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与革命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50278946
作者:余世存
页数:332页

内容概要

余世存
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应是鸿蒙借君手   /001
左右时局
曾国藩:圣王们的游戏 /013
张静江:开创革命世纪 /024
宋耀如:缔造宋氏王朝 /031
黄 兴:独立苍茫的国父 /041
宋教仁:渔父不是宋江 /056
黎元洪:自有纯德 /069
唐绍仪:总理县长 /089
阎锡山:阎公雅望 /103
顾维钧:弱国之幸 /115
林 森:被忽略的“神位” /127
乱世留名
王 五:毁家纾难屠狗辈 /139
林觉民:侠骨柔情革命者 /146
蔡 锷:护国将军 /154
汤化龙:实力卧榻 /165
吴佩孚:秀才猛人 /178
张作霖:登堂入室 /194
杜月笙:帮派优则仕 /208
何凤山:一生只做一件事 /219
吴稚晖:疯怪成牛 /226
王云五:做官不如做书 /231
天意难违
谭嗣同:值不值得 /237
光 绪:苦命的英雄皇帝 /251
毓 鋆:救国不成转救心 /257
陶成章:革命成功以后…… /270
蒋百里:形势比人大 /280
王亚樵:革命者的突围 /287
张学良:浊世公子成人难 /298
戴 笠:没有人格的人 /311
杨 度:有名无实 /318
汪精卫:尤物何其烈 /322

作者简介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
100个时代人物的命运转折
200年近代中国的风雨苍黄
余世存二十年磨一剑,纪传百位民国人物
◆著名学者余世存二十余年历史人物写作全面呈现。
“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来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非常道》之后重磅作品。
◆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
书中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组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而本书可以说是细节丰富而立体的近代政治史。

◆变革年代的人性启示录。
我们至今生活在近代贤人开创的变革年代当中,重新梳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我们提供人格的坐标和导航。
◆重新打捞和认识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
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来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组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书中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所有的重要人物。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作者坚信在这个时代,前人的人生能够为我们提供人格的坐标和导航。
《盗火与革命》的主角专注于治世,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近代中国大变革的最直接承受者。黄兴、宋教仁固然是革命者,但是谭嗣同、张静江、宋耀如、阎锡山等人又何尝不是。进而言之,要理解辛亥前后的复杂场景,需要梳理不同阵营、不同阶级、不同命运的关键人物,重新审视他们的功过得失;而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聚合到一起,就是一部细节丰富而立体的近代政治史。


 盗火与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我们从历史正传和前人笔记中可以领悟到人类社会如何曲折向前,又如何死不悔改,一错再错。不言其他,只看历史上每一场战争,就能了解人类不断自我重复的趋势、善忘和自我中心。只不过要以史为鉴,就得在历史课外下功夫。历史书都是由胜利者和幸存者所书写,我们在学校读多了一家之言,不免真以为历史就如书上写的这么黑白分明,根由清楚。只有多读闲书、翻译书和专题研究,多做独立分析和对照阅读,才能积累一点点常识。以我的个人体会而言,这些许皮毛就足以动摇我们对课堂学习到的历史标准研究模板的信心了。我读余世存先生的第一本书是2005年出版的《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那本小书摘录了大量中国近现代人物的历史片断和侧写,被称为晚清民国人物版《世说新语》。虽然摘录体有取巧的嫌疑,但是《非常道》史料丰富,人物风流,亦有不少颠覆性的形象,是当年社科书中的大热。如今民国热依然在继续,只不过大家的关注点多在当年才子佳人的华美气质和浪漫故事。时隔十年,余先生这套《立人三部曲》以小传的形式,刻画一百位旧时人物,其中有刀客、政治家、革命者、军阀、汉奸、文人学者和皇孙贵族等等,折射近两百的中国近现代史。《盗火与革命》是三部曲中的第一册,以左右时局、乱世留名和天意难违三个主题,收录三十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人物。这三十位人物以晚清重臣曾国藩开篇,既有黄兴、宋教仁、张作霖、张学良、杜月笙这样的风云人物,也有大刀王五、林森、毓鋆、蒋百里、杨度这些受到冷遇的精英豪杰,还有黎元洪、阎锡山、吴佩孚、王亚樵、戴笠和汪精卫一批争议性强的一时枭雄。余世存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并非历史研究科班出身。他立志不做“文抄公”、不做百度或维基百科的拼凑者,不做一种观念、时尚话语的表达者,不做政治正确的诠释者。他想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还原一个历史任务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态,引导读者参与到他笔下历史人物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真、善、罪苦和美感。余先生的这个宏愿太大,笔力有所不及。可是他挑选研究者的方法和编选史料的方式有独到之处,弥补了笔力上的遗憾。例如他写谭嗣同的故事。据说谭嗣同善文章,好任侠。他文才出众, 师从大刀王五和长臂猿胡七学习武艺,随身携带名臣文天祥的旧物天矩剑(被捕前,他将天矩送给了王五)和蕉雨琴。后来他倾心佛学,又学习西方科学和人文政治。如此人物却在三十三岁慷慨赴死。余先生写当日行刑时之惨烈遭遇,后文又从胡七的回忆中写先生的从容无惧,中间一句带过刑场围观的百姓所扔的白菜帮子,如此铺陈极有春秋笔法的味道。余先生又引用了不少谭先生的诗词手稿。最为人熟悉的是两篇他遇难之后被梁启超修订过的遗言。一处是当年变法失败,梁先生劝他一起流亡日本,谭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梁先生后来将最后一句改为“无以酬圣主”。另一篇是梁先生修改过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说原文是:“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梁先生修改文字的情由并不难猜测,修改之后的文章固然更能激发变法志士的热血,却将谭先生写成了狂放恣傲忠心帝制的形象。其实这两则改动并非秘闻,谭嗣同的传记中一般都会提及。余先生还收录了谭先生其他诗作和行事,互相比照,更能推敲谭先生的原貌。谭先生十八岁时所作《望海潮》就极耐人寻味:“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谭先生所收文天祥的蕉雨琴上的琴铭也是一处史笔:“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我们读谭嗣同其人其事,总是停留在他写《狱中题壁》的狂侠气概以及不愿流亡日本而甘愿以死殉道的固执决绝。现代人作风务实,难以理解谭先生的牺牲究竟有何意义。唯有从谭先生众多咏志寄意的作品中,才能够感受他所求为何。余先生写民国政府在重庆时期的国民主席林森,主要着眼在他身为当时的国家元首,坚持“垂拱而治”、以内阁行政为国家机关主导的思想和行为。但他也写了林森先生的一段家事。林先生二十五岁丧妻,后来没有再娶,也没有子嗣,收养了侄子林京为养子。林京获委任为宜宾的鸦片特税处处长,后来与养父谈话之后,最终辞去了这个美缺,走上抗日前线,后来不幸殉难。遇难之时,林京的同事和上司竟然都不知道他是国府主席的养子。这一段故事就写出了林森先生的清正之气。又如他写军统头子戴笠,此人冷酷阴狠,是非功过已有史书定论不提。余先生引用沈醉的回忆,军统局的正式在册人员和学员在抗日战争牺牲者达一万八千人以上,到抗战结束时全部注册人员为四万五千余人,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这一笔又是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笔法了。近现代中国是传统社会形态受到内外力夹攻而分崩离析的时代。家国社会的大变局之时,既是突破阶层壁垒、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个人立身、立志、立言的时代。我们读近现代史的时候常常会做假设思考,如果当年梁启超先生没有遇到医疗事故,如果当年张作霖没有被炸死在皇姑屯,如果张学良和东北军奋力抵抗,如果宋教仁没有被暗杀,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如果如果......显然我们和架空小说的作者一样,低估了历史的合力作用,而高估了个体对历史走向的影响。历史可能由于一两个偶发事件打开改变的契机,却不会因为任何单一个体而完成社会历史形态的迁迭变替。翻开历史,投机者见到钻营趋利,君子见到铮铮铁骨、雍雅风度,革命者见到我老大中国的沉疴恶疾。看历史人物的故事,就是看我们自己。
  •     革命,我国古代主要是指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而在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革命这个词,对于现在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历史课本上和抗战电视剧上我们没少听过这个词,陌生则是因为那个革命年代距离当下也有几十年了,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饥寒交迫、血雨腥风、民不聊生、国破家亡,自然也就无法正确理解革命对于劳苦大众、中华民族的真正意义。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他对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可以说是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叙述了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书中涉及人物数百位,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前人身上学到太多太多的东西,用这些宝贵的想法和知识来定位我们应该所在的位置,导航我们自己的人生。“立人三部曲”中的《盗火与革命》一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左右时局”、“乱世留名”、“天意难违”,每个部分都为我们讲述了十位大人物的一生,并且每位人物都有一条副标题,一语中的般的介绍了每个人的重要特点。这说明,作者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写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这部书真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对每个历史人物都非常了解并进行客观评论,不是简简单单地看些历史书籍就能写出来的,需要精心研究、思考才能形成现下的作品。本书中的三十位名人,当然都是大人物,我们要知道的是,不仅他在当时是什么人、做什么事,为什么在当时会出现那些人和那些事,还要知道他们在历史发展和变革中的影响是什么,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从中掌握什么有用的东西来指引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在书中作者不仅讲述了促进革命发展的仁人志士,还讲述了那些力图推翻革命的军阀,我觉得不管他的身份是什么,他是促进也好阻碍也罢,都是在推动革命的发展,他支持革命就会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他阻碍革命,那么会有千千万万个革命者会将他打倒、打败,去努力实现一个新的国家体制。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现在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懂革命、懂历史,才能知中国、爱中国、强中国。
  •     书不是很厚,300多页,字数也不是很多,却写了30个人的生平。我想这应该不是很好写的书。似乎不是很耗神才能读完的书,但是要彻底的读完却也不容易。我一向对这种书不是很有感,但是读完序言,却很想认真的读完。应是鸿蒙借君手。自序写的很好,非常有内容,有感情。说写得好,是因为坦白而真诚,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有请别人来抬轿子。用作者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搞历史的人的一家之言,非常有个人感情色彩的盖棺定论。所以决定这本书的价值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不能心平气和搁置争议的看下去。历史之所以这样的充满吸引力,就在于它的扑朔迷离。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留下来的都是断章残句,断瓦残垣。即便是留下详实记录的,一件事,前因后果,细节,角度,都有不同的解读。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要看到的。每个人表达的,都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当初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也是有非常浓烈的个人色彩渗透其中。读这本书,至少,佩服作者的勇气,赞赏他纯粹的角度。乱世出英雄。生逢乱世,平民百姓作为无辜受难者,千般苦,万般难。是困难,也是机遇。是挑战,也是信仰。在作者笔下,那些面目模糊的人似乎一个个都生动了起来。不再是历史记录中简单的几笔,而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形象慢慢的鲜活起来。有七情六欲,有爱好,有原则,有软弱和迷茫,有热血和激情。那个时代,原本只是一个个已经定格的黑白瞬间。这些人,用自己的热血,青春,抱负,让这些瞬间联动成为一部充满色彩的立体画卷。。他们不再是历史事件的担当者,而是书写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人公。中国的贤者,君子,士大夫,总是以天下为己任。能够为天下苍生做点什么,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也是值得的。这个崇高的信仰一直被高高的放在神坛上。每个人,在他浓郁的社会人的属性下面,首先是个体人的存在。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来自的地方,有他与这个世界的万千关联,然后才是社会人。然后才是某个或大或小的事件中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就算是秦桧,也有三个朋友,不是吗?可是我们总是用这样简单的黑或者白,好人或者坏人来衡量评价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人。哪怕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总是肆意的评论死者,因为他们绝不会站出来还口。用我们后来人的角度,马后炮的角度,肆意的评论他们在当时当下的对错是非。然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革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革命中牺牲的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即便罗马就在那里,也有一万种一千种一百种方式可以到达。我们身为后来者,总是习惯性的从效用和结果的角度去评判是非曲直。却不知,每一个结果,都是千万种因果因缘的交融。不能仅仅因为有些节点如此的明显,就把结果直接归结到一处。大丈夫立身于人世间,能够问心无愧,发乎情,止乎礼,就是好的。至于结果,那早已超出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相比那些有力的推手能人,我更欣赏那些纯人。他们能够超越党派,超越国界,超越文化,用虚怀若谷的心,对待大是大非。能够用一个赤城的心待人,敢于承担责任,也能踏踏实实的把事情做好。在一个信仰崩塌世事变迁的年代,他们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和能做的。坦坦荡荡的立在天地间,不为人言的奴才,不为名声所累,纯纯净净通通透透的一个人。这样的人,或许不会被苍生香火缭绕的崇拜,却会得到对手的尊敬。他们或许不是擎天柱,也称不上中流砥柱,却是中国人的脊梁和良心。事实已然湮没在时间的巨流之中,评论别人的功过得失总是容易的。难的事自己的安身立命这档子事。能不能用一颗清醒的大脑和发自肺腑的自己的心,来支配这幅躯体?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常常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的时代踏实的走自己的路?先贤是榜样,是力量,也是振聋发聩的暮鼓晨钟。他们是那样的坚信,接下来的时代会有艰难,但是终归会是好的。现在的我们,能够坦然的面对先贤的这份殷切的盼望和寄托吗?我们这个歌舞升平长袖善舞的时代,真的就是先贤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要做事,先做人。事实就是,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样的人,还没搞清楚要怎么做人,就已经被事情推着跑起来。30个人或长或短的人生,可以这样浓缩记录在薄薄的一本书里。功过是非总会有后人评说的,关键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如何去做出自己的选择?我相信这些已经失去的人,都曾经至情至性的生活过。无论是为信仰,为责任,为生计,他们都曾经这样真实的用自己的方式存在过。究竟是历史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还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走向?我想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首先是丰富的个人,其次才是社会的节点。书中讲述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看到另一个角度。以至于一度让我认为,在读的是一本武侠小说。那些快意恩仇,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鲜衣怒马的故事,俨然就是另一个江湖。如果只是习惯于将他们分好类,贴上标签,甚至简化成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就像积极负责的档案管理人,那么不读也罢,这不是你的菜。但是,假如,你更喜欢FBI或者CAI的个人侧写风格,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最后的最后,我要申明的一点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自由。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春秋大义
  •     茶余饭后何必深究,贵在浓缩在一本,前后思索串联,其实有多一分体悟
  •     可略读。不可深究。窃以为豆瓣评分有点虚高,关于汪精卫的评价比较中肯。应该以后一段时间该历史人物的形象会更清晰。
  •     总的来说还不错,但有些短文有些太走马观花了,还有就是有些文章和《中国男》《大国小民》有重复。
  •     精细的脸谱,流畅的文笔。
  •     缺少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革命党就站在革命党一边,评价军阀就站在军阀一边,评价满清遗老就站在满族一边。对历史人物给予了足够的共情,但是距离书封上“知人与论世”的目标还是遥遥无期,更多地嘲讽当今的“现代性”,嘲讽消费至上信仰混乱的现状。总之不具有概括时代的笔力,当作趣味读物看看咯。
  •     立人立传任人评说
  •     近现代人物不好写。需要在庞杂错乱的新旧闻、笔记、日记、评论等史料文本里捋出线索,落回到选择与命运上。余写得算是下功夫,有时只是寥寥几笔,却能最大程度勾勒出肖像,高明,也不难看出他下笔之前势必消化过数十倍的史料资讯。但只这样怕也是不够的。余对部分材料和人生节点的处理仍然有些踟蹰、模糊的时刻。在维基百科的时代,“列传”的精神与价值到底在何处?回答不了。
  •     立人三部曲意在“立人”,可惜寥寥数笔道不尽别人的一生,介绍的人物不少,走心的不多。全书最为惊艳的还是作者的自序,看过这么多人生戏剧,至少立得住自己。
  •     想读
  •     略读即可,打发时间。想起上铺姐们那部《民国的底气》,适合在老师讲废话的时候插空读
  •     这本描写了近代中国的30位人物,很多评价都是借用他人的文字,作者有偷懒之嫌。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一位当是汪精卫篇,从汉奸到“平反”再到“坐实”汉奸的位置,这其中的转变让人深思。
  •     面广但因篇幅限制不够深入
  •     浅尝辄止,皮毛之作
  •     很好的历史读物,但每个人上岗上线的说些好话,加于浓墨重彩思辩的抒情,资深历史爱好者表示轻视。
  •     反观历史,无非是观古鉴今,在读者对传主们发出赞叹之声的同时,寻求或治世或治身或治心之道。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在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个人与时局,如同时代对弈,虽说落棋无悔,实则步步惊心。每一个人,余世存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周旋之道。
  •     比较普通的民国人物小传集,争议较大的戴笠和汪精卫都挺好。这个系列还有两本,有点懒得看了....
  •     近现代人物评传,以个体人物为尺度,重新度量近代史,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
  •     前面几篇还不错,后面简直不想看了。
  •     这本书的介绍语是“不懂革命,何以懂中国”。回想我们的现当代史,可谓一语中的。我很喜欢余世存的书,读过好些本。这本《盗火与革命》看得很感动又难过,为民国时期那些赤子之心感动,为当今的种种苟且之人难过。我不知道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被和谐的内容有多少,但希望余世存老师继续写出好书。
  •     可能是因为人太多了吧
  •     如果放在3、5年前,也许还会给个4星,但现在,3星都是看在朋友推荐的面子上。不能说不敬业只是对我而言,没啥新意。
  •     总的来说作为通俗读物是可以一读的,简要的人物传记或者当作讲谈类的文章,也蛮有意思,普及新知教化大众。但是不耐读,史料不一定少,细节缺乏,作者盖棺定论评述的概括性语句太多,描了个模子没有血肉。
  •     人物小传。
  •     观感很舒服 对于我这样知之甚少之人 还是有很多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的用处 刚好与最近中外新闻史谈到的民国时期人物有交汇 也恰好看到了关于顾维钧趣味情事 相得益彰 有很舒服自在的阅读体验
  •     和余世存的非常道一书类似 个人感觉不如非常道好
  •     最后一章很喜欢
  •     简单说,能力配不上野心
  •     堂堂正正地历史人物小传记
  •     两本新书都看完了,少数人物写得还算可以,大多数篇章都流于白水日记+随意定论+易经评判。有些像小时候读的少儿版上下五千年的感觉,特别是不时的加入易经点评人物命数的时候,恍惚间以为是在看个大仙在算命。
  •     回溯历史的来路,找寻中国的未来~
  •     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没听过名姓的传奇。
  •     全书都是作者一家之言和毫无论据的结论。作者看似都是引经据典,实则断章取义。本以为和《史记》一样,以纪传为主,最后会附加一些作者的评价...但是几乎全是作者主观的结论...乏味至极...
  •     读历史,读人,读生活,也是读自己。只是有些只流于材料,可惜了。
  •     金桥广场附近书店,晃了十分钟实在没什么想买的。越是名头越大,越是不能抱太大希望,不够有趣的书,也没有突出人物性格
  •     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