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805315614
页数:759页

内容概要

主编简介
张云鹏 男 1931年出生。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专
家,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
科技情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
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委
员:《中医文献杂志》副主编。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
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待遇:1997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张云鹏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文献研究四十余年的
实践中,逐步形成以仲景学说为经、百家论述为纬,兼收并
蓄,融合汇通,坚持发展,重在实效的治学思想,有自己的
独特风格。发表论文有“不整脉特征及中医治疗探讨”等72
篇:主编《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等著作两部,协编 《心
脏病基本知识》等著作六部。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一
项,世界传统医学国际优秀成果奖两项,98世界医药成果优
秀奖 项,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主要
传略业绩,先后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名医列传》、《中国
当代著作家大辞典》等16种辞书、史书所登载。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概论篇
第一章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渊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渊源
第二节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兴起
第三节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特色
第一节 整体为本 察外审内
第二节 四诊并重 诸法合参
第三节 突出辨证 掌握标本
第四节 诊无创伤 预测未病
第三章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内容与研究
第一节 独特诊断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独特诊断的近代研究
诊法篇
第四章 人形体质诊
第一节 望体质诊病法
一、体质阴阳分类
二、体质五行分类
三、人之勇怯分类
第二节 望神知病
第三节 望形态诊病法
第五章 头面目鼻耳诊
第一节 望头发诊病法
一、观察头发的色泽
二、观察头发的形态
三、头发生长障碍
四、望发之状态与疾病之预后
五、望眉毛
六、望胡须
第二节 望颜面诊病法
一、望面色诊病法
1.面部色诊的要点
2.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
3.面部色诊的注意点
4.五色主病
二、望面容诊病法
1.面部外形的变化
2.面部感觉的异常
三、望颜面诊病法临床研究介绍
第三节 观目诊病法
一、目与经络的关系
二、目与脏腑的关系
三、目与气、血、精、液、神的关系
四、目诊与五轮八廓学说
五、现代医学对目诊理论的研究
六、目诊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七、目诊法的临床应用
1.望目神
2.望目色
3.望目形
4.望目态
5.目的功能异常
6.目的感觉异常
7.五轮八廓学说的临床运用
8.目诊研究选录
八、常见疾病在目部的表现
第四节 望鼻诊病法
一、五色主病
二、形态变化
三、鼻功能及感觉异常
四、望小儿山根诊病法
第五节 观耳诊病法
一、耳诊法原理
二、耳诊法的临床应用
1.色泽变化
2.形态变化
3.耳道分泌物
4.耳的功能和感觉异常
5.耳穴诊断法
6.耳廓与寿年的关系
7.望耳诊伤
第六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舌诊方法及注意点
第三节 望舌质诊病法
一、舌色
二、舌形
三、舌态
第四节 望舌苔诊病法
一、苔质
二、苔色
第五节 危重病舌诊法
第六节 望舌底诊病法
第七节 舌的味觉和感觉异常
一、口淡
二、口苦
三、口甜
四、口酸
五、口涩
六、口咸
七、口腻
八、口麻
九、灼热疼痛
第八节 临床各类疾病的舌象研究
一、急性心肌梗死
二、肺源性心脏病
三、脑血管疾病
四、高血压病
五、肝炎与肝硬化
六、胃病
七、肿瘤
八、大面积烧伤
第七章 口、齿、人中、咽喉诊
第一节 望口唇诊病法
一、口唇诊法的临床应用
1.正常口唇
2.唇色异常
3.外形异常
4.动态异常
二、望唇系带诊病法
三、望下唇粘膜诊病法
第二节 望齿龈诊病法
一、望齿诊病法
1.色泽异常
2.外形异常
3.动态异常
4.感觉异常
5.望齿以候生死之法
6.齿形与人的气质
二、望龈诊病法
第三节 望人中诊病法
1.色泽异常
2.形态异常
3.感觉异常
4.人中形态与妇女月经的关系
5.人中形态与孕期妇人的关系
6.人中长短与“膀胱子处”病变的联系
第四节 望咽喉诊病法
一、原理
二、方法
三、咽喉的正常色泽形态
四、咽喉的异常色泽形态
第八章 颈项及胸背分部诊
第一节 望颈项诊病法
一、颈项外形异常的临床意义
1.瘿病
2.瘰疬
3.失荣
4.颈痈
5.锁喉痈
6.脑疽
7.偏脑疽
8.天柱疽
9.百脉疽
10.发际疮
11.石疽
12.钮扣风
13.颈部血脉怒张
二、颈项部动态异常
1.项强
2.斜颈
3.颈软
4.颈动不止
5.颈项痛
第二节 望胸背诊病法
一、胸部
(一)胸部的异常形态
1.桶状胸
2.扁平胸
3.漏斗胸
4.鸡胸
5.佝偻病串珠
6.两侧胸部不对称
(二)呼吸的异常运动
1.息微数
2.息摇肩
3.呼吸动摇振振
4.吸远
5.呼吸运动不对称
6.呼吸时快时慢,时深时浅
(三)虚里的异常搏动
(四)乳房的异常色泽及形态
1.女子乳房增大
2.女子乳头黧黑
3.乳发
4.乳头破碎
5.乳溢
6.乳漏
7.乳岩
二、背部
(一)原理
(二)望背部诊的方法
(三)背部的正常形态及活动
(四)背部的异常形态
(五)背部的异常活动
第九章 脐及二阴诊
第一节 望脐诊病法
一、脐血
二、脐湿
三、脐疮(痈)
四、脐突
五、脐陷
第二节 望二阴诊病法
一、阴毛过少与脱落
二、阴毛过多
三、隐睾
四、睾丸肿大
五、睾丸过小
六、阴囊松弛或伴有色淡
七、阴囊紧缩或伴皱黑
八、阴囊肿大
九、阴囊斑疹
十、阴囊肿溃
十一、阴茎过小
十二、阴茎纵长
十三、阴茎肿胀溃疡
十四、女阴肿物
十五、女阴溃疡
十六、女阴湿疹
十七、女阴白斑
十八、阴挺下脱
十九、肛门脱出
二十、肛门裂损
二十一、肛门痔核
二十二、肛周肿疡
二十三、肛门瘘管
第十章 排出物诊
第一节 察粪诊病法
一、颜色和气味异常
二、大便次数异常
三、大便性质异常
四、排便时感觉异常
第二节 察尿诊病法
一、颜色和气味异常
二、尿量增多
三、小便失控
四、小便混浊
五、小便不利
六、小便疼痛
七、血尿
八、尿液检查与肿瘤诊断
九、尿中沉渣
第三节 察痰诊病法
第十一章 手诊
第一节 望手形、手态诊病法
一、手形
1.鳍形手
2.爪形手
3.扇形手
4.蜘蛛手
5.铲形手
6.愚形手
二、手态
1.震颤手
2.拘急手
第二节 望手色泽诊病法
一、颜色主病
二、人体脏腑器官在掌指面上的投影区
三、掌色与疾病
第三节 望指纹诊病法
一、指纹的类型、数目
二、手指关节褶纹类型
(一)褶纹主病
(二)指色主病
1.小儿指纹络脉
2.中指第三指节
第四节 望掌纹诊病法
一、分区的部位和意义
二、掌屈纹、辅助线、障碍线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第五节 望指甲诊病法
一、指甲的形状、甲质变化及意义
二、指甲的色泽变化及意义
第十二章 足诊
第一节 望足形、足态诊病法
第二节 望足色泽诊病法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
第十三章 声响诊
第一节 听语言及语声诊病法
一、语言错乱
二、语声异常
第二节 听呼吸声诊病法
一、气微与气粗
二、喘与哮
三、短气
四、上气
五、叹息
第三节 听咳嗽声诊病法
第四节 听呕吐声诊病法
第五节 听呢逆声诊病法
第六节 听暖气声诊病法
第七节 听喷嚏声诊病法
第八节 听肠鸣音诊病法
第十四章 气味诊
第一节 嗅病体气味诊病法
第二节 嗅排泄物及分泌物气味诊病法
第十五章 问诊
第一节 问寒热诊病法
第二节 问疼痛诊病法
第三节 问汗诊病法
第四节 问饮食诊病法
第五节 问睡眠诊病法
第六节 问起病诊病法
第七节 问宿疾诊病法
第八节 问家族史诊病法
第九节 问居处诊病法
第十节 问起病季节诊病法
第十一节 问七情诊病法
第十六章 问梦诊
第十七章 脉诊
第一节 脉诊意义
一、在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中的意义
二、在辨别病变部位中的意义
三、在辨别病情轻重、预后、凶吉中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方法
一、诊脉的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
三、诊脉的部位
1.遍诊法
2.三部诊法
3.寸口诊法
四、诊脉的指法
五、诊脉注意事项
第三节 正常脉象
第四节 脉图分析
第五节 异常脉象
一、浮脉
二、芤脉
三、濡脉
四、散脉
五、革脉
六、沉脉
七、伏脉
八、牢脉
九、迟脉
十、缓脉
十一、涩脉
十二、数脉
附:疾脉
十三、动脉
十四、滑脉
十五、虚脉
十六、微脉
十七、弱脉
十八、实脉
十九、紧脉
二十、洪脉
二十一、促脉
二十二、结脉
二十三、代脉
二十四、大脉
二十五、细脉
二十六、长脉
二十七、短脉
二十八、弦脉
二十九、二十八脉分类比较
第六节 怪脉
一、釜沸脉
二、鱼翔脉
三、弹石脉
四、解索脉
五、屋漏脉
六、偃刀脉
七、转豆脉
八、麻促脉
九、雀啄脉
十、虾游脉
第七节 妇人脉
一、月经脉
二、带下脉
三、妊娠脉
四、临产脉
五、指脉预产
六、产后脉
七、死胎脉
八、男女胎识别法
第八节 小儿脉诊
第九节 相兼脉象主病
第十节 脉象动态变化察病之进退
第十一节 寸口脉象“独异”主病
第十二节 初诊久按不同
第十三节 脉证合参
第十四节 脉象研究新进展
一、脉图的生理意义
二、脉象研究中线化理论的应用
三、脉象研究中弹性腔理论的应用
四、脉象研究中血管顺应性理论的应用
第十八章 按诊
第一节 基本方法
一、手法
1.触摸法
2.按压法
3.叩击法
二、体位
三、手法的选择与顺序
第二节 按肌肤诊病法
第三节 按尺肤诊病法
第四节 按胸胁察病法
第五节 按腧穴察病法
一、原理
二、方法
三、运用
1.俞募穴
2.郄穴
3.原络穴
4.下合穴
5.其他穴
(1)呼吸系统疾病的穴位
(2)循环系统疾病的穴位
(3)消化系统疾病的穴位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穴位
(5)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穴位
(6)外科疾病的穴位
(7)五官科疾病的穴位
(8)新大郄穴
(9)结核穴
(10)足临泣穴
(11)温溜穴
(12)脾俞凹陷
(13)阳陵泉穴
(14)右溃疡点
(15)水分穴
第六节 按腹部诊病法
辨证篇
第十九章 全身辨证
第一节 表证
第二节 里证
第三节 寒证
第四节 热证
第五节 虚证
第六节 实证
第七节 阴证
第八节 阳证
第九节 气虚证
第十节 气陷证
第十一节 气脱证
第十二节 气滞证
第十三节 气逆证
第十四节 气闭证
第十五节 血虚证
第十六节 血脱证
第十七节 血瘀证
第十八节 气滞血瘀证
第十九节 气虚血瘀证
第二十节 血热证
第二十一节 血燥证
第二十二节 血寒证
第二十三节 阴虚证
第二十四节 阳虚证
第二十五节 阴阳两虚证
第二十六节 气血两虚证
第二十七节 气阴两虚证
第二十八节 气不摄血证
第二十九节 气随血脱证
第三十节 亡阴证
第三十一节 亡阳证
第三十二节 清阳不升证
第三十三节 浊阴不降证
第三十四节 津液亏损证
第三十五节 水饮内停证
第三十六节 水湿泛滥证
第三十七节 寒湿证
第三十八节 湿热证
第三十九节 风痰证
第四十节 寒痰证
第四十一节 热痰证
第四十二节 燥痰证
第四十三节 湿痰证
第四十四节 痰气互结证
第四十五节 痰瘀互结证
第四十六节 十二经脉病证
第四十七节 奇经八脉病证
第二十章 五脏辨证
第一节 心气虚证
第二节 心阳虚证
第三节 心血虚证
第四节 心阴虚证
第五节 心火亢盛证
第六节 水气凌心证
第七节 痰火扰心证
第八节 心脉痹阻证
第九节 心阳暴脱证
第十节 肝气郁结证
第十一节 肝火上炎证
第十二节 肝血虚证
第十三节 肝阴虚证
第十四节 肝阳上亢证
第十五节 肝风内动证
第十六节 寒滞肝脉证
第十七节 肝经湿热证
第十八节 肝血瘀滞证
第十九节 脾气虚证
第二十节 脾阴虚证
第二十一节 脾阳虚证
第二十二节 脾气下陷证
第二十三节 脾不统血证
第二十四节 脾虚湿困证
第二十五节 湿热恋脾证
第二十六节 肺气虚证
第二十七节 肺阴虚证
第二十八节 风寒犯肺证
第二十九节 风热袭肺证
第三十节 痰热壅肺证
第三十一节 寒邪客肺证
第三十二节 燥邪伤肺证
第三十三节 肾阴虚证
第三十四节 肾阳虚证
第三十五节 肾阴阳两虚证
第三十六节 肾精不足证
第三十七节 肾气不固证
第三十八节 肾不纳气证
第三十九节 肾虚水泛证
第二十一章 六腑辨证
第一节 小肠虚寒证
第二节 小肠气滞证
第三节 小肠实热证
第四节 大肠结热证
第五节 大肠湿热证
第六节 大肠津亏证
第七节 大肠虚寒证
第八节 膀胱湿热证
第九节 膀胱虚寒证
第十节 胃气虚证
第十一节 胃阴虚证
第十二节 胃热证
第十三节 胃寒证
第十四节 胃气上逆证
第十五节 胆气虚证
第十六节 胆热证
第十七节 胆郁痰扰证
第十八节 热在上焦证
第十九节 中焦阻塞证
第二十节 下焦不通证
第二十一节 邪留三焦证
第二十二章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一节 心肺气虚证
第二节 心肝血虚证
第三节 心脾两虚证
第四节 心肾不交证
第五节 心肾阳虚证
第六节 肝脾不调证
第七节 肝胃不和证
第八节 肝火犯肺证
第九节 肝肾阴虚证
第十节 脾肺气虚证
第十一节 脾肾阳虚证
第十二节 肺肾阴虚证
第十三节 心胃火盛证
第十四节 心胆不宁证
第十五节 肝胆湿热证
第十六节 食伤脾胃证
第十七节 脾胃湿热证
第十八节 胃强脾弱证
第二十三章 外感病邪辨证
第一节 温邪侵袭肺卫证
第二节 湿遏卫阳证
第三节 热扰胸膈证
第四节 毒壅上焦证
第五节 上焦燥热证
第六节 暑湿困阻中焦证
第七节 湿热弥漫三焦证
第八节 气热燥津证
第九节 燥伤肺胃证
第十节 湿遏热伏证
第十一节 逆传心包证
第十二节 痰浊内蒙心包证
第十三节 热人气分证
第十四节 热结胃肠证
第十五节 湿阻气分证
第十六节 邪伏膜原证
第十七节 湿热郁于经络证
第十八节 暑湿郁蒸证
第十九节 暑热伤气证
第二十节 暑湿挟滞证
第二十一节 热伤气阴证
第二十二节 液干便结证
第二十三节 热人营分证
第二十四节 气营两燔证
第二十五节 热人血分证
第二十六节 暑伤心肾证
第二十七节 热耗真阴证
第二十八节 热极生风证
第二十九节 阴虚风动证
第三十节 太阳表虚证
第三十一节 太阳表实证
第三十二节 太阳蓄水证
第三十三节 太阳蓄血证
第三十四节 阳明经证
第三十五节 阳明腑证
第三十六节 少阳半表半里证
第三十七节 少阳兼里实证
第三十八节 太阴虚寒证
第三十九节 少阴虚寒证
第四十节 少阴兼表证
第四十一节 少阴戴阳证
第四十二节 少阴格阳证
第四十三节 厥阴蛔厥证
第四十四节 厥阴血虚寒郁证
第四十五节 厥阴寒厥证
第四十六节 厥阴热厥证
第二十四章 内伤七情辨证
第一节 喜伤心证
第二节 怒伤肝证
第三节 思伤脾证
第四节 悲伤肺证
第五节 恐伤肾证
第六节 惊伤心肝胆证
第七节 忧伤肺脾证
鉴别篇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恶寒
第三节 往来寒热
第四节 头痛
第五节 颈项痛
第六节 胸痛
第七节 胁痛
第八节 胃脘痛
第九节 腹痛
第十节 腰痛
第十一节 关节痛
第十二节 咳嗽
第十三节 喘促
第十四节 眩晕
第十五节 心悸
第十六节 健忘
第十七节 失眠
第十八节 痴呆
第十九节 呕吐
第二十节 呢逆
第二十一节 黄疽
第二十二节 水肿
第二十三节 鼓胀
第二十四节 癃闭
第二十五节 泄泻
第二十六节 便秘
第二十七节 半身不遂
第二十八节 肥胖
第二十九节 消瘦
第三十节 遗尿
第三十一节 遗精
第三十二节 阳痿
第三十三节 昏迷
第三十四节 抽搐
第三十五节 咳血
第三十六节 呕血
第三十七节 尿血
第三十八节 便血
第三十九节 疖肿
第四十节 丹毒
第四十一节 脱发
第四十二节 月经先期
第四十三节 月经后期
第四十四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四十五节 月经过多
第四十六节 月经过少
第四十七节 经闭
第四十八节 崩漏
第四十九节 经行头痛
第五十节 经行泄泻
第五十一节 经行乳胀
第五十二节 白带
第五十三节 黄带
第五十四节 赤白带
第五十五节 五色带
第五十六节 妊娠呕吐
第五十七节 妊娠咳嗽
第五十八节 胎动不安
第五十九节 产后腹痛
第六十节 恶露不断
第六十一节 产后发热
第六十二节 产后眩晕
第六十三节 乳汁不行
第六十四节 不孕
第六十五节 妇人脏躁
第六十六节 阴痒
附: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起源与意义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三、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四 病案书写示例


 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