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9574741076
作者:杉浦康平
页数:216页

内容概要

杉浦康平被譽為日本設計界的鬼才。1960年代起即著手雜誌及書籍裝幀之設計,創立了融合視覺傳達論、音樂論以及包含了曼荼羅在內的亞洲圖像之獨特設計手法,為日本設計界開創了許多先河並作育英才無數,影響極為深遠。1932年生於日本東京的杉浦康平,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建築系,並於1964~1976年擔任德國烏爾姆造型大學客座教授。屢獲重要獎項,如日宣美獎、總理大臣獎、德國萊比錫裝幀競賽特別名譽獎……等,並被授予日本國家紫綬帶勳章等。重要編著作有:《視覺傳達》、《文字的宇宙》、《文字的祝祭》、《亞洲的宇宙+曼荼羅》、《亞洲的圖像世界》、《造型的誕生》等。

书籍目录

寄語《疾風迅雷》中文版/杉浦康平
序 疾風迅雷的設計/臼田捷治

1──自我增殖的設計
2──空間概念的新景緻
3──面對知性的最前沿
4──運動、嬗變。繪畫與文字的翻花繩
5──日本風.東洋風
6──與亞洲象徵共鳴。其他

“意表”與“喧鬧”
〔對談〕杉浦康平×松岡正剛

“超藝術”的造型思考/羽原肅郎
《都市住宅》創刊後的一年/植田實
雜誌設計奧妙的背後/臼田捷治

產生“超凡之雜”的力量/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 雜誌設計年譜
撰寫人一覽

各章扉頁文字……臼田捷治
封面.扉頁插圖=武田育雄

作者简介

本書主要以六大章節,闡釋國際知名設計大師—杉浦康平歷經半個世紀、五十年來,為四十種、總數超過二千冊以上的雜誌設計封面之創意演變與思維解析,以及他從亞洲傳統文化的探求中所發展出並奠定他廣為世人熟悉推崇、獨樹一幟的設計思維的根源;其旺盛的實驗精神以及不可思議的工作能量,可以「疾風迅雷」來形容。
六大章節分別為:〈自我增殖的設計〉、〈空間概念的新景致〉、〈面對知性的最前線〉、〈運動、嬗變。繪畫與文字的翻花繩〉、〈日本風.東洋風〉、〈與亞洲象徵共鳴。其他〉。附錄則收錄相關人士,如松岡正剛、羽原肅郎 、植田實、臼田捷治等人對杉浦康平的設計特色介紹或對談,讓台灣讀者從不同的面向更深入認識與瞭解杉浦康平的設計思想,進而引發更深層的造型思考與探索設計奧妙的底蘊。
作為杉浦先生設計生涯的唯一一本作品集,藉由本書將可親近大師的經典之作、領略杉浦美學,並深入其設計思維的核心。一個關於設計的全新視野就在其中。本書並採高精密印刷,480幅雜誌封面躍然紙上、風華再現。


 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2007-05-18 19:13:23
       杉浦康平的设计
      
      玛特兄寄来《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昨天刚收到,好大好漂亮一本书哦,多谢多谢!E超感纸的印刷效果真是令人倾倒,颜色的还原度不用说,目光触及,比铜版纸那种刺眼的光亮不知好多少倍。前后环衬用的是超感汀特莱特吧?这么贵的纸,居然用四大张,相当奢侈,颜色怀旧不张扬,摸起来如同古旧的虎皮宣。好纸重价,本书定价98元——三联书店是抢钱抢惯了的。哈哈,我这人不争气啊,大师作品当前,先观察这么枝节的问题^_^
      
      今天楼下的会议厅在开杉浦的研讨会,除了杉浦本人和国内的设计大腕吕敬人曹方他们,许多小腕和学生也都来了。早上挤电梯,许多一看就是搞设计的人,跟我们一起满满当当挤上楼去。什么叫一看就是搞设计的呢,就是光头小胡子,花衫垮裤子,背的包或者戴的帽子上面有红五星,你会心想“他几天洗一次澡”。总之你就算不知道他设计了些什么,一看那范儿你就知道他是个艺术家。因此我觉得无趣,各行各业都有不同装束,这我理解,可是艺术总该天马行空一点吧,若是搞艺术的也都有固定的行头,看上去也都差不多,那艺术还有什么搞头?大师大约不是这样的吧。
      
      杉浦康平这位老先生看照片瘦长纤秀,给人一种两面而调和的感觉。两面是指,他一看就是一个传统的日本人,再一看又有些一般日本人没有的东西。这两者调和起来,很“国际人”,舒服。他的气质是温和却迫人的。
      
      ——我在这里唧唧歪歪,其实早晨走下一层楼去就可以看到他真人。可是追星的心情好像也没那么迫切,而且他这么大腕了,压根没有和他合作的可能性,看了也是白看。
      
      下午跑去听了半天讲座。先是吕敬人在讲,他做为一个老师和实践者,讲话非常有条理。不过他的设计基本上是给一百元一本的书预备的,瞻仰一下而已。朱灜春的《不裁》形式很有趣,得了2007“最美的书”奖。你google“不裁”,全是关于这本书形式的介绍,内容简介基本找不到。我在书店翻阅过,琐细的散文,一想到就这,还要裁开看,再也提不起兴趣买。美则美矣,有点“以辞害义”了。
      
      杉浦主张“将形式反映到封面”,他确实表现得很直接和大胆。《自然与文化》季刊的设计真的让我感动了,颜色和图案都这么美,很有艺术感染力。“我用心开辟出实在‘不统一的统一’的场子,让不停跳跃的题目悠游其间。即吞下大千世界,仍不失《自然与文化》本色的封面设计。”(图文书一般都别字连篇,似通非通,我们读者要谅解,要从中找出杉浦真实的意思)
      
      和同事在会场的最后面一起翻阅《疾风迅雷》。“也没什么特别嘛。”她指着杉浦《音乐艺术》的封面设计说。上面是那种复杂线条构成的图形。我翻到书最后的访谈指给她看:“你看,那是他六十年代的设计,那时候很超前,而且他还为杂志考虑很省钱。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哦,都是他手工绘的。”“六十年代?手绘?”这下她开始佩服了。
      
      宁简勿繁,宁缺勿滥,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尤其是设计师。书的封面小小一块,要充塞各种文化的营销的内容的诉求,做满版的艳色,就往往失却和谐,和“言多必失”一个道理。可是要让人眼睛一亮,满心欢喜,还是需要灿烂点儿。杉浦常常做满版的设计,而且真的做得很美,我觉得这才最是他强于一般设计师的地方。
      
      不知道为何设计展为何叫“疾风迅雷”(后来才知是指他一直领风气之先),因为他的设计一点都不猛烈。他是很有禅味的,浮世绘的瑰丽掩不住冲淡之气,满版的热闹下面有清冷的核心,精致得像KENZO香水瓶一类的东西。五十年的设计,他的风格一直在变,但总的说,是很“日本人”的那种。这是他的局限——每一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意识到这局限,才能于有限中怀无限之思。
      
      我本人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有点朴拙,有点稚气的设计,比如《芒果街上的小屋》(这本书的设计无比辛苦,要设计到朴拙稚气的地步,也真要这么难),比如《张爱玲文集》,《谢尔·希尔弗斯坦作品集》,再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那一套《信谊图画书》。重庆书展的时候我就站在少儿社的展台前面,把那一整套图画书通通看完,他们的发行人员张大嘴巴看着我,以为是哪个书店要下大订单。陆智昌的设计我也很喜欢,他最简略,最细致,最没法挑剔,很像小p同学写他爱的那个女人,是“内心天真的成熟女人”。
      
      
       一直向往和设计大师合作,不管你自己的爱好如何,可以信赖他,仰仗他。而平常,编辑总以为别人都没他了解书本身,设计者又认为编辑是外行不懂设计只会挑剔。和奇文云海合作的时候,隔着南京到北京那么远的路,在彬彬有礼的电话电邮后面,也能感受到彼此积聚越来越多的怨气。后来他们的设计我算是满意了,领导又说话。改成了领导接受的颜色,印刷工艺又一塌糊涂。总之弄得很糟。封面的图是向摄影师Steve strawn索要的,后来我寄书给他,多久都没回应,估计他是气到无语了。
      
      中午我买了在清凉山公园的杉浦设计展票。我是求知上进的好青年。同事听说我买票很惊讶,可是我们这种官僚气的地方,向来是得到赠票的不会去,想去看的自己买。
      
      
      
      
      
  •       第一次见到杉浦康平这几个字,是在上老郭老师的的课题资料上见到他的讲座片子,那时觉得他的东西初看很平静,细细往里看又有不同感觉。很喜欢他图像手势的象征寓意
  •       玛特兄寄来《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昨天刚收到,好大好漂亮一本书哦,多谢多谢!E超感纸的印刷效果真是令人倾倒,颜色的还原度不用说,目光触及,比铜版纸那种刺眼的光亮不知好多少倍。前后环衬用的是超感汀特莱特吧?这么贵的纸,居然用四大张,相当奢侈,颜色怀旧不张扬,摸起来如同古旧的虎皮宣。好纸重价,本书定价98元——三联书店是抢钱抢惯了的。哈哈,我这人不争气啊,大师作品当前,先观察这么枝节的问题^_^
        
        今天楼下的会议厅在开杉浦的研讨会,除了杉浦本人和国内的设计大腕吕敬人曹方他们,许多小腕和学生也都来了。早上挤电梯,许多一看就是搞设计的人,跟我们一起满满当当挤上楼去。什么叫一看就是搞设计的呢,就是光头小胡子,花衫垮裤子,背的包或者戴的帽子上面有红五星,你会心想“他几天洗一次澡”。总之你就算不知道他设计了些什么,一看那范儿你就知道他是个艺术家。因此我觉得无趣,各行各业都有不同装束,这我理解,可是艺术总该天马行空一点吧,若是搞艺术的也都有固定的行头,看上去也都差不多,那艺术还有什么搞头?大师大约不是这样的吧。
        
        杉浦康平这位老先生看照片瘦长纤秀,给人一种两面而调和的感觉。两面是指,他一看就是一个传统的日本人,再一看又有些一般日本人没有的东西。这两者调和起来,很“国际人”,舒服。他的气质是温和却迫人的。
        
        ——我在这里唧唧歪歪,其实早晨走下一层楼去就可以看到他真人。可是追星的心情好像也没那么迫切,而且他这么大腕了,压根没有和他合作的可能性,看了也是白看。
        
        下午跑去听了半天讲座。先是吕敬人在讲,他做为一个老师和实践者,讲话非常有条理。不过他的设计基本上是给一百元一本的书预备的,瞻仰一下而已。朱灜春的《不裁》形式很有趣,得了2007“最美的书”奖。你google“不裁”,全是关于这本书形式的介绍,内容简介基本找不到。我在书店翻阅过,琐细的散文,一想到就这,还要裁开看,再也提不起兴趣买。美则美矣,有点“以辞害义”了。
        
        杉浦主张“将形式反映到封面”,他确实表现得很直接和大胆。《自然与文化》季刊的设计真的让我感动了,颜色和图案都这么美,很有艺术感染力。“我用心开辟出实在‘不统一的统一’的场子,让不停跳跃的题目悠游其间。即吞下大千世界,仍不失《自然与文化》本色的封面设计。”(图文书一般都别字连篇,似通非通,我们读者要谅解,要从中找出杉浦真实的意思)
        
        和同事在会场的最后面一起翻阅《疾风迅雷》。“也没什么特别嘛。”她指着杉浦《音乐艺术》的封面设计说。上面是那种复杂线条构成的图形。我翻到书最后的访谈指给她看:“你看,那是他六十年代的设计,那时候很超前,而且他还为杂志考虑很省钱。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哦,都是他手工绘的。”“六十年代?手绘?”这下她开始佩服了。
        
        宁简勿繁,宁缺勿滥,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尤其是设计师。书的封面小小一块,要充塞各种文化的营销的内容的诉求,做满版的艳色,就往往失却和谐,和“言多必失”一个道理。可是要让人眼睛一亮,满心欢喜,还是需要灿烂点儿。杉浦常常做满版的设计,而且真的做得很美,我觉得这才最是他强于一般设计师的地方。
        
        不知道为何设计展为何叫“疾风迅雷”(后来才知是指他一直领风气之先),因为他的设计一点都不猛烈。他是很有禅味的,浮世绘的瑰丽掩不住冲淡之气,满版的热闹下面有清冷的核心,精致得像KENZO香水瓶一类的东西。五十年的设计,他的风格一直在变,但总的说,是很“日本人”的那种。这是他的局限——每一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意识到这局限,才能于有限中怀无限之思。
        
        我本人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有点朴拙,有点稚气的设计,比如《芒果街上的小屋》(这本书的设计无比辛苦,要设计到朴拙稚气的地步,也真要这么难),比如《张爱玲文集》,《谢尔·希尔弗斯坦作品集》,再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那一套《信谊图画书》。重庆书展的时候我就站在少儿社的展台前面,把那一整套图画书通通看完,他们的发行人员张大嘴巴看着我,以为是哪个书店要下大订单。陆智昌的设计我也很喜欢,他最简略,最细致,最没法挑剔,很像小p同学写他爱的那个女人,是“内心天真的成熟女人”。
        
        
         一直向往和设计大师合作,不管你自己的爱好如何,可以信赖他,仰仗他。而平常,编辑总以为别人都没他了解书本身,设计者又认为编辑是外行不懂设计只会挑剔。和奇文云海合作的时候,隔着南京到北京那么远的路,在彬彬有礼的电话电邮后面,也能感受到彼此积聚越来越多的怨气。后来他们的设计我算是满意了,领导又说话。改成了领导接受的颜色,印刷工艺又一塌糊涂。总之弄得很糟。封面的图是向摄影师Steve strawn索要的,后来我寄书给他,多久都没回应,估计他是气到无语了。
        
        中午我买了在清凉山公园的杉浦设计展票。我是求知上进的好青年。同事听说我买票很惊讶,可是我们这种官僚气的地方,向来是得到赠票的不会去,想去看的自己买。
  •       藏于设计中的文字游戏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藏于闺阁后敏锐恬淡得观察身边各阶层人物间的社交生活,谈天、舞会、喝茶、访客。她的笔下只是一些家长里短闲言碎语,可她塑造了一群群有鲜明时代阶层特色的英国妇人与绅士先生,或愚蠢或幽默,或骄傲克制,或理智机敏,上演了一出出具有喜剧色彩的婚姻故事。学术界称简•奥斯汀的作品犹如在二寸牙雕上作画,弥贵而精巧。
      二寸牙雕,这绝对是对精妙细小艺术品之高度评价。而在我拜读了日本书籍设计匠人杉浦康平近半个世纪杂志设计作品的集结之作——《疾风迅雷》,也萌生了“二寸牙雕”的慨叹。
      始于1960年的杂志封面设计,杉浦康平出于当时制作技术水平和成本的限制,他有了一些概念性设计的设想。在保持封面意象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他利用抽象几何、波纹状图形通过不断组合变化,相位偏移、切割拼接,将节奏,韵律,数列规律循环用图像表现了出来,实现了图案的自我增殖。
      早期杉浦的设计还是在利用抽象图形变化的规律来表达主题意象,这些图案成为了《音乐艺术》《新日本文学》《数学研究版》的杂志封面。那到杂志《游》的诞生,封面设计就不再只是一个脸面的设计。如何将杂志的内涵与外延关联起来,也就是把杂志的内在翻到外面,为杉浦的设计提供了思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当期杂志的主要内容都提到封面上了,为了耳目一新,用字谜、迷宫,圣典,伊斯兰式的编排设计规划排列那些浮于封面的文字内容。杉浦一个文字游戏的创意开始了。
      “任书脊变成信息的抽屉。”在《游》杂志第9、10两期主要内容为介绍古今东西146位游学家,伯克利,叔本华、与谢芜村、芥川龙之介,勋伯格等。杉浦大胆的在书脊部分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在这些游学家中选择了19位人物的面孔以小方块的图形属排印在了书脊部分,再从中插入杂志名和期号,当组合排列完成时,杉浦的小花招也成功了。将这些书脊人物的名字首字母连起来,竟然是一首藏头诗。第九期书脊的头像组合信息为“不择处则寓于游,如九重天之家园”。第10期则是“向游10那充满未来之星启航”。
      如果说,看早期他那由于微积方式式般迷惑困顿的图案增殖设计,让我等门外汉望而却步。那么此时《游》所玩弄的文字花招,就大大讨了我的欢心。因为藏头这类文字游戏,恰恰是中文出身的我玩耍得最乐此不疲了。现在感觉这个世界级的设计大师,只是一个沉迷于设计的老人而已。
      季刊《银花》不再只是让杂志内在世界外溢得到更多的展示。文字图片组合的能否打破枯燥乏味的组合设计,能否让封面能听得到声音话语,于是更新的创意产生了。杉浦在设计《银花》杂志封面的时候,对出现在封面的文字做了特别挑选。为配合图片应该发出的声音,一些表现日本方言,口语,诗歌的文字出现在杂志封面。每一期刊,凡出现在封面的绘画照片,杉浦都为其配以文字,让他们在杂志封面上或微语,或喧闹。它们可以是南冈山手艺工人的一腔土话,可以是“洋铁皮玩具”发出的卡嗒卡嗒的声音,可以是“吉利饼绘草子”招财猫的一声喵叫。年复日,创刊至今35年的《银花》各期封面夹杂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嘁嘁喳喳、喃喃细语中活力而来。
      
      奥斯汀能在文学作品中雕琢鲜活人物描绘市井人生,这是艺术。杉浦能于在32开有限封面玩耍文字游戏,传递世间百态,喧嚣物语,于二寸象牙做画一样做设计,这更是精致于臻的艺术。
      
  •     看下来有点累,挺深奥的......以至于做梦都在分析那些圈圈框框了。 无比佩服的一件事,就是那些非常复杂的,现在看来只有计算机才能做出来的重叠/移位/套色图样,当时都是手绘完成的。当然杉浦是学建筑出身,所以他坦言,建筑绘图的基础让这件事变得不是那么太难。 嗯,被打败了。设计师朋友们还是可以看一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