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229004187
作者:王晋康
页数:345 页页

章节摘录

  1997年9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  柯里亚·斯捷布什金下午早早下班,想到公寓附近的一家小酒馆去灌伏特加。  苏联解体的阵痛还远没有过去,他所在的威克特病毒学及生物工艺学国家研究中心仍处于半瘫痪状态。昔日的科学精英们都变成了新时代的穷人,他们比乞丐们强的是,不管怎么说那份微薄的工资还是稳定的。很多技术骨干要么离开这儿去国外发展了,要么回到了位于欧洲部分的俄罗斯大城市,像莫斯科、彼得堡等。他没走,但妻子却决绝地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在娜塔莎走后的这半年里,他总是到酒瓶中寻求安慰。不过,伏特加对他并不管用,可能是科学工作者职业性的清醒吧,即使喝得酩酊大醉,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仍然清醒着并尖锐地疼痛着。好心肠的恰达耶娃所长劝他:“柯里亚,想开点。幸亏娜塔莎是回到莫斯科,如果是到基辅或明斯克那不更糟糕——他们一夜之间就变成外国人了!”她骂了一句粗话,“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所长的劝慰只能让他内心的疼痛更剧烈。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未来、理想,都已经摔得粉碎,再也不可能复原了。  快到家时,他看见前边有一个女人,虽然是背影,但也能看出她风姿绰约,十分性感。她穿一件米色风衣和一条长裤,一头黑亮的长发披落在风衣上。现在是新西伯利亚的初秋,这身穿着多少单薄了些。她在问路,但显然不会说俄语,因为她手里举着一张问路的纸片,用指头指点着。被问的是一位体形肥硕的老太太,她认真看过纸片后,用手比画着指了指前面。那个女人谢过老太太,继续往前走。斯捷布什金这会儿能看到她的侧影,银灰色的高领毛衣紧紧裹住她高耸的胸部,大约三十岁出头,正是女人最成熟的年龄,面容清秀,是一个黄种人。斯捷布什金凭感觉猜她可能是中国人,这儿离中国的新疆很近,中国人(主要是倒爷们)的身影在新西伯利亚已经是常见的街景了。当然,这位女士和那些倒爷显然不属于一个层次,看起来像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有五个光头党早就瞄上了这个猎物。这会儿他们从斯捷布什金身后疾步追过去,把她团团围住,五把匕首在她眼前晃动,为首的高个子光头用英语高声命令她掏出财物。斯捷布什金在他们后边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挺身而出,当一次救美的英雄。苏联这棵从树心腐朽的大树忽然倒下后,树身上飞快地长出了很多毒蘑菇——比如,这些种族主义的光头党徒就已经从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飞快地蔓生到了这儿。其实光头党徒只是疥癣之疾,更重要的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不久前,某民意调查公司在全国做过一次广泛的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俄罗斯人现在“最恨哪个国家”,频次最高的答案竟然全是一些三流小国,像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等,而不是美国、英国或德国,因为正是那几个小不点儿国家的独立和挑衅最使俄罗斯人感到屈辱。一斑而窥全豹,这个调查结果很使斯捷布什金摇头,伟大的俄罗斯失去了泱泱大国的气度,失去了放眼全球的眼光,已成短视狭隘、只知道睚眦必报的小市民了。  光头党则是从这种社会土壤中长出来的毒菌。  刚才指路的老太太看到这位女士身处险境,犹豫很久,最终还是摇摇头走开了,她可不敢惹这些凶横的光头党徒。斯捷布什金没有走。作为一个绅士,他不能眼看着这位女士受欺负,不过,贸然上去干涉那可是相当危险。光头党与其说是政治意识党派,不如说是种族主义加流氓无赖的大杂烩。他们施暴的对象主要是有色人种,但对妨碍他们行事的本国同胞,他们在捅刀子时也绝不会手软。斯捷布什金暂时站在圈外观望着。被围在中间的那个中国女人还算镇静,表现得很顺从,按几个暴徒的指令,皱着眉头把皮夹子掏了出来。她正要往外掏钱,为首的高个子劈手将皮夹夺了过去。只听女人用英语大声说:“请把我的护照留下!”  高个子掏出现金,把护照连同空皮夹甩给她。斯捷布什金看着事态发展,不打算上去干涉了。破财免灾吧,估计那女人被抢的现金不会太多。但那伙暴徒抢到现金后并没有罢休。高个子猥亵地笑着,上下打量着那女人,说:“这娘们儿很俊俏啊,陪咱哥儿几个玩玩吧。”他是用俄语说的,知道那女人听不懂,又用英语重复了一遍。其他四个人也都淫荡地笑着,慢慢逼过去,把那女人堵到了墙角里。那女人非常愤怒,用英语大声喊:“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我要喊警察了!”  “警察”这个词对那几个人没有丝毫威慑力,他们继续逼近,女人被他们死死地挤在墙角,一动也不能动。斯捷布什金叹口气,知道自己不得不干涉了,明知道危险也顾不上了,总不能眼看一个外国女人在俄罗斯的大街上受辱吧。他快步上去,大声喊:“住手!你们住手!”  五个暴徒没有打算住手,他们回头看看,很熟练地分出两个人来对付斯捷布什金。这俩人看斯捷布什金身体单薄,胡子多天没刮,不过是个潦倒的知识分子,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只是威胁地晃着尖刀,逼他止步。其余三个人仍围着那女人,用刀逼她脱衣服。斯捷布什金冷眼瞪着这伙儿人渣,怒气抑止不住地冒出来,难道俄罗斯真要变成这些人渣的天下?他横下心,豁出去被捅几刀,也要同他们打一架。就在这时,那个女人忽然有了变化。在此之前,她冷艳得像是冰雪中的一朵梅花,即使身处险境也一直保持着尊严;这时却忽然换上了一脸媚笑,浪声浪气地说:“不就是想玩玩儿吗?何必动刀动枪,我也很想尝尝俄罗斯小伙儿的味道呢。走吧,领我去一个合适的地方。”

前言

  写在“基石”之前 姚海军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们满怀期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道主义和科学思想交融,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厚,在想象、情感、惊悚和悬念中颠覆了既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人类未来饱含终极关怀,荡气回肠,热血沸腾,令人手不释卷。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本书堪称哲理科幻的顶峰之作。  严谨翔实的技术内核与曲折震撼的故事相得益彰,尽显科幻魅力。合上此书,你已经拥有了一双哲人深沉的慧眼,重新找回了那丢失已久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作为整体的人类是书中真正的主人公,当带着死亡阴影的惩罚之网正徐徐降下时,这个傲慢的孩童还全然不知。那柄藏在十字中的利剑正闪耀着寒光,剑下的你如果不想醒悟得太晚,读这本书吧。  ——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  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科技未来的思考。情节曲折,不乏独到见解,王晋康《蚁生》之后的又一力作。  ——《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内容概要

王晋康,著名科幻作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河南作协会员。
1966年高中毕业后度过了三年知青生涯。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石油二机集团,曾任该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为本单位学术带头人。
自1993年以来,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数十篇(部),共计四百万字,包括《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四卷本。曾获中国科幻大奖银河奖九次。作品沉郁苍凉,既融汇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有对宇宙及生命的哲思睿见,深受读者喜爱。

编辑推荐

  《十字》作者王晋康1993年因10岁娇儿逼迫讲故事而偶然闯入科幻文坛,处女作《亚当回归》即获1993年全国科幻征文的首奖。随后又获97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60余篇,长篇小说15部,计400余万字。

作者简介

上帝只关爱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
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恐怖分子在“缅怀之旅”途中撒播病毒,美国陷入“9·12”生物恐怖袭击的恐慌之中。华裔科学家梅茵自美国返华不久,她所救助的孤儿们就染上了病毒。谁也未能料到,撒播病毒的正是孤儿们的“母亲”梅茵。
献身科学的十字组织成员,竟然与恐怖分子殊途同归?徘徊在科技十字路口的人类,是否真的已经颠覆了上帝的宝座?

图书封面


 十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09年刚出版时买下的王晋康的小说,是一个关于天花病毒治疗方法的科幻小说。我虽然每年都订科幻世界,但实际上买回来都是堆着等有空再看。所以这本小说也就待了很久之后才被我翻出来重读(当然是在我强迫自己至少一礼拜要看一本书的情况下才翻出来的)。小时候想要学医,就是因为想要当一个治疗AIDS的医生。小时候的想法太天真,长大后才知道那样很困难。但是看了这书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认为,AIDS等病毒性STD肆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花等强致病毒的真空。因为缺少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它们为了生存也变得肆意妄为起来。在最初治疗埃博拉病的病人血清中,过了10年检测出了AIDS,在那时,AIDS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所以也许这种治疗手段可行:以散播低毒致病菌或致病毒的方式,让大部分人群具有免疫力,从而可以和病毒等微生物和平共处,以微少人群的代价换来群体的安稳。但这样做必然会受到伦理委员会的强烈排斥——试想:让你杀了一个人去救十万人,你愿意么?科学发展特别是医学发展,是为了让个体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还是为了让种族持续繁衍呢?这样的悖论还是不要多想了。看了别人的书评,都是从文学作品角度说的呢……
  •     这本书是典型的王晋康风格,而且你会发现王老的“天花”病毒情结很重,从《生死平衡》中的中医对外星陨石带来的天花病毒的治疗,到《十字》中的天花病毒恐怖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对天花病毒出现所谓真空状态的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我觉得王老是个很喜欢生物和生命科学题材的硬科幻作家。很喜欢书中的那句话“上帝憎恶完美“。
  •     “上帝只关爱群体,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之大爱所在”这是王老师本片的内核,所以无论是“低烈度纵火”还是“非洲角马迁徙”都在为这个观点所服务,可是谁去做那个牺牲的个体?文中借由妹茵的口作者表明“人类不是上帝,没有确定某个物质有罪的权利”,那么梅茵也不是上帝,她也没有剥夺马医生性命的权利,在我看来梅茵是一个自视盛高,披着圣女的外衣的恶魔,她可以用自己虚假的爱情和女性的身体去欺骗一个爱她的老实人,她也可以对着她曾向世人宣布她爱的孤儿们投毒……这个的价值观我无法认同。没有个体的存在哪有集体的存在?我们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种,我们更是有思想有尊严有理性的人。 以上的想法,郁积于胸,作者的价值观难以接受,直到后半段,情节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梅茵的病毒”其实就是疫苗?虽然在医学上名字也许不同,但是其研发目的和实际达到的效果就是疫苗。那么“教父”的顿悟在哪?梅茵的神圣在哪?“上帝关爱群体不关爱个体”的思想不就是我们种牛痘,接种疫苗的初衷?那么这篇科幻作品所提出的新颖见解,就不那么新颖了。这本书读完还是有些失望的,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太高。还记得读王老师的短片“母亲”“泡泡”等,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尤其是“母亲”,我想它将会是烙印在心中的永恒的经典。但是这部长篇却没能创造辉煌。但是,不管个人感受如何,还是要给四星。因为这是一本有诚意的书,纵然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也仅是个人观点),但是本书的立意、思考的视角、医学的科普、文字的魅力都还是令人折服的。不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它都使我停下来思考,而这恰恰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如果中国能多出几个像王老师、大刘、何夕这样有诚意的作家,少几个……(为了社会和谐,不罗列了)这样只为销量的作家,那么中国人的整体水平会大大增加。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强烈推荐!!非常好的一本书
  •     楼主你好!前两天偶然看到你这篇评文,觉得写得挺下功夫的。我就转给王晋康先生看了。想听听他的看法,他回信说他的看法是:像这样比较渺远的观点,即我曾说过的“潜科学”或“前科学”,一时之间很难得出绝对的结论。网上有《关于十字科学性的讨论》,那是《十字》发表前就进行的。(以上为原文)
    我查了一下:http://www.docin.com/p-164785122.html 这是这篇文章的网址。王先生不常上网,想让我向你表达谢意。
  •     从这本开始喜欢上了王晋康,对于我,读起来比大刘的舒服,没那么刺激,但对于我这渐渐老去的人来说,这本可能更合口
  •     看得比较早了,老王天赋也许平平但基本功有余,病毒的泄露这方面近些年写的人不多,此书可称为佳作
  •     节奏前紧后缓,人物略显片面,双线并进的结构似乎并非必要,恐怖组织这条线和主线联系不紧。 虽有瑕疵,但作为消遣来看也值得一翻。
  •     中国的科幻作家,挺喜欢用一种理论来套用到整个世界。这种方法太理想化,人非草芥。世界的复杂性,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定律就可以涵盖的。
  •     作为一个前医生,演化生物学臭苦力表示,有干预有的时候更糟糕~~~
  •     老王的长篇里这本应该是炒冷饭最起劲的一次。从出道开始就一直在布道的“低烈度纵火”啊、“医学违背了大自然物竞天择的原理”啊、“病毒真空和堆积阀值”啊。我不用翻到下一页都知道这个角色说了些什么。更何况这本里面每个人物几乎零好感度,新鲜感也基本没有。
  •     一般般,感觉不怎么科幻。主要是讨论敬畏自然的问题,借由病毒为载体,宣扬“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性。
  •     典型的老王风格,故事还不错,思想深度也还行。算是不错的一本科幻吧。
  •     (剧透了哈)——王先生的著作是否都是给翻译做好了准备;总是横跨东西。 就本书而言文中传达的思想有些意思,滥用抗生素是给人类带来了麻烦;但所谓敬畏自然,我只能,呵呵呵,6年前的汶川地震难道也有什么合理性吗? 而文中的十字组织到最后也不是在为人类的利益操作自然:喷洒低毒病毒。 说到底还是没有脱离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人类还是超然的一群,犹如上帝。
  •     2008年
  •     初中时看过王晋康的善恶女神,这个就是延伸版。抛开人物塑造不谈,善恶女神却显得更加完整,仅仅抛出了问题,并未给出答案。十字自以为是的给出了答案,但是未必令人信服。女神到底是善是恶只能留给后人评说,在这里高大全的的塑造显得十分生硬。结尾有点小幼稚。很失望,感觉像儿童文学一样。国产科幻,有三体,就足够了。
  •     支持王晋康的长篇!
  •     整本书的观点我都不太能接受,动不动就是女人的胸脯不太能接受,动不动就是上帝也不能接受。为什么那些病毒的灭绝不能是大进化史的一部分?那些活着的动物渐渐会和病毒共存,那你没见之前灭绝的那么多物种么?凭什么觉得人类不借助自身的力量就能不被这个自然淘汰?!还上升到圣母一般的高度,太可笑,都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然后不在乎那些微小的牺牲,觉得是理所当然,自己想当宇宙的主宰而已。
  •     生死平衡
  •     这个评论好强大啊,膜拜下~~
  •     上帝只关心群体而不是个体。现代医学是不是违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理念引人思考,文采一般。
  •     很久以前就看过,买来收藏的,还是挺不错。
  •     科幻的内核不够硬,场面不够宏大。
  •     那古生物学风格是啥样子……说其实死了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要绝灭吗?
  •     补·标记
  •     感觉里面的某些地方和与吾同在类似,低劣度纵火一直都在有,记得很早一篇关于地震的。不过医学方面的科幻第一次给了这本书,关于类似生物多样性之类吧啦吧啦对我而言还算新鲜
  •     任何作者都无法通过意淫来描绘出受西方宗教和文化影响的人物形象。文字贫乏表达能力薄弱到需要用括号来补充内容、视角过于大男子主义又时常切换,硬着头皮看完。
  •     我觉的你说的合适,大刘曾经提过阅读的快感,相对而言,我认为王伯更注重的是小说的内涵,这篇文章的视野很广,站在人类这个物种的角度来思考和演绎,确实值得慢慢吸收消化。或许我的理解也比较表浅,但我对里面的一些观点还是有兴趣的。
  •       1,
      新书,抢一回沙发。
      
      2,
      了解中国科幻发展史的都应该清楚王晋康的地位——90年代的中国科幻王晋康时代。一直以来,王晋康为中国科幻献上的,都是一片苍老的秋叶。他始终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思考种族的生存,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未来……
      
      说他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人类,确实言过其实。毕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倒是可以说,他是以一个老者的身份来审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时而冷峻刻薄,时而温情脉脉……
      
      要知道,这样的一位老者,对于年轻的中国科幻,是多么宝贵。
      
      3,
      《十字》,是王晋康相当成熟的作品。
      
      整本书,是他的“低烈度纵火”思想的具体阐释。早先,在《临界》,《善恶女神》等作品里都提到这样的思想。而《十字》,具体想象了这种思想的可行性;假设了大众对这种思想存在的不同认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结果;还通过对主人公的考验,以及和恐怖活动的对比,较深地揭示了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上的困境与矛盾。可以说,这种思想已经相当系统了。
      
      除此,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不少成熟表现。王晋康的小说,在叙述上,中国当代文坛,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故事曲折,同时选取最合适的切入点。此外,恐怕最重要的是,他对悬念的使用极有分寸,该露什么,该藏什么,真相什么时候知晓,知晓后如何往后继续推进……他都能把握适度。
      
      不过,也有失败的例子——就是《生死平衡》。真相被颠覆太多次,读者完全失去判断力……当然,也许,那本书只是个试验。
      
      好在《十字》不是。《十字》的线索相对集中,一些支线与主线的拼接构成悬念。不过,更扣人心弦的,恐怕还是人物命运的转折与发展。比如,梅茵由于秘密研制和传播天花病毒被送上法庭,尽管杜律师的辩护很漂亮,出人意料,但我们恐怕更想知道,梅茵何去何从……
      
      还有,《十字》的整体结构也好——刚才提到了,线索相对集中。王晋康以前的长篇,大都独立线索太多。这样的好处是能尽量发散开去,全景式描写,带有史诗的色彩。《类人》就是这样的例子。不过,应该说,《十字》处理得更好。小说主线分明——梅茵背负着十字教义的经历。其他支线,形态简单,都能有效地汇聚过来。同时,小说中还有一条平行线索,就是恐怖分子齐亚·巴兹的经历。这条平行线索被有意地隐含在主线背面,节点式地展现,为主线服务。
      
      于是,小说主线的起伏,事关重大。
      
      在这里,梅茵和齐亚·巴兹的第一次会面,明线与暗线的交汇,铺陈做得很漂亮,始终笼罩在大场面里。
      
      再有,人物。王晋康一直不太擅长写人,总有面具化之嫌——小说里的学生一定是天真不经事的,妈妈一定是温和感性的,日本人一定是精明能干的……不过,这次还好。梅茵这个人物写得很细,不再是宏观上对人物的简单概括了。
      
      同时,我以为,其实《十字》里有个相当出彩的人物,就是赵与舟。这种明显被我们教育给毒害了的人,思想扭曲,心理变态,要想写好——而不是单纯写得变态——确实不容易,作者几乎冒着被同化的危险。
      
      4,
      提几点不足。
      
      第一,法庭上,梅茵公然承认在蛋糕里下毒后,听众的反应未免太整齐划一了,一下子就触及到了矛盾所在。又怎么会这么容易呢?可能大多数人,一时都会反应不过来……
      
      第二,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说中对女体盛的描写,和百度百科里对女体盛的介绍,存在着大量雷同。
      
      第三,其实这一点比较无聊……就是有个叫张军的人物,在第21页时是沈阳人,而到了第214页则是哈尔滨人……
      
  •     开场不错,后面很糟糕。
  •     社会积累的矛盾越多,如果短期内爆发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如果不断的解决一部分小的社会矛盾,这样出现社会动荡的概率就会小一些了。
    ---------------------------------------------------------------------------------------------
    有道理 :D
  •     这个一定要顶
  •     不客气,我对病毒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从你这篇文章我有点好奇,你好像对这方面比较了解。不知道是不是相关专业的学生?老实说,我对小说的人文思考更感兴趣,不过我发现大多科幻作家和读者都对技术层面更看重。而且,我似乎感觉中国的科幻作家,挺喜欢用一种理论来套用到整个世界。我觉得这种方法有点欠妥,毕竟人非草芥。世界的复杂性,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定律就可以涵盖的。
  •       本评论负责讨论技术内核。故事文笔什么的请参见其它评论。
      
      0
      
      这部小说的核心技术内核就是所谓的”低烈度纵火“设想。我第一次在老王的作品里读到这个想法,是《临界》一文;本书可以看做是这个设想的发挥。
      在森林火灾控制里,这个设想的实施是通过纵容、甚至人工引发小规模火灾来清除森林易燃物,防止大火;在老王设想的地震里,则是小震释放应力避免大震;而对于此书,则是通过制造低毒性的、可传播的活菌株,试图以此在人群中造成自然免疫。其效果类似于疫苗,但是因为这个菌株能够自然繁衍传播,无需人工接种。
      
      对于火灾控制,美国现在确实一定程度地允许森林火灾自然发生,同时偶尔还会小范围地制造人工火来清除林间可燃物(英文称为 prescribed fire)。也确实有一些物种的生存是依赖于火灾的,比如若无火灾对高大乔木的伤害,林下小树苗往往长不起来。问题在于,绝大部分的火灾本身就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工火成本高昂、对规划者和执行者的要求也极高,产生的烟雾还是附近居民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有机械方法直接清理易燃物的招数。几种策略各有优劣,目前是共同使用。
      
      对于地震,问题是地震的震级成指数增长,一场7级地震的能量需要上百次5级地震才能释放掉。也因此有时流传的”小震多了,大震就不会来“的说法并不靠谱,小震释放应力没错,但释放掉的量一般不足以对大震产生明显影响。人工诱导上百次5级并非不可能,但难度远比老王设想的要大。
      
      对于传染病,就是本文的主旨。
      
      1
      
      这部小说用了相当篇幅来阐述一个观点:病原体演化在大方向上是会越来越温和的,因为宿主死掉对病原体反正也没好处。而但凡毒性大发作,都是人类瞎捣鼓的结果。
      
      但这个想法太过天真,因为这个场景里并非只有一种病原体和一种宿主。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对于病原体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很快会把宿主杀/筛光,然后自己完蛋。一般采取这种策略的病原体实际上都是从别的宿主来的,初来乍到不适应环境,过些日子就算不消亡也会慢慢变温和。这一点老王没说错。
      
      但是另一个极端——温润如玉通常来说也不是好策略。病原体毕竟是寄生体,需要攫取宿主营养,需要传播。但不对宿主造成伤害,哪来的免费营养?不给宿主带来症状,哪来的广泛传播?(体液传播倒确实不需要症状,但体液接触的难度有点大,若不是人类滥交如此,换别的动物未必能成。)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双方博弈,而是一个公地悲剧。寄生在宿主身上的可不止一种病原体,你当谦谦君子,别人可能已经大手大脚把宿主吃空了。最后宿主死了,别人拿到大把的营养物质、繁殖了大量后代、传播了大量新宿主,你却什么都没得到。
      
      再说了,你怎么着也是个外来的寄生体,是不受宿主待见的。”老老实实过日子“并不能保证你免受免疫系统攻击,而为了抵御攻击,要么去反攻免疫系统,要么靠人海战术拼命繁殖自己的后代。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宿主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然,这伤害并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后果是那些最”善良“的菌株都没了,最恶毒的菌株也都没了,剩下的是中等毒性的传染病病原体,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不太弱,对宿主的伤害也不太强;但不可能向着温和的方向一路前进永不回头。当然,对不同类的病原体,这个中间值也是不一样的。兔粘液瘤病毒当年引入澳洲的时候致死率接近100%,现在已经回落到40-50%,并稳定在此值;野外种群可以找到高达七八十和低至二三十的病毒株系,但都不成气候。
      (致死率是取回病毒后在实验室中未接触过该病原体的兔子品系上测定的,因此澳洲兔子本身的免疫力演化不会干扰这个数值。)
      
      
      回避这个冲突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典型的”划江而治“办法:前者住在大肠里,后者住在皮肤表面,靠食用人类不用的营养物质为食,双方没有资源冲突,只要不越界就相安无事,但要是越界了还是会产生一番厮杀。而白蚁的披发虫(可能也包括动物线粒体)则采用”利益挂钩“办法,它们没有水平传播,只有垂直传播,也即病原体只能传给宿主的后代,传不给别的个体。这时候对病原体而言,宿主的后代当然是越多越好,双方利益一致,就逐渐变成纯粹互利合作的关系了。
      
      
      2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病原体的毒性之所以如此,并不是没理由的。那么,如果我创造了一种低毒性的病原体,凭什么认为它们就能打败自然界原有的病原体,独霸江湖呢?凭什么认定它们能够在自然界里传播开来并稳定存在呢?就算稳定存在下去,凭什么保证将来它们不会重新突变出更大的毒性呢?就算它毒性不变,那又如何保证原有的病原体不会发生突变、改变抗原特征,从而使低毒病原体的免疫效果失去作用呢?
      
      类似的事情其实已经发生在吃油菌身上了。嗜油细菌一直是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重点方向之一,可是实际效果一般远不如实验室里的效果好,原因之一就是人工改造过的嗜油菌虽然效率更高,但养尊处优太久,丢失了好些性状,在野外恶劣环境中经常打不过野生菌。实际上现在有观点认为,人工添加嗜油菌没什么意思,不如多加点其它营养物质,大力扶植天然的嗜油菌。
      
      如果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低毒病原体方法比起疫苗实际上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老王声称”它们在自然界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能够排挤原来的强毒病毒,形成低毒的优势种群“,这完全是想当然,”较强的生存能力“不像主角光环,想安就安,它是完全和病原体的传播能力、繁殖速度、致病能力等等挂钩的。本来低毒病原体设想中应该是一劳永逸的,但实际上它会因为种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失效,要命的是你还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失效,得持续不断地惦记着检测它。疫苗的生产和制造早已工业化了,流感疫苗半年一批地流水制造,低毒病原体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而如果达到了,它又和疫苗有什么成本区别呢?
      
      至于文末说的低毒病原体比疫苗的免疫应答更快,坦率地说我想不出任何科学上的理由。我觉得这完全是为了情节而编出来的优点,就算低毒病原体真的拥有更快的应答,那疫苗也可以轻易把这个优点学过来。而法庭上说低毒病原体能使人获得终身免疫力,这也很莫名其妙。反正最后病人会痊愈,那凭什么疫苗做不到的你就能做到?
      
      但至于缺点,那可就是麻烦多了。疫苗往往是死的,就算活的也只有有限繁殖力,不能传染;
      
      【此处纠正。我原先认为减毒活疫苗按设计不能传染,发生传染属于回复突变等意外事故,但后来发现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减毒病毒不但能传染,而且人们一定程度上指望其通过传染来达成人群免疫效果。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520544的综述认为,对于已知的减毒疫苗,传染的可能性带来的危害并不显著。】
      
      低毒病原体可是能传染的活体,这就意味着它要在人体内大批量地繁殖啊!病原体的传染几乎全是靠数量堆出来的(体液传播依然除外,寄生虫也除外),一种细菌或病毒疾病要能传染给别人,首先它自己通常得繁衍到天文数字。这对人的伤害绝对大于普通的疫苗。而且,低毒病原体还是没有选择性的。我们知道很多人群不适合或者暂时不适合打疫苗,但低毒病原体它在乎吗?过敏者、孕妇、婴幼儿、正患其他疾病者可以选择放弃疫苗或择期再打,低毒病原体可选不了。书中说低毒病原体的实际死亡率是百万分之一,这我绝对不信,连流感的死亡率都比它高不知道多少倍呢(一般估计是万分之一左右)。而突变导致毒力增大啥的可能性就更没法算了。
      
      (PS:流感和感冒是两码事这还需要再强调吗……)
      
      
      3
      
      简单总结:低毒病原体可能是一个有点价值的方向,但比起疫苗来没有整体优势,反而缺点甚多。可能会有个别的几种疾病,使用低毒病原体是有意义的;但指望它改变整个免疫医学的研究方向,绝无可能。
      
      说起来,现实中倒确实是有一个人工"低毒化”的例子,不过这个例子恰恰是疫苗造成的——在广泛接种白喉杆菌疫苗之后,这种细菌的杀伤力急剧下滑。原因很简单:白喉杆菌的首要杀伤武器是白喉毒素,它会破坏人体细胞使其释放营养物质,但是并非必不可少。正常的菌株产生的蛋白质中,光这一种毒素就占了5%。现在我们的疫苗专门针对这个毒素,促使身体产生大量抗体把该毒素一网打尽。这时,花费5%的资源去产生一种毫无用处的毒素,对于细菌而言就太不划算了,因而它就主动放弃了毒素的生产。如果能顺此思路,控制条件来操纵自然界的病原体毒力演化,恐怕比人工强制投放低毒菌株要靠谱得多,也更符合老王那个诡异的“顺应自然”思想。
      
      
      当然,说低毒病原体的价值有限,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疫苗实在是太成功了。托马斯·刘易斯骄傲地宣称免疫疗法是“医学”,而大部分其它的高科技玩意只不过是“半拉子医学”。想对疫苗动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疫苗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疫苗做掉了天花,基本剿灭了脊髓灰质炎,还有效地控制住了白喉、百日咳、腮腺炎、风疹,这些都是急性传染病,要么干掉宿主,要么被宿主干掉,很难形成拉锯战。这些疾病的策略都是闪电战入侵,得胜之后就立刻撤离,不与免疫系统僵持纠缠。这些疾病也是最容易被疫苗一次性地防住的。
      
      可是其他病原体却并不都是这样三板斧。一方面,像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这样的病原体导致的群体性疾病,通常都有大量各不相同的株系组成,前仆后继,第一波感染过去了,第二波接着上。由于株系之间差异太大,很难造出一劳永逸的疫苗。另一方面,像艾滋病、昏睡病、疟疾这样的慢性病,则相对而言安于慢工细活,依靠压制宿主的免疫系统和不断改变自己的表面抗原,赖在身体里不走。这两样都是在长期对敌斗争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晓和免疫系统搏斗的种种花招,因此即使强化了人体免疫系统,往往也是望尘莫及。
      
      面对这样的疾病,目前还是只能依靠其他非免疫的手段。(艾滋和疟疾的疫苗都有进展,但我对最后的结果不是很乐观。)
      
      
      
      
      
      ——正文到此结束,以下内容是不技术的私货,如果只想看技术槽,就别看下去了——
      
      4
      
      关于思想实验。
      
      文中举了一个杀一人救十万人的思想实验,这个实验本身当然是火车变轨实验的变体,没啥新意。但他试图用这个思想实验来证明主人公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就可疑了。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么单纯的行为能够符合思想实验的要求啊……救人的办法有很多,你怎知道释放低毒天花、死一人救十万人是唯一的办法?要是有不死人的办法呢?
      
      思想实验是我们用来讨论道德困境的,但它决不能用来证明我们现实决策的合理性。
      
      
      5
      
      关于“上帝的规则”。
      
      文中说:“关注群体而不关注个体确实是上帝的规则。”
      
      准确地说,这是自然界的规则。对人类不应该适用。
      
      动物没有文化,一切以基因为载体。而基因的存在形态是种群基因库。那么,只要无损种群,个体的价值很小。
      
      而人有文化,个体承载的价值非常大。
      
      6
      
      关于“上帝的医学”。
      
      文中说“角马社会中也有医学的,那是上帝的医学,是自然淘汰。……个体时刻处在死亡的危险中,但种群就整体而言与病原体的关系是稳定平衡,有起伏,但不会太剧烈,不会因某种原因突然崩塌。”
      
      稳定平衡是一个太过理想化的观点。自然界种群数目剧烈起伏和崩塌的事情实在太常见了。
      
      至于自然的医学,能塑造出一群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动物,这倒是没错。问题是,你只看见活下来的,看不见那些被淘汰的。如果我们用自然淘汰法处理人类社会,那么活下来的人可能生机无限,但那些被淘汰的人里面也许就有很多高尚的人,聪明的人,乐观的人。也许那些少长些大脑、多长些免疫系统的人更容易活下来。
      
      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怎么着都得牺牲点什么东西。至于牺牲的是啥,你选吧。
      
      
      ————————————————
      
      最后一段自我纠正一下。
      
      ”上帝的医学“并不一定能塑造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动物。实际上,这更多的是捕食者的贡献。
      
      放任疾病自流的话,世界并不会分成”健壮的人“和”死人“两类,而会分成”健壮的人“、”病怏怏的人“和”死人“三类,而且中间那一类恐怕要占绝大多数。
      
      并且,由于病原体的不停演化,这不是一劳永逸的行为。中间那一类将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是,直接病死掉的角马我们看不到,病怏怏的角马都被猎豹吃掉了我们也看不到,最后看到的都是健康的角马。若无猎豹,我们看到的景象就大概近于非洲饥荒的场景。至于这些健康角马占总数的多少,为了良心安稳起见最好还是别去想。
      
      如果想移植自然的医学,最好连自然的捕食者也一并拿来。若嫌这样执行起来困难,不妨考虑采取人工手段,规定主要生命指标五条不及格者直接安乐死或者冷冻。这就是《3000年乐园》嘛。
  •     老王的水准,值得一看
  •     如果有神存在,若他爱人类,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爱的,这才是出于天道的大爱。
  •     据说王晋康永远在炒冷饭,概念上的确如此
  •     恩,但是也有那种可以不与别人交流而存在的人。对于他们我们是难以窥探其内心的,只能假以猜测。
  •     关爱群体或是个体,绝对理性的人能不能豁达地面对鲜活的惨剧;或许这些都是不可豁免的痛苦
  •     你这个风格是群体遗传学风格,不是古生物学风格啊……
  •       王晋康先生这本《十字》,其结构堪称完美。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梅茵女士为主,而另一条在齐亚·巴兹。两条线里面又有各自的人物和情节,每一个情节都得到了相应的交代,甚至只漏了一面的某个“阿拉伯叛徒国家”的送病毒者也得到了交代。
      
      王晋康先生在这本书上面下的力气非同一般,感觉从整体的结构而言,很完美。这也正是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才能给我们带来的完美感受。厚重而朴实。
      
      但是,呵呵,但是,感觉从内容上而言,有一些我的看法。
      
      首先是所要表达的大背景。无疑,十字这个组织的宗旨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是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书后刘慈欣先生的推荐中也能看出。但是,不得不说,其表现手法并没有让人有太多的敬畏感。维持大自然的平衡,人类不要太多的干涉,驳斥科学万能论,这个也算是老观点了,没有在老观点的更新的、更细的挖掘。《三体II》中,刘慈欣先生对于费米悖论的解释,以及罗辑在最后近似疯癫的解释出这个观点,让人对于宇宙产生了深深地敬畏。但是可能是表达方面的问题,感觉“十字”这个组织,进入的门槛太低,也没有显示出其足够的神秘的性质。
      
      其次,是其科幻的内核。我对于理工科的理论知之甚少,初中学了一点,现在也就是还记得欧姆方程等几个公式,还记得E=MC^2。但是,王晋康先生这个“减毒天花病毒”我是听过这种观点的。早年的牛痘,其实就是一种弱性的天花病毒,那么人类患上了这种弱性的病毒,具有免疫了,自然就排斥了强性的病毒。只是这个观点,王晋康先生过度追求“科幻”中的“科”,反而失去了其中的“幻”。
      
      最后,还想说说剥离了科幻的故事情节性问题,不过到此为止吧,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棒,但是我还是读的很顺畅,谢谢王晋康先生。
      
      
      为了买您这本书,还买了一套沙丘,换了本签名版,呵呵。
  •     睡不着熬夜了……T_T
  •     一直对那个十字架项链和自杀的情节印象深刻,却记不起书名,刚刚想起来顺手mark 高中读的时候就觉得是本故作神秘故弄玄虚的书
  •     人是前提,抛开人谈好坏,有点太扯了吧……
  •     LZ厉害……果断选择关注
  •     老王的书,应该支持
  •     即使不懂医学还是觉得太有趣了!lz可以推荐关于现代医学或是生物研究的入门书吗,不知道在这些领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     想起当年看《沙漠蚯蚓》时的感觉,王老师最大的风格就是气势大,背景大,动不动就扯上中科院、国家主席、二炮啥的,而且还爱满世界乱跑,诚然,这部小说的科幻内核是非常有价值的,王晋康老师也不愧是国内的资深科幻作家,在思想性上是绝对没话说,可是!!科幻小说,不止是有科幻就可以,它还必须要是小说啊!单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科幻作家与大刘,与国际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差的真不是一点半点。
  •     @灵光2010-郑宇
    嗯,也谢谢你的转帖。
    我去读了一下那篇讨论,发现我写的很多东西,他们也讨论过了……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关于人类特异免疫下降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不清楚的领域,大概可以算作是老王口中的“前科学”吧。
    但是老王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却不归属于前科学。病原体的演化是一个在现实中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就现有知识来看,低毒病原体也不是不能用,但确实不如疫苗好用。
  •     王晋康科幻的一贯风格与思想,偏执的科学狂人拯救世界,低烈度纵火应该病毒的挑战。
    ——太精辟了。。
  •     底下这讨论太有意思了!
  •     主旨挺有意思的,就是情节太狗血
  •     情节很吸引人,转折很多,前紧后松,铺垫地很紧张,最后却都让人能松一口气。借助不同的情境设置的问题也很耐寻味。不过,和刘慈欣一样,人物太过简单,尤其是女性,都太漫画式了,当然,如果人物复杂了,情节就不会那么容易展开了。
  •     之前国内好像没人用病毒做主题写成长篇科幻,总不能所有人都一股脑的写太空题材。总得来说是一部很老王的作品。
  •     情节上没什么可表扬的,特别是最后与恐怖分子boss相遇的部分,从确定大反派到打倒他都是一个充满着巧合的过程,特别是,这个巧合,实在没什么逻辑。开头还是很吸引人的,只可惜后面烂了。我只能说,这本书有情怀没情节。科学部分是严谨的。还没有读过三体,回头一定补上。
  •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并不怎么看好。因为跟大刘的《三体》相比,它太平淡了,想象力也不够。但我读到后面,真的为文章里面的思考所震撼。中国的科幻刚起步,虽然各方面都还很弱,但硬科幻里不乏佳作,唯有软科幻实力不足,像《十字》这种哲理思考型的更是奇缺。《十字》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非但指出了科学发展中的真空现象,也指出了中国软科幻的真空现象。如果说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有马鬓吊着,那我们头顶的这把剑几近悬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十字》的意义远超《三体》。在此向王晋康老先生致敬。  (ps:《3T3》也要出来了,黑暗森林法则的终解也要出来了,估计大刘会受到《十字》的影响,其哲理思考一定会很精彩,期待ing!!  刘睿奇啊,你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在我和毛看完一系列科幻小说及拥有亿万星辰的时候,只能看着星星对你表示怀念了~~~)
  •       从朋友手中拿到这本书。老王一直以来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他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往往很鲜明,鲜明到不惜牺牲故事情节发展来表达主题。这更像是一个学者写报告而不是小说家写小说。而在某些他不太适应的叙事上,他并不体现的那么笨拙(比如描写感情和性),而是用一种反常的笔触(不像他以往那种厚重的笔法)去描写,这往往起到的效果是令读者觉得文章中的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脱节了。比如在描写感情时,老王会用一种类似骑士爱情的解释方式,这往往和现行人们的感情思路有较大偏差。这也是造成了老王小说美中不足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十字》与《三体》系列对比来窥视老王和大刘的叙事方式和写法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是:在主题思想上,大刘和老王不相上下;但在叙事表达这个关键环节上,老王不如大刘会渲染和有力度。大刘的小说适合在星巴克喝着咖啡看,而老王的小说适合自己在家一边品茶一边看。
  •     学到了很多病毒知识
  •     絮絮叨叨,以乡村爱情故事的笔法写出了科学哲思
  •     人物苍白,只是用来推动剧情的工具。角色情感纯粹靠作者极其生硬撮合,小说不能吸引人读下去,作为小说,这方面是失败的。 作为科幻思辨来说,观点只有一个——上帝爱群体不爱个体,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论等。 然而一部小说如果只有思辨是不够的,纵然是思辨也无法与专业讨论该类问题的书籍相比。也就是说这本书有一个尴尬的地方:如果我想了解的这个技术伦理问题,大有专业书籍带来更深度的思考和各种视角。作为小说也难以令人读下去。或许科幻小说的意义就在于作为一个不是那么精确且有可能传授部分错误的情况下传教者给人对科学的热情。 有一点还可以的就是主线支线埋藏可以,叙事方式有一种电影感。
  •     想看这个很久了,王老师老是跟天花过不去啊。
  •     哎,老王的点子枯竭了吧。总是那些……
  •     the needs of the many outweigh the needs of the few
    这句话是星际迷航里的,对于这个也适用,她是为了整体人类的生存,一些人被牺牲,但是更多的人能够活下去,而不是小农经济的那种极端自私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       
      如果冲着小说来,还是算了。情节设计得几乎波澜不惊,没有特猛烈的高潮,也没有设计的悬念,只是陈述、叙述、讲述。
      
      如果冲着观点来,非常欢迎。老王告诉我们该如何直面科学的存在——它本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自然解释体系,不过占据了目前的主导地位罢了。它铁定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该如何看待它,遏止它的泛滥,老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老王,强者。
  •     文笔真心一般,但行文态度严谨,idea很棒。
  •     老王太幼稚了
  •        这本书是典型的王晋康风格,而且你会发现王老的“天花”病毒情结很重,从《生死平衡》中的中医对外星陨石带来的天花病毒的治疗,到《十字》中的天花病毒恐怖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对天花病毒出现所谓真空状态的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我觉得王老是个很喜欢生物和生命科学题材的硬科幻作家。
       很喜欢书中的那句话“上帝憎恶完美“。
  •     厉害呀
  •       09年刚出版时买下的王晋康的小说,是一个关于天花病毒治疗方法的科幻小说。
      
      我虽然每年都订科幻世界,但实际上买回来都是堆着等有空再看。所以这本小说也就待了很久之后才被我翻出来重读(当然是在我强迫自己至少一礼拜要看一本书的情况下才翻出来的)。
      
      小时候想要学医,就是因为想要当一个治疗AIDS的医生。小时候的想法太天真,长大后才知道那样很困难。但是看了这书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认为,AIDS等病毒性STD肆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花等强致病毒的真空。因为缺少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它们为了生存也变得肆意妄为起来。在最初治疗埃博拉病的病人血清中,过了10年检测出了AIDS,在那时,AIDS还没有被人们发现。
      
      所以也许这种治疗手段可行:以散播低毒致病菌或致病毒的方式,让大部分人群具有免疫力,从而可以和病毒等微生物和平共处,以微少人群的代价换来群体的安稳。
      
      但这样做必然会受到伦理委员会的强烈排斥——试想:让你杀了一个人去救十万人,你愿意么?
      
      科学发展特别是医学发展,是为了让个体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还是为了让种族持续繁衍呢?
      
      这样的悖论还是不要多想了。
      
      
      看了别人的书评,都是从文学作品角度说的呢……
  •     这是因为你把很多伦理道德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
  •       http://www.ybhk.net/read.php?243
      
      1.
      
      昨天,王晋康签名版的《十字》邮寄到,昨晚,入睡前在床上看到了一半。早晨起来,发现充电台灯还亮着,书合上了。于是索性在床上把书看完了。
      
      2.
      
      看完后,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王晋康式作品的典型代表。
      
      3.
      
      关于十字组织的思想,其实很早就有不计其数的作家介绍过。我最早接触此类思想是郑渊洁的《老鼠医院》,短篇,一个名为金石的灭鼠工作者自愿被基因改造后变成老鼠,把人类的医院介绍给老鼠,帮助老鼠建立医院,最后导致了老鼠的灭绝。这看起来是太极端了。
      
      大禹治水在于疏导。十字组织的思想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但是书中一开始,只是隐讳地提到了十字组织,以及其思想。比如,在梅茵去俄罗斯“窃取”天花病毒的时候,书中没有清楚地介绍十字组织的思想。而梅茵对天花病毒的低毒化则是在在法庭审判中提到的。之前,并没有交代。
      
      从这个角度看,十字组织其实只是赞同疏导性思想。也许是因为天花病毒消失后的真空依然存在,直接播散天花病毒与恐怖组织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主人公采取的是“低毒化播散”。
      
      人类的行为对地球进行改造,并非是罪恶。人类是一个懒惰的物种。使用工具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懒惰。无数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人类越来越懒惰后的生活,但是我想人类只会更加有效地改造自然。没有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人类不可能释放原子核深处的能量。这种能量的释放对人类是好还是坏,那就不是人类自己能评价的了。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把弓箭射到月球上,制造出《三体II·黑暗森林》中的水滴,谁知道拿东西会不会用来毁灭人类呢?
      
      4.
      
      王晋康的作品风格很独特。我总结了好几条。
      
      第一条就是人物称谓混乱。在《十字》中体现得很充分。一部第三人称记叙的小说,作为描述者,对人物的称呼应该是基本固定的。略微的变化,也要涉及到该段文字正在描写的人物。比如对梅茵,第三人称就写梅茵就可以。牵涉到小雪的时候可以用“她的梅妈妈”这样的第三人称描述。但是王晋康的作品中,此类称呼会突变。比如金明诚,其实一贯而用其名字称呼即可,但是书中从金明诚、金副局长、金县长、金副市长……这类官衔称呼变化得很多,而且如果是用来表现其官职变化,那么在有的地方又突然变成了其名字……孙景栓的名字也在小孙、孙总这类名词之中变化。在王晋康的过去的作品中也有此类现象。我不知道这样写从文学上讲是不是合适,反正这是王晋康风格。一眼既可以看出。王晋康在写作中估计是投入到了故事中。比如书中人物称呼孙景栓为“孙总”,王晋康在描述的时候估计也是心里在用这个称呼来称呼他笔下的人物的。
      
      第二条就是女性描写的细腻。王晋康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第一人称来描写女性。这部作品没有用第一人称。可以理解,因为梅茵不是整个故事的各分支的全部记叙者,无法用第一人称表现阿富汗山区的情节。一个成功的作者的优点在于能够塑造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和作者自身差距极大的人物。很多作者写作,其实是在写自己。很多人为什么写日记很容易,写随笔很容易,但是进行文学创作则障碍重重就是这个问题。大刘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描写的作家的创作状态是存在的。大刘坦言他自己没有那个境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晋康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我反而不得而知,对王晋康个人和他的作品看的不深入。但是我知道郑渊洁不是,郑渊洁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其实千篇一律。皮皮鲁其实是郑渊洁自己的化身。而鲁西西的个性,其实不如皮皮鲁深刻。
      
      第三条,结局比较完美吧。这个完美不是说特别的那种完美。《十字》中最后吉吉断了四根指头难道完美吗?我说的完美只是一种,所有人正面人物都友好地聚集,牺牲者都大无畏地牺牲,事业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这是王晋康式完美。《十字》的确展现了这种剧情上的完美。十字组织的理想在中国得以初步实现;梅茵等人,最后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最后有一个自杀式埃博拉袭击);罪恶的反面人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结局……王晋康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是比较完美的。《蚁生》中的结局也比较完美,女主人公生活得比较好,最后有一个神话式的众蚁朝拜,这样的结局也许是王晋康式结局中最不完美的结局了;《泡泡》则是典型的王晋康结局;《终极爆炸》也是王晋康式结局……另外,王晋康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比较好。
      
      5.
      
      王晋康的字不咋样……他在扉页上的签字如果不告诉你是“王晋康”这三个字外,几乎无法辨认……能辨认清楚的只有“2009.3”这个日期落款。
  •     仍旧是对自然与人的伦理的探讨。故事其实说到一半就可以结束了。
  •     没有人类前,上帝管理着这个世界,而且管理的很好
    ---------------------------------------------------------------------------------------------
    好坏是以什么标准而论的呢?
    没有人也就没有好坏。
  •     这是谁定的霸王条款
  •     思维简单,笔法粗糙。以恶为善?谬误。
  •     敬畏自然,顺其自然。
  •     2011-11-25 19:36:41 FF
      总觉得一些国内的作家,对于人的价值、对是非对错的判断,都很怪异。
      杀一个人能救许多人,那杀人就是对的?错!无论杀一个人能救多少人,杀人这件事的判断标准,都仍然是此人该不该杀,此人是否正在进行侵害他人的行为并除杀死他之外别无方法阻止。
      为救人而杀死无辜,这只能是杀人者的个人抉择,而伦理学呢,永远无法论证其正确性。如果为救人不得不付出杀人这一代价,那么杀人者也应该承担自己抉择的后果。
      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杀人,这是原则。
      人绝不能为拯救具体的个人生命之外的利益牺牲他人的生命,这是原则。
      为啥好多作家都不懂呢?
    多数人暴政罢。。。。。从某一个角度看,一个人的A权利和一群人的A权利是等价的。。。。
  •     还是直接看老外写的科幻吧
  •     说明型文字太多 老王的能力是有 优缺点同样明显的书 可能是典型的老王风格
  •     E大的槽。。。真是太棒了
  •     anyway 支持中国科幻
  •     赶在2014年12月31日结束之前看完了这本书
  •       基本上是从生死平衡扩展来的。
      
      小说情节前半部很精彩,最后的结局不够悲壮。
      英雄悲壮的人生更能烘托气氛,参考流浪地球。
  •     @0
    我推荐
    《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
    这本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6620/
    第一推动的丛书之一。
    可能不能算作入门书吧,不晓得你的知识背景如何……但我觉得这本书能最好地让人理解现代医学为什么是这个面貌。
  •     总觉得一些国内的作家,对于人的价值、对是非对错的判断,都很怪异。
    杀一个人能救许多人,那杀人就是对的?错!无论杀一个人能救多少人,杀人这件事的判断标准,都仍然是此人该不该杀,此人是否正在进行侵害他人的行为并除杀死他之外别无方法阻止。
    为救人而杀死无辜,这只能是杀人者的个人抉择,而伦理学呢,永远无法论证其正确性。如果为救人不得不付出杀人这一代价,那么杀人者也应该承担自己抉择的后果。
    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杀人,这是原则。
    人绝不能为拯救具体的个人生命之外的利益牺牲他人的生命,这是原则。
    为啥好多作家都不懂呢?
  •       一直觉得从纯科技的角度预测未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反而,去探讨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以后的人性,这个问题会让我们无从下手。没人知道明天的流行又是什么!
      所以我个人偏爱对人性的发展揣测的文章。
      【十字】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当面对真实的情感和人类的发展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该开始觉得女主角很让人费解,但渐渐明白了,那是另一种境界的诠释,站在了全人类的发展角度。
      话说,中国还真是一个没有办不成的事的国家,我们已经习惯了依赖权威!所以,我一直坚信,房价降不下来是因为国家没有真的想降!
  •     这一部拍成电影会很不错
  •       在流感时期看这样一部描写天花复活的科幻,感慨尤为特别。
      小说承继了王晋康科幻的一贯风格与思想,偏执的科学狂人拯救世界,低烈度纵火应该病毒的挑战。
      前面三分之二都很精彩,从主角梅茵入狱开始,时光刷的一声到了2018年,小说变得垃圾起来。
      书中有人说,梅茵的一生堪称完美。
      恰恰是这完美的一生毁了整部小说。不是我喜欢看悲剧,喜欢看美好的东西被撕裂。而是《十字》这样的结局,把它前面通过献身、孤独、牺牲等营造出苍凉与悲壮气氛,全给破坏掉了。
      如果把小说情节改为梅茵死在监狱里。薛愈和梅小雪继承遗志,终于力挽狂澜,告慰梅茵英灵,真实得多,也感人得多。
  •     感觉写得不利索,全篇就一个科幻点子,故事也不丰满。
  •     故事性不错,叙事比较成熟。中心思想单一,却完整全面。
  •     总之,比《与吾同在》好。
  •     纠正一点,老王这篇也是硬科幻范畴的,技术内核很硬的!
  •     之前没怎么读过老王,炒冷饭自然感觉不到。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我确实很新鲜,但老王的语言……实在没法爱。
  •     不只是伦理道德……
    我们现在交流的基础,就是建立在 人 这个条件上的
    离开了人,这些人造的概念也就没有意义了。
  •     格局很宏大,但内核却很简单。几条线索展开的写法很不错,问题是情节太单薄,叙事手法再高明,也没有多大用处。
  •        这本书我强烈地不喜欢梅茵。这是多么病态的人啊,为了达到自己信仰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养女。这一个,就是唯一的一个,你伤害了一个,就伤害了全部,如果你不重视个体的生命,那么对于你保存人类的目的,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
  •       昨天晚上花了6个小时,读完了《十字》,总的来看是一本不错的哲理科幻,对于其中的医学的东西由于外行无法进行评段是否有硬伤。但是,感觉里面对于感情的描写都很突兀。好像忽然之间两个人就走在了一起,中间没有任何的交代。像薛愈在找到小雪后,小雪刚开始是恨薛愈的,说他是一个白眼狼,是叛徒等等,但是忽然之间就表达了爱慕之情,这中间好像缺失了很多的东西。
      
      作为哲理科幻小说,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的:
      上帝只关爱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
      敬畏上帝,敬畏自然,虽然在小说中提到刻在十字上的铭文有些变化,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东西。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森林大火模型,森林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也没有因为森林大火而被毁灭,而依然郁郁葱葱的生长着。上帝和自然在调节着这些平衡。
      那个所谓的森林大火问题其实跟什么水利啊,政治啊,都是类似的。低烈度、高频次的小火可以降低神林火灾的损失。想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社会积累的矛盾越多,如果短期内爆发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如果不断的解决一部分小的社会矛盾,这样出现社会动荡的概率就会小一些了。
      
      没有人类前,上帝管理着这个世界,而且管理的很好,依照关照群体的策略;人类出现了,不断的用科学来挑战着上帝的权威,人类关心的不是群体,通常是个体。我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人类,人类总是贪婪的、懒惰的,存在着欲望,希望获取更多的东西,而付出更少的东西,尤其是在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但是,当时表面上来看是达到目的了,但是上帝依然管理着这个世界,他依然依照关注群体的策略管理世界,但是重点关注的群体将不在是人类。人类与其他的群体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群体的损失都将会影响这个世界的平衡。
      
      期待所谓的和谐世界的出现。
  •     其实挺不错,放下对老王的偏见这其实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
  •     楼上这是什么逻辑。。。。
  •     所谓标准并不一定是由人类来制定,人类也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     只是一大段的科学伦理(不知道怎么描述这个名词)讨论,塞进了几段生硬的感情戏描写和流行的反恐情节。比起刘慈欣,文笔和叙事更落了下乘。当然,也没觉得刘慈欣的行文好到哪去。
  •     科技是否全能?应该关注群体还是关注个体?很深入的诘问,有意思。
  •     行文有点土
  •     使用疫苗还是低毒病原体的分别,在俺这个完全不懂专业滴人看来,是要控制还是不要控制此一医学操作的对象和过程的分别。
    作为一个无知人士,俺觉得这种关乎健康的事情,还是有控制比没控制让人安心。无差别治疗有时有无差别攻击一样恐怖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