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编年(全九卷 共十二册)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67502765
作者:梅新林,俞樟华

书籍目录

各分卷及署名作者:
(1)先秦卷(陈年福、叶志衡)
(2)汉代卷(宋清秀、包礼祥、曾礼军)
(3)三国两晋卷(王德华)
(4)南北朝卷(林家骊)
(5)隋唐五代卷(陈国灿)
(6)宋代卷(俞樟华)
(7)元代卷(邱江宁)
(8)明代卷(上、下册)(陈玉兰、胡吉省)
(9)清代卷(上、中、下册)(俞樟华、毛策、姚成荣)

作者简介

《编年》的编撰年限,起于三皇五帝,终于清宣统三年。从人伦起处即是始祖的传说时代,一直延续到古代中国帝制的终结。
《编年》综合吸取历代史书与各种学术编年之长而加以融通之,率先创制一种新的编纂体例,即主要由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所构成,同时在各栏目适当处加按语,另外再在每年右边重点记载外国重大学术事件,以裨中外相互参照,合之为六大版块。
编纂一部完整的《中国学术编年》一直是中国学术界所期待的。由梅新林教授主持、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共同完成的《中国学术编年》填补了这一空白。
《中国学术编年》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学术追求,其特点有四:
一、注意揭示中国学术史的宏观发展演变历程,在通观这一演变历程中把握各代学术盛衰规律。
二、始终把握、凸显中国学术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术流派的源起、形成、鼎盛及至解体历程,使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兴替规律得以提炼。
本书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首次以编年的形式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的系统梳理,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能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本书特别注重历朝历代各种学术群体的区域流向、位移、传承关系,以见学术中心的迁移规律,这是极有特色和眼界的一个研究方式。
四、本书也注重中外学术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历程,以见跨文化的学术传承规律。


 中国学术编年(全九卷 共十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教授):我想谈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编撰出版《中国学术编年》这个事情本身,我想谈两点感受。一是创意,就是《编年》这个事情的创意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国外的学术编年,据我所了解,他们至今还没有这样一种打通的编年。因为西方的学术历史经常被割断,而且他们后来国别又非常的分散,所以,西方还不可能有这样一部把西方学术史拉通的这么一个编年。我见过古希腊罗马的编年,但编得非常简单,不像我们这个非常丰富,我觉得这个创意是非常了不起的。二是魄力。这个工程太大了,你弄不好,哪个出版社敢接啊,还是容易赔钱的事情。我从85年就开始和出版界打交道,接近30年了。我的一个经验或体会就是,学者有很好的想法,没有出版社支持等于零。这两点是最基本的感触,体会也很鲜明。第二,我想谈谈这部《编年》好的地方。首先,《编年》的体例以及风格非常的明确、简明扼要,材料的取舍做得非常恰当。作为工具书,必须要弄得非常醒目,类别要划分得非常干净利索,这一点我觉得《编年》是做得非常不错的,而且这个技术性的功夫是需要大量辛苦劳动的。其次,我尤其想提的是文字语言非常干净。我最近这10多年,主编一些中国古籍的整理和校勘,我的一个原则是,一定要把这个学术朝普及方面走,必须要加些注释。现有的一些作者是各专业行当里出来的,他一加注释,他的语言就完全是现代的,比如说这个是哲学家,那个是文学家。古代没有这么分的,就是给读者一个什么样的直观。学术就要有学术的样子,从这一点上看《编年》非常干净,不用那些现代语言。书的学术品质与其反映的学术时代要相配,我觉得这一点《编年》做得非常不错。刘石(清华大学教授)说到的把20世纪纳入进来这一点,其实我们最开始是有20世纪部分的。只不过20世纪部分太复杂,因为马上就牵扯到一个分科的问题,西方的学问进来了,如何来编?我们当时还讨论编到什么时候,80年代要不要进来?我当时是坚决反对80年代编进来的,有一些学者就认为80年代要编。我说这个会乱的,不好弄,涉及很多的意识形态问题。因为很多的历史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政治的论争还在,动不动就得罪人,还会犯政治错误,怎么办呢?因为这些原因才把20世纪暂时放下。的确,我觉得民国以来应该是单独一卷,那个年代中国所谓的大变局已经是翻天覆地的了,但民国编年的体例要重新设计。《编年》至清代是一个明智之举,而且凸现出中国学术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古今之间的大分别。古代的学术形态非常清楚,民国以来是另一种学术形态,两个放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对比。第三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我觉得《编年》这个工作做的非常不错,基础很好,尤其是搜集大量的材料,我觉得这些材料可以有一些衍生产品,衍生产品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给不同学术取向和需求的人提供一个方便。比如,可以以学术性的人物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为基础来编一个《中国古典辞典》。西方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牛津古典辞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正在做,3000面,我们前一段时间开了第一次定稿会。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贯通性的中国古典辞典,如果在现有《编年》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重新编排,搞一个很大部头的《中国古典辞典》,那是非常好的。那是会把洋人镇住的!洋人不可能有我们这样近3000年长期的学术思想传统,那是可以给我们中国争脸的!也可以搞缩编本,针对普通的大学生,对高中生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还可以做简编本,弄一本线条非常清楚的手册,我相信也非常好。诸如此类的衍生产品还可以动脑筋想,我就讲这些。
  •     一、《中国学术编年》(以下简称《编年》)为中国学术史编年体著作,兼具工具书的检索功能。二、《编年》上起先秦时代,下迄清末。按时代分为九卷,即先秦卷、汉代卷、三国两晋卷、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三、《编年》所取材,主要依据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同时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所录文献,引文标注所出,以示征信;其他材料,限于体例,未能一一注明所出,可参见统一列于每卷之末的参考文献。或遇尚存异说之文献,则择善而从,或略加考释。四、《编年》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学术追求,重点关注各卷本时段学术主流特色与学术发展趋势两个方面,重在揭示以下四大规律:1.注重中国学术史的宏观发展演变历程,以见各代学术盛衰规律;2.注重学术流派的源起、形成、鼎盛及至解体历程,以见学术流派的兴替规律;3.注重学术群体的区域流向、移位、承变历程,以见学术中心的迁移规律;4.注重中外学术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历程,以见跨文化的学术传通规律。五、《编年》采用一种新的编撰体例,由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构成,同时在各栏目适当处加编者按语。若遇跨类,则以“互见法”于相应栏目分录之。六、《编年》中的“学术背景”栏目,着重反映深刻影响中国学术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文化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的重大事件,以考察学术演变的特定时代背景及其对学术思潮、治学风尚的影响。 1.学术背景著录,先录时间,后录事件。2.同月不同日者,只标日,不标月。3.知月而不知日者,于此月最后以“是月,……”另起。4.只知季节而不知月者,则分别于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后标以“是春,……”、“是夏……”、“是秋,……”、“是冬,……”另起。5.只知年而不知季、月、日者,列于本年最后,以“是年,……”另起。七、《编年》中的“学术活动”栏目,着重记述学者治学经历、师承关系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明学术渊源之所自、学术创见之所成、学术流派之脉络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兴替轨迹,包括从师问学、科举仕进、讲学授业、交游访问、会盟结社、创办书院、学校、报刊等学术机构,等等。其中学者仕历与学术思想和学术活动之演变关系密切,故多予著录。1.学术活动著录,先录人物,后录时间。2.人物大致以学术贡献与地位之重要排次,使读者对当时学界总貌有一目了然之感。相关师友、弟子、家人附列之。3.有诸人同时从事某一学术活动者,则系于同一条,以主次列出,不再分条著录。4.学者人名一般标其名而不标其字、号。科举择其最高者录之。5.少数民族学者一般用汉译名,不用本名。6.僧人通常以“僧××”或“释××”标示之,若习惯上以法号称之,则去“僧”或“释”字。方外人名只标僧名、法名,不标本名。7.外国来华传教士及其他人员统一标出国别,如“美国传教士×××”。外国来华学者人名一般用汉名,若无汉名则用译名。其来华前、离华后若与中国学术无涉,则不予著录。8.中国学者在国外传播、研究中国学术者,予以著录。八、《编年》中的“学术成果”栏目,着重记述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以著作为主,兼收重要的单篇文献,如论文序跋、书信、奏疏以及纂辑、校勘、评点、注释、考证、译著等等,以见各代学术研究之盛况。1.学术成果著录,先录作者,后录论著。2.论著排列依据传统“经史子集”之序而又略作变通,依次为经学(含理学)、史学、诸子学、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宗教学、自然科学、图书文献学、综合。3.论著通常分别以“作”、“著”标之,众人所作或非专论专著一般以“纂”标之。4.著录论著撰写与刊行过程,包括始撰、成稿、修订、续撰、增补、重著以及刊行出版等,并著录书名、卷数及一书异名情况。5.对重要论著作出简要评价,如特色、价值、版本、影响等。对重要论著的序跋,或录原文,或节录原文。九、《编年》中的“学者生卒”栏目,分卒年、生年两小栏。卒年栏著录学者姓名、生年(公元××年)、字号(包括谥号)、籍贯以及难以系年的重要著述,凡特别重要人物,略述其一生主要成就、贡献与地位、传记资料及后人的简单评价。1.学者生卒著录,先学者卒年,后学者生年。2.在卒年栏中对重要学者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作出概要评价。3.年月难考之论著系于卒年之下,以此对无法系年的重要学术论著略作弥补。十、《编年》在以上四大栏目下都加有“按语”。主要内容为:1.价值评判。即对学术价值以及重要影响进行简要评价。2.原委概述。即对事件缘起、过程、流变、结果、影响诸方面作一概要论述。3.补充说明。即对相关内容及背景材料再作扼要说明。4.史料存真。即采录比较珍贵的史料或略为可取的异说,裨人参考5.考辨断论。即对异说或有争论者,略加考辨并尽量作出断论,或择取其中一说。十一、《编年》在注录中国学术之外,又取同时期外国重要学术人物、活动、事件、成果等加以简要著录,以资中外参照。十二、《编年》纪年依次为帝王年号、干支年号、公年纪年,三者具备。遇二个以上王朝并立,则标出全部王朝帝王年号。凡因农历与公历差异产生年份出入问题,以农历为准。无法确切考定年份者,用“约于是年前后”标之。凡在系年上有分歧而难以断定者,取一通行说法著录之,另以按语录以他说。十三、《编年》纪年所涉及的古地名(包括学者卒年所标之籍贯),一般不注今地名。十四、《编年》每卷后列有征引及参考文献,包括著作与论文两个方面。征引及参考文献的著录顺序:先古代,后现代;先著作,后论文。十五、《编年》每卷后编有索引,以强化其检索功能。其中包括“人物索引”与“论著索引”。人物索引按笔画顺序编排,每卷人物索引只列本朝代的人物,跨代人物不出索引;人物的字号,加括号附录在正名之后;论著索引按拼音顺序编排。唐以前称“篇目索引”,即重要论文亦出索引;隋唐五代称“论著索引”;此后各代称“著作索引”,即文章不出索引。同书名而不同作者的,在书名后面加括号,注明作者,以示区别;一书异名的,在通行书名后面加括号,注明异称。十六、全书根据一以贯之的统一要求与体例格式进行编写,各卷(尤其是先秦卷)基于不同时代学术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再作变通处理,力求达到规范与变通的有机结合。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详细 史料比较全 当作工具书很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