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享乐 当认真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06847590
作者:张杭
页数:389页

内容概要

张杭,北京人,1985年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供职于中国文联。诗人、剧评人。艺术评论发表于《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文艺报》、《上海戏剧》、《国家大剧院》、《国话研究》等报刊。另作戏剧二种,短篇小说十余万字。

书籍目录

剧场
此刻,世界的剧场
两种表现主义,三个哈姆雷特
——谈塔利亚剧院《哈姆雷特》
打开戏剧能量的关节
——谈彼得·布鲁克导演《情人的衣服》
物的诗意和世界的善意
——关于英国空动剧团《消失的地平线》
在“新潮”中管窥戏剧新变
——观英国新潮戏剧展
体验“我”所体验的
——评慕尼黑室内剧院《毒》
向和解的未来敞开
——谈波兰卡纳剧院《来洛尼亚王国》
忒拜城的“引子、谐谑曲和终曲”
——谈柏林德意志剧院《俄狄浦斯城》
略谈新剧场的四个问题
为青年剧作家的辩护辞
——谈陈予婧编剧《慢的艺术》
一张“面子”如何装下现代问题
——谈温方伊编剧《蒋公的面子》
2013北京青戏节:原创的亮点与遗憾
反复走过二十世纪
倾斜的故园
——谈莫斯科艺术剧院《白卫军》
老舍的遗产和遗憾
——谈几部老舍小说改编剧
烈日下的一次对焦
——谈《深度灼伤》
第九个是“洪湖赤卫队”
——谈歌剧《洪湖赤卫队》
放弃之远
——读《罗慕路斯大帝》
不死为何
——谈南艺演出《死无葬身之地》
您不是一条狗
——谈徐昂导演《动物园的故事》
离开,进入,离开
——谈间离手法与今日剧场
后悔药大师
——再论布莱希特
鼓声音调的品特
从内心看见历史
——谈谷亦安导演《尘归尘》
实验室里的复苏
——谈赵立新导演《审查者》
歇斯底里是最后一次证明
——谈蓬蒿剧场演出《448精神崩溃》
悲剧,喜剧,戏剧
一个人生来就是高贵的
——谈中戏演出《安提戈涅》
倾斜而看见穹顶
——谈作为戏剧的《托斯卡》
春秋故事能否写成希腊悲剧
——谈2013版《刺客》
寻找诗人的逻辑
——谈王晓鹰导演《霸王歌行》
从反对的反对到反对的保留
——观林兆华的三个戏
让步的存在主义
——谈韩国戏剧《赤道下的麦克白》
笑和喜剧性四题
“艳俗生活”更要戏剧性
——谈相声剧《六里庄的艳俗生活》
电视剧的阴谋论
没有文化的悲剧
——谈国话引进音乐剧《蝴蝶》
故事的重要性
——评台湾戏剧《贼变》
穿越的道理
——谈香港戏剧《情话紫钗》
一个人的孤独剧场
——谈玻利维亚剧场作品《百年孤独》
在快与美之间
——浅议易立明的舞台
玩儿的心境
——评《隆福寺》
混沌抗议
——谈《中国的鬼魂》
好故事到好戏几重门
——谈王晓鹰导演《伏生》
易卜生专题
绕道的终点
——读易卜生晚期剧作
音乐厅
对室内乐的爱
天才与死亡
——听应氏四重奏演奏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
对弦乐四重奏的爱(之一)
——听莱比锡四重奏音乐会
对弦乐四重奏的爱(之二)
——听上海四重奏音乐会
奇迹与偏废
——听美国四重奏演奏舒伯特弦乐五重奏
愿候鸟每年都来
——听第二届纽约YCA室内乐音乐节
怀疑美好的事情
——舒曼和他的钢琴五重奏
让每个星期都有室内乐
室内乐的春天脚步
——谈2013五月音乐节的中国室内乐
赏碟之一:夏天的四重奏
歌唱的独奏家
是时候要考虑幸福的事情
——听席夫钢琴独奏音乐会
不能挣脱具象和言说的悲歌
——听佛洛多斯钢琴独奏音乐会
晦暗的轻
——听科瓦塞维奇钢琴独奏音乐会
从遮蔽得到的启示
——观伊芙琳·格莱尼打击乐音乐会
赏碟之二:四色小提琴
交响乐的掌纹
新年音乐会与欢乐
——感于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音乐会
冬天的戏剧或夏天的树林
——记英国室内乐团和希拉里·哈恩音乐会
贝多芬交响乐二题
黑天鹅的“命运”
“命运”下降点的情节悲剧
——听捷杰耶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
大地的精神性
——听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布鲁克纳
天堂是什么样的
——听郑明勋指挥亚洲爱乐乐团音乐会
“千人”交响乐回答了什么
——听北京音乐节迪图瓦指挥马勒第八交响乐
这个世界变化的存在安慰了“我”
——听马泽尔指挥英国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五交响乐
对伟大之谜的求解
——听马勒第九交响乐的演出
作曲家与文学的成熟
——谈大剧院委约的青年作曲家交响乐新作
赏碟之三:古典音乐与奥运
音乐与文学
宿命论的幽灵
——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的文学和音乐
《卡门》的爱的教育
悲音黄自
——听《长恨歌》及想到的
不会死于传统的合唱
——听牛津大学合唱团音乐会
赏碟之四:花园之歌——世俗合唱曲

作者简介

这是出自一位80后评论人的、富于个性的评论集,同时,也是一本好看的艺术随笔。书中收录的评论,涉及北京近年主要的那些话剧和音乐会。翻开它,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在现场。作者以诗人和小说家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你曾身处或未曾身处的艺术现场,而作者仿佛描摹的背后铺设了一条文本细读的逻辑线,最终引向精神性的发现。作者坚持“我”的现身、充盈个人色彩的写作,认为评论者是在同创作者的竞争中得到对作品的阐释。因此作者评论演出,又不止于演出、技术层面,意图每篇文章实际上在谈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是戏剧的基本问题、艺术问题、创作问题、世界观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的隐喻,而它们似乎又都指向作者自身,正是如此作者亟需说出,仿佛在为自我辩护。书名“真享乐,当认真”出自作者所爱的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座右铭,而这个意思也是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的。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性。张杭写诗,拿给我读过。他无论评戏还是聊音乐,都能捕捉到艺术共通的诗性灵魂。
——童道明(著名戏剧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这是一本不被权力和金钱左右的说真话的书。
如果你知道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乏真诚和真相的时代,如果你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剧坛的最大特征就是虚假,你就知道这本评论集的价值所在了。
——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杭的艺术评论嗅觉灵敏,把脉精准。在急切而率真的少年语调下,潜行着他深入腠理的哲性洞察和澄澈无碍的诗性感受力。这使他不但成为“80后”写作者的异数,而且更像是平面碎片化时代的叛徒——他对精神深度与完整性的出色表述,竟不是出于某种刻意的追寻,而是来自他的本能和天性。虽然我与张杭相识有年,但每读他的文章和剧作,都会为他炫目的才智而击节赞叹,惊讶不已。这真是难得的体验。
——李静(评论家、剧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获奖者、《北京日报》“热风”版责编)
我编辑过张杭的稿子。他那么年轻,就拥有大块的、具有高度原发性的思维。但又不是那种老灵魂,先天就很有经验很懂事故的样子。恰恰相反,张杭在经验面前,清澈得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刘春(资深媒体评论人、作家、《北京青年报》编辑)


 真享乐 当认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真享乐 当认真》后记张杭书名出自德国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座右铭。百度上看到这个翻译“真享乐,当认真”,我深以为然,姑且用之。乐评人柯辉在一篇文章中译作“真正的喜悦是件严肃的事”,是一种解说式的翻译。有一种论调:每天上班那么累、那么烦,就想娱乐一下,看点儿好玩的,别让我费脑子。这起初是做戏剧的人跟我说的,所以没在意。我觉得你们都知道了,就没多少人真这么想了。不过最近又偶然从熟人那里听到,我才意识到,是我想当然了。我不反对娱乐。我要帮助人们快乐。我反对的是那些假装好玩,其实真算不上好玩的东西,那些抹了一层奶油的塑料纸。真正让我愉悦的,起码是有难度的、有智力含量的,而终归能否获得极致体验,取决于诗意和精神性的比重。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在寻找,是在找一种精神生活。我经常举古典音乐的例子,因为我大学时成功地给很多人推销了古典音乐。我说你说不喜欢,其实是没听过真正好听的。不喜欢这个词里包含不了解,还有一种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奇怪印象。这很好理解。比方一些地方列出给孩子们的入门曲目:《动物狂欢节》、《图画展览会》、《彼得与狼》…… 人们觉得音乐难是因为太抽象,要通俗就得形象。是这样的道理吗?音乐是抽象的,所以最有音乐性、最好听的,通常就不是形象的,就是因为它没有通过形象这一层转换,所以它是最直接、一下就能让人感受到的。我就不信孩子们听了穆索尔斯基会喜欢上古典音乐。上述例子还有一层意思。圣—桑先生的大象、图展中的基辅大门,可能是诙谐的、有趣味的,但不是精神愉悦度最高的。一首非常具体的讽刺诗,往往是诗中最没有诗意的。为什么不先给人最好的,而要去臆想一种通俗?反而因为它们不够好,所以不好理解。都说近年戏剧升温。人们对剧场好奇,想到也是一种消遣,想买张票进去看看。可是看到的不是真正戏剧的东西。比方说,那些段子。当然,就是想娱乐一下,那么起初由于天性的善意,会像张嘴等着,有点儿可笑的就笑了。但我不乐意这样揣测观众。现在的观众什么没见过啊,都是看盗版片长大的。拿这些东西糊弄他们,对于剧场,就是自掘坟墓。我常有这种焦虑,所以我会写评论。反过来,这种焦虑又驱使我特别想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好的,好的东西在哪儿。和一些出版社打交道,我才知道评论是发行量毒药。也有朋友说,我们的观众对评论有看法有戒心。我听之,并不赞同。我认为评论是需要的,要不豆瓣上的影评怎么那么火。只是我们现在更愿意相信自发的评论。五分之四篇幅都在讲剧情,就别说是评论了。我有时在报上看到这样的评论,煞有介事分了好几点。这就好比讲一个人,说他有三个特点,一高,二白,三有钱。于是说他怎么怎么高,所以是高的,怎么怎么看着白,所以白,怎么怎么有钱,所以真有钱。我觉得这不是评论,这是一种形容。我常听到有人批评主观,也这样批评过我。有媒体的朋友好心提醒我,少用几个“我”字。好像“我”用多了就少了权威感,就不学术了。我看国内一些学术书、学术文章,看不进去,味同嚼蜡;引进国外的时常可以看或好看。好看是因为我能感到作者有亟需表达的东西,他有观点。没有观点怎么可能有逻辑呢?分章分节是故作逻辑状。为什么要害怕一个人的局限性?我以为有“人”存在的文字才是值得信任的,这种信任来自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努力。我不想当权威。我想让读者知道,这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我是有局限的,但我是诚实的。你也会思考,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有些专栏文章总要谈点儿八卦,谈点儿好玩的,觉得谈作品太严肃了。什么是好玩的?一部好作品,给人带来的最大乐趣是什么?就是它本身。我喜欢这样写我的文章,从形式出发,一定进入文本,做文本分析,而其形式所蕴含的世界观就自然剥露出来。而最终,我也一定要追究到世界观的层面。我一般说自己是写剧评的,不敢说写乐评。我写音乐只是出于爱好,就当写散文。每当看到一篇纯技术的乐评,详尽到听出每一个错音,我都认真研读,因为这样的我写不了。不过也会感到这种文章的冷,作者的愉悦感来自听到演奏的精确和对某种风格的把握,不谈精神和心灵层面的东西。而往往一旦触及此,就一笔带过:“富有哲理”。到底是什么哲理呢?为什么不能讲出来。我的兴趣通常不在谈一次演出本身,我写每篇文章都是要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谈这些问题?我发现一些戏剧的基本问题,有些人还辨析不清,甚至是搞专业的。比方我看到一些书或文章,自行搞出一些分类,称之为范式之类。我认为这对于观众,是在制造迷雾。我写评论寄予了创作的野心。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创作者,我最想做的还是创作。半路去写评论,起初是一种权宜。因此表面上,我不甘心给别人的创作作注,根本上我是把自己的一切自主写作都视为创作。因此说这些文章是散文也许更合适。剧场的散文、音乐的散文。记得有朋友说过,乐评最忌描写音乐,但我偏这样做。一个是,我觉得描写音乐很难,我喜欢知不可为而为;一个是,我不是在写乐评啊,我是在写散文。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普鲁斯特写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散文,我的所有关于音乐的文字都是在这篇散文的启示下写的。对于评论者,说出一个否定性的判断是慎重的。这是李静老师告诫我的。她的意思是,无论如何评论是容易的,创作是难的。通常,我对于在我们的艺术环境中占有资源的“大户”,不出活儿,出的活儿不成,我不会客气;对于个人的、小规模的、缺少资源的、艰难的,即便显然不完善,我也会去找那些有价值、令人欣慰之处。编书的时候,看新近写的文章,只校订个别字句,文章写得越早改动越多。看最早一批给报纸写的剧评,感到那时看戏太少,有点少见多怪的感觉。觉得怎么现在剧场里都是叙事的啊,还一本正经地追溯布莱希特。谈戏剧的方式也很传统,多是以文学为中心地谈论。不过那时真是用力啊,想在一篇文章里就把想说的东西都写进去。我接触古典音乐是因为小时候父亲每天都放,但我根本没听进去。他总考我:放的什么?这是我最没耐心的一件事。喜欢上是高中的事,抱着那种要自己搞明白的意气,私下听他的三箱子磁带。后来攒钱去王府井买那种挺山寨的引进版CD……最初带我走近戏剧的是高中语文老师李巧梅。她教我们是第一届,刚从厦门大学戏剧专业研究生毕业。我现在还记得她在课上讲俄狄浦斯家族的戏剧,讲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高中每周二下午有两节选修课。我选了王敏洁老师和李巧梅老师开的戏剧选修课,还排了安德烈耶夫小说《红笑》的片段。我让我的演员背对大家坐着,说话。在大学里选修戏剧、听戏剧班的课,初衷是为了写小说。那时我醉心于描写,对情节完全没概念,以致我的小说朋友们都说看不下去。吕效平教授是极富感召力的,我上他的课,最大的受益在于他特别能抓住要点。我现在还在说着很多从他那里得到的东西。最早发的一篇评论是在《上海戏剧》上,由于主编胡晓军老师的赏识。大量地写、上道,始于一个机缘认识了《北京日报》的李静老师。她总对我说:多写。她非常认可我,包容我有时偏激。为此,她给我写过长信。对我有同样大帮助的还有《北京青年报》的刘春老师。她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有着创作的激情和经验的评论家。所以我特邀她们为我写了推荐语。以上是我要感谢的,我要感谢的还有南京大学的诸位师友、文联的同仁同事、媒体的朋友们。感谢童道明老师对我零距离的指点与倾情推荐。感谢濮存昕老师,在这本书还处于设想和雏形阶段,就慷慨给我写了贺信。感谢本书责编庞元女士,没有她的喜爱、她的坚定、她的无功利的纯粹,这本书还不知要搁浅到什么时候。感谢她为这本书花的心思和费的力气。我还要特别感谢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北京云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蓬蒿剧场、明戏坊戏剧工作室、赵立新戏剧工作室、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慢的艺术》、《写诗》、《进化论》剧组,王雨晨、古赫,为这本书提供剧照,感谢所有剧照的摄影者。每篇仅用上的一两幅剧场影像,对阅读这些剧评有着莫大的帮助。2014年3月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像写诗一样写评论吧
  •     很是不错啊
  •     哲性又诗性的评论,具有作品的品质,作者年轻,非常难得。
  •     1文章分类做得好,细读也能观察到作者对文艺爱好的变化路程。 2顺藤摸瓜,剧评深刻独到直抓要点,非常同意后记中的观点论,很明显作者对剧和现状的思考是经过反复酝酿和思考的。
  •     写得很中肯
  •     太专业的评论。我认为,对于戏剧的欣赏角度有两种,一种理性如书,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一种感性凌乱,只有满腔情绪溢出,言语表不出的热爱。
  •     在读中。相较于电影而言,话剧、音乐会等现场演出,更加需要全神贯注,更加需要敏锐的思维,而一旦付诸文字,又需要有诗性的文字。这本作品集里都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