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108029942
作者:夏洛特·斯莱
页数:206页

章节摘录

  很少有人有机会指挥军队,但每个人都可以梦想自己站在队前发号施令的过程。因此,这就是一队玩具士兵带来的乐趣,那是真正古希腊意义上的现代密耳弥多涅斯军营。幻想蚂蚁帝国受自己统治也能达到大致相同的效果。相对而言,这种幻想者就是自己世界中的巨人,一个在屋里被人欺凌的孩子,可以走进花园,找到一个王国,而自己在那里就显得巨大无比,如同神灵。  幼年的奥古斯特福勒尔就是这样的孩子。他1848年生于瑞士洛桑附近乡村的一个名门望族。奥古斯特最终将成为影响深远的精神病学家,也是国际公认的蚂蚁专家。不过,童年时的奥占斯特腼腆、多病、孤独而可怜。他讨厌母亲的陪伴,因为身为加尔文教徒的母亲对他过度保护且神经质。他后来写道:“除了拜访祖父母.我被剥夺了所有人际交流。我母亲甚至不允许我独自踏进花园。”奥古斯特在蚂蚁中找到解脱,自六岁起就开始对蚂蚁的社会生活着迷。他观察自家住宅周围的三种蚁群,“亲切地…?用面包、糖等等”喂它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奥古斯特热爱自己的蚂蚁。当一队红蚁劫掠了自己最爱的蚁窝后,他深感绝望,愤怒地将滚水浇在人侵者身上,却根本无济于事。不久,在学习了一些古典文学之后,他开始写一部荷马史诗式的作品:“蚂蚁战争”,一部“《蚁力亚特》”,其中,建造蚁丘的草地蚁扮演希腊人的角色,而血红色的盗贼蚂蚁凹唇蚁刚是狡的特洛伊人。福勒尔跌小记笔记,里面满是素描、注解和编号的手迹,全都表现了他怎样专注地沉浸于蚂蚁的小王国,以此逃避他的母亲,逃避“《圣经》和宗教教义持续而过度的说教”。他在蚂蚁帝国中找到了传统社会生活主题的缩影,在他看来,蚂蚁属于但又独立于更大的世界。那是自治的乌托邦,而他则自封为它们的君主。  福勒尔从蚂蚁身上获得慰藉的经历并非独一无二。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EO威尔逊,幼时跟随分居的父母到处漫游。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让他像福勒尔一样孤独而渴望社交。如今,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蚁学家,威尔逊提出:“优美环境中的孤独或许是造就……野外生物学家的良好方式,虽然有些冒险。…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威尔逊没有在人类中交到朋友,却在小蚂蚁神话般的军队中找到同志。“我拯救了少量松萝状风梨它们是我的朋友…我在床下的一罐沙子里养了些收获蚁我发现了童话故事……”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有本童书《拉迪斯和蚂蚁》(LadisandtheAnt),简直是以小说笔法记录的福勒尔或威尔逊的童年。它刻画了一群蚂蚁,作为故事中那位不幸的主人公的救星。8岁的小男孩拉迪斯因为健康欠佳而被送到乡下避暑。他带着自己的腼腆和自卑感来到那里,就像所罗门王的蚂蚁那样,在书中第一段他就被描述为“不够强壮”。只有当一位友好的王后用魔法将拉迪斯变得跟蚂蚁大小相当,并熟悉了蚁窝内部之后,他才学会轻松地生活,健康状况也开始改善。蚂蚁就像驯服的马儿那样驮着他,并焦虑地告诉他:“你会突然冒出个念头,让自己在蚁匠内长大,将我们全部毁掉。”拉迪斯学会和蚂蚁争斗,而且发现自己一旦抓住它们的触角就能将它们击败。甚至拉迪斯在回到人类世界后,也继续保持了自己新发现的力量感和自信感:“他多么幸运,能够在任何时候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拉迪斯曾拥有个人军队,这段回忆支撑着他。  因此,个体蚂蚁虽然渺小,但其强大的群体力量却是弱者的希望之源。此外,很多地方的文化都分享这种有关蚂蚁的幻想。越南有句谚语,叫“conkiencongconvua”,意思是小蚂蚁齐心协力就能抬起大象。

前言

  要描述蚂蚁,很难避免使用夸诞的形容词。  蚂蚁迷对它们推崇备至,虽然这与蚂蚁渺小的个头完全不成比例。他们认定蚂蚁是拥有许多“至最”的昆虫:最聪明、最有组织、最勤劳、数量最多、繁殖力最强、最有优势;它们比人类更古老、更好斗、更乐于合作、更爱交流。这些比较常常近乎怪异。有个儿童网站断言:“蚂蚁的大脑在昆虫中是最大的·据估计,蚂蚁的脑力与苹果公司MacintoshⅡ电脑的处理能力相当。”  至少,这一切就是蚁学家(专门研究蚂蚁的人)要我们相信的。

内容概要

夏洛特·斯莱(Charlotte Sleigh),任教于英国坎特伯雷肯特大学历史学院。从科学史、文化史,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她的写作在微型的主题下为读者生动开启了广阔的视野。

书籍目录

前言1  作为下属的蚂蚁2  作为模范的蚂蚁3  外敌4  内敌5  作为机器的蚂蚁6  暖昧的蚂蚁蚂蚁年代表征引文献及注释参考书目相关协会相关网站作者致谢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蚂蚁》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蚂蚁及其错综复杂的微型社会的各种反应,并阐明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缘由。《蚂蚁》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图像集益浓缩,并假以时或机敏风趣、时或庄重敦厚的文字,将之贯穿一气,于是缤纷纸页间,扑面而来的是充盈的人文气息与令人愉悦的多样性。蚂蚁是浩浩荡荡的大军:目前已知的蚂蚁种类达11006种,它们生活在全世界除极地冰冠以外的所有地方;据估计,全部蚂蚁的重量为现存昆虫总重量的一半。蚂蚁被塑造成幻想中的微型军队,高尚行为的典范、理想的共产主义者,以及介于有机体和机器之间的生物:1977年,英国电信公司曾雇用蚂蚁专家帮助解决其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封面


 蚂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蚂蚁》这本书并不像我期待的那样有趣,在开头简短的趣味性科普部分之后,它迅速转型,直到最后一个句号之前,都大讲形而上,我腿脚不好,没跟上。  要是想轻松地读读并且日后还能给儿子轻松地读读——和我一样——拿着本不是你想要的动画片似的作品。我在这里说了它不是什么,看看豆瓣里几位网友的长篇书评,你能知道它是什么。
  •     这两天三联又出了一套“动物系列”,第一辑第一本就是《蚂蚁》,分“作为下属的蚂蚁,作为模范的蚂蚁,作为机器的蚂蚁,内敌,外敌,暧昧的蚂蚁”六个部分来讲。而吊诡地地方正在于,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文字中持之以恒的书写蚂蚁?比如卡尔维诺那部充满强大暗示和隐喻的《阿根廷蚂蚁》,就是在一个中篇里不同寻常的讲到了蚂蚁如何成为日常生活的通常现象,进而描写人类在社会中受各种环境牵制的缩影。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根廷蚂蚁”,那些日常生活中琐屑而烦人的小事,无法摆脱,却又确实影响着我们。于是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生活在“阿根廷蚂蚁”的包围中,有摆脱庸俗日常生活的愿望和冲动,但是终究摆脱不了。而蚂蚁这个意向,也确实存在着一股力量,跟那些威胁着从内部耗尽人类社会的力量惊人相似。又比如贝尔纳•韦尔贝尔从1991年开始,陆续发表的以蚂蚁为题材的“地球内部居民”系列小说:《蚂蚁》、《蚂蚁时代》、《蚂蚁革命》,可谓对昆虫世界里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做出了激动人心的艺术创作。其中贝尔纳试图探讨蚂蚁具有怎样的生活形式和文明形式两个命题。对于其生活形式的探讨尚可以入手,但如何从人类之外的角度来看待人类之外的文明则始终是个悖论。因为如果我们以人类的视角来看待异质文明,则必然意味着对异质文明的同化,所以真正理解一种异质文明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正如逻辑上的自指悖论:即在逻辑的范畴内解决不了逻辑自身的问题。所以贝尔纳的小说虽然激动人心,但其所讲述的文明也不过只是一个套着蚂蚁外壳的人类文明罢了,更或者,仅仅是一个现代西方文明而已。所以可见,一本书试图表现的主题越大,所不可避免的缺陷也越大。虽然这样的探讨对于一部成功运作的商业小说而言,未免过于吹毛求疵了。而在中国这边,有个叫小饭的80后也写过一部《蚂蚁》,用的是荒诞和夸张的手法来讲述一个青年如何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并且在这种少年生活中,蚂蚁一直是他呼之即来的玩伴。比如在热烈的阳光下屠杀蚂蚁是童年时排解孤独感的最常用方式,而小饭也多次详尽写到这残忍的屠杀过程。从而蚂蚁自然而然地成了小说中不在场的主人公,参与着作者纯净而残酷的少年岁月。确实,很多小孩子都乐于专注地沉浸于蚂蚁的小王国,甚或在西方,也不排除以此来逃避宗教教义持续而过度说教的可能性。毕竟在蚂蚁的小王国中,是可以找到传统社会生活主题的缩影的,而这个缩影几乎赶得上一个自治的乌托邦了。而通过微观世界,找到慰藉;通过思索渺小之物,察觉这个世界在安全之中的复杂性,就不单纯是小孩子乐于玩儿的游戏了,大人也乐于玩儿这个。虽然禅宗的讲,这就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但现实的讲,则是我们如此迷恋微观世界的同时,恰恰暴露了我们试图将世界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企图。通过创造微型的世界,我们就可万无一失的将现实容纳于自身,从而将更广阔的世界个人化和内化。而能够随意的进入这两种视角,让叙述者时而能处在昆虫小世界的安全界限内,时而处在高于昆虫世界的优势地位上,这来回转换的二者,正是微型化游戏中孪生的两级。比如电影《微观世界》,正是一部成功的微型化游戏的可视版,并且也是耍弄观看者尺度感的代表作。在这个微观世界中,时间似乎比一个小时的片长延长了,观众一下子被吸引到昆虫的经验王国中,同时又对他们在近距离下的样子惊讶不已。从而观众就这样在人类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转换,而每次转变都会油然而生出奇迹感、庄严感,或者是一种近乎神授的卑微感。当然这种卑微感也不足为奇,因为在很多民族中,都有关于蚂蚁这种微型生物的创世神话,从而满足大众关于全能之神的诡谲幻想。所以可见,尽管在上述的文字中,蚂蚁们充当了不同的喻体,但他们到底是什么东西?生物学上讲,目前已知的蚂蚁种类达11006种,它们生活在全世界除极地冰冠以外的所有地方,而全部蚂蚁的重量竟为现存昆虫总重量的一半。而蚂蚁的巢穴和古埃及人的金字塔相比,人类的体型与其建筑物的比例为1:1250万;而蚂蚁的体型与其建筑物的比例为1:58亿。如此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强烈的展现出蚂蚁的相对优越。此外,蚂蚁常被塑造成幻想中的微型军队、高尚行为的典范、理想的共产主义者、以及介于有机体和机器之间的生物。就像笛卡尔讲的,动物是最高效的自动装置,而蚂蚁就是大自然机器中最迷人的典范。而动物机器的引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能,且不管这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上帝所赐,都跟人类的自傲形成了对比。又比如伊索就有一篇关于蚂蚁的寓言,就是探索了利用世界上这些小型化的力量做私人军队的幻想。而其间自然力量的微型化,人格化,绝对是构撰此类故事的有效手段。总之,人们可以通过对蚂蚁及其错综复杂的微型社会的各种反应,来阐明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缘由。 比如电影《小蚁雄兵》就是通过蚂蚁的微型社会来提出了一个形而上问题:个体的生命有何价值?尤其是在20世纪的集权主义统治时代,一个人到底拥有多少个性?而这个问题正是基于蚁学界对蚂蚁自主性的怀疑而产生的。从而进一步投射到了当代西方社会更广泛的争论上,比如个体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等问题。确实,说回蚂蚁的自主性问题——关于一只蚂蚁的品级和它特定的行为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当固定的关系?而蚂蚁们到底明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还是只是无情盲信、自我牺牲、一致行动,充其量不过是一群群忠诚度接近百分之百的“工厂工人”而已?而如此形而上的问题,就涉及到了物种生态学的宏大叙事。比如从蚂蚁井然有序的社会方式中,看到世袭等级制,甚至军国主义价值观;又比如从蚂蚁为蚁后这个君主服务中,想到蚂蚁从某种程度上实为高效率的共产主义者,而这种高度发达,自我牺牲的群体生活,似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主义在某种程度下的能够实现。此外,在我们对于蚂蚁的道德阐述中,除了勤劳、谨慎和互助之外,甚至还有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陈词滥调、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乃至纳粹的优生学。从来如此,当人们对社会性昆虫进行道德阐述的时候,总是容易跟自然神学和道德劝诫结合起来。比如神学家会利用工蚁来劝诫教众,谦卑的服从于自己的尊长以及理性的社会形式;而这其中,蚁后则显然被当做君主和母性的模范了,从而蚂蚁的家庭生活就成了自然神学中,特别恰当的例子;而在保守的自然神学家看来,蚁穴的秩序是上帝叫人们了解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认为:一个物种中,各成员的互助程度,与该物种的进化等级对应,由此终于归纳出无政府主义是人类进化的巅峰这一命题。又比如越南有句谚语:小蚂蚁齐心协力能抬起大象。而这句谚语在越战期间,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异曲同工的是,当911之后,小布什将朝鲜称为“邪恶轴心”一部分的时候,朝鲜也用蚂蚁自喻,来描述他们怎样无畏的面对自己和美国人的冲突。虽然美国媒体对此的解释是“普通朝鲜人与外界如此隔绝,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比拟多么脱离实际”。所以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就是我们何以对蚂蚁的研究和书写持之以恒?难道是我们已经无法满足仅仅在人类身上找到知识、智慧和洞察力,而必须借助于某些生物,看他们与我们相似的自然能力。虽然在这种借力的过程中,也无疑恢复并命名了某些无名无姓者的微观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这套书断断续续买了七八本,有机会的话想要收集全。
  •        所谓政治无非是人类在社会化生存和演进过程中谋求的一种自治秩序。诸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也有一定的群居秩序,但更多是来源于动物本能产生的自发秩序,而非通过理性思考、斗争、谈判和妥协导致的公共秩序。但是在两者间做一价值判断,并不能因为人类占有灵性和理性就获得某种优越地位。
       事实上,社会性昆虫的自发秩序更像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乌托邦。就蚂蚁来说,其社会化分工程度之高,每个个体工作之勤勉,让人类自愧不如。正是秩序的基础性作用支撑起这一数量庞大族群的生存和发展,让其享誉最高效率“共产主义者”的殊荣。书中估计,所有活着蚂蚁的总重量占现存昆虫重量的一半,而他们11006种的细类却仅占昆虫所有种类的1.5%。除了极地他们无处不在,栖息地如此之广,数量如此庞大,秩序在荷负生存时表现出的实用主义功能不可谓不明显。
       另一方面,教条式的秩序之中也蕴藏着惊人的生存智慧,抽离于个体的循规蹈矩在集体和系统的层面上实现了近乎理性的价值。p156的图显示了上世纪80年代对蚂蚁觅食所做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开始8分钟后大多数蚂蚁决定走最短的觅食线路。在此过程中,没有一只蚂蚁能洞察全局,也没有群体内的自治和管理,但当每个个体都墨守简单的规则行动后,集体行为就能做出高效的理性选择。我们可爱的小昆虫用极其简单的秩序就完成了复杂的任务,而人类复杂得难以置信的系统,消耗了巨量的资源和财富,却只能做非常简单的事情。
       蚂蚁的秩序是与生俱来的,在造物主的眷顾下他们把生存法则内化为生物本能,无需教育和学习就能代代相传。难怪柏拉图和斐多如此赞美蚂蚁,那些不借助哲学,按照习俗或仅凭勤勉就能过上文明生活的人,其灵魂来自蚂蚁,死后会再次变成蚂蚁。但是人类政治远非如此幸运,为了建构一种公共生活中的秩序我们不断尝试各类手段,包括理性谈判、流血斗争、欺瞒诈谀,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有高尚也有卑鄙,有正信也有迷信,几千年演进下来尚且不能及蚂蚁王国稳定、公平和实效,万物之灵长情何以堪。
      
  •     很深该,也很有趣.
  •     内敌那部分没看明白
  •     有点后悔没有早一点读
  •     三联新出的动物系列的一本。之前只在报刊、杂志或电视节目上零星了解些蚂蚁的知识。通过在这本书,可以系统认识蚂蚁这一我们司空见惯的小昆虫。惊叹于它们的智慧和组织能力。本书译文通达流畅,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们进行阅读。既可做知识性的收藏,也可消遣之用。
  •     还以为会是自然科学
  •     原来是本社会学读物~
  •     蚂蚁群是个大社会!人类怎么了?
  •     昆虫中最符号化的种族。
  •     蛮有意思地探讨了蚂蚁生物学特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威尔逊和戈登两个蚁学家的对比也独具一格,对《小蚁雄兵》的分析可说是不错的影评
  •     蚂蚁是我最喜欢的生物。书是非常好的书,书的长宽犹如蚂蚁的大小似的,小巧精致。翻译的很不错。刚到的书,读了一章节,翻译的文字非常朴实,或许这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深意吧。
  •     人类的榜样
  •     我写我写我写
  •     讲蚂蚁的习性和生活。这书我很喜欢,但没看完,哈哈。
  •     写得有点枯燥。
  •     此书在开头间断而有趣的科普介绍之后,就开始急转直下的开始探讨各种各样形而上的内容,其实从开头科普段落中没有指明各种典型行为的蚂蚁学名中就初露端倪。所以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从前言的如获至宝一般到第一章让人昏昏欲睡,变化之极端,令人汗颜。
  •     看电视上推荐这本书,就想是买给女儿,可知识性太强,她有点不喜欢,应该更适合成人阅读。
  •     改变了我对生命的看法。
  •     是原来在中央台一个栏目看到介绍蚂蚁,所以就买了,回来后翻了几页,就撂下了。
    最近才看完,还行吧
  •     这本书太残酷
  •     “要描述蚂蚁,很难避免使用荒诞的形容词。”蚂蚁的渺小、作为集体的力量、常见但不可忽视,这些特性使蚂蚁不仅及本身连带其象征意义都在人类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不论喜欢、讨厌还是恐惧,这种经常被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多少带有人类自身的缩影。
  •     增长了很多新知
  •     收到书有点郁闷,书背和封面之间被撕开了2cm,封面与扉页完全脱胶,几十页内页上方边角有折皱。一本内容精致的新书尚未使用就成了破损之物。对当当的配送很不满意。
    说说书的内容
    选购此书的初衷是受央视关于蚂蚁的科普节目吸引,希望通过阅读获知更多关于蚁巢结构,蚂蚁自然习性及个体、群体动物行为机制 方面的知识。但此书在这点上又让我有点失望,从书后的出版后记可见一斑“三联书店此次所精选引进英国“瑞克图书”的这套“动物系列”,不仅着笔于动物的自然习性与生存环境,更对动物在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乃至古今文明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扎实的探讨。”。实际上此书绝大部分篇幅采用对影视、文学作品及他人研究成果的引述及评论来着重描写蚂蚁在神话、宗教、文学艺术和古今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涉及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的内容少得可怜。并且由于此类著作——我将它理解成综述性著作——难以避免的特点,其内容多相互分离缺少紧凑递进的阅读快感而模糊了读者的关注焦点。从这一点来讲,这本书难以成为引人入胜的趣味读物,也因为其关注主题的原因不适合称之为一本科普读物。
    本书当然也有可取之处(配图丰富,引述的出处确切),不管怎样,作者的确是在认真写一本书,只是我这个读者的需求难以从中得以满足。
    但是之但是,当当难道就不能给我发一本崭新的吗!这破缺的样子作为收藏也让人看着颇为不爽!不满意。
  •     我以为是儿童读物才看的。。。从头到尾都扯那么高端 谈什么文化,就没趣了。参考文献你都列出164篇!
  •     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一身的好书!
  •     内容延伸的很深刻,不光儿子喜欢,我也喜欢看!
  •     给弟弟买的,他就对蚂蚁感兴趣呢,呵呵
  •     小时候最喜欢杀蚂蚁
  •     很佩服国外人的做学问的精神,一个小小的蚂蚁还探究其文化内涵。
  •     还算好玩
  •     对蚂蚁的人文属性介绍较多,自然属性介绍较少。
  •     小册子一本,就是贵了点儿。对于发展中国家平民12块钱更合适。内容好但就是有点跑题还是爱看,全家我妈妈,我夫人,都爱。希望儿子过两年也爱看
  •     有些道理深奥 不说单纯介绍蚂蚁的习性的
  •     信息量好大,从德托罗到GEB,仿佛看到马姨的灵感来源,顺便向吵架的戈登和威尔逊问好(多大仇)
  •     收获没细看,应该比较适合9-15岁的男娃看
  •     可能是自己知识积累不够,不大适应这种博物学家随笔式的科普书籍,常常跟不上作者。但内容泛泛介绍的东西还有不少的。
  •     这是非常好的书!
    这是社会生物-----人类、蚂蚁、蜜蜂。。。中,最伟大之一。
    人类研究和学习的榜样。
  •     此系列总计有7本,这是第一本。
    蛮不错的,值得推荐。
  •     任何蚂蚁是有共同点的,不过有时人并不如蚂蚁做的好!要像蚂蚁学习!
  •     对蚂蚁的人类文化观察史叙述。人如何扩展自己的认识界限?这是我所感兴趣的问题。
  •     我只能说自己脑筋太不够用,读这本书杀死了我很多脑细胞。
  •     这书应该叫作《关于蚂蚁的社会科学》,是在说教吗?
  •     讲了一些有关蚂蚁的生活习性之类,图文并茂,还行吧。
  •     蚂蚁虽小,可有一种集体的力量和个人顽强的精神
  •     蚂蚁的书必看。很有意思
  •     风趣幽默睿智
  •     《文学作品中的蚂蚁形象》。。这种书也就是去个冷门杂志上灌个水的价值!
  •     以为是一本描写蚂蚁的书,翻开来傻眼了,压根看不懂
  •     动物糖罐上的文化谈。
  •     是通过研究蚂蚁的生物学特性折射不同时代人的社会学观念,蚂蚁生物挺有意思的,这本书就没意思了
  •     闲暇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就是一种蚂蚁文化,并不是十分惊讶...
  •     这个系列读下来,还是《虎》写的好
  •     这个标题不知道是否恰当,但是对我而言就是这样。还是,生物学为基础,人类文化视角为主。读起来很流畅,是很不错的成人科普读物:)
  •     本来是买给儿子的,他翻了一下就放下了。我翻了翻,也放下了
  •     内容丰富,对蚂蚁的研究非常深刻,有科普性,也有人文性,有研究价值。
  •     超乎我想像的内容
  •     地铁上阅读。蚂蚁背后隐藏的文化缘由,机敏风趣的文字,充盈的人文气息,令人愉悦。涉及的书中只看过拜厄特和卡尔维诺,想看电影《小蚁雄兵》
  •     书超好看 发货超快~~~顶个~
  •     学习蚂蚁,学习他们的生活哲学。
  •     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我印象中的螞蟻總是成群排排走在泥土中 那是屬於他們的道路 那時我還不知道他們其實是在認真工作 蟻族也被化分為各種職位 蟻后在繁殖完就要剝落那段蟻翅 從此就只能在小窩裡撫養後代 不正是和人類的習慣造作相符合 螞蟻們從來不會炫耀 他們永遠是屬於勤奮的一代
  •     整个动物系列写得都比较有趣
  •     结合社会思潮分析蚂蚁在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方面的表现。
  •     很喜欢科普类的
  •     假如有一天我们人类做到了蚂蚁一样,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的多么美好
  •     我想回家玩蚂蚁
  •     了解蚂蚁的知识。
  •     动物系列之《猫》
  •     以前看了电视上推荐买的,看了看确实科学性不强,说的都是些蚂蚁和人类文化,社会方面的东西。 不是我想要的。
  •     看到了蚂蚁的社会生活,很不简单,很规律还有好多不为人知的新鲜事
  •     比那本老虎好多了。勤劳,服从,互相传递口水,最快捷的路。
  •     我在央视的读书节目中了解了此书,扩大了知识面。
  •     儿童读物
  •     多角度了解蚂蚁社会
  •     好好好,儿子从5岁就喜欢上了蚂蚁,现在已经11岁了,他说长大要当一个蚂蚁学家。我们家还用瓶子装着土和蚂蚁,蚂蚁已经往出来了蚂蚁洞。顶顶顶!!!!!
  •     所有活着蚂蚁的总重量占现存昆虫的一半。
  •     看了没觉得涨多少知识…体系凌乱了些
  •     只冲着书名购回,和新音乐春天的那十大金歌基本能成套。的确有点荒谬,但书不错,尚未看,这话有阿谀之嫌,那就奉承一下,没有音乐的冬天,读书取暖。
  •     没买找英文的,先买中文的让孩子补充蚂蚁知识,讲的内容很全,读起来还得假以时日!只是书有些标价太贵,而且字不够大!虽科普算专业但对儿童来说不够专业!
  •     前言还可以,后面有些杂乱,偏向人文方面的内容了。
  •     三联确实不错
  •     好像一部蚂蚁的编年史,很有意思。
  •     从小就喜欢蹲地上看蚂蚁搬家。大爱animal这一系列,这一本比虎好看。
  •     keyi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