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208044524
作者:弗里德里希・席勒
页数:275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审美教育书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岁月流逝,但有些阅读体验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记得那时才十八九岁,刚进大学,在那满怀憧憬而又懵懂彷徨的青春岁月里,开始思考起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有三本书对自己今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直到今日,《1844年手稿》仍时时提醒我不要为各种形式的“异化”所迷惑,始终要以“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的人”作为最高目标,包括个人发展,包括社会批评。《美育书简》则让我从理性层面感知到审美教育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心灵解放的意义。”通过美走向自由、走向精神解放“,这是席勒给我们所揭示的崇高理念。康德的批判哲学艰深难懂,但那思想的冲击却让我朦胧地开始思考”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并感同身受般地与康德一同敬畏着”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令“,他的思想时时燃起我对精神自由(自律自为)的向往。回首往事,这三位哲人对我之后的心路历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借此短评,我想表达对人类伟大精神力量的由衷敬畏,也想怀念逝去的青春时光和自己的心路历程。现在藏书满架,但可惜我一直没能买到《1844手稿》的单行本,也算是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     席勒是作为诗人和美学家为大家所熟知的。席勒喜好沉思,始终在诗与哲学间徘徊。正如他的朋友韩波尔特说的那样:“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事的哲学家。”这种情形使他在哲学思考和诗的领域都显得勉强。他跳跃的想象干涉抽象的思维,冷静的理智干涉诗的灵动。席勒没有成为哲学家,而只是美学家大致源于此。而席勒的诗歌则热情有余,而灵动不足。席勒因此显得如此不同。他开辟了一个诗人与哲学家结合的时代。众所周知,席勒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但席勒绝不仅仅是康德的注视者。他巧妙地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在康德那里,美是调和,是调和自然界和精神界的中介。而对于康德自己,诗和哲学似乎没什么相干。读了他的三大批判,就知道了。而席勒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他身体力行实践着诗与哲学的结合。席勒开辟了浪漫美学的传统。浪漫美学是与理性主义背道而驰的,与数学和智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思潮抗争,竭力的挽救着被技术文明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挽救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席勒和浪漫派的诗人哲人一样,认为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宇宙的本身——一个不断完美的艺术品。面对工业化造成的人性的分裂,面对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面对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的亵渎与沦丧,他无法忍受生活中诗意的丧失。我们不妨把这看做或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批判。席勒希望可以通过美和艺术,或者诗,把人从堕落的俩极引导上正路,克服人性的分裂,如此才能完成人类崇高自由的理想。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详细的介绍了他的浪漫美学思想。席勒第一次高举起了审美的旗帜,超越了时代与启蒙。当同时代的人们在欢呼理性世界,他却早已洞察出了理性终究无法抗拒世界的丑恶。他将康德的调和品美拿来,试图用它来拯救这个分裂的世界。他宣称只有诗、艺术,才能将人们引入道德,最终步入自由王国。所以,有人嘲笑席勒在费尽心思尽力审美的“乌托邦”。这样的嘲笑,当然是幼稚的。面对世界的丑恶,谁也不能置若罔闻。文人们都不能不选择道路来承受世界之恶。无非四种,一坚持启蒙,坚信理性可以战胜世界的种种弊端:二用审美及艺术,此为席勒开辟的浪漫美学的传统;三是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在人性丑恶的世界里不停呻吟抗争着;四是重新回归基督教的传统,回归神性,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谁也没办法说那种更为可行。但是事实上已经证明了理性根本走不通。工业化带来的种种人性的分裂,理性何以弥合?战争带来的创伤,理性何以医治?于是许多知识分子纷纷走向了虚无。可是虚无又怎样,问题依旧存在、重回基督,看起来也很荒谬,形而上的上帝早已死亡,而肉身的基督又有何为?重回神性是那样渺茫。所以审美未尝不是一次具体可行的办法。事实上,二十世纪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思潮,无论是生命哲学、存在哲学、解释学,凡此种种都是各种审美的思想。或许中间夹杂着虚无主义,夹杂着马克思主义,但根本依旧是审美。尼采不就大胆地宣称着上帝死了,紧接着宣称诗是人生之源。而且审美——诗、文学、艺术总总抓住人生生存的意义。他们出来反思人生的苦恼。诗人们、艺术家们仅仅贴住生活的体验,竭力想要领悟生活之谜,揭示着人们感受和领悟生活意义的可能,使自己在混乱的人生观众找到一个位置。席勒就是这样的开创者。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也是席勒的美育思想在遥远的中国发出的回响。政治美学的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因承担了表现人们的希冀和愿望,永远保持着对一个光明社会憧憬的任务。在美学领域里,异化的人们预先体验着解放。”哈贝马斯认为“审美教育是毁掉的公德心的一种复活。这一目标唯有通过一个教育的过程才能实现。这一教育过程的媒介就是艺术。”
  •     剑和刷————席勒和鲁迅近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版 冯至/范大灿译),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但是译者觉得信里只论述了“溶解性的美”没有论述“振奋性的美”,所以又附上了他的《论崇高》一文。关于内容我就不说了,因为作了摘记卡,这里只谈感想。席勒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是个哲学家。作为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概念,所以他被恩格斯批评;但是作为哲学家,他的著作中又充满了诗一般的语言,造成他表达的含混,这是他经常为人道及的缺点。过去我比较推崇空灵的文字,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了痛苦,一个人的想法最好使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平平写出,不然会造成巨大的接受困难和意义的失落。所以,我相很多人转述的席勒思想大概都是粗疏的,因为这种文风很难被归纳和简化,要想了解货真价实的席勒还是要读原著的。他的书信中能看到康德、费希特的影子,可以说,他的关于“崇高”的论述在康德的基础上并没有前进多远。但是有一点,就是席勒的思想比他们更可信,也更可行,在创新性上也毫不逊色。作为思想家,他们都想解决人生或人自身最根本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席勒和他们一样伟大。在一个神性丧失的社会里,人的生存很成了问题,这些思想家想靠理性和精神性来挽救人,并不是简单地把人推向非理性的深渊,他们眼里非理性的人就成了动物。这使我想起中国,缺乏宗教的中国,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怎么解决自己有意义的生存问题。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代宗教说”,但是并没有在世上推行。可以说,我们中国还没有人把这个问题思考的像席勒那样透彻,也许,这的确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国度!!这使我想起鲁迅,被尊为“民族魂”的鲁迅,被封为“思想家”的鲁迅,较之于同时代文学家和学者,他的确是有深度的,他看待国人的眼光和其他人很不同,但鲁迅所达到的深度究竟怎么样呢?以精神胜利法为例,他没有看到这来源于人的动物性。凡是动物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都想不顾一切地活下去,都想有一种安全感,所以,自己克服不了的危险来了,动物要么逃要么死,但作为人却可以用精神去“胜利”,通过精神上的转化把否定人的生存意志的东西轻轻化去,从而达到一种自我肯定,所以人还能继续活下去,不然,人就会自杀。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是人的精神性的一种表现,我们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不是在精神胜利么?“战略上藐视敌人”不是精神胜利吗?康德意义上的“崇高”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吗?阿德勒讲的 “补偿原则”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吗?经常把四大发明挂在嘴边的 中国人不也是在精神胜利吗?人人都在夸自己的家乡时不也是在“精神胜利”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人,就有“精神胜利”,它不能简单的被归为愚昧的表现,这是永不消亡的人类的精神之花,当然,它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当然,它也有美有丑。 和它相对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是对丑的一面的扬弃。但这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没有看清楚,当然也不会看清楚。从根本上说,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大都是错误的,他把矛头对准的可能不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社会因素带来的东西,他对准的是人自身无法改变也不必改变的一些东西,这源于他由精英主义形成的偏执。鲁迅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算作一个思想家,他的地位被捧的太高了,他只能算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学家。他所达到的深度没有触及人的自身,而是围着人的外围饶行,和德国这些思想家相比,他只能是一把刷子,刷掉一些皮毛和藏在皮肤皱褶里的污垢。而席勒他们是剑,能刺入人的骨髓,能挖掉人的肿瘤。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呼唤者真正思想家的出现,不要自封的和他封的所谓思想家。李荣博 于2007年12月11日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冯至译本可能这本名著最早的中译本了。语言非常简净,有一种削落繁华的骨感美,行文上似乎保留了原著中行文的一些抽象、晦涩乃至陌异感,这倒更有古典哲学所应有几分高华崇峻,更耐人回味与寻思,但也有个别断落因而晦隐不明,我有时会参照缪灵殊译本两相观照,以会其意。
  •     
  •     席勒提出的美育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席勒对他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经由主体意识的革命,具体地说就是 感觉,知觉方式的革命,摆脱感性物质和知性观念的束缚,实现心理上的和谐自由。提出的解决现实人格分裂的方案是经由非现实的道路。看到人性处于分裂状态会对国家,社会和人的生存本身造成巨大危害,要对人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使对立的冲动处于中和状态。体现了他要求重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设想,它不是过分暴力的,同时也是革命性的。这种具有折中性质的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席勒美育书简的重要政治学基础。席勒试图用观念或心理的自由来取代现实或实践的革命,其美育理论因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但是正是这个理论曾对马克思的现实变革理论发生过众所周知的影响,而马克思的现实变革思想恰恰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
  •     #2014070#
  •     应该早点读的。
  •     不怎么懂,但努力理解吧……
  •     美学经典书籍之一
  •     我觉得翻译的很好,只是看得要中暑,还他妈的要交作业
  •     那个谁来着,说它不抽象,不枯燥。
  •     感性与理性的纠缠不清
  •     我感到这个版本应该是最好的
  •     翻译版本很重要。对比着中文及英文版来看的,简直要看窒息......
  •     这样的翻译实在令人钦佩,稍微有点难以理解便以注解的形式再解释一遍,每一封信开头都有对本篇内容的介绍,这样仔细工作的精神值得学习……席勒的美学完全可以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简写版,如果先读审美教育书简,理解判断力批判就容易了,而黑格尔的美学则是席勒的系统升华加证据版!
  •     作为政治哲学的美学----通过艺术来治疗现代性
  •     这一版的翻译冗长
  •     人需要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如果说感性冲动在于素材,理性冲动在于法则,那么美就是深思熟虑的失常而已。。。
  •     错译挺多的
  •     重温
  •     游戏!游戏!
  •     这书凝结了我这学期的痛苦根源之一。
  •     。。。
  •     重读
  •     这版最好之处是附上了席勒的《论崇高》,以对比“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
  •     第一遍木有收获。。。囧~
  •     终于找到了中文GRE阅读的感觉…如果说原稿难度系数0.6,那么中文译作大概就有0.9…不知道遣词造句的难以理解并且并不必要的生僻是译者在翻译哲学这个特定领域的作品时故意为之,还是八十年代大背景下的流行语法所致?以后在吹牛说“对哲学感兴趣”的时候都不那么理直气壮了(´・_・`)
  •     配合着康德美学的席勒的文艺论,里面有维科《新科学》的影子,只有你游戏的时候,你才是人;游戏泛指美,刘小枫老师《诗化哲学》还是给人以智慧的
  •     不知道丹麥的奧古斯騰堡公爵有沒有耐心看完這二十七封神神叨叨的信。國家之任務在於教化育人,從感性上升至理性需經由審美遊戲,換言之,人之發展有三階段:物質狀態、審美狀態和道德狀態。美是假象。溶解性的美與振奮性的美類康德之優美與壯美。本書論述溶解性的美。附文《論崇高》即論振奮性的美。
  •     关键词 美育, 游戏冲动说,自由 紧跟康德,后起黑格尔。 一个诗人能写出理论,写的还这么好!一个诗人,能做《欢乐颂》,做的还那么美!!! 古典主义的精英教育!!!!
  •     必读
  •     很难懂,能感觉到里面有一些翻译可能不够准确,比如Spieltrieb翻译为“游戏冲动”等等。在席勒的描述体系里,对美的定位是自洽的。但是很多时候会让我有疑惑,席勒所说的“美”是从自然状态到达理性的桥梁,这中间起作用的到底能不能完全等同于“美”,我并没有想清楚。或许还需重读。能够从个体出发完成社会政治自由的目标的“美”,怎么看怎么都跟儒家的“礼”有点像。
  •     这种书都要考试。老师你可真是逼格高
  •     美学经典著作,名家名著名家译。
  •     野蛮人和文明人的互相凝视
  •     又翻了一遍
  •     翻譯作業;很是無聊,走下去是死胡同。
  •     希望能成为你。
  •     神作啊。。。
  •     突然觉得席勒是希特勒的一个侧影....
  •     试图突破人的分裂然而其对美这种方法的一再强调又造成了另一种分裂和隔绝。对当下有借鉴意义。|@snnu
  •     读过这本书后,感触良多,虽然某些章节有些艰涩枯燥,至少弄明白许多当下的许多事情。正所谓天才,看到的想到的从来都不是眼下。
  •     要不还是得说这帮德国人呢!
  •     康德害了一代人啊
  •     “在人还没有来得及用他的意志牢牢把握住法则之前,理性就已经从人的脚下抽取了自然的阶梯。”
  •     关于人的分裂的意识的探讨,似乎从席勒开始就成为一种风气。他与卢梭,伯克在人道主义的宣扬立场是相同的。黑格尔很好的继承了他关于人的内在精神分裂意识的观点。看《精神现象学》会想死,可是看懂了席勒大概也就明白黑格尔的不知所云了。
  •     治虛妄,何以治虛妄
  •     这是我看的最认真的一本美学= =因为它短……
  •     理论入门
  •     演绎。
  •     我能说我看得最明白的是前言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