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书评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506813389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页数:344页

是真的爱过吧。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烈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存在,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顿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这点愉快却是必须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凯瑟琳的这段独白深深地震撼了我。以至于在读罢此书的两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我耳边回响。《呼啸山庄》是一部凝聚了真实感情的著作。艾米丽,是真的爱过吧。它的作者——艾米丽也是真的爱过吧。是他的肋骨,却被生生剥离,从此独绝;爱的那么深,那么动人心魄。或许:心灵的契合,才是爱情的真谛。

我愿意进行一场不会反过来伤害自己的报复

全文看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希思克利夫说的:我愿意进行一场不会反过来伤害自己的报复,但是阴谋和暴力是两头尖的矛,它们不仅会刺伤仇人,而且会把使用枪矛的人伤的更重。在我看来,这句话获许就是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冤冤相报何时了,当你处心积虑去谋害伤害别人的时候,却从未想到过自己会接下这苦果。当希思克利先生明白了自己所做的一切谋害终究是无用功,自己的爱人也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会爱他,理解他,最后他选择了用绝食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呼啸山庄依旧是恩肖家的,画眉山庄也依旧是林顿家的。山庄主人的姓氏都没有变,只是里面都变了。山庄就是他们的见证人。

不一样的人 不一样的心情

比我先看的一位姑娘一个劲地觉得希斯克利夫"变态、大变态";我却对他很是同情,除了小时候他借着恩肖的宠爱胡作非为让我觉得他很离谱。她一直觉得辛德雷好可怜;我说他是罪有应得,除了小时候他得爸爸爱一个捡回来的弃儿胜过爱自己。她觉得结局幸好是圆满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同意她的看法,但我要补充一点,除了在世的俩位终成眷属,还有外人开来为爱疯死的希斯克利夫在天堂的完美眷属。PS:我最讨厌的人物就是希斯克利夫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情人。

扣人心弦的电影拍摄技巧

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两大家族的爱情伦理复仇剧。爱情很明显,通篇都在讲述两大家族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伦理,小说高潮部分是表兄妹(直系亲属)的婚姻关系;复仇,主角希斯克利弗为了报复拆散自己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的两大家族。这段复仇长达二十年,如果站在支持他的角度来看的话,我是十分佩服他的,他有能力,有决心,有魄力。还有其巧妙的叙述技巧,小说中用了好几个不同的第一人称,每一个都是代表不同的人物。篇幅最大的是奈莉给洛克伍德讲述的复仇前期跟中期,再者是伊莎贝拉给奈莉讲述她被希斯克利弗骗到呼啸山庄后的凄惨生活,第一人称是伊莎贝拉……等等。还有,当读者沉浸在故事情节之后 作者又及时给了一个合理的隔离带情节,然后把读者拉回现实生活中,这是我最欣赏这部小说的地方。这种时间、空间相互穿插的描写方式同样也可以运用到现在的摄影技巧上面,这样的方式层次感很强,与我们常规的正叙跟倒叙很大差别,相信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说还有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有这类阅读障碍的豆友不妨拿起这本书来挑战一下

我活在你的身体里 折磨你

“因为对我来说,有什么是和她没有关系的?有什么不让我回想起她呢?我低下头来看着地面,就不可能不看到她的面容出现在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晚上空气里充满了她,白天看什么东西都看得到她,我总是让她的形影包围着!男男女女那些最平常不过的脸——我自己的脸——都用她一样的相貌来作弄我。整个世界都成了收藏她这个纪念品的可怕的纪念馆,每件藏品都提醒着:有过她这么一个人,而且我已经失去了她!”这是Heathcliff行将就木时,估计是既怀恨又不舍,痛苦并快乐着,控诉又心甘情愿接受Cathy对他精神上的折磨。没有哪一个描写,体现出Heathcliff曾经动过念头,去忘记Cathy,去把她从生命的痕迹里抹去,那Catherine呢?她说Heathcliff比她自己更像自己,对他的爱,是岩石一样的。相信Cathy和Heathcliff在一起时是最舒服的状态。一种向往自然,保持原始的动物性,自发本能地奔跑宣泄情绪,不为他人考虑,没有社会文明的高语境修为,直来直往的顽皮反抗,顺着自己意的任性还自以为是为他人考虑的自私,天真又幼稚地顺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Catherine。而Heathcliff,一半逆来顺受的听之任之以后,对命运作出了颠覆性的反抗。把事情都归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来没有原谅任何人,也不和任何人和解,也放不过自己,即使是与Catherine有关的一切,也不能让他心生怜惜。原来还有狠心至此,不惜毁灭一切的爱啊。即使是化成了灰,也要一勺一勺地掩在伤口上张牙舞爪着你的伤口。尚且吐槽一下《Wuthering Heights》觉得艾米莉在描写表露感情时缺少了描画没有刻画出H&C的灵魂相似度而必须捆绑没有突出Cathy的顽皮淘气暴脾气荒蛮原始Hindley对Heathcliff的暴力也没刻画得引起怨恨到后来Heathcliff开始复仇 也没有复仇的快感让Hatton保持原始的荒蛮性而自鸣得意让Hatton不明真相就算为奴仆也对Heathcliff保持敬意与爱意 感觉都是bug故事本身是吸引人的但通篇下来若果再多点证据 多点场面的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感情的塑造,整部作品也许会立体的多。但也许是因为从第三人称女仆Mrs. Dene口中道出的故事,所以缺少主观的感同身受,冲淡了男女主的情绪,让读者自己imagine,这样说,也是情理之中。因为共同经历的环节太少了,感情渲染有些许的不足,没有打下强烈的感情基础,难有更深的延伸。

呼啸山庄——经典中的爱情,爱情中的经典

爱情中的经典——《呼啸山庄》。很久以前看过《傲慢与爱情》,觉得达西先生的爱情生长的微妙而绅士。今天看《呼啸山庄》,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爱情的狂热,热恋的折磨,扭曲的人性。这本书一直是以回忆的方式给我们梳理故事的流程,像一个剧本,不,比剧本还要描写的更为仔细,让你在看书的同时,像是真实的人,事情在你眼前真切的发生,好像你体会到了小凯瑟琳的欢乐和痛苦,感受到了希克特夫先生那扭曲的爱情和人性,并对可怜又可恨的小林顿同情也无奈。这是作者的伟大之处。如果你没有感受过真正的爱情,我强烈推荐《呼啸山庄》,让你体验爱情的悲欢离合。那些长眠者在如此静谧宁静土地中埋葬,却不能静谧宁静的沉睡。——《呼啸山庄》

415.16.59《呼啸山庄》—【英】艾米丽.勃朗特。

曾几何时,爱就是这样,要么爱要么恨要么死,没有妥协敷衍更没有将就凑合。可是现在变了,爱,在生活这辆大车的风霜雪雨中,不能抵挡风寒不能抵抗饥饿,更不能让生活的大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精神的败给了物质的。《呼啸山庄》的可贵就在于纯粹,爱的纯粹,不因爱人的轻视而卑躬屈膝,爱人心有旁骛,希斯克利夫便远走他乡,自我放逐了三年。恨得纯粹,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凯瑟琳对埃德加对亨德来等人的恨,因为恨而夺其家产禁锢折磨其子女,他虽然深爱凯瑟琳但是也恨到骨髓,死后也要掘开坟墓拆散她和埃德加。时间是唯一可以与生活抗衡的力量,然而两者往往合为一柄利剑,磨损人的神智羞辱人的自尊,将黑白搅成一团灰。精神上长期的绝对投入太耗心力了,充分的爱和恨在时间和生活面前,渐渐的爱弛恨衰,人力不可抗,人在长久的亢奋状态下会为自己的疲累找理由,时间和生活便是最好的借口。然而,希斯克利夫的恨没有第二条路,绝无可能原谅和宽恕,而他本人更不需要原谅,是啊,受到伤害为什么不能恨?为什么要原谅?若是原谅,谁来安抚这受伤的心?谁来承受这深沉的爱?希斯克利夫强大的意志力,将恨延绵了整个生命,明明经历坎坷却没有得过且过,将爱与恨发挥到极致,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将其浓烈的情感有的放矢的一生,火山喷发般的感情讲爱他的和他爱的烧成灰,而他完成了长达一生的喷发过程后,走向生命的终点。了解了作者艾米丽.勃朗特的生平后,我才恍然大悟,她终生未恋未婚,是以才能写出纯粹的爱恨,因为如此极致的感情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若是她有过感情经历和婚姻生活,她的《呼啸山庄》一定是另一个样子的。

415.16.59《呼啸山庄》—【英】艾米丽.勃朗特。

曾几何时,爱就是这样,要么爱要么恨要么死,没有妥协敷衍更没有将就凑合。可是现在变了,爱,在生活这辆大车的风霜雪雨中,不能抵挡风寒不能抵抗饥饿,更不能让生活的大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精神的败给了物质的。《呼啸山庄》的可贵就在于纯粹,爱的纯粹,不因爱人的轻视而卑躬屈膝,爱人心有旁骛,希斯克利夫便远走他乡,自我放逐了三年。恨得纯粹,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凯瑟琳对埃德加对亨德来等人的恨,因为恨而夺其家产禁锢折磨其子女,他虽然深爱凯瑟琳但是也恨到骨髓,死后也要掘开坟墓拆散她和埃德加。时间是唯一可以与生活抗衡的力量,然而两者往往合为一柄利剑,磨损人的神智羞辱人的自尊,将黑白搅成一团灰。精神上长期的绝对投入太耗心力了,充分的爱和恨在时间和生活面前,渐渐的爱弛恨衰,人力不可抗,人在长久的亢奋状态下会为自己的疲累找理由,时间和生活便是最好的借口。然而,希斯克利夫的恨没有第二条路,绝无可能原谅和宽恕,而他本人更不需要原谅,是啊,受到伤害为什么不能恨?为什么要原谅?若是原谅,谁来安抚这受伤的心?谁来承受这深沉的爱?希斯克利夫强大的意志力,将恨延绵了整个生命,明明经历坎坷却没有得过且过,将爱与恨发挥到极致,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将其浓烈的情感有的放矢的一生,火山喷发般的感情讲爱他的和他爱的烧成灰,而他完成了长达一生的喷发过程后,走向生命的终点。了解了作者艾米丽.勃朗特的生平后,我才恍然大悟,她终生未恋未婚,是以才能写出纯粹的爱恨,因为如此极致的感情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若是她有过感情经历和婚姻生活,她的《呼啸山庄》一定是另一个样子的。

黑色的爱情

世间有如西斯克里夫那样对爱的执着,也就够了,同样世间有如西斯克里夫那样对仇恨的义无反顾,也是醉了。如此一个变态,如此一个痴情汉,在世间也是少有,能看出作者本身的一种敢爱敢恨的情怀……。书中,只有一个大恶人,但是其他人对待大恶人的恶的程度都不及这个大恶人对其他人的恶的程度,普通人忍受的压迫可以那么的随意,如哈利顿,大恶人暴毙也是作者对人性的解读,人心是肉做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颗矛盾的心呐……

希斯克利夫

耳边“希斯克利夫......”一遍一遍-风中的嘶喊,让人对这位女孩感到痛苦,当然 她的痛苦可想而知。和《简爱》一起看,前后之间---大不同。不因为是姐妹 勃朗特姐妹的伟大无法想象。找来碟片,无疑让人对复仇对仁爱对人性有了进一步认识------风还在呼啸 远处“希斯克利夫...”又传来。

我并不愿意你受的苦比我受的还大。

枯草,蓬飞,北风,呼啸,山路,崎岖,雾夜,降临了呼啸山庄。如此安静,一个与尘世喧嚣隔绝的山头。如此凄凉,一个与阴冷黑暗拥抱的山庄。 夏夜,繁星点点,老欧肖收养了无家可归的希克厉 。 也正因为这,他的童年开始与亨德莱和卡瑟琳共度。与亨德莱,他们之间互相产生了怨恨;与卡瑟琳,则一起享受着在旷野中追逐玩耍的乐趣,进而渐渐地爱上了她。可是在老欧肖死后,由于地位悬殊,卡瑟琳终究嫁给了富有的林敦,希克厉负气出走。 三年后,希克厉意外出现,他打乱了原来相安无事,其乐融融的画眉山庄,他怨卡瑟琳当初没有选择他,他恨林敦抢走了他的爱情和幸福。他没有轻易放手,他残忍地报复,疯狂地破坏,他带着并不喜欢的伊莎蓓拉私奔,最后卡瑟琳重病而逝。复仇顺利地打击了那林敦一家子。 在卡瑟琳死后,希克厉疯狂地继续着复仇计划,20来年都不曾动摇。确实,他真的成功了,亨德莱去世,其子哈里顿像一条哈巴狗一样跟随着他。卡瑟琳之女被迫接受与小希克厉的婚姻,并因此性情大变。林敦和欧肖两家的所有财产落入他手,但即使就是这样,他最后还是孤独地死在卡瑟琳的闺房里,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己的可人儿。人世变迁20年,没有一个人得到任何幸福,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剧——而这一切是只用“因爱生恨”就能诠释的吗? 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那份穿梭在原野,危险而疯狂的爱恋,使得两人阴阳相隔,留下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哀。他们的爱情,没有阳光,欢乐,甜蜜;怨恨,阴郁,误解是他们的主色调。但“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这种不被外人理解,接受和允许的爱又是何其深沉和伟大。或许主人公那种阴郁灰暗的行为太消极,以致令人无法接受,令人受到伤害;或许主人公的爱深沉而令人感动,但选择的表达方式过于极端,相当黑暗,但这就是《呼啸山庄》吸引人而令人为之震惊的缘由。 爱与恨只一线之隔,在这里被演绎的多么鲜活生动。用恨来表达爱,似乎有点荒唐,但希克厉的爱与恨谁能划出明显的界限呢,爱和恨互相掺杂,相互融合,这两个原本完全对立的概念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因为爱着所以恨着,矛盾吗,其实不然,却又讲不出其中有什么必然。爱恨情仇的一次偶然,旷古朔今,只因为爱得深沉。又正因为爱得深沉,“当你安息的时候,我却在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痛苦地直打滚!”,失去了心爱的人,“我得提醒自己:你要呼吸——几乎得提醒我的心脏,要跳动。” 呼吸着喘口气,再深思一下,所谓的恨其实又不是恨,这恨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种异化的情感超越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是心灵深处的哭泣,是感伤过后的不甘,仅仅只是不为人们所接受。如果至死不虞的人间之爱,应该受到嘉奖的话,那么对于希克厉撕心裂肺般的痴情,我只能感慨,超人间的爱就是这亩田地吧,没有绝对的爱,没有绝对的恨——这种扑朔迷离的恋情,或许也只存在于人类疯狂的想象里。想象——就是精神意念的具体化,却又似梦一般飘渺。 身处于这个野性癫狂的梦境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神经紧张的可怕,终于,那积压了许久许久,抑郁的心情释放字一个静谧的夜晚,“在那温和的露天,我在那三块墓碑前留连徘徊,望着飞蛾在石楠丛中和钓钟柳中闪扑着翼翅,倾听着柔风在草上飘过的呼吸声,不禁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人能想象,在这么一片安静的土地下面,那长眠者竟会不得安睡呢。” 无论是人间的爱还是超人间的爱。火总有灭的那一天,而人也总有离世的那一年,当希克厉追随着卡瑟琳的脚步离去,在另一个世界同游的时候,你会感叹,眼前冷冷清清的凄美,丝毫不逊色于那场风暴一般呼啸而过的爱恋。 如梦初醒般的恍然大悟,尘世的喧闹过后,平静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而这,才是我们在现实中所应该寻找的东西。此“恨”绵绵无绝期,细水长流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一种方式。

满溢的人间存在

这种爱啊,这种恨啊,浓酒一般,苦药一样,炽烈得晃眼,炽热得烫人。呼啸的风暴雨一旦停下却又平静得那样不可思议,凯瑟琳去世时就是如此吧。但是希刺克说,凯瑟琳是骗子,连死的时候都撒谎,其实她是那么痛苦,居然让人感觉是平静的死去。来吧,痛苦着吧,一直痛苦吧,凯瑟琳死去的那夜以及之后几个晚上,希刺克在画眉田庄外夜夜守着,手捶着树干出血无所谓,一定要守着,因为没有了凯瑟琳,人间就已经成了地狱。随后的故事,你会知道,地狱里无所谓残暴和凶狠以及毒辣,地狱里无所谓蔑视冷笑和报复。凯瑟琳临死前对艾伦说,我会无可比拟地超越你们所有人,在你们所有人之上。我想,是因为她在世时凡事都是满的足的,爱是满的,恨是满的,任性是满的,痛苦是满的,快乐也是满的,没有压抑自己的天性,来到世上是真实的,而且她自信自己还有一个更为溢满的灵魂伴侣,所以她有资格说超越所有人。凯瑟琳,是溢满了的人间存在,呼啸而过,把自己的和希刺克的灵魂一同带走了。希刺克,是溢满了的人间存在,他就是呼啸本身,存留在人间地狱,吞噬复仇的果实,也只是躯壳罢了。

呼啸的爱情

无疑,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仇恨整个世界。实际上,我想他也并没有爱过这个世界,他没有亲情,没有友情,他所有的爱,热情,关切都倾注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里。他把对世界万物的爱都倾注在对一个人的恋慕上,爱得疯狂痴迷万劫不复。所幸,他的所爱之人,也热烈地爱着他。作为一个生活龃龉中的人,埃德加先生的感情显得更加利益最大化,温柔,细腻,带着关怀和呵护。可是,绅士的爱和魔鬼的爱,是能够比较的么。埃德加为什么苦苦迷恋着对他残酷又冷漠的凯瑟琳,也许也正是她身上那不顾一切的热烈打动他,如同凡人瞻仰神明,他热切地看着她,敬佩着她,甚至敬畏着她,所以在这段感情里,他们就像神和信徒,而神爱着魔鬼。从道德标准,自保层面上面思考,他们都是疯癫的神经病。可是,在那些常人不能理解的语言,动作后,是浓烈若火山的情感。我不知道。是否因为我们更聪明更理智,所以距离一些更神奇伟大的秘密更远。不过除了这一对,打动我的却是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爱情,他们就像是一对没有分离和背叛而得到好结局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 而希斯克利夫是否就是恶魔呢?他不是生来就是恶毒怨恨,而是他一直毫无保留,他的爱情就像呼啸狂风霹雳雷电般不顾天地,当他的爱落空的时候,我想其实这个恶毒地去伤害所有人的人内心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创伤从未停止鲜血淋漓,就像他的热切从未冷淡冷静。而且,在他爱人逝去后,终于他真正茕茕孑立。大多数人怨恨他,鄙夷他,疏远他,而爱着他的人也并不能给他慰藉。因为他最浓烈的感情无处安放,他甚至不敢追随凯瑟琳而去,而要独在人世受尽孤寂痛楚怀念折磨,好像才有见她的资格。他们爱情自私又深刻,狰狞着面目,没有人看好但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受到震颤。爱情总会随时间,随容颜,随新欢,随地位,随着沧海桑田变化,因此尘世中,谁都不要做出为爱要死要活的样子,是粗鄙的,应被人嘲笑的。我们都听着这样的道理,理智,适可而止,收放自如地去爱,我们都安全,聪明,而享受着爱情的甜美,避过爱不顾一切粗鲁淋漓的锋芒。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聪明。但是我们似乎都被世界温柔以待了。但是我知道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他们谁都没有觉得后悔,也没有觉得世界残酷。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彼此。一生没有这样慷慨淋漓不顾一切地去爱一个人,多么遗憾。可是要这样去爱一个人,舍去自己,我又胆怯地退缩了。所以像凡人看着天神的爱。

从此爱上雷雨夜

《呼啸山庄》虽然是名著,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大众,有很多人不喜欢。我很理解,也不期望所有人都喜欢。每个人与每个人不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呼啸的生命

结束那一年,已经有些时日了。只是如今我们,至少我自己都无法确定,它是否已在我们的生命中划上休止符。也许,它只是以无限的延长记号结束,结束得比延音踏板还要悠长。我们的高三,一去不复返。又何谈我的你和你的我呢?或许,摇摆不定的心灵需要一页书的安慰。机缘巧合,我又拿起了《呼啸山庄》。记得第一次读他的时候,我生着病。头很晕,口很渴,但又睡不着。本打算随便摸过一本书看看催眠,谁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了。头痛不要紧,眼睛酸不在意,只是在某一刻梦到了“长满了石楠的峭壁”。忽然觉得,生病也可以过得那么充实。这个假期,我慢慢的看《呼》。说实话,我其实从小就对夏洛蒂·勃朗特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认同,或者说我尊重和喜爱《简·爱》这个故事,但潜意识里不愿意肯定作者的个人成就(矛盾啊= =)。借我爱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论小说与小说家》("ON NOVELS AND NOVELISTS")里说的几句话:“简·爱的缺点是不难寻找的。总是做家庭女教师,总是陷入情网——这在一个许多人既不当家庭女教师、又不爱什么人的世界里,毕竟是一个严重局限。与此相比,像奥斯丁或者托尔斯泰那样的作家笔下的人物都具有数不清的侧面。……她(夏·勃)并不想去解决那些人生问题;她甚至根本就没有觉察那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力量——那是愈受压抑就愈显示其强大的——都投入了这么一种断言之中:“我爱”,“我恨”,“我受苦”。…… 换句话说,我们读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不是去找对于人物性格的细致观察——她的人物都是既生气盎然而又性格单纯的;不是去找喜剧性的情节——她的情节是既严酷而又粗糙的;不是去找关于人生的哲学观点——她的观点不过是一个乡村牧师女儿的想头。我们读她的书,只是为了其中的诗意。或许,一切像她这样个性特强的作家都是如此吧。正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说的:他们只要把门打开,别人就能把他们的一切看个一清二楚。在他们身上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跟既定的事态总是格格不入——这促使他们渴望立即投入创作而不肯耐心观察。”(详情请见《简·爱》与《呼啸山庄》我不想再打了……而且这也不是重点)。以上的这些话也都是一家之言,其实我也想不通我为什么会不喜欢夏洛蒂,知道我几百年前,夏·勃曾说奥斯汀“完全不知激情为何物”的时候,我就释然了。。。。(跑题好严重~)作为她妹妹,艾米丽·勃朗特我更喜欢用“他”来称呼(甚至“他”的作品)。因为,他超乎于姐妹二人的勇气,对自由的热爱,能用旁观的理性和清晰的思路构筑他的王国——呼啸山庄。那里住着最刻骨铭心的灵魂,那里的叛逆和顺从相互交织跌宕此起彼伏,那里的荒原上石楠开得最茁壮顽强。《呼》中最鲜活的生命希思克里夫(heathcliff)就是在他的自然主义萌芽里渐渐成长,经历了梦想的破灭,事态的炎凉,他又做回了自己,即便那个自己有多么不堪,至少希思克里夫对爱,始终如一。虽然借鉴了哥特小说等当时流行的手法,但艾米丽的山庄是独一无二的。其原因,在于他和他的那群呼啸的生命。如果说维多利亚时期,谁的结构最特别,谁的人物最丰满,谁的风格最有新意,我想我会说在奥斯汀后,伍尔芙前的女作家里,艾米丽·勃朗特是当之无愧的。“《呼啸山庄》里既没有“我”,也没有家庭女教师,又没有雇主。那里面有的是爱,但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爱。艾米莉的灵感来自某种更为广阔的构思。促使她创作的动力并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也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她放眼身外,但见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极大混乱,自觉有一种力量能在一部书里将它团在一起。这种雄心大志在整个小说里处处可以感觉出来——它是一场搏斗,虽然遭受挫折,仍然信心百倍,定要通过人物之口说出一番道理,那不仅仅是“我爱”,“我恨”,而是“我们——整个人类”,“你们——永恒的力量……由于这部书暗示出了在人性的种种表象下面所潜伏的力量能将它们提升到崇高的境界,这才使得它与其他小说相比具有自己的非凡高度。……作者似乎把我们所知道的人们的特征都撕个粉碎,然后再对这些无法辨认的碎片注入一阵强劲的生命之风,于是这些人物就飞越在现实之上。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本领。她能把生命从其所依托的事实中解脱出来;寥寥几笔,就点出一副面貌的精魂,而身体倒成了多余之物;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轰轰霹雳便自笔底而生。(出处同上)”所谓呼啸,拙见是在乎作为动词的两个字。“呼”和“啸”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如同这部书里的人物一样,无论是画眉还是呼啸山庄,无论林顿还是肖恩一家,无论大小凯瑟林还是希思克里夫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呼啸生命。即使希思克里夫的最为响亮,但也不能掩盖住女管家的,否则哪里还有这部故事?(因为本书几乎以女管家为讲述者)如同艾米丽借他人之口倾诉的一样:“他们却是生活得更认真,更执着于自己,很少去管那些表面的变化,以及琐碎的外界事物。我可以想象到,在这儿,几乎有可能存在着终身不渝的爱情。(第7章 宋兆霖译)”作者在之前还有许多的伏笔,在此不一一详细描述,只是我想作为那个时代的艾米丽,作为一位外人眼里“非常忙碌而勤勉的管家”“负责全家的熨烫工作和所吃的面包”的女性,在他忙碌的身影背后,还有怎样的坚信着所谓爱情的灵魂。勃朗特姐弟从儿时起养成的写作习惯,如同奥斯汀与姐姐康桑德拉的书信和日记一样,起着锻炼写作独特的思维,辅助客观思考及理性判断的重要作用。或者说,从艾米丽·勃朗特一家学会写字的那一刻起,他和他们的生命就开始呼啸了。只可惜如今,我只听见他一人的罢了。突然发觉,我的《呼啸山庄》其实并没有读完,如同你的生命还待我聆听。

喜欢"宋版"的

我第一次看的是杨苡译的,没什么感想;后来重读的是宋兆霖的这个版本,虽然网上总有人说宋兆霖译的不好,但我在没看原版前还是觉得他译得挺朗朗上口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后来看了英文版的……我想我的理解绝对没他好!呵呵

英语读后感

‘Wuthering ’or ‘Thrushcross’,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I had already known what <Wuthering Heights> told about before I read it. In an exam ,I came across a short essay ,which turned out to be the outline of <Wuthering Heights>. I was quite astonished at the story. However, I controlled the astonishment since I was in an exam. Later, one of my classmates said, ”My mom wouldn’t like me to read this novel, for it is so ‘queer.’ ”Eventually, I finished the whole book. To be frank, I didn’t like it for the storyline which I had already known and the desperate characteristics. At a thundering night, I had a “queer” dream. I dreamt of becoming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 experienced as what they did ,roaring and crying like them. My heart was empty when I woke up.Let me retell the story. Two children ,one is a pretty lady, another is an orphan, a servant. 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colors of skin, eyes and hair. What is same, however, is that they both love the moors ,linnet’s sounds, the blue sky. The most important , they love each other, deeply. We can easily feel how vigorous, riotous the love is, not only from the revenge, but also a trifle. Healthcliff digs out Catherine’s coffin, to find out her skeleton. He is not afraid indeed. He can even recognize her past face from the skeleton. It reminds me of a similar trifle in the book,< The Lady of the Camelias> .Armand, the hero, also digs out Margeret’s , the heroine’s, coffin to see her body again, the rot body. The love isn’t like “the foliage in the woods”, it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 The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s quite like ‘wuthering, which means roaring. Opposite to ‘ Wuthering Heights’, there’s ‘ Thrushcross Grange’, where Mr. Linton lives. ’Thrushcross’ is sort of bird with gentle and sweet sound. He loves Catherine ,too. His love is mild and warm. Catherine marries Mr. Linton for the status of the society. His sister Isabella’s love is ‘wuthering’. She elopes with Healthcliff. She loves him even she knows that Healthcliff hates her. The same is that the love is ‘wuthering’ , the different is the end .Healthcliff and Catherine die peacefully, they will meet again on the moors when they become ghosts. Isabella dies in depression and regret.Lots of readers love the story, because the hard love is remarkable. Common people desire violent passions which move them to tears. This sense is so similar to Bovary’s ,the heroine of ,.<Madame Bovary>,’ She was accustomed to quiet scenery , preferred stimulation instead. She was fond of sea only of the terrifying waves, she was fond of green grass only which was born in ruins….for she was born with arrays of emotions ,far beyond art hobbies. What she sought was emotion, not scenery.’ Can you find our reflection on her? We lead an ordinary life, but deeply in our heart, we are long for romantic love ,either with different gender, or other matters, maybe art, music, photographing. We are long for vigorous emotions which somehow go against real life. In <Mr. Popper’s Penguins>, Mr. Popper is an ordinary house painter supporting an ordinary family.”Still, it would have been nice, he often thought, if he could have seen something off the world before he met Mrs. Popper and settled down. He had never hunted tigers in India, or climbed the peaks of Himalayas, or dived for pearls in the South seas. Above all, he had never seen the Poles. ” It’s easy to find out they all mention one thing,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in many kinds of compositions, ‘you canno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too.’ <The Road Not Taken > ,written by Robert Frost, clearly explain this situation‘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Though as for that passing there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ack.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We just cannot choose both, as if Catherine chose Healthcliff, she couldn’t enjoy the high status of society. ‘Wuthering ’or ‘Thrushcross’,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It remains a question. Whatever you decide, you will lose something else. The writer, Emily Jane Bronte, hints at the same question, which will repeat forever. For the child of Catherine has the same name of her mother’s. It’s transmigration of every generation. The only answer depends on you.

多么希望当初没救那个小男孩

本书出自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老二,艾米莉·勃朗特,只活了三十岁,一生只有《呼啸山庄》一本著作,但足以传世。呼啸山庄是一个山庄的名字。本文中的“我”以一个租客的身份来到呼啸山庄,为了隐居的“我”在与呼啸山庄的主人和仆人们的接触中发现了这家人不可思议的厌世,通过画眉山庄的管家丁恩太太渐渐了解到这一家两代人的故事。前一半看下去还是有些困难,直到希斯克里夫归来。复仇开始了。所有的一切仿佛被那个恶魔操纵了一般急转直下。由于后面故事的叙述主体是他们家的管家丁恩太太,所以读者的感情取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丁恩太太走,越读越压抑。呼啸山庄仿佛陷入了了万劫不复之地。所有不想发生的事,阻止不了它们发生。善良的人们要么一个个死去,要么一个个堕落。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一个象征狂暴,一个象征宁静。我多么希望当初没救那个小男孩。当然我还没有读出世人赋予它的高地位所呈现的价值,也许需要多读几遍吧。

命运的刀锋,你该更尖利一些!

早就耳闻《呼啸山庄》独树一帜,是艾米丽三姐妹作品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花了一周时间撸完,真是酣畅淋漓,比《简爱》大抵高出十个《傲慢与偏见》吧。1.一张白纸的惊喜中文里最决绝的一个词,叫挫骨扬灰,恨一个人就要一锤一锤凿开他的骨头,把骨灰扬弃于荒野,令其永世不能超生。《呼啸山庄》讲的就是一个挫骨扬灰的故事。希克厉与卡瑟琳自幼相恋,却被亨德莱生硬拆开,其后,卡瑟琳嫁给埃德加,产女身亡。希克厉为此展开了长达二十年、摧毁两代人的复仇,不仅掠夺了亨德莱、埃德加的财产,禁锢其子女于地狱一般的呼啸山庄,便连卡瑟琳的坟墓也掘开,死后也不令埃德加与其同穴。哟活,暴脾气,我喜欢哦。但凡有过婚恋经验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呼啸山庄》的,它是一个幻想中的典范式恋爱模型,把爱和恨都大化到了极致,然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爱与恨,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持久的。人无法长期与自我作势不两立的奋战,因为不管选择爱,还是选择恨,承受最大折磨的,都是我们自己。爱与恨越强烈,对自我的消磨越强烈,维持现状所需的意志也就更强烈,大部分人,是没有这样的意志的。因为我们既怕痛,又怕累,我们会忘掉旧日的恋人,淡薄往昔的恩怨,唯一持久的,只有生活本身,吃穿住行,饮食男女。所幸,勃朗特终生未婚未恋。她不需要遵循生活的教训,未曾体验刀锋划过的切肤之痛,不明白血肉之躯会结痂会长茧,不知道我们需要不断和解才能活下去。这才有了《呼啸山庄》,它极端、理想、忠诚,不仅忠于自己的爱,也忠于自己的恨。她不怕痛楚,因为她根本未经痛楚。2.刀,该再锋利一些阅读《呼啸山庄》,我始终在想,悲剧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亨德莱和埃德加的命运,难以逃脱希克厉疾风暴雨式的复仇欲念,那么,伊莎贝尔和小卡瑟琳呢?她们分明是心甘情愿堕入地狱,不是勇敢,恰是懦弱,因为害怕挨上那一记鲜血淋漓的割舍,她们才忍受了经年累月的折磨,直至失无可失。十几岁,我和我的朋友们达成联盟:如果丈夫出轨,二话不说坚决离婚。如今我们不到三十,再在群里问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人说出一定肯定坚定的话了,大家很平静地说,不真正到那一天,谁也不知道会怎样选择。看吧,我们都是被生活教训过的人。但是我真是越活越回去了,我还是坚持要离婚。倒不是因为我道德感特别强。事实上,我是一个道德感特别特别特别low的人,low到几乎没有。大家痛斥的一切劈腿、婚外恋、一夜情,在我这里,都能找到来自情感需求的合理性。我们是人啊,人就会犯错误,人就是伪装过的动物。我理解人类的身不由己和情非得已,甚至毫无理由的兽性。但我绝不允许自己深陷泥潭,哪怕一秒钟,我也不愿意。有一个非常扯淡的名词,叫沉没成本。很多人终生的痛苦,都来源于这个词。因为相恋多年,不愿意果断分手。因为财产牵连,不能轻易断交。因为有了孩子,不敢随便离婚。然后你看看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背叛的人,会一次又一次地背叛,被践踏的底线,会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我们沉没的成本,非但捞不回,反而越蚀越多,情人不再视你如珍如宝,丈夫只要回家就好,真是X你妈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地狱。人家被推去菜市口行刑,还知道给师傅一些钱,恳请把刀子磨锋利一些,可大部分的人,却终生忍受着钝刀子的折磨,一刀一刀,看不到尽头,也没有希望。我如今已经结婚,却依然坚持,两个人当然最好,但一个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最害怕的,是明明两个人,却过得不如一个人。这样的泥潭,谁爱陷谁陷,谁爱妥协谁妥协,我还是愿意要一把锋利的刀,把腐烂的肉连根割下,痛不过百日,也就好了。到我们这种年纪,最珍惜的,就是一日三餐,一日三餐吃得不痛快了,琼楼玉宇我也乘风归去。3.凡人不必原谅什么是原谅?当我们手里有一本死亡笔记,可以凌驾在国家司法武器之上,却依旧怀着怜悯之心,不去写一个仇恨的名字,这就叫原谅。有足够的能力惩罚,却依旧选择不惩罚,这才叫原谅,反之,就是懦弱,就是虚伪,就是对自我的欺骗与麻醉。《呼啸山庄》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希克厉到死也没有原谅任何人。他没有跟仇恨和解,也没有跟命运和解,他就是荒原上疾劲风,不仅凌厉,还要拔根而起,直到有一天,对手一无所有,他才失去报复的乐趣,这才乐意死去。这也是《呼啸山庄》比《简爱》迷人的地方。《简爱》讲的是理智与克制,女主人公在浮世大迷宫里,聪明地找到一条最正确的道路,从容不迫地接近上帝。《呼啸山庄》则全然相反,它完全没有逻辑章法,不符合俗世的任何法则,它粗暴、直白、狂野,除了爱与恨,连上帝都不必存在。一个得到一切,一个摧毁一切。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骷髅之舞

想讲讲《呼啸山庄》感受的时候,突然又想起那本惨绝人寰的小说《活着》了,但是看《活着》,我想的是,作者未免也太狠心了,一个个“写”死。但是《呼啸山庄》不一样啊,也许采取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根本没有作者的痕迹,满脑子都是希斯克里夫这个恶魔怎么这么歹毒。好人当道的小说看多了之后,当然心里会暗暗期待坏人的逆转,毕竟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但这本书的恶魔我产生不出任何同情心和同理心。虽然“他的残忍源于他更大的痛苦”,但这已经不是什么“坏男人女人爱”或者“霸道总裁你最帅”的设定了。他的恶魔下除了对凯瑟琳的爱没有一丝感情。和一般的 “坏”主角对待爱情的设定也不同,一种是所有人眼中的好男人,但是会家暴妻子,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另一种是对所有人都冷漠残忍的人,遇见真命天女后,渐渐打开封闭的心,成为了老好人,这样的电影简介更多。《呼啸山庄》看起来没这么极端,但是比这更极端,文字间没有那么多包容理解同情,所有人都是直接爱憎分明,咒骂诅咒脱口而出,每一种情绪单独直接从文字里炸开。所有人好像都挺傻,任由着希斯克里夫毁天灭地,就算他们都知道希斯克里夫是恶魔,包括凯瑟琳。当女主看到丈夫的妹妹爱上他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内莉,你来帮帮我吧,让她明白她是疯了。告诉她希斯克利夫是怎么样一个人。他是一个野性未改的人,粗俗无礼,没有教养,是片只有荆豆和岩石的荒野。要我让你把你的心交给他,我宁愿在冬天时把那只小金雀放进林园!可惜你太不了解他的性格了,孩子,不是别的,就是这使你的头脑产生了那种梦幻。求求你,千万别以为在他那严峻的外表下,深藏着爱心和柔情!他不是一块未经雕琢的钻石——一直表面粗糙的含珠之蚌,而是一个像狼一般凶残无情的人。我从来不对他说:‘放过这个或是那个仇人吧,因为你害苦他们就是你气量小、就是残忍。’而是说:‘放过他们吧,我决不答应有谁来伤害他们。’要是他发现你是个累赘,伊莎贝拉,他会把你捏只雀蛋似的捏得粉碎。我知道他决不会爱上一个林敦家族的人,不过他可能会和你的财产和可望继承的遗产结婚。贪婪跟着他一起成长,已经成为了他一种积重难返额恶习。这就是我对他的写照。而且我是他的朋友——正因为如此,要是他真的打算要把你弄到手,也许我还会闭紧嘴巴,让你掉进他的陷阱里去呢。当然伊莎贝拉认为这是凯瑟琳想独占希斯克里夫的措辞,当遭受地狱的折磨后,她醒悟了“凯瑟琳实在太好恶不分了,对他了解得那么透彻,还那么一往情深地去爱他。他是个怪物,但愿他能从这个世界上,从我的记忆中一笔抹去。”为什么?女主说过“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而林敦和我们的就截然不同了,就像月光跟闪电,冰霜跟火焰”可惜男主这个时候听到的是这段话前面的“要是我家那个恶毒的人不把希斯克利夫贬得这么低下,我是决不会想到这么做的。现在,我要是嫁给希斯克里夫的话,那就降低我的身份了”不知道是不是他从这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发誓要让这两个家族人财两空。我理解的爱情啊,也许就是互相折磨,疯狂炽热,飞蛾补火。两个人的身上陆陆续续长出利刺,拥抱,流血,分开,结痂。分开后利刺退回到血液里,每一次碰撞,激起一次念想。像《飘》,像《荆棘鸟》“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复仇当然也完全不同于基督山伯爵的复仇,那么令人爽快,叙事的网络遍布整个世界,像蜘蛛捕猎的前序工作,层层递进。但《呼啸山庄》没那么多悬念,男主的报复行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每一步都直接明了,范围就仅仅包括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主角们蜷缩在最多不过几十公里的空间里,想一块被隔离的真空地带,这也是作者的全部想象空间。好歹最后的最后,作者给了他们一个温柔的念想“在那晴朗宜人的天空中,我流连徘徊在这三块墓碑周围。望着飞蛾在石楠和风铃草中间振翅飞舞,听着那和风轻轻拂过草丛,我心里想… (想的东西就有点毛骨悚然了) 读完整本书,就像你坐在草地上看着一群穿着衣服的骷髅不知疲惫得在月光下跳完一支又一支群舞,时而觉得疯狂诡异但又有点沉醉。这种情景下不适合讲任何知恩图报,善良勇敢这些正能量形容词,不合适不应该。也不适合把任何一具骷髅拉扯出来分析她的动作力度适不适合整支舞,诡谲和谐。编舞的人好心给你一处世外桃源,让你偶尔感受到轻风和溪流,好像下一支舞会变成甜蜜的主题。所以当然,当你看完整场表演,你很难开口向他人推荐:“这场演出很棒." 因为自己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还是很推荐宋兆霖的版本,只是千万别受诱惑去看开始的人物姓名简介,否则整本书的故事走向一览无遗。


 呼啸山庄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