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

出版日期:2014-5-15
ISBN:9787802499461
作者:大卫·麦卡洛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两次普利策奖得主、两次国家图书奖得主大卫•麦卡洛扛鼎之作,首部全景展现19世纪新生美国的社会各界精英横渡大西洋来到巴黎进行文化寻根历史的煌煌巨作。《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审校作序。

书籍目录

目录
代序:一批美国人在巴黎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越洋之路
第二章
这就是巴黎!
第三章
摩尔斯在卢浮宫
第四章
医学界
第二部分
第五章
美国热潮
第六章
风雨欲来
第七章
城市大变革
第八章
注定成功
第三部分
第九章
围城
第十章
疯狂
第十一章
重返巴黎
第十二章
法拉格特
第十三章
才华横溢
第十四章
再见了,巴黎!
尾声
致谢

作者简介

本书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大批美国社会各界精英包括医生、雕塑家、画家、小说家、物理学家、教育学家等横渡大西洋,来到巴黎进行文化寻根的历史场景。这些人包括有詹姆斯 •库柏、塞缪尔•摩尔斯、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朗费罗、玛丽•卡萨特等等。对于来自新生美国的留学生来说,当时的巴黎是先进和发达的,所以他们不远万里,横渡大西洋来到巴黎学艺,学成之后又将这些带回美国,以奠定美国此后的繁荣。
同时,本书还从一大帮美国文化人的角度,写下了19世纪巴黎的历史,说得更广一些,甚至是法国的历史。包括“七月革命”、1848巴黎起义、第二帝国的统治、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的诞生、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巴黎歌剧院的横空出世以及巴黎的一些奇闻秘事。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DAYS OF OUR LIVES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这本书,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意味的双城记,只不过主角变成了美国和巴黎。狄更斯总结的感受并不局限于纪元的数字,而适用于一切时代,毕竟按照蝴蝶效应的逻辑、任何微小的一秒钟都同样有着改变未来的巨大力量,就算我们如今身在的已经不是工业革命的那个年头,凡人被巨大改变荡涤、在命运洪流中无助挣扎的命运从来就没有改变。百年前的人如是,今天的我们亦如是。时间只会单向流逝,智慧同样,跟百年前的人相比,活在今天的我们唯一拥有的武器,便是可以站在历史更高点上看见当年更大的那盘棋;就好像三十年后梦回高考考场、已经知道了考试的标准答案,浮在空中看旧日朋友在答题纸上拼杀,善意的提醒压抑在喉咙口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更可怕的是梦醒之后你发现自己仍然身在现实的考场,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人知道标准答案,你在此时给出的不同答案,也许直接注定三十年后截然不同的结局。对于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而言,人生之苍凉、为人之无力感,大概是从这里开始;对于宿命论的反驳之苍白,大概也源于此。念英美文学史的时候,除了习惯性地用生卒年月计算每个人各自活了多少年,最让人揪心的就是眼看怀有才能的人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败局。而历史那些阴暗的角落则无法随意臆测,只怕一不小心戳穿更大的阴谋。Christopher Marlowe非得在那个小酒馆喝酒、被刺死在Ingram Frizer的刀下;Elizabeth Blackwel努力了那么久、几乎要成为美国第一个女外科医生,却失去了一只眼睛。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论那是怎样的勤奋和努力;一出戏,尚且可以忍耐到结局,但是七十年八十年的人生要怎么一分一秒地活过去?未出三界外、还在五行中,求而不得,宿命论者的“命里没有”,这苦涩的果子要怎么咽下去?人生在世,最要不得就是“不甘心”,就是“假如当初……”,就是“明明我也……为什么偏不能……”。而作为占据了历史高点的今人,最残酷便是明知他最后的结局,却要眼睁睁看着他怀抱着一点点希望逆流受风雨侵袭。譬如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如今人人都知道,因为他发明了摩尔斯电码——好像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如此简单地用一个成就来总结。其实他是个画家,贫穷而才华横溢,一日日在卢浮宫临摹。站在旁边看他画的是运气很好的James Fenimore Cooper,The Last of The Mohigans的作者、超级大卖的畅销书皮袜子系列的作者,少年成名、顺风顺水。摩尔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否则也不会跑去搞他那命途多舛的电报事业。用今天的话说,一个是土豪,一个是屌丝;一个坐拥白富美,一个着实想发财,可惜总差那么一点点。摩尔斯发明了电报,人人都说好,大家都喜欢,可就是不见进账,跑去巴黎申请专利好几次,次次铩羽而归,继续回家受穷。摩尔斯跑去参加纽约市市长竞选,四个候选人,他是老末,总共只得了1496票。最后穷困潦倒地住在阁楼上,等天黑了才出门买东西,怕被人认出来丢脸。是的,摩尔斯为人类通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在人类历史里获得一座永久的丰碑,虽然他连第二天的早饭都未必吃得起。这事情不必抱怨,丛林从来如此,运气也是才能里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道理可讲。没人说伟人就一定要吃得起饭,变革的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或者说,穷屌丝就别学富二代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了,追寻某些虽然伟大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潜在成本就是可能饿肚子。不过同样追寻艺术的穷屌丝不止摩尔斯一个,还有George Peter Alexander Healy,除了信念和天分一无所有的家伙。他和摩尔斯在努力程度上并无不同,甚至摩尔斯的交际远比他的朋友圈更有影响力。但这家伙最后真成了白手起家的self-made man,过上了不错的日子。有一大批美国和欧洲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画像出自他手,比如林肯。那个最有名的小姑娘写信给林肯说他长得太丑、应该蓄起胡须遮盖他“难看的灯笼下巴”的轶事,据说就是林肯讲给希利听的。这大概就是时代,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没有人知道结局会是什么,能做的只是怀抱着最好的希望,最好最坏的打算。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但始终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是纷乱的时代里闪光的部分。比如巴黎围城里唯一始终坚守的美国大使Elihu B Washburne,上演了巴黎版的《辛德勒的名单》——讽刺的是这次被救的是德国人;比如米洛的维纳斯被当做最珍贵的宝藏珍藏起来、躲过战火和放回卢浮宫。我们之所以需要历史也大概是因为面对命运的荡涤,只有这些还让我们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就算是再微弱的光芒也能让在黑暗中前行的人心生勇气,不管我们最后发现那光芒是野兽等待着吞噬我们的眼睛,还是早晨的第一缕曙光。从我们手持火把从藏身的洞窟中出走起,人类的旅程就从未结束。这一路上会有同伴牺牲,有人在狂风中泯灭也有人因为最不堪最可笑的理由侥幸生存。但不论这旅程最终通往何处,我们能做的都仅仅是步履不停、努力生存下去,不断试着平衡梦想和生活,意义和生存 。而我们侥幸生存的岁月,就是最光辉灿烂的days of our lives.正如这本书放在扉页的句子:“生活是现实的,我们总是要面对实际问题,处理铸工承包商、起重机、石匠、卡车、垃圾、石膏等无穷无尽的琐事,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努力,以待一飞冲天。”忘了说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棒,但是人名都没做英文标注,排版看着像教科书,有点遗憾。
  •     载着“美国梦”扬帆起航——评大卫•麦卡洛的《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美国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移民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是个奇迹。大卫•麦卡洛的长篇巨著《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讲述了这个奇迹发生的原因,全方位展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美国旅人在巴黎改变人生、追逐“美国梦”的历程。大卫•麦卡洛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历史研究和新闻界都具有很高的声望。《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这部四十余万字的鸿篇巨著,是作者历尽四十年的研究结果。作者以其卓越的文字功力,把新闻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把人物经历与重大历史事件融合起来,把精英们的成长过程与美国崛起的过程串联起来,生动而又详实地展现了那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既有现场感,又不觉枯燥,更让人回味和反思。一个国家的觉醒需要一批先知者,先知的觉醒带动了国家的觉醒。美国独立后,农牧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经济实力远不及已进入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这让美国人心有不甘,他们选择横跨大西洋,去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巴黎去寻求美国强盛之法。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批批美国人踏上了寻梦、筑梦之旅,他们当中有医生、教育学家、雕塑家、画家、物理学家以及小说家。美国旅人查尔斯•萨姆纳说:“我的目的是接受教育,以满足思想深处存在已久的渴望……”怀着强烈的渴望,美国旅人不惧怕远涉大西洋的危险,甘愿接受疾病和瘟疫的考验,去获得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巴黎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引起激烈的思想碰撞,激发出潜在的灵感。这个历程,实际上是美国崛起的蓄能过程,对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之行,就是实现“美国梦”的前奏。如果说美国旅人去巴黎是抱着成就个人的梦想,那么到了巴黎之后,在接触到世界最为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之后,他们的想法已经不仅局限于个人,而是要打造“美国梦”。在艺术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塞缪尔•摩尔斯,在巴黎受到启发,回美国后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摩尔斯电码,成为电报业的奠基人。巴黎严谨的医学院教育,彻底颠覆了美国人的医学理念,他们回国后建立起培养医生的医学院,改变了以往普遍推行的师傅带徒弟的医生培养模式。巴黎的理念不仅仅影响了美国旅人,也随着他们回归而影响到更多的美国人。正如杰克逊所说:“我们生活在黑暗中,要花费许多时间来发现那些貌似真理的谬误,而不是得到有价值的真理……”修正认知上的常识性错误,才能将行进方向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美国旅人的星星之火,已经预示着美国崛起的燎原之势。技术进步固然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但让国家保持持久的发展势头,必须构建适合国家发展的上层建筑。美国旅人在巴黎经历了“七月革命”、1848巴黎起义、第二帝国统治、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让他们全面审视美国国情,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足之处。当时的美国南部,还存在践踏人权的奴隶制。美国旅人萨姆纳揭露了奴隶制“全部的丑恶”,他在美国众议院会议上被打成重伤仍不放弃。他支持林肯总统“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废除奴隶制度。哈莉特•比彻•斯托在日记中写到:“对于外在的和看得见的东西充满情绪,这使得他们的教育、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不断地孕育和发展。”作者把美国精英巴黎之行定义为伟大的历程,可见其意义深远。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美国旅人远行巴黎,成就了“美国梦”,改变了美国的历史。(1352字)(王书伟)
  •     每个初创的组织都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前提是它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在学习。。。 排除万难,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一辈子的命题。。。看书的过程中,想起了大学时代,一位留学美国时间颇长,深受欧风美雨浸润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出去看看;如果自己没机会,一定要培养孩子,让孩子出去看看”。。。也许,这就是梦想,一代一代延续的梦想。颇为遗憾的是,至今我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前段时间有亲友从加州发来加大的照片,今天又看见这个这本书,思绪一发不可收拾。今生能否实现此梦想已属未知,但好在我有希望,我还在路上。也许,这也是这本《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的最大的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美国文化前史
  •     美国 巴黎 19世纪 文化寻根 医学 建筑 雕塑 艺术
  •     可以和巴黎重建并行看
  •     新年70本之56。这本书是我意料之外的绝对优秀作品。在书店看到时,只是因为和巴黎的因缘,让我有更多阅读的冲动,但细细翻来,个中滋味确实不同凡响。此书我几乎和上一本大博弈同时交错阅读,如果说后者的观感是激荡,险恶,奇诡,那前者就是平和,温暖,优雅。19世纪末,七月王朝的巴黎,是大革命和第一帝国后的复兴,是世界物质财富的中心。而那时的美国,却仍然处于财富积累,和清教徒伦理约束下的单调乏味中。美国人观察,体验的视角,从七月王朝到第二共和,第二帝国,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几乎是一部旁观者视角的巴黎近代史。而对巴黎的学习,模仿和超越,也让我们想到了华夏儿女在欧美,历史长河几乎如出一辙,沿着必由之路和特定的轨迹流淌。今天的巴黎,仍旧以年游客2000万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旅游第一城,巴黎,的确永不过时。
  •     开始较为无聊、之后则一路高歌猛进,读到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时候简直热血沸腾,巴黎的辉煌时期!viva la Frace! viva la Paris!
  •     【阅读时间:约8小时】这本书笔法有些《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感觉。讲述了那个属于巴黎的十九世纪,看着许多历史名人在巴黎交集的感觉很微妙。看着这本书莫名其妙得很激动,骨子里出现了战栗的感觉。实际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并非顶绝独特甚至有些普通,但那个大时代背景却无比令人心驰神往。
  •     他们不是文学史上冰冷的生卒年月,而是跟你一样,困扰着坚持着慨叹着的凡人,同样在异乡追寻不知道结果如何的命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