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往事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40776080
作者:冰峰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编者简介
冰峰,男,本名赵智。现任作家网总编、书画新闻网总编、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学会
官网)执行总编,兼任中国微小说与微电影创作联盟(由中央新影集团发起成立)常务副主席、澳大利亚华人团体联合会荣誉会长等职。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词刊》《随笔》等各类报刊。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6部,主编文学作品集数十部。杂文《嘴的种类与功能》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材《大学语文》。曾获第2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匈牙利举行)汉语写作最佳诗歌作品奖。曾应邀出访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学活动,并在柏林、巴塞罗那、悉尼、墨尔本及美国哈佛大学等地发表主题演讲。
2008年起,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已举办三届),中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已举办五届),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等大型活动,并担任2010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2011年维也纳(皇宫)中国书法音乐会、2012年伦敦奥运中国书法音乐会等大型演出活动的总策划、总撰稿兼总导演。

书籍目录


精彩书摘
那些咴咴而鸣的小马驹
——“呦呦诗社”琐忆

梁 粱

1996年岁末,在离开曾工作和生活过多年的包头10年后,我曾写下一组怀念内蒙古的诗,在其中题为《我的好兄弟》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些小马驹、/唇边没有髭须,/这些小马驹,/口中没有绞索,/他们已越过风的季节,/在云层之上奔跑”。为诗垫底的是一段值得记住的历史,它属于风的季节。
想来自己迟钝的可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时,大学毕业后的我却在内蒙古固阳县北山一个叫红石板沟的军营当兵头将尾,神经被冷冷的枪械和生个子马一样难管的士兵们勒得回不过神来,钟爱的诗句只以燧石击火般的形式存在于稍纵即逝的时光中,抓住的少,漏掉的多。从固阳到包头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文学梦醒的时间却用了整整三年。转眼就是1981年了,当印着我名字的诗句在《鹿鸣》刊出时,26岁的我,在包头新老写诗人中,已经算是中间代了。调到包头工作后一看,才大吃一惊,包头原来这么大,有这么多诗人。这可怎么得了?默默追赶吧,还有什么招?随着参加包头市的诗歌活动的增加,早已萌动于心的诗歌溪流似乎开始澎湃起来。热情洋溢啊,碰撞啊,亢奋啊,找不着北啊,急啊。当梦把自己追向真正做梦的深渊,生活中除了诗歌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值得追赶的事物。同我一样,最初的马驹们就以这样的心情闯入了青草泛绿的包头诗坛。
当时的诗坛可是热闹的紧,一大串外国诗人和中国诗人的名字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在我们眼前招摇。就内蒙古诗坛来说,先有内蒙古大学“绿荫诗社”发轫,后有以《草原》的“北中国诗卷”为主阵地发起集团式的冲锋。包头的《鹿鸣》在文联主席汪焰、许淇和戈非等一批老诗人的支持下,在诗歌编辑张之静的具体操持下,也摆出了同国内其他刊物一试高低的架势。冲锋需要队伍,队伍需要组织、集合和培育。诗歌是不安分的种子,不安分的我们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和诗歌有关的事情上了。
从80年代初开始,全国诗歌社团纷纷涌现,用白涛在“呦呦诗社”成立大会上介绍的情况是:“自1994年秋起,全国诗社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目前在《绿风》上登记的有达100余家,其中东北三省、江浙、西北五省、四川为最。”
酝酿着成立我们自己的、属于包头青年诗歌爱好者的诗社自然成为我们热衷的话题。从1982年春我调至包头工作到1983年秋,我们上串下跳着,为未来的诗社开始奔忙,计划在1983年秋天成立包头青年诗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诗社仅仅停留在我们的口头上,停留在酝酿之中。具体原因记不清楚了,想来不外这样几条:流风未硬,解冻较慢,年轻的我们实力欠佳,号召力不强,形不成气候。
人就怕做梦,就怕有个念想,就怕认真、来牛劲。诗社只是一时没有成立罢了,并没有胎死腹中。我们在积极发动的同时,默默地练习写作,磨砺自己,积蓄力量。到1985年春夏,地处包头的青年诗作者经过磨砺,刀锋见锐,已经在各类刊物上崭露头角。成立诗社就不仅仅是个愿望,而且有实力垫底了。
始作俑者中,以白涛最为积极且最卖力。我认识他时,他只是个二十三四岁的愣头青。对诗歌的钟情,加上蒙古人特有的执著,再有越来越彰显的诗歌的自觉,使他更多了勇气和信心。我是在他的催迫下走上前台的。记得是1984年元宵节,新婚不久的他在权作新房的总工会一间办公室请客,客人中有文联主席汪焰、诗人马德和在1976年“四五运动”中冒死拍下大量珍贵照片的鲍乃镛。寒酸的席间佐餐的自然少不了诗歌和文学。后来,白涛还转来鲍乃镛送来的当时印刷算是很精美的《卡蒙斯诗选》。我那时的诗,用内蒙古的土话来说,还是很二五眼的,他却能注意到我一首小诗中类似眼泪“是生命的盐”之类的句子,可见他对诗歌的钻研程度。我是个军人,公务繁忙,又初来乍到,对包头诗歌界陌生得很,写诗又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怎么施展嘛?白涛的拗劲上来了:你大片大片地发诗,你不干谁干?说来也是,承蒙张之静和她的上司不弃,从1982年起,我在《鹿鸣》是发了几次诗,篇幅还不算小。1983年12月,我的一首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的诗《关于山》竟然发在《鹿鸣》头条,并且获得了当年的《鹿鸣》文学奖。说起这首诗的获奖,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据当事人许淇先生讲,发奖前一天,分管文教的市委副书记不知从什么渠道获得消息,说获奖作品中有“朦胧诗”,指的就是我的那首诗。领导连夜召见许淇。许淇以文化人特有的宽厚和智慧,七七八八地解释了一通,终于有惊无险。真是抬举我了,如果我当年就能写出够“朦胧诗”水平的诗,也不至于至今还在诗边徘徊吧?书归正传。话说到这个份上,再加上“获奖诗人”这么个名头,看来,这个头我不挑也得挑。
诗社起个什么名字呢?当时的考虑是,既要响亮,又要有包头特色,还不能大而无当。这就有点难了。记得是在文联办公室,突然想到“呦呦”这个名字,在场的有汪焰,有后来成为文艺学博士的龚小凡女士。一合计,还真是那么回事。包头是鹿的故乡。《诗经.小雅.鹿鸣》篇有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在其名作《短歌行》中曾将这四句诗原文照搬。包头市的文学月刊名曰《鹿鸣》,我们这些青年人又都是她的忠实读者与作者。还有一层,“取呦呦微弱之声,无大喊大叫之意。我们愿以微小之声,汇入祖国诗歌的大合唱。”(白涛在诗社成立时如是说)几条都站得住脚,符合我们命名的宗旨,就是它了。
热情归热情,要做好一件事要在周密的考虑基础上做扎实的准备。当时虽然没有民间社团登记审批制度,但我们毕竟不是秘密集社,当然要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地展开。我们首先找到了我们的娘家——文联。汪焰主席既有战略眼光,又极其爽快,他不仅答应了我们的要求,还仔细叮嘱我们一定要考虑周全,使诗社成为团结包头市青年诗作者的重要工具,成为出人才、出作品的重要催化剂。再就是青年联合会了。好在我的夫人兰枫林当时恰巧担任包头市的青联主席,恰巧又是铁杆的诗歌爱好者,那么,诗社就顺理成章地挂在了青联名下,成为青联的一个子组织。这也算是走了一个不小的后门。接下来是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总工会,等等,一路绿灯,我们的信心也由此倍增。
1985年6月31日,“呦呦诗社”第一次筹备会议正式召开,参加的有梁粱、白涛、赵建华、贾志义、陈童华等人,会上,初步拟定了诗社简章、诗社正式成立的日期。之后,我们这些人便开始分头联络广大习作者,求教于老诗人,并正式向有关部门请示,向媒体通报情况。当时肯定有具体分工,但记不清了。我和白涛是一组,任务是和老诗人联络、找市有关部门请示。下班后是我们上班的时间,吃过饭,白涛从市总工会办公楼骑车来到我住的青年附12街坊,或者不吃饭,或者在我家对付一碗挂面,我们就骑车出发了。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家有永远吃不腻的挂面,我们穷啊。有一次,白涛一进门,见我们又是挂面,开玩笑说:“怎么又是挂面?”我应道:“不知是我们家吃挂面多,还是你来得多。吃不吃吧?就它。”不会有客套,他自然要吃的,吃了要上路,晚上不定几点能回家呢。没有电话的日子使我们很好地感觉了包头的夜色,天空清湛,习习晚风从我们耳边掠过。没有电话,当然谈不上预约,突如其来的拜访,总是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主人格外的喜悦。激动是诗人的天性。许淇、戈非、纪征民、王维章、叶文彬、张之静、张树宽……一大批前辈诗人以其热情感染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当我们从他们住所走出,看到包头美美的月色、夜色,感到天底下的幸福油然而生。要知道,我们诗社的章程中,最重要的入社条件是在35岁以下,我们所拜访的前辈诗人都不能成为将来的诗社的成员。今生恋诗,即便做不出什么成绩,单就那些温热的话语、激动的神情,就值了。青年诗作者自不待言了,市三区不用说,石拐也有了回音,信是孟河和万方转给李洪波的,他于7月15日代表石拐的8位诗友回了信,并寄来了他们的简历。白云矿区也有了回音。相识的不相识的诗友们的热情,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日子在紧张的筹备中过去。7月20日,诗社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参加的人员略有增加,发起人有10多人,会上,宣读并通过了章程,章程具体是谁起草的,记不清了;大家分别介绍了上次会议后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对部分习作进行了研讨。紧锣密鼓,7月25日就开了第三次筹备会议。此时,请柬、会标、海报等已经准备就绪,所请的客人都一一落实。诗社成立会倚马可待。在这次会议上,仍然没有忘记诗社最最重要的责任----研讨作品。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的话,诗社成立大会是在1985年7月28日召开的,大暑刚过,地点在当时的市总工会会议室。这是因为白涛在总工会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头天晚上,担任包头军分区值班员的我坐在值班室里,稍微梳理了一下头绪,才发现,拟定的议程中,竟然没有准备一个能够表达我们这些人的想法、主张的发言。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来不及商量了,只能根据平时大家议论的内容起草个稿子了,稀里糊涂写了13页纸,夜已经很深了。第二天一早,马上就要开会了,我和白涛才发现,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疏忽,就是把当时已经发了好多诗、名气很大的杨挺仅安排为秘书长之一。理由当然不是一点也没有。杨挺兄当时是大学老师,课务很忙,他又是属于那种不大爱走动的人,参加筹备会自然就少一些。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理由。民间诗社,安排个什么官职本来就是为招呼大家的。但是,旗号一出,我们的气度、眼界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我和白涛以及早到的其他筹备人员当即商定,让杨挺出任副社长,对诗社成立劳苦功高的白涛只好屈居为秘书长,说白了是跑腿的。杨挺有气度,没有为我们的决定仓促而有不快,欣然担任主持的角色。会议是隆重而热烈的,“内蒙古‘呦呦诗社’成立会”的横标赫然挂在醒目位置,简陋的会议桌上,零星摆着些瓜子、糖块什么的,表示这个成立会的民间性质。不过,从参加的人员来说,可以称得上盛况空前。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文协、团市委、青联、军分区、《鹿鸣》编辑部、《包钢报》社、《铁花》编辑部等都派人参加了会议,《草原》编辑部、《敕勒川》编辑部发来了贺信,住在市三区的老诗人基本上全来了,诗社石拐小组专门派人参加了会议。白涛介绍筹备情况,杨挺宣读章程,我做主旨发言。许淇、纪征民、张之静等先后发言。热烈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会后。我怎么也记不清会后是不是吃过饭,反正记得,胡晓等一大批人还专门跑到我家又聊了很久,胡晓在激动中,为我写下了“诗魂”的题词。现在,题词墨香仍在,胡晓的生命却在他的盛年戛然而止,愿他的灵魂永远年轻,永远在诗的国度中飞翔。
“哟呦诗社”成立时,成员共31名,其中市三区20名、石拐矿区8名、白云矿区3名,成员中有工人、教师、干部、军人,文化程度基本都在高中以上,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35岁,写诗时间最长的10年,最短的一两年。如今,最初的诗社成员中,有的还在坚持诗歌创作,有的搁笔了,但是,不管以后发展如何,我还是觉得应该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按当时介绍的顺序是:梁粱、杨挺、白涛、贾志义、赵飞、赵建华、陈童华、兰枫林、高英杰、范守亮、张仲涛、霍俊卿、胡秀梅、鲁中纯、沃泽民、张红君、张俊刚、陈榕、李秀萍、李洪波、石剑平、王治林、张海、薛映梅、王松涛、李贤朝、李占宇、佛音跃、赵志敏、吴大刚、孙厚才。
万事开头难。不过,办诗社,难的绝不是开头。既然扯旗放炮搞开了,就必须按照诗社的章程兑现承诺,真正发挥作用。首先是坚持定期的活动。地址在经常变动中,团市委搬到粮食局后,那里的会议室便成了我们的活动场所。大家点灯熬油写好了诗歌习作,惴惴不安地拿到大家面前,回报的很可能是一通狂轰滥炸。面红耳赤有,唇枪舌剑有,当然也有和风细雨。正是在这样不留情面的碰撞中,我们在剔除杂质,磨砺着自己的诗艺,慢慢地提高着自己。有了看上眼的作品,就想着有个婆家,诗社自然担当起了推荐作品的责任。我至今还保存着诗社向《草原》推荐作品后赵健雄的回信,那次,《草原》就用了陈童华(陈醇)、杨挺、薛映梅的诗作。张之静就更不用说了,由她编发的诗社成员的诗作实在无法统计了,说起来,大家至今都念念不忘。再下来就是创办我们自己的阵地----《诗社报》了,白涛起草了“稿约”、“订单”,发向了全国诗社,他自己担当起了联系人的责任。由此,我们也和全国民间诗社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我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联系留下的印证,有,暨南大学红土诗社的《红土诗抄》、辽宁师院《新叶》文学社的《新叶》、四川东方文化研究学会和整体主义研究学会主办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磴口县第三中学《露珠》诗社的《露珠》诗刊、四川省青年诗人协会成都市邛崃分会的《晨》、广东省汕头市牵头的由25省市自治区138位作者组成的“溪畔诗社”的《溪畔诗报》、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和鄂伦春散文诗社的《鄂伦春散文诗报》、浙江省椒江市文化馆的《现代诗歌报》、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局和赤峰市青年诗人协会的《北中国诗报》,等等。哦,激情澎湃的日子,一往无前的日子。
是年秋天,河南诗人孔令更和张宇等徒步走黄河路经包头,得知消息后,我们就忙乱开了,筹措资助资金、准备欢迎仪式、召开包头文学界盛大的联谊会。不仅是诗社成员,写小说的安泰(安凤福)等一大帮人也兴冲冲地投身其中。送行那天,场面壮观,黄河边上细雨蒙蒙,孔令更他们在细雨中,在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歌声中上路了。一旦把心灵交给诗歌之神,千里万里之外都是我们广阔的心空。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资深诗歌编辑时家翎来包组稿,我们以诗社名义于10月27日在总工会会议室举办了大型恳谈会,为诗社成员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1986年1月,我调到呼和浩特工作。以后,诗社社长先后由杨挺、白涛担任。以后,诗社也顺应潮流,改名为“内蒙古青年诗歌协会”。在他们以及蒙原、赵智等诗友的操持下,诗社发展更快了,先后刊印了油印的《呦呦诗刊》和铅印的《新诗报》。1988年12月出刊的《新诗报》刊出的“中国新诗1988:内蒙古青年诗人群体大展”把当年活跃内蒙古青年诗人尽收其中,为内蒙古地区的诗歌历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20多年过去了,那时的青年大都到了中年,不少人成了内蒙古实力派诗人或作家,在内蒙古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由“呦呦诗社”发轫的包头市新时期青年诗歌活动以其坚实的脚步向前迈进,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当我们到了开始回顾往事的年龄,我由衷地感叹,青春真好,有诗歌陪伴真好,内蒙古真好,包头真好,尤其是那些有着内蒙古天空一样明净心灵的朋友们真好,愿他们永远是咴咴而鸣的小马驹,在诗歌的领地放蹄奔驰!
2008年国庆节写于北京
诗也呦呦,心也呦呦
——仅以此文献给“内蒙古呦呦诗社”成立三十周年
白 涛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诗歌运动风起云涌,各地诗歌社团开始一一出现,而那时候的信息媒介也仅仅是一两种拖期的诗歌杂志,即便如此,处在偏远的包头的我们也蠢蠢欲动了。梁粱所在的单位与我的单位仅一路之隔,他几次来和我站在政府大院,商量着也想成立一个诗社。那个年代,包头诗坛上戈非、纪征民、许淇、王维章、万方、孟河、张之静、戈锋、叶文彬等前辈诗人风头正劲,我们这帮青头后生要闹出点儿什么动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我和梁粱就骑着自行车,白天黑夜到这些前辈诗人家里请教,竟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
1985年7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家聚集了十几位包头写诗的年轻人,梁粱趴在地上,用毛笔写诗社成立大会的宣传海报,当天夜里即由贾志义、赵飞、张俊刚等人张贴到昆区、青山区的街头宣传栏上。7月27日下午,市总工会会议室里“内蒙古呦呦诗社”成立大会开始。纪征民、许淇、王维章、张之静、戈锋、马德、叶文彬、张树宽等前辈诗人来了,市区和近郊的写诗的年轻人30多人恭恭敬敬坐着,听梁粱发布消息,听前辈耳提面命,会议气氛热烈。我记得还特意买了水果糖和瓜子,几位年轻女作者轮流为前辈们端茶倒水。会议结束后只有不多几个人在梁粱家留下吃饭,多数人都各自散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所谓“呦呦”之名,是因为包头也被称作“鹿城”。鹿其鸣亦,求其友声。据张俊刚保存下来的油印资料“内蒙古呦呦诗社成员名单”显示,参与创建“呦呦”,后来被称为第一代元老的,是梁粱、兰枫林、赵剑华、杨挺、童华、赵飞、贾志义、张俊刚,加上我。社长是梁粱,秘书长是我。到1987年夏天,经团市委同意,包头市青年诗人协会正式成立!投票选举我为会长,杨挺、蒙原为副会长,赵建华为秘书长。选举我、杨挺、蒙原和王松涛、冰峰、张钟涛、赵飞、童华、贾志义为理事。会员有:陈榕、杨晓旭、李秀萍、农子、殷杉、沃泽明、乔欣、胡云晖、吴大刚、孙厚才、鲁中纯、誓戎、李占宇、王治林、薛映梅、石剑平、侯继伟、丁斌、张卫、刘高举、漠风、姚勇等,达30多人,包头师院诗社、包头市中专文联和包钢、包铝的诗社和作者,以群体的形式加入协会,一时间,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到此时,包头青年诗歌群体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协会吸收了包头地区所有青年诗歌群体及成员,到1990年前后,协会个人会员最多时曾达到200人!团市委会议室已经容纳不下,几次活动只得在院子里或广场上进行。协会规定每月20号晚上活动,工会、团委、钢院几次转移阵地,从1985年的“呦呦”到90年代的协会,每月固定的活动从未间断。期间每到开春黄河流凌时节,我们十个八个骑车到20多公里外的黄河边上,看巨大的冰排从浑黄的水面突然崛起,像鲸鱼翻身!惊呼一番后便躲在背风处,喝着小酒吸着烟卷,滚滚冰凌就在眼前翻腾涌流……那年月因为年轻,我们四处行走,古长城、阴山下、黄河边,沙漠、草原、农家,直到大工业生产的恢弘场景。改革开放、新生的中国,崭新的气象、沸腾的生活!刺激着我们鲜嫩的神经,激发着我们青春的热血!怎能没有诗?!写啊,整夜整夜不睡觉,浓茶咖啡加烟卷,一首首诗就那么诞生了!虽然粗糙浅薄,虽然为诗累得人憔悴,但大家只要聚在一起就会碰撞出诗的火花!情感的力量无穷,友爱的相约纯粹,我们都小心翼翼手心捧着诗歌的精灵,一个一个搭着彼此的肩膀,走向充满期望的明天!
时至今日,我们“呦呦”和青年诗人协会的主力成员相互来往依然故我,没有因为生活的剧烈变化而彼此生隙,非但没有彼此远离,反而随着岁月的延续,友谊更加牢固坚实!他们中的梁粱、剑华、钟涛、杨挺、冰峰、赵飞、贾志义、农子、誓戎、白峰、漠风等的写作态度持久不变,主体成员现在基本都已是中国作协会员,都出版了诗集多部,有的获得了全国、全军正规文学大奖。凡坚持写下来的“呦呦”和协会成员,今天都已是内蒙古诗坛的主力。
心也呦呦,诗也呦呦……
“呦呦”初期有油印的《呦呦诗刊》。青年诗人协会成立后,到1988年7月,对开四版的《新诗报》创刊。《新诗报》创刊号介绍了呦呦诗社基本情况,在突出版面发表了白涛、蒙原、赵飞、赵建华和冰峰的作品,在其他版面发表了贾志义、杨晓旭、张钟涛、陈榕、张俊刚、农子和宋志刚等人的作品。同年12月的第二期《新诗报》是最为值得纪念的一期,这一期是“中国新诗1988内蒙古青年诗人群体大展”专号。在大展专号上,刊登了雁北专门为本次大展作品撰写的评论《人们一定愿意倾听诗人的声音》,用整整10个版面集中推出了赵健雄、雁北、张之静、方燕妮、蒙根高勒、张天男、默然、杨挺、蒙原、梁粱、白涛、成子、蓝冰、赵建华、赵飞、贾志义、童华、侯继伟、哑樵、独桥木、尹树义、蒋静、张钟涛、李占宇、张俊刚、农子、皓蒲、杨晓旭等活跃在当年内蒙古诗坛的50余位青年诗人的诗歌作品,这是一次内蒙古青年诗人的群体性大规模集中展示,在国内诗坛也极为少见,引起不小震动。“大展”引来一片喝彩,大展顾问谢冕、杨牧、安谧、贾漫、阿红、许淇、叶延滨、程步涛、蒋维扬、魏志远、戴砚田、陈广斌等著名诗人都发来热情贺词。这一动议,其实就是我和蒙原俩人,在包头钢铁学院单身宿舍里的某一个下午,抽着烟吃着雪糕随意侃大山侃出来的,没想到还真做出了点儿模样。
《新诗报》在1989年4月与1995年8月艰难出版了第三、第四期之后,就没能持续办下去。主要原因是没有经费来源。仅这四期也是到处磕头求人,才勉强支撑下来的。2000年4月又勉强出版了第五期,之后再没有出版。说起四处讨钱故事还蛮多的,那一年,我和剑华、赵飞、俊刚、冰峰几个弟兄,从石拐到杨圪楞煤矿再到土右旗,腊月二十六、七还在山沟里转悠。从石拐拂晓时坐上矿车到白狐沟,再翻山去杨圪楞。到达山顶时,一轮红日照亮了巍巍阴山,群峰尽染此刻,我们顿生一腔打江山闹革命的豪迈气概!那真是颇有点举手便可指点我们自己的江山的味道!
1998年,“呦呦”与协会的主要成员又集体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呦呦诗丛》,著名评论家杨匡汉先生为之作序。计有梁粱、白涛、赵剑华、张钟涛、赵飞、贾志义、冰峰、殷杉、誓戎、张俊刚、鲁默等10余部诗集。2005年5月,“呦呦”成立20周年,由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作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包头青年作家文库》,多数作者也多为“呦呦”与协会成员。
“呦呦”与协会这30年来真的是做了不少事情。1989年7月,在白云鄂博草原举办了“内蒙古青年诗人白云鄂博诗会”,内蒙古西部的青年诗人大部分到会。赵健雄夫妇,梁粱、兰枫林夫妇,尚贵荣、雁北、张天男、成子,和包头的青年诗人共30余人齐聚一堂,像模像样地在会议室座谈了半天,又在草原上昏天黑地滚战了3天。离别前夜,诗人们在铁矿招待所情意绵绵、难舍难分,跳舞、喝酒、说话,一夜未眠。动静闹得挺大,若得服务员几次前来砸门。我们走后很久了,还有人问张钟涛:你请来的是些啥人?钟涛微笑答曰:作协的。那人道:做鞋的?做鞋的还这么狂!?从白云回到包头,又在黄河边上玩乐一番,那年河水泛滥漫过河槽,一道大坝阻挡着洪水。雁北大概为了显示自己的泳技,一个猛子扎下去,一出水,眼镜没了!好尴尬哎!他近视厉害,迷迷瞪瞪急忙再扎下去,总算举着眼镜出水了,引得众人哄笑!想来,到今年3月,雁北离开我们已经有22年了!
那些年,白云、石拐是我们喝酒聚会的根据地,尤其是白云铁矿,张钟涛在,我们就去,不管是冬日严寒还是夏日酷暑,一有机会,就马上出发。钟涛离开白云之后,去得就很少了。
1989年3月,尚贵荣、张天男来包头,我们一起去石拐矿区,见到了万方、孟河二位老师,尚、张也是头一回与万方、孟河相见,相聚甚欢。1990年夏天,协会又在石拐矿区办了一次诗会,万方老师为那次聚会四处求人,分别那天中午又在平房家里招待大家,真的是倾其所有了!他不吃不喝只坐在那儿笑,从他老伴儿和女儿脸上能看到那是真的高兴、幸福!万方一辈子也没求过人,十几个人到他那儿,为一顿食堂职工午饭,他找这个找那个要饭票,我都替他难为情。临别时,贵荣、默然、天男、梁粱抱着他大哭!我也是抹着眼泪才把他们分开,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怎敢忘记!写到此,我的泪水已溢满眼眶了……那时候我们多真诚又多豪迈啊!还有一段趣事应该记下,吃饭中间有人需要方便,一踏出万方家门,人却不见了,脚下却传来呼救声!原来万方老师家院子里的菜窖就在家门口,虽然有盖子,但不注意的人,一脚就闪下去了!急忙拉上来,再去院子外面继续解手。说起解手,默然的表现方式最是特别而率真。出万方家院门是一米宽的小道,下面就是深沟。默然显然已经醉了,我和俊刚从后面抱住他,并给他宽松了裤子,但是他却不排,我和俊刚就反复激励他。他嘴上叼着烟卷儿,还对着深沟前后晃悠着他那庞大的身体,吓得我俩紧抓他住的胳膊,揪住裤带不敢松手!好不容易才方便完毕,再押送回去。当晚回到包头,默然躺在宾馆浴盆里酣睡,久久未醒……
1995年,“呦呦”诗社成立10周年,协会几位主要成员自掏腰包各500元,请来了著名诗人公刘。在石拐、白云的一切活动均由松涛、钟涛安排招待。公刘先生是当代大诗人,那时候,我们是多么想聆听他能谈谈诗啊,虽未能完全如愿,能面见到诗人的真容其实已经很是荣幸的了。那时候有名与尚未有名的诗人来包头的可真不少,孔令更等徒步考察黄河,我们在青联指导下,做了认真的迎送活动。诗人刘虔夫妇来,许淇老师亲自陪同去了白云;评论家曾镇南来,也是去了白云,当然都是由钟涛来接待。
“呦呦”和协会的足印一步步坚实可信,同仁们一路相伴相随。从草创那天起,我们就抱着《呦呦诗社章程》中提出的“切磋诗艺,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共求进步”的信念,在“提倡风格多样性”的前提下,各自独立创作,自由发展。在艺术风格上从来没有提出什么“主义”、“流派”之类的时髦口号,只是通过经常走动、交流等方式,增进友谊,凝聚信心,营造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氛围。现在,发展的事实证明了当初我们的出发点是准确的。如今三十年过去,在人生道路上,各自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进步。他们在军营、机关、学校、工厂、文化界、商界、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而且每个人眼下的生活状况都还不错。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呦呦”和协会虽然在形式上似乎几近消失,但主体成员都还在,主要作者都仍旧坚持读书写作,不断有新作发表、出版,乃至获奖。我当然相信,我们的“呦呦”和协会在若干年后会依然如故地存在下去,因为有这么一帮人过去在过,现在还在,并诗心未泯。
2015年4月5日 于包头
墓 碑
梁 粱
葡萄雨滴伤斑斑细叶
金盏花在风中歌唱得更远
她赤足,挽一只清泉走向你
明早晨露珠打湿了小径
可吟哦一个早晨和一个黄昏
甚至幽蓝的野狼眼睛的夜晚
能告诉我些什么
滋养牛羊的寸草被勾勒得那样简洁
告诉我青果曾银铃般挂满枝头
蝉翼和树叶为我们哗哗鼓掌
告诉我天空有云影和鸿雁掠过
阳光的集团军催落纷纷飞雪
玉洁冰清,世界因单纯而有林立之感
细砂和鹅卵石在脚下远行
那时我们无语、无泪
那时我们手脚颤抖写不清字迹
一百双眼睛构成一个空洞的夜晚
火星敲击,命运之声奏响
只觉得有一双手因抚摸你而痉挛
指点那位白天鹅般的少女
一片无语的云
白发老者在捋胡须
书页间写满苍狼、白鹿、青龙、雏凤
书页间写不下你
书页太拥挤
以后,我们走回营地
泛滥的蓝海涛涌动起红房子
太阳为东西方涂满暖色
流星作雨梳妆新墓
船舶依旧荡向山南
大将军将和你作千年长谈
选自1986年11、12月《包头青年》合刊
彷 徨(散诗四首)
白 涛
美丽的世界
几何时起
我们的胡须一如阳光
一缕缕渐黄而灰白
开始平静地看着太阳在身旁
升起又落下
生命的照耀暗淡而辉煌
那些浪漫的故事
从我们的身旁
一一滑过
生来平凡的面孔
不平凡地闪现在异地他乡
那么就让
一支老曲子跟着你
走下去吧
生命的影子巨大而漫长
经常回过头看看这世界
该有多好
我们的面孔因之
辉煌而正常
女孩子
许多许多女孩子
我们叫不出她们的名字(子)
肤色一天天好起来
每天可以吃着几尾小鱼的时候
窗外,小草的微笑
使很多人突然醒悟
在它旁边散步是可以壮志远怀的
可是还是有些东西
悄悄远离了我们
我们彼此却习以为常
自己的眸子吞没的
正是自己
怅然回首的瞬间
那白色的鸟
正从海水翻卷的高原上
渐渐消逝
女孩子,许多女孩子
我们叫不上她们的名字
大家都这样
这些天来感官明显衰老
喝黑砖茶或来点咖啡
也打不起精神或使人想起点别的什么
匆匆忙忙的眼神和影子
悠来又悠去
大家都想活成一个普通的人
举止谈吐又极不普通
大家都这样
衣衫褴褛
这些天来一些人瘦了
一些人又明显胖起来
走路也有了些模样
只可惜气节一到
轻飘飘的风衣就遮住了
你的脸庞
对一位将军的崇拜
对于我
他总是叼一只已经熄灭了的
烟斗 很少说话
在战争年代
他的敞篷汽车在炮火中穿行
军用雨衣溅满了泥泞
其实他所处的位置
并没有到达前沿
他和我一样
个子矮小面貌平常
且两颊丘陵起伏
想他年少时代和我一样
一定是个爱动爱情的家伙
对于我
他总是潇洒地站在画册里
叼一只熄灭了的烟头
不肯与我做朋友
所以我想 将军
大概永远是将军
选自1988年7月《新诗报》创刊号
沉淀的岁月
杨 挺
一个哭的故事和一个笑的梦呓
交织出一部线装的枯黄
寻访历史和太阳石
金色栀子花优美地熄灭
古老的岁月是一面皮鼓
只要撞击
总会发出轰响
世界在沉淀之后喧嚣
我质朴地叩击
以撞击来亲吻它的眼眶
然而,他却没有流泪
因为沉淀的并非全部是
那一串蛇和灯盏花的连续
历史剔去了须眉
只有最后一颗智齿
高傲地伫立
这便很够了
它是着世界最丰厚的遗产
我无可奈何地
举起陶俑的脸谱
害怕那五色土的纹路
会闪出耀眼的弧光
我知道,那一座荒岛
在十二次潮水之后
已经复活
一个流浪的人便是我
我便鱼一样的缄默
在我的泪腺里
我找到一根石笋
就这样轻描淡写地
挂在历史博物馆门前
人们络绎不绝
却总不愿意买张门票
去听听那沉寂的喧嚣
我企望人们以最亢奋的词汇
来讲一个群峰崛起的诗剧
然而,人们都哭了
静默地阅读关于生命和最有格律的箴言
我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了一切
那是我的女儿
在一片沙粒上堆起一个世界
从此,北方枯干的胸膛上
盛开满温馨而又柔美的丁香花
……
选自1986年4月《呦呦诗刊》创刊号
中国象棋的演绎(组诗选四)
蒙 原

民以食为天
你以食民为天
你坐在米字之间
卧在一方国里
你饱咀肥硕的秋天
喝酒 吟诗 戏美人
而卒们以头以血以矛以战
以你的名字燃起狼烟
刀血相见的时候
高喊着你的名字
将!......将呵
离战争最远的是你
离战争最近的也是你

为人为伍
你们就是一伍
——没有伍长
你的本意就是死亡
无论是兵 无论是卒
最先渡河
最先呐喊
最先交战
别一面王宫而近一面王宫
一去 就不再回来
你们应当嗅到河界两岸的稻香
而你们正在战争
民不聊生时
你们胄衣铁甲正亢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伏裕的环境
造就了你的畸形
只会斜那么两步
就足以斜得让人羡慕
士可杀而不可辱
而你可辱不可杀
杀了你
就意味着杀了某种气氛

传说你是圣贤的弟弟
因为你厌恶战争
所以你做了象棋
自己和自己战争
其实这是最残酷的事情
一会儿是白色
一会儿是黑色
后来你黑白不分
搞不清你是象
还是棋
而你还是不愿上到对岸去
你总守着你的田
想一些过去的事情
选自1988年7月《新诗报》创刊号
似水流年
赵建华
广 告
走过必须走过的斑马线
人们只是下意识
偶尔抬头
只觉得自己也裸露了许多
一个少女的微笑
为了显示价值
凝固了雪白的季节
世界老态龙钟
一个少男的才气
为了艺术
把爱情分解成色块
涂抹了全部橱窗
夜晚他们照常幽会
排泄一串串情话
准备再度构思
把糖葫芦一颗颗消化
静夜,没有谁逼我
没有一丝风吹来
雪飘下
来自一个神秘的高处
和我交谈是很沉重的
所以只有你来照访
我很高兴
清凉比咖啡更令人激动
唯你是我灵魂的镜子
有泪自白天的笑中流出
一些不成样子的吻痕
是真真实实的我
照彻我的是你
覆盖我的是你
一夜过去
我能留下些什么
清光一杯
我痛痛快快地饮
清清静静的夜
没有谁逼我
逼我写出漂漂亮亮的诗
和你交谈
我很满足
似水流年
匆匆忙忙
你找不到你的位置
和别人谈起
通感便泡沫般泛起
这时每个人都很有才气
便便失去了你自己
总想干点什么
你在一条河里游来游去
围观者甚多
你辨不清声音
似乎也有你的影子
看清楚是悲哀的事情
时间被液化得软软的
一批鱼游过去
又一批鱼游过去
你匍匐在礁石上
做文明状
似一只欲飞的鸟
汽泡一串串升起
且透明且朦胧
便以诗的名义
晾晒在沙滩上
一群孩童哄抢着
折叠成各种想象
又放回水里
这事有钟声为证
那年已经过去
选自1988年7月《新诗报》创刊号
无题变奏曲
冰 峰
之一
穿过冬的窗户
坐在一张椅子上
等待敲门声
雪地上找不到电话号码
饥鸟的足迹
踏出一串危险信号
我立在观音庙前
双手合十地默默祈祷
神像渴望逃走
远方的小舟
落入了暗礁的罗网
我独自抽烟
预感宣布最新消息
白鹤不再归来
我释放婚姻之后
抛出一枚硬币于地板
寂寞痛苦地鸣响
花圈将在黎明开放
我在睡觉
之二
一种淡淡的眼泪
构成一部蓝色的小说
忘记了归途的季节
旋出了黄色的花屏
失望的风
投宿在我的脚下
一个妻子
拥有两个名字
我穿起破旧的大衣
裹住三月的欲望
远处
一曲苍凉的歌
跌落在阳台上
我爱你
沉重的脚步走向夜色
夕阳
遗弃了悲壮
之三
一把陌生的雨伞
遮去了半裸的臂膀
我走在小路上
不知去向
敲响舞厅的门
将微笑灿烂盛开
踩着月亮的婴儿
进入一片树林
终于下过一场雪
坎坷的脸庞
擦上了浓郁的风度
斟满酒杯的往事
吻干了爱人的羞涩
我推窗望去
两只小鸟结伴而飞
一个夜晚
影子做了乞丐
爱情跪在面前
小鹿安睡了
你是我的妻子
选自1987年第6期《诗神》月刊
黄昏冥想曲
童 华


夕阳 还回来吗
一片红色的声音
拍打着我们的目光
那一双
翅膀的力量
是即将烧尽的渴望
我们的纸鸢
再也不能飞翔
黄昏在冥想
记忆,还疼吗
一个美丽的忧伤
斜倚着我们的思想
那一块
伤疤的歌声
是准备升起的月亮
我们的青春
在愧悔中铿锵
黄昏在冥想
欢乐 依然闪亮
一个归鸟般的孩子
穿过山岗的刀枪
那一则
童话的景象
是红葡萄酒的向往
我们的童年
奔跑在紫色的垄上
黄昏在冥想
幻觉,耕耘着目光
一只枯瘦的凉棚
延伸着古老的慈祥
那一束
炊烟的幸福
是银丝拂过脸庞
我们的母亲
在村口遥望
黄昏在冥想
走吧,我们知道日出的方向
一个船型的心愿
划向遥远的遗忘
那一座
山的沉默
是封存的嘹亮
我们的沉思
在山巅上守望
黄昏在冥想
选自1986年4月《呦呦诗刊》创刊号
西口恋情
赵 飞
四月的风把你的歌声涌湿
水淋淋的柔情被风展开
五哥哥的牧鞭把四月抽绿
柳丝难遮五哥哥的背影
四月,在西口
那一点鹅黄牵动了你的思绪
羊咩声震颤着心房
坡那边传来的爬山调
揪心似地转呦
转呦,在西口
那一天是结了霜的早上
五哥哥走了
带走了山樱桃的清香
那一朵山丹花凋零了
凋零了,在西口
白羊肚手巾包走了你的思念
痴情被风撕成了碎片
泪水和雪水滚在一起
泉水在冰层下冷湿的哽咽
哽咽,在西口
三妹妹红颜销在西口
五哥哥柔肠断在西口
选自1986年4月《呦呦诗刊》创刊号
西部的传说(三首)
贾志义
牧羊人的妻子
一切传说都会变成真实
一切真实又会变成传说
牧羊人的第一个敌人


他又要走了
她把昨夜做好的羊皮袄
披上他的肩
他总是怕他变成一朵雪花
落在她的心上
他总是怕他变成一阵风
刮乱他的头发
他更怕那一声狼嚎
嚎得她半夜心急火燎
他终于回过头来
她突然变得坚强
你害怕吗
他说不
我想再看你一眼
他走远了
她突然把他喊回来
掏出一合火柴递给他:
拿上,狼怕火
黄河艄公
和水搏斗了一辈子
人们说他是水上的路
黄河大桥建成了
他哭了,哭得好苦
几十年的梦实现了
为何不乐而愁
他拖着大橹
想得很远 很远
他想起葬身鱼腹的儿子
翻船淹死的媳妇
他想起没有橹的孤独
他想到从此以后
再也不能大手大脚了
还得戒酒
他终于想开了
想到桥上走走
黄河边上有个小店
几根杨树杆杆搭了个房
几根柳树枝枝架了个床
黄河边上有个小店
看到黄河的人总喜欢
在这儿住宿
饿了就吃碗黄河水
煮的面
花个毛贰捌分
管你香甜
碗底底下的黄泥糊糊
使你瞪大了眼
女主人说话真直爽
丑话亮在先
黄河水煮的面
黄河边上有个小店
看黄河的人总喜欢
在这里吃面
选自1986年4月《呦呦诗刊》创刊号
进入京都
陈 昕
进入京都
脚踏张嘴的皮鞋
在广场的手掌上高视阔步
在故宫的白玉腰带上
系上几缕叹息
在纪念碑面前
油然分泌出许多豪壮
进入京都
我和那些不认识我的人
都装出互相轻视的表情
我暗地里留好返回的路费
掏出几张大票
吃饱喝足之后默默后悔
进入京都
遇到蓝眼睛给我拍照
想知道他的像机里有无胶卷
看见一溜小轿车怡然驶过
拼命想从它们的屁股上看清
主人的面孔
进入京都
看见祥子敲诈外地同胞
看见古建筑群中长出几栋欧美
看见乘务员用圆滑的京腔
嘲弄一切京都以外的旅客
成堆的旅客在车站外面过夜
看见索尼优雅地站在霓虹灯里
进入京都
想去钓鱼台国宾馆看看
想去长城饭店走走
想去看看钱钟书
想去看看刘心武
想去看看
漂浮着老舍灵魂的湖水
看看夕阳里的金龙摆尾
看看朝霞中的国旗飞升
进入京都啊
如同进入一个费解的魔方
出来的时候
我的才气被磨得一文不名
如同赤身裸体
选自1986年11、12月《包头青年》合刊
清清淡淡的日子(二首)
殷 杉
下雨天
下雨天
一种异常美丽的伞便在长街
制造晴朗的天空
没伞的人
便悲伤地走向雨具店
看陈列品
雨天以另一种形式
出现 就像一些红色的苹果
对孩子产生诱惑的背影一样
终生难以忘怀
雨停后 一些很平淡的内容
便会在人的心里成为意义
雨季是一种美丽的契机
春天的故事
日历翻到布谷鸟唱歌的时候
绿毛线
不再被妈妈的手指
织成季节的外套
春天里故事很多
白云也飘得又远又高
当一个女人从屋外经过时
窗上的冰棱花
不再模模糊糊地望我
当大地泊满一星浅绿时
许多人走出积雪封顶的屋里
走到绿色的邮筒前
寄信
选自1990年第一期《鹿鸣》
爱 情
农 子
世界真大
石头与石头撞不出
一丝火星
世界 真小
挤出红烛下苦涩的笑容
羞涩纷纷坠落在忘川
那一瞬 秋波的语言
也在年龄里哑默
一对儿少男少女 手牵着手
走进梦走进歌声
便再也没有回来
回来的人
都遍体生活鞭痕
口里喃喃着道路沉重
谈女人 爱谈第二性征
回来的人
合作在一起煮白菜
撒上盐
两张口相对一张一合
把生活嚼得软绵绵
也嚼出 初生儿的哭声
那一对儿少男少女
手挽手走进歌声走进梦
再也没有回来
一块石头 在路口
作永久的伫望
选自1988年12月《新诗报》第二期
给远方的兄弟
乔 欣
昨日,你走了
发誓不再来此处见我
那一处背景似扯断了桅杆的帆
今天,我随着惊喜的螺弓
寻找着残缺的足迹
和相逢的岸边
能弥合裂缝的船
你要走了,给你
这双布鞋,让它伴随你
走向遥远又遥远的地方
眼眶里,早晨的露珠
还未滴落
那曾经有过的争执
一起走过的岁月
但愿藏在心间
不要褪色
要经受住路途的考验
一个牛皮纸信袋
久久地留存
曾经一刹那,你的剪刀
把十五年的岁月减掉
妈妈落泪了
琢磨着:这儿子扭曲的心
她怎么没看出来
法官的判词,竟是儿子
自编自导的游戏
走吧走吧
离开母亲已经太久太久
那些疤痕起伏的日子
早已被时光打磨干净
曾经丢弃的规矩
你已找回,回家的路
还记得吗
选自1985年第10期《这一代》

作者简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诗歌兴起和繁荣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当代民间诗歌社团、报刊兴起和繁荣的最佳时期。一些中国当代诗坛的积极分子高举诗歌流派大旗,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八十年代诗歌运动现象。
内蒙古“呦呦诗社”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诞生的,具体成立时间为1985年7月28日。内蒙古“呦呦诗社”的成立结束了包头市诗歌写作散兵游勇的历史,“呦呦诗群”开始逐步形成。有了团市委会议室这个活动场所和每月20日晚固定的聚会方式,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的氛围就形成了。这期间,诗人们激情高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诗歌创作局面。梁粱、白涛、兰枫林等著名诗人都有大量的作品问世。
这部文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诗社成员创作实绩的展示,一部分是大家对诗社成立以来所经历事件的回顾。这些诗作和文字,足可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流变以及诗歌社团组织顽强存活的生动例证。同时收录的还有当初鼓励我们、以后关怀我们的前辈、朋友的祝福文章。


 呦呦往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