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蒲深处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55900564
作者:汪曾祺

内容概要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小学校的钟声
异秉
受戒
岁寒三友
大淖记事
鉴赏家
八千岁
昙花、鹤和鬼火
故人往事
戴车匠•收字纸的老人•花瓶•如意楼和得意楼
桥边小说三篇
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
鲍团长
黄开榜的一家
忧郁症
仁慧
卖眼镜的宝应人
熟藕
薛大娘
莱生小爷
钓鱼巷
关老爷
合锦
百蝶图
侯银匠
附录:
异秉
《菰蒲深处》初版本目录
编后记

作者简介

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
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
——汪曾祺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何立伟


 菰蒲深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大概十年前了吧,刚到单位上班,人在异地,手上的业务又不很熟,我大约很是有些苦闷。每天五六点钟下班,到食堂吃了晚饭,我就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出单位门一百多米是个十字路口,靠东路边上有对老夫妻摆的摊子,卖些水果、瓜子、粗制的点心,都装在长筒的厚塑料袋里,搁板车上。我常去称上一斤葵花籽,用一次性黑胶袋子装着,拎回宿舍。到宿舍里,用烧杯烧点儿开水,泡杯清茶,扭亮台灯,打开正看着的书,一边看一边吃瓜子。口干了,就端起杯子喝里面温热的茶。夜渐深了,单位里一片寂静。我宿舍房间正对着几栋单元楼,一片片窗户里都透出昏黄的光。偶尔听到一两声婴儿的啼哭声……天地间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感觉有点儿寂寞,又觉得这样的夜晚倒也不坏。瓜子壳撒了一地,杯子里的茶也喝白了,我就洗洗爬到床上,沉沉睡去。二星期六星期天要是天气不错,我会坐一块的公交车,三四站路,到市中心逛逛。公交站旁边有个不小的新华书店,是我常流连的去处。一次在书店墙角书架的第二层,看到两本装帧完全一样的书。我有些好奇,抽出仔细一看,是《汪曾祺小说经典》《林斤澜小说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个人的书为什么用相同的装帧,又同时出?这其中自然有些缘故,我后来读了更多汪曾祺的文章就明白了。说不上为什么,我只拿了《汪曾祺小说经典》,到收银台付了钱,坐车回单位。晚上在宿舍拆了塑封,打开书细读——这一下子就沉浸到汪曾祺笔下民国小城的生活里……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汪老的书,也是我成为汪曾祺铁杆粉丝的发端。——几年之后想把这两本书凑成全璧,但那时已买不到了,便在淘宝上又买到了这本曾经错过的《林斤澜小说经典》,此为后话。这本《汪曾祺小说经典》并不厚,我翻来覆去不知道读了多少回。里面的故事早已明白(其实汪老的小说也没多少故事),人物早已熟悉,可就是忍不住一遍一遍地读,不觉得腻;反倒感觉读一次就是对内心的一次按摩,有着最好的疗愈效果。我在日记中写道:“读汪老的书总是这样,随便从哪一页哪一句读起,就读进去了。不知不觉已经读了好几十页,好几个故事,惊觉时间过得真快。有事情忙,也放得下。再次展卷如逢故人,一种熟悉而温暖的感觉泛上来……他有一支的妙笔。寻寻常常的事,平平凡凡的人,简简单单的食物,经他一描述,一点染,就那么活灵活现有滋有味……读后很平静,很充盈,看人看物都带上了几分温度,觉得这生活这人生毕竟还是有美好……”在单身宿舍里的一个个枯寂的晚上,汪曾祺的书常常是我最好的伴儿,就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头儿,跟你聊天,给你娓娓道来当年的那些故人往事……三读到书里的一个短篇,眼前浮现出些童年旧影。那时上小学,寒假里,早上醒了躺在床上,只要一听到爸妈出去上班时关门的声音,我就赶快穿着拖鞋跑到他们卧室,钻进被窝里,里面还是暖和的。爸爸卧室里有个大书柜,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书,我就从里面抽出一本躺被窝儿里看,此种快乐真是无法与外人道。那时最喜欢看的是《连环画报》,里面有个故事印象深刻,二十多年都不能忘记。民国小城产科医生陈小手竟是个男的,他手小又特别细嫩,接生的功夫一流。他有匹挂着銮铃的白马,接生时骑,人称“白马陈小手”,救了很多人命。有一年,城里来了联军,有个团长的太太要生产,可身上的脂油太厚,生不下来,请陈小手。陈小手跟这个胖太太较了半天劲,小孩终于生下来,母子平安。事情完了,陈小手拿了酬劳骑上白马没走出多远,就被这个团长从背后一枪打了下来……印象中,这个故事画得粗陋,但看了《连环画报》上那么多故事,就这个始终不忘,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团长那看似出人意料的一枪。原来,这竟然是汪老的同名短篇小说《陈小手》改编的。汪老说过,他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但他的小说散文里从来不乏深刻处。团长的那一枪写出了人性中最幽微黑暗的地方,下笔看似轻,分量其实很重。更值得玩味的是,汪曾祺后来回忆说,在他家乡陈小手实有其人,他也确实救过团长的太太,但那团长并没有给陈小手一枪。从这里可以看出,汪曾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觉。四读汪曾祺的书,如果你没感觉也就罢了,要是喜欢,很容易就成他铁粉。汪老的头号粉丝苏北写过一本有关他的书,书名叫《一汪情深》,真起得好!我变得有些疯魔地搜求市面上汪老的书。这十年来,汪老的小说散文,各种集子一直在出,既多且滥。各选本之间重复的篇目着实不少。我是贪多务得,只要装帧、版式、篇目编排稍有可取之处,就买来读。可惜好版本不多。浙江文艺的两本《汪曾祺散文》《汪曾祺小说》算是最精简的选本。山东画报的一套六本《五味》《文与画》《人间草木》《说戏》《谈师友》《你好,汪曾祺》,是我当时最爱翻的本子。买的版本既多,有些腻烦,想一劳永逸,那就买套全集吧。上亚马逊一搜,有一套北师大版全集,惜乎缺第一册,小说卷一(小说有两卷)。北师大这套全集多被人垢病,后来我知道,这套书几乎是在汪老葬礼上汪家子女和出版社敲定的。汪老生前有一想法,想出一本书画集。汪家人就用全集的十万左右版税替汪老了此夙愿。这套书的编校出版略显仓猝,但装帧朴实,还有九十年代的遗韵,我还能在一零年左右买到,已是运气。书到手,摩挲把玩之余,恨恨不已,全集不全,真真是天底最让人无可奈何的事之一。怅惘良久,痴气发作,我竟然在亚马逊上又购了一套,自然还是缺第一册。这件事儿让我郁闷了大概有一年多……过了很久想到去孔夫子,淘宝上看看,全璧自然是有的,但那时索价已经很惊人,八册平装书得一千多两千块。更奇的是,有几套全集竟也是缺第一册,就卖不起价了。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小说卷一这么缺?难道谁买书只买这一本么?……这两年,汪老的书还是出得挺多,可见其文如深巷好酒,历久弥香。河南文艺的那套集子是极好的,可最好玩的是人民文学的全集。人文社一一年就开始张罗说一二年出,年年复年年,只听楼梯响。新近的确凿消息说是明年,汪老逝世二十周年时出,倒也好,好饭不怕晚,只是但愿他们能把这套全集做成精品,因为汪老配得上,汪迷们也配得上。读了这么多年汪曾祺,倒是有些觉悟。汪老有篇散文,叫《随遇而安》,那套北师大全集,也不想补齐了,月亮都会有阴晴圆缺,一套全集又如何?人文版全集明年出来我会不会买呢?也许会,也许不会……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带你回到童年,往事历历在目,深沉厚实,好书。
  •     鲜活生气。
  •     意犹未尽,绵延不绝。
  •     好书好版本,读来更添兴味。汪曾祺的小说,有些不像是小说,笔法很散文化,可是一字一句都美,看似散淡实则字字珠玑,如读传奇小说,满是乡土市井气息,且余味悠长。比如这本《菰蒲深处》是他转为家乡写的,故事多取材自记忆,笔下写的多有根据,他用大量的笔墨写家乡的一山一水、一乡一村、一庙一庵、一街一道、一商一铺、一家一户……他写家乡的特产风物,写三教九流一人一事,像是给家乡编了一部辞典、一本县志、一份说明书。这些在他心中留存的记忆抹不去,也为消逝的文明留下了回响。
  •     汪老认为小说创作是生活的记忆与作家的沉淀的结合,要真诚,打破与散文,诗,小说的界限。书里作品诚如此,透露着真诚,希望;有些忆旧散文的倾向。
  •     【每月读本汪曾祺no8】后半部分的那些零散短篇稍微寡味了点儿,跟所谓“名篇”比较,确实有差距
  •     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     读着读着才发现有些篇目竟在高中的语文试卷里出现过,顿时产生了一些亲切感。汪曾祺在这本文集里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写法,将小说本身和散文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了,产生了一种十分有意味的诗意氛围。
  •     特别喜欢附录中的那篇《异秉》。
  •     早年两篇有点隔,其余火气去尽,都好。庾信文章老更成。
  •     前面几个经典名篇真是越读越有意思
  •     本集是汪老献给家乡高邮的一本集子,尽管汪老并不承认自己写的是所谓“乡土小说”,但还是被贴上了这一标签。本集应该是代表着汪老小说最高成就和技艺的一本,“干净自然,较少造作”,更是名篇迭出的一集。
  •     汪老的故乡高邮就这样在他的笔下一点一滴地刻画了出来,那些卖卤煮卖酱菜卖银饰卖早茶的商铺,那些卖眼镜卖绒花卖熟藕的货担小摊,大户人家的少爷小户人家的闺女商铺里的学徒靠力气吃饭的挑夫,三教九流一应俱全;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杂碎小事,小本生意的辛苦大号商铺的兢兢业业茶余饭后的聊天大姑娘小媳妇你情我爱。好似去旧时的高邮走了一遭。
  •     没啥说的,和二十二年前初读,一样美好。
  •     受戒真乃神品
  •     里下河人,读着好亲切啊
  •     哪些二货打9点7分啊?!
  •     高邮,希望在毕业前可以一去。
  •     买来,一是为了收藏,一是为了看看后面平时不多见的几篇,其实有些乏力,尤其是和附的四七年异秉比起来。看完又翻了一下目录,竟没有鸡鸭名家。
  •     没什么好说的,汪老一生推。
  •     _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每一个故事都似在讲述自家左邻右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段平凡的人生。认真读来,似乎那人真真存在。至于是否真的存在,汪老先生证实某些的确存在。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写作者年少时的故人往事,最后的各种各样的匠人,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作者献给家乡高邮的一幅幅风俗风情图卷。
  •     有味。
  •     文字似水葱。
  •     我爱汪曾祺。
  •     他的散文写得比小说好,小说淡而有味,却少了点什么,我想应该是悲天悯人惯了,少了点指尖上对人物命运的安排。
  •     一群人、一座城、一段历史。
  •     真的是充满了乡土气息。说是小说,和随笔一样亲切,又比随笔更俏皮。常常读的拍手称快,笑出声来。好一片江南水乡,好一群有趣又各怀技艺的人。
  •     汪老的不做作其实是大做作
  •     先生的小说可以一读再读
  •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这本小说集是汪曾祺以家乡高邮为背景写的一系列“乡土小说”,“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然而却没有悲伤或者忿忿的情绪,只有淡然与冷静的回忆,曾有一个这样的东西,现如今没了,没了就没了,没什么可惜。故事也没有什么好的坏的人,好的坏的结局,即使旧人旧事旧传统也无什么发人深省振聋发聩,各人有各人的命运,顺着走下去,走到哪儿算哪儿。
  •     算是最喜欢的一本。
  •     极好。
  •     平和的乡土文学,读完就好像成了半个那个时代的高邮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