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通论-中医养生大成-第一部-全三册

出版社:张志斌、 曹洪欣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33537678
作者:张志斌 编
页数:271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戒夜饮说 酒,古礼也。奉祭祀,会宾亲,制药饵,礼有不可缺者。用之有时,饮之。有度,岂可以为常而不知节哉!《礼经》“宾主百拜而酒三行”者,盖重其道而不容轻故尔。岂令人浮沉于其中乎?予家祖父处世养生,惟务淡薄,皆享年八九十上下。予自幼年,性喜恬退,今又七十余矣。饮酒止一二盏,才夜即睡,明早即起。居常既罕病且康健,亦自知节戒之功然也。人生天地间,贫贱者多,贵而富岂易得哉。倘能戒夜饮,顺阴阳,正寤寐,保精气,使一身神识安宁,百邪不侵,安享天年,岂不幸欤!好生君子审而察之。此序见《陈氏经验方》,不记何人所作。 擦涌泉穴 其穴在足心之上,湿气皆从此入。日夕之间,常以两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磨擦,数目多时,觉足心热,即将脚指略略动转;倦则少歇,或令人擦之亦得,终不若自擦为佳。陈书林云:“先公每夜常自擦至数千,所以晚年步履轻便。仆性懒,每卧时只令人擦至睡熟即止,亦觉得力。”乡人郑彦和自太府丞出为江东仓,足弱不能陛辞,枢莞黄继道教以此法,逾月即能拜跪。誓人丁邵州致远病足,半年不能下床,遇一道人,亦授此法,久而即愈。今笔于册,用告病者,岂日小补之哉。 东坡云:“扬州有武官侍真者,官于二广,十余年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初不服药,惟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向,热磨涌泉穴无数,以汗出为度。” 欧公平生不信仙佛,笑人行气,晚年云: “数年来足疮一点,痛不可忍,有人传一法,用之三日,不觉失去。其法:重足坐,闭目握固,缩谷道,摇飑为之,两足如气球状,气极即休,气平复为之,日七八,得暇即为,乃般运捷法也。”文忠痛已即废,若不废,常有益。又与王定国书云摩脚心法,定国自己行之,更请加工不废,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涌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少阴脉所出,为井地。 擦肾俞穴 陈书林云:余司药市仓部,轮羌诸军,请米受筹,乡人张成之为司农丞监史同坐。时冬严寒,余一二刻间,两起便溺,问曰:“何频数若此。”答曰:天寒自应如是。”张云:“某不问冬夏,只早晚两次。”余谂之日:“有导引之术乎?”曰:“然。”余目:“旦夕当北面,因暇专往叩请。”荷其口授曰:“某先为李文定公家婿,妻弟少年遇人有所得,遂教小诀:临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柱上腭,目视顶,仍提缩谷道,以手磨擦两肾俞穴,各一百二十吹,以多为妙,毕即卧,如是三十年,极得力。归禀老人,老人行之旬日云:‘真是奇妙。’亦与亲旧中笃信者数人言之,皆得效,今以告修炼之士云。”

前言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和崇尚天然潮流的兴起,医学朝向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性卫生工作的战略重心也由治疗疾病向提高健康素质、减少疾病发生转移。我国《黄帝内经》提出的中医“治未病”这一原创理念,以及由此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东方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独特而多样的保健技术与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医养生不仅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为实现卫生工作战略“重点前移”提供思维创新源泉。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对中医养生类古籍进行了调研。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2007年版,后简称《总目》),现存历代养生相关著作约574种,其中“养生通论著作”300种,“导引气功”148种,“炼丹”37种,另有食疗食养著作89种。再加上散见于各综合性中医书籍、丛书、类书中的有关内容,涉及养生理论的古籍约600种。目前对于此类古籍的整理、利用做得还很不够,有很多宝贵的养生知识有待挖掘。近几十年来,虽然陆续出版了一些养生学著作,但总的看,很多集中在“气功”方面,而真正能够体现中医养生理论的多数著作,还是深藏在图书馆中,尚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至今尚未见到大型中医养生学古籍丛书点校出版。鉴此,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工程”中《古医籍抢救工程》计划的实施,我们决定编纂一部大型中医养生丛书。经过深入思考与反复论证,以《中医养生大成》命名。编撰的总体思路:并非拘泥于形式与用辞,而是立足严谨的中医养生文献挖掘整理研究;不是海选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法,更不去迎合某些市场运作而故弄玄虚方法,而是致力交给读者一部能够较为准确体现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著作。生命是如此美好而短暂,死亡是一个不避免的生命终结。因此,如何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并不仅仅是医学的研究命题。历史上,除医家之外,道家、佛家、儒家、方士,以及其他不同阶层的人群,都会在“养生”一名之下,探索并实践各自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目的。既有强身健体、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期望,也有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甚至也有借养生为名,纵欲宣淫、聚徒敛财,施行邪术的恶劣行径。然而,真正形成理论,并有大量专著,主要是中医养生与道家养生。这两种养生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医养生追求的健康长寿,而道家养生追求的不死成仙。这两种不同的目标,成就了两种不同的养生理念与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养生活动比较活跃,各种食疗、药膳、气功、房中等方面的书籍大量出现,良莠毕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著作,但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中医养生与道家养生的混淆,甚至有些不属于中医领域的文献,也打着中医养生的名义。因此当某些养生方法出现偏差或问题的时候,也有人归罪于中医,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和声誉。我们之所以将这部著作称之为《中医养生大成》,目的之一是希望还中医养生一个纯真面貌。我们期望将纯真的中医养生理论分离出来,但不可否认,这种分离难度很大。由于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中医学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代儒、道、佛等各家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交流,是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存在,故难分彼此。在医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跨文化学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亦道亦医者如葛洪、亦僧亦医者如鉴真、亦儒亦医者如陈修园等,不胜枚举。更何况源于中华哲学思想的一些经典概念,在各学派之间,可能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例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精神状态,道家称之为“存想”,佛家称之为“禅定”,儒家称之为“静坐”。历史上,中医学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它不断从儒、道、佛学中吸取精华而充实自身。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来自于佛、道、儒的内容,并且已经成为中医养生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医养生与道家养生截然区别,但进行有效分离还是有规可循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养生的内涵。根据《中医药学名词》(2006年版)给“中医养生学”所下的定义是:“研究中国传统保健理论与方法和应用的中医学科”;给“养生”所下的定义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学科之一,中医养生理论有着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一般认为,中医“治未病”,包括三种境界:其一为未病先防,即治理健康、保全长生与慎微杜渐,先病而治;其二为既病防变,先变而治,控制病情发展;其三为愈后防复、即调理病愈后状态,防止病情复发。前者属于中医养生内容,后二者则属于治疗范畴。元代名医朱丹溪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他说:“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金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著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他明确指出“治未病”的三层涵义,强调就中医养生讲,《素问•四气调神论》论述十分明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提出“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即顺从自然之道,使“苛疾不起”。要求医生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不得病的目的,使人们能在健康自然的状态下,“尽终其天年”,也就是使不同个体都能达到其最长的自然寿命。中医养生防病理论与实践,主张调动人体的自身功能,对内杜绝内伤疾病形成原因,对外防范外邪入侵,有效地实现医疗卫生战略重心前移的目标。因此,我们把握中医养生的原则是: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防病理论与方法主体,凡是以不死成仙,以及享乐宣淫为目的的内容,均不属于中医养生范畴。例如,“炼丹”类著作,大多属道家养生的内容。因为无论是外丹还内丹,均以长生不死为目的。所谓外丹,是指将各药物(主要是矿物类药物),放在鼎中,以火来炼制,以图最后能炼成丹药,而人吃了这种丹药则可以得到矿物类坚固耐久的特性而长生不死。(所谓内丹,是指利用各种修炼功法,以人体作为“炉”和“鼎”,以体内的精气作为“药物”,运用“神”作为“火”去烧炼,使“精、气、神”相交,聚结成“物”,就是“内丹”,亦属所谓的“不死之道”。)对炼丹的认识,明代著名医药出版家胡文焕明确表示:“内丹成就能有几?外丹我心亦不喜。惟晓人生天地间,顺受其正而已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炼丹服石“求生而丧生,可谓愚也矣”。为了能从理论上对中医养生的概念、方法、内容做出较为系统归纳,剔除不属于中医养生的内容,澄清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的认识,为科学构建中医养生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这种原则,结合《古医籍抢救工程》计划的要求,我们收录著作的时间段,为清末之前,即1911年之前。内容上不收录:①道教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炼丹(含内丹外丹)书籍;②以渲染房中技巧、追求淫乐、采阴补阳为目的的房中书籍;③以不死成仙或否定医药作用等事涉邪术的书籍;④受国外与西洋理念影响的卫生类书籍。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也不收录:⑤没有原创意义,属于全盘抄袭的养生书籍;⑥以救荒、长生辟谷为目的的相关本草书籍;⑦以技击为主的武术书籍。如此选择,中医养生内容范畴相对清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形成本书的三个分部。第一,日常养生通论。包括七方面内容:趋安避险、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恬惔、小劳无极、养老哺幼等。一般中医养生书籍中,对“趋安避险”论述得相对较少,其实这是中医养生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养生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的,趋安避险包括居处的选择、水源与环境的卫生,以及有效地防范一切可能的危害。北齐颜之推说:“虑祸求福,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认为养生必须先留心防备祸患,求得平安,保全生命,这才有生可养,才谈得上延长寿命。同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过嗜厚味及过分安逸的生活习惯,并且在传染性疾病流行之际,做好各种隔离防范工作,以预防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侵害,也属于趋安避险的范畴。第二,食养药养。饮食对于人之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饮食是人每天的必须摄入,古人十分重视饮食调养的作用与饮食不当的危害。唐代孙思邈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认为食疗胜于药疗。某些药物具有补益作用,合理应用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疾病,延年益寿。这是自古至今药物养生的依据,沿用不衰的药茶、药膳都是由此而产生。有时适当的药茶、药膳也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希望通过服用某些药物(药饵)以求长寿或长生,这种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在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多延年不老之品,多收录在道家的养生书中,或在医方本草书中也有记载。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当时古人的思维与认识,有些饮食禁忌的提法及饮食调养的方法可能不被现代人所理解。此外,由于道家养生药的影响,在“食养药养”这一部书的部分著作中,也可能留有服食避谷的内容,这是需要读者在使用时加以注意的。第三,吐纳导引。包括各种吐纳行气,导引按摩的内容。吐纳就是吐故纳新,指呼吸运动;调息就是运用意念调整呼吸,这一类内容常被称为“气功”。虽然“气功”这一名词当今相当普及,但本丛书仍然不与收录。原因有两条。其一,在古代文献中,通过调整呼吸达到静心宁神的这一类养生方法,并没有用过“气功”这样的词来概括,而常称之为“行气吐纳”,作为一部古籍整理著作,使用古人的提法完全合乎学术要求。其二,“气功”本来就是一个晚近名词。而近些年来,有人借用“气功”这一名词,鼓吹的静功能移神动物,动功能穿垣断壁,甚至能远距离发功夺人神思、替人疗病,用此类的荒诞神话以沽名钓誉。为了避免误解,我们这部古籍整理著作更注重学术严谨。需要说明的是,在少数古籍中,也可能仍然含有某些不合适的,本属于淘汰范畴的部分内容。但是,只要此书大部分内容是健康有益的,我们还是予以选录。同时,道循古籍整理的原则,为了保持古籍的完整性,避免文献的支离破碎,对那些不尽合适的内容不予删除。我们会在“内容提要”或者“校后记”中提出研究者的观点,也相信读者的鉴别能力。最后,我们希望与读者共享研究成果。文献研究是一个十分艰辛的工作,我们将把这个过程以最简洁的语言收入每一种养生学著作的“校后记”中,与读者分享我们文献研究的成果。“校后记”将包括该书的现存版本考查与选择版本的依据、内容提要以及作者生平与相关学术源流的考证等,也会将我们研究工作中尚存的未解决问题如实地告诉读者。相信会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著作及其学术背景的理解,同时,也期望读者对我们研究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内容概要

曹洪欣,教授,博导。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临床与信息)合作中心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医药发展战略等研究工作。先后承担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科研成果先后6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主编《温病大成》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张志斌,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资深医史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医医学史、中医文献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编《温病大成》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书籍目录

《中医养生大成1(上)》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养性延命录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天隐子养生书 养生辨疑诀 养生类纂 养生月览 摄生消息论 保生要录 延寿第一绅言 调燮类编 摄生月令 混俗颐生录 三元延寿参赞书 寿亲养老新书 泰定养生主论 山居四要 四时宜忌 臞仙神隐·上卷 太上保真养生论 彭祖摄生养性论 抱朴子养生论 孙真人摄养论 四气摄生图 安老怀幼书 推蓬寤语 医先 养生类要 养生四要 遵生八笺 摄生三要 摄生要语 尊生要旨 类修要诀 类修要诀续附 厚生训纂 摄生要义 摄生集览 香奁润色 养生肤语 明医选要济世奇方·癸集后 清寤斋心赏编 东坡养生集 养生君主论·上卷 寿世青编 长生秘诀 石成金医书六种 颐养诠要 修真秘旨 寿世传真 老老恒言 洗心篇 养生至论 卫生要诀 一览延龄 橘旁杂论 怡情小录 颐身集 延命金丹 护生宝镜 养病庸言 中外卫生要旨 养生保命录 养生秘旨 养生三要 聋叟却老编 附: 养生秘录 保全生命录 延寿新法 …… 《中医养生大成1(中)》 《中医养生大成1(下)》

编辑推荐

《中医养生大成(第1部)(套装共3册)》立足严谨的中医养生文献挖掘整理研究,而不是海选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法,更不去迎合某些市场运作而故弄玄虚,而是致力于交给读者一部能够较准确体现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著作。《中医养生大成》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医养生的概念,使之与道家养生区别开来,首次从理论上对中医养生的概念、方法、内容做出较为系统的归纳,剔除不属于中医养生的内容,澄清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的认识,为科学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翻开《中医养生大成(第1部)(套装共3册)》,给你呈现最齐全的养生著作、最权威的养生解答,是研究者深入的基础,是关注者信赖的标杆。

作者简介

《中医养生大成(第1部)(套装共3册)》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中医古籍抢救工程示范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张志斌领衔,组织国内一流中医文献专家,从现存约600种的中医养生著作中挑选出代表性、富有原创性的品种,以最佳版本为底本,精心校点而成。《中医养生大成》共3部,分别为日常养生通论、药养食养、叶纳导引。第一部收录包括趋安避险、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恬惔、小劳无极、养老哺幼七方面的日常养生通论著作70多种。各子书均附“校后记”,与读者分享在本次整理中校点者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养生通论-中医养生大成-第一部-全三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内容方面,不那么通俗易懂
  •     这部书很不错,就是有些难懂!这部书很不错,就是有些难懂!这部书很不错,就是有些难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