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ISBN:9787309056334
作者:李剑农
页数:614页

内容概要

李剑农(1880-1963)湖南邵阳县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治经济史学家。1904年在长沙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学习,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读政治经济学。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弃学回国参加革命活动。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所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被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惟一全面的评述”,并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中国经济史》描述了中国三千多年的经济发展概貌,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的中国经济史专著。另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学概论》、《武汉革命始末记》、《明清史讲稿》等。

书籍目录

卷头语导论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趋势  二 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  三 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二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  三 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  四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五 鸦片战争的意义第二章 洪杨革命时代  一 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  三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  四 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  五 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  六 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第三章 西法模仿时代  一 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二 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  三 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一)  ——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  四 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二)  ——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  五 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三)  ——中日战争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 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  二 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  三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  四 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  五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第五章 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 反动势力的解剖  二 反动的演进——已亥建储与庚子拳乱  三 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  四 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第六章 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 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  二 新势力复活的酝酿  三 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  四 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协第六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二 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  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  四 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  五 屡起屡仆的革命军第八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 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  二 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  三 革命运动的苦境  四 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第九章 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 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  二 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  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  四 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  五 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第十章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 政党的产生与演化  二 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  四 讨袁军的失败  五 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一流内阁”的末路第十一章 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 约法的改造  二 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  四 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  五 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  六 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第十二章 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 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  二 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  三 国会第二次解散及张勃复辟与段棋瑞的再起  四 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  五 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  六 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  七 无结果的南北和会  八 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第十三章 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 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  二 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  三 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  四 联治运动中南方陈炯明的叛孙  五 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  六 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  七 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第十四章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 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  二 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  三 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  四 曹吴的倾倒  五 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  六 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  七 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  八 北洋军阀的末路

作者简介

本书由作者1930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及其后补写的篇章合成,最早于1942年出版。此书不仅当时受到学界广泛赞誉,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必备参考书。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节节相逼而入,中国的政治格局由此大变。本书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本书版本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写得很稳重,很扎实。虽然近代史里的所有事件展开来都可以成为专著,但是这本书的优点和长处就在于能把每一件大事的脉络都勾画得非常清楚。除了对国父尊崇有加之外,其他评价都是比较中肯的,尤其是对太平天国失败以及民国初期军阀政治的更替,分析得非常好。
  •     基本上以一天一章的速度,半个多月看完,辅以看2003年热播并禁播的《走向共和》。对中国近代政治史脉络,政治制度、事件、人物有了重新的梳理和认识。认识分述如下:第一,这近百年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为国家寻找一种合适的政治制度。在政体选择上,有立宪和共和之争。立宪派,包括康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派、民国的进步党,主张的未尝不是一种好制度,迎合国民要皇帝的心理,不引起大规模流血,之所以失败,除了细节操作问题之外,时机不对、实力不济是主要原因。康梁主张时,顽固势力太盛,等到清政府自己要变时,革命势力又已兴起。但立宪派最重要的是失之于没有控制全局的权力,康梁光绪不说了,清末真正的立宪派被满清贵族玩了几把,民国初期立宪派又被军阀、革命党势力压制。实力派袁世凯到底要行专制帝制还是君宪制,书上并未把其政纲公布,只重在叙述帝制起灭过程,但杨度诸人与袁氏应是要实行君宪的,不过此时共和的呼声已太高,时机又过去了。立宪派一直孜孜不倦地培养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但终没有到达一个高度,中国失去了一条很好的政治改良道路。共和之路也走得曲折,且并未实现。民国由军阀操纵,有兵便是爷,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就权力执掌者全民普选一项看,后来的后来,在台湾地区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共和。在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上,有过单一制和联邦制的争论。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省情况不一,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有过行联邦制度的观念。当中央过于集权或地方过于割据时,联邦制思想都会兴起。如袁世凯大权独揽时,有人主张扩大各省的自治权;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时,有人主张联邦一统。从民国九年起,联省自治的声浪遍及全国,并有湖南积极实行,制定省宪。联省运动终究失败,关键在于军权仍在地方。美国的联邦制极其稳定,关键在于其军权属联邦所有。民国的军阀,口头上的花样文章人人可做,且要的就是这个自治权,若要他失了兵权,无异于让他挥刀自宫。有了兵权,他才不可能听你省宪、任你民选。全国军权分散,中央与地方分权无异于妄说。中国到底是否适合用联邦制,还得另外研究。在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分权的选择上,有过议会制(责任内阁制)与总统制的争论和反复。可惜所谓制度,却根本没有制度的规则性和约束力。最早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定的是总统制。但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又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规定的国家元首大总统的权力,比之英国更小,完全操控在参议院手中,参议院又靠国务院(内阁)制约大总统。李剑农谓之“对人立法”,强势者必不为它所束缚,而立法精神却变动不居,被破坏了。后来的党人,只知道积极造党以便控制内阁,但袁世凯只靠北洋军警就可威胁内阁。袁世凯发布没有国务总理副署的委任状逼走唐绍仪内阁,又用武力威胁参议院通过了陆徵祥内阁,又轻松换为赵秉均内阁,后又用便衣军警组成的公民团胁迫国会(即参议院)把他投成正式大总统,再解散国民党,再解散国会。直至他修改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此总统制实质为总统专制),再至称帝。自段祺瑞内阁开始,国会、内阁、总统的势力互相牵扯,基本上是军阀使用非法非常手段操纵国会、内阁、总统,一地鸡毛。军阀用开会、通电、雇用公民团等方式胁迫国会,国务总理(军阀)收买痞子在议院开会时辱骂议员,迫使议员辞职,再迫使国会解散。这段时期,总的来说,所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都不过是实力派军阀玩弄的工具。议会制也好,总统制也罢,摆设而已,谁有实力谁就是天王老子,就是法,就是政令。问题再归结到一点,就是宪法的不被尊重。宪法乃一国根本大法,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分权也由宪法规定,人民的所有权利也由宪法保障。人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宪法,在违宪问题上必须锱铢必较(这段时间同时在看《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得知美国人对于宪法的尊崇与捍卫,简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惜,当时的清醒者、勇敢者太少,力量太弱。第二,对民众、民心的再认识。我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确是如此;但我所看的书告诉我,群众也是群氓,是需要启蒙、引导的大众。而李剑农所述这段历史中,上层精英鲜与民众联系,团体、政党、运动都脱离了民众,这绝对是变革失败的关键原因。先说在政治史中排的上号的两个大规模群氓运动。太平天国“起义”的反抗性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目的非为反抗,而仅仅是为自身谋利。如果说一开始的几个领头人还有些天下理想,那么这理想也早被不断得到的权势与金钱消磨殆尽了。它的性质就是大规模的土匪强盗团体,过处烧杀抢掠,驻处无心经营。当时的民众受其战火之苦,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情绪下也不可能接受其信仰宣扬。就算清政府腐败无能至自行垮塌,它也烂泥扶不上墙,现世对它的评价,不知拔高了多少。义和团运动也是草根的愤怒宣泄,混杂着愚昧无知的流氓乱民。政府正确的做法是疏导、限制甚至镇压;清政府却妄图借用其力打击外国,反引起八国联军入侵。义和拳民在所谓的爱国情绪激励下,被当了政府的炮灰。现在有些动不动就要抵制超市、抄家伙干架的人,还真是老祖宗的好子孙。这本书叙述的政治史,基本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精英史,当时社会觉醒或半觉醒的是上层人士,下层民众有什么反应呢?鲁迅的小说中自然可见,李剑农也有浮光掠影的叙述。民国以来社会、经济混乱,民众倒希望有个皇帝来拯救大家。讨袁军失败原因之一是人民不需要战事,认为任何兵变都是作乱。袁世凯称帝失败原因之一是:人民在袁氏统治之下生活痛苦,又怕帝制一兴革命党要“作乱”。联治运动湖南起草宪法,第三步骤是全省公民总投票复决,因民众知识太幼稚,成为形式。实际情况如此,但政客们往往开口闭口的“民心民意”。以前在读《紫禁城的黄昏》时,我就觉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值得警惕:什么革命是人心所向,帝制是人心所恶,纯属臆造的舆论;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好政府,不管政体如何,不管你宣扬的理念如何,谁给好处就拥护谁。又,在取得政权以前,政客们启发的某方面的民智,比如阶级斗争意识,取得政权以后它又巴不得民众在争取个人权利方面无识无知。掌权者实行的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御人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是,真正的政治家要做的,不仅仅是要给民众好处,而是要让民众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得到好处,怎样更好地、更持久地得到好处。真正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必然需要民智!孙中山确是先行者,定下三年军政,六年训政,之后再行宪政的革命方略,训政的时间还是考虑短了些。当然,启发民智,进而让民众组成自己发声的团体,不只是政治家的责任,也是知识分子的责任。第三,对于政治人物的再认识。没有高尚的政治人物,换言之,讲求道德完善的人从不了政。认识一个政治人物,不能从社会惯常看法出发,更不能从官方评价入手。大三时,帮来访的洪长泰先生(费正清弟子)搜集资料,他就平静地告诫我:掌握大量史料才有可能公正评判一个人。看到这本书“革命与立宪对立”一章时,恰好读到了《读报参考》上的另一篇文章《从会党到会匪:被遮蔽的革命史》,可以立体地对孙中山进行认识。孙利用会党进行革命,而革命成功后即行打压;孙失势后,又企图利用会党。而会党后来堕入黑社会之流,完全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道义,中山要负一定责任。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抱负利用他人无可厚非,而事成之后翻脸不认人,实小人之举。政治家,无论其出发点、目标有多高尚,其手段必有不高尚之处。从另一个角度看,政治家必须务实,没有哪个满口仁义道德且行为仁义道德的人能做成大事。翁同和、徐桐典型两袖清风,却只能纸上谈兵,于国于民无益。李鸿章、袁世凯,贿赂也来,整人也干,却能成就大事情。能长袖善舞、四面逢源,忍辱负重干掉对手,实现治平理想的可称之英雄。会弄权术,却不丢弃道德底线,盖难矣。还有一些零碎想法,太累了,不写了。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算是读过,然而有种微妙的没读过的感觉
  •     作为相当部分事件的亲历者,能把故事讲成如此的清楚,客观,几乎不带有个人的倾向,章节的划分和角度也是独树一帜。名著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作为微观的历史,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成为一个鲜明对比,而且相辅相成之感。
  •     繁乱的政治史写得清楚有条理
  •     极其精彩,惊心动魄,清晰流畅稳重扎实。晚清最好,民国实在是混乱,还是搞不清楚
  •     看这个只是为了写该死的近代史论文……
  •     厚
  •     我读过的最好的近代史,只有陈旭麓可以与之媲美
  •     此书著于上世纪3-40年代,先完成戊戌变法至北伐成功,后补充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感觉文笔精炼、分析透彻、持论公允,虽然仅局限于政治史,缺少经济、社会、思潮、国际形势等的全面分析,但对比我们以教条思想为指导的教科书,确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     一部基本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书。一本记录秀才遇上兵的时代,各种政治学说如何轮流上场然后相继失败的流水账。
  •     终于看完了!待我好好想想再说。
  •     421反帝制止。有评论的史书
  •     李老爷子的成名著,自然大师风范。大言不惭一句 偶尔会有老爷子身在庐山之感。 切切
  •     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几点想法:1、民智未开是共和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2、满汉民族割裂是满清无法完成君主立宪的重要因素;3、只有高尚的政治理想,没有高尚的政治手段,所以也没有高尚的政治人物;4、孙中山在当时对中国未来的规划实在是高瞻远瞩
  •     "当代人"著"现当代史",竟能保持如此清醒的态度,难能可贵
  •     非常欣赏其中对于太平天国失败以及民国初期军阀和政党更替的评价。
  •     叙议精当,见识卓然
  •     作者作为许多政治事件的亲历者,写的比较清晰,对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互动分析比较得当。但引文也许不够规范,个别语句不甚通顺,对晚清的立宪偏见很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