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所指

出版日期:2016-10-1
ISBN:9787510845610
作者:乔恩·罗森

内容概要

乔恩·罗森(Jon Ronson),英国最著名的独立记者、大众心理学家、获奖作家和纪录片制片人。他是两本国际畅销书《他们:与极端分子的冒险》和《以眼杀羊:寻访美军首支神秘的特异功能部队》的作者,后者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大片。他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两次极受欢迎的大众心理学巡回 展览:《不正常:日常疯狂的真实故事》和《我到底干了什么:更多关于日常疯狂行为的真实事件》。现居伦敦。

书籍目录

第一章:公开羞辱的复兴
公开羞辱正在逐渐复兴。经过一百八十年的沉寂,它终于东山再起了。公开羞辱是一种威
力无穷的工具。它能产生高压,扩展速度和影响范围都极为惊人。阶级的界限被打破了,沉默的人可以发声了。这就像社会公正的民主化。
第二章:大卫和歌利亚
这好像是迈克尔第三次形容自己是“废物”了。我觉得,他知道强调自己的无能,会让这篇报道更有吸引力,突显两个人冲突的戏剧性: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记者,一个是万众瞩目的著名作家。一个是牧羊少年大卫,一个是巨人战士歌利亚。
第三章:道德审判的死刑犯
人们对乔纳道歉的回应非常冷血,这让我困惑不已。推特用户就像是应邀参演法庭剧,还能自由选择角色一样。所有的人都选择扮演爱判绞刑的法官。或许情况还会更糟糕——所有的人都选择扮演在鞭刑现场用污言秽语辱骂罪犯的人。
“我看到人们戳了乔纳一刀又一刀,”迈克尔说,“我只想说,‘他已经死了。’”
第四章:伸张正义的耻度
公开羞辱在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和三K党时代的美国得以复苏并非巧合。它会摧毁人的灵魂,把遭到羞辱的人最大限度地妖魔化,让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个人都变得像野兽一样残忍。
第五章:乌合之众的勒庞和津巴多的实验漏洞
“群体性疯狂”这个概念是法国医生古斯塔夫·勒庞在十九世纪首次提出的。他的观点是,人们在群体中会彻底丧失自控力。人的自由意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极具传染性的癫狂,毫无约束的疯狂。
鲍勃·奈伊告诉我:“我写勒庞传的时候,觉得他是有史以来最可恶的混蛋。
第六章:“做好事”?
她的初衷是善意的,有时羞辱别人也是为了“做好事”。她提到有个男孩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系列虐猫视频,还声称“看看谁敢阻止他”。4chan网友“人肉”了他,“让全城人都知道他是个反社会分子。哈哈!那只猫也被带走,找到了新主人。”
第七章:没有羞耻的天堂
我想不起还有谁像马科斯·莫斯利这么完美地从公开羞辱中走出来。一个有权有势但不是特招人喜欢的社交界名人,一级方程式赛车主管部门(国际汽联)的主席,被《世界新闻报》的隐藏摄像头拍到了最令人瞠目结舌的纳粹式纵欲活动,却在丑闻中毫发无损,全身而退。事实上,还不止如此。人们比过去更喜欢他了。有些人把他视为一名旗手,维护了人们在羞辱面前泰然自若的权利。我就是这么想的。如今,马科斯成了每位受辱者的楷模。
第八章:消除羞耻感工作坊
几个月前,我跟布拉德·布兰顿在Skype上聊天。他告诉我,作为心理治疗师,他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长期生活在被曝光的恐惧中,害怕被人指责不道德或不够优秀”。
不过,他还告诉我,他发明了一种方法,能消除这些感受。这种方法叫做“绝对坦诚”
第九章:公开羞辱的“红字”名单
在比德福德地方法院一号庭上,名单上的六个人坐在长椅上,神情肃穆地面对新闻工作者的镜头。媒体区的记者可以盯着他们,他们怎么都躲不开。这让我想起了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TheScarletLetter)里描写的示众场景。
第十章:不被接受的道歉
“道歉是一种交流,一种合作。有人道歉,就必须有人听。有人听,有人说,就有了交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接受道歉,里面有一种力量的交换。但他们不想要我道歉。”他看着我,“他们想毁掉我,想让我去死。
第十一章:能改变谷歌搜索结果的人
最开始,谷歌动态提醒让格雷姆觉得幸灾乐祸,现在却让他领略了一场“声誉管理秘密行动”。这些伪造网站的目的很明确,就把谷歌上关于他偷税漏税的搜索结果挤到后面去,不让别人看见。当时,还没有人听说过欧洲法院的“被遗忘权”。那个概念要到两年后才会提出。但是,已经有人设计出了美国版的“被遗忘工具”。
第十二章:扭曲人性的羞辱
羞辱就像游乐场里的哈哈镜一样,会把人性扭曲得异常恐怖。当然,正是约翰·卡拉瑟斯采取的策略迫使我们相信,在社交媒体上能更好地追求正义。然而,下三滥的羞辱仍然是下三滥的羞辱。我很想知道,如果我们能彻底避免羞辱,能拒绝羞辱别人,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十三章:后羞辱时代的拉克尔
这本书关注的是没有犯下大错的人。贾斯汀和林赛只是开了些愚蠢的玩笑,整个人生就被毁了,我们坚决不肯原谅她们。与此同时,吉姆正在悄悄拯救那些犯过大错的人。我惊讶地意识到,如果消除羞耻感对拉克尔都管用,能让她这样的人重回正道,我们在报复和泄愤的时候就真该考虑再三了。
第十四章:重塑互联网形象
林赛只是因为天真率直,开了个没过大脑的玩笑,就在网上激起了公愤。现在,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她只好跟法鲁赫合作,聊什么猫咪、冰激凌和流行音乐排行榜前四十。在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里,最明智的生存策略,竟然是泯然众人。
第十五章:游街示众
我们一直能够影响司法体系,但从当众鞭笞被取缔算起,一百八十多年来,我们第一次有权决定某些惩罚的力度。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力度才是恰当的。我个人已经不再参与公开谴责他人的行为,除非那个人确实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参考书目和鸣谢
后记

作者简介

《乌合之众》是为了迎合权贵?《普通心理学》实验存在重大漏洞?《引爆点》的理论都是瞎掰的?社交网络时代《1984》预言的“老大哥”是否已经变成事实?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恩罗森在一系列杰出的研究之后写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书——关于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力量:羞耻。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乔恩周游世界拜访了众多起羞辱和人肉世界的受害者。这些被羞辱着其实本质上和我们类似,只不过因为在公众场合或者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就招致了毁灭性的羞辱和人肉。公众的羞辱如同一阵飓风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还波及了他们的生活半径的其他人,他们被羞辱,嘲笑,妖魔化,他们无力申辩。
这场羞辱的复兴运动正席卷我们的土地,正义被大众化,沉默的大多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运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行定义正义的边境,我们无情的寻找他们的缺点,羞耻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控制的方式。


 千夫所指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当我们被人肉搜索
  •     什么垃圾玩意儿……这本闲书肯定不值这个价格, 翻译也是佶屈聱牙,不过还算能懂。谜一样讨厌国外作者以“我”为中心,无限强化自我的作用,一种令人生恶的优越感。客观来说,反应了一些社交网络的现象和道德问题,也是第一次看这些畅销书,证实了我先前的理论【畅销书都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垃圾】||聊社交网络的羞辱聊到真正的性羞辱了,中后半段还行,加一星
  •     这是我近期看的,特别开脑洞的一本书。他让我明白,所有那些板上钉钉的东西背后,也许有另一种可能。
  •     也许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很佩服作者的钻研精神,只是所有的案例好像都是个例,并没有得出共性的让人信服的结论。整个过程更像是一部求证的过程,有些地方戛然而止,有些地方着墨过多,不过指出的观点,的确需要更多人去了解和反思。
  •     质疑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观点无法苟同 而且作者自己贴标签的能力也是很厉害 不过也有传递一些思考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虽然是卷西推荐的,但是真心不能当做学术书籍,大概看看也就行了。观点很对,但是并没有严谨的分析。提到了勒庞的厌女与歧视情结,也是补充了解八卦了。
  •     自我感很强,料比观点有趣
  •     料是老料,想法也不新鲜,但是,在网络暴力与公开羞辱肆虐的当下,这本书的到来,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我希望它比现在更为人所知,更畅销,更火
  •     绝大多数人不自知地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刽子手之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剧烈和动荡,此时此刻更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索解决之道。
  •     段子集……拿乌合之众当噱头,既没有说明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也没有缕清操纵舆论的方法论,干货寥寥
  •     别完全当学术读,科普+八卦好奇心+开脑洞的结合。社交网络上出现的一切,都无法作为你毁灭性抨击和侮辱一个人的理由。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使是公开羞辱,有人感激,有人崩溃。 *对女性不公平的现象,再次引起考究。 *在法庭上,公开羞辱成为了律师致胜的工具。 *想刷新自己的历史?有专门的团队高价进行着谷歌页面声誉管理的生意。 *社交网络,与其说是百花齐放,更是随波逐流的地方。 *小雪花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需要对大雪崩负责。
  •     对于网络暴力的一些调查和思考,作者的采访做得很敬业,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反转的确是让我很始料未及。懂了一些新的东西,串联每个人的故事也很有可读性,不过就是故事性太强了点,深度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