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林论剑-与60多位知名学者商榷

出版社:福建人民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211051298
作者:刘正山
页数:258页

内容概要

刘正山,平民经济研究社发起人、研究员。曾任搜狐财经频道主编、中国土地杂志执行主编。《经济学季刊》匿名审稿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专家。新浪、搜狐、博客中国、价值中国、天涯等网站专栏作家,《国际金融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经济学林论剑》(文集)、《幸福经济学》(文集)、《房地产投资分析》等6本书。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著有武侠小说《郎咸平外传》。

书籍目录

亚当·斯密剽窃司马迁?——与L.杨格、盛江等先生商榷“迟暮美人”张五常张五常的“张冠李戴”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与张五常先生商榷帕累托最优处处满足吗?——兼与张五常先生商榷林则徐“愚蠢”吗?——与张五常先生商榷天下没有“吉分商品”?——评张五常、汪丁丁、黄有光等对需求定律的争议股票是需求定律的例外吗?——与厉以宁、梁小民等先生商榷为何价变量不变?——对施蒂格勒观点的质疑张五常与韦森:谁错了?捆绑销售、垄断及其他——与张五常、朱锡庆等先生商榷计算基尼系数可以“两分加权”吗?——与厉以宁先生商榷质疑“木桶原理”——与厉以宁、华民等先生商榷“无关紧要”的格雷欣法则——兼评叶航、张五常之争对亲兴古典经济学分析基础的质疑游刃有余的“旧”——对卡纳曼、史密斯观点的质疑“上瘾品”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茅于轼、汪丁相等先生商榷“人是一条拴在树上的狗”?——兼与科斯、茅于轼等先生商榷谁也没有“家”——与汪丁丁先生商榷经济学为谁服务?——对黄卫平、李其庆等先生观点的质疑何必讳言“自私”——与韩强先生商榷外资不供应免费午餐——与林毅夫——平新乔等先生商榷张维迎为资本家说话》法律不是激励机制——与陈彩虹、张维迎等先生商榷比较优势理论要活用——与樊纲、林毅夫先生商榷存款保险不保险——与徐滇庆、谢平等先生商榷……

作者简介

在经济学日益成为“显学”的时代,对于经济学家这个特殊的群体,你很难找到一个对等的平台去怀疑他们。 阅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机会!    面对刘正山的犀利,你或许会试图寻找萨缪尔森、科斯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者厉以宁、梁小民、张五常、林毅夫、茅于轼、张宇燕、陈彩虹、汪丁丁、卢周来、郎咸平等知名华人经济学家学术观点的“软肋”。 在我们对某个人或者某种观点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本书会让你明白,质疑不是谩骂和指责,而是理性、敏锐、风趣的思维PK!    其实,对经济学而言,所谓的权威仅仅就是一种端正说话的勇气!学术的生命力在于质疑与超越。

图书封面


 经济学林论剑-与60多位知名学者商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关注经济分析的前提——评《经济学林论剑》■ 杨卫红   由于从事投资工作,我经常要看各种各样的投资分析报告和经济研究报告。报告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前言和注脚。因为前言和注脚往往是形成报告的出发点,报告的结论是根据这些前言和注脚设定的各种假设条件推导出来的。如果前言和注脚设定的各种假设条件不合理,无论这些报告的分析多么严谨,逻辑多么严密,模型多么先进,得出的结论都是不能作为投资决策依据的。   我的这种习惯,其实是源于多年的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的各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成立的。忽视了假设条件,就容易把经济规律、经济理论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加以运用,最终使自己的分析预测出现失误。对经济学发展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创新作出了多方面杰出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就曾坦言:“经济学家的知识是有限的,其预测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经济学家们有哪些方面的失误,刘正山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的《经济学林论剑》,就是对60多位知名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的一本学术随笔集,指出了许多观点的“软肋”。当前很多对学术的质疑是指责和漫骂居多,但《经济学林论剑》让我没有类似的担心,因为他的质疑虽然是指名道姓,但是遵循了学术界的良好习惯:与人商榷的时候,直接指名道姓,以便查对。而且,他的质疑不是把别人一棍子打死,而是与人商讨;商讨的方式也极为理性、敏锐,甚至有些许风趣,没有那种急于出名的张狂和功利。读这样的书,往往能够得到思想上的震动。   对我来说,这种思想上的震动主要是如何吸取这些知名经济学家失误的教训,减少自己投资决策时的失误。毕竟,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根据投资分析报告做出的,而这些投资分析报告又都是根据某些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写出来的。这便使我对书中涉及的60多位经济学家出现的失误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发生了兴趣。   刘正山在书中总共指出了60多位经济学家出现的失误。尽管这些失误表现为不同的方面,但在我看来,他们产生失误的根源,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个:忽视了经济学理论的某些或某个假设条件。忽视了假设条件,就容易把“定律”当成 “公理”运用。张五常、汪丁丁、黄有光等人对需求定律的争论,郎咸平、张维迎等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萧灼基关于私营企业利润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剥削的观点,其实都可以归因于忽视了理论条件与现实条件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要使经济理论发挥作用,不仅要正视理论条件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差异,还要深入理解自己所要运用的经济理论的含义,以及该理论成立所必需的假设条件。   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是这样创立的:不同案例中存在一些共同因素,这些共同因素的数量很少却极为重要,因此,经济学家从对这些少数因素的分析得出适用于很多情况的规律。这些规律告诉我们,在“理想条件”下,什么命题“趋于”成立,或“可能”成立。而现实世界的很多情况,与“理想条件”相差甚远,有许多“干扰因素”存在,在探索经济规律、创立经济理论的时候,“干扰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这样,经济学也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任何情况下也都是不完备的。   现实世界极其复杂,经济学家们永远无法用同一种办法来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时,如果不追问各种“干扰因素”而套用现成的经济理论,则难免出现失误。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就特别强调:“一切科学的学说无不暗含一些前提条件,但这种假设的因素在经济规律中特别显著。”为什么强调前提条件?马歇尔说: “经济学说比其他任何学科的学说,更容易为那些没有科学训练和也许只是间接听到而断章取义的人所引用”。这也是我看投资分析报告和经济研究报告先看前言和注脚的根本原因。   回到《经济学林论剑》这本书,对刘正山在书中提出的诸多值得商榷的观点,读者可以不认同而提出自己新的质疑。但他这种思考经济学理论的方法值得所有学习经济学和运用经济学的人借鉴。他的质疑方法,主要是着力挖掘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条件,从而深入理解经济理论的真正含义,最终使得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学习他的这种质疑方法,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正确运用。   不少经济学家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觉得会影响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声望。我以为,这是经济学家“堕落”的表现。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于1933年再版时,就曾批评道:“为了得到人们的承认,为了具有影响力,经济学家们堕落到了公众的思想水平;其后,争夺发言权和影响力的竞争取代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研究的努力”。奈特批评的这种情况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学界表现得较为严重。   “中国的经济学家多是万能的经济学家”,这或许有一些夸张,但确实反映出了部分现实。1995年,张维迎问过国内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对任何问题都发表意见,而不是像国外著名的经济学家那样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做成该领域最优秀的专家。这位经济学家是这样回答的:“你到任何一个地方开会,发现那么多人说得都那么肤浅,你就不由得说两句,说的多了,就成了专家。”   哲学家罗素推崇怀疑。他的《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疑,然后才能获得真知。他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英国课本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之力,德国课本说是德国人之力。罗素主张让学生对照着念这两种课本,有人担心学生将无所适从,但他说,能够让学生们不信,教育就成功了。罗素的想法,未必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但学习经济学理论确实需要具备这种怀疑精神。   当然,怀疑之后,还需要自己的分析。分析与怀疑,都要求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尤其要掌握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及适用范围,对现实条件与理想条件的不一致性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而盲目地怀疑一切,同样会流于偏执。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作者似乎太狂妄!
  •     感觉还是不错的,多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不是件坏事情。
  •     说实在的,在语言方面,这本书可能着实太尖锐了一点,虽然题名为“商榷”,但是在言语上没有丝毫的放松。但是可以展现经济学家敏锐的思维。这本书专业人士也适合,业余的经济爱好者读读也不错,不过要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对经济学感兴趣,因为里头有一些还是有点枯燥的,很多都是理论性的推演。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经济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虽不是主流,但也是甘露。
  •     还行,从不同角度!
  •     2006.12.22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