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帝全传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60985893
作者:王惠敏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第二篇 康乾盛世——乾隆大展拳脚“得天下难,守天下更难”,他必须更加勤奋地处理国家政事。在之后的十三年里,他日理万机,身体在不经意间垮掉。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冬天,雍正开始觉得身体冷热不定,肠胃也不好,睡眠大不如以前充足。但这时正是他事业的高峰期,并且此时的雍正也只有五十二岁,所以没有太担心身体问题。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天,原来以为可以挨过去的小病竟然越来越严重,睡眠、饮食更加不好了。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雍正的弟弟允祥病逝,雍正亲自前去吊丧。兄弟之中,允祥跟雍正的关系算好一点的,允祥的离去对雍正的冲击很大,在吊唁时,雍正就痛哭了一场,第二天,持续大半年之久的身体不适竟然好了。由此可知,他必是之前太过压抑,很多郁闷之事无法排解,经过这一通大哭竟把以前的不适全部排解掉。由此可知,他的病根还是他的“喜怒无常”,再加上即位以后日日夜夜忙于朝政而导致的。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天,他的病情再次复发并且加重。为此,雍正亲自向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等重臣传旨,要他们寻访名医。可见,到这时候雍正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不容小觑的地步了。但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觅到可以治愈雍正的良医,雍正的病情也是越来越严重。寻药无果,此后的几年里,雍正的病情总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这样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感到身体不适,他以为这次也像从前一样,没什么大碍,不会伤及性命。但到了二十二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太医们根本找不到救治的办法。此时,雍正也已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便在二十二日晚上,召见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还有自己的亲信重臣鄂尔泰、张廷玉、海望等人入宫,宣读了遗诏,传位于皇四子弘历。几个时辰后,雍正就驾鹤西去,结束了十三年的雍正王朝。雍正虽然处政时间不长,但是他治国有道,为后世作出了不少贡献,那我们就看看他到底都留下了什么。首先,在治国策略上,他觉得康熙的治国之道过于宽松,所以在雍正时期,整体的政治制度和官吏管理政策都比较严厉。而在中央体制上雍正作的比较大的改革就是密折制度,以监视百姓和所有朝中大臣。其次就是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官员全部由皇帝亲自挑选,军机处的所有动作也只有皇帝一人掌控操作,由此一来,皇权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使得国家更加稳定。其次,在经济上他也作了不少改革,实行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和“废除贱籍”等制度。在这些方面,摊丁入亩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减轻了少地和无地农民的负担,而且还减少了劳动力的浪费。耗羡归公则是将火耗费算在国家头上,各个级别的地方政府的火耗钱均由上级统一发放。这样一来,既减轻了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又增长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利于廉政。这些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再次,在军事上,雍正继续执行大清朝的扩张政策,在雍正期间,青海又重新划入了中国的版图,同俄国确定了边界线,为两国发展经济往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农业上,他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文字狱在雍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上述内容以外,雍正还建立了“密立皇储”的制度,避免了皇族内为争夺皇位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内部战争。雍正的一生或是沉重,或是劳累,或是温情,或是毒辣,但一切的功过都随着雍正王朝的一声丧钟而显得不那样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他选对了接班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继承皇位是在所有人意料之中的,因为早在康熙时期,康熙帝就有了托付之意,并且雍正又时时显露出其立弘历为太子的意图。虽然大局已定,但雍正想的永远比常人要多,他深知对王位的争夺历来非常激烈和残酷。所以,早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重病不久,就召见过亲信鄂尔泰,并且对鄂尔泰说,自己的兄弟和皇子当中没有什么德才卓越之人,如若自己归西,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去辅佐新君,倘若真是出些事故,自己也无颜面去见列祖列宗,所以托付鄂尔泰辅政。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九月三日,大驾卤簿全都设置齐当,弘历先穿上素服前去雍正帝梓宫行了九拜大礼。礼毕又换上礼服,把皇太后接到永寿宫居住,再行九拜大礼。然后,再到中和殿受内大臣的朝拜,再到太和殿正式登基,受朝中文武百官朝拜,并昭告天下,改年号为乾隆,以明年为乾隆元年,并宣布令允禄、允礼、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人辅政。至此,弘历结束了皇子生活,正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君王——乾隆大帝。此时乾隆二十五岁。这样的年龄正好,不似康熙幼年即位,无法把持朝政,也不像先皇雍正,人到中年才得授大宝。他从小跟随皇祖父康熙就耳濡目染治国之道,雍正也重视对弘历的教育以及对其实力的培养。所以,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无论是客观的继承之道还是主观的能力上,弘历都达到了继大统的条件,成为一代名君。第二节 诏行天下 新君渐露锋芒乾隆的即位比在他之前的清王朝中的任何一位皇帝都容易和顺利得多,这不仅是因为他比同辈中任何一位皇子都要优秀得多,也因为这是雍正密立皇储制度的结果,另外一点就是,乾隆从小受到康熙帝的宠爱。但是,不管乾隆即以前的弘历如何受到康熙和雍正的关照,先人已逝,毕竟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有收获。中国封建王朝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每一次政权的更替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并且极易产生动乱或者内战。首先,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权的过渡采用世袭制,而中国皇帝自古以来又都是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所以皇子很多,竞争皇位的人越多,皇子们结党营私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所以,只要有人得到皇位,其他的皇子就会心存嫉妒并且觉得不公。这样一来,皇族内部必然会产生谋权篡位的现象,这也给国家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其次,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君是否可以跟原来的朝中大臣达到君臣一心的状态。新君刚即位,朝中官员一般都不知道他的行事风格和处事策略,君与臣之间需要彼此磨合。先皇们品行与政策会影响到新皇与臣子间是否磨合得顺利。雍正是个治国极严的君王,虽然他在位期间为百姓和国家作过不少贡献,但身为君王,他利用权力也犯下了许多错误。雍正一直以阴险和狠毒著称,满朝文武无有不惧怕雍正的。乾隆继大统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取得官员和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向天下展示自己仁德的一面。那样大臣和百姓才会服从自己的管理,守护自己的江山社稷。更何况乾隆从小就崇拜自己的皇祖父康熙皇帝,跟随康熙同住的岁月里,对于康熙的治国方略和态度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所以,他急需从一件事下手去证明自己。圣君之所以被称为圣君,是因为他能够利用合理的时机做出合理的事情,以达到期望的目的。乾隆即位十一天,常理推之,新君还应沉浸在逝去父皇的悲痛之中,以表达对父皇的尊重和悼念。但乾隆则不这样,他一眼就能看透整个局势,大臣们在意的已经不是你对先皇的态度,而是你以后的治国态度和方略。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乾隆巧妙地利用了杨名时这一人物。杨名时,名宾实,字凝斋,江苏江阴人。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中进士,深得考官李光地器重。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被晋升为顺天学政,后来又被升为翰林院侍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又被任命陕西正考官,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被授予河北巡道,两年后被任命为贵州布政使,到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又被升至云南巡抚,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杨名时的的确确是位难得的好官、清官。他的为官之道就是不管什么事都要躬身实践,用尽自己所有的能力为百姓做好事。在他担任河北巡道时,百姓只要有事上诉,不论是小是大他都亲自过问,以至于他在任期间河北无留狱、无隐情,百姓们都称他为“再世包公”。康熙帝曾经也表扬过杨名时,说他不仅是位清官,而且是位好官。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却栽到了雍正手上。雍正身为亲王的时候与杨名时并不认识,雍正即位后,杨名时被任命为云南巡抚。所以在雍正即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名时依然做他的清官。但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任命杨名时为吏部尚书,此时杨名时身居庙堂,可谓是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但伴君如伴虎,离君王近一点危险就增一分。身在官场总是身不由己,有时候越是清官、好官就越不容易在官场中生存。后人都知道,杨名时的冤案实则是李卫从中陷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七月,雍正降下一道谕旨,指责杨名时等人身为高官,却处事圆滑,对于乡人犯恶总是手下留情,染上了“乡愿”的毛病。同时表示希望他能够向李卫和田文镜等人学习,除去身上的科甲积习以贯彻自己的改革方针。本来这是件小事,但杨名时生性耿直,而且又是受李卫等小人诬告,所以对此深表气愤,并针对雍正的指责递上一份奏折为自己申辩,他向雍正表示说,圣贤痛恶乡愿,我们作为臣子的自然知道要戒掉,但圣贤更加痛恶奸佞、无礼和不逊的小人。雍正为得到皇位处心积虑何等心思缜密,像这样的言外之意又怎么会听不出来,杨名时的自辩惹怒了雍正,同年十一月李卫又上密折告杨名时“偏徇、欺罔”等情弊。这是雍正治杨名时的导火索,于是下旨痛斥其“怙恶不悛,大奸大诈”,并派钦差大臣黄炳去云南接替杨名时的职位,并着手调查杨名时的案件。但黄炳审理此案并不顺利,李卫密奏所提供的材料根本不是凭证,而是杨名时在接受调查时交代了自己曾经收了下属两个金杯。在此同时,黄炳又以云南巡抚的名义参了杨名时“徇隐废弛、财库不清”的罪名,杨名时知道自己得罪了雍正在劫难逃,就承认了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但这样也受到了雍正训斥,说他认罪态度不好。后来刑部再审无结果,最后只好以“挟诈欺公律”判了他斩首缓期。但这样终究说不过去,雍正又把案子挂了起来,一直无法结案,让杨名时待罪在云南。这件案子在当时影响很大,当时身在宫中的弘历也有所耳闻。他明白杨名时是天下公认的好官、清官。雍正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也自觉心虚,但为了顾全皇家颜面,又苦于没有证据,所以不好结案。乾隆知晓这案件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大案,百姓替杨名时叫屈,大臣们也是不敢言明他无罪。于是,在乾隆即位的第十一天,他就下旨宣杨名时进京,并且跟天下表明,雍正在世之时就想召他进京,只是来不及降旨。而且夸赞他学识好,为官清正,是大清朝的功臣。乾隆为杨名时翻了案,百官听说此事都是奔走相告,庆幸碰到了一位好君王。乾隆就这样巧借替杨名时翻案一事,告诉了朝臣和百姓,自己不是一个昏庸没有理性的君王,而是一个对国家负责,对大臣珍惜,对百姓关心的贤明君王,他不会像自己父皇那般没有道理,也没有那般阴险狠毒。古人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乾隆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刚登基就笼络民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统治,这也是他后来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专制君主之一的原因。乾隆这样的动作虽然不是正式地布告天下说明自己的德行,却胜过昭告天下。乾隆此时已是宝剑出鞘,锋芒毕露。如此一来,政权得到了稳定的过渡,而且即使以后有大臣或皇家内部人员想篡夺皇位,只要乾隆深得民心,深得臣心,那些乱臣贼子也找不到借口。乾隆即位之初的此番举动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他给父亲雍正皇帝来个收场,还了这笔荒唐账。他没有直接表明雍正的恶毒,而是说“皇考原欲召令来京,未曾降旨”,意思为雍正早已觉察杨名时案其中必有蹊跷,早欲召其进京还其清白,但国事繁重又一时疏漏才没有解决。乾隆这番言辞很好地照顾到了雍正的面子,被雍正时期的老臣很是看好,这也为后来寻求老臣们对其进行改革的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乾隆又说“仰体皇考圣意”,召杨名时来京,另有任用。除此还大赞杨名时学问纯正,品行端正。其此番赞扬明眼人都能看个明白,其实是在收买人心,表明自己即位之后不会像父皇雍正那般严苛和狠毒。乾隆此举可谓是有智有谋。他开创大清盛世的一个序幕才刚刚拉开。乾隆对于进行此举的时机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给官员和百姓一个信号,告诉大家他弘历不是雍正,他比雍正更加胸怀宽广,更加体察民情,更加公平。这些也正是他新政中要进行改革的内容。第六节 宽严相济 渐成“康乾盛世”“治天下之道,贵在其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垂六十年休养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过宽之弊。皇考绍承大统,振饬纲纪,俾吏治澄清,庶事厘正,人知畏法远罪,而不敢萌徼幸之心,此皇考因时更化,所以导之于至中。兹当御极之初,时时以皇考之心为心,即以皇考之政为政,惟思刚柔相济,不竟不,以臻致平康正直之治。”——《清高宗实录》乾隆即帝位时刚好二十五岁,历经两个朝代。在这二十多年里,他既看清了皇祖父“仁政”的可取之处和弊端所在,也看到了父皇严厉治国给百姓营造的休养生息的氛围,以及这种制度所留下的遗憾。所以他刚即位就打算改弦更张,综合康熙和雍正的特点,发展自己“宽严相济”的政治思想。乾隆一生崇拜康熙看事物的精准度和做事的恰当度,但他明白,康熙之所以实行宽松政策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康熙本来就具有宽容仁慈的性格,所以待臣待民自然也是处处留情;其次,康熙执政之初,清朝取得政权才刚刚几代人,他即位之前又发生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低迷,国库空虚,百姓也无法安居乐业,国家根基不稳。而当时为了稳固政权和休养生息,康熙不得不实行宽松的政策。即使康熙对于朝中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了如指掌,他还是会稍加纵容,以至于康熙晚年朝中官员贪污成风,腐败问题严重,而且九子夺嫡事件造成的各党派纷争使得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朝政一度废弛。康熙治国政策太过宽松,雍正的策略又太严厉。因为康熙末年官场的腐败问题发展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假如雍正不采强硬措施是不会达到治理效果的,所以,雍正对于官员贪腐问题的处理一向是雷厉风行,严格执法,丝毫不留情面。但政治制度太过严苛总归是不利于发展的,所以乾隆只好结合二者之长来判定自己的治国方略。于是,他总结道:“治天下之道,贵在其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垂六十年休养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过宽之弊。皇考昭成大统,整顿纲纪,俾吏官治澄清,庶事厘正,人知畏法远罪,而不敢萌侥幸之心,此皇考因时更化,所以导之于至中。兹当御极之初,时时以皇考之心为心,即以皇考之政为政,唯思刚柔相济,以臻平康正直之治。”乾隆主张的是让臣民们畏惧法律却不畏惧皇权,让他们严格遵守法律,又能对治理国家各抒己见。乾隆执政之初就这样公然指责上辈的政治制度,并且废除和纠正相关制度,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乾隆即位不久,没有有实力的亲信,要实行改革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当时身居要职和有威望的大臣都是雍正的旧部,一旦乾隆新政实行得不好,就会被扣上忤逆不孝和擅改祖制的罪名。所以,在局面转化时乾隆拿雍正的遗诏做理由。其中有关于政治宽严的内容大致有:一个国家之所以设定法律,是为了铲除奸恶,惩处贪赃枉法之辈,以正民风,以肃官风,但在实行时的宽与严没有一定的标准,官吏们都结党营私。为了惩戒这些行为,把所有的制度条例从宽改为严。乾隆就这样既不否定先皇的旧制,又悄无声息地实行自己的新改革,并且把原来旧制太过严苛的弊端归罪于原来的大臣,实在是一箭双雕。乾隆“宽严相济”政策中的“严”首先表现在强调实政,革除官场恶习上。他反对繁文缛节,提倡文官注重国计民生,武官注重奋战于疆场的精神。除此之外,乾隆还喜欢听真话,不论是夸赞自己的还是直言自己过失的言语,他都喜欢听。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在官场大致存在着三种不良的习气:一是都喜欢做夸赞皇帝、歌功颂德的表面文章,乾隆刚登基,众大臣争相献宝,只讲好话,所以乾隆决心除此恶习;二是官员们都喜欢计较小事情,遇到大事唯恐躲之不及,只讲空话不干实事,盛行唯唯诺诺的官僚作风;三是不关注真正的民生,只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其次,在处理允!集团案的过程中,乾隆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而处理曾静案则较为严厉。一来是允!等人的遭遇确实是先皇刻意惩治而造成的,另外,乾隆宽大处理允!等人也是想得到满族亲贵的支持和拥戴,以更好地实行自己的治国方略。而对于曾静的反清案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在对年羹尧等人的案件的处理上,乾隆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年羹尧本是有功之臣,只由于雍正对他的不放心,就治年羹尧的重罪,并把和他有过交往的一干人等全都施以惩罚。乾隆明白这些人大都是无辜被牵连的,所以他根据实情将他们能放则放,能用则用。而这些人得到了乾隆的翻案后自然感恩戴德,后来很多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宽严相济的政策使官员们不敢再贪赃枉法,也不敢肆意妄为;而那些曾受过乾隆恩典的臣子,感恩于乾隆,也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少的动力。如此的“宽严相济”使得朝纲正直,民与官其乐融融,再加上乾隆大力发展农业,使得生产力大大提升,逐渐拉开“康乾盛世”的序幕。

前言

前言乾隆是中国帝王史上的一个传奇,无论是其执政史还是整个人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淳朴的百姓眼里,他是为民谋福、高高在上的乾隆爷;在政治家眼里,他是一位老谋深算、用尽心机、手段狠毒的政治独裁者;在知识分子眼里,他是一位乐于卖弄文采的文人雅士;在现代小说家眼里,他是一位喜游江南,多情的花花公子。这些都是乾隆身上散发的光芒,他就是这么一位富有才情、思想独特的成功的政治家。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时期无疑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总和实际上就是半部清朝历史。乾隆就是在这一时期引导清朝不断走向鼎盛,又慢慢走向衰弱的关键人物。乾隆初期到中期,继承了康熙和雍正巩固大清统治、推进社会进步的宗旨。不论是在社会稳定、经济形势,还是文化事业方面他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国家的角度看,他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和统一。清朝前期,中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动荡不安,由于部落势力发展不平衡,时常发生危及国家完整的叛乱;同时,在台湾还存在着很多反清复明的反动势力和思想。乾隆继位后果断地化解了种种困难,并加强管理,使得这些地区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都非常稳定。然而,也是这位将清王朝推向顶峰的传奇帝王使得清朝统治江河日下。乾隆前期到中期的成功使得乾隆骄傲甚至自负,以至于清朝后期的政治已经完全脱离了康熙和雍正的发展轨道,中国从一个世界强国逐渐走向没落。本书以清王朝逐渐走向兴盛,又走向没落为主线,引导读者客观理解乾隆皇帝。书中在描述乾隆的生平事迹时涉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的治国策略以及性格,以便通过对比来突出展现乾隆的传奇色彩。本书对乾隆政绩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对比其前期与后期执政策略和手段。例如,在前期笔者主要描述乾隆的“十全武功”对大清王朝的贡献,充分显示了他在镇压叛乱以及外族入侵时表现的果断。但到了后期,战争显露的却是乾隆作为统治者的残暴和专制独裁。在文化方面,他一面整理书籍,将大量即将失传于世的书籍很好地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他销毁禁书,修改书目,篡改中国历史。在用人方面,乾隆初期一直保持着善进良言,对臣子较为宽容的执政态度;但中期和后期竟然发动大型的文字狱以诬陷杀害良臣而对那些腐败十足的国家蛀虫却一再纵容姑息,使得清朝政府逐渐走向瘫痪。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他的家庭生活给予了关注。乾隆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人们心里可能就是个不顾家庭的工作狂。其实不然,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家庭男人。他兼有孝子、良夫、慈父三重身份。最后,笔者无心研究乾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笔者希望以客观的描述给读者展示一个多面丰富的乾隆皇帝。同时,本书也兼具教育功能。本书开始利用大量的篇幅交代乾隆执政的背景,以及乾隆在即位前所受到的教育,表明帝王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又展开描写封建专制制度下科举制的弊端,希望后人以史为鉴。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归根到底,乾隆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十八世纪时的中国享受着史无前例的盛平和繁荣,人口空前增长,但是人口的增长最终破坏了这种盛平和繁荣的局面……这种增长并未引起清代统治制度的相应发展。人口虽增长了一倍,但民政、军事却日渐腐败,国内矛盾也日趋尖锐。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乾隆皇帝越到老年,越形成一个心理定势: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局部的。乾隆晚年时期连续爆发多起贪污大案,他却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既已发现和处理,就证明问题已经解决。    ——历史作家张宏杰

内容概要

王惠敏,畅销书作者,初进京从商,后转行以笔耕为主。著有畅销书《成功销售要读三十六计》、《成功销售要读鬼谷子》、《稻盛和夫全传》、《赵匡胤全传》、《刘邦全传》、《朱元璋全传》、《康熙大帝全传》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少年英雄 受尽皇室恩宠
第一章 九子夺嫡——清朝皇位之争002
第一节 雍亲王府 胤喜得贵子002
第二节 悉心教子 胤暗布迷局006
第三节 避暑山庄 康熙初见皇孙009
第二章 时来运转 弘历获得重用013
第一节 木兰围场 弘历勇对黑熊013
第二节 光明匾后 雍正密立皇储015
第三节 少年得意 弘历代父出行019
第四节 阴谋败露 弘时夺位梦断021
第二篇 康乾盛世——乾隆大展拳脚
第三章 初登上位 大刀阔斧推新政026
第一节 雍正归天 弘历承继大统026
第二节 诏行天下 新君渐露锋芒029
第三节 子改父政 乾隆大赦死囚033
第四节 减免赋税 统赈各地灾荒037
第五节 粮价上涨 共商缘由究竟039
第六节 宽严相济 渐成“康乾盛世”044
第四章 整顿吏治 运用帝王权术047
第一节 行政无度 有意纵容贪吏047
第二节 腐败成风 无奈重用典刑050
第三节 言者有过 张湄弹劾遭斥054
第四节 私问上意 弘皙永遭圈禁056
第五节 用心良苦 平衡鄂张之争059
第六节 明亲暗防 弘昼生享死祭062
第五章 建碑勒文 自诩十全武功066
第一节 耀武扬威 平定准噶尔部066
第二节 巩固西北 平定回部叛乱070
第三节 渡海作战 ****台湾起义073
第四节 穷兵黩武 平定大小金川077
第五节 兵败杀将 缅甸安南请降081
第六节 稳固西南 廓尔喀人归降085
第六章 士农工商 自关国计民生089
第一节 植林开荒 扩大耕地面积089
第二节 改土归流 接管十四土司092
第三节 重农抑商 谋求经济发展095
第四节 闭关锁国 英使访华失败099
第七章 乾隆重臣 忠君难做良臣104
第一节 文不加身 纪昀生前受辱104
第二节 不知检束 敏中死后除祠108
第三节 刚毅简傲 刘氏清史留名111
第四节 恃宠生骄 和糰终成巨贪114
第五节 皇后殇逝 百官惨遭问罪118
第三篇 由盛转衰难掩重重危机
第八章 附庸风雅 文化功不抵过122
第一节 书分四库 保留实同毁灭122
第二节 吟咏附雅 数万诗文传世127
第三节 书法小成 遗迹遍布全国131
第四节 末等技法 涂鸦能称丹青134
第五节 风雅爱好 岂止“诗棋书画”135
第九章 文字狱案 累累诗书成血138
第一节 “私泄公愤”曾静难逃一死138
第二节 “昧良负恩”归愚死后鞭尸142
第三节 花翎一顶 请赏反致送命145
第四节 武威风波 诗案祸起党争148
第五节 伪奏风传 卢生千刀万剐152
第十章 热衷享乐 民脂砌成繁华155
第一节 祭天尊孔 乾隆四巡山东155
第二节 游冶无度 弘历六下江南158
第三节 大兴园林 毕竟有功于世162
第四节 数度围猎 终究无益于民164
第十一章 社会矛盾 满汉仇怨不息166
第一节 尊满抑汉 扩大八旗仕途166
第二节 整顿旗籍 包衣同称汉军170
第三节 考场怀挟 引发废科热议174
第四节 王伦揭竿 清水更助白莲177
第五节 苗民起义 十年湘贵未定180
第四篇 家国一体唯愿成就美名
第十二章 人间有情 享天伦之乐184
第一节 生谋身后 乾隆密立太子184
第二节 母慈子孝 后宫伉俪清深187
第三节 在位日久 乾隆议践前约190
第十三章 太上皇帝 安度最后岁月193
第一节 传位永琰 乾隆称太上皇193
第二节 寿终正寝 高宗大葬裕陵195
附录
附录一 后人评乾隆198
附录二 乾隆身世之谜201
附录三 乾隆年间大事年表204

编辑推荐

《乾隆大帝全传》编辑推荐: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时期无疑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总和实际上就是半部清朝历史。乾隆就是在这一时期引导清朝不断走向鼎盛,又慢慢走向衰弱的关键人物。书中涉及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雍正继位后创立“密立皇储”制度和乾隆登上历史舞台后大展拳脚推新政、整顿吏治、十全武功巩固疆土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乾隆后期是如何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致使清王朝走向没落的。《乾隆大帝全传》以清王朝由盛转衰为主线,引导读者客观地理解乾隆皇帝。《乾隆大帝全传》描述乾隆的生平事迹时涉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的治国策略以及性格,以便通过对比来突出展现乾隆的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

《乾隆大帝全传》为读者描述了一个客观全面的乾隆形象。《乾隆大帝全传》从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写起,从细节处渗透出弘历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到雍正继位,再“密立皇储”弘历,至乾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书中通过乾隆前期大展拳脚推新政、整顿吏治、十全武功巩固疆土,与后期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的不同执政策略和手段的对比,展现了乾隆是如何继承康熙、雍正时期的盛平之世,以及后期是如何的骄傲自负,使得清王朝从一个强国逐渐走向衰弱的。


 乾隆大帝全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乾隆大帝全传》编辑推荐: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时期无疑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总和实际上就是半部清朝历史。乾隆就是在这一时期引导清朝不断走向鼎盛,又慢慢走向衰弱的关键人物。书中涉及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雍正继位后创立“密立皇储”制度和乾隆登上历史舞台后大展拳脚推新政、整顿吏治、十全武功巩固疆土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乾隆后期是如何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致使清王朝走向没落的。《乾隆大帝全传》以清王朝由盛转衰为主线,引导读者客观地理解乾隆皇帝。《乾隆大帝全传》描述乾隆的生平事迹时涉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的治国策略以及性格,以便通过对比来突出展现乾隆的传奇色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