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与三案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536666481
作者:温功义
页数:533页

内容概要

眼下,通俗化解读历史成了一种时髦,书店\媒体充斥着浮躁文人和小混混们吐出的一摊一摊浑浊的泡沫,拿来翻翻,大多面目可憎,不堪卒读,要么自己对史实还处于"积食"阶段,要么语言乏味,如同嚼蜡.不过,有一点,我同意一个朋友的看法,这帮人虽有种种不堪,但至少提起了大众对历史的阅读兴趣,总比从那些瞎掰电视剧里了解历史强一些.
这时候我发现了温功义老先生的<明代宦官与三案>.很难对这本书做准确评价.形象地说,就是从一缸水里取了一瓢饮的感觉,似乎那些几百年前的古人都在眼前活了起来.史实逸闻随手拈来,左右逢缘,举重若轻.语言平实,娓娓道来,文气冲谈通透,只在漫不经意之间.如果没有对明史十分的了解和老到的文字工夫,做到这一步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长须飘飘的太极高人,劲力内敛,波澜不惊.比之于那些憋得脸红脖子粗的混混们,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温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的老报人,少有才名.更令人惊叹的是,解放后,温一直赋闲在家,啸傲山野,吟诗添词,是个真正的自由人.偶尔给一些文史杂志写点东西,或弄本英文小说来翻译,但也并不太关心出版.前些年在大陆走红的黄仁宇,著作中对温的文章引用在所多有.
能随手就弄本英文小说来译译,其英文功底,可见一斑.
温能如此不羁于俗务,大概和他家底较厚,不至于为斗米折腰有关.温的父亲原为张之洞的幕僚,后在京城行医,名头很大,收入不菲.
我喜欢的几个写历史著作的人,黄仁宇/唐德刚/王树增,都比不了温功义,虽然名气都比他大.
温先生1990年去世,72岁.

书籍目录

一、明代宦官的概况
二、郑和下西洋
三、从永乐到宣德
四、王振擅权和土木之变
五、保卫都城与上皇回京
六、南内的禁锢和夺门
七、夺门以后
八、明宪宗·汪直·东厂和西厂
十、正德年间,宦官之势复起
十一、嘉靖初年的议礼
十二、朝臣门户之渐兴
十三、冯保和张居正
十四、万历一朝政务的败坏
十五、从万历到天启
十六、天启

作者简介

本书以灵活流畅的文笔,扼要介绍了中国宦宫(太监)的由来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和影响;综述了明代宦官的概况;接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将明代两百多年间的著名宦官(如郑和、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和宫廷内部的重大事件(如“土木之变”、“夺门”事变,帝位之争、厂卫之争等),作了生动的叙写。书中广泛反映了明代的朝野斗争与社会生活,形象展现了明代政治制度和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发展演变情况,深刻揭示了明王朝存在的各种矛盾弊端及其由盛而衰的原因。著者在系统、全面介绍各朝宦官的奇闻异事及其对宫廷政治的重大影响时,还将朱元璋建国到崇祯帝覆亡的全过程,也生动、概略地勾画出来。读者从中会大开眼界,深感这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封建宫廷斗争史和高度浓缩的中国太监演变史。


 明代宦官与三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温先生真的是以闲云野鹤的态度写下了这本书(或曰两本,《明朝的宦官和宫廷》加上《三案始末》,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交互重叠的)。这种态度很干净,不是为了要哗众取宠上销量,也不是为了要沽名钓誉打个什么奖(俗称搞艺术)。但是问题还是来了,作为本书的读者,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为名为利是不行了,那么这本书对于其读者的“效用”(原谅借用一下经济学名词,其实说功用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又在于哪里呢?大多数人同意读史是为了以史鉴今,古为今用,那么这本温先生的明朝历代皇帝的故事汇可有此等功用呢?以史鉴今为修身的读者可能要失望了,书中写的正人君子不多,奸佞小人不少,墙头草老好人更是处处可寻。温先生平铺直叙,笔下并不多加褒贬之意,更无意宏扬哪个主旋律,用一句现在的时髦话讲:Just for your information。哪些事牵连出哪些人了,就照实写一写,无论其奸忠或属这党那派的。好比于谦,历经土木夺门之变,当然不免多写几句,但一点也没有要大发宏论的意思,事情说完了也就翻过去这一页了。好比钱谦益,因为书中只写到明思宗归天,于是只是提了个名字,而后其为朱明事业的感人事迹也无着墨。再有万世大清官海端,因为没跟书中的故事有沾边的,干脆略过不谈了。倒是有明一代的诸位大珰权相宠妃,因为种种大事大案少不得他们的“出力”,在书中可是此起彼伏,很占份量。他们的种种不堪手段书中也是言无不尽,让读者修身无着,想败德倒有个指引了。这也不能怪温先生,谁让有明一代他们真的那么混蛋呢?以史鉴今为治国的读者可能也要失望了。自从朱家定了天下,历任的国家元首才堪大用的,并且还是有志于此的,真是凤毛麟角,太祖成祖温先生放了他们及格了,以下的子孙们实在是过不去这个考核指标。所以书中写皇帝治国还不如说是写皇帝如何恣情肆意地当好将军,当好商贾,当好木匠,当好仙人,当好情人来得贴切。一句话,就是没兴趣当好元首,你能把他们怎么地?所以看看大臣们还挑得出几个为后世称道的,对于这些龙子龙孙们温先生实在没用出几个好词儿来,也不能怪温先生,谁让有明一代他们真的那么不适合当皇帝呢?于是回到前面的问题,这本书对于其读者的“效用”又在于哪里呢?以我之愚见,诸君不必太较真了,温先生就是写了一个故事汇,皇帝大珰权相宠妃良士都在了,你想当哪个尽可以从书中学到几手。因为明朝的事情难说在今天就不会发生了,所以效用肯定还是有的。至于温先生对于宏扬美德或宣讲厚黑权术有无兴趣,因为温先生已经驾鹤西游了实在无谓再去讨论。读完温先生的书,我窃以为他对于两者是都提不上兴致来的。
  •     早先在书话上见人赞这本《三案始末》,颇感兴趣,随手一查,重庆出版社1984年出版,心凉了半截,想,得了,可遇不可求。谁知在网上轻松就找到了电子书,感叹信息时代的神奇。(似乎重庆出版社2004年将温功义的《三案始末》和《明代的宦官和宫廷》合为《明代宦官与三案》一书再版了。)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种说法,说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好从明史入手,理由记不太清了。(自己的坏记性,唉~)这可能是现在书店里明史著作(很多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琳琅满目的一个原因吧?从一版再版的《万历十五年》,到去年大热的《明朝那些事儿》,还有电视剧本《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及口碑不错的《大明朝的七张面孔》……温功义老先生不足10万字的《三案始末》与它们相比,绝不逊色,不仅体现在学识与见地上,还有今天人们很看重的娱乐性,后半截我几乎是咧着嘴当侦探小说一口气读完的。这精彩来自历史本身,非作者要迁就市场,单纯地为娱乐而娱乐。 “每个开国之君为了保全它的基业,总要除掉一些前朝制度中对帝王起到约束作用的条文,而添上一些扩大王权的条文。”朱元璋最大手笔的一项就是废宰。明初身居相位的四个人中有三人被杀(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就连惟一善终的徐达民间也盛传是被朱元璋赐了全鹅毒死的。这个相位可真有点儿电椅的味道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撤消中书省,直接统驭六部,原先宰相的职权被分与阁臣。阁臣没有宰相的专门机构,不过是在殿阁中办事,也没有宰相的执行权,凡事需听皇上吩咐,提出办法被皇上批准后,才能拟旨颁行。这正是朱元璋想要的一群既能办事,又少实权的人。且有明一代,阁臣少则四、五人,多至七、八人,从黄淮谢缙,到张骢夏言,夏言严嵩,张居正高拱,相互间倾轧擎肘,明争暗斗不断。 不能不佩服朱元璋,他煞费苦心设计出的新制度,让他那帮老虎生狸猫——一代不如一代的后世子孙稳坐了多年江山。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登基之时,魏忠贤的势力实已很大,如在以前各代,实是篡位有余,但明代长期所造成的各部之间相互扯皮的风气,却使他们转动不灵,无法举事。不过“因此而造成的竟有很多皇帝多年倦于临朝,诸臣之间相互扯皮,而使国势日衰,腐朽日甚,终至不可收拾,则又是另一面的必然转化,这可又是当日一心谋求增重帝权的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了。” “明代自始便是以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来增重帝权的,随之而来的便是诸臣之间相互勾结,渐成门户。到了明末,门户更多,争斗益烈,而且内外相结,自后妃、诸王、内监、外戚、阁臣、九卿、言官、外吏,以至去官乡居的名人、学士,无不涉及门户之争,各有一派。但是派别虽多,小的争论固然各自有异,遇到大的论争,声气相通者又常相互依附,于相异者共争。这样,就又常成为相互对立的两派。”由荒唐透顶,不可救药的万历皇帝肇始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让万历、天启年间的朝野上下鸡飞狗跳,两派势力斗得好不热闹,温功义先生在书中有精彩的描述。 《三案始末》里有两处地方逗得我特别开怀,不敢独享,贡献在这儿: 还是那个万历皇帝,身为一国之尊,却像穷鬼转世,贪钱贪得要死。想出“矿税”一招,不管有矿无矿,只要有人报称哪里有矿,就派出大批内监前往坐索,多方搜刮,扰得民不聊生。万历三十年,不知他吃了哪门子丹药,自觉病危。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万历皇帝在遗诏里提出废除矿税。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事儿!谁知他的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几个小时,就又好了,想起要废除矿税,那心疼得呦,派了一群中使死命往内阁跑,要收回成命。据说司礼太监田义曾据理力争,加以阻拦,恼得万历竟想用刀砍他。阁臣沈一贯本也想不给,但经不起中使折腾,最终作罢。后来田义一见到沈一贯,便啐着埋怨他:“相公稍持之,矿税撤也,何怯也!” 万历的倒霉儿子明光宗,本来就因为万历立储的事夹着尾巴活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熬到即位为帝,第三十天就莫名其妙死了。死之前还被人灌了粒红色小药丸,有人猜是纵欲过度。他生前宠幸的李选侍,想挟持将立为帝的孩子皇长孙朱由校,给自己搞个皇后当当。可她的人品、家世都说不过去,群臣哪里肯肯。明光宗驾崩,群臣赶往乾清宫,哭临之后,发现皇储朱由校不见了。内监王安一面悄声和次辅刘一燝说,新天子给李选侍藏起来了,一面去见李选侍,说皇储出见群臣是必不可免的。李选侍一时被他说动,将朱由校交给了王安。随即又觉不妥,想将朱由校拉回。王安闪过这一拉,牵着朱由校就往外奔。守侯在外的群臣一见便高呼“万岁”,刘一燝在左,英国公张惟贤在右,拉住皇储的双手,把他扶上了停在宫外的御辇。这时宫内不断传出“哥儿回来,哥儿回来”的高呼,还有几批内侍追赶出来,想把人再抢回去。刘一燝靠紧御辇疾行,一连挡回三批追来的内侍,把皇储护送到文华殿后,先行立为东宫太子。在和李选侍的争夺中,群臣先胜了这一局。这叫一个扣人心弦呦~ 历史上这两个不起眼的瞬间拍成电影,一定精彩得要死。而读到它们的时候,我很莫名其妙地想到了句几年前流行到恶俗的王家卫电影里的台词:“每天你都会和许多人擦身而过,却不一定发生什么事情。当时那个女孩子离我只有零点零一厘米,五分钟之后,我将会爱上她”……^_^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读了三案部分。就是《明代的宦官和宫廷》的缩写版。不过还是很好看。
  •     对于明朝,我了解的确实比其他朝代略多一点。了解得越多就越不喜欢。这书其实是两本,用“与”隔开。前面明史通俗易懂,有一定的深度。后面再深八三案,内容不免有些重复。三案的始末及影响也较为细致。先生文笔好评!
  •     好在简易明白晓畅
  •     我的乖乖
  •     講了很多明代政治的故事,但實際上跟宦官有關的部分可能佔不到整本書篇幅的一半
  •     很好看的历史普及读物。是前后两本书《明代宦官》与《三案始末》的合集。前后相当多重复。不过老先生文笔真不错,看似娓娓道来全不在意,却功力自在其中。
  •     看了三案. 对于明末历史是个好的切入点, 文简且入理.
  •     那天与Seymour兄谈及写史书时对材料的剪裁问题,当即想起这册书来。书名明代的宦官与宫廷,实际却可视作一部简短的明史来看。温先生将浩如烟海的明代史料挑选拼接,以时间为经,宫室与官制的关系及其影响为纬,拣择精当,详略合宜,叙述生动,评论中的,一部波谲诡异时缓时急的明代风云录,就此开展。此书即在明史著作中,也堪称翘楚。但话说回来,一朝兴衰的历史,竟能靠宦官宫廷里那点事就能串接起来,也委实令人气短。可惜当代红墙以内的史料不易得且真假莫辨,不然倒真可以据此搞出一部红朝奄竖史来玩玩。
  •     引人入胜的学术普及读物。
  •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读好书差版本。野鸡出版社的校对不忍直视。三联的版本想必好很多。 书本身为典型的大家小书,《明代宦官与宫廷》及《三案始末》二书合刊,则前后两者皆有重复赘余,读来不悦。但并不妨碍书中厘清主旨脉络与冗杂枝叶,而以明末乱局观之则尤为难得。
  •     《明代的宦官和宫廷》、《三案始末》二书的合订,前者较流水账,干货不多。
  •     比较喜欢这本书的风格,推荐
  •     简明版《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非常好。
  •     想说,太TM好看了!读起来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到凌晨四点。
  •     最可值得称道的是 毫无意识形态的痕迹 难得
  •     通俗晓畅,虽嫌不够深入,但某些地方却很精辟。题目虽然有宦官,但是总体而是在讲明史,没有十分突出宦官这一个主题。
  •     此版本错别字偏多。
  •     活泼
  •     一開始作者把明朝的故事用流暢的文字講述了一遍,關注點主要在政治和內監上。可以讓人更好的看一看明朝的歷史。
  •     总体来看,作者以帝王为中心(而不是宦官)把明代历史梳理了一遍。
  •     目下写“XX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全抡起来,也不及温相公的一个脚趾丫。
  •     论史当如是。
  •     很有意思,静下心来读一读,历史真是耐人寻味~
  •     这版不好
  •     虽然书名是讲宦官的,其实完全可以当成明代简易通史来读,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