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新思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21197895
作者:李佐军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经济学家挨骂绝不仅仅是骂与被骂的简单现象,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深刻社会现象。经济学家挨骂的背后反映了社会的某种情绪,反映了社会的某些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的某些强烈愿望,反映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对经济学家的热切期望。 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学家的哪些思想和观点容易招人谩骂。一是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观点和思想,如“冰棍论”“靓女先嫁论”“烂苹果论”“管理层收购论”等。二是关于社会贫富差距的观点和思想,如“贫富差距还不够大”“要敢于为富人说话”“穷人不要有仇富思想”“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三是关于价格改革方面的观点和思想,如“房价上涨正常”“学费上涨必要”“春节期间车票价格上涨合理”等。四是关于政府官员腐败方面的观点和思想,如“腐败是体制转轨的润滑剂”“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以资产换特权”“制定反垄断法没有必要”等。五是关于工资和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方面的观点和思想,如“提高民工工资不利于经济发展”“实行最低工资阻碍经济发展”“推行各种福利保障制度将重蹈福利国家的覆辙”等。其他还有“堵车是城市繁荣的标志”“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中国目前应该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不难看出,上述绝大部分观点和思想都集中在老百姓最关心的财产权利、收入、福利保障等领域,而且大多与社会公平有关。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许多观点都是在特定语境中提出的,将它们断章取义地提取出来进行质疑、批评和讨论,不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故在此不拟对其中任何具体观点和思想进行讨论和评价,而只拟将这些观点和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现象来进行讨论。 那么,为什么这些观点和思想会挨骂?主要原因是这些观点和思想没有反映民众的期望。民众期望改革能够公平地进行,期望改革成果能让多数人分享,期望贫富差距不要拉得太大,期望价格上涨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期望减少贪污腐败,期望弱势群体的权益能得到保障,期望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尽可能占据高端地位等。但上述观点和思想没有满足人们的这些期望,甚至与这些期望相反,因而会挨骂。

前言

《智石丛书》总序智石总顾问吴敬琏一自2008年以来,为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出台了种种救市方案,中国也依靠海量投资的注入,保持了很高的GDP增长率,被视为率先复苏的典范。但是对中国而言,研判救市措施的利弊得失,不应只着眼于短期绩效,而应有更长远的眼光,观察中国在这次危机中所暴露出的严重内外失衡是否已经获得了改善?其中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抓住了危机中趁势改革的“机会窗口”,避免了还是助长了行政干预的常态化倾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近期看,可否顺利抵御系统性风险,规避本丛书编委会主任汤敏教授所说的“黑天鹅”事件?从中长期看,能否通过提高效率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为今后保持较为平稳的经济发展势头创造条件?所有这些,都成为一切关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牵挂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心头高悬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为学问者,以经世济民为己任,此情此境之下,怎能不忧心忡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二二十年前,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据此目标制定了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并从1994年起开始了经济体制的系统改革。再经过1997年中共十五大开启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最后在20世纪末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不过,这一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背负着命令经济的沉重遗产,延续下来就形成了一种“半市场、半统制经济”的过渡性体制格局。这种体制中命令经济遗产正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进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主导着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和对资源的巨大支配权力,产生了普遍的寻租环境,以致腐败迅速蔓延而难以遏制。这种“半市场、半统制经济”有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一种前途是深化改革,建立法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在规则基础上运行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前途是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管控,使中国经济堕入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现在有人尽管也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用语,但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所谓“政府驾驭下的市场经济”。从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来讲,市场交换是自主和自由的交换,只有这样的交换才能形成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那么,政府驾驭市场、政府控制价格的经济还能叫做市场经济吗?如果政府凌驾于市场之上,对资源流向起决定作用,就无所谓市场配置资源,也无所谓市场经济体制了。下一步该怎么走?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还是沿着强化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基本共识: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道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包容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三对于近年来社会各界的改革呼声,中共十八大做出了正面回应,宣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经济改革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便“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可以说,重启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现在的问题在于怎样落实。落实十八大的决定,需要采取两项重要的步骤:第一,在由下而上的创新的支持下提出各项重点改革方案,进而汇成改革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二是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坚决克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既得利益的阻扰,落实各项改革措施。2012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斯(Alvin E. Roth)曾经在 1988年编辑过一本纪念后来与他同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沙普利( Lloyd S.Shapley)学术贡献的论文集。他在书中说:“学者的两大义务,一是要光大先贤的重要思想,二是要让这些重要思想能够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像沙普利、罗斯这样,将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视为自己的使命,孜孜不倦地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学术平台传播,唤醒尘封的智识,放大理性的声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专业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全体国民的福祉。积极推进改革,既是包括学者在内的所有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四这套由青年学者朱敏总编的《智石丛书》就是上述理念的体现。丛书的作者群以研究现实社会问题的学者为主体,内容涵盖经济发展、改革战略、民生建设、产业提升、社会创新等议题。希望通过不同思想、学说、方案的呈现、碰撞和互补,与读者一同努力创造思想,凝聚共识,推动改革,使好几代中国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国家的“中国梦”得以实现。是为序。 2013年1月29日

名人推荐

中国经济,究竟往何处去?从近期看,可否顺利抵御系统性风险,规避“黑天鹅”事件?从中长期看,能否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效率,为今后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势头创造条件?——吴敬琏  丛书总顾问,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之所以研究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就是因为我的博士生李佐军提出了一个“不是经济过热,而是进入了重化工业的阶段”的观点。如今这本《中国改革新思维》,同样能为我们关注“中国改革何处去”提供参考和启迪。——吴敬琏智石总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有一些改革,容易受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改革很难迈步,因此,必须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才能使改革深入下去。现在重要的是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出必要的改革。而改革方案的出台,就像李佐军的《中国改革新思维》一书所揭示的那样,离不开新的改革思维。——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所原所长本着经济长久增长的考虑,推进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民有化改革。从长远来说,除非进行民有化的改革,否则,想靠民间消费的增长来拉动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种愿望会很难实现。——陈志武智石专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改革就是释放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支撑中国三十年多年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往往被忽视。我们一说经济增长似乎都是政府的成就。政府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让企业家发挥作用,让企业家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各种要素来形成生产能力。——张剑荆《中国改革》杂志高级顾问、中国经济报告总编辑中国经济怎么办?靠打强心针,搞硬起飞,搞硬启动,如果还是这样,那肯定就会再来一次“硬着陆”。所以稳增长和抓改革两者结合,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蛮力式增长转向精明式增长。——胡释之凤凰《财知道》特约经济学家、人文经济学会理事

内容概要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资源与环境政策、人本发展理论、宏观经济和中国走势、新型工业化和重化工业、“三农”问题等。
著有《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等5部专著,在《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撰写过50余篇调研报告,主持或参与过80余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先后多次获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励。

书籍目录

前言 // XIX
上 篇 激荡改革三十年
第一章 中国改革的新总结:得失相间 // 003
一、中国改革的起因 // 004
二、激荡改革三十年 // 006
三、中国三十年改革的成就 // 009
四、中国三十年改革的问题 // 011
五、中国改革的成本 // 013
六、中国渐进改革的得与失 // 016
七、中国改革使全球受益 // 019
八、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经验 // 021
第二章 中国改革的新启示:相机改革 // 027
一、中国改革的八大启示 // 028
二、改革是区域发展的奥秘 // 031
三、中国高速发展归因于三十年持续制度改革 // 034
四、改革是富强的唯一“通行证” // 036
五、改革是“第一生产力” // 039
六、解放思想是改革的第一推动力 // 041
七、中国的“相机改革” // 043
第三章 中国改革的新评说:拨云见日// 047
一、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理论评说 // 048
二、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理论解释 // 050
三、解析改革的“中国之谜” // 053
四、关系“国计民生”不是政府垄断经营的理由 // 055
五、正视产权改革的局限性 // 058
六、正确看待“市场化改革” // 060
七、“市场化改革”为什么遭质疑 // 063
八、不宜全盘否定“教育产业化” // 065
九、科学评价“医疗市场化”改革思路 // 068
十、“中国人勤劳却不富有”的新解释 // 071
十一、经济学家的改革思想为何挨骂 // 073
十二、“穷人经济学”是最高深的改革经济学 // 076
中 篇 改革涉入深水区
第四章 中国改革的新形势:涉入深水// 081
一、中国的未来系于改革 // 082
二、中国改革处于三岔路口 // 084
三、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 087
四、“扭曲体制”已成改革的难点 // 089
五、中国改革之路还很长 // 092
六、创新改革思路应对新的形势 // 094
七、科学发展离不开改革 // 097
八、新一轮改革更加需要魄力 // 099
第五章 中国改革的新误区:警惕歧途// 103
一、警惕“改革疲劳症” // 104
二、警惕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 // 106
三、警惕“不公平市场化”改革 // 108
四、警惕“权贵市场经济” // 111
五、警惕滑向“坏的市场经济” // 113
六、警惕“过渡性改革经验”路径依赖 // 116
七、应对危机难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118
下 篇 人本改革新思维
第六章 中国改革的新思路:人本改革// 125
一、必须走出一条新的改革之路 // 126
二、深化改革要有新的战略思路 // 128
三、改革呼唤新理论——人本改革理论 // 131
四、迈向“中国特色人本社会主义” // 133
五、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 // 136
六、“人本改革”是最好的改革 // 138
七、实施“人本改革”新策略 // 141
八、树立“科学改革观”势在必行 // 144
九、树立“科学开放观” // 146
十、转变“改革推进方式”任重道远 // 149
第七章 中国改革的新任务:全面改革// 153
一、以改革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是较优的选择 // 154
二、以改革应对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挑战 // 159
三、推进全面改革的主体内容 // 168
四、维护产权改革的公正性 // 172
五、推进“公正市场化”改革 // 176
六、并非所有的市场经济都能顺利实现现代化 // 178
七、将建设“现代法治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新方向 // 182
八、争取“现代法治市场经济”好的改革前景 // 186
九、全面推进中国四大转型 // 191
十、通过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 // 196
十一、如何通过改革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 // 207
第八章 中国改革的新举措:科学改革// 219
一、推进“第三次思想解放” // 220
二、尽快建立“改革保障体系” // 222
三、发挥政府在改革中的正面作用 // 225
四、发挥经济学家在改革中的作用 // 228
五、正确认识“中产阶级”在改革中的作用 // 231
六、“教育产业化”向何处去 // 234
七、以市场化阻击能源短缺 // 236
八、出租车行业必须打破垄断 // 239
九、竞争性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 241
十、解决“民工荒”的出路在于解决“权利荒” // 254
十一、缩小收入差距必须从缩小权利差距入手 // 256
十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 // 258
十三、中国迈向未来的九大对策 // 266
附录 // 275
对话一:中国经济新思维 // 276
对话二:黑与绿的博弈论 // 292
参考文献 // 305
后记 // 309

编辑推荐

《智石•高层智囊系列:中国改革新思维》编辑推荐:中国在改革开放35年后,要摸着怎样的石头,安全渡过深水区,进而实现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亮点1:吴敬琏亲传弟子,为您讲述如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改革亮点2:副所长亲自为您解析改革与环境、资源、发展、人本的关系亮点3:经济学博士直面新型工业化、重化工业、“三农”等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亮点4:国务院智囊研究员告诉你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

吴敬琏亲自担纲《智石丛书》总顾问并作序!中国高层智囊前瞻力作!
吴敬琏 汤 敏 江 平 白重恩 保育钧 陈全生
陈志武 胡祖六 李佐军 任玉岭 肖四如 卫祥云
魏建国 张 平 张维迎 左小蕾
众多名 家携手打造!
热点覆盖:五位一体、改革路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既得利益集团……
中共十八大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指出了走向未来的途径。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那么,中国如何推进转型和全面改革?
当代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历程。预知中国改革的前路(到哪里去),首先要看清中国改革的源流(从哪里来)。本书带你一起回顾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激荡改革三十年,前瞻未来三十年中国改革的前景和路径。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改革感兴趣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阅读学习。
中国在改革开放35年后,要摸着怎样的石头,安全渡过深水区,进而实现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亮点1:吴敬琏亲传弟子,为您讲述如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改革

亮点2:副所长亲自为您解析改革与环境、资源、发展、人本的关系

亮点3:经济学博士直面新型工业化、重化工业、“三农”等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亮点4:国务院智囊研究员告诉你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名家推荐:
我之所以研究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就是因为我的博士生李佐军提出了一个“不是经济过热,而是进入了重化工业的阶段”的观点。如今这本《中国改革新思维》,同样能为我们关注“中国改革何处去”提供参考和启迪。
——吴敬琏 智石总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有一些改革,容易受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改革很难迈步,因此,必须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才能使改革深入下去。现在重要的是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出必要的改革。而改革方案的出台,就像李佐军的《中国改革新思维》一书所揭示的那样,离不开新的改革思维。
——张卓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所原所长
本着经济长久增长的考虑,推进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民有化改革。从长远来说,除非进行民有化的改革,否则,想靠民间消费的增长来拉动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种愿望会很难实现。
——陈志武 智石专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改革就是释放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支撑中国三十年多年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往往被忽视。我们一说经济增长似乎都是政府的成就。政府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让企业家发挥作用,让企业家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各种要素来形成生产能力。
——张剑荆 《中国改革》杂志高级顾问、中国经济报告总编辑
中国经济怎么办?靠打强心针,搞硬起飞,搞硬启动,如果还是这样,那肯定就会再来一次“硬着陆”。所以稳增长和抓改革两者结合,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蛮力式增长转向精明式增长。
——胡释之 凤凰《财知道》特约经济学家、人文经济学会理事


 中国改革新思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改革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来讲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三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改革,也一直在不断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三十多年前,邓小平等领导人认为改革必须要以民众富足、国家强大为根本目标展开,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抛弃利益原则的建设道路。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些人认为是攻坚阶段,而我更愿意把它称为瓶颈期,因为现今很多的问题已经浮现,既有的改革方式、方法明显需要调整,但是如何调整尚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看法。李佐军先生的《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似乎想提出一套新的改革思路,而人本社会主义则是其核心。什么是“人本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让我直接想到了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因为他们一样都是类似意识形态的概念,但有所不同的是李佐军的“人本社会主义”并非从国家制度上作出鲁莽的设计。当然,二者依旧有相同点即都强调了“人”在各自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说白了就是要强化人为根本的思想。这一点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戈尔巴乔夫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不仅仅强调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更扩大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极端作用就是其失败的关键。社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作用,而非仅仅作为个体的人,包括政党、企业、社团等在内的组织也是社会运行、转型乃至变革的主要推手。李佐军的人本社会主义强调的是人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但同时需要其他各种因素的协调配合,这也正是他的理论胜过戈尔巴乔夫的关键。人本社会主义理论要求改革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满足人、依靠人和激励人,这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保证人的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保证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民众能够切实的参与到改革当中来,保证从不同的领域让民众感受到改革的红利。这些都是人本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目标和思路,但是要想实现这些则必须有进一步具体的改革路径。中国的改革异常复杂,它要从不同的领域进行深入卓绝的变革,但主要还是三个方面即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一定的速度和稳定性,这是长期以来经济改革探索出来的经验和相关先进理论带来的结果。中国自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基本上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套体制受到苏联的影响可谓非常深重,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弊病,在改革之初暴露无遗尤其是经济领域。僵化的行政计划使得整个市场没有活力、效率低下,经济主体积极性几乎丧失殆尽。改革开始后,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启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到今天尽管不能说完全建成,但已经能够推动经济不断稳步向前发展。在我看来,今天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有步骤且因时制宜,而非一蹴而就的像苏联开展的“休克疗法”。道家思想主张阴阳相济、互为补充、有阴必有阳最忌物极必反,经济的发展依旧是这样。俄罗斯在“休克疗法”的作用下,虽然打破了计划经济,引进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但就像李佐军先生书中提及的初级的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俄罗斯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当市场化迅速来临之时,苏联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足够时间和思路正确转型,就像给一个大病之人突下猛药;其二,市场经济并非是简单的、鼓励的经济体制,它需要有包括法治在内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构建才能发挥正面作用,否则只能出现类似寡头、垄断企业的负面结果。中国的形势与苏联差异不大,倘若采取了“休克疗法”也必然陷入长期的衰退。李佐军先生在书中提及凯恩斯主义就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反对,实际上是对凯恩斯主义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一种误解,我认为凯恩斯主义实际上正是在市场化改革后的国家中最好良药。很多人纠结于凯恩斯主义在政府调控经济上的主张,他们认为这样只能阻碍经济运行的活力和动力,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在哪。凯恩斯主义中的核心理论在于强调社会有效需求的问题,他认为经济之所以停滞或是衰退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由此带来了社会生产的停滞,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动力刺激生产活跃整个经济形势,那就是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这实际上也正是适应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大多数民众都有存钱的习惯,这一点连社会的富人阶层都是一样的。这几年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这种经济政策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李佐军先生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重点在于大量的发行货币,导致了通货膨胀这一点也是有迹象可寻的,但是在我看来这并非是近几年来中国社会通货膨胀的主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因素很多,甚至还包括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突变。当然,我必须承认李佐军先生观点又一次促发了,我对于凯恩斯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这也是本书成功地方它已经作为“药引子”引出了真正的经济问题。李先生认为人本社会主义包含着人本市场经济,他认为其中核心在于将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把对人的关注和重视显现出来,更加强化社会公平正义,避免或降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程度,但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所不能带来的。凯恩斯的经济药方里则具备了这些,凯恩斯更注重就业的保证和社会福利的加强,这些正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在整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比较矛盾的观点即李佐军先生想通过强调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来革除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进一步的推进新自由主义的完全市场经济,但同时又因为经济学家的良心不断的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以及避免进一步的贫富分化。我始终认为凯恩斯主义能够长期作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必然有其合理的部分,这集中体现在缓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上,一定程度避免了西方世界政局因为社会矛盾而混乱。李佐军先生在人本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更为具体的理论,称为“人本改革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依靠人”和“引导人”。“依靠人”就是强调改革的主体是人,并且要让大多数人参与到改革的具体实施上来,这一点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中国的改革必须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在当代世界是主流且正确的选择。马克思早就认识到了政治对于整个社会的巨大作用,首先就会在经济领域体现出来,个人权利中的物权、产权等关系切身利益的内容得到重视,并且制度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产中的积极性问题。要让广大民众参与到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来,前提就是要让民众感受到改革的红利,让他们了解到国家的改革与自身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政治冷漠的问题不能向苏联那样毫无作为。根据现代政治理论,政治冷漠也是有极限的,当达到了极点这个政治体制就面临被替换的命运。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进一步的鼓励民众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引导人”实际上就是依靠制度对人产生作用,而目前改革明显已经遇到了瓶颈,社会利益集团都在进行不断的挣扎,甚至有反扑的迹象,这些就和李佐军先生所言的“改革疲劳症”相似,但我认为这不是改革的疲劳,而是不愿意继续配合改革。改革实际上就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这就是要触碰到一些人的既有利益,必然会招致反对和抵制,特权阶层和垄断企业、行业都会在改革最为关键的时刻奋力挣扎,阻碍改革进程,这些突出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很多人站出来或明、或暗的反对政治体制改革看似是站在执政党立场,实际上却是在撼动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对于任何的执政党来讲民众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李佐军先生所说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政治体制改革则更需要依靠大多数人的支撑。社会改革实际上是仅次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逐步走向深化,社会转型也就逐步加剧。这一切已经给改革者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始终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而李佐军先生在人本社会主义理论里指出改革的目标是满足人,改革的支撑则是安置人,这样的看法我是非常赞同的,这实际上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改革的基本方向。社会管理是否有效、社会是否稳定和和谐关键在于民众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这就是社会转型所要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的背景下,最有效的防止矛盾激化的办法,就是真正的推进各项民生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不光要看GDP更要关注的是经济利益是否属于普通民众,社会大众普遍会关注处在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产生的巨额利润最终会作用到哪里,社会保障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撑等。满足人是一个再准确无疑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则是艰巨而难以达成的,社会各个利益集团是否能够轻而易举的把资金投放到合适、合理的位置上,是难以预料的。在社会进行二次分配的时候,能否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资金充足,凯恩斯认为社会福利本身是调节贫富差距并能刺激经济发展的关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将从富人身上收缴的税赋返体现在社会转移支付中,直接能够提升穷人的消费水平。我比较认同凯恩斯的这个理论,这样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制度机制变革前的相关问题。至于改革安置人,在我看来就是要增加就业,保证社会流动的整体稳定,不论是生产、收入、消费大都需要以就业为前提,这一点还是凯恩斯所重视的问题,因为凯恩斯很明白有效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刺激生产,最终会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进而也会保证社会运行的整体稳定。中国改革需要新的思维,但是这种新的思维是否是“人本社会主义”?在我看来李佐军先生通过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试图另辟蹊径的提出新的改革思路,抓住了核心的问题即改革的关键在于人,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很难直接作用到改革实际中去,加之其中成本都较为高昂,因此人本社会主义是否能够引领中国改革,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检验。此外,我认为李佐军先生的观点始终在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之间徘徊,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感觉到矛盾存在的缘由了。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精英中的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曾围绕“问题与主义”展开激烈争鸣,但出乎双方意料的是,争鸣的结果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救亡压倒启蒙”为这场争鸣画上句号。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有人震惊于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并将原因总结为“中国模式”,有人清醒地洞察到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并提出改变传统的改革思维以促进社会转型。两类观点在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其争论却是愈演愈烈。从历史到现实,类似争鸣的孰对孰错固然重要,但当我们身处历史现场的时候,常常感到比对错更现实的问题也许是,双方能否在各自价值容忍的限度内,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案。李佐军在《中国改革新思维》一书中提出的,正是“人本市场经济”这样一种新的改革思维。书的副标题“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顾名思义,是指中国改革的下一步,必须要转向以人为本的、法治的市场经济。关注李佐军的人应该了解,人本市场经济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一改革思维的源头活水就是作者多年前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即以“人”为纽带,将各种经济学理论甚至一些社会科学理论从逻辑上整合起来,从而为解释各种经济社会发展现象,制定国家、企业等各个层面主体的发展对策,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分析框架。《中国改革新思维》正是用人本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对中国改革三十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进行客观分析,对中国改革已涉入深水区、未来改革迷途重重的情势做出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本改革、全面改革、科学改革为基本方法的人本改革新思维,而人本市场经济既是这一改革思维的目的,也是改革的途径。那么,什么是人本市场经济呢,在我看来,李佐军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严格的,非常学术化的定义,而是从三个层面对“人本市场经济”作了界定和描述。第一个层面,人本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的、具体的人的需要,而不是抽象意义的国家,因此人本改革就是尊重人,满足人,依靠人和激励人的改革,这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层面,人本市场经济是必须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一点作者没有演绎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归纳后认为人本市场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的,是法治的,其发展观和开放观一定是科学的;第三个层面,从相反的角度指出人本市场经济绝对不是什么样的。即不是计划经济,不是不公平的市场经济,也不是权贵市场经济,而这些正是改革必须要警惕的。“人本市场经济”的改革思维,最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解的,莫过于它是诸多思想与理论杂糅后的“混合体”,确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甚至传统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子,具体到经济学流派,人本市场经济甚至既有熊彼特、哈耶克的自由市场,又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成分。那么,究竟如何评判以人本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改革新思维?我认为有两个观察的维度。从“问题”与“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本市场经济虽然二者兼而有之,但我认为更偏重于“自由市场”与“平等的人”这个“主义”,而这些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成果。而具体到如何解决改革已涉入深水区的“问题”层面,书中虽然用人本改革的思维,分析了诸如教育产业化、贫富差距、城乡统筹等微观或中观层面的具体问题,但我认为,“人本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价值还不在此,而在于为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的思维模式。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模式总是影响甚至决定行为模式,具体到改革也不应例外,比如,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便是从否定“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的。从理论创造与思想传播的角度来看,人本市场经济也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我认为更偏重于后者。“人本市场经济”的三个层面所包含的概念和观点,大部分我们都不陌生,但把这些概念、观点以中国改革的过去和现状为线,整合成一种意在指导未来改革的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客观上又是对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批判和否定,以及对已有思想的一种传播。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斯曾说,学者的两大义务,一是要光大先贤的重要思想,二是要让这些重要思想能够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李佐军的“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的改革新思维,诚如斯言。但我更希望“人本市场经济”能够成为中国改革下一步的源头活水,那样的话,先贤的思想不仅仅是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而且会惠及更多的人。
  •     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已经行至深水区,容易改的都已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所触及的矛盾更深,涉及的利益更复杂,遭遇的阻力更大,与此同时,改革的队伍在分化,改革的分歧在加大——一句话,现在的改革现在正在陷入一种困局。困局困在哪里?如果我们按照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改成什么这样一个逻辑来思考当前的改革,就会发现,为什么改、改什么都基本上不存在什么争论,而改成什么也能在执政高层到普罗大众之间达成一致,存在分歧最多、最大的、最难协调的,全都集中在怎么改上。怎么改这个问题又可以继续往下分解,包括改的方向、改的次序、改的力度、改的方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存在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便汇合成为改革的路径之争,也就是当下改革困局的核心所在。为什么会有这些争论?答案还要从改革开放自身的历史中去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带给了人们自由——追求个人财富的自由,表达利益诉求的自由,捍卫个人权益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发育,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理论依据,对改革的措施和步骤有自己的规划和期待,都理直气壮的以为自己的主张应该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得到体现,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些都不可避免的改变了改革的环境,给改革带来新的挑战。这些主张的背后仍然是利益,而任何改革都必然要涉及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让一个阶层放弃利益是困难的。现下改革所面临困境,就是力量强大的利益掣肘。不同阶层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利益主张,它们都在为改革设定条件,而这些要求是多元化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彼此对立的,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改革菜单来解决如此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改革所造就的数量虽然不多、却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在为继续推进改革、优化改革设定障碍,增加阻力,而他们之间的斗争所损害的必然是在决策层面缺乏表达权的普通民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改革措施,要么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要么流于口号、流于形式化,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更多的改革则因为种种原因久拖不决或决而不做,难以出台。比这种利益掣肘更为严重的是,改革者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日渐浮躁和极端。三十多年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解放人们利益追求的同时也弱化甚至消磨了人们的精神信仰,没有人愿意为了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改革者要在众多的利益主体之间、多元的思想主张之间、多样的目标追求之间进行调和,本身就象走钢丝一样左右为难,难以保持平衡。而利益争夺的极端则是爆发冲突,引发社会动荡,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多年来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建设,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降再降,人们受金钱狂热、利益狂热和效率狂热的综合作用,加上极左、极右的蛊惑,日渐远离理性,变得浮躁而粗暴,甚至极端。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者可谓左右为难,动辄得咎——放弃改革、因循守旧以继续保持过渡型扭曲体制为全社会所不允许,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陷入更为混乱的境地,甚至跌入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从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改革远比革命要困难,成功的概率更小。改革本身是一项创新,是对原有体制、做法的弊端的纠正与去除,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再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试误的过程,根本不可能确保万无一夫。但现在日益强化的利益掣肘、趋于极端的社会环境,无一不为改革者设立障碍。无论怎么看,现在所进行的改革都象是在刀尖上的舞蹈,考验的不但是舞者的能力和魄力,而且还有智慧和技巧。这些都远非几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宪政民主、有限政府等几个概念就能够解决。在我看来,面对这样的困境,唯一的出路还在于,看清现状,找准方向,坚持原则,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得失中总结经验,找到一种能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让争论与行为统统回归到理性的轨道,有所争取,也有所妥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综合的、统筹的、系统的改革方案(或许就是顶层设计),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李佐军先生在其新书《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所提出了“人本市场经济”一说,正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佐军先生意图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寻找解决当前困局的答案,应该算是做到了。他在上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作了一个大略的回顾,对此间产生的一些有过重要影响的改革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说,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改革的得与失,试图对改革的起因、过程、成就、成本、问题、经验和启示等做一个完整的解释和评价;中篇分析了改革的前景、面临的形势、需要警惕的问题和误区等问题;下篇则阐述了下一步改革的新思路、新任务和新举措,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人本市场经济”的口号以及一整套的改革方案。虽然我并不认为他所提出的这一概念有多么高明、多么新颖,这一方案有多么系统、多么管用,就真的能够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书中的内容也多为老生常谈,并不引人入胜,但作者那种认真、客观、理性的态度还是让我非常佩服。通读完全书后我也相信: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贡献出来的思想,不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更好更加全面的认识改革开放,认清当前形势,明晰未来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于改革的决策者们舞好这刀尖上的舞蹈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这是今年读的第一本比较令人失望的书。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论调太过官腔,跟看报纸没啥区别。
  •     和期望值有差距,没有想看到的内容。
  •     发货挺快,服务不错,质量包装都不错,马上开始阅读。
  •     内容当然还是值得一读,最好不要是什么合集之类啊
  •     内容很新颖,但是不出格,有很多亮点,可以用到申论中
  •     啰嗦是致命伤。。
  •     预言2013年钱荒的经济学家谈中国改革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精英中的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曾围绕“问题与主义”展开激烈争鸣,但出乎双方意料的是,争鸣的结果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救亡压倒启蒙”为这场争鸣画上句号。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有人震惊于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并将原因总结为“中国模式”,有人清醒地洞察到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并提出改变传统的改革思维以促进社会转型。两类观点在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其争论却是愈演愈烈。    从历史到现实,类似争鸣的孰对孰错固然重要,但当我们身处历史现场的时候,常常感到比对错更现实的问题也许是,双方能否在各自价值容忍的限度内,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案。李佐军在《中国改革新思维》一书中提出的,正是“人本市场经济”这样一种新的改革思维。    书的副标题“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顾名思义,是指中国改革的下一步,必须要转向以人为本的、法治的市场经济。关注李佐军的人应该了解,人本市场经济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一改革思维的源头活水就是作者多年前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即以“人”为纽带,将各种经济学理论甚至一些社会科学理论从逻辑上整合起来,从而为解释各种经济社会发展现象,制定国家、企业等各个层面主体的发展对策,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分析框架。    《中国改革新思维》正是用人本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对中国改革...三十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进行客观分析,对中国改革已涉入深水区、未来改革迷途重重的情势做出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本改革、全面改革、科学改革为基本方法的人本改革新思维,而人本市场经济既是这一改革思维的目的,也是改革的途径。那么,什么是人本市场经济呢,在我看来,李佐军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严格的,非常学术化的定义,而是从三个层面对“人本市场经济”作了界定和描述。    第一个层面,人本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的、具体的人的需要,而不是抽象意义的国家,因此人本改革就是尊重人,满足人,依靠人和激励人的改革,这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层面,人本市场经济是必须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一点作者没有演绎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归纳后认为人本市场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的,是法治的,其发展观和开放观一定是科学的;第三个层面,从相反的角度指出人本市场经济绝对不是什么样的。即不是计划经济,不是不公平的市场经济,也不是权贵市场经济,而这些正是改革必须要警惕的。    “人本市场经济”的改革思维,最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解的,莫过于它是诸多思想与理论的“混合体”,确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甚至传统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子,具体到经济学流派,人本市场经济甚至既有哈耶克、熊彼特的自由市场,又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成分。那么,究竟如何评判以人本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改革新思维?我认为有两个观察的维度。    从“问题”与“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本市场经济虽然二者兼而有之,但我认为更偏重于“自由市场”与“平等的人”这个“主义”,而这些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成果。而具体到如何解决改革已涉入深水区的“问题”层面,书中虽然用人本改革的思维,分析了诸如教育产业化、贫富差距、城乡统筹等微观或中观层面的具体问题,但我认为,“人本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价值还不在此,而在于为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的思维模式。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模式总是影响甚至决定行为模式,具体到改革也不应例外,比如,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便是思想解放先行。    从理论创造与思想传播的角度来看,人本市场经济也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我认为更偏重于后者。人本市场经济三个层面所包含的概念和观点,大部分我们都不陌生,但把这些概念、观点以中国改革的过去和现状为线,整合成一种意在指导未来改革的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客观上又是对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批判和否定,以及对已有思想的一种传播。    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斯曾说,学者的两大义务,一是要广大先贤的重要思想,二是要让这些重要思想能够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李佐军的“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的改革新思维,诚如斯言。但我更希望“人本市场经济”能够成为中国改革下一步的源头活水,那样的话,先贤的思想不仅仅是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而且会惠及更多的人。 阅读更多 ›
  •     朋友推荐
  •     李佐军的成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一步步变为了现实也是很不错的进步
  •     几乎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可惜没一句是有用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