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13316198
作者:前坂俊之
页数:311页

内容概要

(日)前坂俊之 Maesaka Toshiyuki
1943年出生于日本国冈山县,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1969年进入《每日新闻》东京总部工作。现为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学、IT传媒学。主要著作有《传媒统制——日本的战争报道》、《日本伟人奇行录》等。
译者晏英,江西省高安市人,2007年获日本山梨学院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早稻田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留日期间,曾荣获日本Global Voices form Japan征文最高奖。现任教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任东京中文周刊《阳光导报》时事评论专栏作者、日本亚洲政治经济学会会员。著有《从近代立宪主义的原理看现行中国宪法》(日文),译有《医疗纠纷调解——纠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书籍目录

推荐序/展江001
中文版序004
日文版序008
第一章关于自我认罪的声明
——报纸和审查1
第二章从中日对立走向“九一八”事变15
第三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29
第四章爆弹三勇士的真实面目
——军国主义的赞歌是这样制造出来的50
第五章日本退出国际联盟
——世界孤儿的诞生63
第六章“五一五”事件及相关评论84
第七章言论弹压导致的自我约束和离间军民关系问题100
第八章从京大泷川事件到天皇机关学说事件116
第九章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
——针对报社的恐怖活动138
第十章陆军宣传册事件和永田铁山暗杀事件152
第十一章“二二六”事件中受到致命一击的报纸165
第十二章“二二六”事件之后190
第十三章同盟通信社的成立198
第十四章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212
第十五章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225
第十六章太平洋战争之路237
第十七章太平洋战争开战的独家报道255
第十八章报纸已死268
后记292
译后记295
注释300

作者简介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 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
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言论已死,国家终于灭亡。”回顾日本近代从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直至战败被美军占领这段历史,正是日本言论自由逐步被扼杀,新闻媒体充当了军国主义的传声筒,战争报道被国家歪曲,陷入了与事实相距甚远的虚伪、捏造和欺骗中,并最终导致亡国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只是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犯下的罪行,与广大日本人民群众无关,其实这并不符合历史。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努力学习西方,取得巨大成绩,也学习西方帝国主义,几乎每十年就发动一次对外战争,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国内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借此也转移了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诸多社会矛盾。明治时代之后被称为所谓“大正民主时代”,但竹村民郎先生指出,以北一辉为代表的所谓“自由民权运动”其实是一种披着“民主自由”外衣的“伪民主”,这一派思想家和运动者在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候总是转变为军国主义者,其本质是一种“天皇主义工团主义”,主要代表了对明治时代以来形成的“元老政治”、“财阀政治”的不满,他们厌恶丑陋虚伪的政党政治,财阀、政党架空了天皇,使日本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认为自己才是真正忠于日本忠于天皇的爱国者。在今天看来,这种所谓的“大正民主”其实是带有军国色彩的“民粹主义”。了解了这个背景,也许就不难理解“大正时代”之后为什么会急剧进入举国总力战的“昭和年代”了。依据明治宪法,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度,应该说日本报业在宪政的体制下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但为什么在1931到1945年的军国主义时期会沦为政府和军部鼓吹战争的工具,并自觉配合政府制造假新闻?新闻界是如何一步步屈从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舆论压力而误导日本民众的?前坂俊之这本《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运用大量详实的历史史料,讲述了日本新闻业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全书包含的信息量大,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值得我们今天深思。日本的新闻业、报业从来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国营企业,新闻业之所以几乎全部沦为军国主义的原因主要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报业就借助战争而大发展,每一次日本对外战争都给报纸发行量带来巨大的提升,以日本主流报纸为例,《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发行量在大正年代末期突破了100万份,而到了1936年,《朝日新闻》的全部印刷份数约为230万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末增长到351万份。在被称为“没有比这里竞争更激烈”的新闻界,战争就是扩大发行量的最好机会。反对战争不仅会引来政府和军部的不满,也会惹怒国内爱国主义的民众,发表反战言论的报纸会被骂为“卖国贼”“汉奸系”。政府还出台了《报纸法》等言论管制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违反禁令的文字将被审查部门禁止发行,每一次禁止发行都将造成报社的巨大损失,政府和军部还会利用利益关系恐吓广告主刊登报纸广告,彻底断绝报社的收入来源。《每日新闻》的高田元太郎回忆,他也曾想过反抗军部荒唐的命令,“但考虑到过万的职员及其家属将会流落街头”,只好选择屈服,“比起国家和国民的命运,自己报社的命运更重要。” “在乡军人会”还会发起“不买运动”来抵制那些“不爱国”的报纸,许多地方小报顶不住发行压力也不得不屈服。有些狂热分子者甚至会向报社和媒体从业者发动恐怖袭击,《时事新报》社长武藤山治因为揭露腐败的官商勾结财阀巨头“番町会”被歹徒开枪杀死,随后《东京朝日新闻》编辑部遭遇一个持日本刀的歹徒袭击,编辑总务被砍至重伤,报社员工为以防万一,开始在身上悄悄携带防身用的短刀或日本刀,还采取了在桌子下准备木刀的自卫措施。日本新闻界进入了“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即使是处在这样恶劣的内外环境,但当时日本新闻业也还是有少部分坚持自己良心和新闻理想的从业者。1932年军部少壮派发动“五一五政变”,刺杀了犬养毅首相,标志着政党内阁宣告终结,军部用恐怖手段给反对军部实力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家狠狠一击,再也没有什么能从正面抵挡军部的行动了。《大阪朝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对这个重大事件,都只谴责恐怖分子的行为,甚至对恐怖分子刺杀首相是为了国家好的动机表示同情,对于其背后军部的势力不敢有丝毫触动。但《福冈日日新闻》的主编菊竹六鼓则大胆顶住各种压力,连续撰写、刊发多篇社论、评论揭露真相、批判军部。他写道“如果真的接受了军部的要求,政党就会变为军部的打手,变成军部专制的工具。要是变成了为军部操纵的傀儡,那内阁的存在还有什么必要呢?”他准确预言了后来日本政治的发展走向,宪政彻底被破坏,军部主宰了一切。菊竹的底气来自清贫,他以“新闻记者以清贫为荣”、“新闻记者必须比裁判官(法官)还清白”为信条,虽然过着家里连挂钟都没有的生活,却从来不拒绝来求助的人。他认为“报纸本来就负有评论的使命,正如这样的场合(指五一五政变)更应该充分披沥其抱负,完成文章报国的大业。”这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坚持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而忙于赢利,在保护新闻自由方面缺乏气概和勇气的媒体只能是自掘坟墓。(王绍贝)删节版刊于《南都周刊》2015年第六期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Culture/201503/38498.aspx
  •     日本的新闻媒体在1930到二战结束,和军部、政府的关系以及同行的关系比较复杂。对于思考过的不同意见,从最初的抵抗到服从,对于同行,竞争比合作重要。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纸的运营比国家的存亡重要。有句话比较好,军队害怕新闻这张嘴,而新闻却不需要害怕军队。我已经不记得原文的讲诉,大概是这个意思。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嘴的厉害,唾沫星子淹死人,三人成虎。所以,给我们的提示:1) 要开展工作,首先用嘴巴向别人灌输你的思想,给他们洗脑。正是军部掌握了媒体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所以占大多数的看热闹的人,还是会跟着舆论走。人还是个随大流,怕孤独,缺主见的动物。2)考虑问题需要有站位。日本弹丸之地,也敢称自己为日本帝国,也曾做过独霸东亚的美梦。媒体在呼吁时,也考虑作为大国,如何进行外交,如何作战,如何规划未来。日本现在的崛起和大国意识也是分不开的。3)事实的真相,需要直白袒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如果是不正确的,真相迟早会出现,只是一早一晚,而名节不是承认错误就会回来的,如同一张纸滴上墨水,就不再是白纸了。4)人活着需要思想,要有信仰。桐生悠悠感觉颇像杜甫,衣不蔽体时依然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尽欢颜”。如此清白傲骨,也不得不服。当你什么都不怕的时候,那么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而会惧怕你。历史总是在重演。新闻本身,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客观?只是好奇,当媒体跟政党在走,哪怕是出现在报纸和广播里,新闻还能称之为新闻吗?在企业里,我觉得很多东西,尤其是舆情类的东西,都是宣传。连电视媒体大牛也一样。我们需要长出一双慧眼,生出一个有判断力的头脑,看待这个世界传达给我们的各色各样的信息。
  •     在现代社会,新闻业的重要性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自新闻报纸诞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通过新闻来认识真实世界,分享与己相关的时事信息,并借此介入公共事务。没有新闻业,普通公民就无法了解政府运作的实情,更不可能对政治家施加影响。因此,新闻业被认为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以外的第四权力,是实现社会监督的无冕之王。以哈钦斯为首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甚至把新闻自由视为政治自由的基础,如果新闻机构受制于政府,那么人民就失去反对极权主义的斗士。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能高估了新闻业的能量。迈克尔•舒德森就指出,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的权力,只不过因为媒介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冰山上看得见的顶端。除了新闻媒介之外,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却难以看到。例如,在著名的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坚持对丑闻进行连续报道,最终迫使尼克松辞职。这被视为新闻媒体影响政治的一次重大胜利。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泄露信息的政府官员,没有联邦法官的持续施压,没有公诉人坚持以白宫为传讯对象,不可能引致总统辞职的结局。因此,新闻业对政府的影响力其实有限。相反,政府作为新闻业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又是新闻消息的最大来源,却对新闻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从水门事件来看,新闻业要起到作用,政治分权和新闻自由,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很不幸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本都不具备。倘若我们把历史拉长来观察,可以看到,这一缺陷早已植根于日本新闻业。日本新闻业兴起于幕府末期,其初衷是为了宣传幕府的开国政策。萨摩和长州两藩掀起倒幕运动之后,报纸成为双方政治角力的手段。尊王派和幕府派都积极创办报纸,并在报纸上发表大量政治评论和报道,宣传己方意识形态。明治初年,刚刚颠覆了德川幕府的新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镇压支持幕府的报纸。在1875年,政府又颁布了意在控制言论的新闻条例。短短数年之内,因触犯条件而遭受处罚的就多达两百多人。由此可知,日本报纸从诞生之初就与政治密不可分,并始终笼罩于政治权力的阴影之下,难以挣脱。及至本书叙述之始,即“九一八”事变前夕,情况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甚至有所恶化。除了由来已久的政府管制,军国主义的崛起也使得报纸的力量进一步衰弱。军国主义对新闻业的影响不止是体制上的干涉和重压,更是现实中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暴力行为。因为多次发生主编或记者被砍伤砍死的事情,各大报社员工人人自危,纷纷随身携带刀具,以防万一。甚至有人建议报社干部应该被允许携枪。前坂俊之形容,新闻业此时已经进入了“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在极右恐怖暴力面前,首相犬养毅尚且不能幸免,大学教授因此遭到辞退,手无寸铁的记者又如何能够与军部和右翼暴徒抗衡?从史料的收集铺陈来看,前坂俊之的这部著作可谓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作者的本意是批判日本报纸的软弱和自私,导致军部轻易掌权,把国家推入战争的渊薮。然而,吊诡的是,作者的叙述越详细、绵密,我们就越容易得出“报纸根本无力对抗军部”的结论。从另一角度而言,前坂俊之的论述可以说是战后“忏悔共同体”(丸山真男语)的余绪。对知识分子而言,战败投降意味着对过去的一次否定。他们对战时未能坚持反战立场感到悔恨,因为未能反抗军部和政府的暴行而责备自己的软弱无能。忏悔、反思、自我批评和政治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其结果则是对过去体制的彻底批判和对民主未来的拥抱。所以,前坂俊之才会在书中强调,报纸不能自居于受害者的身份,罔顾其助纣为虐的罪责。这一忏悔式的追问,十分有力。报纸受军部高压管制,这是事实,但未能坚持抗争,也是事实。只有建立在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之上,才有可能长久保有新闻言论自由,才有可能防止国家不幸的再次发生。这才是作者写作此书的最大目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确实不错
  •     世界在變只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具體事物在變。人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     当时日本国民因为被言论管制的媒体不能做出真实负责任的报道,因而对侵华战争存在非常大的误解,别说这不是一遍正义的战争了,连南京大屠杀这样惨无人道的暴行都被刻意抹去不作报道,虽然外国媒体书刊进行了抨击,可是用所谓发表对军部不利的言论的东西被禁止了,所以完全不被知晓。悲哀。
  •     只看了前面一章,好奇后面的具体发展。8月16号日本报纸空版上市,因为前一秒还在鼓吹焦土作战一路凯歌的编辑记者无法180度转弯面对战败消息交代他们曾经的隐瞒,于是迎来从上到下的辞职……
  •     后面竟然印重了几十页
  •     历史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这大概更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用于探索真相的决心。160306
  •     说来说去,还是体制的问题,连政治家都朝不保夕,媒体哪来的力量对抗军部?当然,一个民族的觉醒、进步还是在于自由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的觉醒,而言论自由、舆论监督是首要的吧。
  •     对于新闻舆论的管制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其实都不是新鲜事,问题是,怎样才能让社会舆论,特别是在战时这种新闻界被严管而噤若寒蝉的特殊时期里,去发挥出针砭时弊的真正效果,而不是沦为官方的宣传机器,这是本书没有去深究、但却是最重要一点。
  •     不错,极好的史料,彼时的日本与今日的中国在精神上很像啊!
  •     媒体的战争责任 对我外新史论文很大帮助啊
  •     历史总是枯燥的,但我偏爱读史,但这本书过于单调,基本都是史料的累积,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但是对于对着来说就很无聊了
  •     现在的媒体集团还会担心当初他们担心的问题吗?照我看来很不乐观。P.S.我国的呢?
  •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历史往往是能看透的,而置身其中之时,却被时代的浪潮重重裹挟,身陷囹圄,做一个能保持清醒冷静思考的人,太难。
  •     史实的震撼
  •     也是一面镜子。但狂热分子向来不需要镜子。
  •     这本书充满了悖论,其一就是无视了日本报人也有为国牺“声”,以及自我战争狂热化的自愿的、主动的一面。另一方面,报人的自我反省也有马后炮来盖棺论定的倾向,这一点作者在还原当时舆论环境愕然的方面欠缺了国民的表现,这就导致国民仿佛完全是舆论导向被动的接受者与无动于衷的受害者(“被欺骗了!”)。这一倾向贯穿的逻辑始终是日本为何而战追问的断链子之处,但也确实颇有些无解。
  •     一般般,没什么深入分析,就是材料汇总和,感慨下新闻界要是联手反抗军部就能如何如何。大环境放在那,这种天真逆势的假设不过是说说罢了。另,只有最后一两章关于太平洋战争时的新闻界,这个标题实在有些误导读者。
  •     “最近的社会不安都是因为报社不按规矩写作。”——日本司法大臣小山松吉,1933年
  •     大一的时候看的书,当时读完还气势汹汹地写了点东西。后来去上了新闻辅修课,才知道新闻不完全是我想当然以为的那个样子,打算回读。
  •     言论既死,国家则亡。其实日本人的战后反省故作姿态的也不少,但是总比没有好
  •     日本脱离国联时的举国一致是不是和前几天所有报纸的"决议是一张废纸"颇为相似?如果国家卷入战争、让千百万年轻人为根本不值得的事情葬送生命,那犬儒主义的媒体都有责任,霓虹是然,吾国亦然
  •     史料详实。讲日本新闻史的书,国内似乎罕见
  •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军队权力太大,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媒体发展是极大的伤害,看完以后才发现,抗战前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陆军部只手遮天的程度是如此可怕。与其说是主流报纸迎合时局的做法在毁灭日本的舆论场,倒不如说是陆军部把控朝政在毁灭日本的政治生态。PS:日本报纸的标题真是各种不对仗押韵而且奇奇怪怪的……
  •     还以为会有很大的史料利用价值,其实只是对文章题目的罗列及对部分新闻稍加叙述,有些像我硕士论文中对《支那论》十篇文章的概论,或许对新闻内容的解读还没有我对《文明论概略》的解读要来的好。书中还有对历史事实的叙述,这些叙述现在看来也只是一些随便哪本通史就可以查阅到的内容,总体感觉一般~~~~~~~~~~~
  •     专业不对口。全文连贯性不足,但是这种历史上被忽视的细节,反而有种难能可贵的猎奇感。
  •     来世尤可待,往事亦可追
  •     昭和维新的军人和媒体人都比当下的天朝同行强一个星系
  •     优点与缺点相当一致,资料扎实,不讲究文字技巧,没有个人判断。但同样枯燥,没有分析,只能当资料。
  •     史料集锦,大纲式的作品。新闻媒体之作用,必须得有一个健康文明法治的社会支持。深究之,其实教育最重要。在极权之下,能够自我教育和保有自由思想,似乎是一件随机和运气的事。
  •     推荐一下,很不错的书,可以更好的了解日本人的特性
  •     雖說沒有個人觀點,但史料的收集令人信服。就現在而言,頗有點前車之鑑的意味。(新星的出版系統有點不認真,錯字不說竟然重印了那麼多頁)
  •     五星推荐!近年少见的好看新书!从报纸报道和新闻管制的角度看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滑入战争深渊。对于军国主义逐步发酵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的极好看,笔触平实,但读起来仍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之处。大量引用史料原文,不墨迹不煽情。诸多内容于近日中国也有共通近似处,情不自禁多想七十年后又该如何评价当今媒界。
  •     选题好但是写法太冗长,看完了抓不住主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