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法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0
ISBN:9787801423856
作者:孙晓云
页数:186页

内容概要

孙晓云:南京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1955年8月生于南京。1973年高中毕业,在江浦县插队五年。1978年于南京军区空军任图书管理员,其间开始发表书画作品。1985年到南京书画院工作。书法作品获七次全国奖,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纽约等地展出,被香港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书法作品集,楷书、行草书字帖。


 书法有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花了两天时间读了孙晓云先生写的《书法有法》,颇受见教。书中探讨得最多的是笔法:笔法的形成,笔的材质变化,书写姿势的更替,书写工具的不同等对笔法的影响,大多是一些问题,作者也做了一些设想和解答,确系真知灼见。这两天还正好看了李松先生谈《张猛龙碑》谈笔法问题,原来临摹了好几年的魏碑是走了歪路了,或者说在笔法问题没有入门。李提出“切翻之法”来达到魏书方笔之道,是一大创见,这也正印证了孙先生提的书法有法。这个法概括起来讲就是转笔的技法。我以前一直受唐楷所囿,临写的魏碑形似神不似。李得出这个方法的直接依据就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实用!孙还提出了书法界中一直存在的误解,都是很有意思的,值得书法爱好者一读!
  •     南京是中国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暑假,顺长江而下,夜晚江轮停驻南京,对其三大火炉之一的称号,略为有所感受。南京古称金陵,历来为学术、军事重镇。近代以来如当年太平军坐镇石头城,虎瞰东南半壁江山。我熟知的两个文化人,其一朱苏进,军旅作家,《康熙王朝》、《让子弹飞》这些知名剧作的编剧之一;其二张一兵,哲学教授,他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是领先全国的,足见南京人文之厚重。《书法有法》这本书作者孙晓云女士,南京人,没半点秦淮河的脂粉气。文章老到,书法厚实,有古人之风。孙女士书中主要讲书法的笔法。她对古人转笔的运用,有精到独特的看法,令人叫绝。循古人书法的脉络,与书法技术的演变,笔法传承有脱节的情形。孙女士重回书艺的起点,对古人笔法做了令人信服的详尽阐释。不禁让人感觉,现在众多书家的风格,严格说来,不成写字,而是画字了。这一状况引起了书法界重视。《书法有法》一书,屡次脱销,已印行到第十版,很能说明问题。孙晓云女士写此书时,尚未到天命之年。十年过去了,她对艺事的执着追求,是不变的。此书一扫浮躁之风,让人对今日书法的状况,增添了几分信心。
  •     □瑶草 吴冠中先生去世后,他的画论集《笔墨等于零》,又一次登上了众目焦点,只是斯人已逝,再没有硝烟火药刺鼻气味的笔战,留下大家深切的追思和尘埃未曾落定的谜题。相信“笔墨等于零”还是“不懂笔墨等于零”的纠葛,将会像大卫·希尔伯特对数学界提出的问题一样,让美术界几代画家思考。“笔墨”在传统中国画理论中是核心概念,包括用笔和用墨的技巧。用笔可以勾、勒、皴、点,持笔流转;用墨则有烘、染、破、积,墨分五色,宿墨、含胶,各有用途。懂得笔墨是看懂中国画以及提笔创作的前提。在中国画学院的学生,往往用数年的时间去学习线条的运笔,白描时所用的铁线描、柳叶描都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力才可以见效。以吴冠中为代表的现代画家则不屑于此,他们常认为中国画院的气氛陈腐古旧,殊难创新。他们从传统中国画中选择石涛等极具个性的画家作为榜样,以整体构图的独出心裁、气势磅礴,色彩上匠心独运,立意上独辟蹊径,无可否认,他们大大开阔了中国画的境界。除了像吴冠中先生这类有意避开笔墨的画家,还有像石鲁这样天才如梵高自学成才的画家,石鲁的画作还依规矩用宣纸渲染,吴冠中的画则全盘用水彩画材料作画,跳出了中国画范畴,因此画界称其为彩墨画更为合适。审美本身是抽象的,基于假设一种具有主观普遍共通感的标准,那么当社会总体审美品位变化的时候,审美标准也跟着变化。当王羲之的书法作为整个社会审美标准的时候,自然社会共通的意识认为王羲之书法是最高标准,但这标准是抽象的。如果给一位不懂书法的人看黄自元或者颜真卿的书法,就很难让他理解哪一个更具美感。孙晓云先生曾再版5次的《书法有法》一书,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笔墨之所以作为中国画的核心概念,是因为书法是每一位传统文人晋身的阶梯,中国画从发源就是书法的一个分支,是文人闲情雅致的余事。中国画所设定的目标观众群,就是熟知书法运笔的同僚和文人,在与书法相似的线条会心中,达到观者与作者的默契,从而达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悲哀的是,这个目标观众群现在已然萎缩消失。因此在讨论笔墨是否等于零的问题时,参与者都是专业人士,难得场外高手的嘘声。幸亏如今书画还不分家,遥想几代人之后,画家都不懂得书法,只懂得西方绘画理论技法,恐怕没人再理解笔墨的概念。钱穆先生说我们了解自己祖国历史的时候,要先怀有一种温情,不能总是立足于批判。这也适用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医学、技艺各个门类。中国的传统技艺历来学习耗时久、博大精深,但也有早熟、程式化、积重难返的特点。仅就书法来说,孙晓云先生认为文人书画是贵族的艺术,与年画、工尺画等民间匠人艺术拉开差距。因此坚持笔墨为核心的观念,就透露出一种没落贵族的傲慢。不懂笔墨而只论画法,对天才画家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天才画家的指纹无法模仿;但也造成了一批粗略的现代画家,既无笔墨也乏创意,创作一批简笔画,真作与劣作甚至伪作杂陈。斤斤计较传统笔墨,对平庸却认真的画家是一个避风港。西方现代艺术,在现实主义描绘走到尽头之后,开始着力于绘画材料本身的展现和发掘,用大块颜料渲染形成强烈笔触的效果,与中国古代追求笔墨的效果如出一辙。未来的大师,必然在熟稔传统技法而又刻意求新的人们中产生。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学习书法的好书,值得推荐,可惜不好买了
  •     很不错,没有学究气,书法本来就应该讲讲个人的体会!——2015年5月13日 中间读到作者十分强调转笔在笔法中的重要地位时,觉得作者有些偏颇,有些夸大其词,有些讨厌(还抽烟)。通读一遍之后,发现作者的思索很有意义,一边书写的实践,一边动脑思考理论问题。而自己的状态是根本就没有入门!甚至连入门的方法是什么都还不知道。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推广了想开去,很多东西都没有入门,仅仅是知道有这么回事而已,这样的生命状态看着可悲,想想可怕。努力吧,希望有所改变!——2015年7月19日
  •     可以当工具书看了!!!赞
  •     大约2009年9月在网上读过,版本不详,生活形态决定了笔的形态和运笔法的演变,很有意思,4星。2010/6/13夜,pdf下载于新浪iask爱问·共享资料(浏览一遍,发现网络版似乎不完整),把从上至下、由右至左书写原因解释成转笔方便,不认同,应还是因为竹简问题,甲骨文时已有竹简了,而且转笔未必一定要从上至下、由右至左更方便;所附之阿城与孙晓云的对谈,阿城实在是离题万里,不知所云。
  •     有助于理解一些方法论
  •     这本书似乎争议很大,对于捻管,我水平不够,不加以评论,在每日一字节目中有谈到这本书
  •     哈哈我们宁波人啊~算一个书法的历史介绍吧= =
  •     还原古人写字的方法
  •     我的字。。
  •     很好的一本书法“解剖”书,获益!
  •     不错的书,很多说法从实践而来,有指导作用
  •     认真思考的人
  •     文笔很好,主要是自然,谢谢空城兄送得签名本
  •     还是没学会欣赏~~~
  •     书本身是相当不错的,治学严谨且通俗易懂,不过,这种学问做得比较足的人总会带点莫名其妙的装逼感,令我十分讨厌,包括一些不错的学友。
  •     捻管或者纯行笔提按。。。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不过总的来说,都是灵活调整发力的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力。
  •     有股清洌劲儿,偶尔夹杂着小女生的执拗,极可爱。本来觉得都是无关紧要的事儿,却发现许多细节极撩人,总觉自己窥着了“历史真谛”,数度对书傻笑。艺术界本身就是个相互倾轧的领域,任何新鲜观点都有它的可贵之处。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在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农业文明临近转型关键期。不存在纯正的汉族人,就像不存在单一的中华文化;我只知他会活下去,而不知他会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困惑更多,却更兴奋。编者阿城有水平,看完后记对谈很沮丧,转念一想,编者还是太强调精英对文化的塑造、文化对文明的传承作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意义其实非常大,若不是唐宋以降文化真正普及到较低阶层,我们不会有机会习得某法。知晓过去,是为更好聚集体之力建设将来。
  •     即使只是听个故事,也是极有趣味的。
  •     七星都值得
  •     所有的文章都在说两个字——笔法
  •     关于书法的法,写的很有道理
  •     作者言之有物,不容易。
  •     把书法理论写得象推理小说一样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