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旧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208119505
作者:(英)凯特·阿特金森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凯特·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出生于美国纽约,目前居住在英国爱丁堡。1974年取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出版的第一本小说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Museum,即荣获惠布瑞特首作小说奖。而她的短篇小说更是获奖无数,包含布里德波特短篇小说奖、伊恩·圣詹姆斯奖 、E.M.福斯特奖,还入围英国书籍奖年度作家、法国里拉年度图书奖、苏格兰圣安德鲁十字学会文学奖等。

书籍目录

1尘封旧案第一案 1970年
家庭悲剧

2尘封旧案第二案 1994年
平常的一天

3尘封旧案第三案 1979年
事关责任,与爱无关

4 杰克森

5 阿米莉娅

6 西奥

7 卡罗琳

8 杰克森

9 阿米莉娅

10 西奥

11 杰克森

12 卡罗琳

13 阿米莉娅

14 杰克森

15 西奥

16 卡罗琳

17 杰克森

18 阿米莉娅

19 杰克森

20 尘封旧案第四案 1971年
圣洁的少女们

21 杰克森

22 卡罗琳

23 尘封旧案第三案 1979年
事关责任,与爱无关

24 西奥

25 尘封旧案第二案 1994年
平常的一天

26 阿米莉娅

27 尘封旧案第一案 1970年
家庭悲剧

28 朱莉娅说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蝉联亚马逊排行榜TOP10小说家
——作品首次在大陆出版
——斯蒂芬·金赞誉《尘封旧案》:十年来读过的最曲折迷离的小说!
——伊恩·兰金赞誉《善意恶行》: 值得一读的最有趣的小说!
——《尘封旧案》已被英国BBC拍成同名悬疑探案剧
——全球版权售出20国!
小说从三十多年前的案件——一个小女孩在午夜失踪; 一位年轻貌美的办公室职员被一个疯子突然杀害;一位刚当上妈妈的女人发现自己将生活搞得一团糟,疲于应付苛求的丈夫,最终在血腥与恐怖中逃离——开始叙述,杰克森·布罗迪这个年少时就承受了亲人相继离开的创伤,他怀着对死者亲属的悲悯情怀,接手了对旧案的调查。谜团一层层被打开,受害人家庭中暗藏多年的秘密扑面而来,他的生活笼罩在死亡、阴谋和不幸中……


 尘封旧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三个家庭,有各自的生活,有各自的依仗慰藉,有各自的痛苦哀伤,然后,事件发生,她们的生活从此破碎。二十年后,三个家庭的破碎生活在私家侦探杰克森那里汇聚起来,诸多尘封往事被次第揭开,昔日碎片中等待着侦探去发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相呢?阿特金森的罪案小说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通篇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我们自身的脆弱、残缺、矛盾、不完善的思考,每一个出现在书中的主要角色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此类特质,包括作为主角的杰克森也是如此。相形之下,甚至案件本身都显得无足轻重,它不再是从天而降的意外之物,打破了人们原本“宁静祥和”的生活,不,它仅仅是我们自身脆弱和残缺的延伸;而侦探也不再是冒险之旅的传统英雄,越过困难,消灭坏人,找出真相,维护正义——尽管风险、困难、恶人、真相、正义依然存在于这部小说之中,但是对于脆弱的凡人们来说,真相也许并不总是最好的答案,有时,对于他们修补自己脆弱的生活,重获幸福,这甚至无关紧要。当然,身为读者,我们依然拥有特权,可以从上帝视角同时获得真相,以及真相所承载的沉重。当往昔碎片如同冷雨一般打在我们的心头,稳重的侦探杰克森是这趟昔日之旅中我们唯一可靠的旅伴。他承受着生活的沉重,却又同时向其他人身处援手,他自己有着困惑,却最终总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侦探杰克森踏上的不仅仅是探寻之旅,同时也是朝圣之旅,他不仅仅是求真者,同时也是慰藉者,同时,也是被救赎者。而当我们最终完成这次巡礼,合上书本,长出一口气之后,留在脑海中的将不会是什么诡异离奇的案件,而是对我们自身的弱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     杰克森•布罗迪是一名私家侦探,正在调查三件旧案。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觉这些尘封旧案竟然重叠交织在一起。三十五年前,三岁的奥莉维娅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她正和一个姐姐在屋外的园子里搭帐篷夜宿。三十五年后,她的两个姐姐雇佣了杰克森,想知道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西奥•怀尔则请他调查他的女儿劳拉之死,十年前劳拉在她父亲的律师事务所中打零工时,被一名疯子残忍杀害。至于雪莉莫里森——杰克逊的第三个客户——则想找到她的姐姐和她的侄女。二十五年前,与丈夫和年幼的女儿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农场的姐姐米歇尔,在一次冲动之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从此她和他的女儿便从雪莉的生命中消失了,经年之后,雪莉想找到她们。全书前三章所呈现的三桩陈年积案已吊住人胃口,让我拿起来就很难放下。凯特•阿特金森在小说中设置的悬念和戏剧性冲突极易激起读者对书中人物(特别是女性角色)和他们的生活的浓厚兴趣。案件的扑朔迷离的真相渐渐揭开,我们看到残酷的一幕幕,大多数的角色都有遭遇创痛的经历,有着不愉快甚至悲伤的童年生活。另外,作者没有使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像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写《绿房子》,有着浓重的结构主义的影子,三个案子像三棵树,看似孤立,实则泥土底下的树根纠结、缠绕,一起构成并展现出生活悲伤的图景。小说侧重于不同的人物的描绘,每章都是从一个角色的视角出发进行描述,来回变动的时间和场景,不断提供案件的背景和相互交错的线索。正如译者所言,“这既考验了作者的叙事功力,也考验了读者的脑力。”小说充满了讽刺和黑色幽默,这反映了阿特金森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当她刺穿某些人的冷漠麻木的同时,也包含了她对他们悲哀生活的深切同情。虽然前两个旧案——奥莉维娅的失踪和劳拉的被杀——可视为悲剧的真正凄惨,但米歇尔•弗莱彻的故事,特别是她的妹妹雪莉,就要灰暗许多。当然根源也来自她们缺爱的童年遭际。实际上,全书的故事不重在推理探案,而在于呈现生活的残酷与不幸。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的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最后杰克森、阿米莉娅、西奥、卡罗琳(米歇尔)等人似乎对此都有所开悟,算是个较圆满的结局。 毕竟,许多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年轻时的一件伤痛往事,时时刻刻被其缠绕,生活在难以自拔的悲哀中。PS如果只想看侦探故事,只读第1、2、3、20、23、25和27节即可。如果想读到故事背后的生活悲哀,建议通读全书。2014.02.08
  •       首先不用担心我会泄底,因为我无底可泄。至于为什么不是书评,而是笔记,因为...这个“因为”一言难尽~~好吧,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笔记,我是四不像~可以了吧~~~~那为什么又待续了呢?因为我高估了自己对这本书的阅读速度......  侦探推理悬疑等类型的小说也算看过不少,而且相比日系,我本身就比较偏向欧美的。其中最爱的就是我伟大的阿婆啦(有阿婆必欢呼),但因为她的作品我基本看完了,而且还重温了至少三遍以上,所以每次看到英国女作家的此类作品,我总是忍不住希望能看到与阿婆风格大致相近的~  拿到世纪寄来的这本《尘封旧案》,首先想说说其装帧,封面很漂亮(开始想读也是被封面所吸引),广告语印在可拆掉的腰封上也真是谢天谢地,内文排版也是常见的格式,无亮点但也没什么槽点,至少我读的时候眼睛还适应,就是纸张稍稍有点薄,但定价28在现今此类书价格35以上满大街都是的景况下,你还想怎样?!  接着我要说的是书的内容,这部分是我最纠结的,也是为什么这篇书评最后变成了四不像的主因,而纠结点就在于我是要说好话呢?还是实话呢?    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故意忽略掉目录,因为担心它会泄露悬疑的天机。读到第一个旧案时我以为是本书的中心,围绕一个丢失了孩子的家庭来展开故事,所以人物关系、性格特点等在我脑海里自动立体起来。结果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个案件,看上去又和第一个没什么联系,所以我还在想这是要平行叙述吗?  疑惑间读到了第三个旧案,这时我脑袋里突然迸出一个念头,这本书说不定就是由一个个旧案组成的,没有什么结局,就像第三个旧案中说到的“小说会让你对生活有一个完全错误的看法,你读到的都是谎言,它们向你暗示说会有结局,而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结局的,一切都得没完没了地重复下去。”如果真是这样,那我觉得这种“悬疑”方式还挺有趣的。  可结果第三个旧案叙述完,故事被一下子拉回到了日常。如果一本290余页的悬疑小说读到50页仍未嗅到悬疑的气味时我是会忍不住翻目录的。于是在翻过了目录觉得翻了也白翻的状况下我仍心存希望~  当50多页后杰克森终于和第一旧案发生联系时,我松了口气,尤其是在两个姐妹像得了老年痴呆一样的表现后终于点到“维克多”和“蓝皮鼠”,我以为第一旧案终于要抽丝剥茧了。可没想到线路再次跑偏,耐着性子看完葬礼、打扫、老狗、种花、回忆直到74页为止就是在讲述“蓝皮鼠”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好吧,“蓝皮鼠”你很重要,起码你是我读到目前为止看过最悬疑的点了~既然你都千呼万唤的始出来了,也该拾级而下顺藤摸瓜的来点吊胃口的事啦~~结果,它笔锋一转,继续滚回日常,不,是重口的日常,两姐妹开始讨论起男友与SM之间的关系~~之前说你们老年痴呆,我错了T ^ T  我一度怀疑出版社将此书定错了位,如果仅仅归类为“外国小说”,本书还是非常有趣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深意的。可正因有了“悬疑”二字,我才顺着疑神疑鬼的心结果看到鬼屋里全是稻草人~~~  (最近换季,脑子发霉,写完这段,出版社不要派人把我灭口好吗?拉黑也不要~~~)  老实说《尘封旧案》的悬疑部分并不强,如果将其作为悬疑小说来看的话,它的“废话”太多,细枝末节的描写过细,有些冲淡悬疑的气氛。如果说是为了塑造人物、渲染氛围、营造环境之类的,那我还真看不出P88页整页谈论圣安妮教堂的“长椅托板”材质、叶形装饰物及词本身的词源和以上有几毛钱的关系~   就好像你知道谋杀要有一场暴风雨相伴袭来,结果看到了大段大段描写暴雨来临前的场景,乌云压境不见电闪也未听雷鸣,只见暴雨如洪之势如何如何......就算是为了烘托谋杀前的氛围,却也可能因为水大导致张力尽散。(所以,P-D-詹姆斯的小说有时候我会看得很不耐烦~)    啊对了,书中有一句话戳到我心窝子了,“房间里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书,全都长了霉,褪了色,看了就不想去碰”~看完这句,将维克多鞭尸的心都有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犯规了~当看到P116页两姐妹开始跨页讨论杰克森到底像英格兰短毛猎犬呢?还是杜宾犬呢?还是罗特韦尔犬呢?(这时我的思绪已经在飘了...)最后将其定位德国牧羊犬时,我骂了句脏话然后翻开了本书的最后几页,我需要一个惊天的秘密来甩我一个响亮的耳光,结果呢~~~  我不告诉你!我绝不会告诉你我的心情好像一颗鹅卵石扔进了太平洋~~~  2014.3.7 下午13:45分,我默默翻回117页,准备看余下180页被我漏掉的精彩~~~  我是负责任的PS:因为收到书的时候正在看另一本书,所以晚了两天才读~谢谢赠阅有了负责任的就有不负责任的PS:读了一周+的空闲时间,阅读仍在继续,为了不拖出两周内的时间约定,书评只好先行奉上,嗯,就是这样~~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用硬汉侦探风格写的阿加莎式案件。。。书稍微让人有些失望,那么改编剧应该不错。。。
  •     罪案背后琐碎的生活细节里透露出来的层层辛酸才是最动人的,对细节的控制力非常杰出。
  •     [053]①一本书解决三个案子,本来以为会看得很辛苦,结果到最后就是“啪”地一下把解答扔你面前“给你真相”……谢谢啊。②本来以为女作者不会让男侦探四处乱睡的我错了!③居然还……还挺好看的……要不要补一下剧……
  •     开头几篇很好,尤其是对人的情感捕捉很动人,每篇都可以拿出来当成好的短篇。后面偏弱:感觉她想写出人性和情感,又要顾及悬疑推理小说的规矩,因而在后面就要遵循这个规矩来写,就单薄了。
  •     英国的侦探衍生业不比日本但也是极不错的,英剧、书本的发行等。这本在图书馆随手拿的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平淡的叙述中竟能引起人脑海中那种强烈的画面感。
  •     这是我看的小说里名字最多最容易混乱的。。。这书考验智商啊~
  •     也许有些东西和真相大白同样重要,那就是对幸存者的关怀和帮助。
  •     唠嗑悬疑小说
  •     写作手法独特,每条线索需要读者抽丝剥茧的去梳理,去发现,去挖掘真相~一部揭示人性的推理小说~
  •     看起来稍微有点费劲,几个故事穿插,人物颇多。。需要重看一遍才能理清脉络,不过懒得重看了。。。
  •     非主流
  •     不像悬疑,没有破案的过程,只是描写各个相关人物的生活,以此来描述家庭的悲剧,三个案子彼此孤立又相互交叉。就像译者在译后记里所说:“每一个尘封的旧案背后,不只是一叠档案,更是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心中永远无法尘封的惨痛回忆。”
  •     不像推理小说的推理小说
  •     无怪乎有人写抱怨 简简单单的案子 写了一本书 骗钱吗 幸好是杭图借的 还是英剧改编得好
  •     看完了,书翻译的一般,加上英国文学本身通过事物事无巨细地描写让你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代入感的写作手法让人昏昏欲睡,与传统侦探小说相比,更加注重通过旁观者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对读者的思维进行引导,但结果并不成功,就剧情而言,顶多三分,多任务同步加一分吧。
  •     cold case,小说破案其次,关注更多的是罪恶下普通人们的生活。沉重无力,一去不返。
  •     技巧很棒。心理刻画到位。结尾太轻,浪费了前面的开放式布局。另外,翻译水准参差不齐。
  •     看似独立的琐碎案件被作者一步步串联,再层层解析,悬念接踵而来的同时也引出了多种人性、社会的丑态。
  •     比较温和但还是偏硬汉派吧,没什么诡计解谜,甚至真相的揭露和侦探本人也没多少关系
  •     斯卡德/卢·阿彻式的私人侦探混搭上伊坂那种蛛网类多线程发展的写法,不算太有新意。杀父、虐童、跟踪狂、肥胖症、同性恋情——都是畅销小说喜欢用的博眼球元素。从作者的风格看来,她似乎更适合写篇幅不长的小说。译者大概是从不逛街的汉子,常识性错误太多,连脚注都不准确。
  •     英国侦探小说作者的文笔普遍很棒
  •     不是很带劲儿。
  •     翻译到位!
  •     节奏感不强,导致曲折显得有点啰嗦。
  •     很悲
  •     先写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然后再一点点把它们穿起来,写法很有创意,故事也很精彩。比这个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善意恶行》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