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201094017
作者:沈复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沈复
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记录过往生活中点滴趣味及漫游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张佳玮
1983年生于江苏无锡。以一手古今皆通的文笔独树一帜。因其性情不拘、摒弃俗流,备受读者推崇。现在法国巴黎研习艺术鉴赏。

书籍目录

目录
译记(代序) / 张佳玮
【译文】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沈复三十年游历图】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序
潘麐生题记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光绪三年初版跋
【附录:沈复的一生(年表)】

作者简介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
本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原文、译文并收一本。
独家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另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这本书,从中获益。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而在民间多有传抄,引以为珍。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杨引传购得版本已佚。民国时期有称找到足本,并付梓出版,收录佚失两记,然实为时人拼凑杜撰。后常有传言佚记真本现身,或有相关、或片段,但至今仍无被证实可靠完整的,故本版只收底本所录《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
俞平伯:“《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林语堂:“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浮生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豆瓣上的评论,本来只想写写自己关于沈复与《浮生六记》的感受,但现在更感慨,这一个版本的作品,怎会有人如此去谩骂与质疑。论坛里那些骂娘的帖子,简直就是污了双眼。个人读完,觉得出版社与张佳玮所做的事,是将《浮生六记》的美带给更多人,而非辱没了它。如果没有人来做这样的事,会去读《浮生六记》的人只会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在让更多人读懂《浮生六记》,与顽固不化之间,我相信更多人会选择前者。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是做移动书橱,抱着文字原封不动地行走,而是要透过字里行间,去把握书里的精髓;只要能带给人美的感受,又何必在乎这些文字是用怎样的语言写下的。文字是写给人看,人随着时代在变,文字变又何错之有?况且,张佳玮是读懂了沈复了的。本来想着如果有机会,当面会会论坛里那些大发厥词的家伙,后来想想那个垃圾人定律,也就笑笑了。喜欢与否,毕竟是私人范畴的事儿,看什么书怎么看,都与旁人无涉,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本身就是无知无耻
  •     西瓜、空调、绿豆汤,夏日的“解暑神器”。喜欢躺在家里吹着空调安静地看书,再喝上一杯西瓜汁,这才是夏天的味道。年少不懂得“心静自然凉”,总感觉那是老师骗我们好好上课的鬼话。即使坐着不动,青春的荷尔蒙也会让你汗流浃背。如今,许是患上了“初老症”,学会了在炎热的夏天静心,不再毛毛躁躁。也不再在太阳下汗流浃背,湿透衣衫。之前喜欢的玩意,如今不再关心;之前讨厌的东西,现今却慢慢接受,就像现在学会了品尝苦瓜的味道。近日在读沈复的《浮生六记》,这要是让初中的我知道,或许会惊得张嘴吧。记得初接触《浮生六记》是在初中,当时语文课本里节选了书中的文章《闲情记趣》。已记不清老师当时的讲义,只记得这是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语言精简的文言文在初中生看来最是头痛,读起来就磕磕巴巴、晦涩难懂,背起来更是令人头大、费时费力。然而,老师“一纸令下”,就不得不背。现在,已回想不起当时背诵的情形,想必应该挺痛苦的,让我过了这么多年,还记得文中的第一句话:“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记得之后便讲了蚊子、虫蚁。其实当时并不喜欢这篇文章,只因为它篇幅长还需要背。过了这么多年,无意中想起这本书,遂买来一读。没有了初中时对它的“偏见”,只当做闲时消遣,才觉得这确实是本静心的好书。虽是文言文,却不难懂。词采的精炼让文章读起来也很有韵味,像是一盆清水泼到在燥热的夏天,让心也跟着变得熨帖。沈复主要记叙了家常琐事,闲雅富有情趣,读起来不需要深思费力。书中还描写了他与夫人陈芸的闺中趣事,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令人称羡。芸虽守礼沉静,但有时也灵动有趣,如年少时为沈复闺房藏粥、扮作男子的模样躬逢盛会、对破书残画极为珍惜、与沈复同游太湖等等。仅通过沈复的描述,便让人喜欢上这个感性可爱的姑娘。难怪林语堂曾赞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现仅存四,遗失两卷虽觉可惜,但也没减书中风采。沈复与芸肆意潇洒的人生态度和真性情的个人作风,在当时封建礼制的束缚下也是为世人所不容的吧。现在看来,的确难能可贵。李白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虽沈复夫妇也曾历经坎坷,生活清贫,但夫妻二人却安贫乐道,耳病厮磨二十三载,想必这浮生也尽如人意了。
  •     手上这本《浮生六记》是张佳玮张公子的译本。先说这本书吧,大名鼎鼎之下,我其实一直没有读过,终于有机会通读一遍,也挺感谢张公子的,若非公子大名,这本书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会读。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作品,曾经写了六篇,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四篇。虽然只有这么写,但是很多大腕儿都颂扬备至,盛名在前就不必复述内容了。只说说我的想法吧。这本书绝对的明星是沈复的妻子陈芸,性格温柔活泼,还很漂亮,甚至有名家以为这是当时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文学形象。这些都对吧,不过我是对以下这些事情感兴趣:一, 芸给沈复找小妾。当然这件事儿得撇开女权思维来看待,生活在那个时代,是摆脱不了那个环境的影响的,芸主动给丈夫找小妾,是她自认的道德,但是也有一点好玩的因素在里面,她找的是能和她聊得来,又漂亮的女孩子,但却没怎么考虑现实因素的影响。连沈复都觉得不可能,因为那么年轻漂亮的娼家女子没有很多钱是娶不进门儿的。芸还是很认真地努力推进,最后虽然和憨园达成共识,但是这件事儿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在冰冷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大概沈复有时看待这个老婆也是用一种看待小孩的眼光吧,芸和憨园达成共识来向他请功,他也只是笑笑就过去了,根本就没有为这件事作出什么努力。倒是芸很当回事,憨园后来被有钱人娶走,她居然大病了一场,那感觉好像大人都没当回事,孩子却认真了。这里想说说“小人”,在孔子论语中,小人是不好的称谓,但也是小孩子的意思。在沈复和芸的玩笑话中,沈复总称芸为小人,而芸也巧笑嫣然地接受。一方面,是男尊女卑的气氛使然;另一方面,俩人给芸设定的角色似乎就是个小孩子。清朝的满人家庭里,似乎女性比较有地位,江南的汉人家庭中女性似乎就没什么地位和发言权,即便说了,宽容一些也被当成孩子的胡说八道吧。二, 芸女扮男装去游园。这件事应该是沈复对妻子的宠溺。在聊斋中也有女扮男装的故事,但那是老婆去抓狎妓的丈夫,而且用泻药把一帮狐朋狗友全部放倒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大家闺秀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又总有这种女扮男装的故事出现,是古人观念中的“经”“权”观念呢?还是什么想法?也许在这对夫妇的眼中,此事的叛逆披着一层文雅,就像孔乙己所说,窃书是读书人的事,这样心里就没有不安了吧。后来,芸不小心按了一个女孩子的肩膀,被老妇斥骂。情急之下,芸脱帽自辩,大家才哄然大笑。这都是很有趣的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写实。三, 沈复亲手制作山石艺术品的章节我觉得挺赞赏的。张公子打趣说,这里显示的是沈复那种“兄弟我也干过”的自夸,我却喜欢这种亲自动手的乐趣,只有投入才有乐趣,现代人物质生产条件太好了,反而很少能看到这种乐趣了。山石盆景人们大多将之当作一种手艺,基本上都是花钱置办。但是工匠匠气太重,只有手艺水平高低之别,趣味和文气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文人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艺术品就格外有意思。《红楼梦》中说到过一些刺绣的屏风,就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闲来无事绣出来的,由于这小姐有文才有修养,所以屏风格外有文采。沈复夫妇自己动手制作假山盆景,也包含了他们的文气和鉴赏力,与《红楼梦》中的屏风是一个意思。当小猫抢食碰坏了盆景,俩人甚至伤心得吃不下饭,这样的投入令人佩服。这是一种对流水线和匠气的反动。《聊斋》里的石呆子见到好石头就走不动,终究不如沈复夫妇的生活有乐趣。四, 文中提到的吃,也有这种投入和精致。沈复并非大富之家,但是仍旧能够精心巧思,吃得美味有趣。沈复和文友踏青,带去的食物只能冷着吃,芸娘就出主意,花钱雇了一个馄饨担子,随热随吃,美味有趣。与那种豪掷千万的美食相比,这种巧思和乐趣比之高出不知有多少,难道不更令人喜欢么?梁实秋《雅舍谈吃》讲一个老八旗,家境没落,偶然得到一只大梨也要细细切丝,拌上糖粉再吃。我今年去杭州游玩,当地人很追捧一种临安养的鸭子,说是味道极好,竟然卖到四五十元甚至八十元一只。这种鸭子的做法是与当地的一种酸萝卜同煮,我尝了后觉得这萝卜极有风味,跟什么鸭子煮了都好吃。当地人自称“为了吃肯下血本”,我倒觉得挺喜欢他们那种对生活的投入。当地人不仅喜欢吃,也有一双巧手。以小吃“素鹅腿”为例,知味观卖的是一个味儿,每家自己做出来的也都好吃,各有各的美妙处。要是不能体会这一点,不算到过江南。最后聊一下张公子翻译的这一版《浮生六记》。讥讽这一版的人不少,但是我觉得大可不必。有一个笑话:学神对学霸说,你考试100分是因为你的能力就是100分,但是我得100分是因为卷子上只有100分。张公子就是那个学神罢了。在前言里,作者已经明言本书是个命题作文,张公子也算高分完成了这个命题作文,你要看200分的卷面,他就没出那么多题。而且张公子前言所说“本身是江浙人”的优势也在译文中体现了出来,去过杭州的我经常在读书时想起杭州的美景。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只不过由于限制,张公子没有100%发挥出能力而已。这本书适合以下几类人购买:1)没有读过《浮生六记》的人,反正各种版本价格都差不多,买这本性价比高一些;2)张公子的粉丝,那种恨不得张公子每本书都要收一本的;3)版本爱好者,此书印刷精美,制作精良,那枚雅致的书签我尤其喜欢。再有就是以读书为乐的人可以读一读。若是学究则可以略过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学了几年文言文,也真是为了应试,这本书我也只是舍得读读译文。当时看了汪涵的推荐,买了一个让我爱不释手的版本。刚翻开几页,内容就已经让我满心欢喜。正如书背面所写“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 沈复其中记叙,如果不是有当时的深切感受,是没办法写出感人的文字的。在他的笔下,芸的神韵活灵活现,第一章与芸的生活真是应了“只羡鸳鸯不羡仙”这句话,恰好最近也遇到了挚爱,所以感受颇深。以及文中对游历的记叙,寺庙和静谧的深山,无一不让我神往。平静的叙述也能使人如此心动实在不易。
  •     读到“”他生未卜此生休”之句,蛮感叹世事无常的
  •     很喜欢《浮生六记》,第二遍还是会哭 不觉得张佳玮翻译有多被喷(是的,虽然他能借此圈钱) 但是固然明清小品文易懂,可奈何高中生以下或中学文言没好好学的呢? 所以译文也算不上累赘。
  •     读这本了解了不少古人的生活方式,古人对待子女的态度,对待公婆、父母的态度,朋友之间的交往,金钱往来,生活中的经济来源,等等,都与现代大相径庭,其实也挺羡慕古代的生活方式,闲散松弛,不像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忙碌极了。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图鉴,挺有趣的。
  •     词藻华丽,唤起人的姑苏情节。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     云的部分之外都看不下去啊!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郎君太多情 妾身却薄命
  •     渣男的岁月
  •     沈与芸伉俪深情 才子配才妇 然天妒英才 芸早逝 沈一生游遍大河上川 所记皆随兴而为 或歌或酒或萧 感悟至深之快游哉 虽我本女子 读此书亦喜芸矣 他若好酒 你便备酒榼 与其对应三两樽 她若喜景 你便携其沧浪亭赏月 诗词歌赋兴至则已 夫妇二人上敬父母 下恤儿女 平淡中透着豁达 此乃今之社会之罕见也 吾羡芸之沈复 亦愿为芸之人矣
  •     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来衡量古人
  •     文言文,读不了。张公子的译文,我喜欢。
  •     沈复得以名垂至今,芸占了极大的分量。芸是因为沈复的记载而有名,反过来,沈复也是因为记载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传。 认真看了前三记,随着芸的逝世,情节有些枯燥乏味,最后得出沈复搁在当下,还是有种渣男的味道~ 个人觉得清末的古文还是不用张公子这么直白的翻译的,少了些许韵味吧。
  •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为欢几何,浮生若梦....爱过一个名亦为芸的姑娘,奈何缘浅
  •     原文 不错
  •     从此的生活,扰扰攘攘,又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梦才能醒了。
  •     看的电子版。
  •     生活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风景之迷人之处,非文字可以明状。
  •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     读到闲情记趣时,发现初中学的删掉了最好笑的“童趣”,可惜十年后我才发现
  •     浮生若梦。
  •     林语堂: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     一直如雷贯耳,看白话文果然看的下去,一路看完。虽然沈公子才情诗画样样精通,可是还是不喜欢这个人。软弱而又清高,文人毛病挺多
  •     这么本末倒置的版本也是开眼界了
  •     沈复娶陈芸为妻后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浪游记快,不落世俗、苦中作乐,乃随笔中的佳作。
  •     文笔还不错,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娓娓道来,别有一番滋味。可是这根本就是在秀恩爱,而且男主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     前三章看得比较认真,芸的贤惠、知书达理让人印象深刻。特别喜欢闺房记乐这一章节,特别有雅趣,爱情也很感人。作为一本自传,本书还是很有逼格的,里面有些封建礼教的东西就当作对那个时代的简单了解吧。
  •     心怀像芸这样的雅趣,再清贫的日子也是有滋有味。如何创造美发现美,是了然无趣的人生中第一该追求的事。
  •     看完一节,果断放弃,还是看原本吧,真心没必要翻译的,唉!
  •     恶心的翻译,恶心的炒作
  •     内容不错就是没搞懂一本清末小说有什么好翻译的(。•ˇ‸ˇ•。)五分原作,负一分译者和出版社平分。无耻啊花了我32块纸张还差
  •     私认为最出彩的篇章在其前三,细腻、趣味、动人之处皆与芸有关,自第四篇起便稍显平庸。六记缺后二,名《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从篇名来看作猜测若是只存前三篇是否将更经典?
  •     豆瓣戾气真重!不读古文就枉做中国人了吗?沈复文里隐隐透了一股子文人气,倒也着实是可爱又可笑。
  •     类似于今人的日记,不过还是要看原版文言文的,小说中沈复的享受生活,及时行乐,芸娘的安贫乐道,贤淑达理在如今浮躁、自利的社会中着实难得。
  •     恕我直言,翻阅书的体验并不满意。 首先对翻译无感,但个人水平有限,也不敢多谈。其次是排版,将译文放于正文序之前,有主次颠倒之嫌。最后是封面,封皮很精致,很有古韵之美,只是译者二字极小,一般人怕是不会细看。既然是全译最好能在标题上写"浮生六记全译"几字,也方便读者选购。
  •     很熨帖
  •     不是我喜爱的类型,看完也就忘记了具体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个人一生简短的记事!
  •     读时伤情,但字句中复见情深。
  •     陈芸确实是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啊……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看过书的人无不为陈芸的蕙质兰心而倾倒,人生如果真能得一贤妻,人人之大幸。沈复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却依然能顺心游历也是人之少有,有时想想我自己,遇到点点小事便夜不能寐,哎,练就如此本领我看未必是时间的问题,想我也是此生不能如此心宽!
  •     虐狗佳作
  •     不记得为何买了这本书,总体来说与我的行为性格极不符合,全书不算精彩。第一记记他的妻子让人羡慕,其他几记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或许不能那么洒脱,至少应该不要太保守太刻板。
  •     芸娘如黛玉般有才情,如宝钗般有气度,如湘云般有性格,得妻如此,夫复何求!浮生六记,只余四残梦,真是一件憾事!
  •     沈先生的生活,小辈羡慕,也哀叹,有妙意横生的闲情逸致,也有坎坷多折的艰难愁记。不过读来乐意横生还得靠张佳玮先生,好生欢喜
  •     芸性格让人喜欢。爱学,有知识,还会玩,更加的体贴丈夫。喜爱其性格。
  •     沈复和陈芸应该用相爱不如相知更好。
  •     眼热
  •     写芸的部分很好,在那个年代女扮男装的女子令人眼前一亮,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写他妻子的事情了吧,有点红楼梦的感觉,前面有多幸福,结局就越惨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