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书评

出版日期:1993-3
作者:南怀瑾 讲述
页数:382页

解脱之路——南怀瑾《如何修正佛法》读后

读完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觉得过去读过,没有这次收获这么大,而且这次阅读恰恰印证了我很多的想法。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些文章是可以给人以启迪,有些文章则能够给人以明确的导向,另外还有一些文章是能够给人以印证自己的想法。原来读南先生的文章,能够获得很多的启发和指引,今天再重新阅读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却是自己的思考能够获得更深一层的印证,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能够获得某种确信感。这部书其实是南先生在台湾的一个讲稿,其中涉及到了佛教如何修证的问题,而且也提出了颠倒因果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将前人修证的结果,当成我们自己的出发点,但是我们却没有实际的修正,往往会造成虚假的作风。我们权且不谈佛法,而谈一些另外的问题。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南先生开列了一个佛法的书单,里面从经、律、论中选择了近而是部经典,并一一为学员讲授其中的精要,而全书其实就是这而是部著作的精华部分,但是因为涉及颇广,南先生又用了他特有的禅宗式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但是我们还是不妨仔细疏解其中我们能够理解的部分。就像全书的标题一样,南先生开篇明义,提出佛法并非是义理或者功夫,而是见地、修证与发愿,三者完全的结合,如果仅凭见地和功夫的话,是不足以为正法的。在这个意义上,这对于当下学院的佛学和寺庙的佛教都是严厉的批判。对此,我自己还是有另外的一些想法,比如将传统的语言方式,转化成为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方式,来理解南先生企图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的问题。南先生提出佛法是需要见地、修证和发愿三者结合的时候,却是通过三个方面分别来说明,对于见地来说,其实就是如何阅读佛经,从佛经中寻找修证的道路。而修证其实更多的是指如何调整身心,使其能够从身心层面证明佛法中所提示的道路。最后的发愿问题,其实是这两者的结合,如何通过对于佛法的理解,从而选择正确的修证道路,这涉及到人们所发的誓愿。如果,誓愿不正,那么见地就不纯,进而修证也没有办法照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仔细考察这三个方面的关系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地认为,这与希腊的灵魂、肉体和德性有着非常奇异的相似之处,下面我就谈及佛法与哲学的相似关系。如果我们将佛法修证三部分内容与希腊理性、血气和爱欲三部分相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见地、修证和发愿,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三者体现的是灵魂的修炼、身体的修炼和身心合一的修炼三部分内容,如果阅读经藏的话,其实佛法与古希腊哲学和中国文化,最为接近的也就是这三方面的修证过程,而且佛教是要比其他两者更加细致入微的讲解了三方面的修证过程,以及修证道路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另外两个文化则是通过寓言和比喻的方式,侧面提供了与此相类似的内容。我们还是回到佛法修证的本身来看这些问题,灵魂、身体和身心合一是如何完成修证的。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南怀瑾先生先讲述了一位老朋友萧先生的故事,并引出佛法“缘起性空”的核心问题。事实上,从佛陀讲法开始,其实就一直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但我们必须理解,缘起性空理论所支撑起的还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十二因缘等一系列的学说,而这些与灵魂修炼有什么关系呢?假如,我们假设人的灵魂不存在,也就意味着人死如灯灭,那么所谓的三世因果问题就被取消了,六道轮回更无从谈起,恰恰是因为佛法肯定了人的灵魂的产生,因而上述理论才有落脚之处。但是我们必须紧接着追问灵魂究竟是有,亦或是无呢?在这一点上,佛教有阿赖耶识种子之说,也就是种子受业熏习,因此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肉体,因此沉迷于此而忘却真我,也就是说灵魂沉迷于肉体的感觉,而将这六识的感觉当成本我,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能够将人们从肉体的沉迷中解放出来,重新认知灵魂才是肉体的主人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佛法的教诲上,要通过肉体的修炼,从印证佛法中所说明肉体与身体的分离,也就是第八识与前六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一点上,南怀瑾先生用了大量的禅宗公案来向世人说明,禅修并非是口头禅、并非是玩弄光景,而是彻彻底底的证明,通过禅修打破六识的虚幻,从而回到第七识。使修证者真正认识到,前六识为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因为阿赖耶识进入肉体之后,所形成的我识,因为我识的存在,从而衍生出的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只有在打掉前六识,方能将第七识显现出来,从而能够认识到第八识,即灵魂的真正存在及意义。否则,人们沉迷于五声五味五色的世界之中,无法返归自心,认识阿赖耶识,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并回到虚灵不昧的境地,从而能够真正对肉体产生控制,从而能够摆脱肉体对于灵魂的束缚。通过对于肉体的修炼,从而获得灵魂的灵明,再此基础上人们在肉体与灵魂分离的过程中,灵魂不再承担肉体的痛苦,从而灵魂可以选择今后的道路——可以决定是否能够跳出轮回,不再选择进入世间。如果,佛法只是教会人们如何学会使灵魂摆脱肉体的影响,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的存在,那么佛法与其他的一般的宗教也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而佛法并非如此简单,而是存在更高的层面。我们用柏拉图洞穴的寓言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洞穴象征了人的肉体,而在洞底的奴隶,则是表明其受到了爱欲的捆绑,从而不能获得自由,因而通过哲学(佛法)人们可以挣脱束缚,从而从洞穴(肉体)中解脱出来,并且上升到洞穴之外,也就意味灵魂能够摆脱爱欲的束缚走出肉体的困扰,走向无限的自由或者超脱轮回。但是,我们又必须听到佛陀并非以其为真正的解脱,而是将其作为小乘佛法,也就是说走出洞穴,选择灵魂的自由,不过是独闻缘觉的果报,而不是真正的究竟。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究竟,或者说佛法还有那些更加深刻的内容呢?南先生提示我们还有发愿这一环节,这并没有受到大家的关注。他通过讲解《法华经》中,佛陀讲法,而五千比丘离席,来说明大乘与小乘佛法的根本不同。佛陀的讲述的佛法中,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所关注的呢?在《法华经》火宅喻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柏拉图洞穴喻类似的说明,只不过从洞穴转变成为火宅,而佛陀化身长者走入火宅,对于众生讲法,告诉世人火宅外有三车,装饰有华美饰物和玩具,而诱导众生离开此苦难。而此一讲法,其实是面对芸芸众生,通过福德和安乐,从而使众生从爱欲中解脱出来,其实是通过高层次的爱欲,而使人们从低级爱欲中解脱,用禅定的法喜来使人们从低级的物欲中解脱。但我们并不应该沉迷于此,而是应该阅读佛经中佛陀的言行,就会发现其伟大的人格,并非是像其言辞那样,仅仅寻求灵魂的解脱,反而是选择了回到火宅,对世人讲法这一伟大的人格。在这意义上,佛法从小乘走向大乘,其根本差异就在于回向,也就是南先生所云的发愿问题,如果发愿想要此世解脱,那么就是小乘罗汉、辟支的果位,而如果选择回向,则佛陀预先授记为未来佛。然而,我们必须说没有对于灵魂与肉体的修炼,则根本提不到发愿。但发愿却是前两者修炼的根本因,也就是学佛的缘起问题,如果在因地上动机不纯,也就影响到了修证的过程和结果。本文从南怀瑾先生《如何修正佛法》谈起,涉及到了灵魂、肉体和身心合一的修炼,并将其与见地、修证和发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虽然佛法博大精深,却并非无章可循,南怀瑾先生通过对于佛法的教理、修证的法门和发愿的因果,向大众讲解佛法修证的次第,从而通过言辞向大众开示了解脱之路。然而,就如其书中所言,自唐宋之后,玩弄光景之人渐多,而真正修正佛法的人减少,从而使人们失去了正信和解脱之路,而此书不过是从经典和历史的双重角度,从新揭示佛法修证的道路,为后世追求慧命之人提示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本文不过是南怀瑾先生文章的佛头着粪,知我罪我,还俟来者。


 如何修证佛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