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36681460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596 页页

内容概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刑满后重新投入文学界,相继发表了长篇小说《被欺凌和被侮辱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和中篇《地下室手记》等,为俄国文学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作者简介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迅速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势力则以十分野蛮的方式急遽发展。广大下层人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纷纷破产。故事的主人公曾经是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因为贫穷被迫辍学。在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理论:“伟人”有杀人的权利。他把自己假想成一个拿破仑式的人物,并在实施了自己的杀人计划后饱受心灵的折磨。
损害与救赎,贫穷与富有,善良与邪恶,一一上演。贫穷的生活与苦难的折磨,能够掩盖人性的光辉吗?


 罪与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与科学和自然哲学不同 宗教和艺术是跟个人的灵魂和内心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注的是人类内在生命的不同阶段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全部经历 而是人类历史的特征特质 原始的平静时期 平静中的堕落和后来的重生世上的事物“因为对生命的认识和觉悟而不会存在不公(这种认识就是一个人会同时经历肉体和灵魂就是完整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事物都要经过正面和反面两个过程 人们必须选择一个 并带着这个选择一直走下去”他在病中梦见 似乎全世界注定要遭到一场瘟疫的祸害 这场瘟疫由亚洲的腹地蔓延到欧洲 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 除了人数极少的某些优秀人物外 所有的人都将惨死于这场瘟疫之中 出现了某些新的旋毛虫 一些潜入人体的微生物 但是这些微生物乃是一些拥有智慧和意志的精灵 人们一旦被他们潜入体内便会立刻魔鬼附体 开始发狂 传染上这种疾病的人自以为绝顶聪明和只有他们才坚持真理 但是 过去 人们从来没有像他们这样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 他们认为自己的论断自己的科学结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宗教信仰都是不可动摇的 也是过去从来不曾有过的 整个村镇 整个城市和整个民族无一不是因为染上了这种疾病而疯狂了 大家人心惶惶 但是又互相不理解 人人都以为只有自己才拥有真理 因而悲天悯人 捶胸顿足 痛哭流涕 绞着自己的双手 痛苦万分 他们不知道谁是谁非 也不知道对他人应该做何评价 对于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他们既不知道谁有罪 也不知道谁无罪 人们在某种毫无意义的仇恨中相互残杀 他们啸聚城镇 结成大军 互相攻打 但是军队在行军途中就忽然自相残杀起来 队伍崩溃 军人火并 互相砍杀 你咬我我咬你你吃我我吃你 在一座座城市里整天警钟齐鸣 把大家召拢过来 但是是谁召集的召集起来干什么 却无人知晓 总之人心惶惶 不可终日 最普通的行当被弃之不顾 因为人人都在提出自己的主张 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而且人言人殊 莫衷是一 连种田也停止了 有些地方人们三五成群 啸聚在一起 在商量干什么 并且发誓永不分离 但是他们立刻又开始做他们刚才打算做的完全不同的事情 开始互相指责 大打出手 和彼此厮杀 熊熊大火 烧遍各地 饥荒恶殍 遍地皆是 一切人和一切东西都在毁灭 瘟疫在到处蔓延 范围越来越大 全世界得以幸免于难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 这是一些纯粹的精英 他们的使命是繁衍新的人种 开始新的生活 更新和净化大地 但是过去 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人 也没人听到过他们的话和声音如果世界上只有美好和公平 我们就不再需要上帝了 因为那时世界本身就是上帝一切都可以出卖 啊 必要时 我们甚至可以压制自己的道德感 把自由安宁甚至良心 一切 一切都拿到旧货市场去拍卖 就让我的一生毁了吧 只要我们心爱的人能够幸福争论是从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开始的 犯罪是对不正常的社会制度的抗议 他们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环境作祟 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什么了 这就是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从这里就可以直接得出 如果把社会安排好了 使之正常化 一切犯罪行为就会立刻消失 因为再也无需对什么抗议了 大家刹吃见都成了正人君子 天性是不被考虑在内的 天性被排除在外 天性是不应该有的我不是向你下跪 我是向整个人类的苦难下跪“人是个迷 必须解开这个迷 即使你一辈子都在解这个迷 你也不要说你浪费了时间 我正在研究这个秘密 因为我想做一个人”他认为人是复杂的 人心是个秘密 其所以复杂 因为人除了意识意外还有无意识加班除了理性以外还有非理性 而一个人的无意识往往连他自己也觉察不出来谁也没有来过 是你身上的血在喊叫 血留不出去 就会凝成血块 就会出现错觉我喜欢在阴冷晦暗潮湿的秋天傍晚 听人们在手摇风琴的伴奏下唱歌 一定要在潮湿的夜晚 那时候 所有南来北往的人 脸色都白里透青 满面病容 如果赶上雨夹雪 直直的往下落 没有风 那就更妙了 您知道么 而透过雪花 路灯在闪闪发光人 一般说 非常 甚至非常喜欢受侮辱 但是女人尤甚 甚至可以说他们还乐此不疲以此为生如果从逻辑上去说服一个人 告诉他 他实际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哭的 他就会停止哭泣一个姑娘一旦动了恻隐之心 那 不用说 对她是十分危险的 这时她一定会去想要挽救他 开导他 使他重生 使他振作起来 树立更高尚的志向 让他重新做人 开始过新的生活 嗯 很自然 这类幻想便会油然而生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说老实话更难的了 也没有什么事比阿谀奉承更容易了夫妻之间或者情妇和情夫之间的事情 您永远也保证不了 这里有一个全世界都不知道 只有他们两个才知道的小小的小小的角落当他一个人的时候 二十步起就陷入了沉思一本不看到最后都不会开心的书 所以没看完的时候就是不开心 俄国的书真的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和对话 去掉这些整本书就没有多少了 不过整本书强大的也是这里吧 前前后后不过是十天左右发生的事 死了六个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剖析十分吸引人 前二分之一真的很无聊 不过后二分之一根本让人舍不得放下书 尤其是那个酒鬼的葬礼结束后准备冷餐那场闹剧 是全书的高潮每个人的刻画都十分细致经典的作品都这样吧 大部分用来做铺垫 之后就是宏大的展开不过给过皈依的结尾是要干嘛啊啊啊啊啊!!!!
  •     尚还记得第一次阅读《罪与罚》的情景。因为听说陀氏的压抑,之前很久都不敢碰这样的书。那一天,机缘巧合,拿了回去看。一整天,都觉得自己沉浸在那个闷热、躁动、无路可逃的情绪中。噩梦来袭,冷风过境,下一场急切的雨。半夜惨声呼叫,惊醒隔壁人。试问梦里几多惊恐,鲜血淋漓如在眼前,实在不想再谈。而更可悲在于,这样的梦境不停重复,不停重复,你伤我我伤你,总是满目愁容。白日梦,如今也会跟暴力相关。我看见自己拖曳着某一个人,狠狠地撞到路边的柱子上。我不希望看到丑陋的伤口,却想看见血,红色湿热的液体。或者,用一根领带,系在他的脖子,不停用力,用力,眼白吞噬瞳孔,感受彼此一样的痛。或者,那血流出来,渗进水里,然后水池的鱼,会好奇这是什么吗?这种凭空想象的暴力行为,和书中青年举起斧头杀人的行为还是不一样。毕竟,我们还没有被逼迫到无路可走。白毛女或者红色娘子军会形容给我们,万恶的旧社会是多么的惨无人道惨绝人寰,如今再在许多影像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想,恩,如今的社会比那时要容易许多了吗?世人自己作孽作茧,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一路堕落,到如今,铁血硝烟早已充斥人心和世界的每个角落。现实世界诸多不足,许多人只能在冥想中给自己解脱。读相关心理学的书,才发现,精神分裂并不是偶见之事。对许多人而言,现实世界与臆想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距离看不清楚,遥远的或者近处的,孰是孰非,在许多人眼中,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吧。有时候太认真,有时候又不够认真。认真的时候好辛苦,不认真的时候好虚浮。每个清晨走在路上,都会觉得有些恍惚。昨日之日,还有眼前风光都会觉得,不真实。梦之浮桥,横跨一条条鸿沟;岁月阑珊,多少爱恨情仇流落其间,我们再也打捞不起。由爱而生的恨其实最刻骨。诸多年后,有人说起他的绰号出自我口。极力否认,怎会呢?不过后来再想,也不是不可能,一时间的糊涂,恨意涌向心头,糊涂起来,一根针刺他到最深……书中青年杀人,在一个炎热夏季。总觉得,陀氏在里面放了很多同情。从他计划杀人到杀人之后的大病一场,都在暗示少年本身的纯善。陀氏似乎也想告诉我们,暴力本身并不是人之本性,不多是许多生活梦魇的逼迫罢了。众生相,社会阶层的分割早已如此。高高在上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底层人的痛楚。有人高高在上地说他们不够努力或者不够聪慧;而历尽层层磨难钝化了内心的人又有多少苦衷呢?钝感,有时是一种福气呢。麻木的人,有些应该被痛斥,有些则不该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在心中憎恨过谁。只是这种憎恨因为现实的约束没能形成现实的行为。于是,很多人在梦里对人痛下杀手,而奇怪的在于,那些对你狠毒的人,明明是你爱的。意识暴力,是一种解脱,还是罪恶的前兆?我是说不清楚的了。自残和自虐并不相同。有些时候,自动追索的痛楚,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对自我的意识暴力,我觉得,要比肉体的痛更危险。牛角尖钻进去,就不那么容易出来了。就像是书中的主角,到最后为了得到解脱,还是需要那个良善的姑娘和圣经里射出的一线光。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流水一般的心理描写。
  •     总体比《卡拉马佐夫兄弟》好读,读了一些陀氏的小说之后能大概明白他比同时代的作家高明在哪里,脑洞很大显然是其中原因之一,写人心那些心惊肉跳的片段不仅仅存在于情节高潮部分,好像根本不是属于19世纪的小说一般。此版臧仲伦的翻译很好,译注亦做得相当负责,算是近年来比较好的一次阅读体验
  •     怎样的称赞都不为过
  •     重读。臧仲伦译本也好。
  •     站在那儿,仿佛陷入沉思,一丝奇怪的、屈辱的、几乎毫无意义的微笑掠过他的嘴角.
  •     淹没吧,哭泣吧,在生活的、爱情的海洋面前!
  •     这个版本我很喜欢。很厚的一本书但是大陀就是有本事让你觉得它一点都不长,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     还是喜欢关于男主关于犯罪心理的描写的部分 不过看到最后男主居然皈依了!!!这是在坑我么还是我没看懂!!!!
  •     太难受了……我甚至觉得结局来得太容易,大概我的心理扭曲到一定程度了吧。
  •     “科夫纳是一个不顾后果的自学者,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魔力所迷,甚至在读了《罪与罚》之后受其影响,不惜从事盗窃,以解救他所爱的一名贫病交加的年轻女子。一八七七年,科夫纳被送往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前,从一座莫斯科监狱的牢房里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反感犹太人的问题上对他提出挑战。”“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爱文学。”(Susan Sontag)
  •     从理智的角度奉劝大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少看为妙,因为它总是让你深陷其中,痛苦地陪同书中人物碰撞、思索、挣扎,却又欲罢不能。我找不出合适的文字形容和赞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我只能说,从感性的角度说:我爱他。
  •     看到男主杀人的那段了,吓死了。。
  •     故事就在短短的几天内,却如此丰富。心里描写细腻,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矛盾冲突。
  •     感覺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神奇,不過可以體會到巴赫金所說的複調小說...
  •     又是一本需要二刷的书
  •     经典之作。人情百态描绘细致入微,难怪尼采等人都极力推崇其为心理学研究绝佳案例。深邃,一针见血。我不好意思再说了,再看两遍我才有资格胡说。唯一非高呼出声不可的:果真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的思考是独一无二的。
  •     还是要用爱来拯救世界。
  •     这个版本翻译得不错。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擅长写心理,人物塑造得很丰满。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和杜尼娅开枪这两部分,真的是紧张而精彩!
  •     看看
  •     比起身体上的刑法 更折磨人的是精神上的束缚 动荡的社会 不安的时局 恶劣的生活环境 无一不摧残着年轻人的身心 致使犯罪似乎成为必然 心中的良知与天性却又促使他不得不走向自我救赎
  •     当年读的是95年的湖南文艺版,立刻喜欢了作者与译者。终于有了这新版,可惜排版略有错误。
  •     为什么早没人告诉我《罪与罚》有臧仲伦的译本?这是我买的第三本中译的《罪与罚》了,早知有这个前两本根本不买了
  •     封面怎么跟我买的不一样
  •     硬着头皮,一咬牙一跺脚,终于把它给读完了。不是俺喜欢的型,读着太辛苦,感觉也没那么神奇。人物神经质的表现难以想象。
  •     一本小说里能放进来这么多东西实在是太需要耗神费思了
  •     忒j8牛b了 原来名著真不是吹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