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平装)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9787534386916
作者:邹振环
页数:402 页页

作者简介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平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交友论》】《交友论》是利玛窦认识南昌府的建安王之后,承后者询问西方人士交 友之道而特别撰译的一本小册子。把自己读过的西方哲人关于友谊的名言, 以中文写成格言百则,请王肯堂润色后,于 1595 年在南昌出版。由于利玛窦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因此在《交友论》中,他注意把西方哲学家的名言与中国古圣贤哲有关五伦的 “朋友有信”的论点结合起来。他认为朋友关系在孔夫子的时代还是很受重视的,《论语》开宗明义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却把朋友之伦放到了六纪之末,并强解《论语》中的“朋” 是指“弟子”自远方来,把一种平等互惠的朋友关系,变为师生主从的关系。【《坤舆万国全国》】这种视中国为天下的地理 概念和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夜郎自大的意识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于是利 玛窦不再企图以一种理性去论证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而是巧妙地做了变通, 把福岛本初子午线从世界全图的中央向左移动一百七十度,在地图两边各留 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同时为了减轻中国 人心理上因欧洲人到来而产生的恐惧感,故意把中国与欧洲的距离从“六万 里”扩大到“八万里”。这种迎合中国人盲目自尊自大的做法,这种似是而 非的地理上的模糊数字,没有给中国带来一种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世界意 识”,而且助长了中国传统中原本不注重数字精确性的恶习。不少愚顽的士大夫讥笑利玛窦是信口雌黄,南京礼部郎中徐如珂指责传教士“其徒自夸风土人物,远胜中华”;福建建宁人魏浚著有《利说荒唐惑 世》一文,认为其说“直欺人以其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耳。 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③连官方的《明史•意大里亚传》也断定利玛窦的 五大洲的地理描述是“荒渺莫考”的谎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一部 权威的著作也称利氏“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不少人 甚至认为“大西洋”这一译名侵犯了中国的尊严,为此北京礼部还专门进行 了有关大西洋地理名词真伪的争论。一些反对派所据即中国传统的盖天说和 溶后的制图技术,根本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这幅世界地图的真实价值及其制 作投影技术与方法。【《几何原本》】英国诗人华滋华斯曾讲:“如大洪水骤至,两本书必须先抢救,一为基督教圣 经,一为欧几里德几何书”。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提到的,中国人只注重具体数, 这种特征阻碍他们去考虑抽象的概念;中国人重视实践和经验的性格,又使 他们倾向于重视“数”而忽视“形”,使中国数学史上没有出现公理化的数 学理论结构,也未形成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泰西水法》】尽管明清之际从宋明理学的“囚缚”中挣扎出来的中国知识界,处于一 个一扫空疏庸腐学风而走向学术启蒙的重要背景下,然而可悲的是,民族生 存与技术落后正不断困扰着学人士子。聪明过人的利玛窦很早就看出了这一 点,他婉拒与徐光启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却鼓励后者译技术著作。他 对徐光启说,自己“薄游数十百国,所见中土土地人民,声名礼乐,实海内 冠冕,而其民顾多贫乏,一遇水旱,则有道殣,国计亦诎”。他建议尽早译 出“象数之流”的“水法一事”,“可以言传器写,倘得布在将作,即富国 足民,或且岁月见效”。这正合“尝留意兹事二十余年矣,询诸人人,最多 画饼”的徐光启的心意,利玛窦所说水法大指,使徐光启茅塞顿开,“悉皆 意外奇妙”。利玛窦未及与徐光启译述水法就去逝了,但他介绍了自己着意 培养的学生、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Ursis,Sab-bathin de,1575—1620)与其合作。【《泰西人身说概》】《灵枢•经水》中最早使用了“解剖”一词。《汉书•王 莽传》中说王莽“诛翟义之徒,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 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宋代的解剖记载更加清楚,往往由 医官和画家合作,在犯人临刑时进行,并将解剖所见,绘制五脏图。赵与时 的《宾退录》载:“庆历间,广西戮欧希范及其党,凡二日,剖五十有六腹,?? 为图以传于世。”这一详细记载还见之《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北宋太 医局医官王惟一等设计制造的针灸铜人,体表的解剖部位和穴位关系比例协 调,内脏部位、形状和相互关系也相当正确,与那一时代的解剖活动有密切 关系。中国的解剖虽然发展很早,然而多为阴阳和宇宙本体论所阻,后又受 礼教的束缚,有倡导无继承,始终未形成一种独立的体系。然而这种实践却 为西方医学人体解剖学的传入做了重要的铺垫。【《圣经》】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载,唐代景教传入中国时已有《圣经》译述了, 如《天宝藏经》(即《旧约•诗篇》)、《多惠圣王经》(即《大卫王诗篇》)、《阿思瞿利容经》(即《福音书》)、《浑元经》(即《旧约•创世记》)、《传化经》(即《新约•使徒行传》)、《宝路法王经》(即《新约•保罗书信》)、《牟世法王经》(即《旧约•出埃及记》)、《遏拂林经》(即《新约•以弗所书》)、《启真经》(即《启示录》)等三十部,由房玄龄、 魏征奏明太宗建寺翻译,其中除少数译自中亚细亚景教徒专用的一些经典 外,余均属新旧约《圣经》的正典。可见基督教经典的汉译已有一千三百余 年的历史了。在这些译本中,耶和华译成“慈父阿罗河”,摩西译成“牟世”, 马太、路加、大卫、马可分别译成“明泰”、“卢伽”、“多惠”、“摩矩 辞”,耶稣被译成“移鼠”、“序数”或“翳数”,马利亚被译成“末艳” 等。《圣经》中译本印数最多的是何种文版,尚无资料。但印数最少的要算是 1894 年上海美华书馆用二号宋体活字直排出版的《救世圣经》,初版只印 一册,是上海一部分新教传教士倡议为慈禧太后六十岁祝寿,发动全国女信 徒捐款特别印制的一本精美的特大《新约全书》,同年 11 月 7 日由中国牧师 俞宗周作为寿礼北上献呈慈禧,可以说是第一本进入皇宫的《圣经》中译本。1910 年,宣统登基后,传教士又发动全国教徒捐献,共募捐得一千四百两银 子,由上海美华书馆按 1894 年版本重版四本,分别进呈清朝的隆裕太后、宣 统皇帝、摄政王及醇王福晋。该《圣经》亦是中国最昂贵的译本。【《四洲志》】《四洲志》主要是通过《海国图志》的流传发生影响的。据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林则徐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七月三日在扬州奉命 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就在从浙江到扬州途中,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会晤了魏源,嘱其将已所译编《四洲志》扩充编撰为《海国图志》。《澳门月报》和德庇时都认为《海国图志》的《筹海 篇》是林则徐的著作,因为其中四文都是论海防的政策,非富有海防知识与 办理洋务经验的林则徐莫属。林永俣也认为,依据当时情况,鸦片战争失败 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清廷对于英国侵略者十分惶恐,所以魏源不能在《海国图志》中写出《筹海篇》的真正作者,以免惹是生非,而对当时的政治压力,发放伊犁的林则徐更是谨慎小心,作为《海国图志》的真正作者, 他也不愿自己具名,只希望魏源把它编就,使朝野人士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世 界大势,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他的最终目标也就达到了。【《万国公法》】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法是中国最早引进,并通过翻刻传入日本的。然而,“国际法”一词,却是由日本创用并重新译入中国的。《万国公法》1864 年 出版后,翌年即在日本有准开成所的翻刻本出版;这本书在日本销行颇佳, 先后被翻刻达五次之多,有 1865、1868、1875、1881、1886 各版,出版者亦 不止一家。⑥日本学者箕作麟祥认为汉译“万国公法”不能准确地表述原意, 遂首先采用“国际法”一词,后通过留日学生的译述再传入中国,并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西餐的出现与最早汉译的西餐烹饪专书《造洋饭书》】西菜最早是在中国的几个通商口岸出现的,有“番菜”、“大菜”、“大 餐”等称法。1866 年出使欧洲的张德彝,在英国火 轮船上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造成了不良反应,他在后来撰写的《航海 述奇》中说:船上每饭必先摇铃通知。后来凡“一闻铃声,便大吐不止。盖 英国饮撰,与中国迥异,味非素嗜,食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合成撰。牛羊 肉皆切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 嗅即吐”。但若干天后,他就慢慢适应,并且能用欣赏的态度来记述西点与 西餐了。在西餐引入中国的过程中,《造洋饭书》(Cookery Book)是值得注意的最旱比较系统介绍西方饮食烹饪技术的一本书。编译是 1852 年来华的美国 南浸信传道会教士高第丕(Crawford , TarltonPerry,1821—1902)的 夫人。也许是因为其丈夫曾在上海传教十二年,发明了以注音字母学上海方 言的方法,在语言翻译上颇多造诣,其夫人耳濡目染,此书编译得非常简明 易懂。高第丕夫人在上海目睹西餐业的日益兴盛,为了适应在沪西人吃西菜 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教中国厨师做出适应西洋人口味的西餐,1866 年她编 写了此书,全书共二十五章,有美华书馆印本。书中开篇就是《厨房条例》,着重讲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接下去是各类西餐菜点食谱,其中有汤、鱼、肉、蛋、小汤、菜、酸果、糖食、排、面皮、 朴定、甜汤、馒头、饼、糕、杂类等,共介绍了二百六十七个品种或半成品, 另有四项洗涤法。【徐寿及其《化学鉴原》与《续编》、《补编》】养 气、轻气、淡气、绿气、弗气后经加工成今名:氧、氢、氮、氯、氟;在至 今所用的六十四种元素译名中,徐寿共确定了四十四种,占百分之六十九, 又有十种经改造而被采用,占百分之十六,可以说,他的译述工作为元素译 名的确定奠定了基础,给以后的化学工作者以很大的便利。【充满疑问的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听夕闲谈》】谈到近代西方文学的输入,人们都不禁会想到林琴南,以至造成这样一 种误解,即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部翻译小说。王无为 在给张静庐《中国小说史大纲》写的序言中,讲林译《茶花女》是“西方小 说化输入吾国之始”。②1935 年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中吴文祺一文, 也认为“林纾是最早翻译外国小说的人”。③前几年出版的刘湘如编的《榕荫 漫话》也沿袭了上述的看法。【《普法战纪》】《马赛曲》,也是中国人译法文诗最早的一首。书中还在译名上注意区分“君 为主”、“民为主”和“君民共为主”这三类政体,并准确地指出君为主的 俄罗斯、普鲁士称帝,西语曰“恩伯腊”(即 Emperor),民为主者,称总 统,西语曰“伯理玺天德”(即 President),君民共为主者,称王,西语 曰“京”(即 King)。这种有关欧洲三类政体专有名词的译法,虽然并非王 韬的独创,但这些译语经《普法战纪》的流传而为后来学人广泛采用。【培根《新工具》究竟是在何时传入中国的】培根首先出现在中文里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当时有倍根、毕尔庚、比 耕、贝根、备根、柏庚等不同的译名。目前,笔者找到的较严复为早介绍过 培根的中国人,至少有王韬、郭嵩焘、钟天纬等。早在同治十二年(1873)前完成的《瓮牖余谈》一书中,王韬就在长达八百余字的文章中这样介绍培根:“倍根,英国大臣也。生于明嘉靖四十年, 少具奇慧,聪警罕俦。既长,于格致之学心有所得。生平著述甚夥。其为学 也,不敢以古人之言为尽善,而务在自有所发明。其立言也,不欲取法于古 人,而务极乎一己所独创。其言古来载籍乃糟粕耳,深信胶守则聪明为其所 囿,于是澄思渺虑,独察事物以极其理,务期于世有实济、于人有厚益。” 并指出培根“生平为人,交友则忘恩,秉政则受赂,其人固碌碌无足取也”。【《百年一觉》与百车的乌托邦梦想】最早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乌托邦作 品是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 1850—1898)的《回 顾,2000—1887》(Looking Back-ward,2000—1887)一书。  这位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牧师世家的后代,原打算是写“一部文学幻想、 社会幸福的童话”,但随着写作的进展,小说“成了一个重组工业的明确方 案的载体”。《回顾》写了 1887 年 5 月 30 日晚,一位长期患有失眠症的青 年人被医生用催眠术送入梦乡。在他处于昏睡状态时,房子被火烧光,这位 沉睡的年轻人被埋在地下,直到 2000 年挖渠道时才被发现。故事从这里开 始,讲述了这位年轻人对 2000 年奇异世界的一系列反应。他发现自己沉睡的 一百一十三年间,美国变成了一个合作式联邦,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已被消灭, 一切按劳分配,私人企业荡然无存。个人富裕取代了社会贫困,所有男女都 由国家免费教养到二十一岁,然后每个人都有指定的职业,尽可能按个人选 择和才能分配。虽然身份不同,但从国家货仓接受的报酬是同等的。这个合 作体系的巨大优越性还在于,让每个在四十五岁退休的人都尽享余年。《回 顾》的一大特点是,衷心拥护科技的进步,以机器征服自然,加上使用人力 的庞大经济体系,使这个电子化和自动化的 2000 年的模范世界中,充满了安 全和丰足。社会无等级,一切不平等现象全都消除,男女地位平等,但家庭 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犯罪闻所未闻,处处歌舞升平,没有军队,社会舆论 决定一切。该书 1888 年在波士顿出版后,《回顾》所揭示的这一充满安全感的、发达的未来世界很快被美国读者所接受,成了一本销售数高达一百多万册的畅 销书。《回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在美国等国家,贝拉米俱乐部 与贝拉米协会也应运而生。一些著名人物,如马克•吐温、威廉•豪威尔斯、 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弗兰西斯•E.威拉德、托马斯•W.希金斯、陶斯 坦•凡勃伦等都成了他的崇拜者。【《天演论》】《天演论》获得巨大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严复当时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异质,采用了适合中国知识分子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的文字,以实践自己 “达”和“雅”的表达原则。正如鲁迅后来讲的,《天演论》“桐城气息十 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 其头晕”。严复以旧躯壳容纳危机意识的“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图”,①使那 些旧知识分子特别着迷,从而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从主观臆想和 传诵章句的迷梦中警醒。按照现代接受理论,作品的完成是作者和读者互为 运动的产物,那么,《天演论》的译出和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也正是危机 时代危机意识的产物。【《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刊 与清末士人观念的转变】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是表达市民阶层爱情观念的特殊艺术品种。爱 情故事中的才子,其性格刻画总是风流倜傥,才调卓异,儒雅清高而不入时 俗,从而赢得了才女的爱慕与追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仍然视作 士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白圭志》、《玉娇梨》、《平 山冷燕》、《赛红丝》等爱情故事中找到。这种悲欢离合的大团圆结局,似 已成了一种满足于士人荣华富贵心理的审美趣味。《巴黎茶花女遗事》描绘 了一位如此忠于感情,如此不自私而富有道德感的女性,而与以往中国古典 小说中应考才子与京都妓女风流韵事所不同的还在于,马克为了亚猛的事业 前途及家庭幸福而突然离弃,却又不能向他解释原因,就给这种自我牺牲带 上了更深一层的悲剧色彩。该译本如此受青睐,正在于其为中国士人提供了 一种新的审美参照系。正像张静庐在《中国小说史大纲》中所指出的:“人 情好奇,见异思迁,中国小说,大半叙述才子佳人,千篇一律,不足以餍其 好奇之欲望;由是西洋小说便有乘勃兴之机会。自林琴南译法人小仲马所著 哀情小说《茶花女遗事》以后,辟小说未有之蹊径,打破才子佳人团圆式之 结局。”①中国古代小说在文人士子的眼中是没有很高地位的。《汉书•艺文志•诸 子略》把小说视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古代很多小说家之所 以撰写小说,原并非为了立言或不朽,而是出于一种情感的渲泄。撰写小说 很少被人看重,甚至作者本人也不愿署列真名。以至考证中国古典小说的真 实作者,至今仍属文学史家的一大任务。直到已经出现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巨著之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仍把小说看作是“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的东西。①清末这 种观念仍顽强地残存在士人的心中,如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昕夕闲谈》 的译者署名蠡勺居士,又号小吉罗庵主,生平至今无从查考。林琴南与王子 仁第一次合译《茶花女》时,也不愿署真名实姓,而署“冷红生”。林琴南 还多次口口声声称译此书为“游戏笔墨,本无足轻重”,②就连高梦旦也在与 友人的通信中屡称此书属于“游戏之作”。③如果说林琴南语中还尚有自谦成 份的话,那高梦旦的话则毫无疑问地表现出那一时代士人对小说的轻视。也就在同一时期,近代知识界对小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开始发生重要的转变。早些时候,严复和夏曾佑就在《国闻报》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中提出小说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 几出于经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之所持”。林琴南以其高 雅的诗文所译的这部女性血泪史,改变了白话小说粗俗文体的形象,从而把 小说从文学结构的边缘推向中心,为 1902 年梁启超作出的“小说为文学之最 上乘”④的结论准备了条件。随着小说的升值,小说家的地位也直线上升,梁启超指出“欧洲各国变 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多作小说以伸其志,于是,作小说者 当然也属于可列入“魁儒硕学”的范围了。⑤时人又有“开小说科举以考试, 定其出身”的主张。⑥《巴黎茶花女遗事》的销路看好,自然会对译者带来声 誉,于是“书出而众悦,畏庐亦欣欣得趣”。甚至林琴南也为主持商务印 书馆的张元济能“颇称吾书”而沾沾自喜。①1896 年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和 1899 年徐维则《东西学书录》都把小说列入“杂著”类,徐维则还把《茶 花女遗事》看成是“琐录”,而 1904 年顾燮光《译书经眼录》已专门把“小 说”列为一类,与杂著分列,由此可见,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独立地位,在 社会上已得到了确认。阿英认为:“小说在中国文学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林 译小说’,最先是小仲马这一部名著译本,起了很大的作用”。②这是颇有见 地的。如果我们同意寒光《林琴南》一书的意见,即把中国旧文学以林译小 说为终点,新文学以林译小说为起点,③那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新旧之 际的转变应当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的译刊为界标,也可以把这一转变 看作是清末士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也许在近代中国,还没有哪一位外国诗人像拜伦那样幸运的,《哀希腊》一诗竟连续被这样四、五位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译述。《哀希腊》之所 以在中国近代风靡一时,除了这首诗本身感人至深外,更重要的是它出现在 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立志要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历史时刻。拜伦的那 种慨叹古代文明之邦的后世子孙沦为异族之奴的铿锵诗篇,激起了他们强烈 的共鸣。鲁迅曾经分析说:“那时 Byron 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 别一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 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辜鸿铭与《痴汉骑马歌》】辜鸿铭(1857—1928)是中国近代一位以“痴”出名的“怪杰”,他出 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祖籍有说是福建同安,有说是厦门,也有说是晋江。 七岁就由传教士布朗带到了英国,曾先后熟练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 腊语,获得过十几个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一个本土的学位是宣统皇帝赐给 的文科进士。  他在翻译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在自己译述的英文本《论语》中,无情地 嘲笑那本被西方汉学家奉为经典的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雷格博的《中国经 典》的译文,指出其译书时只具备粗疏的文字训练,始终缺乏批判眼光和文 学感受性,讥为不过只是一个“具有甚为渊博而死板知识的学究”。他说自 己的翻译原则是,译《论语》要使中国人的才智和道德面貌能为一般英语读 者所理解和接受,“想使孔子和其弟子的讲话,就如同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在 想要表达中国这些尊者所表达的思考时那样从事”。为了去除英国读者会产 生的误解和古怪之感,只要可能他总是一概不用中国人名、地名,并引用欧 洲作家名句作为附加注解。他的目标是想使《论语》内容为一般英语读者所 接受:你们西方误以为我们的《论语》疙疙瘩瘩,其实不过是和你们的宗教 神明如出一辙,有什么难于理解的呢?这一出发点倒与清同治年间董恂译朗 费罗《人生颂》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想以优美的中国诗句译西方诗来吸引 西方人学习中国文化,而辜鸿铭煞费苦心、旁征博引,也无非是要让西方人 能直接阅读中国的经典译文,从而对儒家伦理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达到归化 中华文明之理想。尽管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迂腐之嫌,但实际效果却是促进 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沈来秋《略谈辜鸿铭》一文讲德国施宾格勒轰动一时的名著《西方的没落》,也曾受辜鸿铭思想的影响【《科学管理原理》最早的中译本及其译者】列宁在 1913 至 1922 年先后写了《榨取血汗的“科学” 制度》、《泰罗制是用机器奴役人的制度》、《白璧微瑕》等文,精辟地指 出了泰罗制“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 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 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 等”。书中所阐明的学理管理法之精义 有六条,一是工作定额原理,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合 理的日工作量,为此必须对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标准的工作定 额。这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二是“第一流工人”原理,在制定工作定额时, 要以那种“最适合于他的工作而又有进取心”的所谓“第一流工人”,在不 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持很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三是标准化原理,包括操 作方法标准化、工具机器和材料标准化、作业环境标准化等。四是差别计件 工资制,即以标准工作定额为基础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五是精神革命。这 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即必须使工人和雇主双方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大 家都有利,雇主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工人提高了工资,改善了生活。 六是行政控制原理,主张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这种分权化原则能大大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风靡一时的《富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尽管福尔摩斯探案在近代中国一直是最畅销的外国小说之一,但文坛学 界似乎对之并不怎么看重,甚至还颇有微词,如郑振铎就认为,林琴南译出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属于二三流的毫无价值的书,是虚耗宝贵的劳力。③ 鲁迅 1932 年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也认为,那些包探案,“是只能当醉饱之后,在发胀的身体上搔搔痒的”。④事实上,侦探小说的作用实不应低估。 在清末中国小说翻译史上,侦探小说是最早离开日本翻译这一中介,直接从 欧美译述的少数几个小说品种之一,据日本学者中村忠行《清末侦探小说史 稿》①研究,似乎在步伐上甚至比日本还要快。侦探小说作为文学中重要的一 支,在“情”与“智”方面的优势,在接受过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参与意识, 使读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起去观察、探究、集证、演绎、归纳和判断,这 种阅读行为是其他文学题材难以产生的。侦探小说往往还含有“智”的意味,可以扩展人们的理智,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和增进人们的社会经验。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说,侦探 小说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法制观念和人权思想,这对于习惯读《施公 案》、《彭公案》、《龙图公案》的中国读者来说,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远比 人们估计的要高。侦探小说的输入,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变异中也具有积极的 价值。陈平原所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指出,《福尔摩斯侦探 案》一译过来就有人模仿,尽管它算不上文学名著,可却切实地帮助“新小 说家”掌握了倒装叙述手法。《老残游记》就借白公之口,称老残为“福尔 摩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民国的翻译与影响】早在 1918 年,鲁迅就用文言体译出了《察罗堵斯德罗绪言》的一至三节,当时未正式发表,译稿现存 北京图书馆。这可能是此书最早的节译。 1923 年著名作家郭沫若也加入了该书译者的行列,他译出《查拉图司屈 拉钞》第一部全部和第二部一部分,在《创造周报》分三十九期连载,题名《查拉图司屈拉之狮子吼》。 1928 年 6 月 15 日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初版 了两千册,列入“世界名著选”。目次为三种的变形、道德之讲坛、遁世者 流、肉体之侮蔑者、快乐与热狂、苍白的犯罪者、读书与著作、山上树、死 之说教者、战争与战士、新偶像、市蝇、贞操、朋友、千有一个的目标、邻 人爱、创造者之路、老妇与少女、蝮蛇之啮、儿女与结婚、自由的死、赠贻 的道德二十二个部分。译者起初每周译一篇,兴趣非常高,后来误以为反响不大就中辍了。鲁迅对此曾深感惋惜,他说:“中国曾经大谈达尔文,大谈 尼采,到欧战时候,则大骂了他们一通,但达尔文的著作的译本,至今只有 一种,尼采的则只有半部。”①半部即郭译的《查拉图司屈拉钞》。  以后鲁迅力促此书全译本的问世,1935 年他把《尼采自传》的译者、留 德归来的徐诗荃(梵澄)介绍给当时主编《世界文库》的郑振铎,推荐他翻 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本。1935 年 12 月第九卷起至 1936 年 4 月终刊 的第十二卷,陆续刊出了徐诗荃译出的《苏鲁支如是说》全文。郑振铎在该 书前言中,对译文予以很高的评价,指出这是从德文本译出的“一件伟大的 翻译工程”,“译笔与尼采的作风是那样的相同”。赵家壁在《编辑生涯忆 鲁迅》一书中认为,这是该书以“完整面目第一次与中国广大读者相见”。 徐诗荃这一译本,1936 年 9 月又以《苏鲁支语录》为题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的选题就很吸引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