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金鱼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208130515
作者:[美]大卫·米恩斯(David Means)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大卫·米恩斯(David Means,  1962—    )
出生于密歇根州,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诗歌艺术硕士学位。
自1993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轻快的救赎之吻》(A Quick Kiss of Redemption)以来,迄今已出版四本短篇小说集,其中2000年出版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形形色色的起火事件》(Assorted Fire Events) 进入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决选名单。
第三部短篇集《秘密金鱼》(The Secret Goldfish)于 2004年出版,进入了“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决选名单。2010年出版最新作品《旋涡》(The Spot)。
他的短篇作品散见于《纽约客》《巴黎评论》《君子》《哈泼斯》等杂志,并且获得“小推车奖”“欧亨利奖”等多个短篇小说领域的重要奖项。
目前任教于纽约州瓦萨学院。

书籍目录

1  遭雷击的男人
19 苏圣玛丽
39 有如亲见
53 从桥上吹落
69 基督造访
77 彼得鲁什卡[有删节]
101 伊利里亚人
123 项目
129 饥饿
149 成双成对
167 迄今为止的沙尘怪现形事件
179 巡回游乐场
195 巢
213 密歇根州死亡之旅
225 秘密金鱼

作者简介

★ 表现当代社会普通人的困境,揭开日常生活表层之下的残酷真相与诗意。
★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决选作品。
★ 短篇小说传统的继承者,美国当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 乔纳森·弗兰岑、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激赏推荐。
米恩斯的小说让人觉得痛苦又有趣,同时又充满活力 ,是饥饿之人的食粮。
——乔纳森·弗兰岑
《秘密金鱼》包含了十五个故事:一个终生无法摆脱雷电追袭的男子,正等待着最后的雷霆;一对邦尼和克莱德式的男女,半夜闯入了独居老人的住所;一条在水钵中兜兜转转不肯死去的金鱼,目睹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这些描写平凡的人类困境的短篇,通过抒情与幽默的糅合,在大卫·米恩斯的这部非同凡响的短篇集中,跃然升腾,拥有了神话色彩和普世性。
米恩斯继承了舍伍德·安德森、弗兰纳里·奥康纳、卡佛等人的文学传统,专注于在短篇小说中记录当代的美国社会。故事的场景多设置在了无生趣的郊区,在那些浑浊的河流经过的地区,生活着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是流浪汉、失业工人、瘾君子,他们居无定所,生活窘迫,米恩斯用看似不带感情色彩的笔调,描写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秘密金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美国60后作家大卫·米恩斯出版自己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时年仅29岁。美国有不少才华雄厚的作家几乎不写长篇,完全合眸定息,心无旁骛,专事短篇小说创作,在学院教书的米恩斯就属于这样的作家。据说明年,他的首部长篇方将出手。目前米恩斯已有四部短篇集问世。以我没有多大证据和道理的臆测,长久专事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多半对自己的手艺要求更为苛刻,不大肯拿这门手艺赚取钱财和名望。我早年崇拜和翻译的杜勃斯先生就属于这样的作家。米恩斯君1962年出生,杜勃斯先生属于他的父辈,若信口放言,在美国,专事短篇者代有人出。米恩斯少年时代就决心要当作家,孩提时代去看祖母,海明威年轻时曾在那个地方度过假,他想象自己就是海明威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叫尼克·亚当斯的男孩。他声称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对自己影响颇大,师承的作家有约翰·厄普代克、弗兰纳里·奥康纳、雷蒙德·钱德勒、马克·吐温等。 米恩斯是个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作家,地方感对作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米恩斯小说设置的地方大多在密歇根、俄亥俄、大湖区以及纽约州的小镇上。上大学后,他就离开小时生活的地方卡拉马佐,为了找寻灵感,他现在每年夏天都要回趟老家,那种感觉几近朝圣。这座城市在他小说中的意义有些像都柏林在詹姆斯·乔伊斯在自己的系列小说《都柏林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还没有专以这座城市为背景写出的大制作。虽然做长篇的才华绰绰有余,米恩斯对短篇小说却格外痴迷,反复出版的作品主要是短篇集,有论者认为他对短篇这种体裁是欲罢不能。伯吉斯曾说,短篇小说触及的最基本的东西,对写作而言同样是最基本的训练。杜勃斯同样只钟情短篇,他写得很慢,写了又反复修改,不肯轻易出手,他说自己热爱短篇,是因为短篇的结构和模样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门罗则说,她是以短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素材的。米恩斯跟这几位钟情短篇的作家差不多,看待这个世界就是短篇的方式。有论者说,如果想理解什么是短篇小说的方式,不妨读完米恩斯的某个短篇,然后把书放在一边,开始沉思这个短篇所探究的人类的处境,然后接着继续读下一篇。短篇小说经常被误读或者低估,是因为读者经常拿它当长篇的某个片断来读。米恩斯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住在小城小镇,他们有若干专属底色,如职业的蓝领倾向,干的多半是跑龙套的临时角色,孤独畸零,游离于所谓主流社会乃至价值观的边缘,有着根深蒂固的非理性的冲动感,比如貌似毫无理由就可以把自己的黑帮同伙推进某个湖中。他们有人靠吸毒来寻找和维持快感,有人不顾后果去抢劫银行,可是即便经过反复策划和琢磨,最后却功亏一篑,全盘皆输,有人会在神秘又合理的突发性事件中骤然死亡,凡此种种,米恩斯刻画的是无人关注的孤寂,不被社会正视的人性缺憾,这些孤寂和缺憾最后却酝酿出致命的社会杀伤力。虽然米恩斯写的是绝望人物,可是他本人的感觉世界却别有天地。他在某个叫瓦萨尔的学院教书,与妻子育有一对双胞胎孩子,而且都已成人。有记者从电话里采访时,米恩斯大笑着说,“我自己的感觉可完全不是那样的,我相对而言是个具有乐观精神的家伙。”对于小说中的那些黑暗要素,他觉得自己更感兴趣的是牺牲品,他本人其实并不把那些人物当英雄来看。《秘密金鱼》共收15个短篇,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主要在靠近加拿大的大湖区,我们从这些不同的短篇中看到是高蓝的天空,刚蓝色的湖泊,远远划过的船只黑色的轮廓线。有时,风景、建筑、天气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这些外在的背景与人物密切结合的时候,我心里会由衷地觉得这才是美国。几乎每篇小说每页中都有风景,但是这样的地理景色却绝非唯美的标志,大量的犯罪活动,包括谋杀、吸毒、抢劫、强奸就是在这种刚蓝色的背景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发生在湖上或者跟湖有关。水盈盈的湖面上或者里面却潜藏着杀机。这些短篇显示出米恩斯有种古怪的能力,即善于捕捉最寻常的东西加以变形,放置在难以很快察觉出的寓言式结构中。我们从他的小说中也往往难以看到完整的线性故事。各种形式各种意义的犯罪、失范行为、暴力、死亡、黑暗要素在米恩斯的小说中占据着耀眼的位置,以致他在某次采访中声称,我们很多人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意义上都是罪犯。拟人化的自然灾难处处与人作祟,在这本集子占有显著的比例。开篇小说《遭雷击的男人》共14小节,这篇小说以貌似写实的调子叙述了一个有些超验的故事,一个男人一生中多次被雷电追击,每次都从死亡边缘捡了命回来,目前已经被雷电击过7次,当他来到楼下街边的理发店,在自己的专属座位上等待的时候,店面上空的乌云开始积聚翻腾,然后传来一丝淡淡的有所暗示的臭氧气息,我想这应该是这个男人平生遭遇的第8号雷电,它会不会要了这个男人的命,尚未可知,小说到此断然结束。这些雷电犹如游龙,每次形状和力道各异,但是却不屈不挠地想从人群中准确地找到这个被雷电下了咒的男人,非要将其置于死地不可。而且雷击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击死了他的妻子,让他与朋友疏远,还迫使他放弃经营的农场,最后搬到一个小镇简陋的屋子。曾经对大自然蔑视的男人,最后疲惫地顺从了宿命。这里,雷电被赋予某种人格化的特征,简直是有些戏谑地非要找到它的老朋友不可。这篇小说某些时候的叙述口吻让我想起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山祖师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或者《俄亥俄,温斯堡》里营造的调子,特别是小说结束时的那段,仿佛由安德森捉笔写就,古怪的人遭遇到古怪的事,束手无策,唯有等待那件事情来临,方为解决之策。我们按照评论的惯性会想,那人格化的雷电代表什么?雷电总是寻找这个男人追击有何隐喻意味?也许雷电可以代表什么,可以不代表什么,单纯把这件离奇事情当离奇事情看待,也有其阅读价值。我们完全可以不停留在如此单纯的阅读感受上,我们也可以追索它的隐蔽意味,这篇小说有的是开放式阐释空间。《迄今为止的沙尘怪现形事件》同样是以描写自然奇观或者特异现象为主,可以说几乎就是互有关联的神秘事件的清单罗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与沙尘怪的遭遇。有的发生在1889年,有的发生在1968年,时间的跨度非常任性,但都与沙尘怪有关。有的沙尘怪像魔鬼,有的像先知,有的像著名海盗,有的像美国当代电影演员,有的像棒球明星,还有的像作家菲茨杰拉德、尼克松、海明威、果戈理、耶稣。灾难清单还有《密歇根州死亡之旅》,开列了9种意外灾难包括死亡的情景。公路、支索、冰、衣衫、鱼、彗星的尾巴、猎人、小湖湾,这些场所、用具、现象、角色都与意外灾难发生了关系。《从桥上吹落》里的年轻女子开着车好端端地被暴风雪从大桥上吹进湖里。自然灾难巧施伎俩,就轻易地把人类端掉。米恩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也会折射在某篇小说中。人的观察到底有没客观性呢?所处位置不同,对看到的同样情景,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同,最后导致似乎被观察事件和对象变得测不准了。《有如亲见》里那个跌倒的盲人是如何跌倒的,最后变成无法定论的事件。“有如”在小说情节中会不会是“疑似”的意思呢?似乎是亲见和目睹,其实所见却不确定。这篇写一个盲人从银行门口出来,下台阶时无意跌倒摔伤的事件,全篇共有六个长短不一的小节,每个小节由不同目击者以第一人称身份对此事进行描述,或长或短,第五节则是盲人以第一人称身份对自己摔倒、被救治过程感觉的陈述,其中还夹杂着纷至沓来的濒死幻觉描述。这个小小的摔倒事件起因和过程非常简单,然而最后却复杂得犹如罗生门,寻求真相几乎变得不可能,虽然这个作者最后并没有直接暗示这种不可能。全篇汉语文本不到13页,但却用了不同的混合视角,从若干人的角度交织着呈现对这个小小事件的观察和阐释。读完后,让人不禁感叹,小事都不小,貌似简单的事情,若视角不同,可能、也可以相当复杂。《成双成对》用第二人称来叙述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多次邂逅终致相识,用这个别扭疏离的人称来叙述其实更加有利于呈现某种客观的情景,这个人称好像特写镜头,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把叙述对象拉近来观察。全篇总共有26节,每节前用英文大写字母标识序号。D部分的叙述人称依然是第二人称,但这个“你”被换成那个男子的“你”观察的女子,来观察这个男子。这次变换“你”之后,米恩斯就不再明确指出此后某些小节中叙述者“你”是男子还是女子,读者只有根据前面已经提供的信息和现有的情景来推定。从F节开始,两个人交换了名字。此后的叙述好像是两个人的长对话,貌似你说一段,我说一段,其实主要是男子在说。标着P的那节文字动用了三种人称,这肯定不是无意为之:你们,我们,我,他,她。Q节又只有单纯的一种人称,她。米恩斯把简单或者常见的通奸题材写得摇曳多姿,甚至花哨,使用多种人称好像诱引读者步入原本不难理解的婚外情的迷径。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再次看到海水以及跟海有关的风景与男女角色互相密不可分,没有这样潮湿的景致,婚外情的刺激好像会减弱很多。最后这场婚外情迅速收尾,男女双方似乎都返回原来的轨道,一场海啸般的激情过去,男方的妻子艾琳浑然不觉。米恩斯对传统题材的现代写法,考验的是阅读的耐心和专注,获取偷窥别人偷情快感的门槛被大大提高了许多。因为外遇导致的婚姻破裂,没有哪个作家不去写,米恩斯概莫能外。书名小说《秘密金鱼》则以金鱼的眼睛或者角度探视了一个处于分崩离析边缘的家庭内部状况,见证了夫妻的不忠和婚姻的离散。那条鱼在夫妻关系出现危机期间受到忽视,无人照料,几近死亡,后来继续在浑浊的水中生活下去,变成希望的象征。这本来是个太普通的故事,可是因为有条金鱼参与,所以又让传统题材焕发出新的光泽。这篇小说先是写孩子如何养不大活金鱼,期间夹杂着女主人公父亲如何死在大湖上,写父亲其实从侧面照应了她与金鱼的关系,到第三节的时候,忽然笔锋陡转,来了句“婚姻是突然解体的”,开始写夫妻关系。细小的变化感知出丈夫有了外遇,但是还没有得出准确的结论。接着继续写她如何侍养那条已经长大的金鱼,最后写这个人家的爸爸一走,剩下的人举办了场金鱼死而复生的庆祝派对,其实何尝不是庆祝新生活的开始,虽然人像鱼一样生活在腐败的环境中,但是生命或者生活依然需要进行下去,值得为此庆祝。妻子有了外遇,离他而去,他决定休假,跟女儿生活在一起,《巢》中的这个“他”始终没有出现正式的姓名。他忽然发现自家窗户上出现了个蜂巢,于是观察蜂巢,胡思乱想成为他在家呆着的主要精神生活。为了女儿不担惊受怕,他决定尽快除掉蜂巢,可是连把手伸进蜂巢这个简单的动作,他都要思索出5条复杂而且充满晦涩理论色彩的潜在动因。伸出手去抓蜂巢的时候,他又想了很多,可是手与黄蜂接触上后,钻进屋子的黄蜂蛰得他在床上缩成一团,呻吟得像个疯子。通篇小说写的就是这位医生与黄蜂的周旋,在周旋中不断出现温馨和伤心往事,但是我们依然理不出这些周旋和断想为哪个更加隐蔽的意义服务,在不顾读者阅读习惯的任性中叙述已经结束。意外导致的死亡只能令人唏嘘,可是这样的意外有时却格外垂青生活在底层的蓝领,这就更让人无奈。餐馆里打杂洗盘子的男子和当招待员的女子成了恋人,后来女子开的车被风从大桥上吹进汹涌的洪流中,《从桥上吹落》从这位男子的视角断断续续地回忆着他们的恋爱往事,回忆中始终夹杂着举办葬礼的情景,而恋爱往事中又夹杂着性爱,包括它带来的喜悦与挫折。女孩子的车被吹进大桥下面之前,两个相识不久的男女还在车里为留下来过夜争吵、甚至轻微地打了对方,然后数小时后女孩子意外坠桥死亡。第二年夏天,男子继续从女子死亡的那天晚上往后幻想,想象他们在女孩的房间相拥而睡,屋外大雪飘飞,次日起来帮她把车上的雪扫干净,甚至帮她推把车上路。但无常却让无辜、关心着老来无依的父亲的女孩的生命突然结束。作者一如既往将叙述的常规线索不断终止,又不断重拾和续接,忽而向前,忽而当下,忽而向后,给传统的依序阅读带来逻辑隔断。这里不断变换的不是场景而是时间秩序,对时间的重新切割和排列,让当下的关注不停地重新切换到两个恋人最后相处的时间节点,不妨说是让读者强制性陪同回忆。女孩的父亲将一把吉他、母亲留下的戒指放进空棺材的时候,问那位男子有什么要放的时候,他说没有,其实这是极度的无奈。杀人和被杀在米恩斯的笔下差不多成为他的强迫性题材。《基督造访》几近微型惊悚神秘小说。超市上班的简跟勤劳、简朴、笨嘴拙舌、保守、丧妻的老板约会,简年轻漂亮,长着金色长发,第一任丈夫参加过海湾战争,有家暴倾向,后来开枪自尽,不久简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于是她走到北边,在这家超市认识了老板。某天晚上,跟老板做完爱,回到自己公寓房间,当她祷告完毕,祈求宽恕后,基督居然召唤了她,她在天堂见到了基督,并且基督跟她谈了目前正在约会的这个男人。基督说,你即将迎来黑暗和暴力,他必须提醒简,并且想讨论下后面的行动。可是基督没有深谈细节,就将她降回人间。次日下午,简偶然发现从老板房间的杂志上看到暗示老男人和男孩在一起有虐待意味的照片,感到肠子好像绞起来。回到自己的房间接了两次电话后,当晚,简在超市用开箱刀杀死了老板,还剖出了他的内脏,情状极为残忍。她逃到霍顿县,跪在一家旅馆的客床上祈求宽恕,这时基督再次造访了她。基督说,你在采取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应该来找我谈谈。她说我没时间。基督在考虑是否宽恕简的时候,魔鬼的声音来了,让简趁基督考虑的时候跟他走。基督花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暂且宽恕她,可是隔壁的两个男人却强奸、杀害了她。小说结尾时法医用手电探照简的瞳孔,注意到其中的美丽,但这种天设地造的美丽却与简不可理喻的暴力以及这份美丽的毁灭构成显眼的比照。促使简杀死这个好像没有多大罪恶的男友的动机非常模糊,无非就是跟基督做了次闪烁其词的谈话,无非就是看到了男友阅读的不雅杂志,背后潜藏的某种正确性念头加精神病倾向结合起来,让她做出如此残忍的行动,最后自己却被别的暴徒轻易结束了性命。救赎和显灵原本是宗教奇迹,简祈祷自己获得救赎,然后主显灵了,可是在这里却变成自己被杀的因缘,太具讽刺意味了。救赎是造物主的恩宠或者仁慈的展现,在简身上的效果却完全适得其反。这个短篇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简短有力,不动声色地讽刺了很大的教义,让我想起聊斋故事,超自然却都在世间发生,但是感觉蒲松龄不会写得如此决然无情。推动《彼得鲁什卡》往前发展的核心情节是钢琴家的手忽然僵住不能工作了,此后的枝蔓全都从这个核心主干上生发出来。米恩斯对叙述视角可能性探索之痴迷在这篇中又略见一斑。全篇共有20个小节,其中很多段落故弄玄虚地带上括号,注明有删节,同时又把删节的内容附上,相当于没删,让读者产生在读原始初稿的感觉。更加要命的是,作者在这里又多种视角交叉并用,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指向都针对同一个主角。最可能让粗略的读者迷乱的是,第一小节开始用的人称是“一位钢琴家”,用这个人称来叙述他突遭惶恐,右手僵住不动了,到这节最后却又说那些“正是我的手指”,人称陡然转至第一。随后出现的第三人称叙述却被煞有介事地注明“此处删去。”主客观视角混用,而对客观视角的叙述却又注明弃而不用,这些视角的设置犹如进入这个短篇的门槛,如果先不予以理清,几乎很难读准确,迫使严肃的读者认真对待。但是理清门径后,迎面而来的却是更为复杂的感受和不知如何解说的事件。不过这也是米恩斯的特点,有时发生的事情不可解,有时人物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不可解。他似乎只把这些不可解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剪裁呈现出来就了事。在这篇小说中,他虽然像那位钢琴家般弹奏出的是复调音乐,但是各种声音仍然清晰可辨。暴力几乎成为米恩斯爱不释手的题材,《巡回游乐场》又把目光投注到游乐场里操纵设备的混混上,米恩斯总是寻找拥有最不起眼的职业的小人物,让他们释放内心黑色的毒素。巡回游乐场在小镇搭起来后,约翰的女儿缠着爸爸去玩了趟,负责骑乘设施的内德对这个女孩顿起歹意,夜晚割开女孩家的窗户,潜进卧室做了他想做的事,亵渎了粉色的花边窗帘和四柱床。内德潜逃被捕,作者又转而去写内德的好朋友齐普神经变得不正常。他们不愧是叙述者所谓的没精打采的人,怪人,随波逐流的人。米恩斯在写这种人的时候,似乎不想往深里开掘,叙述的线条经常戛然中断,然后另起线索,宁肯开掘事件或者行为的怪诞性,似乎遗忘了主线,你觉得事情不能就这样结束,这会让人觉得有些不畅快,但他就是刻意要这样去写。《伊利里亚人》的怪诞和奇特超出了我对这位理性作家想象力的想象。干巴巴的沉尸居然是叙述者。伊利里亚是美国俄亥俄州北部城市,在郊区田里采集土壤样本的汤普森无意中发现了一具沼泽沉尸,身躯、头部的泥巴经年累月早已结成硬壳,汤普森用铲刀刮掉泥巴后才露出人形。这具沉尸的发现犹如取得了某项考古成果,招蜂引蝶,吸引了各种好奇者前来观瞻,有安曼教徒,有口音过分雕琢的哈佛大学的专家们。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常态思路写这个沉尸带来的各种悲喜剧,却让发现沉尸的汤普森把沉尸埋了,这样连汤普森的青涩女友都看不到了,但是沉尸却似乎看到了他们当晚做爱的实况。农场主、裹满泥巴的沉尸、广阔的农田、土壤、犁铧、拖拉机,烟草店、烟斗、烟丝、烟草店里漂亮的售货员女孩,燕子从空中略过,旋转的星空,皮肤白皙的沼泽少女,这些要素构成迷人又怪诞的情景和氛围,本来是件惊悚可怕的事件,在这些要素的复杂作用下,大大中和了可怕性和不适感,加之汤普森还不断向泥巴雕塑般的沉尸忏悔往日的情罪,你反复感觉置身于一个万物温情又有灵性的特殊天地间,生与死没有了隔断,而汤普森对烟草店女孩的性幻想又把人间的体验与臆想还回人间。这样的构思真的是天启。正常的人谁也不会荒唐到像《项目》里写的那位丈夫那样,他突发奇想,决定完成一个探险计划:监视和占领自己家的每一片领地,探明自己尚未拥有的那些地盘,花费足够的时间去熟悉他们。有时他蹲在写字台下,详细地检视地毯、桌子腿面、积攒的回形针、铅笔、灰尘球、虫子的粪便。妻子看到后被吓得惊声尖叫。后来他把自己悄悄实施的这个项目不断扩大范围,详细记录那些隐秘角落里的各种细枝末节。这位怪诞的想象家其实在这个项目中发现了最不为人类的正常视线察觉的细节,这些细节其实就是时间的秘密,时间如何在看不见的事物上施加它无声无息却巨大的影响,蛀蚀、腐烂、木头上洒落的粉屑,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都记录着光阴流过的痕迹,在这些隐秘的角落,遗忘的被重新发现,微小的被重新放大,这个怪异的记录者似乎要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完全忽视的事物,但是,我们也不禁要想,这位观察记录这些普通视线不能抵达的东西的丈夫是不是也想从时光里淡出,从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常态空间退出?但是,孩子呼唤他名字的声音,似乎暗示他无法继续退缩,无法继续以观察那些隐秘事物为借口实施的躲避项目。抢劫是米恩斯笔下无业游青最容易想到的果腹办法,但是他们可能还有更高级的欲望,从暴力和抢劫中榨取创作般的快感。《饥饿》花了短篇小说所能容许的很大篇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吉米和珍妮特两个靠领社会救济金生活的年轻男女如何实施对一个哑巴老人的住宅进行抢劫的过程。不可思议的是,两个吸了毒的男女扭打老人的时候,哑巴老人利用通过口型发音、样子像剃须刀的嗡鸣器向他们发出“住手”的声音,“想拿什么就拿走好了,然后就走吧。”老人只有靠把这个装置放在喉咙上才能发音说话。最后吉米不仅踩碎了那个嗡鸣器还对老人如法炮制。吉米从袜子尽头找到不少古币后抢劫才算住手,珍妮特则极度内疚,觉得不该伤害不会说话的老人,这件事会缠着他们不放的。最后,他们把老人和他的住宅抛在身后又打算去别处游荡,似乎毫无心理负担。米恩斯写这件抢劫行为时完全不带明显的感情倾向或者价值判断,只让女劫匪在毒瘾发作的情况下,流露出短暂的内疚,出了大门这种内疚又缓和了。最后,事情结束了就结束了,过去了就过去了,抢劫的实施者还有别的事情去干,他们即将赶赴下场活动。《苏圣玛丽》中三个搭伙干坏事的男女先是对一个湖边礼品店里的老妇人实施抢劫,主要动手的是厄尼,几分钟后厄尼又在停车场开枪打了叫塔尔的家伙,一年后发现塔尔没有死。三个同伙开着车在苏圣玛丽市的后街上招摇而过,厄尼居然可以随手开枪打死街边看不惯的狗。嗑过药的三个人上了船,最后女孩玛莎和叙述者合力把厄尼从船上推下去。此后叙述者和玛莎在一家老旅馆里嗑药、做爱,女孩讲述了荒唐、别扭、恶心的往事,颓废的心绪和病态的性爱激情交织着。然后是继续在美国小镇上流浪,继续犯罪,继续嗑药和做爱,可以想象得到,某一天会什么都继续不下去,他们中的某个人或者两个人会死去,继续戛然而止。这个世界像吞没他们的同志厄尼那样也会把他们吞掉,可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这就是他们灰暗的前景。这十五个短篇,篇篇都不是那么畅快人意,篇篇都带着抑郁的灰色,篇篇都让人感觉有某种令人难受的东西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米恩斯不过是想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本色是痛苦,而不是被我们的思维习惯掩饰的那种舒适,这才是生命的真相。叙述结构上以及表达理念的新探索在这些短篇中显而易见,有些叙述方式的探索甚至到了晦涩的地步,稍不留神就会感觉断了线头,不知所云。至于这些小说试图表达的理念,我觉得同样是抗拒阐释的。我向来觉得,好小说的特征之一就是里面有形而上,也可以说有哲学,至于说形而上,是想强调其虚的抽象性,而且那种形而上是不好分析的,经得起多重解读,比哲学还要无形无迹,无嗅无觉。所以,出色的小说对读者是有要求的,而普通小说的读者门槛则很低。米恩斯极力抗拒的就是小说的俗套和模式,所以情节的碎片化,叙述线索的飘忽,对明确主题的模糊处理,视角的扩大和变换,都成为他实验的特征,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了,还有待公正的评说,但是他开掘新途径的努力毋庸置疑具有极大的价值。读完米恩斯的这本短篇集,能感觉到那种理性的怪异,而且颇有刚硬感,但这种怪异的理性刚硬感却又比较规矩而讲究尺度,不因怪异而歪七扭八。我说的刚硬感还来自米恩斯对句子的经营如同造币般不苟且,你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句子的爱抚,反复雕刻、抚摸、擦拭,然后一枚一枚地累积起来。而且,我觉得,很多时候,汉语译本传达了这种句子的质地。
  •     大卫·米恩斯的老家是一个叫卡拉马祖的地方,这个跟国际大都市纽约无法相提并论的小城市却锻造了米恩斯惊人的触觉和感受力。他的大部分故事都基于了无生趣的郊区,处理的对象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平淡无奇甚至非常乏味的东西,然而他却能够从中变幻出莫测、诡秘、诗意的氛围,呈递人的困境,不管他写的是瘾君子、罪犯还是流浪汉,写的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爱情故事,抑或一个钢琴家事业受挫后的苦闷。某种程度,米恩斯都非常希望他的卡拉马祖是另一个文学意义上的都柏林,当詹姆斯·乔伊斯将几个短篇小说放进了他的《都柏林人》时,他事实上是在放大都柏林的灵魂和呈现它的经纬。广义上讲,这个都柏林可以是卡拉马祖和任何其他城市。这种视角应该说得益于米恩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观察鸟类的爱好。他的好友乔纳森·弗兰岑同样热衷于观察鸟类,他说,“米恩斯的小说让人觉得痛苦又有趣,同时又充满活力,是饥饿之人的食粮。”从观察鸟类到观察人类,这当中少了耐性都不行,米恩斯曾为了写一个银行抢劫的故事,花了一个夏天观察某个银行。当然,文学传统的影响是另一个强有力的原因。曾经有段时间米恩斯就刻意营造自己被各种印刷品环绕的气氛,好多年他会买一份卡拉马祖的当地报纸,每天待在图书馆花数小时阅读各种读物。当他还是个小孩,去探访他住在皮托斯基的奶奶的时候,他把自己想象成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因为海明威年轻时曾在皮托斯基度过假。他也一直将《永别了,武器》视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部文学作品之一。紧挨着海明威的还有这些名字:厄普代克、马克·吐温、爱丽丝·门罗、弗兰克·奥康纳……很多年后,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秘密金鱼》进入了“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决选名单。和前两部短篇小说集一样,《秘密金鱼》 胜在奇特的洞察力引导米恩斯摆脱传统短篇小说的掣肘,换句话说,他有足够的才华让自己反对一切,反对常规的形式,反对陈腐的叙述,甚至反对小说本身,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的反对最终都是为了形塑生活的残酷真相。在《伊利里亚人》里米恩斯以一具沼泽沉尸的口吻来叙述一个农民的困惑,而在耐人寻味的《秘密金鱼》里,米恩斯化身成一条金鱼,目睹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米恩斯从不懂得循规蹈矩,他塑造的人物总有引人注目的特点,他笔下的耶稣形象(《基督造访》)绝对是你想不到的,他的“鼻子像拳击手的鼻子,断过鼻梁,软骨有道弯儿。”当然了,他的主人公从来都不是超人、蝙蝠侠等独当一面的英雄,他的故事是献给失败者和弱者的颂词。他们没法摆脱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受困于自己的压抑精神和不正常的心理,“他们唯一的工具就是说话。”正如米恩斯说的。米恩斯也觉得自己唯一胜任的就是将头脑里来回穿梭的各种声音和词语,加以组织、具象、变成一个个故事,这个本来是被家人盼望着成为医生的小说家,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打电话给父母说,他愿意成为一个诗人而不是医生。所以相比那些贩卖励志、温情的老掉牙主题,在米恩斯的书里,你会发现他更多的是在写犯罪、死亡、被世界遗弃的绝望,他曾表示,当他的主人公面对死亡,他会感到喜悦,“写犯罪故事可以让我挖进特定的环境,揭开这个世界运作的神秘方式。”他说。他对人性的执迷使得他一再地去关照他的核心思考:人是如何失去与生活的联系。米恩斯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彼得鲁什卡[有删节]》这个小说乍看之下还以为是小说因为有什么不当的内容,所以被编辑给删了,细看之后,你会发现,主人公的叙述实则有一些被叙述者本人删除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不管是对主人公的性格还是对小说本身的意义来说,都是非常有趣的。在《秘密金鱼》里,倒叙、插叙相互缠绕,隐秘地编织起了故事的魅力。他的小说结尾也总是在你期待着发生什么的时候忽然来到,给人没写完的印象(生活总体上就是如此),却又带着一种老年人在回顾青春时的淡淡忧伤,--他不摆道德训诫、不提供生活指南,与其说这是一种无情,不如说是无助,就像他的小说的底色。米恩斯现任瓦瑟大学助理副教授,从事写作课教学。可是除了基本的技巧之外,我相信他会更愿意让你多读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多观察以及多思考,据说他的每个小说初稿都要经过至少两个月的雕琢而成。他甚至有可能会告诉你,想写好短篇小说,就得用一种属于短篇小说的视点来看这个世界。来源:新闻晨报
  •     《秘密金鱼》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密歇根州了无生趣的郊区。作者大卫·米恩斯把目光对准这样一个处在后工业氛围中的地区,用对当地人、事、物的“捕捉”与“描写”,向读者呈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繁华、法制背后的另一种生活现实。《秘密金鱼》由十五个充满幽暗色调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篇幅都不长,但却带给了读者错综复杂、散漫繁复的阅读体验。这些小说取材于美国生活中的常见话题,如雷击、抢劫、吸毒、杀人、出轨、离婚、意外死亡等等。这样的主题奠定了小说幽暗阴郁的基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压抑和困扰,甚至精神分裂、自我迷失的畸形世界。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人,数次被雷电击中的男子、一对瘾君子情人抢劫犯、一个受到精神困扰的十几岁少女、出轨的钢琴家、在巡回游乐场工作的强奸犯,等等。这些人物在大卫·米恩斯的笔下,如同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跟踪拍摄,直至深入其内心、大脑,将隐藏于内部的所有意识剖开、分解、逐一摆放在读者面前。因此,《秘密金鱼》中的大部分小说都呈现出一种独白式的叙述,不时辅以插叙、倒叙,进行视角转换,造成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混乱且挣扎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大卫·米恩斯虽然采用零度叙述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讲故事,但其语言却不像海明威或卡佛一般简洁明快,他的语言质地极其粘稠,通常是不加间隔的大段大段的描写和叙述,有时甚至整篇作品只有一个段落(《项目》便是如此)。如此高密度的描述,在细节上呈现的不是传统作家善用的精准描摹,而是大量的直白的积累。依靠这种毫无间歇的讲述方式,小说最终突破了传统的叙述节奏,以压倒性的沉重感一次又一次撞击读者的灵魂。《苏圣玛丽》、《有如亲见》、《饥饿》等诸多篇目都是如此。因此,阅读大卫·米恩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回味。大卫·米恩斯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文本上的大胆尝试。例如在《彼得鲁什卡》[有删节]这一篇目中,“删节”这一本存在于小说之外的动作,以“未删节”的方式参与进了作品,将与叙述者讲述相互矛盾的内容展现在读者眼前,既造成“混乱”,同时也带来“清明”。而《成双成对》则像是马可尼电台海滩上的人生蒙太奇;《密歇根州死亡之旅》将车祸、溺水、滑雪撞击、意外割喉、嗑药致死、意外射杀等等这些事件写成了系列“闪小说”。大卫·米恩斯的小说既对犯罪、性、死亡直言不讳,也同样关注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家庭、日常生活。小说中有关暴力和罪恶的描写令读者更好地去思考、理解人性;而对婚姻和背叛的看法,则启迪着人们对自由与束缚更深层次的体悟。在《项目》、《巢》和同名篇目《秘密金鱼》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秘密金鱼》揭示了美国光鲜生活背后的真实面貌,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世界的真实痛苦,而不是那些被有意或无意地加以掩饰方面。在生活的表层下往往掩盖和隐藏着难以想象的恐惧。它们幽深、隐秘,连接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与丑恶。散发着灰暗与绝望的气息小说,如同一部将在结尾扼住观众喉咙的戏剧,时刻提醒着我们,身处一个异化的世界,危险无处不在。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集子里不同作品的差异之大匪夷所思⋯⋯作品阴冷的一面非常动人,写作的节制也颇有启发
  •     关于生活危险而神秘的真相是米恩斯在这部作品里的主题。不动声色,却窘迫而悲伤。
  •     虽然文学不是为这个目的而生的,但我的确靠《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认识了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岛的煤矿和渔港,也从这本《秘密金鱼》认识了密歇根州,就文学成就而言,大卫·米恩斯确实是今年读到的意外之喜
  •     这本又可以划入“等我再老点儿再读”名单。那么多意外事件被写成日常,是最残忍的。在腰封上看到作者说,希望读者怀着读诗歌的心情读他的书,我明显还不到那个功力。
  •     特别擅长刻画密歇根州的环境和人的行为或感受的微妙关系,感觉有些太刻意了,有炫技之嫌
  •     米恩斯继承了舍伍德·安德森、弗兰纳里·奥康纳、卡佛等人的文学传统,专注于在短篇小说中记录当代的美国社会。所以要研究研究这个套路!
  •     可怕的平淡生活
  •     大卫-米恩斯像个传说中的炼金师,但更像这个时代化学家,他的容器是那些非常事件,也是他熟悉的密歇根,而手中材料则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以及他们的种种不幸遭遇,他把他们并置,促成并观察化学反应……米恩斯对非常事件的独到把握,展现出相当高级的写作技艺,尤其是变幻莫测的视角,句与句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溢出,交织构建出微妙又神秘的叙事空间,在那里,人的内心被缓慢烧焦后渗溢出来的那种看上去若无其事的冷酷气息、轻飘飘的绝望的味道。
  •     让我想到喜欢的青年小说家米兰达·裘丽,开头的几个小说相当有趣
  •     写法上有炫技嫌疑(……
  •     抵抗无常
  •     有点受够了这种描写残酷的忧伤的又有点莫名其妙的生活的短篇小说了。。
  •     《基督造访》《伊利里亚人》
  •     故事非常一般,偶尔节奏还比较好,没什么故事性可言,很普通的普通读物
  •     有好几篇没有看懂。
  •     有点刻意的感觉。。
  •     喜欢《苏圣玛丽》……
  •     不喜欢
  •     好看
  •     有些想法不错,语言上有东拉西扯之嫌,美国阿乙吧
  •     残忍却赤裸的真实
  •     大卫·米恩斯的写法略显浮夸,怪异,这本短篇集我也并非篇篇喜欢。因为有些地方他故意拆散来写,把完整性打破了。我喜欢第一篇和最后一篇,一个被雷击了无数次的男人和一只掌握了秘密的金鱼。对了,巢也很好。我一定会重读这几篇。
  •     不能让人一见钟情,倒真如生活在一起,长久才能品出他的好
  •     木有覺得是卡佛那一脈的,倒是奧康納那一脈的。
  •     336 毒品,乱性,出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
  •     已购。前几篇好看,最喜欢开头的《遭雷击的男人》。后面没有特别让我惊喜的,不过总体水平在那儿搁着,现代小说的样子。
  •     美式疯小短篇。
  •     1.说是有南方短篇的传统只不过在于对环境地貌和人群上的选择,米恩斯有自己明显特色,这本小说的风格足够突出,他不是靠叙事成就的,而是靠想法的奇怪、视角的独到而自成一体。2.几个短篇让我想起罗恩拉什的短篇,如吸毒的、沉水底的死亡等情节,但米恩斯是琐碎的,连接着更广大无边的漫想气质。3.作者无疑是个60-80年代摇滚乐爱好者,以及透露出某种对嬉皮士的缅怀。4.不知道秘密金鱼这篇命名和故事是否受到麦田里的守望者所启发,霍尔顿的哥哥代表小说叫金鱼。
  •     3.5
  •     还可以,就是气场不和。
  •     翻译得这个拗口,故事本身也一般
  •     水平良莠不齐,不过有几篇很亮眼,最喜欢的是《遭雷击的男人》
  •     是现代小说的路子,但故事情节角度都没什么出奇。启发性也没什么,但性描写倒是挺多的 -_-
  •     故事写得乱糟糟的,没有真实感和逻辑,这样不知所云的作品也能进入弗兰克奖角逐??
  •     密歇根州死亡之旅/基督造访/遭雷击的男人|实在看不进去喻太了,看到毕赣的预告片就想起这本书,索性拿来看了。搞不明白一本小说集为什么水平如此参差不齐,喜欢的这几篇是真好;剩下的感觉都是模仿卡佛的失败之作。然后越看越觉得,真是对美国现代主义小说这一套完全爱不起来。
  •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这些都是极其优秀的小说。需要重读和学习。
  •     喜欢
  •     苏圣玛丽;从桥上吹落;项目;饥饿;秘密金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