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客溪的朝圣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63837
作者:[美] 安妮·迪拉德
页数:330页

内容概要

作家、诗人、博物学者、语言大师。一九四五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喜好阅读,涉略广泛。在父母影响下,从钢琴、绘画与舞蹈课,到采集岩石与甲虫,她的童年交织着无穷的创造力与对环境的探索。一九六八年,她以关于梭罗《瓦尔登湖》的论文毕业于弗吉尼亚霍林斯大学,奠定了一生的写作方向。毕业后,迪拉德写诗、画油画,同时为“约翰逊扶贫项目”工作。
一九七一年,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地体验生命。这一经历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这本书,使她在二十九岁便获得普利策奖,并在美国文坛激起巨大的回响,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迪拉德著述颇丰,是《哈泼市场》《大西洋》等杂志的专栏写作者,其作品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和书信,皆直指生命的核心。除《听客溪的朝圣》夺得一九七五年普利策文学奖以外,回忆录《美国童年》入围国家图书评论奖决选,《教顽石开口》获《波士顿环球报》十年来最好的作品,小说《梅特里一家》唯一入选二〇〇七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
她现居纽约。不再旅行,不再会见陌生人,不再签售,不再接受采访,不帮人写序,不在电视上露面,不信任维基百科。每年仅进行两次公共朗读。

书籍目录

那些终其一生目光炯炯的猜谜者 周云蓬
第1章 天地游戏
第2章 观看
第3章 冬天
第4章 固定不变
第5章 解开那结
第6章 当下
第7章 春天
第8章 错综复杂
第9章 洪水
第10章 丰沃
第11章 潜行
第12章 守夜
第13章 祭坛之角
第14章 北行
第15章 分隔之水
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后记
译后记 余幼珊

作者简介

鸟飞既不经意又随兴,如同茎的卷曲,或是一颗星星亮起 。
《听客溪的朝圣》记录了迪拉德山中一年的生活,每一页都是一个美丽的谜,仿佛随之观看了整整一年关于造物的秘密:空中的鸟、地上的植株、宇宙中的星星,笔笔皆随意,却处处充满精细的美。
她写眼中所见,却常在心中作更为博大幽深的联想,从大眼纹天蚕蛾,写它那湿湿的心脏里的一个细胞,里面会有一座森林,正摇摆着;写树的生命力:一棵大榆树,光是一个季节里就可能制造出六百万片树叶,全都十分繁复,却也不费吹灰之力。而她则自嘲道:“我连一片也制造不出来。 ”
她旁观造物的残酷,寄生者将宿主从肚子里吃空,生命的传承基于这样你死我活的斗争。或者浪费,那些朝生暮死的虫子,产下成千上万的卵,死掉无数,单单靠其中的硕果仅存者,便成活了一个物种。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既令人感到恐怖,也充满无限慈悲,而若你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则你已为你自己攒下了“一生的好日子”。
《听客溪的朝圣》堪称当代自然文学的范本,被广泛地选入美国大、中学的教材,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更胜于梭罗的《瓦尔登湖》,另外一些人则称它足以媲美法布尔的《昆虫记》。而对迪拉德来说,这是她以二十六岁的年轻而奔放的心灵,自由且大胆地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生与死的主题的交锋。
自从《听客溪的朝圣》出版之后,安妮•迪拉德这个名字,便代表了最优良的写作。


 听客溪的朝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车水马龙的城市,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每一天都是在繁忙和嘈杂声中渡过。如果有一个来一场旅行,或者只是单纯的厌倦了现在的生活,去大自然里走走,或许就会发现一种与现在都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和感触。本书主要的是记录了迪拉德山中一年的生活,每一篇都像美丽的谜,让人们去看到了造物主的秘密。空中的鸟、地上的植物、宇宙中的形象,笔笔随意,却处处充满精细的美。作者让人们大自然的不同面貌,有时令人感动恐怖,有时充满无限慈悲。若是自己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么可以恭喜自己的说自己已经为自己攒下了一生的好日子。听作者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自己也不由的会想起了一些想去触及自己的画面。年幼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说会一个会画画的男生为了给重病的女生希望,画了一个树叶绑在了树上。女孩觉得最后一片树叶落下的时候自己的生命也就该结束了。但是最后一片“树叶”始终在,于是她有希望,活了过来。我曾经想着,自己也要找到这样的一片树叶,在树上的最后一片,然后好好的收藏起来。于是,那个秋天,每天我在银杏树前来来回回,数着自己能得到最后一片树叶的日子。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突然的有一天,我发现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看着满地的金黄树叶,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后掉下来的。有些失望,有些懊恼,还觉得自己有些傻。慢慢的在树叶铺起的地毯上面来来回回的走了几圈,又坐了下来。让后看着天空发发呆,心情居然又好了起来。我只觉得能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作者看到的比我们平凡生活要多的多。巨型田鳖的掠食、麝香鼠、会发光的树等等。我也不会考虑到说地球是个花岗岩组成的,动物、植物的起源、分类有哪些,古老的爱斯基摩人曾经有过什么传说的之类的事情。说真的,太遥远的东西都会有不真实的感觉,难以触及或者得到共鸣。可是如果说看到蚂蚁搬家,蚕抽丝结茧,螳螂捕蝉之类的,或者更是一种熟悉的场景。作者用她二十六岁的年轻而奔放的心灵,自由且大胆地去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生与死的主题的交锋。而我只是看着自然,感受一下生命的可贵,然后沉溺在轻松的和煦之风里,就如多年以前靠在那颗高大的银杏树下休息一样,自然、宁静,一切安好。
  •     听客溪位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蓝岭的山谷里,如果不是因为安妮·迪拉德写了一本《听客溪的朝圣》,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一九七一年,二十六岁的安妮·迪拉德在听客溪生活了一年,这时她已经大学毕业,结了婚,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肺炎。她喜爱自然,读过许多自然文学的著作,其中不乏梭罗、爱默生等名家的作品,甚至她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现在,当她真正生活在自然中,必定不会放过沉浸于此的机会。在这一年里,安妮·迪拉德写下了很多笔记。一年后,她整理这些笔记,开始动手写作这本关于大自然的书。她放弃了线性叙事,几乎没有事件,整本书遍布着安妮·迪拉德的细致观察与思考,它不只纪实,而更多玄思。当安妮来到听客溪,所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观看,一是思考。她把观看也分为两类。“一种观看,是细细观察,不断分析和刺探。另一种观看,是要放下一切。这两种观看之间的差别,就好像走路时有没有带照相机。”概括来说,一种是巨细无靡的盯住细节,一种是全息般的感受整体。两种观看,缺一不可。安妮正是在这两种观看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子。关于第一种观看,安妮写到了很多,她甚至打了个比方,她说“大自然就像给小孩玩的线条画‘找找看’游戏:你找不找得到藏在树叶里的鸭子、房子、小男孩、水桶、斑马和一只靴?”她看看这里,看看那里,正是在玩这一种游戏。关于第二种观看,她说,“我想要做的,并不是去学得这山谷中各种蓬勃生命的名称,而是要让自己对其意义保持开放的态度……我希望事物能以最多样、最繁复的方式存在并显现在我的脑海中。”与自然相处的越久,看到的越多,她对自然的思考也越深入。她开始反省,“自我意识会妨碍我们体验当下。自我意识是都市的诅咒,是世故所代表之一切意义。”她也会发问,“假如你是地球上第一个人,要过多久你才会注意到季节规律周而复始?”当她在林中漫步,看到成群的鸟,看到沙土里的蚁狮陷阱、乳草附近的王蛹,刺槐叶上的幼虫,冬天里的麝香鼠,被袭击的青蛙,看到春夏秋冬往复循环,甚至经历了一次洪水后,她开始想到死亡,想到自然的残忍。然而,这一点,是想不通的。她发现,“我们极为看重个体,而大自然丝毫不看重。”她惊诧,“哺育我们的宇宙是个怪物,对我们是死是活毫不在乎……它僵化且麻木,像是设定了杀戮程式的机器人。”她承认,“全世界都和魔鬼签了约定。你要生,就得死。”这些思考与自然观察缠绕并举,反映出安妮·迪拉德山居生活的两个侧面。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叙述趋于碎片化,不能拧成更牢固的绳。另外,如她自己所承认,这本书在文字处理上确实有些“华丽过了头”,像“你在精神之狂风的力道中屏着气,兀自杨帆前进”“扰乱了的夏日之眠仍像海草般围绕我”这样的句子虽然清新,但总是造作。不过,安妮·迪拉德对待自然的心是真诚的,也因为此,才会有这么多细心的观察和纯真的思考。阅读这本书,可以跟随作者的眼睛,去观看美国一处森林里的生态,那些树木、天空、云朵,飞来飞去的鸟,蛇和青蛙,各种昆虫,草,花,以及流不尽的溪水,更重要的,获得一种澄净的思考方式。
  •     文学中的生态之美 文/米雪 当《瓦尔登湖》被徐迟翻译出版之后,梭罗的生态思想在中国的文坛浸润开来。生态文学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生态环境的恶化,生存环境的破坏,使越来越多的关爱环境的文人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投身其中。 安妮-迪拉德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生态文学家,二十七岁即出版了《听客溪的朝圣》,这部致力于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生态关系的生态文学作品。她用自己的笔写眼中所见,脑中所想,写心,写自然,“笔笔皆随意,却处处充满精细的美”。 这部一九七五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源于迪拉德一九七一年所经历的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由于需要休养身体,她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正是这不寻常的365天,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一花一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宽广,心有多虔诚,世界就有澄净。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都是值得敬畏的。 书中所记录的文字,就是作者在听客溪那一年的生活。她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我再度举起双臂……青草乒乓摇摆。……一阵新的风吹起,我接纳了那些蚱蜢,一如我接纳这阵风。”她用眼睛去看世界,“在春天里,太阳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溜到地平线下,而天空依然发着光。”她用心去感受世界,“仿佛一股推力浮现,仿佛鱼之化现,这种萌动,这种蓄势待发,就像躺在壳里,成熟饱满的核仁,准备开裂;像原野上的七叶树果子,跃动着新生的光芒。”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寻着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并以开放而专注的心灵观察周围或动或静的世界。大自然的美丽,生物的残酷,在她灵动而细腻的文字中跳跃着。 “这是我所渴盼的较为简朴的气候。叶片掉落的树木脆且寂寥,小溪清且冷冽……”迪拉德喜欢这种可以亲近自然而且简朴的生活,她住在小溪边里的锚屋(有些不过是拴扣在听客溪边的陋室),养着一只曾经在其胸前画“血玫瑰” 的猫和一条金鱼。清晨,在鸟儿的鸣叫中醒来,在美妙的森林中散步,在静寂的夜里写作阅读。她用自己作品记录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与自然界相处的点点滴滴,将自然之美用心传递给所有的人,真实回归人性的淳朴。 生态文学家不仅要有一颗生态良心,亦需要很好的文学修养去呈现。迪拉德开启了日常生存模式,用她自身真实的生活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中的生态之美,而这只是整个生态环境下一个小小的缩影。其作品的生机盎然与睿智纯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中希望和力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万物有常,各安其所。
  •     那个说这书比瓦尔登湖好的人简直比给我发40g葫芦娃种子的人还可恶,浪费我好多天强忍着看到一半还是弃了,不光是翻译的莫名其妙,这本书本身也哗众取宠,什么量子力学分子原子乱用,看的恶心爆了。瓦尔登湖不知比它高到哪里去了。
  •     对景物和内心的刻画很细致,可有时叙述较为繁复
  •     很优美、很精致,随手翻一页看看,都像坠入了画里。
  •     平静的心境,细致入微的眼睛,安妮·迪拉德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美景,体会了与自然相处中自得的人生
  •     “我一直在想季节之转变。我今年不想错过春天。草变绿的那一刻我要在旁边。”是凡思、天问、知北游,是一个少女的山中生活,是门外汉的昆虫指南,或是肖邦的玛祖卡、托马斯·科尔的伊甸园。用最浅白,最实在的字句写成:敲击、追击、问迹。那繁复的、有斑点的、齿咬过的、有边饰的、自由的。你带不走它。
  •     实在看不下去,就是一个对天地一无所知的知识分子写的书,最擅长的只是一些知识的堆积而已。虽然一些知识不错,但实在忍受不了她对自然那种毫无价值的低级描述。这是一个有点知识,却没有感受自然能力的人。本来是奔着天地来的,失望的抛弃之,普利策啥玩意。
  •     春花秋月何时了,可我总觉得这书有点不那么严重的装逼(微笑脸)
  •     人与自然端敬相亲。
  •     被大眼纹天蚕蛾那段狠狠击中 人生中闭上眼就会浮现的画面又多了一个……也喜欢丰沃那章
  •     因为喜欢《瓦尔登湖》而买的。两本书的不同在于,这本更加偏重于从动物生灵的方式去讲述自然。印象深刻的是发光的树,被吸干的青蛙,以及讨论自然无情而人是异类的桥段。读《瓦尔登湖》的某个下午,我走在校园的路上,看树,看湖,突然觉得一切景物都与众不同,不再只是一个表面,一个风景,树的皱纹,水的涟漪,鱼的吐泡…心灵澄静又兴奋,那一刻,我想就是类似作者看到发光的树的感受吧
  •     2016/2/22 原著是英文的话,还是读原著好了,看中文翻译总感觉译者传达得不到位! 完全读不下去
  •     云也退推荐的《听客溪的朝圣》,云说是自然文学经典,从内容看应该是,刚拿到书时随手读了一页,说处理一匹死马,倒也有趣。这次正式读,磕磕巴巴,有些地方完全不通,感觉就不是中国话,想起我以前翻译《重庆日记》就是这个感觉,自己译出来的文字看起总也觉得不成话。看了看译者余幼珊,居然是余光中的女儿啊。
  •     前半篇“正途”部分,节制造成的简洁优美,深沉自然,有禅味。与萧梁王朝的诗歌同样具有一种凝视的美。后半篇“反途“,作者议论太多,太放,缺乏了节制!
  •     心在当下,物我一体。
  •     差一星是因为译者,书肯定是好书,但译者太过考究用词的与众不同,让人读起来很吃力,总感觉语句不通顺,难免让人误以为作者在提高自己的逼格,其实是译者的问题
  •     万物有灵且美
  •     我今年不想错过春天,草变绿的那一刻我要在旁边(其实我没看完(,,#゚Д゚))
  •     只要你观看,美便兀自呈现;万物有灵,心灵的朝圣之旅。
  •     作者是总尝试开上帝视角的金牛座
  •     我在林中跌倒,有没有树会听见?
  •     写得挺一般的。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     除了有些地方翻译有些生涩 其他很不错
  •     叙的部分,也就是自然生态的描写,读得很有趣;论的部分,尤其是自然神学以及作者的感想抒发,看得很困难,一度想要半途而废。
  •     像诗歌一般,想读原文
  •     这本书里缺席的是我们视野里最常见的那个东西——人。
  •     是好书,但不是我杯茶
  •     这是一本需要极大耐性和平和心境才能读得下去的书,确实很像高中语文课本的调调,美文包藏哲思,文字间的缝隙都塞着信息量,适合每天读十几页,最好大声朗读出来,然后觉得自己很矫情。
  •     或許,待很久以後,在靜靜的讀,會有更多領悟.
  •     真的很精彩。世界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但是翻译,不管她是谁翻的啦,有些地方很奇怪。有些词让人觉得一看就能想到英文原文,然后就想到了这个词的另一种翻译,然后就觉得译者翻译的有微妙的不准确…大概就是这样
  •     作者诗话的文学语言,散文式的写作风格 加以大量不认识的生物,实在不好读。翻了一遍。
  •     根本就不是我的菜,实在是读不下去
  •     读了会很平静的文章,在自然中能更好地与自己对话。
  •     又美又有劲儿
  •     诗一样的语言,不知是作者写作特点还是译者有意为之。万物不于其所则不安。
  •     太美了!文字优雅,读完以后感觉自己栖身在美丽玄妙丰富的自然中,内心非常平静和欢愉。枕边书,值得不断重读!推荐!
  •     在别人的书单里看到这本极力推荐 没忍住买来看了 不是我的类型 有些部分写得非常精彩 但就是我没那么喜欢 于是送人了
  •     与梭罗所著《瓦尔登湖》相似,美国女作家安妮·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一年,听溪、观鸟、垂钓、冥思,发现宇宙天地的奥秘,感悟纯真、生命、时间,语言富于诗意的美感。
  •     大自然真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关心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可以在野外一玩一整天的原因。
  •     初涉自然文学,很美~
  •     对于中国,这样的时代似乎还在路上,个人回到自然的时代。我想对比中外自然文学的进程及其他。世界文化之林间,我感到虚弱,我感到强大,而这种虚弱和强大都是建立在中国本土经济、文化及文学基础之上的。
  •     搖擺在博物百科與長篇大論的詩意幻想之間。
  •     “老了些,更靠近死亡,气息尚在,甚感欣慰。”“我们没有丧失纯真,这世界还没那么糟”。很爱这本书。对这类书籍开始有了兴趣。
  •     读不下去,有点抱歉。
  •     脑洞很多,主题很大,内容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秘密
  •     喜欢她,她的每一面,我都喜欢。
  •     2星半。建议改名为植物昆虫学入门教程,这样比较符合这书的调调
  •     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作者本身就是这么写的,读起来感觉不是很流畅
  •     我不想错过春天 草变绿的那一刻我要在身边
  •     我连《瓦尔登湖》都读不下去,这大本碎碎念怎么看!“书非借不能读”,书借也不非读不可。和一本书就如同会一个人,错过了也不可惜,有幸再次相遇也是缘分。160315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