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之美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508648862
作者:承孝相
页数:300页

内容概要

承孝相,以”贫者的美学”著称的建筑师,毕业于首尔大学建筑系的学士和硕士,曾就读于维也纳工科大学,师从金寿根十五年。1989年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履露斋,并参加了引领韩国建筑界新风气的4.3集团。2002年出任韩国坡州出版城市的总设计协调者,主持新城市规划,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名誉会员。2002年,承孝相被韩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评为2002年度艺术家,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建筑师,并举办过”建筑师承孝相展”。著作有,《卢武铉之墓》(2010)、《北纬50度艺术旅行》(2010)、《地文》(2009)、《建筑,思维的符号》(2004)、《贫者的美学》(1995)等。
设计作品:作品有海南博鳌蓝色海岸、水关长城脚下的公社会所及二期别墅、朝外SOHO、M-CITY规划、前门大街修复工程等。

书籍目录

序诗
01.真相在现场
02.建筑中完成灵性的成熟
03.深庭宅院,其‘不确定的留白’之美
04.享受独处的孤独之屋——独乐堂
05.和、华、祸
06.柏林和金寿根建筑
07.焚书者必焚人
08.科尔多瓦的胡同小巷在时间里流淌
09.死亡的形式
10.永远的安息居住在最初的房子
11.历史因中断而存在
12.无形的寺庙
13.看不见的路
14.紫薇树的红花
15.人文精神的产物——潇洒园
16.通向新世界的出发点——屏山书院
17.傲气的小房——寄傲轩
18.肝肠寸断地思念——浮石寺、修道士的城市——仙严寺
19.自成风景的城市——菲斯
20.天下最美的村庄
21.省察性风景——济州
22.勒.柯布西耶的奥德赛
23.大象无形,伟大的思维没有形态
24.伟大的沉默
25.唯记忆是真实的——消失的纪念塔
后记

作者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之一承孝相最新力作。建筑不仅充满美感,也洋溢着人文精神,能提升人的精神与心灵。在讲述建筑的时候,不管是自己的建筑还是别人的建筑(无论是我们的古建筑还是外国的建筑),承孝相不仅讲结构和功能,还会综合囊括历史性和现在性,因此他讲述的建筑故事始终触碰到人文精神 的核心。本书汇聚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和地区的负有盛名的古老建筑,图文并茂,深入探讨这些建筑设计的优点和美好之处。


 古老之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似乎能听到建筑更多的真意。作者认为“建筑始终是围绕着生活而展开的故事。对建筑的正确研习应该是对生活形式的研习。然而,建筑师要画出生活实相,最有效的研习方法就是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在读建筑上,最合适不过了。正如作者所言,真相就在现场。到了现场,方能感受到真实。“如果不看土地,留下的只有幻想,所以如果不看现场,岁月留在建筑上的痕迹是无法体会到的。”这一语道破了,建筑与旅行之间紧密的关系。在旅行中看建筑,本质还是要了解建筑背后的人和故事。建筑始于何时,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栖居形态来进行观察。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流动性很大,往往是居无定所。不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居住场所。从我们发现的考古材料来看,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大多居住在天然洞穴,抑或是靠近湖泊的周围。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呈现出来的图景是,人类从洞穴居住到山前地带再到平原的一个发展过程。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史前人类走出大山,去往平原发展。我们无法知晓。大概是人类到了平原以后,因为没有天然的避身之所,建筑慢慢开始初现端倪。因为受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在洞穴的影响,人类开始修建的房子便是地穴式的。是对之前居住形态的一种继承与发展。随着长期的经验的积累,到后来出现了半地穴式,地面式及高台式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平面形状也趋于复杂。不同地区,因为环境的差异,出现了形式各异的建筑形式。如在中国南方,为适应多水的环境,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在中国北方,为了抵御寒冷的冬季,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冬暖夏凉的窑洞式建筑。以前的人类是这样,会因地制宜,建造出不同的建筑样式。当然后来的人们也不例外,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安排建造不同的建筑。慢慢的建筑设计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始出现,开始可能是对一座房子的规划,灶安排在哪,用什么样的木材,建个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当然方形房子从建造难度上要大于圆形的房子。随着人口的增加,便形成了一个聚落。聚落的选址也能体现出,先民的智慧。一般都会选择在大河支流的两岸或是有湖泊的地方,这样便于生活取水。这些都是,长期的资料积累得出的认识,这些知识可不是坐在书斋里能够想得到的。所以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旅行。有人说过,考古学家到哪个地方都是深度游。常常会因为工作的原因,在一个地方会呆几年时间,甚至好多年。这些都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因此要说,考古学家对某一地区的建筑,无论是当前能看到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发掘出来的房子。从最直观的感受上来说,是最为深刻的。作为一名建筑师的作者,也深刻认识到要去走走,要去看,去感受。在他的带领下,使读者有机会,感受世界不同地区的古代的还是当代的建筑。作者不单单是讲建筑本身,只关注建筑本体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础的需求由我们自身设计的。所以,人是建筑的核心。没有人气的建筑是冰冷的,是没有活力的。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座建筑,长期没有人居住,给人的感觉便是毫无生气的,它能够存留的时间也会少很多。人和建筑是互动的,建筑给人提供避身之所,人的精神滋养建筑。所以,建筑不能没有人。因此,作者便指出,灵魂无法居住的空间,那不是建筑,那只是样板,是戏台。每到一处旅行,从文中,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深沉的思考,我总结为,是一种哲学般的深思,能够透物见人,把背后蕴含的思想发掘出来。时不时会让人拍案叫绝,真的是说的很有思想。让读者从中能体会到很多。如如果宗教的目标是对我们生活的省察,那么通向寺庙的路是不可能有终点的。作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自己的文化本身,发现自身文化之美。这一点作者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丢弃了传统之美,追寻西方美学,放弃了庭院的当下,西方人却称这是终极的美,热捧我们祖先的庭院,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啊!是啊,长期以来我们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身。在很多方面为西方马首是瞻,以为他们的就是最好的。很少静下新来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实不知,我们的文化中蕴含这大智慧,有些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造出来了。回归本体文化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当下的语境下,对我们的文化要有自信,充分发掘我们自身文化的内涵。
  •     “时间是雕刻美丽的大师之手就像上帝让偏爱的人坠入时间的磨炼之中经过时间洗礼的都有耀眼的表情悠悠岁月顺命地活着逆流而上正直地变旧时间的洗礼中不断重生满身留下时代的风霜坚持走在正道之上的人经历无数的磨难和孤军奋战前进中倒下去成就新梦想的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承孝相的建筑旅行,的确,这是一本旅行中的建筑书。先说第一触感吧,装帧极其用心,纸张手感舒服,裸背锁线,180°平铺完全无障碍,而且内封相当有质感,美哭。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外观只是围住内部空间的结果,建筑是我们”生活的方式“,是围绕着生活而展开的故事。工学是实现其空间所需的背景技术,将建筑归类到艺术的范畴是因为将围住其空间的外观表视为造型物的结果,但这些都只是建筑的部分属性。建筑设计就是给别人组织生活的工作,所以建筑师要设计好的房子,就当然要对居住在这房子里的人的生活怀有爱心和尊敬,这只有以对我们的生活怀有极大的关心为基础才可实现。如何进行建筑的研习?承孝相认为,对建筑的正确研习应该是对生活形式的研习。如果执意要把建筑归类到某个学科的话,应该是人文学。但是这种对人文学的研习基本都是来自书本的知识,只能依赖与推论和想想。对要画出生活实相的建筑师而言,最有效的研习方法就是旅行。旅行过程中遇见的他人的生活景象,就是建筑设计的具体结果以及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什么是旅行?每一个人对于旅行的期许都不一样,旅行是一种方式,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对于承孝相而言,通过旅行,他“发现真相”。我们的内心会有日常生活中有意活无意识积累的幻想。我们未曾到达过的远方,关于哪里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的环境都是道听途说的,或者是以阅读书本获得的知识为基础产生的想象,但这都是加工过的,容易失真,所以没有生命力。建筑屹立在现实的土地之上。我通过旅行身临其境,感受其建筑的实体,在此过程中我经历过无数次内心幻想破灭,重新获得力量的体验。真相就在现场,真实体验才有动力。所以说,旅途归来的人,脸上始终有光彩。另外,旅行对承孝相而言,是他们不得不置身于“旁观者”的立场。作为旁观者的异邦人不管是否乐意,都会与显示保持距离,对现实进行不断的比较、评价和点亮,是自己陷入深思之中。既然建筑是刻在大地上的生活记录,那我就得看遍刻在大地上的千千万万个记录。如果不看土地,留下的只有幻想,所以如果不看现场,岁月留在建筑上的痕迹是无法体会到的。建筑的“留白”?留白的概念在那个领域都有立席之地。我喜欢承孝相在书中描述的:“这个庭院是无限敞开的,有时漆黑的天空会关闭这份无限。估计到日落时分,太平洋的地平线会成为燃烧的墙壁”,想象一下,建筑本身是对自然的一种打破,但是相辅相成,自然的光让建筑生动起来,人与自然的感应,想想那燃烧的墙壁,落日的余晖,工作一天后的幸福充盈,晚间生活的期待。黄昏时,Minerva的猫头鹰起飞,而我们的感官都敏感起来,怪不得说,黄昏是逢魔时刻,因为,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感官,我们容易迷失,容易堕落。好的建筑和健康的城市理应是唤醒我们的善良、真实和美好,并得到确认的地方,这些都是通过留白和孤独获得的。肆无忌惮的拜物主义贪婪横行的这个时代,重新找回并面对曾经对视的我们的孤独,重新发现自己根源的留白的地方。这种留白的城市最终会守住我们的尊严。城市和建筑的美不在于填满,而在于留白。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一提到“最”这样的最高级的形容词,我都有些惶恐,不过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伟大的评判标准,不妨任性。在承孝相这里,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毫无疑问是勒•柯布西耶。10瑞士法郎纸币上的头像是柯布西耶。父亲是钟表匠,母亲是钢琴老师,他20岁的时候踏上的历时五年的旅行,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他在巴黎见识了城市,学习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在维也纳学些了新思潮——分离拍(Secession),在柏林结交了一腔热血投身革命的年轻建筑师。接下来,在巴尔干半岛、希腊、土耳其的旅行中,终于接触到了古典建筑。在压点,他说:“建筑是光线中塑造量体的庄严游戏”。虽然从未在正规的建筑院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通过这次的东方之旅,他自修了建筑,领悟了建筑的本质。萨伏伊别墅,组合住宅,联合国总部,印度的昌迪加尔新城,都是他的杰作。柯布西耶最广为人知的是位于法国贝尔福省的朗香教堂。建造在山丘之上的这座朝圣教堂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在柯布西耶的眼里连住宅都是生活的机械,他是机械美学的创始人。但是,目睹机械在战争中成为骇人的杀人工具后,他果断摒弃了机械的冷酷。通过原始和嘲弄的量体优美的曲线和强烈的形态,他的建筑最终成了一首首诗。消失的纪念塔,这个创意很赞有木有?即使没人教,婴儿也会努力站起来走路。直立行走时对所有物体终归落地的重力法则的正面对抗。人类的文明始于直立行走,所以从地上爬起来占到高处,也许是人类本能的夙愿。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必须站得高。1986年,德国汉堡南郊的一座小城市哈尔堡,在城市中心区的繁杂街角营建了一座12米高的塔。这座塔是哈尔堡市政府为了让人们时刻不忘法西斯主义的沉痛过去而营建的,当时通过公开征集采用了雕塑家约辰•格兹和埃斯特•沙莱夫-格尔兹共同设计的方案。这对夫妇提出的方案只是一米见方的12米高的单纯立方体,但令人惊奇的是,这座看似平凡的塔每年以2米的速度下沉到底下,最终消失在地面上。在塔的旁边设置了鞋有如下字句的公告栏:“请哈尔堡的市民和这座城市的游客,在塔上留下您的姓名。带着很多人的名字,这座高12米的塔将会逐渐下沉到底下。终于有一天塔会完全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到时候我们再也见不到纪念反法西斯的这座塔。因为对抗非正义需要站起来的终归还是我们自己。”建筑师的妙用?承孝相在跋里说的话倒是启发了我:“说实话,跟建筑师结伴旅行,一路上的收获肯定不会少。建筑师都是很会生活的人,对于该看什么,在哪里睡觉好,在哪里、什么时候、吃什么好都了如指掌。建筑师不仅了解旅行地的信息,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所以只要他人品也好,就是旅行向导的不二人选。有些人知道其中的奥妙,所以也经常有人邀请脾气不太好的我当向导。”所以呢,找个建筑师旅伴会给旅途增加很多惊喜!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三星半
  •     文笔很好。
  •     静谧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 主体是在其中的人的生活
  •     作者对韩国文化太偏爱了。
  •     留白,路,自然。
  •     不管去哪里旅行,如果对面积或规模有感觉,就更容易具体地感受到现实情况。记住尺寸以为着对空间和位置有了解,不管去哪里都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     一星给非常非常赞的装帧,尤其是内封美到哭TUT,也不是说有多惊艳,但是装帧和内文风格的高度一体,非常难得。不是建筑类的专业书,而是建筑家的旅行随笔。有料有趣,行文中不时闪现的韩国人和中国人非常相似的民族自尊和自傲,也是蛮让人忍俊不禁的存在。
  •     从装祯到内页设计排版 都是非常美的一本书 作者的建筑理念也让人很舒服 只是有点偏袒韩国建筑啦
  •     他畅所欲言,建筑欣赏的时候有不错的切入点,一些感悟也很有启发性,比较真诚(书的排布很漂亮,摄影照片的表现也很美,为文章增色)若有机会再看一遍,会着重体会里面的建筑摄影
  •     诗者的旅行,文学的积累,素养的沉淀,领悟人生,道理,空间。 修行于行走之间,不同文化,不同空间。 巡礼!
  •     这本书是我目前见过建筑里面摄影最有感觉的书,也是摄影里面建筑最多的书。很喜欢他对于旅行和建筑的感悟。一人行至善,六人团最好;韩国建筑是讲究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收集到了很多可以去的地名。想走远去看看它们。
  •     小棒子的自大不是无缘无故的
  •     中信这本书做得漂亮,装帧、插图都素净雅致,因此加分不少。不过书的文字内容很一般,作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作者,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对于一些著名建筑物的浮于表层的个人感悟,抒情太多太直白,反而引不起共鸣,看不到专业的深刻剖析和审慎态度,失望。
  •     德国的纪念碑和反战纪念堂里的建筑让人很有共鸣,想去看看
  •     本书是作者在各地游走后,对于美好的建筑的随笔性的阐述。全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1)空间之美;2)自然之美。作者认为,最好的建筑是依地势而建的,是具有留白的空间感的,不与自然相争,而与其相容。作者反对程式化的城市化进程,主张对于美好的感悟要重于拜金的生活。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和我国天人合一等的观点相一致,是典型的东方思想。
  •     恰好写了很多喜欢的地方
  •     大象无形
  •     一位建筑师的旅行随笔,很多观点都很赞,民族自尊自傲也好强
  •     总觉得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好。装帧让我想起初中时候读过的郭敬明的几本书。
  •     一个小时候看完送给男票,他也觉得很差就是了
  •     游必有方
  •     “灵魂无法居住的空间,那不是建筑,那只是样板,是戏台。” “通过旅行发现的关于建筑和生活思考的建筑师的修道录。” “站在村庄的小径,当地人的生活所创造的未曾预料到的景象,让我时不时地感受到怦然心动的感动。建筑不是由建筑师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建筑中演绎的生活来完成的。”
  •     小书挺漂亮,内容真是浅薄。文青(不含贬义)翻翻可以休息休息精神,稍微熏陶熏陶跟建筑沾边的气质,读这个专业的就没必要看了。
  •     对建筑和建筑师的深深执念
  •     一会儿便翻完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