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Spectator》书评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1-1
ISBN:9787806451779
作者:钟鸣
页数:1517页

《旁观者》:“一部意在炫耀的作品”?

钟鸣的随笔也有着自己的叙述语言,典雅,跳宕,不乏想象力和幽默感;其中最突出的,也最为人所看重的是“引书以助文”。早期作品如《喇叭》《检举箱》《叩头虫》《瓦》《笏,熨斗》等篇什,多有讽刺时世之意,愈是往后,思想的成份愈见淡薄,而名士气,逸民气则愈来愈甚,有的文字简直近于无聊。后来出版的三大册《旁观者》,百十万言,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原先的特色,挤满各种文化信息。实际上,这是一部意在炫耀的作品。作者以名人自居,不但炫耀知识,而且炫耀身份,把关于自己的琐屑无意义的行迹混杂在名人轶事中间。《和吴宓相遇》一文的结句是:“文学终该有痛痒才行。”说得甚好,惜乎并不相关。当说到自己的作品是什么“玩艺”的时候,钟鸣有告白说是保证“尽量说得有趣,多讲一些轶事”;他说,“扯得越远,风景越好。”其实也未必尽然,远了便有迷途而不知返,以致亡失“家园”的可能。——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炫耀知识”——一位读过《旁观者》的读者,和林贤治得出了相同的印象。“虽然这本叫《旁观者》的三本厚书涉及到那么多典故和历史,我觉得钟鸣还是有一点自我封闭的味道,全是知识,除了知识,就是臆想,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歌属于知识的范畴。”    当然是“知识”,可是是什么样的“知识”呢?是“四五一代”的知识,而不是“文革后一代”的“知识”。前者来自俄罗斯,后者来自欧美。后者更多是观念、话语的操作,而前者的“知识”经过了四五一代人生和遭际的冶炼,何来炫耀?因为那本是幻想很多而人生很少的一代,知识贫瘠的一代。用陈丹青评“星星”那一代的话说,就是“1980年代才有的气息,尽在其间。所有八五使徒怀抱贫穷的妄想,肠胃里是1980年代的粗陋饭菜,无限渴望他们当时并不了解的‘世界’,每件作品的物质感和混杂的观念,渗透着可敬的营养不良,那是我这一代熟悉的匮乏与不甘。”如果说“知识”多了——其实哪里是“知识”多了,是“常识”少了——那也是因为时代造成的反拨。但是,没关系,特殊时代的生活史能自动加以校正。这种校正,在《旁观者》的漫长篇幅,体现无遗。在看钟的一些单篇批评文字时,我还担心所谓的“炫耀知识”,但在《旁观者》这样的庞大体量时代之书中,没有这种问题。    我不理解林贤治对《旁观者》的结论。或者说,我理解了。作为“解放一代”,对精神、意义、思想、精神家园——简单说是一种“鲁迅风格”的强调,导致了对“四五一代”的怀疑、甚至虚无、乐趣——落在《旁观者》这里就是“名士气”,“逸民气”、“无聊”、“琐屑无意义”等等——的排斥。“解放一代”是禁欲的一代,精神万能的一代,神经紧绷的一代。于他们是不能理解四五一代严肃的玩乐的。他们想用精神的“仿古崇高”(钟鸣评海子语)来一揽子把握复杂的世界,而这恰恰被常人歌颂为勇气。他们企图用“道德”来替代“美学”,用“严肃”来反对“有趣”,用正义来压倒真理,这行得通吗?名为“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却丧失了散文的“自由”。实际上,林贤治理解的“自由”是鲁迅式的“自由”。在林先生看来,鲁迅才是“中国的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者”(而不像自由主义学者们所认为的是胡适)。不为别的,就因为鲁迅“坚持个人的自由实践”,坚持“与权势集团相对立,而致力于阻拒国家对人——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及生命个体——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剥夺”。这种个人对威权的自由,当然可敬,但是个体之间呢?一不小心,却往往沦为专制。这正是鲁迅式的病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品评他者文字时,也是如此。但在林贤治对《旁观者》的论断中,我却只见到武断和粗暴。在一篇谈桑塔格的文章中,我提到,桑氏自称“我是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还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道德家”。为什么不是一个“好战的道德家”、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唯美主义者”呢?我理解为是桑氏全面拥抱美学和道德的一种期许和实践。正因如此,她才会同时对“卡内蒂的宗教性和对残忍的憎恨;巴特特有的审美意识;本雅明的惆怅诗意”,心有戚戚焉。但总的说来,在美学与道德、真理与正义之间,或者说罗兰•巴特与萨特之间,桑氏是站在前者这边的。桑塔格承认,“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将总是复杂的……比如,懂得真理不一定有助于为正义而斗争。为了获得正义,似乎必须将真理放在一边。谁也不希望在二者中作出抉择。但是当不得已时,我认为知识分子似乎应当站在真理这一边。”站在真理这边,也就意味着不必为“见证的迫切性”而牺牲“愉悦的迫切性”,不必为道德而牺牲美学。实际上,考虑到林贤治曾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过农民、乡村医生,一直在边缘的状态。他所代表的风格和文字,虽不让我喜好,却无法不让我敬佩。这种感觉正如桑塔格评论西蒙娜·薇依时所言——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两类人,一类起着表率的作用,另一类却不能;在这群模范之中,他们或者激起我们的效仿之心,或者产生一种距离感,使我们对他们的看法混合着厌恶、怜悯和敬畏的复杂感情。简单地说,这就是英雄和圣徒之间的差别(能用后一个术语来描述的人,其前提是他唤起一种审美感,而不是宗教的情绪)。和克莱斯特与克尔凯郭尔的命运相比,西蒙娜 ·薇依的一生也被荒谬地夸大了,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自我伤害的程度不同。我现在正在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西蒙娜·薇依狂热的禁欲主义生活方式,她对愉悦和幸福的蔑视,她高尚而可笑的政治姿态,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结核。没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愿意去效法她对牺牲的奉献精神,也不会希望他的子女或他所爱的人去这样做。然而,只要我们把神圣看得和生活一样重,我们就会被它打动,被它感化。我们在对这样一类模范人物表示敬意时,我们其实也承认了有神秘之物存在于世 ——而此种神秘之物也正是真实的可靠领地(一种客观事实)所否认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面现象;而现实的部分(不完全)变形,人生中的部分(不完全)癫狂、部分(不完全)病态、部分(不完全)反叛则创造了真实、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提高人生境界的另一套标准。这些道德理想主义者,这些精神的圣徒,这些苦难者(面对他们遭受的苦难,我们无所适从,也很难说他的不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混合着厌恶、怜悯和敬畏的复杂感情”。是的,他们干枯,无趣,严肃,但是至少他们不是那些强人时代的宝贝儿、时代的弄潮儿。我对他们不无反感,但是尊重他们。实际上,一个美学者比一个道德者更敬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者。或者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者一定是一个美学者,比如吴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者也一定是一个道德者,比如傅雷。美学和道德,虽二实一。

旁观者

《旁观者》(钟鸣著·海南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诗人钟鸣以一部三卷本的煌煌巨著《旁观者》挑战着我们的阅读神经。在150多万字的篇幅里,作者以一种普鲁斯特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旁观者”眼中的世界。这是一个自足狂欢的世界,也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成为语言的帝王,诗人仿佛上帝一般,通晓人世间的所有奥秘。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说的那样:“诗人是世界的未经正式承认的立法者。”钟鸣可以说是极其另类的写作者,早期的随笔有着自己的叙述语言,典雅,跳宕,不乏想象力和幽默感;其中最突出的,也最为人所看重的是“引书以助文”。如《喇叭》、《检举箱》、《叩头虫》、《瓦》、《笏,熨斗》等篇什,多有讽刺时世之意,而其行文却又天马行空,极尽语言之狂欢。其特立独行的文字与神奇的想象力在当代文坛罕有比肩者,确实有自成风骨之潜能。钟鸣的视野辽阔,关心的事物繁杂而丰富,这一切都汇聚在他极富个人性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他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的立场,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精神生活作出了精细的描述,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做旁观者是很轻松,读旁观者很累

虽然这本叫《旁观者》的三本厚书涉及到那么多典故和历史,我觉得钟鸣还是有一点自我封闭的味道,全是知识,除了知识,就是臆想,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歌属于知识的范畴。虽然看了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张枣的一首关于梯子和游泳,关于寂寞等待的诗,但我不喜欢这样沉静在一个太过于臆想而脱离生活的诗歌。但我更欣赏橡皮和果皮。诗应该是生活的,跟自己有关,诗不是比谁的想像力更多,比谁的意向更出奇,我觉得诗歌应该不让人猜测就能看明白,而明白之后又感到,生活确实可以在诗中流淌。这本书我看不下去。但里面插图和照片不错。他也是个人物。我想说诗歌看明白很重要。


 旁观者 Spectator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