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圈子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06076829
作者:陶方宣,桂严

内容概要

陶方宣
中国作协会员,出生于安徽,居住于上海。曾任政府机关公务员多年,现为专业编剧、作家。出版著作有《今生今世张爱玲》、《西装与小脚》等20余部。部分作品在香港出版,发行海外。创作有长篇电视连续剧《江郎山下》。
桂严
安徽繁昌县人,毕业于安徽农学院。20世纪90年代开始醉心文学,出版有《暗香》、《金盏花》、《花开尘埃 铅华毕落》等著作多部。现任繁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书籍目录

序  言: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第一章 绍兴会馆(1912—1919)
1.许寿裳:拖在身后的“老虎尾巴”
2.钱玄同:爬来爬去的肥猪头
3.孙伏园:催生阿Q的茶童
4.蔡元培:气味不相投的“此公”
5.胡 适:不打不成交的冤家
6.刘半农:演双簧戏的半侬
7.陈寅恪:贪吃爱玩的胡同串子
8.章太炎:装疯卖傻的狂徒
9.章士钊:穿长衫的士大夫
第二章 八道湾(1919—1923)
1.郁达夫:飘来飘去的虎皮笺
2.林语堂:糊里糊涂的愣小子
3.陈独秀:爱发火的总司令
4.许广平:住三楼的乖姑
5.许羡苏:留短头发的令弟
第三章 阜成门三条(1924—1926)
1.韦素园:瘦小的守寨者
2.废 名:把月亮闩在门外的王老大
3.高长虹:黑夜里的太阳
4.梁实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5.台静农:人缘极好的未名社员

第四章 景云里(1927—1930)
1.瞿秋白:会耕田的犬
2.冯雪峰:长得很丑的乡巴佬
3.内山完造:讨厌蚊子的书商
4.曹聚仁:赤膊打仗的六安人
5.茅 盾:沉默寡言的编者
6.柔 石:讲宁波话的旁听生
7.潘汉年:瓦窑堡来的小潘
8.史沫特莱:并不漂亮的舞伴
9.胡 风:卖苦力的牛
10.白 薇:生肺病的仙女
11.苏雪林:脾气不好的徽州姑娘
12.陈西滢:外冷内热的正人君子
第五章 大陆新村(1931—1936)
1.萧 红:狼狈不堪的小母亲
2.萧 军:东北来的“土匪”
3.丁 玲:被嘲弄的“休芸芸”
4.邵洵美:富翁家的赘婿
5.周 扬:令人讨厌的汉子
6.巴 金:祖籍浙江的老乡
7.成仿吾:抡板斧乱砍的黑旋风
8.聂绀弩:写小说的“金元爹”
9.宋庆龄:同一阵营的同志

作者简介

胡  适  蔡元培  章太炎  林语堂  郁达夫  陈寅恪
陈独秀 许广平 瞿秋白 萧 红 钱玄同 茅 盾
梁实秋 许寿裳 刘半农 许羡苏 废 名 丁 玲
这些鲜活的名字,一个个活跃在鲁迅的朋友圈,他们关系不同,他们嬉笑怒骂,他们都曾在一起。
通过鲁迅的会客厅,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
通过他们与鲁迅的交往,我们也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


 鲁迅的圈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品读鲁迅在美国,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翻开陶方宣、桂严合著的《鲁迅的圈子》,胡适、蔡元培、章太炎、林语堂、郁达夫、陈寅恪、陈独秀、瞿秋白……这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个个活跃在鲁迅的朋友圈中,他们或嬉或笑或怒或骂。通过鲁迅的“会客厅”,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通过他们与鲁迅的交往,我们也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在鲁迅的日记和函件中,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经常看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它兄”等等。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鲁迅自然是知道瞿秋白不愿意接受馈赠的,便有意帮助他,让他以卖文所得,来弥补经济生活的贫乏。瞿秋白的《肖伯纳在上海》以及《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等一大批精美的杂文便是属于这种情况。许广平在回忆文章中说:“这些文章,大抵是秋白同志这样创造的:在他和鲁迅见面的时候,就把他想到的腹稿讲出来,经过两人交换意见,有时修改补充或变换内容,然后由他执笔写出。”  瞿秋白的身份暴露了,鲁迅心急如焚,曾和陈望道相商,发起一个公开的营救活动,后来由于诸种原因而未能实现。鲁迅只得通过蔡元培,力图在国民党上层营救。而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正如郭沫若所说,蔡元培“对于鲁迅先生始终是刮目相看的”,“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他没世不渝的友谊。”作者在书中认为,“此言很有见地。无论在行政关系上,还是在人情世故上,后学者鲁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蔡元培所托效力。但是,鲁迅后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岂止是没有做到,他对蔡元培还心生怨恨。”  以鲁迅的性格,很不易与人相处。在鲁迅一生的朋友圈中,许寿裳算是一个知己。他们的友谊,与学问大小没有关系。许寿裳的思想不及鲁迅深刻,文学成就也没有鲁迅高,但二人之间有着兄弟之情,就连许广平也叹之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鲁迅病逝,许寿裳不但洒下了“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也对许广平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许先生不但当我是他的学生,更兼待我像他的子侄。鲁迅先生逝世之后,10年间人世沧桑,家庭琐事,始终给我安慰,鼓励,解纷;知我,教我,谅我,助我的,只有他一位长者。”他一方面为出版《鲁迅全集》四处奔波,收集材料,并专函恳请蔡元培先生“先向政府疏通,眷念其贡献文化之功,尽释芥蒂,开其禁令,俾得自由出售”;另一方面,又勤奋著述,先后撰写了《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思想和生活》等纪念鲁迅的文章和著作,为后人学习并研究鲁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胡适的朋友多也就罢了,他本就是以“圈子野”著称的。在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在陶方宣、桂言的《鲁迅的圈子》中,鲁迅的朋友圈也不小,鲁迅的声望、地位和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在鲁迅眼中,胡适、徐志摩、郭沫若、周扬等都不是省油的灯。单是一个柔石,就在鲁迅日记中被提及不下百次。“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然而先生笔下的现实绝非是为了夺人眼球而有意为之,先生也绝不是靠暴露现实获取关注的浅薄之人,总之他并非为了披露而披露,犀利的话语背后其实流淌着无尽的温情”(崔永元《又见鲁迅》)。鲁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曾面临着被尊崇、被误读、被赞美、被诅咒的命运。  《鲁迅的圈子》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立体的鲁迅,可以让读者看见民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民国风云、文坛争斗、社会生活,以及一张张神色各异却鲜活清晰的脸,让我从更多的侧面,看见一个怒目战士的柔情一面,栩栩如生,宛如亲见。 发表于:中国周刊2014年12期,文汇报2015年1月2日第4版,今日路桥2015年4月29日http://paper.lqnews.cn/html/2015-04/29/content_7_1.htm
  •     第一次真真切切被鲁迅的文章所震撼,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父亲不知从哪个朋友家里借了本鲁迅的《呐喊》,我趁他不注意,偷偷拿了去读。这一拿,就再没放下。至今依旧记得那是一本全红色封面繁体字竖排的书籍,封面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大大的“呐喊”二字。书读起来虽然费力,但对于那时的自己而言,只要是有字的、能读的东西,我都如获至宝。那本集子里收录了他不少的短篇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狂人日记》。那个年龄段的自己,尽管对鲁迅的作品还是似懂非懂,但我能感受到,如《狂人日记》一样,《呐喊》中所收录的所有文章,都有一种深重的愤怒和失望,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气势和腔调,有一种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控诉和批判。那一声声“铁屋中的呐喊”,让年少的我读得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除了在语文课本里学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那本《呐喊》其实给我留下了真正意义上对鲁迅的第一印象。记忆里,那本书精致秀雅,飘溢着浓浓的民国书香和层层的书卷气。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鲁迅思想的精魂,也是难得。如今的自己已离开学校很多年,我并不知道,如这本《鲁迅的圈子》里提到的那样,鲁迅居然已经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我更不知道90后、00后会如何认识和理解鲁迅。但每当我想起鲁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严肃消瘦的脸颊、那根根直立的硬发、浓而倔强的八字胡和犀利深邃的双眼。他的文章正如他本人留给我的印象,一针见血,一眼刺穿对方,如剑锋一样犀利,更能毫不客气地戳穿虚假的表象,剖出真相。这是之前的认识,而读完这本《鲁迅的圈子》,除了对鲁迅最初的那个严肃刻板、正直较真的印象外,我又重新认识到了一个被请下神坛、充满人味、真实幽默、倔强执拗、爱憎分明的鲁迅,非常直观和立体。整本书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提到鲁迅一生中所接触的各个主要文人、学者,编辑得生动有趣,妙趣横生,充满时代感和人文味。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附了每一个主要人物的黑白小照,一个个都意气风发、玉树临风。让读得入迷的我,只想穿越回那个时代,认识其中某一个文人,并轰轰烈烈活一场。真是太喜欢那浓墨重彩的民国时代了,那个时代文人圈子里的纷争和故事每一个都有一种民国风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甚至当今中国的文艺圈,回响不绝。真心提议书友们,如您想要更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他的思想,了解民国时代的中国文艺,不妨先从这本有趣易读的《鲁迅的圈子》读起,或许,就会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
  •     读着这本《鲁迅的圈子》,假如鲁迅那个时代也有“微信”,我觉得这些故事便是从简短凝练的“朋友圈”那里提炼出来的,每一篇都是那么简短,但却勾画出了他们不同的性格。鲁迅的文章我是从初中就开始看的,抱着他的全集,虽然读不懂,而且年轻那会喜欢艳丽词采的我还觉得鲁迅的文字过于平淡无奇,读起来有点生硬干瘪,而后来大学再重读的时候,却发现醉心于他的文字之下,也许这便是少年说愁以及步入青年之后的不同感受吧,而后我受鲁迅文字的影响,文章也写得渐渐平淡起来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作者陶方宣很喜欢民国时代文人,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关于民国时代的,他的文字很细腻,从第一篇“许寿裳:拖在身后的‘老虎尾巴’”便感觉到他文字功底的深厚了,把许寿裳的性格和人生历程简短地写了出来,一下子就让人瞥见那个时代的忧伤。书里面写到了钱玄同、蔡元培、胡适、章太炎、郁达夫、林语堂、陈独秀、梁实秋、茅盾、胡风、萧红、丁玲和巴金等等一堆大作家,很多都是我喜欢的,他们的文章我也大部分都阅读过了,从这些人与鲁迅的曾经的交往过的点点滴滴,从鲁迅的这些珍贵的回忆录里面,我们不仅从鲁迅的眼中认识到他们,也从他们与鲁迅的交往中认识了鲁迅,让我觉得鲁迅不是那一个我曾经觉得难以接近的战士了,鲁迅竟然在我的世界中“活”了过来,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再也不是文字里面那一个令人生畏的战士。另外便是真实了,书中还讲到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过程,还有其他时候鲁迅与朋友之间因观点不同而对骂的故事,鲁迅的脾气虽然强硬,但是我们也算是见到真实的鲁迅了,毕竟没有谁是真正的圣人,这般的真实,才让人能够更加靠近以及热爱。看完这本书,发现鲁迅的朋友真不少,而且都那么厉害,他生活的圈子真的是高大上,虽然我们没有像鲁迅一样的厉害的朋友,但我心中还是渴望有一些文人朋友,可以在如今有点艰难的真实生活之下,也可以谈谈文学之类的理想。为何书写,我觉得是向往和羡慕。By江焕明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怀疑书中一些人物的对话,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     鲁迅
  •     本书被陈老头批评啦
  •     文笔挺有味道的,读来不像一般传记那样乏味。先别管他真不真实,我也不信作者有那个胆瞎写。况且若真读过鲁老爷子的作品,他那暴脾气有意无意间也看得出来吧。哈哈,挺有趣的,伟人就不是人?
  •     作者的个人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很偏颇 总体而言还是推荐的 对话之类的就当小说看呗 毕竟作者文笔尚可 重要的是发生的事件没有太大出入 对传记来说不够中立 但胜在有趣 只能说 周先生个性强烈 人非圣人 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可的确是不世出的人才 山高水长
  •     写得蛮通俗的。
  •     不推荐,很不客观的一本书,作者以裁判自居,拉偏架,认定鲁迅偏激,认定鲁迅的论敌都很“客观”,把很多不实传闻当事实写,把自己虚拟的对话当新闻纪实写,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这么自信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