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笔记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108048582
作者:刘涛 著
页数:343页

作者简介

“瓷学”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学问,是文物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十年前著有《宋辽金纪年瓷器》,堪称为专业工作者和古瓷收藏家、爱好者的“案头书”,而古瓷之翘楚、“瓷学”之热点,无疑当属宋瓷。
本书即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不仅文字雅洁耐读,书中所收四百余幅插图,更是包罗宋词精粹,引人入胜。


 宋瓷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材料,新成果,今日之见,明日之非。笔记涉及瓷器风格类品、钧瓷哥窑探究、窑址随笔、茶文化、故人往事等。在官钧问题上,刘涛老师已经把头绪理的很清楚了,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买一本来读读。目前看来,一些老专家对新材料的回避、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真是可笑之极。 p13记 郊坛窑通过考古发掘,有精、粗两类,时间上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仿汝窑施釉工艺和装烧工艺,一次上釉支烧,釉层较薄,清中泛灰。器物种类多样,既有盘、碟、盒、洗等饮食器皿和文房用品,也有鼎式炉、贯耳瓶、六棱瓶等祭器、陈设器。后期采用多次上釉,釉质如玉,色多粉青,器物种类与前期基本相同,只是前期常见如三足盘、八棱瓶等少见,而盘、碗、洗、鸟食罐等日用器与文房有所增加,造型更趋优雅。也有学者认为早期郊坛窑属民窑,即所谓临安窑,后期郊坛窑就是文献中的青器窑,即官窑,其后期阶段取代了修内司官窑,为宫廷烧制高级瓷器。郊坛窑址出土的器物标本可谓典型"官样"制品,形制严整,以“用”为度,即使是陈设器,也给人一种平实、收敛的感觉。这就是官窑瓷器的作风。通观传世官窑以及汝窑器,剔除少数后世仿品中乖张奇异者,我们也都会感受到这种作风。p15“以意逆志”(以自身的理解去推测制器本意),这是宋人对古代制器传统的一个基本认识;也可说是我们理解宋代官窑瓷器设计理念的一个关键词。 按:书中所述即宋时的复古风潮,祭器如陶瓷类、铸铜类图样多出自各种《礼图》。p20汝州一些年代较早的钧釉制品,胎釉兼有钧瓷与汝瓷两者的特点,因而今又被称为“汝钧”p27引《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燕中所用定,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按:文中后有”如周辉所说的宿、泗一带仿烧定瓷的情况,却一直未得到证实。“即今天找不到相应的窑址信息,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宿、泗作为当时宋、金对峙前线,有设立交易市场,那么宋人笔记中”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或可理解为是在宿、泗(或周边)的市场所买,又或周辉误以为是市场所买即是附近仿,实是北边仿定以次充好的产品。p29北宋抑或金元,定窑有无烧过周丹泉所仿的文王鼎,或其他类似的仿古礼器,这在今天可能还是个未解之谜。按:定窑窑址考古发掘目前已见仿古礼器标本了,文章后部分亦有提及。郭葆昌《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中的图一白瓷,德化窑的可能性较大,故宫有类似的清初藏品。p48引鲁迅说:“人往往憎恨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道理者,懂得中国大半。”p53引上博藏金代黑釉小口白龙纹梅瓶,上书“正八”。按:作者理解为佛教中的“八正道”,故认为此瓶与佛教有关。依我之见,在无其他文献能作佐证的情况下,将“正八”指向为佛教所谓的“八正道”,似乎过于臆断。且这类小口长瓶一般是作为酒器使用,这一点则更加排除此瓶与佛教的关系。后文虽引证各类文献,说明佛教徒饮酒的“正当性”,但在当时一般禅门寺庙守戒中,饮酒绝对不被允许,这是肯定的。宋时寺庙仪轨戒律甚严,《咸淳临安志》就有记载程颐逛寺庙而发出感慨:尝闻河南夫子因游僧舍,值其食时,顾而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密教仪轨中虽有饮酒供养,但秘密部又并非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修持法门。此瓶应与佛教僧侣生活无关联。p69所引图之6:南宋官窑陶范,上刻篆体”壁玉明月照“ 杭州郊坛下窑遗址出土。按,此件出土虽是贯耳壶陶范残件,但窑址并未发现相应翻制的瓷器标本,相反在杭州某工地出土现为浙博馆藏的贯耳壶陶器残件恰好能与之对应,篆体文句皆相符,说明此类范是特地为烧制这类陶质类仿青铜祭器而制作的,与官窑瓷器联系不大。书中所引的篆体释文也有问题,并非”壁玉明月照“,实际上下位置倒放,应释读作”无养颐之虑“。p88所说的”倒钩型圈痕“,不仅能做注水标准线,也更方便瓷器釦金属口,喝茶时还能起到过水缓冲作用。p99:"这些地区(建窑外地区)生产的茶盏,从造型到釉彩装饰,大都刻意模仿建窑。有的黑釉盏还刻意在腹下及足部漏胎处涂一层紫褐色”护胎浆“,胎体表面犹如”乌泥“。其模仿建窑黑盏的意图尤为明显" 按:关于谁仿谁这一点并非那么简单。众所周知,建窑也不是烧制黑釉瓷器最早的窑口,早在隋唐时期北方就已在烧制精美的黑釉瓷器,一度还是中国烧制黑釉瓷器的重心。所谓的褐色护胎浆,就如同一些胎体粗糙的白瓷施白色护胎浆一般,起到调配胎釉、和谐美观的作用,还不能断说为是仿建窑黑盏之作为。其实参见p170(在社会大背景下,这种交流反映了南北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时代的消费风尚,而并不是简单的谁模仿谁的问题),刘涛老师对跨地域生产同类型瓷器的性质已做了初步讨论,这里不再赘言。p129“宋瓷”中的某些品种,今天已基本证实其年代应在宋、金之后,如“传世哥窑”和所谓“官钧”瓷器等。p159:考古学必须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之上。p168改“窑系论”而改用考古学中的“类型论”来划分陶瓷我认为是很科学的。“窑系论”往往容易误导初接触瓷器者,使得对各个窑口造成“生硬刻板”的印象。实际上各大窑口具体生产成分颇为复杂,至今我们还不能全面摸透,所谓“窑系窑系“也只是用了某种”主流“(所见)风格来概括窑口,易生偏见。P181引台北类汝釉出戟尊底刻“奉华”款。此款是何时刻上的,有待研究。p197钧窑问题:钧窑起源与“唐钧”无关、文献缺失憾而无忧p209引出“哥、弟窑故事动机”或有原型,确有其事。p222据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民钧”约始烧于北宋末,金元为其鼎盛时期。笔者则认为:钧瓷的产生、发展与汝瓷有着密切关系,即它可能是在汝瓷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个瓷器品种;钧窑的前期历史与汝窑撕扯不清(广义之汝窑,除已知的宝丰清凉寺外,宋金时同属汝州的其他窑口,如位于今汝州市北乡的大峪、南乡的蟒川,以及鲁山县的段店等都包含在内),说钧瓷是汝瓷的“变种”,亦或无不可。作为一个独立品种,钧瓷的成熟应不晚于金中期,而早期有些器物(即今人所谓的“汝钧”)的年代或可早到北宋末年。早期钧瓷应是小规模生产的,其大量烧造并普及而成为北方地区有影响的瓷器品种,当在金元时期。而“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较为复杂。。。。。总之,从考古学视角观察,“五代名窑”绝非一个严格的考古学概念或学术化表述,这个常识是靠不住的。根据p223的“五大名窑”的由来考,明初《格古要论》最先提出(有柴窑,未有钧窑),到了万历年年间的《清秘藏》钧窑只作介绍,仍旧不在五窑之中(大底到了明中晚期,钧窑开始挤上第二方阵)。《宣德鼎彝谱》今考或为伪书,到了董其昌《古董十三说》还是“柴汝官哥定五窑”。清初《燕在阁知新录》将钧窑列为六窑之一。钧窑身价之陡长,还是在清后期,如《饮流斋说瓷》、《匋雅》。这也一方面说明了瓷器品味的变迁。现在所见定型的“五大名窑”之说至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就已出炉了,之前并无任何“官钧”的说法,将钧窑窑址确定为北宋遗存是在七〇年代考古发掘后的事情了,此观点始作俑者或为当时在国博工作的沈从文先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官钧”及“钧窑”这个说法都出现的很晚,直到明中晚期文献中才见记载,而在此间,“钧窑”就是汝州窑(即所谓“民汝”)的一部分,明清以来素有“钧汝不分”之说,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p232引陈寅恪: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p288记清凉寺遗址处的越窑标本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前面的篇目关于宋瓷的经济文化及探究等方面讲的很精彩。后面逊色一些。
  •     最喜欢定窑
  •     尤其喜欢讲天目盏与茶禅的那一篇
  •     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是个入门级,所以很多材料都很喜欢。这本既有古老也有一些当代流派的延伸,既讲文化器物又论及不少业内行家的故事,觉得挺有趣。据说是四百多张图,好多都漂亮到想哭。
  •     写乾隆真是笑死了。
  •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宋卷前言引用了一段话"宋代瓷器此时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的器物,我这样说恐怕没有人有异议",深表赞同。
  •     新材料,新成果,今日之见,明日之非。涉及瓷器风格类品、钧瓷哥窑探究、-窑址随笔、茶文化、故人往事等。
  •     好看!大家风范,文字雅洁可喜,图片精美
  •     透过瓷器探寻背后的历史社会。所言“笔记”,乃是作者在文物局工作阶段的研究思考,与其它词藻上单纯从外观和工艺上讲解瓷器的书籍大为不同。图文并茂,所展示介绍的宋瓷也很具有代表性,图片也相当精致,可谓赏心悦目,很有品读性,值得收藏。
  •     作者并非完全体制内的研究员,因此写文章更加自由,没有那么多迂腐和顾忌,敢言。对宋瓷有喜好的人可以看看。书中有对中国陶瓷研究老一辈人的过往的介绍,很值得看。
  •     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有关宋瓷的书真的好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