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泣血记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01
ISBN:SH10116-770
作者:德龄 著,秦瘦鸥 译述
页数:359 页页

内容概要

作者德龄,汉军旗人,曾在清宫随侍慈禧。

作者简介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曾再版此书。更换了封面。90年代版封面俗艳,不如第一版古朴。


 瀛台泣血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自古以来,宫闱秘闻往往能够吸引众多窥探者的目光,虽然高墙将紫禁城禁锢成一个讳莫如深的神秘空间,但仍然有不少好事者热衷于揣测那高墙里的沧桑浮云、旧事前尘。稗官野史的故事纵然精彩,却终究比不上亲历者的一声叹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神秘空间里那一个羸弱而有抱负的天子仿佛一直活在人们的想象之中,直到那一个与他惺惺相惜的女子将他的故事写成小说在异域流传,我们才隐约具体而感性地认识到为什么这个天子哭出来的是血而不是泪。《瀛台泣血记》是德龄八部回忆性质作品中的最后一部。有人说她的作品是晚清皇宫当事人的证词,那么《瀛台泣血记》就是她为光绪唱的一首挽歌,既是对这个苦命天子也是对这个老大帝国的一份祭奠。虽然她与慈禧的关系很好,以至于在她的作品中,慈禧第一次摆脱了“妖魔”的形象而成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老太太。但是,她与光绪有着更多的心灵共鸣,这种共鸣来自于共同的对新旧事物的态度和对这个帝国革新的期望。在她的前言中,她赞颂光绪“仁慈、博学、聪明”,以至于坚信“如果光绪不曾被1898年的政变所挫败,那么中国今天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德龄对这位天子的叙述是从一个“奇怪的征兆”开始的。呈真菌生长形状的黑灯芯突然炸裂开来,黑色微粒在水面上散开、下沉,它使将要做父亲的醇亲王疑惑不已。而张瞎子和刘铁嘴的话更是增添了神秘凶险的气氛。成为“中原王朝”的皇帝是这个新生儿的宿命。如果说德龄早期的《清宫二年记》、《童年回忆录》只是自传性质的回忆与重构,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则充满了艺术的想象与虚构,但是它完全不同于那种正史和野史结合而成的小说,由于亲历者的特殊身份,使得这种具体事件的不真实抹不掉本质上的真实。《瀛台泣血记》开头“奇怪的征兆”与《御香缥缈录》的“凶兆”遥相呼应,这些形形色色不可言传的奇征异兆,既是皇室命运吉凶的代表,又是那无数宫墙与帷幕后面人们惶恐不安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赐名、选奶妈、三朝睁眼,德龄如同一个书记官记录着嗣子诞生前后一系列繁琐的事。接下来,星相家预言应验,过继、登位。旱灾蝗灾不断,两宫怨隙加深。光绪、慈禧、李莲英、皇后、珍妃,每一个人都在挣扎,紫禁城上空愁云密布,风雨欲来。然后维新失败,光绪被囚、珍妃被禁……这些事情虽然都发生在德龄进宫之前,但她通过两年的宫廷生活,不仅了解了不少宫闱秘事,更对那高墙之中阴暗晦涩的气氛感同身受。她用事实的虚构完成了对光绪一生的重构。这种写法使得她在重述中获得了作为主体的写作地位,而非“清宫秘史”的记录者。在德龄的叙述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对光绪悲剧命运根源的思考。并在前言中给出这样的答案:“无法逃避的旧礼教和旧习俗束缚了他,使他的一生成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德龄的在国外所接受的教育和特殊的经历使得她在回国后返观自己身边紫禁城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文化转型中有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在小说中,德龄极力去刻画一群生活在宫廷里的人,在文化断裂的大动荡时期的命运以及影响她们命运的文化根源。光绪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紫禁城甚至于整个中国,统治人们的是一种被动的心态,很多人忘却了自己本应该有的幸福,甚至为这种失去欢欣鼓舞。正如沁凤,从小受到光绪的冷遇还心甘情愿地嫁给他,“事实上,她非常痛苦,但是对周围的人,她表现得很坦然,而且在整个宫廷生活中,她掩饰地如此巧妙,以至于谁也不会想到她的实际生活是多么阴郁和沉闷。”旧礼教强制他们结合,使两个人都过着悲惨的生活。德龄就处在这样一群人当中,构造着她的回忆与小说,她看到了晚清的皇族们是如何神秘地挣扎于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在她眼里,宫廷不是一个凝固的所在,而是一个在文化冲突中挣扎、飘摇、孕育着新芽的地方。作为一个早已蜕变的西方新式女性,她对想要跨出传统之门奔向现代而又受到重重阻拦的光绪内心的焦灼与绝望,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使得我们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宫廷闱闻与小说叙事,还有一种强烈的同情与思考。在前言的末尾,德龄写到:“如果在这篇叙述他的一生的故事中,我能消除世人对这位清朝皇帝的误解,那我将感到非常满足,因为这位善良可爱的人物,一位真正的伟人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我仿佛听到这位亲历者沉重的叹息,为一位苦命的君主,也为一个老大的帝国。
  •     旧识之人是故人,旧识之书称一句故书,大概不能算大错。八九岁的时候,看过一本小书《瀛台泣血记》,不算太有名,也不是太没有名。这书本来不是什么儿童读物,看过后,也就把内容忘了十之七八。之所以一直对它还存有印象,大约是因为它有一个很浓郁的氛围吧。以“泣血”为名,通篇的悲切阴郁之感还是很明显的,至少会让一个八九岁的娃娃很不舒服。还有作者德龄传奇的人生,反倒比书本身更具有情节感。总之,还是有些奇怪。很久很久了,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已经起落翻转了好几个来回,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喜爱的和厌憎的,大多都发生了改变,但还是有些东西好像是没有改变。比如这本书。以前与现在,好像连态度都很相似。小时候看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阅读兴趣,而纯是出于某种状态之下的聊胜于无。好歹还是一本小说类的读物,不至于读不下去。现在也是,回过头来的一时兴起,夹上一点现时段的关注,突然想看了。但其实动机也并不强烈,可有可无之中吧。反而是在很多地方遍寻不得之后,才渐渐上心。本想要一个新版本的,结果绕来绕去,还是只拿到老版——简直像轮回。找旧书还轻易过新书,我猜还有一个原因,八十年代,空气开始松动,十几二十年的文化缺口,推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据说当时的出版单位光景极好,每本书都可以放心大胆的照着百十万册印,不愁过剩。在这一段轮回中,还有一个细节可说,就是我找这本书的念头越来越强的原因:我想再拿来看的时候,得知原来家里那本已经不在了。不过这一次再看,又是完全不同的心情。近代中国的故事,总归不是小孩子看小说那般轻松。
  •     偶然提起,顺便想起,前段时间电视里播《德龄公主》。瞟了一眼惨不忍睹,二维和三维差距不至于那么大。。。导演误人。。。还算凄美,起码小学一年级时的我觉得所谓爱情就是为谁生为谁死。这算是作者误人,历史哪有那么美好,戏中人哪会那么无辜。。。只是特定时代特定的身份特定的爱情,那个月饼王妃未必就不惨了,珍妃未必就真惨。一个男人内心不够强大导致一系列杯具,牵连了一串女人,重点杯具的不是男人,而是把自己依附于一个不够强大男人还于同样杯具的女人斗争。。。写到这我自己都要晕了。。。总言之自己选择的路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当古人八卦看吧。。。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故事性很强。真实性太差。
  •     这本书是爸爸走访朋友家回来后带来的。他们家的老人听说我爱看书,执意要留给我几本,一套巴金的家春秋,还有一本就是这个。时隔多年,书页已经发黄,蛮薄的一本,很快就读完了,光绪帝恐怕是难得的比较专情的一个皇帝,最令我有所感触的是,光绪帝这么努力的想要治理好中国,却奈何努力不过真相。
  •     德龄的文笔很细腻,刻画的慈禧、光绪、隆裕、珍妃、“月饼“,李莲英、康有为、袁世凯等人,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的刻板形象,而是充满了人间的固有冷暖。似乎更像文学,而非历史
  •     这本老书至今还收藏着,但现在没有兴致翻出来回味了
  •     那一段时间对晚晴史特别感兴趣
  •     了解清末历史的入门之作!
  •     原来我看的是那本封面俗艳的90年代版...
  •     慈禧太后
  •     小学时候在家翻书柜找到的书 后来还读了一本光绪皇帝 就是这本书的扩充YY版呢
  •     逗老外玩的东西~你懂的。
  •     德龄的光绪
  •     明明也知道不是很好的作品,卻著實吸引我讀完。或許本就應儘當做“故事”來讀。
  •     儿时的噩梦之一
  •     一些发黄的故事静静地躺在发黄的故纸堆中,偶然让我读到,引来一声灯下的叹息。只不知道,再过些年,还有谁再读起它们。
  •     小时候看的,当时觉得书里措辞有些微妙,现在看看,大概因为是翻译过来的缘故。
  •     秦瘦鸥不愧是鸳鸯蝴蝶派,连转述都风格尽显呀。好吧我是小学看的。
  •     成长故事较多,本以为会是重点的戊戌事件只是匆匆交代。
  •     怎么读不了?老子是来看书的不是给你丫分享打广告的
  •     终于稍微扫盲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大概脉络和主要人物关系...对一些宫内习俗介绍也蛮有趣的....
  •     看《清十二帝后宫疑案》里头引用此书中的内容才想起看过……人的记忆也是很主观的,德龄记录的也不过权当野史看看罢了。
  •     作者有她自己客观的视角,但始终存在着所处时代和个人生活背景的局限性。2004购于隆福寺中国书店
  •     原来我看得,是这么个版本~
  •     德龄公主 这本书花了5毛钱买到。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     初中读物...特别同情光绪
  •     小时候在外公家每星期读一点。读完了。
  •     老爷子的收藏,我小时候喜欢的很。光绪真的很可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