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古风俗

出版社:胡朴安 气象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2956301
作者:胡朴安
页数:46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北京人民,食必葱蒜(凡北式菜馆,席中必有小菜,蒜为必列之品),衣必红绿(北京庙会,旗装妇女,面部则胭脂如血。衣服则文绣斑烂,举目皆是),戏必皮黄(梆子腔自民国成立后,几成绝响,近年昆曲始稍兴,然终不敌西皮二黄之势力,上自学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会略哼几句者)。盖北方人民,感觉迟钝,无葱蒜则舌之味觉不愉快,无红绿则眼之视觉不愉快,无皮黄则耳之听觉不愉快。其感觉迟钝之原因,若以科学解说之,则北方空气干燥,种种电力,传达较迟,是为一大原因。且因感觉迟钝,而益求兴奋之剂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钝,是又一原因。以感觉迟钝故,遂至脑筋简单,学说不易输入,文化因以不进步,实人群进化之障碍。望有志者革除此种陋习,使官能恢复其固有之灵明。北京星相扶乩之风甚盛,不特旧人物笃信,新人物亦复津津乐谈。一般官僚,无一不以八字及五官求人评判吉凶。以故亚康节、赛柳庄、同心处等等。皆以相命而席丰履厚,且有膺高官厚禄者。一般大老,佞佛最深,茹素诵经者比比皆是。伏处下僚、脑筋敏捷者。遂起而研究佛学,以作终南捷径,颇多遂意者。故时人有言曰:“北京做官有三诀,日善螵、善赌、善诵经。”盖不诬也。北京年来,虽文化未进步,而奢侈则日起有功。元二年间,街市尚有铁轮车,今则无矣。昔者汽车、马车尚如晨星,今则月人三五百元之人物,无一不有汽车。甚有汽油由车夫供给,以分润酬应场中车夫所得之饭钱者,薪水虽数月领不到手,而老爷之架子,依然不得不搭。胸前之徽章,名片上之官衔,多多益善,虽逛公园、上饭馆时,亦不肯抛却。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向日政客衣服尚多韦布,今则一律花缎矣。统计北京各级社会,殆无一人不入胡同上盘子,无一人不往公园喝茶,无一人不听戏,无一人不听落子,无一人不打球,无一人不上小饭馆,无一人不看电影,无一人不叉麻雀。此数端兼之者固多,而占其二三者,百分中当在九十以外。 北京旧式茶馆,仅取水钱铜元二枚,今则龙井茶铜元六枚为普通矣。旧式饽饽铺,京钱四吊(合南钱四百文)一口蒲包,今则稻香村、谷香村饼干,非洋三四角,不能得一洋铁桶矣。昔日抽烟用木杆白铜锅,抽关东大叶,今则换用纸烟,且非三炮台、政府牌不御矣。昔日喝酒,公推柳泉居之黄酒,今则非三星白兰地、啤酒不用矣。然而人民虽阔绰,政府则外债内债,累积如山。国奢则示之以俭,尚望有志者以节俭为天下先,培养国民经济力,为国家减少政费之担负可也。人无正事,必且无聊。北京之无职业而待谋事者,固甚多而又无聊,其有职业者,亦多不尽力于所事,且专好为无聊之忙碌,如庆吊也,饮宴也,送行也,接风也,问候也,闲谈也,追悼会也,欢迎会也,凡此皆无聊之表现也。 群众运动,至今日仅成一种机械式捣乱作用。故有拥人者,有倒人者,有散传单者,有开某某会者。有请某项某项愿者,皆其好例也。

前言

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知中国一切。中国传统民风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为“俗”。风俗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包罗万象,大的方面来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具体说来,凡生产、贸易、居住、饮食、器物、服饰、娱乐、婚嫁、丧葬、祭祀、礼仪、岁时节令、语言等,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风俗有其贯通古今、遍及全国之共性,又有其时代、地域与民族之特点。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因地而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的风俗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节日风俗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春节,古人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中国的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春节这一天的主要民俗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除了做饭,一般不做其他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也多有不同。    春节时,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压岁给红包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再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婚姻上,过去汉族青年的婚事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人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风俗还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右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客人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来的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古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人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胡朴安所著《中华全国风俗志》是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记述了清末民初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人们通过一本书就可了解中国各地传统民俗文化,是爱好民俗旅游和研究传统民俗者不可或缺的资料。    我们编辑整理上海广益书局1923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将原书上下卷合订为一册,去掉了册中的卷次,将各行政省内容进行了编辑归类,对全书作了简体中文转换和新式标点,并校正了若干讹错,补齐了原文缺失的文字。

书籍目录

出版者的话 自序 顺天 总志 社会丛谈 八埠艳语 新年佳话 礼俗杂志 百业消长 贩琐录 里巷食谱 燕京百怪 游览会期 燕市杂咏 山东 济南 兖州 东昌 青州 登州 莱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济南采风记 济南人之特性观 惠民县之民情 惠民县之礼仪 惠民县之岁时 邹县之民情 邹县之岁时 邹县之礼仪 高唐奇俗之一种 荣成县之迷信 荣成县之清明节 沂州等处结婚借被之奇俗 山西 总志 方言(附) 农家月令(附) 太原 平阳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宁武 泽州 蒲州 辽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绛州 吉州 隰州 山西之哑叭教 保德土风拾零 河南 开封 归德 彰德 卫辉 怀庆 河南 南都 汝宁 汝州 陈州 许州 禹州 郑州 陕州 光州 开封风俗诗 西华之中秋节 郑县采风记 汲县岁时之风俗 洛阳风俗琐录 南阳农人之谚语 池源县之祀灶 池源县之节俗 批源县之闺阁游戏 江苏 江宁 苏州 松江 常州 镇江 淮安 扬州 徐州 太仓 海州 通州 南京采风记 六合之礼仪 六合之岁时 镇江奇俗之一端 吴中岁时杂记 吴中习俗 常熟风俗 昆山冬至节风俗 吴江县放水灯之风俗 黎里赛会之恶俗 武进社会状况 武进岁时记 宜兴之恶俗 宜兴之七月望 如皋七月之风俗 南通正月望之奇俗 淮安风俗志 阜宁二月二日之三件事 扬州老鸦语 仪征婚葬礼俗记 仪征岁时记 东台时节之风俗 兴化之新年 泰县时节之风俗 泰县人之迷信 高邮之丧礼 淠淮间婚嫁风俗 黄渡镇妇女之求子 金山清明之赛会 崇明时令之歌谚 崇明之鼠迷信 海门人之猜天 宝山十月朔之俗 浦东之札俗 上海风俗琐记 安徽 安庆 徽州 宁国 池州 太平 庐州 风阳 颍州 滁州 和州 广德 六安 泗州 合肥风俗记 六安之婚嫁风俗 芜湖风俗琐记 歙县纪俗诗 黟县之中秋节 婺源度岁风俗谈 婺源中秋风俗谈 绩溪中秋风俗谈 泾县之节令 泾县东乡佞神记 贵池中秋风俗谈 鹊江风俗志 寿春岁时纪 寿春风俗录 浙江 总志 杭州 嘉兴 湖州 宁波 绍兴 台州 金华 衙州 严州 温州 处州 杭州嫁娶风俗 杭州育子风俗 杭州寄干儿女之风俗 杭州之淫祀 杭州之信仰 杭州之传说 杭州游戏场之今昔 杭州商业之今昔 杭州妇女之生活 杭州伏日与冬至之种种习俗 杭城冬日杂咏 西湖之香市 临安岁时记 海宁风俗记 于潜避疟鬼之迷信 嘉兴农民之生活 湖州问俗谈 湖州养蚕之习俗 定海人食物之癖性 绍县做平安戏之风俗 绍县之女儿酒 萧山问俗记 余姚迎礼拜之习俗 对于动物举动之迷信 上虞农夫之习俗 新昌之立夏节 天台问俗记 天台岁时纪 兰溪县嫁俗琐记 金华城隍散粮之风 丽水之天贶节 丽水食物之习性 遂昌之迷信风俗 福建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福建二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岁时(附) 气候(附) 杂俗(附) 福建三 闽俗琐记 闽省岁时风俗记 闽人佞鬼风俗记 闽侯之拍喜俗 漳州女子之杖林 宁化民风略记 永定农家之乡俗 永定之方言 建阳之赌风 邵武风俗记 江西 赣省育儿习俗谈 临川之中秋节 吉安婚俗奇谈 吉安之中元节 安福民风琐记 萍乡岁时之风俗 萍乡婚嫁之恶习 萍乡人之习俗 萍乡人食物之习性 萍乡之俗语 德安杨泗菩萨晒袍之风俗 苗族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一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二 苗人之跳月结婚 苗人之婚丧风俗 四川 总志 成都 重庆 保宁 顺庆 叙州 建武 叙永 夔州 龙安 宁远 雅州 嘉定 眉州 邙州 潼川 泸州 资州 绵州 茂州 达州 越隽求雨之风俗 泸县拜鸡之俗 泸县新正之俗 金川风俗琐记 黑帐房生番之生活 崇化章谷夷女之异装 达围寨土司之状况 连州八排之瑶风 湖北 总志 武昌 汉阳 黄州 德安 安陆 襄阳 郧阳 荆门 荆州 宜昌 施南 武昌东乡乡里制度 武昌之民情 武昌之佞祀 武昌之嫁娶 武昌之岁时 武昌乞丐之习俗 武昌之商情 黄陂风俗志 黄陂岁时纪 黄陂愚俗谈 监利婚丧之礼俗 监利岁时气候记 湖南 总志 长沙 衡州 永州 宝庆 岳州 常德 辰州 永顺 沅州 彬州 靖州 澧州 桂阳 时令(附) 方言(附) 苗俗(附) 湖南信仰之风俗 湘人称呼之奇俗 长沙新年纪俗诗 衡州风俗记 宁远岁时记 汝城风俗纤记 津市之农谚 辰州风俗记 麻阳婚丧之陋俗 陕西 习尚 时令 礼仪 方言 陕西风俗琐记 泾阳婚丧之俗礼 风翔县民俗琐记 汉中风俗略志 临潼之送穷节 青海 青海番族之状况 广东 总志 广州 韶州 惠州 潮州 肇庆 高州 廉州 雷州 琼州 罗定 连州 南雄 嘉应 广东人之性质 广东之赌风 广东妇女之特性 广东之妓女 广东之生活状况 广东之礼俗 广东之戏剧 广东之宴会 广东之多妻 广东之瞽姬 广东之妹仔 广东之自由女 广东之妈姐 广东之蛋妇 广州岁时纪 广州之中秋节 广州之七夕 广州之金花夫人 广州之仔字称呼 广州之密蔷薇习俗 广州之飓讯 广州之娘妈会 广州之银洋称呼 广州之麻蛋烧猪 番禺之婚俗 番禺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女子之金兰契 顺德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之婚俗 赤溪民俗纪 曲江之奇俗 潮州风俗乐府十咏 潮州人之服饰 潮州妇女之生活 潮州人之械斗 潮州之三点党之一 潮州之三点党之二 潮州之信仰 潮州之新岁 潮州人之盂兰会 潮州人之方言及教育 潮州之迎青龙 潮安之中元节之一 潮安之中元节之二 潮安之食品 大埔之习俗 广西 总志 桂林 柳州 庆远 思恩 泅城 平乐 梧州 浔州 南宁 太平 镇安 郁林 粤西采风琐记 蒙山佞神之信仰 罗城打炮仗之习俗 象县之俗谚 百色之七夕节 广西土司之妻 僮人之方言 云南 总志 云南 大理 临安 楚雄 澄江 广南 顺宁 曲靖 丽江 普洱 永昌 开化 昭通 景东 蒙化 永北 广西 武定 元江 镇沅 云南社会观察谈 云南之节令 云南人之信仰 云南之婚俗 云南人之生活状况 曲靖吊丧之异俗 宣威岁时之习俗 哈瓦土人之风俗 哈瓦之祭谷地奇俗 石屏之请七姑娘 腾越之火把节 腾越之中元节 腾越之腊八节 龙氏土司之婚礼及家仪 贵州 贵阳 安顺 平越 都匀 镇远 思南 石阡 思州 铜仁 黎平 大定 南笼 遵义 贵州之中秋节 贵阳女子之生活 盘县十月朔之俗 盘县节序之宜忌 盘县小孩之撞名 直隶 津沽春游录 天津之社会观察谈 天津风俗诗 天津腊月之腊品 天津祭灶之风俗 天津烧平安纸之风俗 天津求雨之风俗 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 宁津六月之两节 东光风俗略志 丰润风俗琐记 保定风俗详载 奉天 满洲之婚制 沈阳农家之歌谣 营口婚嫁之风俗 铁岭中元节之风俗 辽阳之农家谚 辽阳人之媚灶 吉林 吉林奇俗谈 吉林猎者捕兽谈 宁古塔风俗杂谈 双城跳神之习俗 黑斤济勒弥之生活 黑龙江 黑龙江风俗琐记 鄂伦春族之生活状况 鄂伦春族之风俗习惯 甘肃 兰州之迎春赛会 兰州运输之情形 狄道女子之装饰 狄道人民之居处 狄道人民之饮食 平凉等处之穴居 宁夏之婚俗 宁夏之丧俗 宁夏之生活状况 土司之制度 甘州之称呼 新疆 迪化人之生活状况 哈萨克人之生活 哈萨克人之衣饰 哈萨克人之冠礼 哈萨克人之婚礼 哈萨克人之丧礼 哈萨克人之宾礼 哈萨克人之奉教 巴音布拉克人之信佛 帕米尔人之生活 准噶尔风俗记 乌鲁木齐风俗记 热河 热河风俗琐记 绥远 归化绥远之风俗 内蒙古 内蒙古风俗志 内蒙古东部与西部风俗略记 蒙古族婚嫁及杂俗 西藏 西藏呼毕勒罕之承继法 西藏喇嘛僧之等级 西藏喇嘛僧之服装 西藏喇嘛寺内之状况 西藏尊贵喇嘛之敛礼 西藏喇嘛教育之程式 藏民教育之状况 藏民之刑法 藏民之历法 藏民之租税 藏民之咒语 藏民之佛珠 藏民之性质 藏民男女生活之奇异 藏民男子之服装 藏民女子之服装 藏民之职业 藏民日常之食物 噶伦b宴客之仪式 藏民宴客之仪式 藏民之住屋 藏民之育子风俗 藏民之医术 藏民之占h 藏民之交际礼 藏民之岁时令节 中华全国风俗志跋

编辑推荐

《图说古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珍本精华)》是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图说古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珍本精华)》记述了清末民初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胡朴安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一生著述甚丰,一些作品传布海内外,影响深远。


 图说古风俗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