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理

作者简介

寰宇新知 全球同步
※创刊于2001年2月,涉及地理、生物、科技、考古等各方面内容,从多种角度深度报道不同主题。
※每月特许精选美国《国家地理》专稿,与全球28个国际版本同步刊出
※中国最具实力的期刊出版集团 “时尚”是我们的强力后盾
※使用美国《国家地理》的全球统一版式(高*宽=254*175mm)
关于更名
2006年6月起,经新闻出版总署〔2006〕463号批准,《华夏人文地理》正式更名为《华夏地理》。同时启用新的名称和商标。
正如李永适主编所言:地理的概念本来就有人文和自然两个内涵,少了“人文”二字的新杂志并不会因此放弃该刊一向对人文的关注。“像以‘增进与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的美国《国家地理》一样,《华夏地理》是一本既强调知识也关怀人文的杂志,对科学与知识的强调决不影响这本杂志向来作为特色的人文关怀。”“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两个是互补而不是冲突的概念,新的刊名只代表我们的关注更加广泛,我们会本着一贯的风格,通过文字与影像,并以更科学的态度来继续关怀中国以及全世界的人与自然议题。”
更名后,《华夏地理》的办刊宗旨是: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系,并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学与生态学。这次的更名定位于这本杂志不在单单局限于某些领域,涉及面有所增加。
新的起点,新的平台,《华夏地理》将继续致力于做读图时代最好的图片杂志!
关于美国《国家地理》
1888年创刊的美国《国家地理》,一向以专业的摄影图片著称于世。《华夏地理》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与全球28个国际版本同步刊出。


 华夏地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看了华夏地理3月号《重返江城》,相信很多读者喜欢何伟的原因,首先是他的身份,美国志愿者,却说一口流利中文;他深刻洞悉了发生在中国的种种变化,并且一针见血。故地重游总带些伤感。《江城》的开头写到“我是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的”,我想,何伟多少有点怀念当时的涪陵,城,人和种种。再没有机会做慢船,慢慢享受这座小城的美景。改革带给中国什么,看涪陵就可以知道一切。百姓的眼中看到的只有More Money,看重GDP数字。其实看完《江城》和《寻路中国》,我心中即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是一个老外写下了这些,记录了这些?为什么不是一个中国人?或许有人要解释说:“当局者迷”,身在体制内,身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被世世代代传统思想禁锢,我们国人如何写得出这样的文章?如何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洞悉身边的变化?如果这些是解释的话,那这个国家,除了数字,除了金钱权力,还剩下什么?何伟可以回到那个曾经的江城,却再也回不去当时的那个涪陵。
  •     当封面上“重返江城”四个字进入我的视线,就觉得了买下它的决心。畅快淋漓地读完后,感觉仿佛是与故人久别的重逢,海斯勒还是海斯勒,江城还是江城,或者说,海斯勒已非海斯勒,江城已非江城。江上生活里时间在流转,万物兴衰参差循环往复;可是世间再也寻不到一个十五年前的涪陵人和涪陵城。时间迷离又坚毅,在流转回旋中一泻千里......
  •     《华夏地理》 月刊,16元/本(订阅价)20元/本(零售价)《华夏地理》的前身是云南的《茶花》杂志,2001年2月更名《华夏人文地理》。在大学期间我非常的喜欢这本刊物,那时候刊物仅仅是双月发行,图片故事为主,非常生动,不仅印刷和设计都比其它地理杂志好,广告也少。这个刊物涉及地理、生物、科技、考古等各方面内容,从多种角度深度报道不同主题,撰稿人很多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可读性强。不过广告少对一本市场化的期刊并非好事,说明刊物的商业化不够,生存存在危及。杂志投靠到时尚集团之后,刊物变成月刊,商业味更浓,内容也更加丰富,但客观说,杂志制作的精致程度比以前有所降低。2006年6月起,《华夏人文地理》正式更名为《华夏地理》。同时启用新的名称和商标。2007年7月开始,《华夏地理》杂志与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权合作关系。今天的《华夏地理》已经完全感受不到最初《华夏人文地理》的气质了,它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大陆落地的一种渠道,杂志的内容也是《美国国家地理》热门文章加中国本地文章。为什么要推荐这本杂志呢?当然是因为这本刊物对环境问题的充分关注,我觉得这个话题是可以更大家分享的重要话题。《华夏地理》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你从每篇文章中都能够感受到有关环境担忧的影子,尤其是那些外国科学家写作的科普文章。比如2007年12月号有关信天翁的文章,不仅介绍了这种独特鸟类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他们生存环境的关注,对该种群日益减少的担忧。而2007年10月号小乔尔•K•伯恩《生物燃料》一文让我们了解到在中国某些地区积极推广的乙醇汽油在制造过程中碳排放状况并不容乐观。这些文章让我们反思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很多自认为环保的举动其实对环境的破坏一点也不小。有人认为《美国国家地理》的特点仅仅在于那些精彩的照片,其实不然。我觉得那些翻译自《美国国家地理》的文章水平还是高于中国科学工作者写的文章。相信那些写文章的老外都是非常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在为杂志供稿,但他们写出的内容确实通俗易懂,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困难,能够增长很多自己从未涉及过领域的知识。在这本杂志中,中国部分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比如这本刊物在2007年6月刊出的《中国魔术:瞬间造城运动》、《中国制造》两篇文章。较为深刻的表达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惜这些关于中国的精彩文章也不完全是中国人所编写。科普文章加社会文化的描述,固化了《华夏地理》的人文风格。在其它地理类刊物越来越像旅游杂志的时候,《华夏地理》的可读性就被凸显出来。阅读这本杂志的心态不应该和阅读旅游杂志的心态相同,旅游杂志重在猎奇,重在旅游攻略,而这本杂志在阅读中重在体会和思考。在精美绝伦的图片和内容丰富的文章面前,这种思考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愉悦和享受。不过也不要忘记,这本杂志的有些内容,确实是沉重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