的基础所在。农业渐渐取代了渔猎(记得戴钻石先生对于这种取代的解释是「人多力量大」——因为农业能养活更多人口,所以打起架来,人多点总归要占便宜的)。作物在人类一代代的改造中,在造就更方便食物的同时,也成就了更脆肉的植物。作物逐渐丧失了离开人类照顾存活的能力,而人类文明也日益与农耕血肉相连。虽然一代代作物的基因突变并不大,但是在一代代人工选择的积累下,拿如今的植物和他们的野生祖先对比,变化就相当可观了。比如说野生作物不可能一起成熟,否则碰上天灾就要被一锅端了;又比如野生植物果实皮厚,这样不容易被动物消化,但现在作物的皮简直是要多薄有多薄。(类似的例子在戴钻石的先生的书里也提到过,比如野生豌豆是会爆炸把豆子射出来以便更好播种<豌豆射手的典故哦>,但是现在农田里的豌豆就不会,爆了就不好收集了嘛)农耕带来了定居,定居使得财富的积累成为了可能,渔猎民族总是要到处迁徙跑来跑去,不然就坐吃山空了,因而总是轻装简从(因为不动所以有财产,不动产约莫如是XD),财产带来的贫富的差距,由是阶级也便逐渐产生了。接下来香料章节很有意思,香料是欧洲人眼中「天堂的碎片」,阿拉伯商人为了忽悠这些欧洲人高价买走香料,对于香料来源的信口开河,一会儿说胡椒是生长在悬崖边上,有巨龙看守;一会儿又说「肉桂的干枝,是由大鸟带到阿拉伯的。大鸟把这些干枝衔到它们的巢——用泥巴筑在无人能攀爬的断崖绝壁上。人们发明了取得肉桂枝的方法:将牛的尸体切成连骨的大块肉,留在鸟巢附近的地上。然后人们散开,让鸟飞下来把肉带到巢里,结果巢太脆弱,无法承受肉的重量,便掉到地上。人们于是前来拾取肉桂。以这种方式取得肉桂后,再外销到其他国家。」不管怎么离奇吧,反正欧洲人Just buy it!直到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对香料贸易的操控,加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得商路彻底中断,穆斯林的垄断把香料炒到了令人发指的高价,于是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也便拉开了欧洲人大航海时代的序幕。由大妄人马可波罗带出同样吹牛皮不打草稿的哥伦布,这是香料之路的开篇,接下来葡萄牙便用炮舰把崇尚非武力贸易的印度洋穆斯林吓尿了,藉此打下印度洋的香料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而他们的老对手西班牙,为了找出香料群岛在教皇子午线的自己这边,干脆下决心派出麦哲伦(葡萄牙人)来了次环球航行。后来他们的继任者荷兰人则垄断了香料群岛,东印度公司在香料贸易中攫取的巨额财富,使得荷兰人在欧洲暴富,这些财富赞助出了维梅尔、伦勃朗这样的大画家。同样这些剩余资产也带来了郁金香炒作的风潮,股票、期货的盛行,你看,这些金融产品都是有钱的荷兰人搞出来的…… 跑题了……当然,物极必反,新世界带来的各种辣椒、咖啡、可可显然不会比香料差,所以香料热渐渐淡去。那么另一个种甘蔗的故事又开始了,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欧洲佬对于糖有多么地热爱,从哥伦布开始他们便开始在热带岛屿种甘蔗,包括后来的英国,也是继往开来,坚持不懈地开辟甘蔗园种甘蔗。而且他们还有很好的商业路线,在西印度群岛种甘蔗,把糖运回欧洲,然后欧洲人把纺织品和甘蔗酒买到非洲换奴隶,接着再把奴隶运回西印度群岛,继续种甘蔗……剩下的章节也许是因为我太过万金油,类似的知识基本都看过,就比较无聊了,感觉有点生拉硬拽凑字数的意思,不论如何能和食物扯上点关系,在添油加醋一点就一股脑写进去了。地下的煤拯救了地上的树,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熊熊之火。土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空出了更多的工业用地。悲惨的爱尔兰,虽然名义上是大不列颠的领土,但是英国人从不把他们当自己人看,爱尔兰人用最好的土地给英国人种制造白面包的小麦,自己却全靠着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土豆过活。于是一场席卷欧洲的土豆传染病,就带来了一场可以和黑死病比肩的严重饥荒。带来的间接后果就是英国开放谷物进口,放弃本土的农业,彻底倒向工业化。接下来讲战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者认为战争的要素在于后勤。举例战神亚历山大,作者认为他能打的一大原因就是后勤搞得好,就是边打边搜刮周边的粮食(我靠这难道不是兵法常识吗?)。然后又说中世纪那些欧洲老爷,不知怎么地,迷上考补给站这种固定仓库的后勤,战法变得极其僵硬。于是被重新恢复沿线搜刮粮食打法的拿破仑打得满地找牙,而拿破仑入侵俄国,又被坚壁清野的俄国人弄得几乎有去无回,都是因为吃不上东西的缘故(我靠,这作者的总结毫无说服力啊,这些打法在中国春秋秦汉就遍地都是了呀,要么就是欧洲人战术水平实在太低,都打到文艺复兴了,才渐渐发现这些打发;要么就是作者丧心病狂,为了把战争和食物扯上关系,也是拼了)。然后讲了讲苏联封锁西柏林和盟军的空投救援,希望把食物和意识形态扯一扯;然后又简要评价了苏联靠压榨农业集中力量快速工业化的历史,也无甚新鲜内容,部分归因恐怕也是太过简单了。最后讲了讲肥料的使用,氮是最重要的营养,人类需要它组成的蛋白质到氨基酸,植物也需要它的化合物。从前的人靠种豆子或者泼粪来给土地补氮,后来用鸟粪,再后来用化肥,也正是因为化肥,才使得养活这么多人口成为可能。最后讲人口和食物,作者似乎很有信心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不会实现,举例英国即使全盘工业化,依然搞到了足够的粮食,似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跟着工业信仰走,亩产万斤不是梦。但人家日不落帝国是以全球为背景的好不好,难道搞了工业化,英国人的口粮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想当然论据真是可以洗洗睡了。地球就这么大,土地就这么多,在牛逼的粮食也得从地里长出来,但粮产量的增长始终是累加式的,而人口的增长是迭进式的,只要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和粮食的缺口只会越拉越大,这是堵不住的(当然,多时饿死的始终是非洲的穷人倒是真的,所以作者身在第一世界,站着说话恐怕也不太腰疼,论证没逻辑也正常,最后只能靠世界人口增长总体放缓自圆其说,但是作者一定不知道有一句俗话叫越穷越生吧),若是人类无节制地发展,日不落帝国当然可以找殖民地要粮食,但是就整个地球而言,地球之外,人类无处可去,发展到人口极限去找火星要粮吗?复活节岛便是前车之鉴。所以我还是赞同戴蒙德先生在《崩溃》里的态度,对人类的未来审慎乐观(悲观?)吧。最后讲了讲种子库,也没什么新鲜的,所以整体一般,前半部做了些有意思的归纳,但是新东西不多,后面就是基本在和稀泥了。
  •     .作  者:Tom Standage.出版公司:Walker & Company.出版日期:2009年5月.页  数:288页    上次谈在《自然(Nature)》杂志看到介绍2009年两本有关食物的新书,很有意义,很值得看及翻译来普及,这里再来介绍另一本《人类「吃」的历史(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台湾高中及大学的教育,很少世界历史文化的课程,总觉得自己思想贫瘠。最近看到台大历史系周婉窈教授的文章,她提到政府有意把高中历史倍增中国史,世界史将减半的危机,觉得更需要介绍此书。  作者Tom Standage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的编辑,为多家报刊写文章或当编辑,常写有关科技的历史。以前的著作中以《维多利亚时代的网络(The Victorian Internet)》及《历史六瓶装(A History of World in 6 Glasses)》最有名。《A hHistory of World in 6 Glasses》列入畅销书名单中并有中文译本在台湾发行。《The Victorian Internet》还曾被改拍成纪录片。  尚未演化为智人及早期智人,靠狩猎-收集(hunting-gathering),以后转变为农业社会,发展文明并促使以后的工业革命。本书以饮食的角度,讨论从远古到21世纪的文明进展。食物不管是农产品或饲养的动物,在大自然中本非如此,跟人一起演化。这书的第一句话引用了Karl Popper的「人类并没有历史,有的只是人类各种不同生活的历史」,说明作者要讨论的重点。此书共6部分,主要的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谈「可吃」的文明基础:农业。从11,000年前最先在今近东的肥沃新月弯(Fertile Cresent)开始,中国及中美洲地区稍后也独立发展农业。美洲偶然发现野生玉米,经人类的培育而成目前的样子。其他的麦、米及各种谷类都有类似的培育过程。动物饲养从一万多年前性情温和的羊开始,稍后有牛、猪以及鸡等等。农业开始发展跟当时地球气候变暖可能有关。从游荡变成定居,有了农业食物充足后,人口增加而引起社会大变化。主要的谷类及饲养的动物,除了一些渔业最近才有,其他的四千多年前就有了。  只不过几千年,农业社会很快地扩散于世界各地,农夫也迁移。从基因来分析,欧洲目前的社会,都有今土耳其地带(Anatolian半岛)人的基因,由东到西成分渐减,农夫也从中国经韩国到日本。  第二部分讨论食物与社会结构。狩猎-收集时代,人聚集一起,过平等的生活,共同拥有刀箭等工具,不分贵贱高低,也可说是初步的共产主义制度。大群的狩猎-收集者,在食物多的地方定居不再游荡,渐发展出农业,村庄形成。平等的社会制度变成有阶层的型态。有了剩余的食物就可以用来支持其他人全职发展技能,产生了文明,士兵也应运而生。由食物的多寡产生了权力及富穷阶级,领导人出现。食物主宰当时社会的活动及权益,生活的习俗、活动或祭拜等都跟食物有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谈食物的全球化。肉桂及其他香料从东方来,为找昂贵的香料是欧洲向印度、中国贸易及发现美洲的原动力。欧洲跟其他各地贸易香料时,新发明或发现如语言、武器、习俗、宗教、饮食等互相交流。阿拉伯数字,印度首创,由阿拉伯的贸易商带到欧洲。郑和15世纪(1405-1433) 7次的远航规模宏大,有300艘船及27,000名船员的舰队,500年后才有些国家能超过这规模。  哥伦布的远航本想从另一方向,找香料的原产地印度。后来发现加勒比海岛屿及以后的美洲大陆,虽没找到肉桂,带回欧洲很多种的新食物,如玉米、马铃薯、瓜类、西红柿、菠萝、巧克力等外,也带回新的香料如香草(vanilla)及辣椒。以后更带动了欧洲各国竞向各地寻找香料及其他资源,麦哲伦1519-22年带队的环球航行,其中一船带回来的丁香(cloves)卖的钱就可以支付整舰队的旅费。他书中一章用〈帝国的种子(Seeds of empire)〉为名,强调食物及香料是帝国形成的重要因素。书中讨论不少食物全球化后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  第四部分谈食物、能量及工业化。发现新世界后的食物交流如玉米、甘蔗及马铃薯改变了世界。玉米带回来欧洲后,很快地普及,1530年代(40年后而已) 就传到中国。甘蔗原产南太平洋岛屿,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而扩及各地。欧洲人用阿拉伯人及非洲人当奴隶种植甘蔗及制糖。1493年哥伦布带甘蔗到古巴。  糖业在加勒比海,带动了非常可耻的奴隶制度。欧洲人先用印地安人,因他们没有新疾病的抵抗力,近90%人死亡,后来改用非洲人的奴隶。当时种植甘蔗有两个促进奴隶制度的三角关系。加勒比海的糖送到欧洲,加速欧洲生产纺织品赚钱,靠此到非洲买更多的奴隶到美洲,促使制糖及纺织业的发达。  另一三角靠制糖的副产品糖蜜(mola-sses),先销售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发酵蒸馏成甜酒(rum),又用此赚钱到非洲买更多奴隶到美洲。18世纪初,新英格兰几州,甜酒是利润极高的产业,占那时输出的80%。后来法国属地的糖蜜更便宜,英国立法禁止从那里进口,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及抗议,最后导致美国的独立战争。  马铃薯更引起社会大变化,西班牙人到17世纪才开始在欧洲试种。因为气候及种植的环境要求低,生产的能量高,战争及饥馑时,马铃薯发挥了价值。1845年起的几年也带来爱尔兰的大饥馑,他们几乎只种马铃薯当主食,当马铃薯得了病害,全盘尽墨,约一百万人死亡,而另一百万人移民出去。  新的食物加上蔗糖的普遍化,能量需求容易达到,人类更有能力发展。英国开始用埋在地下的煤当燃料,发明的引擎用来抽煤矿的地下水。James Watt改良引擎,用于不同的用途上,开始工业化,工业革命更改变了世界。  Malthus的人口论,认为人口将以几何比率增加,食物赶不上而造成危机。因为农业及工业的发达,食物增加反更多。人类没跳出Malthus「陷阱(Trap)」,环境的污染及生态的改变,世界陷入另一种危机。  第五部分谈食物当「武器」。有足够的粮食后可支持战争,促使战争愈演愈烈。食物的确可当「武器」,譬如拿破仑开始的成功靠机动的兵法及充足的食物,但1812年俄罗斯的战役一败涂地,因为俄国撤退时,把所有食物清除掉,拿破仑开始时胜利地深入俄国,其实愈陷愈深而大败。作者趁机讨论罐头的历史,19世纪初就有,跟战争有密切的关联。  用食物及生活物资当武器,最著名的是1948-1949年的西柏林封锁。苏联想把西柏林纳入东德,切断运送到西柏林的交通,美、英、法盟军空运食物及必需品,15个月后苏联看无法逼他们放弃西柏林而停止抵制。  1930年代斯大林独裁的苏联以及1958-61年毛泽东专制下的中国最可悲,用食物对付自己的人民。斯大林为维持谷类输出以及毛泽东要证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及集体生产制度的优良,使人民饥饿。分别有七到八百万及三千到四千万的人民因此死亡,最近非洲的独裁者也类似。饥馑都发生在独裁国家,不在民主国家。民主社会有媒体自由、有反对党、有选举等,让不正确的政策改变。  有一节讨论非洲的Mugabe用食物来贿赂选票,其他社会用食物当政治的筹码,不只是落后或独裁国家,民主社会也一样,只是角度不同,如用玉米生产酒精当能源以及食物引起的环保问题等。  第六部分谈食物与人口及发展的关系。世界的人口增加愈来愈快,估计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人类文明时,全世界有一千万人,公元前500年才1亿,以后增加很快,到2075年会达90亿,以后才会慢慢减少。  为了人口增加,食物须增产,肥料不可或缺,由20世纪初制造氨气(ammonia)开始。品种改良的绿色革命也很重要,最近又有基因改造的食物出现。这种绿色革命带来不少问题,产生太多二氧化碳及气温升高等,需另种或第二次不同的绿色革命。食物太多也造成其他健康上的问题,尤其糖尿病及肥胖。中国及印度变富裕后,人口多且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增加,世界的食物价格会上涨,贫穷社会的国家会更困难。  将来的社会如何?大家也担心,挪威一岛上的种子储藏银行可储藏450万小袋的种子,备世界若有大灾难时可用。其他有一千多处类似但规模较小的银行。世界气温增加很可能使食物生产减少,动植物也可能会适应气候。人类的将来难以预测,食物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取自「当代医学」月刊99年4月号第438期298~300页) 朱真一/St. Louis大学及Glennon大主教儿童医院小儿科血液癌瘤组
  •     记不得几年前,曾经在一篇穿越YY文下面发现一条评论说,如果明朝没有实行海禁,而是大规模发展航海贸易,那么耐旱作物的土豆很有可能提前引入中国进而大规模种植,这样明朝就不会灭亡于其末年小冰河期的各种天灾了。读到这段话我才恍然大悟地意识到,其实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食物,并非一直都在这片土地存在着。中国古人常说的五谷,就是当时人们的主食,然后有好些种现在人已经不常去食用了,而现在的主食却在典籍中根本找不到只言片语,因为,这些食物都是古人根本没有见过的东西。更不要说西瓜、番茄这些食物,名字中早已暴露了它们进口外来物种的身份,只不过它们很早很早就来到中国,早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让人们早已忘记它们的外来血统。我相信世界各国古时候各自的“五谷”一定都不太一样。可见食物的历史何其漫长,发展历程又是何其的多彩丰富。食物就像一群旅行家,在漫长的年代里,慢慢地走遍全球。过去的人们可没有现在这么幸运,也许一个地方的人们只发现了一种或几种可靠的食物,还得等到特定时间才能吃到。古代的吃货只能以量取胜,现代食物的多样性和反季节性把人类真正变成杂食性动物,再挑食的人也有足够的种类可供挑选。数千年的交流认知科技进步,才有今天超市里的琳琅满目。而这本书,正是要讲述这样一个主题,关于食物,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故事。书中讲述了关于食物的方方面面。食物至于人类的作用,远远超过满足口腹之欲这一基本的功能。在古代,食物不仅和生产关系息息相关,还和祭祀仪式,政治结构、文化传说、经济财富都有着深入骨髓般的关联。到近现代,食物甚至与国家战略、军事外交甚至人类未来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你能想象,每个民族所崇拜的神都有和食物相关的,贵族阶级是因为食物剩余而出现,发现新大陆是反抗食物贸易垄断而铤而走险,亚历山大大帝纵横沙场是因为后勤保障食物供给出色,美国独立是因为强大英军缺少足够的食物才被北美的乌合之众击败……每一次关于食物的大变革和大发现,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比起神为人类创造的食物,现在人们所食用的绝大部分食物,都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改良的。神留给人类的那些物种不足以养活世界如今这样的人口。书中还提到了种子库这一颇具科幻色彩的机构,把全人类的种子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以便将来对抗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天灾人祸。这一点看来,人们还是颇有远见的。唯一值得我们这些吃货担心的就是,这些种子长出来的应该都是素菜,那想吃肉肉要怎么办?不过,不得不说一点,这本书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至少,它不能称作一本“史”书,整本书更像是关于食物文化的随笔集,而没有史书所必须的系统性。不过鉴于作者是计算机专业且平日的工作都是数码相关,可以当作一本历史文化爱好者的作品来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文译名太俗
  •     吃当然最重要啊
  •     读过。
  •     译名扣一百分。国内出版社之投机,low到极点。
  •     2016.12.8读完。用食物串联起的人类历史,很有意思。开篇非常精彩,中间有些章节略生涩,最后终于又恢复了可读性。总体值得一看。虽然总觉得书名拉低了格调,但看看英文书名,好像也没有更好的翻译了。
  •     本以为是微观的食物史,或者说是菜肴的历史,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历史。读后发现,这是本食物的大历史。大历史于我更有兴趣,这其中谈到的三种主食、香料与新大陆、食物与意识形态,对我是新知识,也补充对历史的认识角度。知识积累,也在于广博的角度,读“杂书”多了,各种信息勾连起来,有利于相互印证、辩论与巩固所学。这是读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     有一些新鲜的知识,要收一本。
  •     食物眼中的历史!
  •     前半部分的食物变迁史比较吸引人,后半部分像论文
  •     更坚定我的观点:绿色环保组织在食物议题上无理取闹。科技改变生活。
  •     农耕的产生造成了社会贫富的分化、由此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在依靠渔猎和采集的时代,当营地周围的食物资源出现枯竭,人们就得移居他处,每当迁徙时,他们携带必须的工具的财产,这就限制了个人累计有形财物的能力。当农业产生之后,个人的勤劳、土地的肥力、天气的好坏使得原来的平等社会出现富裕者,而在人类早期文明中,食物是被当一种货币进行以物易物交易、支付、纳税,食物以各种方式从农民手中上缴到精英阶层,然后进行重新分配。由于农业依赖天气,人类由最初的无神论变成了有神论,崇拜上天后土,甚至还有谷物之神(例如中国的社稷),这种有神信仰的产生都与农业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有神论也是维系精英阶层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神秘主义倾向有助于巩固精英阶层的统治和管理,尤其是中国的帝王自诩天子,受命于天更增添了统治的合法性。
  •     2016年的最后一本了吧,从食物切入,讲人类历史的发展。书名算是蹭了热点,蹭坏了。
  •     下次该选一本难一点的书来拆
  •     本书以粮食为线索,介绍了人类从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史。作者认为,直到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粮食)之前,贫穷国家都无法开始发展经济。例如18世纪的英国的工业化,就是一连串的农业进步将劳动者从土地释放出来,使工业能够扎根……本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强烈推荐。
  •     前半精彩,后半略逊色,从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中暴露了第五部分删除了中国建国后饥荒的内容,法克ヽ(‘⌒´メ)ノ
  •     可惜后面有点烂尾,前几章的分析大赞
  •     从食物的角度看历史
  •     误以为是本食材书却发现是本历史书。有一些有趣的观点以前没想过,关于食物迁移部分需要世界地图才理得清头绪。翻译翻得很一般,句子很拗口且逻辑不明晰。
  •     为何农耕会取代狩猎,书中的观点很有意思
  •     【得到解读版】
  •     不精彩内容也没新意
  •     没看完,读到第三章,算了,不强迫自己了,未来有机会再试试。
  •     食物简史。
  •     食物是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生产力低的话,很多人别无选择必须从事产出食物的劳动。因此农林牧副渔是第一产业,“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代社会的基石,更多的是解放劳动力,促使更多人不从事食物制造的劳动,才有了金融、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物理这些看起来“不顶吃不顶喝”的社会分工。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历史就是食物的历史。
  •     218页 理科生讨厌历史 喜欢饮食文化所以买来看看 结果却是一口气读完 很特别的角度去看历史 很有趣 无论是蹲马桶、坐飞机还是泡杯茶享受读书时光 这本书都是很好的选择
  •     很不错的书,视角独特,一口气读完。
  •     作者思路很独特,思维独辟蹊径,只是深入度欠缺,觉得很多地方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大概作者只不过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而我想要的更多罢了。越读书,越觉得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
  •     以人类获取食物的发展来观察历史,一个好角度。与食物对人类的影响相比,所有帝王将相都变得微不足道。
  •     字这么大,行距这么宽
  •     #書友集推书# @書友集 食物的重要,不仅仅在影响社会形态和科技发展上……这本书提到的食品与政治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不禁想到了最近国内诸多食品企业纷纷贴上“清真”牌子一事……你问我吃不吃,反正我连老干妈也可以戒的。
  •     全书最大的败笔在于炒作的书名《舌尖上的历史》,让人越看越不顺眼。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应该翻直接译为《食物的历史》。
  •     是人类改变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人类?从跨出改变的那一刻起,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切叶蚁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出它们的食品化工厂。我们人类充其量才用了一万年就已完全改变了食物的方方面面也改变了世界。 从一个被忽略又无比重要的角度,看世界。原来世界的变迁,都源自对食物的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为了美味。不为过。 人类社会就是个悖论世界。
  •     食物和人类相互驯化的观点和人类简史有异曲同工之妙,香料打开大航海时代那段很有趣,不过感觉会不会把食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过于强化了?相信历史的推进总是来自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食物是如此重要,但何尝又不是被人类历史所左右呢
  •     译名充分说明了某纪录片的影响力。绿色革命没有提袁很意外。瓦尔巴德种子库,挪威。
  •     民以食为天,饮食除了影响生活方方面面,更是历史变革的一大推手,从游猎转为农牧,香料贸易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生活,政治战争,无不和貌似不起眼的食物食品息息相关。从一个耳熟能详的事物切入剖析历史文明发展,社会生活变更,见微知著。
  •     营养丰富的好书,虽然译名实在是low。冷战期间美苏争夺西柏林的章节写得荡气回肠。食物视角看世界,简单又有趣。
  •     小品
  •     在学校图书馆看的,山大2楼社科类书柜,很不错。
  •     38元,这么薄,性价比太低!内容不错,从多角度展示食物对人类的全方位影响,不过相对较浅,有一定历史学人类学知识的读者能获得的东西不多,作为用于消遣和扩大知识面的历史科普书挺不错的,但是并不是严谨的研究著作(作者本来就不是专业历史学者)。总而言之,对此书期待值太高,四星不能再高。
  •     内容只能说一般,但翻译上有很多错,中信出版社的书果然要少读。
  •     微醺
  •     斯瓦尔巴德种子库 拍个科幻片得有多酷!
  •     这应该是一本科普食物进化史的,一本书摘,感兴趣的自然会找原本看
  •     已食物为线索梳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虽只从片面一点但也有新的角度。也许并不全面但也别开生面。
  •     人类的发展进化都因为发现探索到了新食物,记录在历史上的大事件也都因食物而起,这就是全书反映的观点,但总觉得有些由果推因。书的翻译也是够直白,书名看着很山寨,内容也没有语言上的亮点,很好奇豆瓣评分是怎么这样高的。
  •     让我当一个死理性派吧!
  •     有人说这本书的书名取得不好,可是我买这本书就是冲着书名买的,餐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让你看到隐形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无形中拓宽了你的视野,这何尝不是一本好书呢?
  •     被智障书名埋没的好书
  •     作者是理科生,能写出来这样的书, 不简单。书中对于食物促进社会分化这部分写的有理有据,对照西方将主宰多久,本书的年代都很准确
  •     民以食为天,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会有更多发现。食物不仅是美味,也是格调、工具、武器和希望之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