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研究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85
ISBN:SH10355-316
作者:朱虹编选
页数:408页

作者简介

目录
十九世纪部分
奥斯丁传略………………………………亨利·奥斯丁
一篇未署名的评论《爱玛》的文章……瓦尔特·司各特
关于简·奥斯丁的书简…………………瓦尔特·司各特
关于奥斯丁[片断]………………………托·巴·麦考莱
关于奥斯丁[片断]………………………乔·亨·刘易斯
简·奥斯丁的小说………………………乔·亨·刘易斯
关于奥斯丁的书简[片断]………………夏洛蒂·勃朗特
现代部分
论奥斯丁
——“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爱·摩·福斯特
论奥斯丁
——“道德家与幽默家”………………安·塞·布拉德雷
简·奥斯丁:答加洛德先生……………R·W·查普曼
有节制德憎恶
——奥斯丁作品一面观…………………D·W·哈丁
《傲慢与偏见》和简·奥斯丁
早年的读书与写作……………………葵·道·里维斯
漫谈简·奥斯丁…………………………埃德蒙·威尔逊
当代部分
简·奥斯丁………………………………瓦尔特·艾伦
评《理智与感伤》………………………伊安·瓦特
《傲慢与偏见》的世界…………………列奥·基尔什鲍姆
《傲慢与偏见》叙述的透视方法………E·M·哈里代
光彩夺目:
《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与虚构………卢本·A·勃洛厄尔
《曼斯菲尔德庄园》……………………利奥纳尔·特立林
简·奥斯丁:《爱玛》…………………阿诺德·凯特尔
《爱玛》…………………………………马克·肖勒
《诺桑觉修道院》中的
批判现实主义…………………………阿伦·德·麦基洛普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素描人物
和漫画人物……………………………D·W·哈丁
简·奥斯丁和妇女地位问题……………大卫·莫那翰
奥斯丁谈创作
书简选
论小说艺术——《诺桑觉修道院》[片断]


 奥斯丁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摘要: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在西方,对二者的比较和研究汗牛充栋。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简?奥斯汀的成就是远远高于夏绿蒂?勃朗特的。而在中国,对这两位著名英国女作家的评价恰好相反,简?奥斯汀在中国被忽视,而夏洛蒂?勃朗特则受到过分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二位作家文本进行解读,对两位著名女作家进行评论,以及对二者对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不同意义,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从这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简?奥斯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于夏洛蒂?勃朗特的理由。并指出夏洛蒂?勃朗特在中国被夸大,而简?奥斯汀被忽视是由于中国读者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审美习惯,以及生活意识等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期待视野,从而影响了中西读者对相同作者,相同作品的不同判断和接受态度。    关键词: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傲慢与偏见》,《简?爱》    绪论  1870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芬特曾经这样评论过简?奥斯汀:“奥斯汀小姐的作品并没有让她一夜成名。它们是如此缓慢地被认可,纵然在她死时,也未获得什么辉煌的成功……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惊讶,但我们更为惊讶的是,它们最终爬到了现在所居的高度。……”[1]在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之后, 1944年,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对简?奥斯汀又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上个世纪有四分之一的英国文学作品历经了几次文学欣赏的变革。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她博得了不同类型作家的惊异和赞叹。我应该说,简?奥斯汀和狄更斯作为仅有的两位英国小说家仍在今天展现自己,真是奇特!……他们与最伟大的俄国和法国小说家一起进入排行榜的最顶级……”[2]简?奥斯汀在世界文学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这种声誉并没有随着年月的流逝而消失,而是愈见崇高。而同样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经常被西方文学界与简?奥斯汀一起进行比较,并普遍认为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就远远逊于简?奥斯汀。但是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中国编著的世界文学史或者西方文学史中,简?奥斯汀总是被几笔匆匆带过或者干脆略过不提,但是作为则被过分重视。比如在由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中,对于简?奥斯汀只字未提,而夏洛蒂?勃朗特则专章介绍;由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对于简?奥斯汀也是只字未提,而夏洛蒂?勃朗特则专章介绍;在由朱维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简编》中,简?奥斯汀仅一句话带过,而夏洛蒂?勃朗特依然是专章介绍……可见在中国,与夏洛蒂?勃朗特受到的待遇相反,简?奥斯汀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中国文学界对二者的不同评价是与西方大相径庭的,这种现象既奇特又令人费解。虽然同为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但无论是从作品本身,还是从作家对文学史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等来说,简?奥斯汀的成就都是远高于夏洛蒂?勃朗特,中西方对二者的不同态度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    一、解读两位作家的作品    1、在主题的把握上,简氏自觉地选择熟悉的题材,夏氏则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    美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桑德?怀尔德在1938年的时候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简?奥斯汀的作品)似乎充满了粗俗之事,极其琐碎。但是,和鲁宾逊一样,它们也许会比菲尔丁、司各特、乔治?艾略特,塞克利和狄更斯的作品更耐读。技巧如此高超而深藏不露,仔细研究它们,摇晃它们,你都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3] 简?奥斯汀确实有非同寻常的写作技巧,以至于众多的西方评论家一致认为“简奥斯汀的伟大是最难以捕捉的” [4] ,她是“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家”。她仅有的六部长篇小说虽然都是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三四个乡绅人家,几场舞会,数不清的散步和家宴……但是这样的小题材频繁地出现在她仅有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中,却从不重复,比如《傲慢与偏见》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同样有私奔的题材却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局:《傲慢与偏见》中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班纳特太太知道自己的小女儿和威克姆私奔之后,立刻神经质地病倒,每天不停地唠叨埋怨,直至小女儿经达西先生搭救,与威克姆成婚,她又立刻喜足颜开,完全忘记女儿之前做过令自己蒙羞的丑事。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自私自大,好大喜功的诺里斯姨妈听到一直被她宠爱的玛利亚婚后私奔后,惊吓得连失望的滋味都来不及体会,就已经变得“意兴阑珊”。再也没有以前自大的表现。而玛丽亚私奔之后则被抛弃了……这些题材平凡琐碎,但经过简?奥斯汀的笔就变得意味深长,比如在被认为简?奥斯汀思想艺术最成熟的作品中《爱玛》中有这样的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5]很生活浅白的话却深刻地揭露了财产,妇女,婚姻三者的关系。正是因为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上发挥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她的六部小说都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不能不让人惊叹,以致于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对她的作品有这样的评论:“这是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也是最绚丽的鲜花。”[6]  评论家认为,她选择这样的题材不能不说是明智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身为女性的她的社会视角是不可能太宽广的。所以简?奥斯汀安心于开拓那些不太广阔的题材,并努力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这是她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写的不过是“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她擅长在 “两寸象牙”上“细细描绘”。这是简?奥斯丁在艺术上自觉的选择,也是最聪明的选择。英国摄政王曾经命他的图书馆秘书克拉克先生建议她改变风格,改写历史小说。她坚持说:“不,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7]她完全明白自己的才能和缺陷所在。有一些东西即使她再用心用力地写也不可能成功。正是她这种艺术家的坚持使得她写的六部小说都保持了极高的水准,她的作品里没有哪两章写得不如其他章,也没有哪本作品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特别逊色。简?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因此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而作为当时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题材也是不宽阔的。然而她与简?奥斯汀不同,她有生之年总在想扩宽自己的视野,她不断地在诉说这样的愿望:“我渴望有一种能超出极限的眼力,让我看到我听说过的、但从未见过的那些城镇和街区,那繁华的世界”, [8] “我生来就不安静;有时候,这使我很苦恼”。 [9]  从上面的片断可以得知,夏洛蒂?勃朗特同样发现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局限性,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局限性。与简?奥斯汀的态度不同,她有着想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 [10]的愿望,她奋力的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然而,这种挣扎对她来说只带来了不幸,因为当时的社会不会给她任何机会。夏洛蒂勃朗特挣扎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写出了《谢利》,这部小说以当时的工人运动为题材,是夏洛蒂? 勃朗特特别陌生的题材,刚刚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夏洛蒂?勃朗特曾认为这本书是自我的突破而得意非凡,于是写了长长的序言来描述自己的兴奋,然而不幸而必然的是,这部小说不仅逊色于她的成名小说《简?爱》,更远逊于她的另一部小说《维莱特》,仅仅在出版期间受了一些欢迎之后便几乎再无人问津,书中少有的亮点之一是夏洛蒂?勃朗特对约克郡荒原的描写,而这恰恰是她最为熟悉的。那么是否可以说,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和局限导致了《谢利》的失败。    2、在小说人物方面,简氏塑造了无与伦比的“圆型人物”,夏氏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对扁平并且时有重复。    评论界经常把简?奥斯汀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和莎士比亚一样塑造了无以伦比的人物形象。上个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的福斯特就曾经极力赞美过简?奥斯丁塑造的“圆型人物”,并且拿狄更斯的“扁平人物”作比较,认为简?奥斯丁创造了堪以莎翁媲美的人物形象。“为什么狄更斯的人物每一出场给人的感觉都单调如一,而奥斯汀的人物则颇富新意?为什么奥斯汀的人物在对话中结合得那么巧妙且能相互辉映而不着匠痕?答案很多:例如她是位真正的艺术家,不像狄更斯一样以漫画式人物为满足等等。但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她书中的人物看起来虽然比狄更斯的渺小却组织严密。他们都是圆形人物可以适合任何情节的要求。”[11]即使只是一些次要的角色,简奥斯汀依旧很用心的去雕刻,“在所有奥斯汀的作品中都不乏这一类型的人物,他们表面看起来简单平扁,从不需要多作介绍就可辨识,但又不乏深度——提尔尼、伍德豪斯先生、路卡士等都是如此。她可以在她的人物身上挂上‘知觉’‘傲慢’‘敏感’‘偏见’等标帜,但是他们却并不为这种标帜所限。”[12]  最早对简奥?斯汀表示欣赏的评论家是司各特,他也是当时最著名的作家。在简?奥斯汀死后,他对于简?奥斯汀塑造人物的能力给予极高的评价:“又读了一遍,我读奥斯汀小姐的杰作《傲慢与偏见》至少已是第三遍,这位年轻女士有描写普通人物的情感,性格及错综复杂的生活的天赋,对我来说,她的天赋是我所知最出色的。我虽然能写出几个优美的句子,但却没有她那种细腻的风格——把普通的人和事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英才早逝,真是遗憾。”[13]  而夏洛蒂?勃朗特令人震惊的从来不是她小说中的人物,她缺少塑造“圆型人物”的力度和深度,她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扁平的,比如简?爱,她对任何人表现出来的都是同一个面孔,缺少变化。而且她书中的人物还有个致命的可怕缺陷:她作品中的主人公永远是出身卑微而性格坚强的家庭教师,《教师》中是,《简爱》中是,《维莱特》也是,一个仅有四部完整小说的著名作家,竟有三部小说的主人公身份和性格几乎是重复的,这简直是令人不能置信的。福斯特在他的著名文艺论著《小说面面观》的导论中就提出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小屋被当成大厦的最好典型之一。    3、在语言方面,简氏文笔端庄幽默,夏氏略嫌浮华呆板。    简?奥斯丁语言幽默,文笔流畅清丽。在文学史上,简?奥斯汀堪称是数一数二的讽刺家和幽默家。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首选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14]她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很大部分得益于人物恰到好处的对白和恰到好处的反讽。例如《傲慢与偏见》的那个著名开头“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便以反讽的手法肯定了财产在婚姻中的决定性作用。《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当姐姐吉英得知妹妹爱上以前讨厌之极的达西先生,便问她怎么会爱上他的,伊丽莎白回答:“应该从我看见彭伯里庄园美丽的园林那一天算起。”[15]这话似乎是指达西的财产,因此吉英要求妹妹正经,其实这话是双关语,既暗示了财产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还指伊丽莎白在彭伯里园林里见到的一个全新的达西。而这种幽默的对话又表现了伊丽莎白活泼机智的个性。像这类经典,幽默,而又余韵无穷的语言在她的小说里面俯拾皆是。  而作为幽默家和首选家完美结合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格兰特博士喜欢嫩鹅肉,简?奥斯汀让他 “由于一星期连续赴三次宴而中风”, [16]她并不立志于改变人们的道德水准,她认为改变这样一个恶劣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是恰如其分的嘲弄和讽刺,如实地让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得到惩罚。她也不想让我们从她的作品中领悟到什么,而只让我们知道存在这样的现实,并让我们发笑。正因为这样,让我们感到了她作品悦人的艺术美。  正是由于作品这样的水准使得她两百年来一直享受着西方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经列出著名的排行榜《世界十大名著》。在这个相对权威而专业的排行榜上,《傲慢与偏见》名列第四,在英国小说中排第二,仅次于《汤姆?琼斯》。具体名次依次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英国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英国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艾米莉?勃朗特的《咆哮山庄》,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维尔》,俄国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美国麦尔维尔的《白鲸》。  当然简?奥斯汀也是有缺点的,她的缺点在于她缺乏正面写时事,激情场面以及自然风景的能力,而简?奥斯汀也很明白自己的缺点,并用端庄流畅的文笔弥补了这个不足。她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只是从侧面反映这些场景,比如在《爱玛》中她借一个人物之口感叹道:“家庭女教师的命运简直还不如被贩到美洲去的黑奴!”[17]短短一句话深刻反映了当时家庭教师的地位,侧面揭露了当时的时事,而这种手法却又使得她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端庄秀丽的风格。  与简?奥斯汀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语言比较浮华,甚至有点不灵活,相较于职业作家尚有一段距离,可是幸好她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连接起来,部分弥补了这个不足,至少不会让人觉得太显眼。她在文中表达自己爱,恨的冲动很直接地表现在她略微浮华的语言上,使人在她的激情呐喊中暂时忘记去深究她的语言。比如《简?爱》中的经典对白就明显的表现出了她的这个特点:  “you think because I'm poor, I'm plain, I have no feelings? I promise you, if god is gifted me with wealth and beauty, I should make it does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just as for me to leave you now, but he did not. If my spirit can address yours, as we both pass the grave stood before him equal.。”[18] (中文翻译: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了吗?告诉你吧,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您难以离开我,就想我现在难以离开您。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的灵魂说话,就像我们都经过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段语言是《简?爱》中少数的经典语言之一,并曾经在中国广为传颂。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段话略显浮华呆板,直抒胸臆之余缺乏意蕴,激动有余而余韵不够,有浪漫主义的余风而缺少现实主义的客观冷静。能让中国读者欣赏是因为它其中包含的个体觉醒,这也是夏洛蒂?勃朗特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下文会提及。   她的语言能力很明显逊色于简?奥斯汀。就如二十世纪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伍尔芙对她的评价:“夏洛蒂?勃朗特和哈代一样,他们的文笔时常是呆板的、不灵活的……我们至少可以说,夏洛蒂?勃朗特有创作成就,但这并不是因为她读了很多书。她无法像职业作家那样写得非常顺畅,也无法像他们那样自由自在地遣词用句。”[19]  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情节结构相对于简?奥斯汀的巧妙细致,只能说是粗线条。她作品最吸引人的,高于简奥斯汀的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于简?奥斯汀,她更擅长写景,长年生活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使她的小说中的情景经常表现出“荒凉”的气氛,而这种“荒凉”使她的作品时而显现出崇高的风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作品的质量上,简?奥斯汀是远远高于夏洛蒂?勃朗特的。    二、评论两位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在西方评论界的地位    1、在创作态度方面,简氏平和公正,夏氏则包含功利因素。    其实作品中的这些差别从她们各自最初的创作态度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对于简?奥斯汀,伍尔芙曾经有这样的评价:“竟然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在1800年就能心平气和地写作,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也不说教。我看看《安东尼与克莱奥佩特拉》,心里想:莎士比亚也是这样写作的;而人们常把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意思就是说他们两人都不固执,没有任何想不通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不了解简?奥斯汀,也就无法了解莎士比亚;正因为这样,简?奥斯汀就在她所写的每一个字里,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20]简?奥斯汀这种平和公正的创作态度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而夏洛蒂?勃朗特则有急于成名的愿望,这和她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欲望对她的作品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她20岁时曾给“湖畔派”三大诗人之一的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写信,在信中她询问对方对她的才华有何评价。骚塞在回答中高度评价了她的才华,然后又深切地告诫她如果再沉醉于白日梦中会引起精神紊乱,他对她说“文学不应也不能成为生意。”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回信。[21]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简?爱》中很让人诟病的就是出现过多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的桥段,这两种小说的流行曾经英国小说界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面没有出现一部可以流传后世的重要作品,英国小说的发展停滞了四十年,而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早年,这两种小说仍然大受欢迎,因此除了从小就对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特别熟悉之外,夏洛蒂对名利的渴望和追逐更是她小说出现当时文坛流行桥段和因素的重要原因。  伍尔芙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态度也有过这样的批评:“她本该明智地写作,现在却在冲动中写作。她本该写她笔下的人物,现在却在写她自己。她在和自己的命运搏斗。这样一个女人,除了精神抑郁、内心苦闷和早早地去世,结果还能怎样呢?”[22]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感觉到作者不断地在诉说自己,在发泄自己的爱恨,她的作品都是自传性的,主人公便是稍作修改的自己,她强烈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扭曲了自己的写作姿态,这种愤愤不平的态度,使她的小说总有一股焦躁的气味,也使她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才华彻底表现出来。  毫无疑问,写作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她们各自作品的质量。这从后世对两位女作家的不同评价的演变就可以得到证明。    2、简氏在西方评论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简?奥斯汀”学的研究在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夏氏则相对显得黯淡。    从英国作家被研究的文献成果来看, “简?奥斯汀”学的研究仅次于莎士比亚。英国大学图书馆成排的书架,全是各家的“简?奥斯汀”学研究。牛津等大学开的“简?奥斯汀”选修课年年爆满。以至于有人说在英国研究简?奥斯汀就可以吃一辈子。  其实在作品出版的最初,简?奥斯汀并没有像夏洛蒂?勃朗特那样立刻受到热烈的欢迎,她与众不同的风格只得到当时少数人的认同,而之后的几十年,简?奥斯汀也一直只是最优秀最受文人喜爱的作家。但到了1900年前后,喜欢简?奥斯汀的已经不再象司各特设想的那样,只属于少数人了。各类的评论家对简奥斯汀的兴趣与日俱增,以至于1901年的时候,英国一位小说家疑惑地说:“关于简?奥斯汀的这一切到底算是什么?她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所有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23]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在1930年第一次将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这种说法在西方评论界被广为接受,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24]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认为她是“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25]  简?奥斯汀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不断地将她抛到评论界的顶峰。  对于两百年来简?奥斯汀在文学界与日俱增的崇高地位,马丁?埃米斯曾经表示过深深的惊讶:“简?奥斯汀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本领,她让大家都忙碌着:伦理学者,人类之爱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佛洛伊德主义学说者,荣格学说支持者,符号语言学者,解构主义者——所有这些人都在她那六部变化不大的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小说中找到了冒险的场地,而且对每一代的批评家和读者来说,她的小说都在毫不费心地自我更新。”[26]   夏绿蒂的情况正好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在一开始曾经得到不少文学家和评论家的青睐,她的作品《简爱》刚刚问世时,就得到著名小说家萨克雷的热烈赞扬:“《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爱。是我能花好多天来读的第一本英国小说。”[27]马克思也曾毫不犹豫地把夏洛蒂?勃朗特同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和萨克雷并列,称为“当代杰出的英国小说家”。 [28]随着1855年夏洛蒂的逝世,她的好友盖斯凯尔夫人揭示夏洛蒂?勃朗特凄凉身世和卓绝才华的《夏洛蒂?勃朗特传》的出版,更是掀起了夏洛蒂?勃朗特评论和研究的新□,并带上了作家研究中罕见的个人悼念的感□彩。评论者们已不限于就书论书,而是结合作家的生平和背景,进行全面的考察。但紧接着便是一个长长的低潮期,直至一八七七年威姆斯?里德著的夏洛蒂?勃朗特第二本传记才标志着夏洛蒂?勃朗特评论的有恢复的迹象。可惜的是,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夏洛蒂的兴趣逐渐地减弱。就如伍尔芙所说的:“我们看夏洛蒂?勃朗特的书并不是因为她说出了什么深刻的人生道理,她的思想只不过是一个乡村牧师女儿的想法。”[29]对勃朗特姐妹研究有重要影响的评论家戴维?塞西尔认为:“夏洛蒂?勃朗特是把小说当作披露个人情怀的工具的第一人。她的成就和魅力只在于她独特的个性、强烈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她所创造的世界仅仅是她内心生活的世界。”[30]评论界对夏洛蒂?勃朗特那较为浅显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相对于简?奥斯汀一直以来的光辉,夏洛蒂勃朗特明显地显得黯淡。    三、比较两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1、简氏对英国现实主义进行开拓和继承,在英国小说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夏氏的现实主义中包含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维利斯那本著名的关于英国文学的评论《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第一册就是《从莎士比亚到简?奥斯汀》,从莎士比亚到简?奥斯汀成为英国古典文学的伟大传统……利维斯认为从简?奥斯汀经乔治?艾略特到詹姆斯是英语小说最重要的谱系。  简?奥斯汀生在伤感主义和哥特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当时以范妮?伯为代表的感伤小说和拉德克利夫人为代表的哥特传奇小说风靡一时,但是终究因为带有浓厚的感伤以及神奇色彩而显得苍白无力。并且因为这种作品充斥市场,英国小说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头十年,四十年间竟然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不得不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期。简?奥斯汀最初的创作就是为了讽刺这类作品,显露出她对当时文坛的不屑和对文学的超前见解。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就以埃莉诺与玛丽安姐妹两个对感情的态度作了对比,认为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深刻地批评了当时的感伤和幻想风气。而她的另外的一篇双主题小说《诺桑觉寺》则通篇以讽刺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哥特小说,但同时,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简?奥斯汀并没有使小说《诺桑觉寺》止步于讽刺和枯燥的说教,而是成为现实小说的一部杰作。虽然她的小说在当时却称不上风靡一时……然而在黑暗中……她并没有意识到她自己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写作流派,并由此而激发更多的新的批评。  1811年至1818年,简?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这六部完整的作品,摒弃了当时的感伤色彩和浪漫主义,以其理性光芒照亮了英国小说的未来,预示了英国现实主义□的到来,对英国小说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比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简爱》晚了近四十年,这部小说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夏洛蒂?勃朗特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世界闻名的女作家之一,无可否认,《简爱》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然而,《简爱》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却还很明显地带着当时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的色彩,正如郑克鲁在《外国文学史》所说“夏洛蒂?勃朗特在写《简爱》时受到当时流行的浪漫小说,甚至18世纪哥特式小说的影响。譬如,小说中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被表现为一种超社会的神奇激情,这显然具有浪漫色彩;而桑菲尔德庄园则被描写得既阴森又神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哥特式小说中幽灵出没的城堡。有材料表明,夏洛蒂勃朗特从小就喜欢浪漫小说和哥特式小说,所以其影响便很自认地在她的创作中显露出来。”[31]这在当时强大的现实主义潮流中确实是一个瑕疵,而相比四十年前的简奥斯汀而言,更是一个退步。   何况即使同样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相对于夏洛蒂?勃朗特,把理性发挥得更加彻底,不像夏洛蒂?勃朗特仍然保有罗曼蒂克的幻想。  1913年的时候,著名英国作家和批评家g?k?切斯特顿对英国四位著名女作家作过这样的评价“(我们被告知)所有那些让女人脱离现实的镣铐都被勃朗特姐妹或乔治?艾略特巧妙地砸碎了。但事实是,简奥斯汀比他们都更了解男人,简?奥斯汀也许仍然有些脱离现实,但却只是那么一点点。”[32]事实上,人们对简?奥斯汀是敬畏的,有人说她是一个“人人怕的怪物”, [33] “是个闷声不响,却专爱写别人的女才子,真可怕。”[34]简?奥斯汀既不夸张也不隐瞒,也没有立志做一个道德家,她只是如实地把人们的嘴脸写出来。这种公正冷静的态度确实是可怕的。  继约翰?艾略特后,英国最著名的诗人奥登就曾写过这样的诗“你给她的震惊敌不过她给我的震惊,与她相比,乔伊斯显得如青草般单纯;她的作品令我讨厌至极,一个英格兰的中产阶级老处女描绘 ‘铜臭’对爱情的作用,如此冷静和□裸地展现,社会的经济基础。”[35]  1988年,诗人凯瑟?波力特在她的诗《再读简?奥斯汀小说》也写下这样的片断:“ 这次又读了一遍,它们似乎并不那么有趣。母亲是愚蠢,迟钝,或者已死去。父亲则是那种和蔼,娇生惯养的傻瓜,每个人所考虑的只有一件事——社会等级。”[36]  有人曾经就此提出异议,认为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已经以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而否定了自己对阶级,婚姻本质的揭示。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在达西与伊丽莎白从偏见到和解的过程中,礼仪起了绝大的作用。达西前期的傲慢,后期的绅士,正是这个变化克服了他们之间的鸿沟,包括财产地位的悬殊。但是实际上,礼仪在英国归根结蒂是社会身份的标志。并且达西与伊丽莎白在财产和地位上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实际上属于同一个阶级,如伊丽莎白在文中所说的,“他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37]他们之间的婚姻,看似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婚姻,其实只是如恩格斯所说的“从本阶级选择 ”而已。伊丽莎白对礼仪的要求则保证这婚姻的选择范围仅限于本阶级。难怪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载克思说,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简?奥斯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简?奥斯汀的创作原则基本上符合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作者应该像上帝一样,在作品中无处不在而又处处不见。”[38]她任其作品中的人自己走来走去,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任由他们因自己性格的缺点而导致行为的失控。作者和她的作品是明显处于两个世界的人。而夏洛蒂勃朗特则带有前期席勒的手法,把人物当成自己的“传声筒”,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席勒的惯常手法之一。夏洛蒂?勃朗特也用这种手法直抒自己的爱和恨,比如《简爱》里面的主人公很大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维莱特》和《教师》也是拼拼凑凑的自己。夏洛蒂在写《简?爱》的时候,就对她的两个妹妹说:“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是同样地貌不惊人和身材矮小,然而她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39]  著名意识流女作家吴尔芙曾经在《〈简?爱〉与〈呼啸山庄〉》这篇文中比较深刻客观地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既褒扬她的优点,又不留情地指出其缺点,其中的一点就是:“我们不难发现夏洛蒂?勃朗特的缺点:总是做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这对世界上许多既不做家庭教师也不堕入情网的人来说毕竟是一大局限。”[40]夏洛蒂?勃朗特在现实主义中保留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家庭教师和上流绅士的结合也是夏洛蒂勃朗特超阶级的理想化的表现。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实主义优于浪漫主义,作为不同的文学潮流是不能比较优劣的,但是每一种潮流的流行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结构,道德观念,文化观念以及科学,哲学的发展相适应的。19世纪30年代,欧洲各主要国家基本上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浪漫主义者的理想和自由让位于金钱和阶级。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等科学成就促使人以更加理性冷静的态度观察社会,黑格尔的辩证法催化了现实主义的分析批判精神,雪莱和拜伦高喊自由,呼唤正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厌恶了没完没了的呐喊和抒情,比如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在这个时期就曾经写出他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却被读者和评论家指责为“神经病”“自我怜悯和幻想狂”, [41]直至他改写现实主义诗歌才得到人们的肯定,在独具一格的“戏剧独白”诗之后才奠定自己在诗坛的地位。  四十年前的简?奥斯汀已经预见了文学的发展,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英国小说的未来,而后人夏洛蒂?勃朗特却并没有比前辈走得更远,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2、简氏是英国小说史上首位表达女性观点的女作家,夏氏发展了简氏的女性主义。    简?奥斯汀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她是以女性的角度抒写女性,塑造女性,表达女性观点的第一人,夏洛蒂?勃朗特发展了简?奥斯汀表现女性呼声的主题。她是一个穷牧师的女儿,与简?奥斯汀的家庭较为殷富不同,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曾经进过寄宿学院,当过家庭教师,这些经历使她更勇于控诉社会的不公正以及对女性的压迫。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的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    3、简氏对英国小说成为一种严肃的文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夏氏对小说这种体裁则抱有比较保守的观点。    在英国文学史上,简?奥斯汀的作品还有一个伟大的开拓意义。因为直到18世纪末,小说作为一个文学体裁在英国文学中依旧只占极其次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体裁。当时的文人,只写诗歌、剧本或者散文这类的体裁,小说则被认为是下等人或者女人的消遣品。虽然在此之前,英国小说已经出现了一次□,涌现了如理查生,斯威夫特等小说名家,但是,并没有改变人们认为小说是“雕虫小技”的观点,即使如写过《汤姆?琼斯》这样著名作品的当时著名小说家菲尔丁也只能称自己的作品为“散文体滑稽史诗”,以史诗的经典地位来为小说的地位做辩护,不能不说是无奈和无力的做法。  而至十八世纪末,小说创作更是走进了低潮,当时的小说很多描写鬼魅和超自然的生灵,故事情节恐怖而又光怪陆离。小说这种尴尬的地位正是在司各特(WalterScott)勋爵和简?奥斯汀的努力下得到改变和扭转,他们作品的相继面世使小说逐渐成为一种严肃的文体,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而简?奥斯汀的作品尤其侧重凡人琐事,情节平淡,感情克制,被文学界戏称为“茶杯里的风波。”现在被当作第一批现代小说而研究着。  本世纪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爱妮特?鲁宾斯坦(An-nette.T.Rubinstein)曾经这样评价过简奥斯汀:“奥斯汀在世纪之交,对她的作品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形式,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英国首批现代小说……这些作品对生活的描述,就像湖畔诗人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那样真实与不苟。”[42]她发表的作品使小说开始成为一种严肃的文体,也使家庭小说的创作成为可能。  而四十年后,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却仍对小说这种体裁持保留态度,在1848年的夏洛蒂?勃朗特曾经给gh刘易斯写过的一封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接下来,在你信中是多么奇怪的谆谆教诲!你说,我必须让自己明白一个事实,‘奥斯丁小姐不是一个诗人,没有那种 ‘情趣’(你很蔑视地在此用了引号)‘没有文采,没有诗人的澎湃激情’;然后你又说,我必须‘承认她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最伟大的人物性格描写家之一,而且是迄今为止写作手法最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最后一个观点才是我能接受的。不写诗,可以称作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吗?”[43]尽管我能客观地看待她和奥斯汀的分歧,可是,不能理解的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她竟然对小说持着那种极为鄙夷的态度,她保守落后的文学观使后人大为震惊,这成为后人质疑她写小说动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使得她虽然写出了杰出的作品,成为当时现实主义潮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可是由于自身观念限制了作品的拓宽,不具备简奥斯汀作品对英国小说史的重要意义。    4、简氏得到了后世的热烈拥护,在西方形成“简?奥斯汀现象”,夏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正因为如此此,与夏洛蒂?勃朗特相比,简?奥斯汀不但更得到评论界的推崇,也更得到一代又一代西方观众的热烈拥护。  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简迷”(Janeite),指的就是简奥斯汀的忠实书迷。Janeite这个词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在1894年,当时的一位著名批评家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在给《傲慢与偏见》写序的时候,就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简迷”(当时的拼法“Janite”),这是“简迷”这个词能追溯的最早记载,而“简迷”这个名字真正流行起来,应该是在一战后的英国医院里,当时有位著名教授用奥斯丁的小说来辅助治疗战后创伤综合症。  在1924年的时候,吉普林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The Janeites”(这个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辞典认定的标准用法,这部有趣的小说讲了一帮英国士兵靠奥斯丁的小说度过了一战的疯狂和残酷。)书里面的 “简迷”被写得聪明而富有人情味。从此,“简迷”这个说法在西方就广为人知了。  尽管简?奥斯汀一生只写了6本书,但这完全不阻碍全世界读者对她的狂热。据调查,在西方,能和“简迷”相比的只有“莎党”。(莎士比亚的书迷)。她的作品持续热销,几乎没有其他作家能像简?奥斯汀那样吸引那么多书迷的长期追捧。夏洛蒂?勃朗特远远不能相提并论。2003年,英国《泰晤士报》根据读者调查选出十大古典文学作品,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位列榜首。 据报道,这次调查的准则是,上榜的作品必须出版超过一百年。一成读者认为《傲慢与偏见》这部在19世纪初面世的小说是最佳古典文学作品。而名列第二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排名第三的是俄国19世纪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第四位是狄更斯名著《远大前程》,第五位是托尔斯泰巨著《战争与和平》。  2003年4月,英国全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民意调查,排出了“世界最受读者喜爱的二百部小说”,其中前40中就有奥斯丁的三部,《傲慢与偏见》则排在所有经典作品的最前列!  2004年,英国BBC4台(BBC Radio4)在读者中的一项调查再度验证了这一结果:BBC4台在英国发起选出对女性影响最大、曾改变女性世界观的文学作品,结果,《傲慢与偏见》列榜首。  2005拥有700多名会员的英国浪漫小说协会,投票评选出5本英语小说中的经典浪漫小说,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位居榜首,《简?爱》,《飘》,《蝴蝶梦》和《呼啸山庄》紧随其后。  她的作品更是被无数次搬上银幕,单单《傲慢与偏见》已经有九个版本,分别是1938版 BBC制作的第一部奥斯汀影视作品;1940年葛丽亚?嘉逊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第一部奥斯汀小说的电影版;1949年的三幕舞台版电视剧;1952年BBC拍的第二部《傲慢与偏见》;1958年 BBC的第三个改编版; 1967 年BBC的第四个改编版,为纪念奥斯汀去世150周年而的第一部《傲慢与偏见》彩色版,是第一部有外景镜头的电视版;1980 年的迄今被公认最忠实原著的版本,在1995版问世之前,它一直被看作是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剧;1995年的是迄今最长的版本。2005年的电影版,为奥斯卡提名影片。  至于简?奥斯汀的其他每一部作品也都分别被改成了电影电视剧,比如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等。其他相关的传记或者致敬之作更是无数。  比如今年好莱坞就有一部有关奥斯汀私生活的传记片《成为简》上映。而关于“简迷”的畅销小说《简?奥斯汀书友会》也在今年开拍。2007年3月18日起,英国独立电视台将播放简?奥斯汀作品的新改编系列,开篇作品是《曼斯菲尔德庄园》。  相较而言,夏洛蒂?勃朗特最著名的作品《简爱》目前有五个影视版本:  1944年奥利弗和琼?芳登主演的好莱坞电影;1970的英国版本; 1983的版本;1996法国/意大利/英国合拍版以及2006年的版本。  夏洛蒂?勃朗特的其他作品暂时没有可考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的记录,作为名著改编的影片无论是质量上或者是从数量简?奥斯汀都远超过夏洛蒂?勃朗特。  其实,在今日,商业界围绕简?奥斯汀已形成了一个产业。比如有网站每日提供一句奥斯汀小说中的名句;比如有人专门制作简?奥斯汀的雕像;比如有网站专门测试你是不是奥斯汀迷;比如英国有一家棋艺公司制作了《傲慢与偏见》棋盘游戏,棋子根据《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制作,最先能够让主人公配对结婚者获胜……  对于上述的“简?奥斯汀现象”,2007年《泰晤士报》近日撰文揭示了简?奥斯汀200年后仍然流行的秘密得出了结论,而这个结论其实在30多年前,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已经宣布过了:“有些作家写得太多;有些作家写得很多;而有些作家只写了一些令他们的仰慕者满意的书,简?奥斯汀属于这样一位作家。除了莎士比亚的大作之外,没有谁的作品能像发现简?奥斯汀的小说那样给予我们真正的喜悦。其他人的作品可以想象的出是什么样的。”[44]    四、中国现象    但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夏洛蒂?勃朗特的地位和名气都远远高于简?奥斯汀,可以说,在夏洛蒂?勃朗特被严重高估的同时,简?奥斯汀却被忽视了。我认为造成这种中西差异的最重要原因是中西方读者,也就是说受众群体的不同。  在1967年的时候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就意识到了读者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了书,也只是半完成品。”[45]  尧斯认为,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因果关系,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学唯一的对象,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他说过,读者是文学生产、文学接受的中心。不管哪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单一的、封闭的客体存在,也不是决定性勺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多层次、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并不会产生任何意义,因为它经过作者生产出来之后,只是一个认识的对象而己。文学文本的意义只有求助于读者。所以“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46]  尧斯在论证他的接受美学时,把接受方式作为接受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认为接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垂直接受。就是主要从历史延续的角度考察文学作品,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一部作品及其作者的接受,评价无疑会有所不同。  另一种就是水平接受,水平接受就是指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读者、读者集团和社会阶层对相同作品的不同接受状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读者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受教育水平、性格趣味、审美习惯和意识等,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产生不同的理解。而水平接受这一方式正可以解释中西读者对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    1、中西方政治基础的不同对产生这种中西差异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中西方政治基础的不同对产生这种中西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恰好马克思曾经赞扬过夏绿蒂?勃朗特,认为她与艾米莉,狄更斯,萨柯雷等是 “当代杰出的英国小说家”。另一方面夏绿蒂?勃朗特又曾经对简?奥斯丁多次诋毁,她曾说过如此过激的话:“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丁)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47]与之相似或更甚的言论还有很多。政治因素对于造就这种中西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力并不大。比如法国的萨柯雷和乔治?桑也曾经同样受到马克思不遗余力地赞扬,但在中国却籍籍无名,中国读者并没有像推崇夏洛蒂?勃朗特那样推崇这两位作家。    2、中西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是中西读者对相同作家作出不同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中国至近代以来经济长时间落后于西方各国是导致中西读者对相同作家作出不同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并且长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西方各国。文学发展的状况也长期比较落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正如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在文学三十年》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发展” [46]各种文学百花齐放,文坛逐渐复苏,引进了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在‘五四’后短短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以及悬挂管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 [48]然而,一个弊病就是,由于文学土壤的缺乏,根基不稳所以各种文学派别发展都不充分,有的甚至转眼即逝,比如产生于旧上海的新感觉派等。而“浪漫主义文学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49]并且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十年,30年代,“‘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潮流……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50]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重大的变化,西方文化再次被大规模地介绍:“佛洛伊德心理学、存在主义、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逐一得到介绍,并……留下了深刻痕迹。”,[51]并且,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纯文学被迅速边缘化“到90年代,,中国的消费文化基本发展成型。‘大众文化’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需求,并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工业形态的运作方式。”[52]金庸,琼瑶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港台通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目前这样的文化需求决定了中国读者现阶段更加能够接受浪漫主义色彩浓的夏洛蒂?勃朗特,而不是简?奥斯汀。    3、中国独有的审美习惯对产生这种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再次,中国独有的审美习惯对产生这种现象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关于小说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庄子?外物篇》。而开始把小说列为一种著作类型的是《汉书》,《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53]可见中国小说在形成之际就已经和民间传说,神话杂史联系在一起,中国小说的发展主线经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到唐传奇,明代历史小说,清朝世情小说,最后到中国近现代小说,基本上保留了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故事性,中国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民间传说和史传文学起了重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小说重情节性的原因之一,二是注意与市民的结合,中国小说是随着中国市民文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面向市民的俗文化,即使文人参与著作,也相当注意文雅与通俗的结合。所以中国对小说的审美习惯使中国读者更加容易接受《简?爱》,因为《简?爱》相对于《傲慢与偏见》虽然情节比较粗糙,但是有更加起伏激烈的情节,并且相对于简?奥斯汀典雅平淡的语言,夏洛蒂?勃朗特的语言方式更容易被广大中国读者接受。    4、中西方读者群不同的生活意识也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最后,中西方读者群不同的生活意识也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女性在传统文化中颇受压抑,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没有人之子,人之父,有的是儿媳之夫,孩子之父。而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出现的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等已经出现女性觉醒的声音,及至五四运动之后,女性主义一度非常兴盛,但是,这个时候的女权主义概念是由男性引入,并且把妇女解放作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部份,1992年,现任职于密歇根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王政曾经以《五四时期的女权主义》做了一个课题,其中的一个结论便是:当时的女权主义几乎不包含个体因素,个人自觉和个人感情被淹没在强大的国家民族话语权里面。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女作家大量涌现,“80年代,女作家的大量涌现,在创作的数量和艺术质量上,都是引人注目的现象。”[54]女性主义更是不断发展,涌现出李银河等女权主义者,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女性“自觉”和“独立”的主体意识。因此,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女性独立的强烈呼声和个人话的女性色彩在现阶段可以得到中国读者的响应。  总之,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不同的审美习惯和生活意识决定了在现阶段,中国读者更加接受和欣赏浪漫主义色彩浓的夏洛蒂?勃朗特。    五、结语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在西方,对二者的研究汗牛充栋,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简?奥斯汀的成就是远远高于夏绿蒂?勃朗特的。而在中国,对这两位著名英国女作家的评价恰好相反,简?奥斯汀在中国被忽视,与之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则受到过分重视。  本文通过对二位作家文本进行解读,对两位著名女作家进行评论,以及对二者对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不同意义,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从这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简?奥斯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于夏洛蒂?勃朗特的理由。指出夏洛蒂?勃朗特在中国被夸大,而简?奥斯汀被忽视是由于中国读者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审美习惯,以及生活意识等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期待视野,(尧斯在〈接受美学〉曾经赋予期待视野这样的意义:一个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时,都可能已经存在一种思维定向,也就是说,读者把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等综合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要求,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审美尺度。)进而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判断。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在变化着的。所以,在将来,当简?奥斯汀所传达的文化、观念进入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她的作品就可能受到重视和欢迎。同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不断地变化,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则有可能被遗忘。    参考文献  [1] [3] [13] [23] [32] [36] [44]凯伦?乔伊?富勒.简?奥斯汀书友会.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41-271.  [2]爱德蒙?威尔逊.文学评论精.台湾:志文出版社,1977.150  [4] [7] [19] [20] [22] [29] [33] [34] [40]弗吉尼亚?吴尔芙.吴尔芙读书随笔.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23-58,118-132  [5] [17]简?奥斯汀.爱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 卡丘丘.简-奥斯丁写作风格初探.西陆论坛,2005.  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hnzqz1&message=101490  [8] [9]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 [12]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14]杨希,金逸,罗文婕,李君宜.捕捉瞬间的艺术家——浅谈简?奥斯丁与她的作品.广州日报,2005.  [15] [37]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6]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18]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英文原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21] [39] [43] [45]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书信.上海:三联书店,1995.  [24] [25]傲慢与偏见与英国世态人情. 百度知道,200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124630.html  [26]马丁?埃米斯.简的世界.纽约人.1985.  [27] [28] [3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30] 戴维?塞西尔.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5.  [35][38] [41]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云南:漓江出版社,1990  [42] 李燕姝.简?奥斯汀的真实故事.水木清华站,2003.  http://www.smth.edu.cn/bbsanc.php?path=%2Fgroups%2Fliteral.faq%2FBritain%2Fwenxue%2Fnovels%2Fzuojia%2Fjaneausten%2FM.1056350207.M0  [45] [46] 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7] [48] [49] [50]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在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3-24,191-216  [51] [52] [5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225-250,355-369  [5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449  [55]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56] 维利斯.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7] 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58]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9]简?奥斯汀.劝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0]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1]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2]夏洛蒂?勃朗特.教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3]夏洛蒂?勃朗特.谢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4] 王忠祥,聂珍钊.外国文学史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她的研究书目真的不好找啊,可是我们这里还真全!
  •     虽然年代久远,观点陈旧,错字连篇但仍旧瑕不掩瑜,是奥斯丁研究著作中的经典之作。写论文各种挠墙根中发现往届学姐还是学长的各种批注,再看看已经烂掉的封皮,想说图书馆你咋就这一本呢。
  •     很好的一本书,恐怕现在很难在市面上找到了.
  •     凭着最大的热情开始阅读,凭着毫无热情退出阅读。
  •     图书馆密排库觅得,上次有人借阅还是87年,某中文系女生。High点包括:首次知道我们伟大的麦考莱先生是第一位将奥斯丁和莎士比亚并论的评论者、利维斯爵士的夫人也是位批评家,感受到了勃朗特小姐对奥斯丁或可更“有节制的憎恶”。Chapman可爱的义愤、Schorer对《爱玛》结构凝练的总结,最有两面性的启发,也最具“奥斯丁研究”的味道。
  •     细读文本就好像烹饪美食,时间长了你就欲罢不能
  •     有几篇不错,看评论多了真的不想看。。。。看了大多数,还是多了一些看法的。。。。
  •     请看“与莎士比亚并肩”的荣誉是如何形成。
  •     这本书看得相当不细致 不过收获还是很多的 可能把Austen的六部长篇都读了以后会更有收获 不过从未想过Austen的作品会对当是的文学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啊 我一直都不是特别喜欢她的 就像夏洛特所说“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而我这一思想是否已经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 我不清楚 只是我明确地 更加欣赏呼啸山庄的那种震撼 Austen大概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女性在这中间起着极大的作用 她主张男女是平等的 主张女性不应只注重表面仪态的优雅 更应该通过读书来丰富头脑 但却也主张女性更加适合处理家长里短?我太蠢了说不清楚啊 只是如果说剧情是纵向的 而人物是横向的 那必须承认Austen笔下的人物都不能更丰满了 她作为一个文学的艺术家 或许的确应获得“散文的莎士比亚”这一称号
  •     目前国内最全面的关于简·奥斯丁的评论集,但此书出版于1985年,市面上已没有。
  •     我觉得理智与情感的确翻译为理智与感伤更恰当。算是比较完整的中文研究材料了。
  •     虽然很旧,但要了解奥斯汀还是要从这本书入手
  •     研究简·奥斯丁必备
  •     原价2.55元,二手价65元,但确实值得一读!
  •     文章挑选得很用心,但翻译不够精准严谨。
  •     国内的相关领域研究无外乎形象分析,女性主义,婚姻观,陌生化和反讽等等。这本书比较早但也基本涵盖以上内容,国内的奥斯丁研究更需要深度啊
  •     喜欢 有节制的憎恶,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有点想看诺桑觉寺了
  •     090528
  •     收录了许多精彩之作。尤其喜欢伊安·瓦特与特里林的那一篇,从社会学、现代小说的角度来对《理智与感伤》、《曼斯菲尔德庄园》进行研究,高屋建瓴。
  •     不错的集子!多数文章值得一读,特别推荐里维斯夫人的文章与哈丁的两篇,亨利的传略与简姑姑的书信自然更得看!早期的评论相对水一点,但也有些成了经典说法,对后期研究影响很大;与莎士比亚的类比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