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子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4023752X
作者:[英] 萨曼·鲁西迪
页数:580页

内容概要

萨曼•鲁西迪(1947— ),英国著名作家。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英国接受教育。一九七五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之后他的一系列作品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哲学问题,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
鲁西迪目前共出版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三部,另有两部儿童作品、一部回忆录及十余部非小说作品。代表作《午夜之子》《羞耻》《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小丑萨利玛》《她脚下的土地》《佛罗伦萨的女巫》等。

书籍目录

目录
译序 / 001
第一部
中间开洞的床单 / 003
红药水 / 023
吐痰入盂 / 040
在地毯下面 / 058
当众宣布 / 075
多头妖怪 / 093
梅斯沃德 / 111
嘀嗒嘀嗒 / 131
第二部
渔夫手指远方 / 151
蛇梯棋 / 172
洗衣箱中的事件 / 189
全印广播电台 / 210
孟买之恋 / 228
我的十岁生日 / 245
在先锋咖啡馆 / 263
阿尔法和欧米加 / 282
科里诺小孩 / 300
萨巴尔马提司令的指挥棒 / 318
真相大白 / 337
胡椒瓶演练的行动 / 356
引流和荒漠 / 371
歌手贾米拉 / 387
萨里姆如何得到了净化 / 412
第三部
“佛陀” / 435
在桑德班斯 / 454
萨姆和泰格 / 471
清真寺的影子 / 483
婚礼 / 508
午夜 / 529
阿巴卡达巴 / 555

作者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阿拉伯的萨桑王国,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每天夜里给国王山努亚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在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流传了差不多一千零一年后(也许实际年头比一千零一长很多),一个印度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在身体一天一天干裂、生命即将告终的境况下,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一个和“一千零一”有关的故事。他说:“有这么多的故事要讲,太多了,这么多的生命、事件、奇迹、地方、谣传交织在一起,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和尘世间常见的东西紧密地混杂在一起!”不过他必须加紧工作,要比山鲁佐德快。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富家少年阿达姆阿齐兹,有个硕大的鼻子,他的朋友说:“你简直可以把你这个鼻子架在水上过河了。”这个长着大鼻子的医生,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伴随着故事的始终。他的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也有一个大鼻子;这个也有大鼻子的外孙子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
他的故事,是关于一千零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千零一个孩子出生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的午夜前后。这一千零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具有某种魔力,有的相貌平平却能让人不顾一切爱上自己,有的天生就具有泰戈尔一样的诗才,有的漂亮得真能亮瞎别人的眼,有的能在水中随意变性,有的能够从地球上任何可以反射的表面自如进出,有的能随意使身体变大或者缩小,有的说话能对别人造成肉体的伤害,有的能吃金属……这些午夜出生的孩子,由大鼻子娃娃萨里姆组织,在他的大脑里进行过一次次的午夜聚会……这些带着魔力的午夜之子,“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历史播下的种子”,伴随着新生的国家,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走向了毁灭。
诞生在午夜整点、魔力最强大的大鼻子萨里姆见证了这一悲剧。故事的结尾,身体面临分崩离析的大鼻子萨里姆,幽幽说道:“是的,他们会把我踩在脚底下,人群走过去,一个两个三个,一起有四亿五百零六个人,把我踩成了无声无息的尘埃,就像时候一到,他们也会踩在我的儿子(其实不是我生的)、以及我儿子的儿子(其实不是他生的)、还有我孙子的儿子(其实也不是他生的)身上,直到第一千零一代,直到一千零一个午夜给予他们可怕的本事,一千零一个孩子死去,因为午夜之子既要成为他们的时代的主人又要成为其牺牲品,他们要摈弃隐私,被成千上万个群众的消灭一切的旋涡所吸收,他们既不能安宁地活着也不能平静地死去,这一切正是午夜之子的特权以及对他们的诅咒。”


 午夜之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很有可能只是第一个把自己无可否认的独特生活与时代的故事写下来的历史学家”只能用隐没在汉译版洋洋洒洒五十万字里的这句话当作读感引言,因为无法将读感在一种无法感慨的情绪中一层一层地说清楚。黄瓜鼻子、花面孔、罗圈腿、太阳穴上长角、和尚那样得秃顶、少了一截手指头、一只聋耳朵......这就是午夜之子,如同被克什米尔的锯齿状山峰锯了又锯的午夜之子,一直在周而复始地乐观、净化、流放、磨难、咆哮、磨难……乐观的午夜之子,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直到被打算在这块次大陆上一手遮天的首席“寡妇”阉割掉了睾丸。一座座山、一座座城,午夜之子,飘来飘去,清得了地下的雷却难躲天上掉下的炸弹;一个个过客、一个个父亲,午夜之子,浑身裂缝,却塞不满投射到他身上的冷冷白眼。从史诗感上讲,这部南亚现代文学作品要超出卡勒德·胡赛尼许多截,从克什米尔到孟买、从孟买到巴基斯坦、从卡拉奇到孟加拉国、从达卡回到印度,既有从地域空间里腾挪出来的波澜壮阔,又有随人心无常跟着时间走出来的波澜壮阔,在萨曼·鲁西迪这部作品面前,灿烂千阳、群山回响就像隔壁邻居家在敲鼓,声音是响的,只是响进耳朵、震在心头,但没震穿心底。作品里的好句段、幽默感随处可摘和可感,p436的将家庭琐事比作针刺,来刺破历史幻想这只气球,p482作者忘我地将“我”这个概念平静地喷薄而出;还有“主动、被动、字面意义、比喻意义”,搞懂这四个概念和互相关系很是要命......这是部在感性层面带来触动、理性上锻炼逻辑的作品,因为在第五章时为找到问题的答案而长舒口气,但到第十五章是这个答案却变成了问题,这种矛盾互相转换既是客观的也是这部作品的普遍现象。另外,作者设定的同一只包袱,一旦在某个节点被某双手解开后,会被作者重新包扎另找地方埋起来,等下个节点下一双手来解,比如那条有洞的床单;或者,同一只包袱经过一个个时点、一双双手,似乎一直处在将解未解的状态,比如那只银光闪闪的痰盂。有很多读感,随着一页页翻动而冒出,26的26次方个瓶子也装不下。抄录一段(这段是唬人的):……那么我是谁是干什么的呢?我的回答是:我是在我之前发生的所有一切事件的总和,是我所见所为的一切总和,是别人对我所做的一切的总和。我是所有一切影响我也受到我影响的人和事。正因为世上有我这个人。有些事情在我身后才会发生,我便是这些事情。在这些事上我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每一个“我”,如今六亿多人口中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多重性。我最后再说一遍,要理解我,你必须吞下整个世界。再抄一句:无论你想要怎么样,你就可以怎样,你会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
  •     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格拉斯的《铁皮鼓》齐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三获布克奖,入选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英语文坛领军人物、“后殖民文学教父”荣誉之作。萨曼·鲁西迪(1947—),英国著名作家。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英国接受教育。一九七五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之后他的一系列作品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哲学问题,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  鲁西迪目前共出版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三部,另有两部儿童作品、一部回忆录及十余部非小说作品。代表作《午夜之子》《羞耻》《摩尔人的**后叹息》《小丑萨利玛》《她脚下的土地》《佛罗伦萨的女巫》等。
  •     HBR:你平时是如何工作的?鲁西迪:我一直提醒自己,写作和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并无不同。无论你今天感觉如何,都必须去上班。我并不觉得作家或艺术家必须具备“创造型的性格”或者等待灵感降临才能工作,你要做的只是坐下来好好工作。一旦潜意识明白你没借口了,大脑就会开始配合,效果惊人。HBR:这几年你的工作方式有变化吗?鲁西迪:我并非隐士,这和多数作家不同。很多作家,特别是那些极度沉浸于写作的人,都过着离群 索居的生活。而我自己必须从世俗中汲取养分,和我关心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这些事赋予我新生和力量,让我在第二天能恢复精神重返工作。改变之处在于,我每天的写作量比刚开始少了很多,最初每天大概写四五页,现在也就四五百字。但过去我的文字需要大量修改。现在虽然写得少了,但基本可以定稿。过去在动笔前我觉得有必要大致掌握故事架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人会更有勇气“孤注一掷”,现在我更愿意边写边计划。所以常常会发生最终作品和最初计划的故事相去甚远。写作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HBR: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写作方向的?鲁西迪:在我40岁出头那会儿。那时我出版了一系列小说——《午夜之子》和《羞耻》,在这些小说中,我在探索自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午夜之子》主要是关于印度的,《羞耻》关于巴基斯坦。在完成这几本书之后,我也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了解作为作家的自己,所以可以坦然前行。HBR: 你会寻求反馈吗?鲁西迪:在作品没有完成时,我不会寻求反馈。因为我容易受到打击。如果我写了一个很好笑的场景,给你看了之后你没有笑,我会很伤心的,就没信心了。因此,写得差不多了我才会给人看。到那时候我会非常想知道出版商和朋友的看法。虽然大家喜欢它我也会很开心,但我并不会执着于此。我真正想让他们告诉我的问题所在。只有不阿谀奉承的人才会对你吐露真相。HBR: 你觉得这份工作最难的部分是什么?鲁西迪:了解世界很难。让人物在纸上活起来也很难。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跟随语言不断进化——新的声音、新的风格以及新的行为。这是一场持久战。最难的是不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这种艰辛。但这么说会让人感到写作毫无乐趣,其实并非如此。写作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下笔如有神的时候。那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出版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开心。实际上,这几年我越来越害怕出版的阶段。HBR: 为什么?因为需要不断宣传?鲁西迪:是的,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对你的期待。这个时刻也让我感到脆弱。写作时,你会骗自己说这是我的个人行为。因为你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没人读你的作品。只有你和纸,你在尝试和文字角力。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年。我有三本书都是用五年写成的。所以这让你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事,与人无关。接下来该出版了,你必须承认这件事是极度公开的。就像在大众面前脱去衣服,裸裎相见。而且我也不想为读者划限,告诉他们这本书讲什么,应该如何阅读。我希望他们可以带着想象去阅读。现在书籍营销的方式与我的本能相悖。回顾一下18世纪的文坛,那是英语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当时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一本书也完全可以非常出名。比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和《项狄传》。它们都是有名的著作,而作者没有为其做过任何宣传。HBR:你的第一本书曾经受到批评,为什么你没有放弃?鲁西迪:写作在感召着我。对于作者来说,写作是必须做的事。这个世界文山书海,即使你每天读一部伟大作品,依然难以穷尽。因此如果你想在这座山上再加上一本,那这本书最好是必需的,否则还是别浪费纸张和树木了。当时的教令如何影响了你的工作?刚开始那会儿,我没什么时间或者脑容量去想工作的事情。各种言论呼啸而来。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不想受到影响。因此我坚定地告诉自己,“就像以前那样继续写作吧。”HBR:在埃默里大学最近的毕业典礼演讲中,你告诉大家要追求超越幸福的东西,你在追求什么呢?鲁西迪:我的朋友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有过精彩的描述:“我们想做的是在死后留下一书架的书。”我希望走进书店,然后说“从这儿到这儿,这都是我(写的)。”创造一些历久弥新的,超越时代局限的东西,这个想法里有非常美好的东西在吸引着我。畅销作家想写出能吸引大量读者,并让大家一读就爱上的书。但是作为读者我羡慕的是那种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这也是作为作者的我很想写的书。比如《午夜之子》如今已是大约35年前的作品了,但那些在该书出版时尚未出生的人现在读它,仍然能产生共鸣。HBR:为何商务人士也要读小说?鲁西迪:这几年非虚构读物比虚构读物畅销。但是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明白争议性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并不可靠,真相也绝不完美。小说承认这一点,还存在另外一种真实——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人类和环境、思想信仰体系之间关系的真相,你会在小说中找到它们。随着翻译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世界其他地方。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9月《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比《百年孤独》精彩多了
  •     六百页的故事讲起的其实不算多,相比马尔克斯的哥伦比亚,鲁西迪的现实魔幻更是随着历史的车轮在转动,一个家族的人事脉络,满含宗教传统的栉比人物,倒是看到的名字都有相似地让人不可轻辨。最喜欢的还是那段丛林,让我想起现代启示录,纯粹自然下的一种迷离。挺长的..
  •     马尔克斯的兄弟
  •     印度的魔幻现实
  •     主要是我本身不太了解南亚次大陆的历史
  •     挺好看的,确实可以赶得上百年孤独。
  •     不是特别喜欢,满面乱糟糟的咖喱味~
  •     读不下去是我的问题?
  •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像是缓缓展开的印度历史画卷。
  •     异常魔性地好看~
  •     20170210下午15:41-0215上午11:18读。
  •     太琐碎
  •     散乱,粗陋,无聊
  •     论文
  •     语言功底太强,好看,现在豆瓣阿猫阿狗都能上八分。
  •     恶补了一段战争史……
  •     想象力奇诡曼妙,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得天衣无缝,交织出一曲亦庄亦谐亦真亦幻的悲欣交集又极耐人寻味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妙趣连连,引人入胜。
  •     几乎可以四星半
  •     20161226。魔幻。沉重。是一部一流小说的水准。580页。
  •     2015-78
  •     好看!都说像《百年孤独》,我觉得更神似《铁皮鼓》
  •     轮回不但发生在我国,也发生在印度。相比《百年孤独》,好的地方是内容更加丰满,但不好的地方是太过松散,阅读需要耐心,尤其对印度历史不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但不啻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拷问。
  •     在看着本事的时候特别没状态,结果就导致给自己一种晦涩难明,难以言喻的感觉。但是进入书中第二部分,也就是午夜之子降生开始,多少进入了一点状态,也算是渐入佳境吧,其中的诸多荒谬以及匪夷所思,确实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百年孤独》其中的一些场景,各种荒唐的事情充斥着诡秘的氛围,这就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吧。另外有个书签带,入手的书好少有书签带,关键还色系很一致,算是比较惊喜的。不过看起来比较有门槛,什么印巴分治,孟加拉独立,宗教色彩比较重。卷末,可怜的午夜之子,背负着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命运。
  •     国家历史的隐喻比百年露骨,情节有点x战警有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略乏味没必要写上五十万字,要不是过年期间无聊我才看不完……
  •     一部过誉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比较合口味的。但是却硬是要夹着意识流的写法,把原本连贯的叙述弄得时断时续,还不停剧透,拼凑出前后呼应的效果,这我实在不太能接受了。家族历史,魔幻和次大陆变迁是被硬生生捆绑到了一起的,可以体会出作者想构建一个宏大故事的愿景,奈何拼凑的比较生硬。
  •     在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正好赶上燕山出版社的出版,实为读书人的幸事。
  •     梦幻之境,在神神叨叨的叙述中了解了印度
  •     对印度的历史并不了解,里面的人称也是一会儿一变,看起来很费劲。不过,魔幻现实主义运用的很好,语言优美……
  •     不同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鲁西迪的魔幻现实主义有一种克制的感觉。叙事方法很取巧
  •     花样繁多,“作”到不行的一部作品,作家的天才掩不住地喷发,标准获奖文学范儿,但真不是我的菜,读得好累……
  •     对印度历史不熟悉……所以只觉得有点喧闹……
  •     是翻译问题还是我理解能力问题?觉得这写作实在太混乱了
  •     《午夜之子》这本书一开篇就一个床单,再加上这本书的书评里用了和百年孤独媲美的赞誉,于是乎,你就会想到蕾梅黛丝抓着床单飘走的一幕。不一样的是这本书 的床单上有个洞,那是飘不起来了。因为这本书里的床单上多出了一个洞就带来了一段姻缘,引发一段长达六十多年的故事。
  •     对每一条蛇,都有一格梯子。而对每一格梯子,又都有一条蛇。
  •     用一个家族史主人公个人史各种节点楔进整个印度现代史的历史节点,魔幻地讲述出这个神奇次大陆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现实与荒谬。午夜,既是一天的开始,也是一天最黑暗的时辰。
  •     讲真,难啃,是真的难啃,前前后后看了有几个月才啃完,里面的印度元素味同嚼蜡,看不进去也就记不住,但奇怪的是,觉得这么磕磕绊绊不顺畅的作品即便隔了好多天再接着看依然能记起之前的情节来,不得不说,鲁西迪写作的功力太强悍,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遵循所谓的文法,心之所到,到哪写哪。虽说被誉为可媲美《百年孤独》的作品,但跟那个流畅无比浅显易懂中带有深度的作品没甚可比性,噢,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但即便是觉得太多地方晦涩无趣,萨里姆午夜之子的短暂又多彩的一生也是值得称道的,其余除开个别角色因为名字也好酱油属性也罢让人迷糊外,大多数角色真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现在这么一想还能想起铜猴儿贾米拉那潇洒执拗的个性来。整部作品中最喜欢的章节就是主角身为佛陀和同伴迷失在丛林中的那章,身临其境代入感太强烈。
  •     不能把鲁西迪和马尔克斯相提并论,他的文字老道还差点;但是他通过自己的风格让我们十分亲近了印度这个国度。
  •     魔幻现实主义,和百年孤独非常相似
  •     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更深刻。要认识一个人就要认识与他相关的一切历史,一切组成,一切的明与暗。
  •     读久了会烦。
  •     好魔幻,对于对印度历史及宗教不太了解的人来说,读起来会比较晦涩
  •     历史是永不停止的伤害,叙述是希望渺茫的疗愈。16年阅读最佳。
  •     真实和虚幻 历史和想象 又有什么分别 前半部分更好看
  •     有些语言挺有意思的
  •     第一部的前面还是很引人入胜的,抱着想了解印度风土人情的心态,后面五分之四的时间宁愿去读营销管理。
  •     近来贪懒,看书除了专业相关皆选了一些阅读轻松的书。这样一部历史背景弘大,叙述人物和事件线索极多,页数还不少的书倒是让我觉得看的过瘾,并且越接近结尾越有这种过瘾的感觉(除了中间一段对午夜之子能力的描述有点跳戏到Mautants)。比较巧的是最近正好在学古印度法,因此对于书中涉及的宗教神话都有一种亲切感。最有感触的大致在于“人生轮回”,午夜之子和人生和国家的历史变幻纠缠在一起,环环相扣都是因果论,化作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字体现在书中。“大凡我们人生中举足轻重的事件,都发生在我们不在场的时刻。”读完本书对印度当代史的了解也增进不少,挺有意思。
  •     经典
  •     在时代的症候面前,午夜之子将一代代跌入尘埃,很难说,在个人的眼中,其实每一个人都能使历时发生转变,历史本身不是具象的存在。
  •     小伙伴出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