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544234696
作者:(美)维吉尼亚・李・伯顿
页数:40页

章节摘录

  作品解读/彭懿  维吉尼亚·李·伯顿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习惯,就是她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儿童书是为儿童的”这一原则,把孩子们当成了最严厉的批评家,每一本图画书都是与她的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在曾经担任过凯迪克奖评委、美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巴巴拉·埃拉蒙(Barbara Elleman)所著的《维吉尼亚·李·伯顿的艺术生涯》(Virginia Lee Burton A Life In Art,2002)一书中,引用了维吉尼亚·李·伯顿这样一段话:“我的第一本书《约尼弗绒布》(Jonnifer Lint),是个关于一粒灰尘的故事。虽然我和我的朋友都认为它相当出色,但却一连遭到了十三家出版社的拒绝,原稿最后又被退了回来。我读给3岁半的儿子听,可还没有读完他就睡着了。这让我教训深刻。从那以后,我总是和我的读者,也就是孩子们一起,为他们而创作。我首先一遍一遍地把作品读给他们听,观察他们的反应,一边根据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取舍选择,一边写故事。图画也是一样。”  1943年,《小房子》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凯迪克奖,在获奖感言中,维吉尼亚·李·伯顿深有感触地说道:“在我与孩子们的合作创造过程中,我学到了几样东西。首先,一个人决不能‘写低’了孩子们。他们立刻就会感觉到成人的傲慢态度,他们不会去看这种书。此外,他们的看法清晰和尖锐……每一个细节,不管它有多小、多不重要,都必须具有固有的趣味和意义,同时,也必须要符合这本书的总体设计。”  《小房子》问世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今天人们谈论它最多的,还是它对现代文明的担忧和批判。急剧膨胀的都市化,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转瞬间就吞噬了小房子、吞噬了丘陵和丘陵上的雏菊和苹果树……在这个故事里,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即便是结尾,尽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长着小雏菊和苹果树的丘陵上找到了归宿,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不是吗?又有谁能保证它永远不再被现代文明所吞噬呢!所以我们要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一个弥漫着悲哀的故事。  回归大自然,在今天已经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当年曾有人问维吉尼亚·李·伯顿:“你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我们越远离自然和在自然中的简朴生活,我们越不幸福吗?”她回答得十分肯定:“我乐意把它作为这本书传递的一个信息。” 维吉尼亚·李·伯顿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这本小书里,她用最朴素的文字和最明艳的水彩,讴歌了一幅正在远逝的乡村美景。开头一上来就是七个连续的画面——粉红色的小房子、开满雏菊的绿色丘陵,日月星辰,然后是色彩分明的四季,明媚、恬静而又透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感觉。不知她是否受到了美国自然文学之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感召?反正如今,世上是已经绝少有人肯为孩子们画这种安安静静的图画书了。  有人说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家,就是《小房子》里那座四周长满雏菊和苹果树的小房子,其实不是。她住的是一座木瓦板屋顶的二层楼小房子,不是书中的那个中央有一个大烟囱的样子。不过,她和丈夫刚买下这座房子时,为了避开噪音,确实把房子朝马路后面整整移动了五百多米,移到了一片长着老苹果树的丘陵上。而且,她确实还在房子的四周种满了雏菊。  正是这次搬迁,给了她创作《小房子》的灵感。  维吉尼亚·李·伯顿说,创作这本书最困难的是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传递出历史的时间、也就是时间推移的概念。当然,她最后还是找到了一种深入浅出的表现方式,开始是一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接着是一个月(从新月到残月),然后是一年(从春天到冬天),就这样地循序渐进,让孩子理解了一个都市在一个世纪中的成长过程,获得了都市化的概念。  小房子也被作者赋予了人的特征和情感,被拟人化了,它会好奇,会孤独,也会恐惧和快乐,这都是孩子们能识别的情感。乍看上去,小房子前后似乎都是一个表情,但如果对比,还是能看出它表情的变化的。比如,当人们在小房子前面开挖道路时,它脸上就是一副惊诧的表情:“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呢?”要说最明显的,还是倒数第2页,当小房子逃离了乌烟瘴气的大都市,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它幸福地笑了。注意,这里作者故意把它门口的台阶画成了弯弯的曲线,好像在笑一样。不仅是表情,作者还用从亮丽到灰暗,再到亮丽的色彩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房子的心境。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画面装饰性极强,而且绝少直线,常常是一个椭圆套着一个椭圆,比如开头的几页,一个个椭圆形的丘陵连绵不断,连道路、云彩、栅栏,甚至连树梢都是椭圆形的,跃动着一种柔和而又抒情的舞蹈感觉。这或许与维吉尼亚?李?伯顿曾经是一位舞者不无关系吧!  巴巴拉·埃拉蒙说《小房子》是维吉尼亚·李·伯顿图画书创作的一个顶点,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维吉尼亚·李·伯顿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她的作品都是为她的两个儿子创作的。随着儿子的长大,她对于图画书的兴趣很快就减退了。虽然她一生只为孩子们留下来七本图画书,但她却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家。

前言

  彭懿    弗吉利亚?李?伯顿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习惯,就是她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儿童书是为儿童的”这一原则,把孩子们当成了最严厉的批评家,每一本图画书都是与她的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在曾经担任过凯迪克奖评委、美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巴巴拉?埃拉蒙(Barbara Elleman)所著的《弗吉利亚?李?伯顿的艺术生涯》(Virginia Lee Burton A Life In Art,2002)一书中,引用了弗吉利亚?李?伯顿这样一段话:“我的第一本书《约尼弗绒布》(Jonnifer Lint),是个关于一粒灰尘的故事。虽然我和我的朋友都认为它相当出色,但却一连遭到了十三家出版社的拒绝,原稿最后又被退了回来。我读给3岁半的儿子听,可还没有读完他就睡着了。这让我教训深刻。从那以后,我总是和我的读者,也就是孩子们一起,为他们而创作。我首先一遍一遍地把作品读给他们听,观察他们的反应,一边根据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取舍选择,一边写故事。图画也是一样。”  1943年,《小房子》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凯迪克奖,在获奖感言中,弗吉利亚?李?伯顿深有感触地说道:“在我与孩子们的合作创造过程中,我学到了几样东西。首先,一个人决不能‘写低’了孩子们。他们立刻就会感觉到成人的傲慢态度,他们不会去看这种书。此外,他们的看法清晰和尖锐……每一个细节,不管它有多小、多不重要,都必须具有固有的趣味和意义,同时,也必须要符合这本书的总体设计。”  《小房子》问世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今天人们谈论它最多的,还是它对现代文明的担忧和批判。急剧膨胀的都市化,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转瞬间就吞噬了小房子、吞噬了丘陵和丘陵上的雏菊和苹果树……在这个故事里,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即便是结尾,尽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长着小雏菊和苹果树的丘陵上找到了归宿,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不是吗?又有谁能保证它永远不再被现代文明所吞噬呢!所以我们要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一个弥漫着悲哀的故事。  回归大自然,在今天已经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当年曾有人问弗吉利亚?李?伯顿:“你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我们越远离自然和在自然中的简朴生活,我们越不幸福吗?”她回答得十分肯定:“我乐意把它作为这本书传递的一个信息。” 弗吉利亚?李?伯顿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这本小书里,她用最朴素的文字和最明艳的水彩,讴歌了一幅正在远逝的乡村美景。开头一上来就是七个连续的画面——粉红色的小房子、开满雏菊的绿色丘陵,日月星辰,然后是色彩分明的四季,明媚、恬静而又透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感觉。不知她是否受到了美国自然文学之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感召?反正如今,世上是已经绝少有人肯为孩子们画这种安安静静的图画书了。  有人说弗吉利亚?李?伯顿的家,就是《小房子》里那座四周长满雏菊和苹果树的小房子,其实不是。她住的是一座木瓦板屋顶的二层楼小房子,不是书中的那个中央有一个大烟囱的样子。不过,她和丈夫刚买下这座房子时,为了避开噪音,确实把房子朝马路后面整整移动了五百多米,移到了一片长着老苹果树的丘陵上。而且,她确实还在房子的四周种满了雏菊。  正是这次搬迁,给了她创作《小房子》的灵感。  弗吉利亚?李?伯顿说,创作这本书最困难的是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传递出历史的时间、也就是时间推移的概念。当然,她最后还是找到了一种深入浅出的表现方式,开始是一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接着是一个月(从新月到残月),然后是一年(从春天到冬天),就这样地循序渐进,让孩子理解了一个都市在一个世纪中的成长过程,获得了都市化的概念。  小房子也被作者赋予了人的特征和情感,被拟人化了,它会好奇,会孤独,也会恐惧和快乐,这都是孩子们能识别的情感。乍看上去,小房子前后似乎都是一个表情,但如果对比,还是能看出它表情的变化的。比如,当人们在小房子前面开挖道路时,它脸上就是一副惊诧的表情:“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呢?”要说最明显的,还是倒数第2页,当小房子逃离了乌烟瘴气的大都市,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它幸福地笑了。注意,这里作者故意把它门口的台阶画成了弯弯的曲线,好像在笑一样。不仅是表情,作者还用从亮丽到灰暗,再到亮丽的色彩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房子的心境。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画面装饰性极强,而且绝少直线,常常是一个椭圆套着一个椭圆,比如开头的几页,一个个椭圆形的丘陵连绵不断,连道路、云彩、栅栏,甚至连树梢都是椭圆形的,跃动着一种柔和而又抒情的舞蹈感觉。这或许与弗吉利亚?李?伯顿曾经是一位舞者不无关系吧!  巴巴拉?埃拉蒙说《小房子》是弗吉利亚?李?伯顿图画书创作的一个顶点,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弗吉利亚?李?伯顿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她的作品都是为她的两个儿子创作的。随着儿子的长大,她对于图画书的兴趣很快就减退了。虽然她一生只为孩子们留下来七本图画书,但她却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品解读/彭懿   维吉尼亚·李·伯顿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习惯,就是她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儿童书是为儿童的”这一原则,把孩子们当成了最严厉的批评家,每一本图画书都是与她的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在曾经担任过凯迪克奖评委、美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巴巴拉·埃拉蒙(Barbara Elleman)所著的《维吉尼亚·李·伯顿的艺术生涯》(Virginia Lee Burton A Life In Art,2002)一书中,引用了维吉尼亚·李·伯顿这样一段话:“我的第一本书《约尼弗绒布》(Jonnifer Lint),是个关于一粒灰尘的故事。虽然我和我的朋友都认为它相当出色,但却一连遭到了十三家出版社的拒绝,原稿最后又被退了回来。我读给3岁半的儿子听,可还没有读完他就睡着了。这让我教训深刻。从那以后,我总是和我的读者,也就是孩子们一起,为他们而创作。我首先一遍一遍地把作品读给他们听,观察他们的反应,一边根据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取舍选择,一边写故事。图画也是一样。”   1943年,《小房子》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凯迪克奖,在获奖感言中,维吉尼亚·李·伯顿深有感触地说道:“在我与孩子们的合作创造过程中,我学到了几样东西。首先,一个人决不能‘写低’了孩子们。他们立刻就会感觉到成人的傲慢态度,他们不会去看这种书。此外,他们的看法清晰和尖锐……每一个细节,不管它有多小、多不重要,都必须具有固有的趣味和意义,同时,也必须要符合这本书的总体设计。”   《小房子》问世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今天人们谈论它最多的,还是它对现代文明的担忧和批判。急剧膨胀的都市化,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转瞬间就吞噬了小房子、吞噬了丘陵和丘陵上的雏菊和苹果树……在这个故事里,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即便是结尾,尽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长着小雏菊和苹果树的丘陵上找到了归宿,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不是吗?又有谁能保证它永远不再被现代文明所吞噬呢!所以我们要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一个弥漫着悲哀的故事。   回归大自然,在今天已经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当年曾有人问维吉尼亚·李·伯顿:“你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我们越远离自然和在自然中的简朴生活,我们越不幸福吗?”她回答得十分肯定:“我乐意把它作为这本书传递的一个信息。” 维吉尼亚·李·伯顿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这本小书里,她用最朴素的文字和最明艳的水彩,讴歌了一幅正在远逝的乡村美景。开头一上来就是七个连续的画面——粉红色的小房子、开满雏菊的绿色丘陵,日月星辰,然后是色彩分明的四季,明媚、恬静而又透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感觉。不知她是否受到了美国自然文学之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感召?反正如今,世上是已经绝少有人肯为孩子们画这种安安静静的图画书了。   有人说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家,就是《小房子》里那座四周长满雏菊和苹果树的小房子,其实不是。她住的是一座木瓦板屋顶的二层楼小房子,不是书中的那个中央有一个大烟囱的样子。不过,她和丈夫刚买下这座房子时,为了避开噪音,确实把房子朝马路后面整整移动了五百多米,移到了一片长着老苹果树的丘陵上。而且,她确实还在房子的四周种满了雏菊。   正是这次搬迁,给了她创作《小房子》的灵感。   维吉尼亚·李·伯顿说,创作这本书最困难的是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传递出历史的时间、也就是时间推移的概念。当然,她最后还是找到了一种深入浅出的表现方式,开始是一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接着是一个月(从新月到残月),然后是一年(从春天到冬天),就这样地循序渐进,让孩子理解了一个都市在一个世纪中的成长过程,获得了都市化的概念。   小房子也被作者赋予了人的特征和情感,被拟人化了,它会好奇,会孤独,也会恐惧和快乐,这都是孩子们能识别的情感。乍看上去,小房子前后似乎都是一个表情,但如果对比,还是能看出它表情的变化的。比如,当人们在小房子前面开挖道路时,它脸上就是一副惊诧的表情:“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呢?”要说最明显的,还是倒数第2页,当小房子逃离了乌烟瘴气的大都市,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它幸福地笑了。注意,这里作者故意把它门口的台阶画成了弯弯的曲线,好像在笑一样。不仅是表情,作者还用从亮丽到灰暗,再到亮丽的色彩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房子的心境。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画面装饰性极强,而且绝少直线,常常是一个椭圆套着一个椭圆,比如开头的几页,一个个椭圆形的丘陵连绵不断,连道路、云彩、栅栏,甚至连树梢都是椭圆形的,跃动着一种柔和而又抒情的舞蹈感觉。这或许与维吉尼亚?李?伯顿曾经是一位舞者不无关系吧!   巴巴拉·埃拉蒙说《小房子》是维吉尼亚·李·伯顿图画书创作的一个顶点,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维吉尼亚·李·伯顿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她的作品都是为她的两个儿子创作的。随着儿子的长大,她对于图画书的兴趣很快就减退了。虽然她一生只为孩子们留下来七本图画书,但她却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家。 

内容概要

维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 Lee Burton)1909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她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首位教务长,母亲则是一位英国诗人兼音乐家。小的时候,每逢生日和圣诞节,父亲送给她的礼物不是玩具,而是许多精美的绘本,也常给她读绘本。因此,她对绘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她没有上大学,而是继续学习绘画和芭蕾舞,每天利用上课路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画速写。离开旧金山之后,她获得了一份专业素描工作,为许多优秀舞者和艺术家留下了珍贵的身影。
维吉尼亚•李•伯顿一直保持和孩子一起工作的习惯。她会把作品一遍又一遍地念给孩子听,在观察孩子的反应之后,加以修正。如此反复,直到自己和孩子都满意为止。
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主要作品有《乘火车去》(Choo Choo,1935)、《迈克•马力干和他的蒸汽铲车》(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 Shovel,1939)、《加里可,一匹奇迹马》(Calico the Wonder Horse,1941)、获得1943年凯迪克金奖的《小房子》、获得1948年凯迪克银奖的《罗宾•胡德之歌》(The Song of Robin Hood,1948)以及被赞誉为是她的艺术与人生的集大成之作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1962)。
1968年10月15日,维吉尼亚•李•伯顿因病去世,享年59岁。

编辑推荐

  1943年凯迪克奖金奖;1959年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入选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推荐100本最佳童书;入选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师们推荐的100本书”;入选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第22次“好绘本”;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图画书·为了孩子的500册》。  凯迪克金奖绘本,畅销60年的经典  说几句关于《小房子》的题外话 (阿甲 )  前几天见到《小房子》了,特别开心。一来是翻译了一年多的书,差不多与《勇气》一起译完的,终于见面了;二来这本书做得实在是非常漂亮,在印制上几乎无可挑剔。翻开这本书,不知怎么有一种十分怀旧的感觉,这是这本书本身的气质,也多少有些个人的缘份在里面。  在我翻译或者参与前期整理、策划的图画书中,这是一本最让我喜欢的书,它的名字很小——小房子嘛,但故事很大气,讲的是从乡村到城市的沧桑变迁,风格柔美却不做作,语言直白到小孩子都能听懂,但情感非常含蓄,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在不断的重复、展开中,故事竟然能推向激动人心的最高潮。最后合上书本时,久久回味。第一次读给筱音听时,我们都特别投入,读完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本书台湾也有一个很成熟的译本,由“小大读书会”的掌门人林真美翻译。另一本《石头汤》也有很成熟的译本,是台湾儿童文学界的泰斗之一马景贤老先生的译本。我好像一上来就要挑最难对付的事情来做,有点自不量力的味道:)  不过林真美的译本虽然读起来很顺,但多少也有一点缺憾,可能她主要是从日文版转译的,少了一点东西又多了一点东西,有点译写的味道。特别是原文在排列上有一种建筑上的美感,对照起来,台湾的译文显得有点碎了。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打醒十二分精神来做了这件事。我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要求自己,尽可能译文每一行都能接近原文的长度。这多少会使人读起来没有那么的顺畅(什么事都会有损失吧),但排出版来却非常好看,跟原版很接近,这也有赖于编辑的悉心努力。  总之,虽然有点王婆的嫌疑,但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实在很想夸一夸,除了译文还可以商榷一下,其它的要素确实已经接近完美了——漂亮的书衣、雅致的精装封面(好像是剪纸的图案)、内页的用纸、排版、印刷、装帧……让人爱不释手,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原作的味道。  但我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译文有一处明显不妥之处,就是第37页的第9行“当小房子看到绿色青青,听到鸟儿歌唱,”,英文原文是“when the Little House saw the green grass, and heard the birds singing, ”显然,这里至少应该翻译成“绿草青青”。我看到之后,非常难受,仔细查了原始的译稿,发现哪一次的译稿都是“绿色青青”,可能是最初的键误,然后一直成为盲点,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真是奇怪。这一次编辑小姐过于信任我了。我感到非常非常抱歉!希望下一版中能来得及改正过来。  另外,这本书的原画其实也有一点瑕疵。画家维吉尼亚·李·伯顿可能当时没有留意,在北半球看月亮,新月开口向左,残月开口向右,很好记的,残月就是“C”型,在南半球正好相反。但是这本书的第4页和最后一页画到新月、残月时,都正好反过来了。如果是南半球的读者倒也没什么,北半球的读者就需要特别留意一下。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也新月这个词隐去了,本来是“一弯新月升起来”,我改成了“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主要是编辑不愿意让图上的月亮改成反向,这种选择也是合理的,著名的瑕疵也不妨保留下来。  世事无完美。但我还想再说一遍,非常非常喜欢《小房子》这本书!

作者简介

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冈上看风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变化,小房子还看到乡村的景物随着挖马路、开商店、盖高楼、通地下铁……而一点一点地改变。结果,小雏菊和苹果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乌烟瘴气和行色匆匆的人们。还好,小房子的主人的后代发现了小房子,把她又移到了乡下,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风景。
《小房子》问世已经有60多年了,获得1943年的凯迪克金奖。今天人们谈论它最多的,还是它对现代文明的担忧和批判。急剧膨胀的都市,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转瞬间就吞噬了小房子、吞噬了丘陵和丘陵上的雏菊和苹果树……即便是结尾,尽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长着小雏菊和苹果树的丘陵上找到了归宿,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又有谁能保证它永远不再被现代文明吞噬呢?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一个弥漫着悲哀的故事。让孩子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了解城市的建设过程,更热爱环境、热爱生命。

图书封面


 小房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作者 六年级男孩(他曾在5岁的年纪读过这本书,不喜欢。今天他又读,被打动到。所以图画书是有适读年龄的)很久以前,在城外很远的乡下,有一座小房子。这座小房子盖得很好,非常坚固也非常漂亮。小房子的主人说:“这座小房子永远也不能卖。出多少钱都不卖。它要一直看着我们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住在里面。”小房子住在山冈上,非常开心地看着它四周的乡村田园。一天又一天,每天都不一样。可小房子还是老样子,一直都没有变。每天夜晚,它看着城市的灯光,那么耀眼,就好像人间仙境一样。等着等着,灯光越来越接近。一天,小房子看到,从弯弯的小路上,跑来几辆车,把小路变成了公路。小房子看着各种汽车,从城市那边来又去。每个人,每样东西,移动得都比以前快多了。公路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小房子开始想念以前的苹果树,那开满雏菊的田野。直到有一天,主人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女,发现了小房子,把它转移到了更远的田原。小房子又见到了花草树木,再一次,他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和星星;再一次,它可以看见春天和夏天,秋天和冬天,来来去去。又过了几天,又有人来照顾小房子了。这个美好又悲伤的故事在结尾时,让人陷入深思。在发展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失去了多少?要是人人都能明白“得之越多,失之越多”这个道理,那该有多好!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发生过像小房子这样的故事,但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那些细微的事物上,把环境污染,却从不在意。在人类开发资源,拓展新土地时,有没有想到自己把一些自然之物逼得无法生存?喊着“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这种口号,然后不断地破坏、污染、造祸于地球。这就是人类,一种伟大、天才而又迷惘麻木的生物。如果所有人都可以保护环境,那么地球也许就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2016.7.29
  •     结识《小房子》纯属偶然。那是某次网上购书为了凑单而随手加进的购物车。那时候宝宝还很小。书到手后我随手翻了翻,感觉文字太多,宝宝可能不会喜欢。遂随手将其搁置书架,甚至一度被我遗忘。直到有一天,在一册绘本推荐书单上我又看到它的名字——《小房子》。于是重新翻出,认真地看起来。这是一本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作者是来自美国的维吉尼亚▪李▪伯顿。“很久很久以前,在城外很远的乡下,有一座小房子。这座小房子盖得很好,她非常坚固也非常漂亮。……”像所有的故事一样,《小房子》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头,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时空都很遥远的地方:那里绿草茵茵,溪流环绕;那里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那里炊烟袅袅,充满孩童的欢声笑语……小房子就坐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白天,她看日出日落;夜晚,她看斗转星移;春季,她看草地漫绿、果树开花;夏季,她看庄稼茁壮成长、孩童水中嬉戏;秋季,她看秋霜染黄树叶、农民收割庄稼;冬季,她看皑皑白雪覆盖的大地银装素裹……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季节在变幻,作者将小房子周围的美丽景象一幅幅展现在读者眼前:春的清新、夏的浓郁、秋的喜悦、冬的凛冽……突然,有几个非常不和谐的事物迸入我的眼帘——那是些冒着黑烟和蒸汽的施工车辆,是它们,正在开满雏菊的山岗上挖路!就这样,小房子的命运改变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宁静和孩童的笑声。堆挤在她身边的,是越来越多的房子、越来越多的冒着黑烟的汽车以及行色匆匆的路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小房子显得那么孤单,那么无助,她开始怀念曾经开满雏菊的田野、怀念夜晚的月亮和星星。曾经色彩绚烂的田园乡村变成了城市,灰色的城市,这里分不清春夏秋冬。小房子很难过,我也很难过。小房子脏了、破了,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是的,我是想起了我的童年,那些算不得时时美好却充满美丽色彩的童年。自从初中毕业后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小村庄,就一直生活在“灰色”的城市里。孩童时期那些美好,那些绚丽都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我也想到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忙忙碌碌都市的孩子们,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的?当他们长大后,是不是也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可以回忆?小房子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小小小小主人后来找到了她,将她迁移到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安静得只有虫鸣鸟叫的地方。那里依然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焕然一新的小房子也迎来了她的新主人,不久她又可以听见孩童银玲般的欢声笑语!这是一本感动我的图画书,也是一本孩子非常喜欢的书。本以为故事太长,文字太多,孩子没有耐心听下去,没想到,孩子听完一遍还要听。第一次讲,连着讲了几遍,虽口干舌燥,但每次心中都有无尽的感触。这是一本关于环保,提倡热爱自然的好书,值得每位妈妈一遍又一遍为孩子朗读。树立环保意识,从娃娃开始。希望我们的地球充满绿色,会呼吸的绿色
  •     60年前发生在另一个国度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孙子孙子把小房子搬到了乡下,而在今天的中国,那是不可能的。。。呵呵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小房子的拆迁记
  •     画的挺好的,内容有点俗,阿布挺喜欢的。
  •     以点窥面,工业化进程
  •     很暖心。图片也很美。小的时候看的今天拿来又翻了翻。
  •     感动,有种想哭的感觉
  •     工业气息弥漫的社会,孩子的内心需存一片田园
  •     对乡村对环境的变化画的极为细腻,还有对于回到熟悉的自然的环境的渴望。
  •     虽然故事写的是上世纪的美国,但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反思。。
  •     向往城市的小房子回归田园的故事
  •     钉子户最后还是主动做出让步了
  •     刚哥说,有朝一日(可能是25岁时)房地产商会跪着求我们买房
  •     再过二十年,还能找到小时候住的房子吗?
  •     永不过时的经典,对大人都有启迪
  •     城市和乡村自然各有它的好处,不过我还是爱热闹的都市。
  •     3.5星。故事没怎么看…对构图挺感兴趣的,几张图对比着看有冲击力
  •     李·伯顿是我心中永远的5星绘本作家!
  •     小房子是书本的主角
  •     散文诗样的内容,三岁三个月的儿子表示不耐看。再大点试试看吧。
  •     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对抗。
  •     最美丽的东西总是在内心深处。
  •     山坡上的小房子,真美!请不要让它只存在于我的回忆里!
  •     感动我的一本书
  •     还是修改下,重读发现最后苹果树摇曳一段击中了我
  •     很漂亮的小房子,龙龙很喜欢。
  •     美国人的城市化进程
  •     #菲菲读书#很长很有深意的故事,从小房子的视角看城市发展的脚步,从前绿油油的一片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得黑漆漆,高楼林立,单从画面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压抑感,直到最后小房子又回到乡村,那种放松、怡然自得的感觉重又回归,这种心理的变化完全是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走的,太神奇的感觉了。书的主旨当然很明显,乡村更深得作者的喜爱,可是这对现代人来说又太难抉择,城市有其讨人厌的地方,但毕竟便捷,而乡村自有其美,可配套又完全无法和城市比。这个问题对菲菲来说显然太深奥,以后她会慢慢明白这其中的奥秘。2017.3.30
  •     思想和情感略深,适合6岁以上阅读。喜欢书中那份糅合着时间变迁的美感。
  •     作者的风格是速写,在非常张扬却不喧闹的画面中,总是讲了一个个伤感又温馨的故事。
  •     很讽刺,画面很美,女儿喜欢得快倒背如流了,可怕的城市化,什么时候回归呢
  •     我也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小房子,对我的子孙们说,记住,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可以拆掉……
  •     我学到了时间是很宝贵的,是永远也回不来的,就像如果小房子怀念他小时候的事情,也回不来了,只能想象。
  •     20161007
  •     蛋蛋的忧桑。。
  •     苏送给麦子的绘本~每天都看 愿小麦子像小房子一样在见证过世代变迁之后仍然能够回归本位 快乐生活~
  •     现代文明下的田园牧歌。
  •     为什么我就没有这样的向往?因为从来没有拥有过?
  •     如果你对一个地方很好奇,也不一定要去。小房子一开始在乡下,对城市很好奇,但是它住在城市以后它就觉得城市其实不好,最后它终于又回到了乡下。它很开心。
  •     在画面变得复杂之前。。都画的非常普通吧~后面还蛮好看的
  •     城市建设。蜡笔画
  •     小房子是最强钉子户,哈哈
  •     想家
  •     美丽的小房子
  •     个人很喜欢这本书
  •     一个有点忧伤的故事,有关自然、城市、环境、生命,当当需要慢慢体会 #给当当的绘本
  •     暖心绘本
  •     昨晚,和桐一起读的,她很喜欢,一直问,我们也在城市啊,但是为什么可以感觉春夏秋冬呢?还说,更喜欢乡下,因为乡下冷,会有积雪,想玩雪。今晚,她主动给爸爸讲这个故事,以图展示小房子的变化。
  •     2016.07.29 图画书是有适读年龄的,7年前不喜欢的,现在被打动到。儿子今天写了读后感。。。2009年12月 这本也是,大奖,但是儿子不喜欢。儿子对于这位大师的作品都不感冒。
  •     读来有种淡淡的忧伤和平和安稳
  •     直接看哭,我们都是农村来的小房子
  •     曲解一下,小房子就是城市建设中的顽固钉子户啊!然而,它见证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是喜是忧,作者病没有在书中表露。让人震惊的是作者绘画的表现能力,小小的篇幅,足以把每一次的变迁都生动地刻画出来。乡村的静谧早已远处,喧嚣才是城市的主旋律。小房子的“静”,和周围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也是动足了心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